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全面看待抗战历史的看待问题?

所谓“客观地看问题”一中国人如何学会思考系列之四--许锡良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在这里读懂中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所谓“客观地看问题”一中国人如何学会思考系列之四
所谓“客观地看问题”一中国人如何学会思考系列之四&许锡良&与“全面地看问题”的要求并列的就是要求“客观地看问题”,&这个说法一直在我们的嘴边挂着,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问题。杜威后来专门写有一本《确定性的寻求》来表达他的真理观。其实,每一个思想大师,都必须在如何确定“客观”,或者如何把握世界的“真”的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每一个哲学大师都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 我们追求“客观”或者说“确定性”,这个问题的前提当然是承认有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世界。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怎样才是“客观地看问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客观地看了问题还是主观地看了问题?这在哲学的认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问题。追求客观地看待事实,这是我们容易接受的。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的呢?且不说,人的眼睛有视力强弱之分,还可能有色弱色盲之分,各人即使真实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大家说出来,恐怕也是五花八门的答案。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认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夹杂了许多的个人的成份。这种个人的成份,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我们的眼睛与耳朵及感觉有时是非常容易受骗的。因此,在哲学上,我们如何才能够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 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本质主义。以为我们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感官只能追求到事物的表象,而只有理性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才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苏格拉底一直喜欢追问别人,把对方自以为正确的知识层层盘剥到露出破绽为止。而自己却一直不肯确定一个最终的答案。他认为事物的本质永远都要追求,却永远都难以追求到。西方存在着发达的理性,与这样的知识与思维的传统是有关系的。亚里斯多德企图想用三段论与演绎逻辑推理来找到发现知识的办法。所以,他把寻找知识的思维工具——逻辑学,特别是三段论的法规,看成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所以,他的逻辑学的书名叫《工具论》。&&&&& 这个工具在西方一直运用了近二千年,一直到英国的培根的归纳法的发现为止。培根,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家、科学家的培根。他提出了归纳法,觉得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不可能能够发现新知识,他只能够运用已经的知识作一些非常有限的假设。并且不能够解决三段论的大前提正确与否的问题。如果大前提就错误了,即使加上正确地运用推理法则,也仍然得不到正确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在现实中运用归纳的办法去发现。他认为世界并不隐藏他的秘密,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自然界的知识就自然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中了。就像我们张开口,空气就会自然进入我们的口腔一样。所以培根主张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注重经验的获得。由于这种发现知识的方法,把我们的感觉都运用上了,与过去的三段论的假设大不相同。所以,培根提出来的方法,他自己就取了一个名字叫《新工具》,以区分于亚里斯多德的旧工具。&&& &这个新工具一时带动了新的实验科学及注重人的感觉与经验。给人类解决了许多的疑难问题。在发现真理的问题上确实又多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但是,这些新旧工具也很快就受到两个人的质疑。一个是法国的笛卡尔,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的怀疑非常彻底。一直怀疑到自己的存在为止。他的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除了自己正在思考这一点不能够怀疑外,其余的都是难以确定的。我们不能够把知识的大厦建立在本身不能确定的基础上。所以,笛卡尔就要为知识寻找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石。一般来说,笛卡尔是近现代的理性大师。他的理性是从数学入手的。笛卡尔既是一个数学大师,更是一个思想大师。后来的理性主义者,比如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一直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绕不过笛卡尔。黑格尔是把理性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人。他发明了一套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办法。这就是他著名的理性大厦。后来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特别是那套辩证法思维。这些理性主义思想后来遭受到郭尔凯廊尔、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发难。在哲学史上经验主义者叫蚂蚁,理性主义者叫蜘蛛。经验主义者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来观察事物得到知识的。而理性主义者却事先编织着一个类似网络的东西,来观照世界。经验主义者重要代表人物是洛克,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 就归纳法生出来的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实验主义等等哲学流派也受到一个人的质疑,这就是英国的休谟。他针对归纳法提出了两个问题:逻辑问题与心理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能够把已经数出来的东西对还没有出现的东西作出大胆的推测吗?这样的推测我们证明过了吗?他认为一个事物无论出现过多少次,都是不能够证明一个一般性的答案。既然不能够证明,那么我们为什么相信反复出现的东西还会再出现呢?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把没有经验过的东西当成一个经历过的事实来认同呢?