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对浸润性乳腺癌 生存率有帮助吗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浸润性乳腺癌三级
对我的这个病有什么建议吗?
术后要做放疗、化疗定期复查
微创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微创外科的出现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偶然完成第...
  乳腺纤维腺瘤的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腺瘤常为单发,亦有多发者。腺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以1~3cm者较为多见,亦有更小或更大者,偶可见巨大者。表面光滑,...
答: 这个根据各地医院的收费标准来的,但是总的来说碘131治疗是不贵的。1000元左右。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查,会花上几百元钱。属于物理治疗。配合手术后的治疗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乳腺位置及乳腺癌示意图
侵润性乳腺癌 -
  浸润性乳腺癌是一组恶性上皮性肿瘤,其特征为肿瘤浸润邻近的组织和具有明显的远处转移趋向。这组肿瘤的大多数是腺癌并且被认为起源于乳腺主质上皮,特别是末端导管小叶(TDLU)细胞。乳腺癌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学显型和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在临床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侵润性乳腺癌 -
  浸润性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22%,在经济发达国家为26%,后者发病率超过其他国家2倍。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危地区在北美、欧洲和澳洲,6%的妇女在75岁前患浸润性乳腺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亚和东亚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日本),乳腺癌的发病危险要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妇女在75岁前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概率仅为富裕国家的1/3,其他地区的妇女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频率介于中间。到2000年,日本是唯一乳腺癌发病率低的富裕国家。如果乳腺癌早期被检查出来,那么患者的预后非常乐观。从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国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90年代,由于进行人群普查和使用激素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又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在80年代,几个乳腺癌高发国家如美国、英国和荷兰等,乳腺癌的致死率已经得到控制或下降。自8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开始增加,尤其发展中国家增加更为明显,而发达国家由于采用乳腺X线摄相技术和改变生存时间的先进治疗方法,乳腺癌的检出率和致死率都发生了变化,乳腺癌的致死率已不能再充分反映乳腺癌的潜在危险趋向。如同大多数上皮性肿瘤,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增长。到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患病率提高了10倍,但潜在诱因、区域变化和迁移人口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从乳腺癌低发病区迁移到,经过一或两代人,其发病率接近迁移国家水平,这表明在乳腺癌的病因学方面,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侵润性乳腺癌 -
  乳腺癌的病因学是多因素的,涉及饮食、生育和激素失衡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乳腺癌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一种"富贵病",与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表现为进食富于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高热量饮食,同时又缺乏体力活动。以这种方式长期生活的国家和地区(北美洲、北欧洲和澳大利亚)乳腺癌的发病率,目前处于新增患者70~90例/100,000人/年的一个高平台相,近年来随着的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富裕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有了显著的上升。除乳腺癌外,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还是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高危因子。已经证实,特殊环境的暴露(如辐射、酒精和外源性激素等)在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但相对危险系数低。较之其他肿瘤,乳腺癌常显示家族丛聚特点。两种高外显性基因(BRCA1/2)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同时也可推测,在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方面,多基因相互间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侵润性乳腺癌 -
分型与分类
组织病理学分类  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内癌、粉刺样癌、髓样癌、粘液腺癌、单纯癌等根据激素受体情况分型  根据乳腺癌(ER/PR) 以及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4型,即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其他分型  1.大汗腺样癌:癌细胞细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2.: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近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尤以 60 岁以上妇女多见。癌本质中,上皮粘液成份占半量以上。粘液绝大多数在细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见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3.:来源于鳞状上皮化生的乳腺导管上皮。癌本质全部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即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若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4.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本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5.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6.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7.: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8.乳头:又称为, Paget(1874) 首先描述此病。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其镜下瘤细胞形态具有体积大,细胞质丰富淡染,常呈空泡状,核较大,明显不规则,偶见核分裂象。
侵润性乳腺癌 -
常用检测方法与评价
