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到郏县郏县长桥镇坡赵有叫赵小霞的吗?

您的位置:>>>
平顶山市郏县“坡河萝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月13日,从农业部传来喜讯,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坡河萝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是该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
  长桥镇郑桥、坡河、大李楼等村地理条件独特,光照充足,土质肥沃,萝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2009年,时任郑桥村党支部书记的郭自强经过市场调研,注册成立了郏县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萝卜种植。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他以合作社为依托,注册了&坡河&商标,种植面积也由过去的2000多亩猛增到了4500亩,亩产最高4000公斤,&坡河&萝卜相继走进省内外的各大蔬菜市场、超市,仅此一项,农民亩均年收入3200余元。郭自强在县农业局的引介和指导下,又申请了萝卜、芥菜、辣椒绿色食品认证。如今坡河萝卜、芥丝、韭花、辣椒不仅畅销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周边城市,还吸引了北京、杭州、张家港等地客商前来采购。
  为把&坡河&这一品牌做大做强,2011年10月正式向农业部申请了&坡河萝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地域保护范围为长桥镇所辖行政区域的坡河、郑桥等8个行政村,保护面积6000亩,年产量24000吨。
  (来源:平顶山市政府  原标题:平顶山市郏县&坡河萝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文章来源:平顶山市政府)
【农博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相关新闻
新闻热线:010-河南省平顶山市长桥镇
郏县长桥镇政府 概述
地处中原腹地的长桥镇位于北部,距省会110公里,距县城10公里,是郏县的农业大镇之一。全镇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4.9万亩耕地,5.1万口人。
长桥镇交通通讯便利。洛(阳)-界(首)公路、前(凌堂)-石(台村)公路两条省、县道横穿东西,郑(州)-南(阳)公路西线沿境西北而过,东距平禹铁路6公里,距107国道公路14公里。2004年开建的柏(坟周)-堂(街)路和即将建设开通的郑(州)-石(人山)高速,将进一步拉近长桥与郑州、平顶山等大城市的距离。省、县、乡三级纵横交错,村村通柏油路。通讯设施已全部开通。
长桥镇水电资源充足。北汝河沿境南流经东西,另有吕梁河、蓝河、叶自北而南贯流全境。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量为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约05亿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属极强富水区。供应充足。距11万伏高压变电站8公里,距3.5万伏高压变电站3公里,长桥镇改造已全部完成,工业用电价格低廉(现价每度0.525元),形成了安全可靠、合理、供应充足的供电网络。
河南省平顶山市长桥镇
长桥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是郏县的优质粮基地。境内盛产小麦、红薯、大豆、花生、烟叶及各类蔬菜,其中,素以质优而驰名中外,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并初步形成以坡河萝卜、日本理想大根、白灵菇、郏县红牛、等为主的种植、养殖基地。
长桥镇地势开阔平坦。长桥镇地势平坦,无山川、丘岭,适宜建大型工厂、办大企业。其中最大的一处面积为2万余亩的开阔地,已被平煤集团选为年产200万吨焦化项目的厂址。
长桥镇下辖村:、、刘楼村、、渔东村、、李光明村、、王老庄村、、、、大李楼村、、、、瓦、时庄村、、花里赵村、李程庄村、坡马村、、确李村、石羊赵村、罗沟村、 、西谷刘村、黄庄村、、西长桥村 、楼王村 、、白庄村
纺织品加工经济状况
长桥镇私营发展迅速。全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800余家,从业人数近万人。涉及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彩印包装、铸造、标准件、磨料磨具、针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瓜子加工业、磨具、针织、农副产品加工等。加工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长桥镇有30余家瓜子加工厂所生产的系列香瓜子,产品远销湖北、、广东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以投资6000万元,年加工出口360万件毛衣的丰溢针织珠绣(长桥)有限公司,从引进到正式生产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该公司正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所产直接销往美国及西欧等国家。
长桥镇劳动力资源富足。长桥镇有3万人。其中常年外出打工1.2万人,外出10年以上的就达6000余人,他们大都从事纺织品加工行业,仅针织熟练工就有5000余人。在经济的大潮中,他们饱经锤练,人人都有一技之长,素质高,善吃若,能耐劳,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极大优势。
长桥镇林业发展
郏县长桥镇是平顶山市平原林网高级建设重点乡镇之一,2008年该镇共新植苗木近30万株,为保证成活率,该县采取了多项林木管护措施:一是明确林权。该镇把确权发证、明晰产权作为重点,给每一造林农户发放了《造林护林明白卡》,明白卡既宣传造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又明确了农户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对新植的每一棵树木上了户口,建了档案,解决了农户只管种,不管护,甚至不愿护的问题。二是成立组织。该镇政府通过村“两委”挑选52名热爱林业、责任心强的老党员成立了的一支林木管护队,昼夜巡逻,预防和打击毁坏林木的不法分子,督促指导树主及时浇水、、补植等抚育管理。镇政府除每月给管护员发放工资外,还为他们购置了铁锨、等必要的工具。三是责任到人。首先,实行领导包路段,镇政府把每条线路分包到每位副职领导和机关同志,由他们负责组织协调有关村及农户进行林木管护,把管护结果与直接挂钩,对管护出现问题的领导扣发40%工资;其次,镇政府与21个行政村负责人签订《林网管护责任书》,把管护好坏作为考核村“两委”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并明确规定,存活率低于85%以下的,一律取消年终评先资格;第三,镇政府与护林队长签订责任书,要求队长要管好带好管护队伍,并把管护情况直接与护林员工资挂钩,增强了管护队员责任心;第四,村“两委”与有关农户签订责任书,规定林木所属,对农户管护不当造成林木死掉或丢失的,不仅要补植外,还将处以3倍的,提高了农户爱林护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