我们的这样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这样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这就是休谟的心理学问题。概括这两个问题的是后来从奥地利维也纳学派转到英国的哲学家波普尔。他提出了真理通过猜测与反驳的过程及可确认度与可证伪度的标准作为确定性知识的方法。到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从奥地利维也纳派转到美国去的哥德尔,提出了认识上的不完全性原理。他认为,即使是像数学这样的推理异常严密的知识,也存在着一个不能够完全证明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要建立在假设上才能够建立起知识的大厦。从此,人类追求完全确定的客观知识的愿望被彻底打破了。为人类的非理性主义者与非本质主义者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间。人类的认识离不开经验,离不开实验,离不开理性的方法,还离不开人类合理的构想。甚至人的经验、知识结构、感情等等都会自然参与到我们的认识上来。科学与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这二者的界限的被打破,在爱因斯坦本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爱因斯坦是一个本质主义者,是确定性知识的追求者。但是,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上帝讨厌复杂”。他本人也常常在小提琴的乐声中得到科学上的灵感。心理学上出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观。确定性的知识的追求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以上,这些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复杂的,有趣的,但是我们的认识被一句简单的辩证法教条弄得庸俗了,弄得异常枯燥无味了,说来说去就是一句“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可是我们又怎样知道,我们的主观是与客观统一了呢?我们有时自以为很客观,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我们的见解中早已是被各种各样的偏见、习惯与权威主义甚至利益的诱导与权力的压迫下涂上了颜色。下面我再来分析一下我们这样的无知下的自负,那些口口声声反复强调要客观地看问题是如何来看问题的。  我们自已的传统文化中就习惯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开始还想格点实在的物,后来因为自家庭院的那棵竹子被格了七天七夜之后,就格出毛病来了。所以,就转为格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后来,中国人慢慢就习惯了“诛心之法”,再到后来就衍生出了“狠斗私字一闪念”及“去闲思、闲言、闲行”等等,判断的标准往往来自圣人之言,而不是什么客观标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先天不足就是“主客”不分。当然,后来我们把它演化为“天人合一”。看中国古代的绘画,你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型的山水背景,没有人物,即使有人,也是非常渺小的地融化在山水的背景中了。人物从来都是不清晰的。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缺乏“主客”意识的。当我们说客观的时候,实际上也意指有一个作为主体的主观存在着。但是,我们缺乏这样的主体意识对外界的审视。本质主义者认为作为主体的人之外有一个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特别是存在着一个超越于现象的本质存在着。但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这样的理性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中国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客观不变的标准。以中国人流行的价值观念“成则为王,败为寇”来说,成与败都可以成为标准。可是,成与败本身就是一个变化中的现象。所以,我们所说的客观的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先天不足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提这个要求呢?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引进了黑格的理性。但是流传进来以后,很快就被口号式的话语庸俗化了。比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话虽然是一句,却是很不简单的。主观符合客观,你是如何判断的?我们怎么知道我所观察到的就是客观的?当然我们习惯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眼见也不一定就是实在的。那么多的魔术都是假的,但是经过我们的眼睛来看的时候,好像都是真的。眼见也是不可靠的。用理性去把握也会出现问题。因为理性本性就是主观的方法。理性要求清晰可辨,但是现实世界却是复杂多变的。理性只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把握复杂的世界。所以波普尔就把我们要认识的真理,作为一个虽然解破的谜,以一个虽然不断地进化的认识来把握。他提出了证伪的理论。任何知识的真理性都是在猜想与反驳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且永远只是暂时的真理。 因此,我们所谓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有选择的。当我们去观察一个环境的时候,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我们的注意对象范围有多大,都是带有浓厚的主观选择性。波普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他听课的学生去外面观察,结果他的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地追问他,要他们观察什么。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的,这里可能有价值预定,也有知识、情感的倾向性。比如同样是观察一个风景,人的心情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显然是把自己当时的心境融入了这个环境中了。人们观察世界很少有不带有个人这样的心境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对比、逻辑推理、反复尝试等等方法与手段去尽力获得比较客观的结果。对于一个人来说,客观地看问题实在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不如改成“真诚地看问题”,这个“真诚”与“客观”不同的地方在于,真诚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有客观的成分。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真诚地看问题却比较容易做到,在认识真理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经验为本,寻找客观真理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但是完全不带颜色的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着,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可能存在。