  1.乳腺钼靶摄片   乳腺钼靶摄片是一种无创伤的方法。采用Siemens-ElemaAB 型乳腺X 线机, 操作简便易行, 其乳腺平片图像清晰,层次丰富, 信息量大, 对普查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早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活组织病理检查方法   (1) 肿块切除:将乳房中肿块或可疑组织的整个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2) :从肿块或可疑组织中切取部分组织进行检查。   (3)细针穿刺:用一根很细的针从肿块、可疑组织或积液中抽取一些组织、细胞检查。其他,如乳头溢液者可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3.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测定   乳房肿瘤切除后,测定肿瘤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水平,如果受体水平较高,说明该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如等)较敏感、有效。   4.超声显像   超声显像属无损伤性,一般B超作为乳腺增生检查的首先检查方式,简单、准确,可反复使用。   5.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直视下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并对病变导管准确定位给手术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伴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尤其在钼靶X线检查未见钙化灶的导管内癌患者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等。
侵润性乳腺癌 -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1.年龄   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和停经期状态对预后的重要意义仍有争议。年纪较小者预后很差、预后很好或者根本没有关系,造成这些差异可能由于患者的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及其他因素,包括组织高等级、血管侵犯、广泛原位癌成分、阴性,高度增殖和TP53 异常。在两项35岁以下的大样本研究中发现,淋巴结阳性率增加。   2.  妊娠期间乳腺癌的发展一般预后不良,然而,这是否为独立因素结论不一。可能或多或少与年龄小有关,肿瘤往往到晚期才被发现,因为在妊娠或泌乳期乳腺肿瘤小不能触及。因乳腺癌治疗的妊娠妇女其预后不受影响。   3.形态学因素   尽管受到基因表达谱的挑战,传统病理学指标(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仍是乳腺癌最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4.淋巴结状态   腋窝淋巴结的状态是乳腺癌患者最重要的单一预后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治愈和整体生存率随淋巴结率的增加而降低。尽管所有研究中有百余个患者显示微小转移与治愈和/或整体生存率显著降低明确相关,但微小转移和内散在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仍存在争议,特别是那些依靠免疫组化特异性识别的肿瘤细胞,近10%~20%的患者在常规病理检查中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但经连续切片检查和/或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标记物明确有肿瘤细胞。然而,目前推荐的常规连续切片和/或免疫组化评估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显然还不够成熟。   5.肿瘤大小   肿瘤大小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即使对于1 cm甚至更小的乳腺癌患者(T1a和T1b)而言,肿瘤大小仍是腋窝淋巴结侵犯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病理上肿瘤大小的报告方式不同,一些病理学者报告肉眼大小,一些报告包括浸润癌和原位癌成分在内的下大小, 其他的只报告包括浸润癌部分的显微镜下大小。肉眼检查测量的肿瘤大小与镜下测量的浸润癌大小相差较大。浸润癌部分在临床上很显著,因此病理分类用的肿瘤大小(pT)仅限于浸润癌的测量。当肉眼与镜下测量浸润癌大小有差异时,应该在病理报告中注明并用镜下值进行病理分期。   6.组织学类型   乳腺癌的一些特殊类型临床预后非常好,包括导管型、浸润性筛状型、黏液型以及腺样囊性癌,有些作者认为还包括导管小叶癌和乳头状癌。1.1~3.0 cm大小的特殊类型肿瘤20年无瘤生存率与&1 cm的非特异型导管浸润癌相近(分别为87%和86%)。髓样癌的预后意义尚存争议(见髓样癌)。   7.组织学分级   建议将所有乳腺浸润癌分级,不考虑其形态学类型。但部分病理学家对此提出疑议,认为特殊类型肿瘤,如单纯导管型、浸润性筛状型、黏液型、髓样癌及小叶浸润癌,不适于分级。例如,多数小叶浸润癌尤其是经典型被定为2级,但其总生存曲线要高于2级中的其他类型。黏液型和混合型的分级比单纯分型更有预后意义。高级别(低分化)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率很高,预后更差,与淋巴结形态和肿瘤大小无关。甚至对于1 cm以内的乳腺癌分级也有预后价值。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级比单纯组织学分型能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组织学分级还能在化疗反应性方面提供有益的信息,既是一项预后指标,又是一项预测因素。有研究提示,组织学高级别比低级别对某些化疗方案反应性更好,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8.肿瘤细胞增殖   增殖标记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预后评估。计数核分裂象是组织学分级的一部分,其他方法包括 DNA 流式细胞检测(SPF),许多研究指出高SPF与疗效差有关。Ki-67/MIB-1 是不稳定的非组蛋白核蛋白,在细胞周期G1到M期中可检测到,而在检测不到,因此是生长分数的直接指标。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好和差。定量RT-PCR和芯片检测mRNA水平用于定量。   9.淋巴管和血管侵犯   淋巴和血管侵犯是一项重要而独立的预后因素,特别是T1期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判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和不良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相似,病理医师判断淋巴管侵犯的重复性受到挑战,如果使用严格的标准则结果可能有改进。淋巴管侵犯必须与肿瘤细胞巢相区别,这些细胞巢位于由于组织处理时间质退缩而产生的人为组织间隙中。有报道血管侵犯对临床预后不利,但报道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不到5%到近5O%。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包括病例数、所用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判断血管的难度。   10.神经周围浸润   在乳腺浸润癌中有时可见神经周围,但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11.肿瘤坏死   多数研究认为,出现坏死与临床进展不佳有关,只有一项研究认为坏死仅与诊断之后最初2年的预后差有关。12.炎细胞浸润   有研究发现,高级别肿瘤中有显著的单个核细胞浸润,但其预后尚存争议,有些研究发现对临床结果不利,其他则提示没有影响和有好的影响。   13.肿瘤间质   有关间质硬化的报道不一,预后良好、预后不好或与预后无关均有报道。浸润癌中央出现纤维性病灶提示预后不良。   14.结合形态的预后因素   怎样综合分析组织学预后因素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Nottingham预后指数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形态和组织学分级将患者分为预后好、中、差三组,年死亡率分布为3%、7%和30%。另一项预后指数是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形态和核分裂指数来评估(以形态为中心的预后指数)。
侵润性乳腺癌 -
宜食黄豆,胡萝卜,椰菜花,谷类食物,新鲜水果等.1,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对消化道癌症病人更合适.2,多吃含维生素A,C,E的食品,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3,常吃含有能抑制致癌作用的食物,如苤蓝,包心菜,胡萝卜,油菜,蒜,植物油,鱼等.4,不吃盐腌,烟熏,火烤和油炸的食物,特别是烤糊焦化了食物.5,坚持低脂肪饮食,常吃些瘦肉,鸡蛋及酸奶.6,食物应保持新鲜,不吃发霉变质的饮食.7,下定决心戒除有害的烟酒嗜好.8,保持大便通畅,便秘病人应吃富有纤维素的食物及每天喝一些蜂蜜.9,多吃粗粮杂粮,如粗米,玉米,全麦片,少吃精米,精面.10,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种籽类食物,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西瓜子,花生,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等.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47: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对于乳腺癌这种病要如何认识并且处理呢?