长桥镇位于西南部,距县城32千米。辖18个行政村。沿革区划
1958年设长桥公社,
1984年改乡,
1993年建镇。
1997年,面积158.8平方千米,人口1.9万,
辖长桥、、柏源、远磜、、后墘、周佳山、、慈云、官洋、、上牛山、、下牛山、半圳、、新乡、18个村委会。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
长桥镇概述
长桥镇位于北部丘陵地带,北辖至,与溪坂村及长桥农场山边作业区交界;东北辖至友爱村,与官浔镇为邻;西北辖至五牙山农场(顶埔农场),与龙海市程溪镇官园村交界;西辖至,与龙海市程溪区洋奎村交界,又辖至割后村,隔摩顶山与中西林场葛后工区交界,又隔鸭蛋石山与石榴镇玳瑁村交界;东南辖至,隔罗辉山与交界;东辖至,与石坑林场交界,又辖至东方果林场,与湖西畲族乡后洞村乌龟果林场交界。镇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长桥村,距县城20公里。
荔枝经济状况
长桥镇有耕地1万4千多亩,山地13.8万亩,主要种植物和果树,已种植、龙眼、柑桔、桃、李等各种果树7.5万亩,人均5亩。2001年农业产值8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工业立县,以工兴县,兴工富民”发展战略,带领全镇人民开始第二次创业,提出“农业上再造一个长桥,工业上再造一个长桥”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2000年,长桥镇乡镇企业总产值8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12亿元。全镇规模工业产值1亿元,入库2138万元,完成年的164.46%。积极招商引资,2000年共签约台资项目10个,协议利用外资1430万美元,其中工业项目7个,农业项目3个。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加上原有3家,共8家,带动“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合作形式的发展。
长桥镇有17家外资企业:威利达手袋有限公司、长丰开发有限公司、金谷食品有限公司、富庆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协展农牧有限公司、生鹏玻璃企业有限公司、漳和园艺有限公司、、浦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德美高优农业有限公司、信泰农业有限公司、珍美味食品有限公司、大业食品有限公司、美德中草药有限公司、。
[1] 中国网联网 .cn/html/independent/01/fujiansheng/37.html
[2] 行政区划网 http://www.xzqh.org/html/fj/0498.html
[3] 郏城驿站 /sunzhanyuan/blog/item/6f244c866de93.html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51:2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郏县_百度百科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隶属于管辖,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设邑,置县。郏县距郑州国际机场80公里,距平顶山市区20公里,郑尧高速,郑南西线,洛界公路穿境而过。总人口58.96万(2011年)[1]
。2013年,全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76个行政村。境内主要盛产有煤炭、白云岩、水泥灰岩、陶土等矿产资源。“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郏县是全国四大烤烟发源地之一;郏县铁锅年产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地方特色饮食有牛肉、茶水、、三炖、烧鸡、豆腐菜等。[2]
境内有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之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源地,中原地区唯一红石古寨等旅游景点。历代名人有西汉谋圣、东汉名将等。[2]
郏县历史沿革
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为,属顺阳郡。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辅城县,大业初(公元605年)改为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隶;清代沿明制。
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置禹郏县,同年10月撤销;解放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专区。
1949年3月属许昌专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4]
郏县行政区划
截止2013年,郏县辖、、、、、、李口镇、黄道镇8个镇和、、、、姚庄乡5个乡和龙山街道、东城街道2个街道。
全县共376个行政村(街)。其中,龙山街道辖14个行政村(街),东城街道辖6个行政村,冢头镇辖35个行政村,安良镇辖41个行政村,堂街镇辖36个行政村,薛店镇辖38个行政村,长桥镇辖34个行政村,李口镇辖23个行政村,王集乡辖30个行政村,姚庄乡辖6个行政村,白庙乡辖23个行政村,广阔天地乡辖11个行政村,渣园乡辖25个行政村,茨芭镇辖41个行政村,黄道镇辖13个行政村。[5]
郏县人口民族
2011年,郏县总人口为589646人,其中农业人口548414人,非农业人口41232人,男性人口309854人,女性人口279792人。[1]
全县有汉、回、满、壮、苗、彝、布依、藏、独龙、侗、白、土、蒙古、朝鲜、哈尼、土家、达斡尔、佤等20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19个,少数民族人口12043人,其中回族人口1088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11%,主要分布在姚庄回族乡、龙山街道、冢头镇、长桥镇、薛店镇等5个乡镇(街道)。
全县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信教群众28000余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55处,遍布全县15个乡镇(街道)。[6]
郏县地理环境
郏县位置境域
郏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平顶山市北部,属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度地带。东接襄城县,西邻汝州市,南依卫东区及宝丰县,北连禹州市。地处东经113°0′40″~113°24′50″,北纬33°48′0″~34°10′50″。东西长37.6公里,南北宽31.3公里,总面积737平方公里。[7]
