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之有放生子孙满堂学佛网学中医吗?

当前位置:
马培之给慈禧看病时间: 来源: 作者:刘永加  现代文史作家郑逸梅在其《艺海一勺》一书中,记载了一个“马培之给慈禧看病”的故事:这个马培之,本名马文植,江苏武进孟河人,后来悬壶济世苏州城,声名很盛。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患病了,服药无效,于是诏征海内名医前来诊治。江苏巡抚吴元炳,早就知道马培之的大名,就推荐他去应诏。当时马培之已经61岁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诊治失当,必被论死,于是心中惴惴,寝食不安,临行时和家人告别,泣不成声,恐怕再也回不来了,看来他和常人想法一样呀,可是不去又不行。
  这年七月初六,马培之束装起程,他的四儿子紫辉和两个仆人随侍北上。进宫后,先见了慈安太后,马培之即行一跪三叩首礼,慈安询问了他一遍,嘱咐他慎重行事。然后令他退至长春宫候懿旨。过了一会儿,太监传进,至礼元殿,他随太医院李卓轩进内殿,慈禧太后面向东坐着,前设小几垂黄纱帘,马培之再行一跪三叩首礼,内务大臣跪在左面,太医院李卓轩跪在右面。慈禧命他进诊,马培之启帘请脉。之后,马培之开出方子。
  七月二十六日,马文植恭请慈禧皇太后脉息,两寸虚细,左关沉而微弦,右关沉小带滑,两尺沉濡,缘积郁积劳,心脾受亏。心为君主之宫,脾为后天之本,二经受病,五内必虚,不能生木,木失畅荣,脾乏生化之源,荣血内损,以致静脉不调,腰酸,肢体倦怠,谷食不甘,寒热时作,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是也,谨拟养心调脾之剂进呈:当归、白芍、白术、淮山药、生地、茯苓、陈皮、川续断、牡蛎、合欢花、红枣、藕。
  这样,马培之给慈禧诊治了多次,病情居然好转。一时,王公大臣也纷纷请他诊病。马培之战战兢兢,深恐稍有失误,容易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在苦思之后,生得一计,他自己伪装有病,在一次诊病时,故意当众晕倒在地,这时慈禧才允许他归田故里,他方如释重负。后来马培之专门撰写了《纪恩录》详细记录了这次给慈禧看病的过程。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学术探讨:孟河马培之生平及外科学术思想研究 胃肠外科规培心得体会
Time: 11:41:40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作者:吴亚旭 路晔 周奇峰
  1.3 行医苏锡,著书立说1883年马培之至苏州悬壶,医寓设于护龙街旁之一小巷内,由于马氏医术精妙,医名远播,终日患者盈门,颇受吴中群众推崇,时人将其开设诊所的一条街,取名为马医科巷,一直沿用至今。俞樾在《纪恩录&序》中云&君比年来寓居吴下,与余寓庐相距甚近。& 俞樾故居&曲园&就在此巷中。&回南后。先居苏州,与俞樾比邻;后迁无锡山南,与邓星伯旦夕过从,留心撰述。&[3]癸卯四月卒于苏,年八十四 [2]。&&&   马培之继承家传,又博采众家之长,医理精深、脉理精细、经验丰富。慎思明辨,疏方绵密而平和,效如桴鼓。以医济世,医名远布,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卓识。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者。《马评外科全生集&马评汤序》中记载&誉满江南,一时叩门求药者踵武相接&。《马评外科全生集&马评吴序》中记载&见其就诊者日数百辈&。《记恩录&吴元炳奏牍》中云&素精医道,遐迩知名,各处就诊之人,往往目不暇接&。后人称其&与费氏同为孟河医派之中坚&、&江南第一圣手&。马伯藩、巢渭芳传其衣钵,从游门下者达数十人,门生甚众,最著名者有邓星伯、丁甘仁、贺继衡等。 &&&   马培之著作有:《纪恩录》《外科传薪集》《马培之外科医案》《医略存真》《外科集腋》《青囊秘传》《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务存精要》《马培之医案》《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马评急救百病回生良方》《马培之评痧证指微》等。其中对外科影响较大的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传薪集》《医略存真》《马培之外科医案》和《外科集腋》等。2006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四家医集》中载有《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外科集腋》《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青囊秘传》《纪恩录》。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外科传薪集》单行本,《近代中医珍本集 外科分册》《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中医古籍临证必读丛书 外科卷》《珍本医书集成》等均载有此书。1955年千顷堂书局出版了《马培之外科医案》单行本,《三三医书 (第一集)》《近代中医珍本集 医案分册》等收载了此书。《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有清光绪十九年癸已(1893)积善堂石印本[7]。《马培之痧证指微》有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刻本[7]。  