按时间排序
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是每年肿瘤学界的头号学术会议之一。ASCO 2014恰逢其50周年,所以组委会特别编写了一个50周年系列文集,回顾最近50年来癌症发展的历史。这是乳腺癌部分。Rachel Carson女士(日-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著作Silent Spring引发了全世界的环保事业,说是“现代环保之母”不为过)在50年前因乳腺癌去世。她本人所记录的患病经过,至今仍被保存在耶鲁大学的拜内克图书馆里面。Rachel Carson女士记录的患病和治疗经过大致是这样的:1946年,发现“左侧乳腺囊肿”,切除“囊肿”;1950年,发现“左侧乳腺核桃大小肿物”,切除“肿物”,告知为“良性”;1960年,行“左侧乳癌根治性切除术”;1961年,克里夫兰诊所的乳腺癌专家George Crile诊断为“乳腺癌复发”,行内分泌治疗和放疗,告知“有50%可能有效”;1962年,发现对侧腋下淋巴结转移,再次放疗;曾咨询当时的临床试验性化疗(可能是噻替派),但最终未行;1963年2月,出现进展性骨痛加重,怀疑为骨转移,再次放疗;随后接受“克力生物素”(马血清分离物,当时号称能抗癌的一种药物)注射;1963年底,行脊柱放疗;1964年3月,行放射性钇-90治疗“可疑肝转移”;1964年4月,因“心脏病”去世。乳腺癌这50年的发展,其实就是癌症诊治从“一刀切”逐渐走向个性化过程的一个缩影。50年前,乳腺癌还是有难言之隐的疾病,医学界乃至社会的接纳和关注度严重不足,以至于被称为“private
hell”。从Carson女士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对乳腺癌的诊断并没有特殊的手段,病理水平也比较低,以至于在起病之后的十余年期间都没有发现恶性或者癌前病变,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方面,乳腺癌跟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相比也没什么区别:手术+放疗为主。内分泌治疗在当时还只是在George Crile这种专家级别的医生才敢用的临床试验性治疗。噻替派是20世纪50年代初合成的烷化剂化疗药,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现在已经很少用于乳腺癌的化疗,但在当时还属于临床试验阶段,Carson女士最终也没有选择化疗。由此可见化疗在50年前也并非处于一线地位。另外,我们甚至还看到了“克力生物素”这种神棍药(美帝也有神棍药,是不是有点安慰)……今天,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真可用恍如隔世来形容。诊断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查发现高危人群,钼靶、B超等影像手段来筛查可疑病变,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免疫组化、分子诊断等检查能够对疾病类型、预后进一步细分,以及提供治疗靶点的信息。PET-CT等可以发现远处转移灶。治疗方面,我们有了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更好的化疗和放疗。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发病和预后当中作用的阐明。因此,ER、PR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是内分泌治疗的适用标准。此外,内分泌治疗的成功也引发了生物标志物在其他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一系列研究。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药物的出现和方案的改进,化疗逐渐成为从晚期到早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现在,已经有多达十余种化疗药物用于乳腺癌治疗,化疗方案更是百花齐放。据统计,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使西方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降低了至少一半。乳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和过表达是最早的肿瘤靶向研究之一。1998年,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名鼎鼎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通过FDA认证,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造福了千千万万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大概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的15-20%)。同样,赫赛汀的巨大成功也进一步催化了医学界对靶向治疗的研究热潮。最近,随着乳腺癌的特征性基因表达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引入研究,学者们发展出21-基因复发评分芯片,有助于更精确地区分早期患者中的高危人群,指导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50年前,Rachel Carson女士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今天,她的患病经历也为我们总结乳腺癌50年进步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历史参照。(欢迎关注微信号公众号:旦旦医学,每天推送一条靠谱又逗比的医学科普)
一、乳腺癌筛查指南本文节选自《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13 版)》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人群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 筛 查 分 为 机 会 性 筛 查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和群体普查 (mass screening)2 种。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普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筛查。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⑴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 40 周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 20 周岁。⑵群体普查暂无推荐年龄,目前国内开展的任何群体普查均属于研究阶段,缺乏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的数据,卫生部开展的农村妇女免费乳腺癌检查年龄为 35-65 岁,采用超声检查为主,补充乳腺 X 线检查。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3.1 乳腺 X 线检查⑴乳腺 X 线检查对降低 40 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 2 个体位,即头足轴 (CC) 位和侧斜 (MLO) 位。⑶乳腺 X 线影像应经过 2 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⑷乳腺 X 线筛查对 40 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 X 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故一般不建议对 40 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 X 线检查。⑸常规乳腺 X 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妇女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 X 线检查。3.2 乳腺临床体检⑴乳腺临床体检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法效果不佳,尚无证据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⑵一般建议将体检作为乳腺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可能弥补乳腺 X 线筛查的遗漏。