以关于离别的作文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接受记得电视剧宰相刘什么锅的中有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一杆秤,当我们面对荣誉的时候,它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当我们接受他人的时候,它帮助我们鉴别真伪。这杆秤就是我们判断外部事物和人是非褒贬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或者说,是我们的是非观。但在许多人的心中,这杆秤的秤杆并没有保持绝对平衡,而是随着自己对对方的感情亲疏而左右倾斜。这样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在单位评先进的过程中,有的凭感情亲疏搞区别对待,对老单位、老先进宠着、哄着、护着,对其他单位则鸡蛋里挑骨头;再比如,在某些高校中,一些教授对学生也以有色眼镜观之,若自己觉得不错的,则评奖学金、入党等事宜处处绿灯,否则则横加阻挠。对于这一类人,作为道德问题批判显得过重,只能说,他们都没有放平自己的秤杆。秤杆不平问题小,但如果秤杆太过倾斜而翻倒的话,就闯下了大祸。秤杆的问题放大了看,也就能看到国家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虽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中国大得多,但美国国民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心理却没有中国的强。原因何在?因为美国从建国以来就致力于建设一个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的社会。政府的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让个人在这个&游戏规则&中竞争,自己承担竞争的后果。所以当美国人在竞争中失败时,就不会抱怨&游戏规则&不公。而在中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中国人在企业中想要向上&爬&,能力可以不出挑,技术可以不过硬,但()与上司感情却绝对不能搞&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无所谓褒贬,但如果中国人能放平心中的秤杆,不再凭感情亲疏来判断他人,这与人与己与国,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话说回来,人毕竟是人,不是只会被动接受的智能洗衣机,要做到像计算机一样的绝对理性固然不可能,像墨家那样主张无差别的爱,忽视人间依亲疏而感情不一样的人间现实的情感,也是不合适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尽己所能,放平自己心中的秤杆,为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而努力吧。篇二:接受学会&接受&是人生中必备的重要&课程&。生活中总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雷电轰鸣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懊悔不能体会美好的风景;也不可能总在阴雨绵绵的季节伤怀。在生活中也许你貌不出众,也许你没有非凡的才华,也许你也没有辉煌的过去。也许你还有先天的缺陷,后天的不足,并为此而悲伤。请不要悲伤,因为那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我们不能够改变这一切。当然,接受并不等于妥协,更不等于放弃,也不是懦弱。如果,你热爱音乐,懂得享受音乐,但你五音不全,又何尝不尝试去弹奏音乐。接受不是是自己失败,而是在是自己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尊严的前提下&接受&。&接受&是一门深奥的课程,学会了将是你受益终身。接受也是成功的一部分。学会接受,首先要有接受现实的勇气,其次要有挑战现实的力量。面对既成的现实,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争取最大限度的转机。虽然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于是我们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视事而动。于是我们看到了富兰克林的风筝迎雨而上,与雷电共舞;张海迪如果没有接受残疾的勇气,又怎能持久的斗争;着名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给我们上了震撼人心的一课:22岁的霍金开始面对残疾的折磨,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仍不断坚持自己的信念与事业,而今,年近花甲的霍金坐在轮椅上通过电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睿智。面对病魔,人们接受在事实的同时,更有挑战自我的勇气。&接受&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看自己的心,面对如此宝贵的人生,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许多人会因此而白白浪费了流逝的光阴,徒增不必要的烦恼。只要我们接受了现实,就会让我们静下心来,陷入沉思,安静的沉思,就会让自己的行动被智慧所支配,去寻找自己的理想或是更加努力地拼搏来让自己让自己成功,走上人生的巅峰。北宋大诗人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谪,烦恼还是有的,可他的心最终还是试着接受了现实,虽然自己还无力改变这一切,但是心灵的充实与自由还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他卷起衣袖,卷起裤腿,走上田垄去种一种田,摘一摘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去自力更生,享受这份劳动的快乐。努力改变现实,奋力拼搏的人也有,刘翔因伤在小组赛就意外退出,奥运卫冕梦想也提前宣告破灭,但他并不一直悲哀,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康复,之后又加大训练的力度来弥补眼前的不足,从而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这样的人过的从容,不卑不亢,这是一种接受现实的最佳态度。接受现实不仅要从好的一面,也要接受坏的一面,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散发光彩。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会接受,如:接受淘气的同桌,接受自己讨厌的老师,接受自己的成绩,接受家长的教育,接受老师的批评,接受自己的未来&&如果摘下一个果实,却不用水去洗干净,强迫着自己吃下去,不但果实的味道不会好,还会使自己生病。接受现实其实就是这样的过程,因为仅仅是接受,而不采取积极的态度,会让自己被烦恼左右,会让自己的心生病,心病了,人生之河的舵手便也失去了方向,开向更远的没有彼岸的地方。因而接受现实是要在悲哀过后,收起自己的叹息,采取积极而智慧的应对态度,这是接受现实的最好方法。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被现实所驱使,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创造好的现实,而不是都要温顺的接受。往往既能拼搏又能能接受现实的人,才是让人真正佩服的人生强者。接受现实,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人生中必须学到的东西。人生需要我们不断前行,而这些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学会&接受&成功将还会远吗?篇三:接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快接受命运的安排。