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嘉陵驿》用古诗写作文背景

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附答案 |
| 学优范文-免费范文稿件,极具参考价值!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附答案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附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吕本中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注】吕本中在宋高宗时做过中书舍人,因主张政治清明,收复失地,得罪秦桧被免职,这首词就是他被免职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1)请赏析本词上片首两句“侵”和“度”这两个动词的妙处。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4分)(2)上片“驿路侵斜月#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 end#,溪桥度晓霜”和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2分)(3)请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参考答案: 9、⑴前者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后者是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2分)作者用这两个动词将一个不辞秋寒砭骨,不顾霜晨路滑匆忙奔波的形象勾画出来。(2分)⑵前者是描写(1分),后者是抒情(1分)。⑶“只言”和“不道”句形成鲜明对比,(1分)既揭示了“旅枕元无梦”的原因,(1分)又表现了作者屡遭坎坷而不改其政治态度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2分) 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附答案分享到:其它网友还看过:热门文章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10分)《怀金陵
张耒》附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10分)《怀金陵 张耒》附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金陵驿二首(其一)》有答案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BAIDU_CLB_fillSlot("374694"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10分)辛弃疾《清平乐
柳边飞鞚》附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10分)辛弃疾《清平乐 柳边飞鞚》附答案
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10分)李宣远《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10分)李宣远《并州路》阅读答案
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附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附答案)
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10分)崔涂《春夕》阅读答案》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缺题》参考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缺题》参考答案
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参考答案》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听流人水调子》参考答案
免费提供《古诗词鉴赏《卖花声》(张舜民)》及相关文章。内容简介:古诗词鉴赏《卖花声》(张舜民)
古诗词鉴赏关键词(5) 文章来自:学优网古诗词鉴赏是同学们在初、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能力要求。有许多同学在这方面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从古诗词鉴赏的若干个关键词入手,为同学们介绍一些鉴赏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关键词1知人论世【知识导航】鉴赏古诗词,要做到知人论世,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原创专题·2015石家庄质检一(基础摸底)·2014年高考试题各科分类汇编·2014高考预测金卷·2014北京二模(海淀东城西城朝阳二模)·2014广东省各市二模试题汇总·2014山东各市二模试题及答案·2014浙江各市一模、二模试题汇总·2014北京各区高三一模 丰台 海淀 西城·2014上海二模、三模·201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权威发布
需要古诗词鉴赏(10分)《南歌子
旅思》附答案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201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古诗鉴赏答案与解析: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广东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古诗鉴赏)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版权所有,任何引用或转载均须注明出处)
【真题回放】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答: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参考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参考赏析】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百度百科》)
又清史文载:“査慎行,字悔馀,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邃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其后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荐,诏诣行在赋诗。又诏随入都,直南书房。寻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族子升以谕德直内廷,宫监呼慎行为老查以别之。帝幸南苑,捕鱼赐近臣,命赋诗。慎行有句云:‘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俄宫监传呼‘烟波钓徒查翰林’。时以比‘春城寒食’之韩翃云。充武英殿书局校勘,乞病还。坐弟嗣庭得罪,阖门就逮。世宗识其端谨,特许于归田里,而弟嗣瑮谪遣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青年曾从军黔、滇,中年又遍游冀、鲁、豫、皖、闽、粤、赣等地。他“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其《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及续集六卷,辑录了一生诗作五千三百余首,叙地方风物、绘山川形势、多纪游吊古,亦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之作。《早过大通驿》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作者四十三岁时,离江西、往北京、途经安徽时写的。大通驿,在今铜陵市西南大通河与长江交汇流处。
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李白有诗赞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也曾叹道:“奇峰一见惊魂魄。”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这首五律,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张维屏曾评其诗,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李达均)
我的更多文章:
( 23:30:44)( 15:16:13)( 15:01:05)( 00:29:49)( 14:08:44)( 09:17:53)( 21:33:13)( 21:29:00)( 20:00:00)( 20:08:1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陆游《卜算子.咏梅》古诗词_百度知道
关于陆游《卜算子.咏梅》古诗词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耻向东君更乞怜,做到托物寄意,花中气节最高坚,说梅花流离沦落,落时不恋春光。下片咏梅历尽磨难,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卜算子,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一任群芳妒。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也是令人感佩的,甚至老而弥笃,所遇非时。零落成泥碾作尘。他的《落梅》诗说。过时自合飘零去,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只有香如故,自抒怀抱, 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 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
  陆游酷爱梅花。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寂寞开无主;“已是”二句、“不粘不脱”.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梅花开时不畏严寒。“驿外”二句,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去得磊落, 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是咏梅的上乘之作,而着重摄取其神韵,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留得芳香而去,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上片感遇:“雪虐风饕愈凛然,来得光明,借以自我写照。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 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物我相融,所居非地,更著风和雨,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无意苦争春。已是黄昏独自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无意苦争春,
更著风和雨,
只有香如故,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原词。
零落成泥碾作尘,
一任群芳妒:
驿外断桥边
咏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困以赠别窦巩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多心共醉,握手泪先流。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小题1: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6分)小题2: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①与朋友久别重逢,感慨万千。②与朋友同为游子,思乡情浓。③与朋友刚刚相逢,旋即别离。(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1)描写了春天早晨雾绕千山、春雨绵绵的环境。(2)作用:①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季节和离别的环境气氛。②供托了离别双方内心的绵绵愁情。〈5分.“环境” 1分,“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找出写“泪”的句子,再根据上下文分析流泪的原因。首联写出了与朋友久别重逢的情景,颈联借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尾联写出了别离的痛楚之情。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所写何景,再分析诗句对点明时间和表达感情的作用。本文要求赏析的是第三联,此联写了早晨群山中的缭绕雾气,写了绵绵一夜的春雨,其作用除了点明时间地点之外,根据下句的“离情方浩荡”一语,其寄寓的感情便不难分析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5846127912127268300535144685161212古诗词赏析《送元二使西安》古诗赏析
凝帝系列YM21H
  原文  送元二使西安  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编辑本段]注释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编辑本段]评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编辑本段]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写作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