3.3 乳腺自我检查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妇女传授每月 1 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绝经前妇女应建议选择月经来潮后 7-10 d 进行。3.4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乳腺 X 线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或乳腺 X 线筛查结果为 BI-RADS 0 级者的补充检查措施。鉴于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较靠前,绝经前患者比例高,乳腺相对致密,超声可作为乳腺筛查的辅助手段。3.5 乳腺磁共振 (MRI) 检查⑴MRI 检查可作为乳腺 X 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⑵对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检查费时,需静脉注射增强剂。⑶可与乳腺 X 线联合用于某些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筛查。3.6 其他检查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4 一般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指南4.1 20-39 周岁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4.2 40-49 周岁⑴适合机会性筛查。⑵每年 1 次乳腺 X 线检查。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 B 超检查联合。4.3 50-69 周岁⑴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⑵每 1~2 年 1 次乳腺 X 线检查。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 B 超检查联合。4.4 70 周岁或以上⑴适合机会性筛查。⑵每 2 年 1 次乳腺 X 线检查。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 B 超检查联合。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 (40 岁前),筛查间期推荐每半年 1 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B 超、乳房 X 线检查之外,可以应用 MRI 等新的影像学手段。6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⑴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具体参见附录Ⅰ)。⑵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⑶既往有胸部放疗史的患者。附录Ⅰ:遗传性高危人群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基因检测标准a, b⑴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 BRCA1/BRCA2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⑵符合以下 1 个或多个条件的乳腺癌患者c:①发病年龄≤45 岁;②发病年龄≤50 岁并且有 1 个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d 也为发病年龄≤50 岁的乳腺癌患者和 (或)1 个或 1 个以上的近亲为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 / 输卵管癌 / 原发性腹膜癌患者;③单个个体患 2 个原发性乳腺癌e,并且首次发病年龄≤50 岁;④发病年龄不限,同时 2 个或 2 个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患有任何发病年龄的乳腺癌和 (或) 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⑤具有血缘关系的男性近亲患有乳腺癌;⑥合并有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既往史。⑶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⑷男性乳腺癌患者。⑸具有以下家族史:①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符合以上任何条件;②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级亲属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乳腺癌患者 (至少有 1 个发病年龄≤50 岁) 和(或)卵巢上皮癌 / 输卵管癌 / 原发性腹膜癌患者。注:a. 符合 1 个或多个条件提示可能为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有必要进行专业性评估。当审查患者的家族史时,父系和母系亲属的患癌情况应该分开考虑。早发性乳腺癌和 (或) 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提示可能为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在一些遗传性乳腺癌 - 卵巢癌综合征的家系中,还包括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和黑色素瘤。b. 其他考虑因素:家族史有限的个体,例如女性一级或二级亲属 &2 个,或者女性亲属的年龄&45 岁,在这种情况下携带突变的可能性往往会被低估。发病年龄≤40 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考虑进行 BRCA1/2 基因突变的检测。c. 乳腺癌包括浸润性癌和导管内癌。d. 近亲是指一级、二级和三级亲属。e. 2 个原发性乳腺癌包括双侧乳腺癌或者同侧乳腺的 2 个或多个明确的不同来源的原发性乳腺癌。二、乳腺不典型增生的诊疗规范进展当采用乳腺超声或乳腺触诊发现患者乳房肿物时,临床通常会采用乳腺肿物活检的方法来评估肿物的性质,当然,大多数最终都被证实为良性。根据肿物的组织类型,可以将活检病理为良性的女性根据其可能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进行不同的分层。其中,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 )是一种高危的良性疾病,大概 10% 的良性结节都伴有此种病理特征。我们之所以检测这种病变,是因为它们在预测乳腺癌发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发现存在两种类型的不典型增生,这是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来区分的,分别为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这两种不典型增生发生的频率是相似的,并且有着相同的发展成为乳腺癌的风险(表 1)。于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两种统称为“不典型增生”。表 1. 不典型增生女性乳腺癌风险在不典型增生当中,存在的是异常的增生,单一的上皮细胞团,其中包括一些克隆亚群。在乳腺癌的模型当中,不典型增生占据着从良性到恶性疾病当中的转变区域,由于它包含着一部分肿瘤细胞必备的特点,于是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在有着长期随访的研究当中,不典型增生表现出发展为乳腺癌的潜力。尽管这些风险相关的统计几十年来都是被公认的,但只有最近才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发展为癌症风险的确切比例,即从不典型增生开始随访,经过 25 年之后,它发展为癌的风险为 30%。当然这种风险的具体数值却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可,于是,有着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并未被纳入一些高风险的指南当中。例如,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的乳腺癌筛查对于这类女性并不常规推荐。