虽然不存在于现实,但是在现实中仍然是可以永远追求的理想,我们可以尽量不带颜色,比如,我看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就说什么,不看别人的眼色,不跟风,不因为利益与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看法。这还只是态度上的客观,但是还远不是事实上的客观。  台湾的殷海光先生是一个逻辑学家,他要求所谓的真诚的态度就是要具备这么一些思想模态:第一,不故意求同;第二不故意求异;第三,不存心非古;第四,不存心尊古;第五,不存心薄今;第六,不存心厚今;第七,不以言为已出而重之;第八,不以言为异已所出而轻之。(殷海光著,贺照田编,《思想与方法》,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版,第162-163页。)这就是一种尽量能够免除颜色思想偏见的真诚态度。  我们平常容易犯的主观态度有:第一、诉诸感情,人毫无疑问是感情的动物。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第二,诉诸成见。成见就是先成之见。一个人一旦有一种看法,要改变相当地难。因为,这种成见往往是与个人的情感夹杂在一起的。人们一旦遇到相反意见,往往容易去找新辩护证据,而很少考虑别人的说的事物是不是有根据的。而且时间越久,经验证的事情越多,这种成见越难破解。有时破除成见简直比登天还难。一般来说,年纪越大的人,经验越丰富的人,控制意识越强的人,与领袖欲望越强的人,成就感越强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越高的人,以及所谓的成功人士比与这些相反的人更容易有成见。第三,诉诸权威。一般来说权威性人格,比民主性的人格要更容易受权威的影响。在权威面前丧失了理性与反思的能力。仅仅某人是权威,所以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有时相信权威是有道理的。但是权威要是真正的权威,也就是在知识与见识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事实上真正可能由权威人物开拓,也可能因为权威人物而受到扼杀。总之权威意识一旦形成就是产生成见与错误的重要根源。对真正的权威应该尊重,而不是迷信。真正的权威应该是专业内的高手,而不是依靠政治的光环与经济的实力来代替逻辑的力量与实验的证据。第四是诉诸巨棒。这也是权威的威力常常越出了认识范围而借用权力甚至暴力的结果。暴力有直接的,也还有间接的。直接暴力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是间接暴力却常常是我们忽略的。比如,建立严密的组织,以组织的名义说话,就是一种间接暴力。还有如“替天行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是一种可怕的间接暴力。当我们说话用立场来代替客观的态度的时候,我们对现实的认识首先就因为态度上就产生了问题。立场使我们对现实中的事情进行有限地取舍。而事实上我们确实一直是在做这样的取舍工作。就是照一张照片也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因为取舍的镜头已经把个人的主观意志融入进来了。站在楼上拍楼下的人,与站在楼下拍楼上的人得到的感觉是不同的。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态度,以及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当我们指责别人太主观,太偏激的时候,还要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把这些影响客观态度的因素消除到尽量低的限度。那种动辄指责别人太主观的人,或者只会指责别人太主观的人,其实自己首先就是太主观了。20061216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特别声明:所刊载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电子信箱:,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邮编:510303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如何客观看待女生胸部小的问题
节操还可以这么玩! 关注捧腹微信公众号:,送话费!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热线:12377捧腹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京ICP备号-5 京公网安备59号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要客观看待舌尖上的问题
但是从新一届国家领导的处事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民族日益复兴,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订阅东北新闻报,移动发1到 联通发DBXW至 电信发DBXWB至
十指连"新" "掌"握精彩--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胡亚楠
  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说,我看,我们现在虽然财政紧张,宁可在这方面多花钱,甚至花大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对中国的食品要有信心。(5月14日中国青年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话题已经从如何温饱转变成了食品安全,由&饥不择食&转变为&千挑万选&,由&有啥吃啥&变成了&吃啥有啥&,食品安全问题悄然成为了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不仅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而且充分说明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从苏丹红辣椒粉到三聚氰胺奶粉,从地沟油到速生鸡,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盈利想尽办法,绞尽脑汁,不顾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钱不择手段不顾良心,人格缺失,素质底下,舌尖上的问题得靠监督、靠举报、靠处罚,但更应靠广大群众的自觉,就像警察抓小偷,不是警察无能而是小偷太多。
  舌尖上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大问题,值得花钱甚至花大钱去解决,当然对于中国领土面积这么大的国家来说,任何一个问题在解决处理上,都是一个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彻底解决的。但是从新一届国家领导的处事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民族日益复兴,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一键分享东北新闻网微博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
【】【】【】【】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报道
·&& 13-05-1514:59
·&& 13-05-1509:53
·&& 13-05-1508:20
·&& 13-05-1416:34
·&& 13-05-1409:28
频道热线 024-31  投稿信箱.cn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我们通常指的客观看待问题是什么?_百度知道
我们通常指的客观看待问题是什么?