寒冬从你哪儿夺走的一切,新春将重新给你带来。&&题记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安静的夜晚,凉爽的秋风似母亲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抚凉了我红红的脸颊,却不能抚平我那死浪花扑打岩石般激荡不定的心。内心有种莫名的情感像火在烧,是愤怒?是绝望?还是无奈?我摇了摇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由得借着淡黄的灯光写下这么一段话:其实我想说好多话,可是不能说。有好多情绪想发泄,可我依然要微笑。不曾觉得做个人要接受这么多残酷事实,要这样累,好像跑到山顶去看看全世界,然后把心中的话都呐喊出来!月光下,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夜深了,大概只有我,还依然趴在桌子上独自惆怅&&我想起了刚过去的九月。这个九月,是那么的疲倦,我经历了多少残酷的事实。繁重的作业&&初二,我果真尝到了表姐所说的&作业堆积成山&的滋味。每天放学回家,打开房门,简直就是书的世界:书架上、桌子上、椅子上、床上,连角落也不放过。我不得不放下沉重的书包:语文,数学英语&&一本挨着一本,一科接着一科,即使我奋笔疾书,也要赶到深夜。待到写完时,眼睛已不自觉酸痛。关上台灯,望向窗外,隔壁邻居家的灯已灭,大概是早早就睡下了吧。连那鸟儿,也伴着那柔和的月光同周公约会去了。无尽的补课&&补课是没有尽头的,它总是不要脸的霸占着美妙短暂的周末时光。不管你愿不愿意,周末一大清早就得准时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慵懒的穿上衣服,赶快洗洗漱漱,咬着一两块面包,就得艰难的踏上自行车,开始了一天的枯燥的补课生活。限制的自由&&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在渐渐成熟,但随之而来的烦恼也越来越多。我便养成一个习惯,将一个个烦恼和不愿提及的心事都写在一个本子上,这或许能带给我点安慰。但。总是自以为是的干涉着我的一切,我的学习,我的生活,甚至是写在本子上的一篇日记。唉,我好比笼子里的一只鸟儿,我的自由被禁锢了。九月,真是悲惨的一个月,那么多的残酷事实摆在我的眼前,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我从椅子上站起来,决定不再想了,这样只会是我更恼!我从书架上拾来一本书,随便翻阅着。目录上,四个花一样的字眼闯入我的眼帘&&&学会接受&。整齐的文字吸引着我往下阅读。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他讲述项羽因为接受失败,所以给后人留下的末路英雄的悲壮;崔久峰因为没能正视现实,所以他给人们留下的只有悲观者的绝望;但贝多芬因为接受了耳聋的现实,所以他留给人们的是煌煌不朽的杰作;张海迪因为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所以她的身上才会闪耀夺目的光彩。结尾处,那样一段话不禁拨我的心弦:&当学会并接受改变时,们知道困难并不可怕,现实也没有太多机会让我们哀叹,因为不敢面对现实,改变现实就失去了基石;没有改变,未来也将失去希望,没有希望,路就会在脚下消失。我的眼眶是湿润了,心中的感情似蒲公英的种子,在飘浪天涯后终于觅得一处适合他的土地,安顿了下来。我好像懂得了什么。是懂得了坦然?面对?接受?也许,真的是我太过消极,不能做到真正坦然吧。每个人的生活等不是完美的,它都会有缺陷,但不等因为这些缺陷就去否定生活全部的意义与乐趣。只有接受,接受繁重的作业,接受父母的&培优&,接受自己平凡的相貌,出身&&不为那些琐事而恼心,坦然的去面对,并更加努力的去做好自己。我们不能妄图去改变什么,却可以是自己活得更加充实,快乐。我深吸一口气,伸了伸舒服的懒腰,决定不再继续这样吹头丧气。我决定大胆的去接受,接受那些父母和老师给予我的所不能接受的爱。我相信,当我学会接受时给困难的只有成长道路是我踩过的坚实的脚印!篇四:接受那天早晨,老师将我和她俩同时任命为文艺委员。当时,我的心里莫名其妙地生出一股无名火,我们四目相对,电光火石之间,火花四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凭什么一个新生就要和我抢一个人当了三年的文艺委员!尽管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不满,但手中用力画圈圈的水笔笔尖仿佛就要被我戳爆了&&她仿佛也接受不了我似的,故意把落下的粉笔灰吹我一身,我愤怒地转过去,她不知是冷笑还是嘲笑。而我,在设计和绘画方面强过她,在设计中又是总负责,自然也少不了为难她。每次看到她想了好长时间的图片被我一票否决后,那碰了一鼻子灰的表情,我就觉得为自己出了一口气。就是因为这样,在展出前一天下午,我们才完成了一半。老师似乎有点生气,她严肃地说:&你们俩怎么搞的?到现在还没完成,今天晚自习结束前再不完成,我就要换人了!&此时的我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我心里对她也是又埋怨又需要,我悄悄地看了她一眼,此时的她飞快地看了我一眼,还没等我看清楚她眼底的情绪,她这样说:&老师,那是因为&&&我的心里生起了一种情感,我以为那是害怕,&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配合起来还有点生,而且我在一些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她会提出并指导我,我们会尽快完成的。&我清楚她说的是指她拿给我图片的事,可是,指导?真的是这样吗?我只是会一味地否定她,只因为我不肯接受她。自那一刻开始,我们仿佛是已经认识了多年的好朋友,好搭档。一切有的不仅仅是急迫和焦躁,有的只是两人行云流水的一系列配合。我一个神,她就能会意地递来地上的粉笔;她一个小动作,我就能读出,为她送上一块抹布;我的一皱眉,她就知道哪的比例不对,需要修改,而结果往往是超乎我想象的。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她设计的图片就是那么新颖,看她画画就是到达了专业水平,也许这就是接受的魔力吧!第二天,我们以惊艳的效果呈现给他们,所有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问我们完成的秘诀时,她说:&一个不肯接受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最近更新: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作文:网友评论
48小时热门总数:250&&1
作文最新更新答案:解析:
  “在门中徘徊”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写前首先弄清楚“门”的含义,它既可以指房屋、车船上的具体的出入口,也可以指抽象的生活之门、理想之门、生命之门等等;“徘徊”一词耐人寻味,要深刻理会其意趣,写作中要深挖徘徊的原因,如果写记叙类的文章,要着重写出“徘徊”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借此活化人物。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选定适合写作这个话题的材料和文体。根据这个话题材料的情况,可以写一个在门口徘徊的故事,故事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记叙别人的事,甚至可以虚构。擅长思辨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在“生活之门”、“理想之门”、“生命之门”这些较小的角度中,写出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生命的凝重的思考。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绿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冈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懕闶钦庋??”——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1.“我”拜访陆蠡故居的原因是什么?