除此之外,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有着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可以通过预防性化疗获益,但这部分女性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过这种治疗方式。由于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也有着高风险的特点,且目前有很多乳腺癌的预防手段,因此不典型增生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在这个报道当中,我们描述了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目前的治疗状况、最新的有关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数据,以及目前筛查以及预防的指南和推荐等等。组织类型和分子学特征诊断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的标准已得到共识。不典型导管增生的特点是由单一导管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具备许多复杂模式的结构,包括筛状二级管腔或者微乳头结构等等(图 1A)。在不典型小叶增生当中,小叶单元的腺泡是膨胀的,并且充满单一的小圆形或者多边形细胞,同时缺乏细胞连接以及腺泡腔(图 1B)。小叶原位癌,尽管与小叶增生非常相似,却有着更高的扩展生长的潜力,因此更可能发展为乳腺癌。同样,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也有着相同的组织学特点,但是导管原位癌更具侵袭性,从而更可能发展为乳腺癌。因为原位癌和不典型增生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病变的侵袭能力,一些研究也表现出在鉴别不典型增生以及乳腺原位癌时的不一致性。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当病理医师采用标准化的诊断流程,一致性还是可以保证的。图 1. 乳腺镜下结构及不典型增生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病理医师更好地鉴别不典型增生。在一项早期的有关乳腺癌发展的共识性基因表达研究当中,发现了在侵袭性乳腺癌、乳腺原位癌、不典型增生当中存在相似的转化因子和上皮改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不典型增生是乳腺癌的前驱表现这一事实。一项可将乳腺小叶不典型增生从小叶原位癌以及侵袭性小叶癌鉴别出来的特征是,不典型增生缺乏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蛋白 E 钙粘素。E 钙粘素的突变表达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并且可以用来诊断和鉴别小叶和导管亚型。在一项大型的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当中,发现 97% 的不典型导管增生病变和 88% 的不典型小叶增生病变存在至少 10% 的雌激素染色。值得注意的是,阳性细胞比例以及染色的强度在导管病变中都是更高的(p&0.001)。风险不典型增生总体的风险对不典型增生进展为乳腺癌风险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纵向队列研究是由 David Page 和 William Dupont 在 1985 年描述的。在那项纳入 3303 名进行乳腺活检证实为良性肿物的女性的研究中,作者定义了一些存在乳腺癌风险的类别。队列纳入了 232 名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为 4.4%。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其他的研究者也采用了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证实了,不典型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小叶增生导致乳腺癌的风险大约是 4%(表 1)。最新的数据来自于梅奥诊所,在进行乳腺活检证实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在 25 年的随访之后发展为乳腺癌的比例为 30%(原位癌或者浸润性癌)。纳什维尔乳腺癌中心的数据是相似的,为 27.5%(未发表的数据)。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按临床和流行病学因素划分不典型增生诊断时患者的年龄越小,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就越高。而乳腺癌家族史对于不典型增生转变的风险目前是存在争议的。最早是由 Dupont 和 Page 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一组共计 39 名有乳腺癌家族史并且发现不典型增生的女性,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为 8.9,而没有家族史的 193 名女性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为 3.5。然而,随后的护理健康研究发表的数据显示,家族史对于有不典型增生肿物的女性来说没有显著的作用。但由于许多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都有乳腺癌家族史,很可能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存在内在风险的组织类型。组织学因素两种组织学特征与不典型增生的风险相关,一种是不典型增生独立病灶的多少(独立灶越多风险越高),另外一种是正常背景小叶单元退变的程度,退变程度越大,风险越低。这种模式在其他类型的乳腺良性疾病中也是一样的。乳腺癌的特点近期有关于不典型增生发展而来的乳腺癌的分型和分期方法都是由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贡献的。在 698 名有着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出现了 143 名乳腺癌患者(81% 为浸润性癌,19% 为原位癌)。在有着不典型导管增生而随后出现乳腺癌的患者中,78% 都是导管癌,而 22% 为小叶癌或者其他类型的肿瘤。而在有着不典型小叶增生随后发展为乳腺癌的患者中,77% 为导管癌,23% 为小叶癌或者其他类型。在 95 例浸润性癌并且已知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女性中,75% 为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25% 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总共 88% 的乳腺癌都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不典型增生的时间的延长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临床措施在细针穿刺诊断为不典型增生后进行切除活检随着经皮细针穿刺方法的普遍应用,当发现不典型增生病变后,很可能由于采样的误差导致真正的肿瘤被漏诊。因此 NCCN/AJCC 推荐对于发现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可进行切除活检。在发现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进行切除活检可以发现乳腺癌(升级)的比例为 15-30% 甚至更高。于是,切除活检在发现不典型增生后就成为了标准治疗。然而,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鉴别哪些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切除手术。在不典型小叶增生的病例中,文献报道这种“升级”的比例为 0-67%。然而,3 项近期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典型小叶增生的患者,假设是偶然发现,并且影像学和病理学都没有恶性征象,那么可以不进行切除(升级的风险只有 0-6%)。假设没有进行切除,那么推荐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及影像学的随访。风险预防对于有着不典型增生的女性,目前的方法是采用乳腺癌风险评估工具(BCRAT)或者国际乳腺癌干预研究(IBIS)模型进行评估。