客观抽象名词意思 意识外,依赖精神存,依意志转移实存主观相立客观 kèguān(1) (2) 意识外,依赖精神存依意志转移例:希望完全客观立场待问题(3) 指按事物本面目考察,与切情、偏见或意见都关例:并客观(4) 包含象,构象,具象性例:客观现实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乐观相于主观言意思说主观意识判断看待问题要客观标准(问题本身相于自其)看问题
意思是以大部分人的观点去对待问题
不懂什么叫大部分人的观点
就是表面上的
就是只看好的,不看坏的
号发的上海故事的公司尴尬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客观看待当下的质量问题
&&& 广东企业调查给了一个可以接触不同企业企业家的机会,平时会涉及到一些跟质量文化有关的研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注意留心看看不同企业家对产品质量的看法。虽然现在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质量有诸多看法,但是在调研中我的感受就是,一个想要长久发展的企业,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利益导向,通过恶意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这样一个目光非常短浅的行为来获益。当然,不能排除新闻报道中的很多负面新闻涵盖了一些恶意作假,危害公民健康的行为,但是这些个案并不能代表中国广大认真做好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诸多企业,以及醉心于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群体们。
&&& 我们一谈到现在的质量问题,总是会不自觉的认为,在几十年前产品种类没有当下这么丰富时,认得意识还很淳朴时,就没有现在这些问题。事实上产品质量问题古已有之,既然有生产就不可避免的会产品质量问题,要么是人为故意,要么是人所难以控制的缺陷。宋代《宋刑统》不仅全文照录了《唐律疏义》有关“行滥之禁”的全部,而且强化了处罚措施,对行滥按窃盗律论断,其刑罚较唐代要严厉的多。 然而,严厉的法律并没有带来市场上欺诈售伪行为的减少。相反,宋代的制假贩假的想象也十分严重。所以《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不少诏令都是针对市场中售卖假药造成严重后果而发布的惩罚令。
&&& 到了工商业更为发达的清代,伪滥假货同样也有,甚至形成了一种潜规则。例如夏仁虎的《旧京琐记》中记载皮货交易,皮货估衣聚集于前门东的珠市口,早上开市,中午即散,诈伪百出。皮衣有所破损就以纸或者布贴住表面,叫做“贴膏药”,同行在袖子当中握手就当交易达成。当然,并非整个市场都是依靠欺骗而建立,如清代已出现四远驰名商号:扬州之戴春林、苏州之孙春阳、嘉善之吴鼎盛、京城之王麻子、杭州之张小泉,皆天下所知,货真价实,来售者童叟无欺。不过是在其所在的领域注重其质量,从这些老店的自律的道德内涵上来看,确是遵循‘诚理’二字为之。可见质量问题古代既不是所想象的乌托邦,对现在的质量问题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慌。我们总是认为古代创造了如此多的辉煌和精美的手工业制品,不过是被博物馆的馆藏所激发出的无限美好想象。回到当下对产品质量的思考,应该客观看待产品质量所可能出现问题,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就将某一个行业或者群体统统列入偏见的名单,也不因该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尽心尽力创造价值的生产者们,亦或是把很多政府的管理人员列入渎职的行列。媒体的作用既可以是监督,但是过度的监督和网络上无谓的指责使很多事情变了味。最近和在质监系统工作的同学也会聊电梯的问题,特别是在某地方出了电梯事故后,不仅媒体和市民特别担心,更加惴惴不安的其实是直接监管它的政府部门工作者,按照他的原话来说,每天都睡不好觉,就怕哪一天有一台电梯出事,他不仅饭碗不保,入刑都有可能。然而,作为每天面对这些监管问题的工作者,早就发现了现有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但是面对普通公民的不理解和不愿意去相信质量监管的悖论,他们也觉得无可奈何。所以,对于当下质量监管的难题,对普通公民认知的转变也是刻不容缓。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网站访问总量:
<span class="fontstyle49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观看待sunshine组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