郏县地质构造
郏县地处中朝准地台萁中台隆东南缘,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嵩萁小区。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元古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煤炭地层主要分布在石炭、二叠系地层。
主要构造有景家洼向斜、王英沟背斜、西长桥向斜和襄郏背斜。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和北东两组,以北西向断裂为主。[8]
郏县地势地貌
郏县县域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高,中部低。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低山绵亘;西北部为萁山山地,峰峦起伏;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沃野坦荡。全县最高点为西北边陲郏、汝、禹交界处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最低点为长桥镇坡赵村西,海拔86米。
全境有大小山峰26座,山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3%;丘陵面积259平方公里,占35.1%;平原面积271平方公里,占36.8%;洼地面积72平方公里,占9.8%。[7]
郏县县境地处北温带南部,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20天左右,≥10℃的活动积温为4734.9℃,年日照时数2232.2小时,日照率50%。年平均降水量678.6毫米,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属“豫西丘陵干热少雨区”。[9]
县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流经县境的大小河流15条:北汝河、干河、鲁医河、二十里铺河、青龙河、双庙河、叶犟河、
胡河、肖河、蓝河、吕梁河、三险河、杨柳河、芝河、石河。
为干流,也是境内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境内段长48公里,境内流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7]
郏县自然资源
郏县生物资源
郏县位于华中动、植物区系与华北动、植物区系的过度带,动、植物种类较多。截止2011年,植物总计248科,1014属,2306种。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3.22%。用材树主要有杨、柳、椿、榆、槐、泡桐等;经济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苹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红薯、大豆、高粱、谷子、绿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陆栖脊椎动物184种,饲养动物主要有郏县红牛、猪、山羊、绵羊、寒羊、鸡、鸭、鹅;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7]
郏县矿产资源
郏县境内已发现有经济价值或潜在价值的矿产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岩、高岭土、建筑石料灰岩等19种。其中,优势矿产10种。
截止2011年,已探明煤炭资源量7.17亿吨,预计远景资源量10.4亿吨,合计25.15亿吨;白云岩详查资源储量197.9万吨,普查资源量4.19万吨,适合露天开采,剥采比小于0.1;铝土矿估算资源量707万吨;耐火粘土矿估算资源量218.5万吨;普通水泥灰岩资源量达4亿多吨,白水泥原料资源量达1.3亿吨;建筑石料用灰岩,估算资源量2.6亿立方米;高岭土厚度在1.5-4米之间;硅铁用硅石(石英石)资料储量197.5万吨;紫砂陶土估算资源量650万吨以上;大理石资源储量19.9万立方米。另外还有泥岩、河砂等矿产资源。[8]
郏县水资源
2011年,郏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2719万立方米。郏县境内河道建有22座中小型水库和145处塘坝闸等,可利用水量为1451万立方米。老虎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郏县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将达到2450万立方米。郏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2227万立方米,可利用总量为9781万立方米。
郏县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4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9.5187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水利用总量为2.4031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231亿立方米,利用广阔渠郏县境内过境水可利用水量为1.18亿立方米。[8]
2011年,郏县生产总值达到了117.6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增长52.3%。
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8亿元,较2010年增长20.5%;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较2010年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6021元,较2010年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0元,较2010年增长13.4%。[11]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5.6亿元,较2012年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较2012年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5亿元,较2012年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较2012年增长14.5%;地方财政总收入13.3亿元,较2012年增长40.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3亿元,较2012年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7665元,较2012年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2元,较2012年增长11%。[12]