两种模型都号称包括根据不典型增生风险进行调整的参数。然而,最终发现这些模型并不适用于不典型增生的女性。事实上,在一项研究当中,研究者对 331 名女性进行 BCRAT 评分,并且采用长期的随访来评估她们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结果发现判断患者是否确实出现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性只有 0.5,就和“抛硬币”没有任何区别。IBIS 模型在同一批患者中的预测价值也不高,准确性只有 0.54。BCRAT 显著性地低估了不典型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而 IBIS 模型高估了这个风险。由于两种模型的表现都不佳,我们认为更应当使用累计的风险数据,就是之前所提到的不典型增生超过一定年份存在一定比例的患癌风险。如果我们已知患者的不典型增生小灶数目,那么可以将风险进行更细致的评估。筛查目前对于高危女性的乳腺癌筛查,包括来自 NCCN/AJCC指南,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南以及美国放射学会的指南,都关注在有遗传风险的女性上。对于根据磁共振技术为基础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评估的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风险为 20-25% 的这部分人群,ACS 常规推荐进行 MRI 作为筛查手段。ACS 指南指出,大多数风险评估模型都是基于家族史所进行的。ACS 表示目前对于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人群是否推荐进行 MRI 筛查没有充分的证据。然而,他们引用的文献表明这部分小叶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一生中患乳腺癌的风险只有 10-20%。ACS 并不对不典型导管增生的患者提供累计风险评估。据我们所知,唯一有关于不典型增生是否需要进行 MRI 筛查的文献是由 ACS 贡献的,这是一篇回顾性的研究,纳入了 47 名有不典型增生并且进行了 MRI 检查的患者(根据医生的推荐进行)以及另外 79 名有不典型增生的但没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在进行筛查的女性中,1 例 MRI 阴性的患者发展为乳腺癌,而在没有进行筛查的女性中却有 2 例乳腺癌病例。作者总结道,从这项研究中没有发现进行 MRI 筛查可以得到额外的生存获益,但是这项研究的病例确实太少了。美国放射学会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为 15-20%,于是总结道, 采用核磁进行筛查“仍然存有争议”。NCCN 对于年龄大于 35 岁,5 年患癌风险大于 1.7% 的女性推荐的筛查指南是,每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片,每6 个月至半年进行一次乳腺查体,以及坚持乳腺自检。对于一生患乳腺癌风险大于 20% 的女性,NCCN 指南推荐每年进行 MRI 筛查。特别是对于有不典型增生的女性,他们表明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或者反对 MRI 筛查。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前瞻性数据可以说明对不典型增生女性进行 MRI 筛查的价值。这些女性应当在未来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出现时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对于将 MRI 纳入常规的筛查项目,而不仅仅是采用乳腺 X 线片可能是未来指南更新的方向。降低风险的药物治疗几项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在预防乳腺癌方面的应用。一系列研究,如表 2 所示,是以乳腺癌的预防为主要研究终点所设计的临床试验,而另外一些试验的初衷是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等等,而将乳腺癌的发生作为次要研究终点所设计的。表 2. 预防性治疗临床试验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乳腺癌在经过 5-7 年治疗后发生率会下降。一项近期的荟萃分析表明所有参与 SERM 试验的受试者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 38%,其中导管癌的发病率降低了 31%。四项安慰剂对照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典型增生这个亚组。总共 2009 名不典型增生女性随机分配至两组,接受活性药物治疗组及安慰剂组。不典型增生亚组风险降低的比例为 41-79% 不等,这提示这部分病人比总体病人更能够从此类治疗中获益。另外,这类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为了定量地评估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在对比药物治疗组及安慰剂组,获得了每千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血栓栓塞,但是发生率并不高,相比于对照组只是增加了千分之 5.5 的比例。尽管风险获益比还是偏向于预防治疗可以获益,仍然只有 0.03% 的人采用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乳腺癌的预防治疗。根据目前预防药物的治疗现状,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仅推荐对于 5 年乳腺癌绝对风险大于 1.7% 的患者进行探讨是否使用此类药物。美国预防小组指出,患乳腺癌的风险越高(3% 或更高)更有可能通过预防性药物获益。采用手术降低乳腺癌风险NCCN 指南推荐,双乳预防性切除术仅仅推荐于那些乳腺癌易感人群,如在 30 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或者有乳腺小叶癌家族史的女性。肿瘤外科学会认为不典型增生只是可以接受治疗,但并不是双乳切除术的常规适应征。在一项小型的回顾性研究当中,有 24% 的不典型增生患者接受了双乳切除术。当然,目前这一部分的文章并不多,而且还有着众多的药物预防手段,因此不典型增生女性并不建议接受双乳预防性切除术。总结和推荐目前,为了进行最佳治疗,医生们需要知道不典型增生可以使患者面临在 25 年的随访中 30% 的患癌风险。采用风险预测模型并不能准确的评估有不典型增生女性的患癌风险。应当采用风险绝对值来评估这部分女性的乳腺癌风险。对于高危女性的指南应当对于不典型增生的女性这个亚组进行修订和更新。这部分女性在接受乳腺 X 线之外,也应当接受筛查性的核磁作为一种检测手段。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不典型增生的女性可以通过预防性的乳腺癌药物获益,虽然目前接受这种治疗的仍在少数。有关预防性药物的使用应当进一步进行健康宣教,包括乳腺癌的绝对风险值,药物降低风险的能力以及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等等。对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治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以及需要质量控制研究来确保标准化病理诊断的推广。当未来出现新型的诊疗手段时,建议将不典型增生的女性纳入实验当中。另外分子生物学也是一块重要的阵地,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危险分层,研制新型的诊疗手段等等。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应当告知患者的不仅仅是需要注意乳腺癌的风险,也需要注意来自其他疾病的风险,因为只有一小部分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会发展为乳腺癌,而在这个年纪出现其他疾病的风险会更高。陆续更新
姚贝娜录的一个视频,她说:“我的病就是在我那段极度郁闷的时期得的,在你特别郁闷的时候它一定会找一个出处,要么身体出现问题,要么精神出现问题,所以人一定要想开点儿。世上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想说什么就别藏在心里,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要等到真的没了机会再去表达和实现,会后悔一辈子的!对自己好点别郁闷别压抑自己,长时间下去真的会得病,不要和不值得的人和不值得的事去争论!望明理,重实践。贝儿一路走好!