2 马培之外科学术思想  2.1 既求方脉,刀圭益精中医外科是以研究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医学源流论&围药论》中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但《外科理例&前序》曰:&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有诸中然后形诸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马培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倡&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8],马氏针对当时&士宦之家,每重内科而轻外科,谓疡科不按脉理,即外患亦延方脉家服药&&方脉家亦以外患为小恙,往往藐视外科&的现状,提出:&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9],因为&外科不能不明脉理,无论痈疽疮疡,症虽现于外,病必由于内。即几微之疔毒癣疥,亦必内有火毒湿热,而后外发。[10]&指出&《灵》《素》不可不参,张、刘、李、朱四大家,尤不可不研究。假如内外两症夹杂,当如何下手,岂可舍内而治外乎。&[8]可见马培之非常强调外科医生要有广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内科功底。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马氏云&至外用之丹散,亦当详审&[8]。因此,即使使用外治的方法,也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据,辨证施治。诚如《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马评吴叙》中所说&外症实难于内科,非得真传口诀,未易券获。至于看法、治法、手法,亦非笔墨所能宣。&马氏精通内外科,认为&浑内外而为一,乃探源之治也。&&&&   &刀圭&原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工具,后世因此亦称医术为&刀圭之术&,《参同契正义》解曰&刀圭二字,出于医书,凡用药少许者,谓之一刀圭。以刀头圭角,为小而已矣,故言提用些小之丹药&。联系原著前后文之意,&刀圭益精&盖指外治法更加精湛之意。马氏认为:&是针固疡科之首务,宜切究而夙习也。[8]&因为&譬之水势甚涨,不为疏导,必致决裂溃败,不可拯援。与其奔冲而患甚,孰若疏利而患小乎。&故指出 &大凡外疡肿痛者,脓成至七分,即当针刺;若至十分,空陷必大,甚而肤色紫暗,皮与肉离,溃久不敛,遂成败症。故脓成尤宜早刺,惟皮白而肿,脓在筋骨之间,刺早反泄其气,脓亦难出,必胀至肌肉之上,方可用针。[8]&马培之善用刀针,但也重视其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反对滥用刀针:&若肿而肤急者,内必是血,慎不可刺。用针之法,宜顺而不宜逆,水性下流,逆则脓兜于下不易达,即不易敛也。至瘿瘤、恶核、石疽、乳岩及凡坚硬之症,并禁用针,针之立败,其在头项以上,尤当谨慎。[8]&马培之善用外治,操技精湛,《外科传薪集&代刀散》记载&代刀散去顽肉,亦可代开刀。[11]&《纪恩录》中记载:光绪六年八月初五,为一家丁治疗右股&肉瘤&&以蛛丝缠绕根蒂,约半月,瘤枯自落。[12]&马培之对于当时的疑难病症,在治疗上还善于改革创新,《医略存真&溺孔紧小治法》中记载了治疗包茎的方法:&遂用针系芫花线,约六七寸长,先将鸡毛管自孔内徐徐插入,将针入鸡毛管内,顶至皮上,以鸡毛管退出,将针穿过外皮,线打活结,日紧三次,三日系开下口,又穿一条,上下茎头露出,已如虫蚀一般,幸未大伤,用化湿生肌之药,半月收功。[8]&《马培之外科医案&烂喉痧》中还详细记载了马氏治疗&核卡于喉&的&喉卡椎法&[9]。马培之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   综上所述,要当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要内外兼通,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内科功底,也要有丰富的外治手段和精湛的手术技巧。这是我们当代外科医生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2.2& 博采众长,师古不泥马培之自幼从祖父习医十六年,尽得家传;又旁收费伯雄等名家之经验,医技精湛;精研《灵枢》《素问》及张、刘、李、朱四大家医籍;广收博采众家(如《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外科症治全生集》《疡医大全》《串雅内编》《兰台轨范》《医宗金鉴》等)效方、民间验方,并合家藏秘方、自制验方,整理成书。《外科传薪集》《青囊秘传》共载有内服、外用之丸、散、膏、丹共一千余方,并详细记载了主治、组成、剂量、炮制、配制和用法。马培之这种博览旁稽、深求实学、兼采众长、勤于归整、善于总结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本文来自网络,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费下载PDF全文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医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医园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中医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一般都来源于网络分享,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资料下载
相关在线视频
相关中医知识
中医园手机平台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中医园微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培之医案精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