郏县第一产业
2011年,郏县全县耕地面积66.58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近4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22万亩以上;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种植“山儿西烟”8万亩以上,花生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位于郏县城关镇西街的平顶山市新特优苗木繁育(郏县)基地是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河南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及河南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红栌繁育基地,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郏县养殖业基础较好,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存栏达到15万头。[9]
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总面积达到22.2万亩。新增专业合作社80家,总数达到343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家,位居平顶山市第一。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连增”,单产位居平顶山市第一。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烟叶生产收购达到3.9亿元,税收达到8692万元,继续保持河南省先进位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6%。[12]
郏县第二产业
郏县以矿产资源、铁锅、陶瓷、电力建材、食品医药和纺织等产业,初步形成安良镇陶瓷产业基地、广天乡铁锅产业基地、黄道乡建材电力和煤化工基地、城关镇商贸和制药基地、长桥镇针织基地、冢头镇萝卜、三粉加工和奶制品加工基地等工业发展格局。[11]
2013年,入驻集聚区亿元以上企业1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税收2.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75万人。县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平顶山市唯一一家“产城联动发展示范集聚区”和“省对外开放示范集聚区”重点培育对象,在平顶山市两次观摩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12]
郏县第三产业
截止2013年,全县共有中小微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基础单位数23629个,从业人员14.6万人,其中中小微企业达到2099家,个体工商户21530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29家。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429.4亿元,实现增加值129.7亿元。[13]
2013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963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192%。医疗器械等8大类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12]
郏县社会事业
郏县社会保障
2013年,全县财政民生支出15.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6%。发放城乡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城乡医疗救助金、优待抚恤金8200万元。补发公职人员津贴补贴8300万元。安置城镇新增就业8580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96%,支付资金5990万元,支付率100%。1670套保障性住房主体完工。[12]
郏县城镇建设
2013年,旧城改造拆迁旧房2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6.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6.6%。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被省文明委授予“河南省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6.1%,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姚庄乡顺利创建成为国家卫生乡镇。2013年新启动新型农村社区12个,累计达到72个,占规划总数的92%,新增民居4000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5个。[12]
郏县教育事业
截止201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5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23所(含民办初中1所),小学248所,在校学生84000余人。幼儿园218所,在园幼儿22600余人,在编公办教师4202人。先后荣获省级职业教育强县、省教育宣传十佳县、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基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等多项殊荣。[14]
2013年,郏县实施《振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进入省、市先进行列。争取资金5600万元,完成24所标准化中小学、5所优质初中及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争取资金17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765名。[12]
郏县医疗卫生
截止2013年,郏县卫生系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0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家(郏县人民医院、郏县中医院、郏县妇幼保健院、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郏县卫生监督所、郏县卫生学校、郏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乡镇卫生院14家、民营医院3家、村卫生室376所,有干部职工3108人。开设床位2429余张,拥有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中心供养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胃肠机、彩超、DR等多种大型医疗设备。[15]