我们中医判断乳癌的方式非常简单易学 , 因為它就是岩 , 就是其硬如岩石般硬 , 如石头般粗糙 . 如果妳拿一块小石头用毛巾包著 , 然后去揉搓它来感觉一下 , 妳指头上的感觉就告诉妳 , 这就是摸到乳癌肿瘤的感觉了 , 因此妇女们不须要害怕 , 也不须要去做超音波扫瞄或是做切片检查 , 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妳是否得到乳癌了 , 如果妳还是无法确定 , 请妳先生来查 , 他一定可以知道妳之前没有这硬块 , 现在却多出一硬块 , 如果他不知道 , 表示他不再爱妳了 , 千万不可以被这死鬼气到 , 因為这会使病情加重的 .我简单归纳一些早期出现的现象给妇女们参考 , 我所谓的早期是比西医还要早两年以上的早期 , 因為西医不知乳癌是怎麼来的 , 所以不如中医太多了 .在发现硬块之前两年中 . 我称為第一最早期阶段如下 . 第一 : 妇女必然会出现失眠现象的 第二 : 大便时秘时又下利等异常现象 . 第三 : 当然手脚必然是冰冷的 . 第四 : 脸孔是如有潮热般红红的 , 一使力工作, 就出现头面多汗 , 身体却无汗的现象 . 第五 : 时常会心跳加速等不规则或是心悸的症状出现 . 第六 : 由於奶水就是月经 , 而奶水停留在乳房中没有排除乾净 , 妳自己就应该可以感觉出来的 , 同时月经会出现不规则情形 .一般妇女们经常会有许多块状肿块在乳房中 , 绝大多数只是一些脂肪组织 , 一些纤维组织 , 并非是乳癌 , 中医认為只是一些奶水停积在乳房内 , 或是乳房过大 , 很容易產生一些纤维瘤 , 根本是无害的 , 千万不可以小题大做的去做切片 , 因為切片就会造成伤口与疤痕 , 而这正好是奶水最容易堆积的处所, 也就是会更容易得到乳癌 .当此之时 , 妇女们千万不要紧张 , 因為妳不一定会得到乳癌的 , 只是中医认為妳是比较容易的得到乳癌一群 , 没什大不了的
此际世上任何中医都可以很简单的把妳这些问题 , 用中药解决的 , 不需要很高超的中医技术就可以治好的 , 如果所有世界上的妇女都有此认知处在这个阶段时就找中医的话 , 全世界就没有任何妇女会因為乳癌而过世了 . 但是逐年上升的乳癌死亡率却告诉我们她们没有如此做 , 她们在这个阶段时 , 多数人跑去找西医做体检 , 多数人还在吃西药与维他命 , 继续伤害心臟中 . 当第一最早期阶段的时机中医丧失掉了 , 而西医却又完全认定这妇女没病 , 不相信中医的妇女们还在沾沾自喜认為找对了西医还好没有相信中医时 , 每天晚上失眠问题还在 , 大便问题仍然不规则 , 手脚还是冰冷 , 回家时还是容易生气 , 鬱闷 , 妒忌别人 , 每天跟邻居吵闹 , 跟别人斤斤计较 , 於是心臟就更衰弱了 , 奶水开始累积在乳房内了 , 终於进入第二期 .第二期出现的症状如下 :第一 : 乳房產生硬块,其坚硬如小石块,表面不规则,用手触诊可以摸到 .第二 : 乳头周围会出现粉色的乾癣,不痛不痒,有时可见乳头出血,或是排出黄色黏液等,此际乳头会下陷 . 如尚未陷下代表此症还在停留阳明,因為足阳明胃经经过乳头,中医所谓阳明无死症,一旦下陷就是癌症也就是中医的厥阴症了,因為乳头正下方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在. 而这症状是最容易混淆医师的诊断,因為乳头周围也很容易滋生皮肤病如湿疹或癣类,其也是粉红色的,因此我们应该看乳头是否缩陷下去,还有双乳是否ㄧ样大小 , ㄧ般乳癌好发单侧 , 所以双乳会呈现不ㄧ样大小的 .第三 : 常见於单侧乳房,多发生在外侧上方,自心包经第一穴天池开始,沿著心包经,横跨脾经的天谿穴,胸乡穴到周荣穴,再进入心经第一穴就是腋下的极泉穴,这些都是最初会產生硬块的地方.触诊时有时可见硬块如葡萄状,不止一个 .第四 : 病患生理期会有不规则现象出现,失眠严重,胸闷痛,手脚冰冷,心动悸,大便不规则,脉数有力,一息可以六至 .由於中医认為乳癌是奶水累积乳房内不去 , 无法下达子宫化生成為月经 , 而其积聚的部位都在心包经与心经上 , 也因此我们更可以判断 , 这奶水的累积绝对是因為心臟出现问题才会发生的 , 也因為我们知道乳癌是怎麼来的 , 因此病情的变化我们自始到终都是可以很正确的掌握住的 . 如果没有西医的介入治疗 , 癌症不会移转的 , 因為人体不断的產生奶水 , 不断的去支援癌症的生长,这种现象一直在进行中,它须要经年累月的慢慢增大,但是会仅只於乳房内的,也就是说按照中医的理论如果不切除乳房 , 乳癌就只会停留在乳房内,绝对不会移转的,约要14年才会致命的,一旦西医使用切除法,将一侧得病的乳房切去,同时将相关的(淋巴腺)中医谓三焦一併取出,这并不会禁止人体產生奶水的,如此一来,体内產生的奶水无处可去,於是就向身体其他经络去发展,於是进入第三期了 .自古以来根本就没有这第三期,所以这最坏的第三期是西医搞出来的,第三期出现的症状是 :第一 : 病患无胃口,呕心,便秘,失眠,无体力,手脚冰冷,脉数到一息八至,这是做化学治疗造成的,乳癌是不会让病人如此痛苦的 , 如果做放射线治疗结果是皮焦肉烂,疼痛无比,生不如死,会好吗? 当然不会好的 .第二 : 按照中医经络学,我们知道大椎下第三椎下身柱穴络肺,第五椎下神道穴络心,第六椎下灵台穴络督脉,第九椎下筋缩穴络肝 ,第十三椎下悬枢穴络三焦(西医之淋巴系统) , 如果我们用指压其穴 , 病人有压痛点產生的话 , 就表示癌症移转 了,举例说,如第三椎有压痛,表示乳癌已经进入肺了,同时病人半夜3:00~5:00AM必然清醒无法入眠,第九椎有压痛时表示乳癌进入肝臟了,第十三椎下有压痛表示乳癌进入三焦(淋巴系统)了,同时此椎外开三吋半有ㄧ奇穴名痞根,如果这处有压刺痛点,表示乳癌进入脑部了 .第三 : 病人昏迷进入加护病房,病床周围都是西医所谓维生器具,这是等死期了,西医断定何时会死ㄧ般言都是绝对精準,从不虚发,因為他们有无数的案例纪录著死亡,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绝对没有出错过的,你如果要杀ㄧ个人,理所当然你会知道这人何时会死的. 有些愚昧的病人家属还会误解说西医真利害,居然连什麼时候死都知道,所以以后还要找西医治,因為他们会告诉我何时会死,如此我就可以早做準备先把遗书写好再说.这就是我ㄧ直在说的,妳想找死的话,很简单只要给西医看病,妳就死定了,他们还同时可以告诉妳什麼时候妳就会被他们搞得死翘翘了 .