2.第四段中描写“藤萝”有何用意?
3.文中关于《竹刀》的叙述有何作用?
4.(1)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作具体分析。
(2)文章多处引用了别人对陆蠡的评价,这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3)如何理解作者“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中学第二教材:高中语文 必修 第5册 (配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配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阅读《青春之门》,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的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在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⑧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1)这篇抒情散文以“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本文中,抒情的重点在哪个比喻上?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在第②自然段的结尾处,作者说“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写出了未长大时的自己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
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在这另一个世界中,“我”幻想青春岁月能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作者说青春之门曾经“既陌生而又熟悉”,后来又说那是一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写出了自己从在“门前徘徊”到“跨过”这扇门后的微妙的心境变化。
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这是跨过青春之门的过来者的深情感悟,对于青春岁月,人们有无穷的语汇来形容它。
在本文的结尾处,作者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走过整个人生的愿望。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青春之门赵& 东&&& 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人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的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里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啊跳啊,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进我荒凉的田野。&&&&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流着执着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庄严的大门。14.(1)这篇文章以“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 (2)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怎样的。(4分)&&& 答:&&&&&&&&&&&&&&&&&&&&&&&&&&&&&&&&&&&&&&&&&&&&&&&&&&&&&&&&&&&&&&&&&&&&& 15.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和用意。(6分)&&& 答:&&&&&&&&&&&&&&&&&&&&&&&&&&&&&&&&&&&&&&&&&&&&&&&&&&&&&&&&&&&&&& &&&&&&&1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要求字数在12个字以内。(4分)&&& 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归途。&&& 答:&&&&&&&&&&&&&&&&&&&&&&&&&&&&&&&&&&&&&&&&&&&&&&&&&&&&&&&&&&&&&&&&&&&&& 17.文章的结尾有何妙处?请细加品味。(6分)&&& 答:&&&&&&&&&&&&&&&&&&&&&&&&&&&&&&&&&&&&&&&&&&&&&&&&&&&&&&&&&&&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人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的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里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啊跳啊,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进我荒凉的田野。
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流着执着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庄严的大门。
1.(1)这篇文章以“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 &&&&&&
&& (2)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怎样的。
&&& 答:&&&&&&&&&&&&&&&&&&&&&&&&&&&&&&&&&&&&&&&&&&&&&&&&&&&&&&&&&&&&&&&&&&&&&
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
容颜”,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和用意。
&&& 答:&&&&&&&&&&&&&&&&&&&&&&&&&&&&&&&&&&& &&&&&&&&&&&&&&&&&&&&&&&&&&&&&&&&&&
3.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要求字数在12个字以内。
&&& 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归途。
&&& 答:&&&&&&&&&&&&&&&&&&&&&&&&&&&&&&&&&&&&&&&&&&&&&&&&&&&&&&&&&&&&&&&&&&&&&
4.文章的结尾有何妙处?请细加品味。
&&& 答:&&&&&&&&&&&&&&&&&&&&&&&&&&&&&&&&&&&&&&&&&&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绿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冈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1)“我”拜访陆蠡故居的原因是什么?
                                    
(2) 第四段中描写“藤萝”有何用意?
                                    
(3)文中关于《竹刀》的叙述有何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别为话题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