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放补助资金1.6亿元,受益群众187.9万人(次)。成功创建成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郏县中医院新址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郏县人民医院新址建设开始启动。[12]
郏县交通概况
郏县距80公里,距平顶山市区20公里,郑尧(郑州-尧山)高速,郑南(郑州-南阳)西线,洛界(洛阳-界首)公路穿境而过。[2]
2013年,平郏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全年新建农村公路66公里。[12]
建设中的西起郏县,东至安徽省亳州市,西接焦柳、中连京广、东贯京九和京沪铁路,是一条连通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客货运干线通道。[16]
2014年7月,禹州至郏县火车站已铺通。[17]
2014年7月,(郑州-重庆万州铁路)平顶山市境内线路走向初步确定,在平顶山市境内设计为77公里,将设、平顶山两个车站。[2]
郏县风景名胜
截止2013年,郏县境内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郏县文庙、三苏祠和墓),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堂街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新石器时代遗迹太朴遗迹、明清建筑临沣寨、清代建筑山陕会馆及狮王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4]
“”位于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的墓地,元至正年间,增加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18]
始建于公元954年,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全国县级文庙中保存最好的。
广阔天地乡是中国“”运动圣地,镌刻着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手迹,2002年10月,建成。
堂街镇是中原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俗红石古寨。[4]
郏县历代名人
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字子房,颍川(今李口镇张店村)人,与、并列为“”。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为乱,韩千秋请缨平叛,死于王事,武帝嘉为“军锋之冠”。其子成安侯,随李陵出征,抗击凶奴侵扰,战死疆场。
东汉、,从光武征战数载,为国家统一立下大功,均封为侯爵。
唐代,高宗时官居中书舍人知制诰。累官刑部侍郎、兵部尚书。平灭安史之乱,初封幽国公,后晋北平郡王。
明朝授官左春坊赞善大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有诗文《苍谷集》12卷行世。
清代中州名士,其《真志堂诗集》、《真志堂文集》传至今日。
辛亥革命开始,民主革命志士,投身北伐,南征北战,英勇献身。老红军汪名震,长征途中,担任党中央无线电联络工作,五次翻雪山、过草地,身患重病,坚持行军,直至胜利抵达陕北。
新中国建立后,创造《速成识字法》,在建国初期为全国扫除文盲立下功绩,1952年任命为政务院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陈世祯,在建国初期,研制出“软麻油”,为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4]
郏县地方特色
“山儿西”烟以其叶片肥厚、色泽金黄、油分适中、气味香醇驰名中外,是中国浓香型烤烟的代表,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19]
“”为中国八大良种牛之一,体格硕大,结构匀称,体质强健,骨骼坚实,肌肉发达。后躯发育较好,
侧观呈长方形,头方正,顿宽,嘴齐,眼大有神,耳大且灵敏,鼻孔大,鼻镜肉红色,角短质细,角型不一。被毛细短,富有光泽,分紫红、红、浅红三种毛色。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2011年存栏25万头。[19]
是生长于河南省的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畜品种,其主产区就在郏县。它的早熟、生长发育快、肉质好、耐粗饲、繁殖率高、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早已为国内外专家所注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存量已经不多,198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濒临灭绝家畜品种。郏县是河南省大尾寒羊的主要养殖区和品种保护地,2011年存栏8.7万只。[19]
郏县有中国最大的良种基地,建设规模292公顷,其中,2011年母树林70公顷,种子园生产区140公顷,拥有优
质良种274个品系,有中国各地72个侧柏种源,还引进有美国铅笔柏、印度芷柏、地中海柏、墨西哥柏等世界柏树品种,成为中国最大的侧柏基因库。可产良种4000公斤,采集种条600万条,培育优质苗木200万株以上。[19]
面是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简称郏县饸饹。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初以荞麦面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作主料,以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19]
郏县县级领导
县委书记张国晓副书记杨英锋、王玉娟(女)常委张国晓、杨英锋、王玉娟(女)、宁和平、郭国顺、张华琪、李捍卫、张贯钊、何卉(女)、宋宏州、马涛县人大主任肖根胜正县级干部刘军培副主任徐子生、李彩霞(女)、何留中、鲁长法县政府县长杨英锋正县级干部李振华副县长李捍卫、谢中光、李国英、杨振锋、张新奇、史晓天(女)县政协主 席王亚军(女)副主席唐国颖、薛国强、周慧敏(女)[20]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日报[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合肥热线.日[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郏县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顶山郏县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