虽然感觉按摩能够预防乳腺癌似乎还是有些不确定之处。但这个文章里面一些防治的观点还是很客观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啊。至于怎么看待,在我看来乳腺癌也是癌症,不能因为特殊的部位而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还是要以正常的眼观去看待这件事情。姚贝娜已经离开我们了,在缅怀之余也要借此引起我们对这个疾病的重视!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考这里:
压力非常大,空前大。我第一次候场会出现呕吐的情况,紧张到呕吐,我原来不理解有人紧张怎么会呕吐,我居然刚吃完饭就吐了两次,然后上场。我记得站在门那儿的时候,几度告诉自己头晕,然后告诉自己深呼吸,深呼吸了三次然后上场。这是2013年夏天参加《中国好声音》时,姚贝娜上台之前的情形。是不是可能和病情有关系?这个时候就开始干预的话,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说到这一类事件,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理论,你们就当梦话来看好了。特别的人有特别的病。深刻的人有深刻的病。无限复杂的个体差异存在,所以姚贝娜的乳腺癌不是别人的乳腺癌,乔布斯的胰腺癌也不是别人的胰腺癌。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的人,你往往拥有特别的体质。你不要指望别普通人的医疗经验能完全套用在你身上,尤其是医疗数据的收集分析还不是很成熟的今天。往往有特别才能的人得了病是很难看好的,如他们这样敏锐且努力的人,普通医生用常规医疗手段能纠正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早已纠正。他们犯的错面临的困难是普通经验无法解决的。听说乔布斯学佛,我想他大概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医生看不懂他,只有他自己有希望看懂自己解决自己的困境。我想,姚贝娜是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把时间都给了音乐和音乐事业。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更广义地看孟子这句话,音乐可以算是自己的田,但音乐事业就是“人之田”了。我看了好多选秀节目,不管专业水平如何,几乎每一个选手都在这里面挣扎。能表达出放下这种挣扎的,评委百分百对你态度友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你可以去追,但是追不到不要急。追什么,都要有“我爱你 与你无关”的胸怀。我开头就说了个体差异,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只不过大多数人的特别毫无力量,很容易就放弃了。而有些人的独特很优秀,他就无法舍弃这种优秀的独特来顺从世界的平庸。如果他的独特和世界的平庸冲突了,他就不舒服。要么理顺这种冲突,要么回到自己的独特里面去,放弃对这个平庸世界的征服。每一个健康有问题的人,自己都是有责任的。而且身体无非性情。如果你遍访名医都治不好自己的病,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如果非要让别人帮你治,我建议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你是个百里挑一出挑的人儿,这个医生必须在医生中具备百里挑一出挑的经验和人群中千里挑一出挑的洞察力。如果你是千里挑一的,那大夫就要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依此类推,乔帮主只能自己运功疗伤了。————————更新————————我也感觉写得玄了一些,其实同样的道理,也有操作性比较强的做法。关心自己,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像乔帮主那样动用上乘武功,普通人有普通的法门。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保障这回事,医生无法保障你的健康,学校也无法保障你孩子的教育。别人能帮你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为什么医院治不好你的病,甚至查不出你的病?因为他不够关心你!医生对你再负责,他对你的观察也是有限的,一个医生用他从别的病人那里得来的经验观察你三分钟,能解决多大问题呢?尤其是当你很特别的情况下。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起来,积极记录身体状况和生活细节,这些数据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甚至可以推动医学发展的。有了可穿戴设备有了大数据,我相信这些都不远了。而很多人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实践。这两张图来自视频这两张图来自视频因为很直观,所以我引用给你们看,看什么才叫关心自己。你看这个痛风病人,他不仅记录数据,还记录行为,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睡了多久,都有影响的,数据”大“到一定程度,真相就会浮出水面。看病就像审犯人一样,不怕他说谎,就怕他不说话,说多了,真相就会出来。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为什么有的病人自助透析会失败,而有的病人却可以比医院做得更好?我细细读完这篇报道,觉得这位病人很不容易,他能活下来不是偶然。下面是我当时在网站下回复的评论。“不管作者动机是什么,但作者把这些事实交待得很清楚:要自己血透,没文化不行,不虚心不行,不细心不行,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更不行,其实根本没几个人有这个素质进行自救。这个胡先生可是‘90年’从‘苏’北农村考入‘部属’高校的尖子,他还能跨专业自学,还能理解病理做自我调节,还有清醒的法律意识(只教人做不帮人做),最可贵的是他有自救的勇气和魄力。所以他才能比医院里面被护士照顾人活得更久。而靠别人救,靠国家救永远不如自救,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没有例外。看了这篇报道,开始会觉得可怜无助,可你如果看明白了,一定会得到更多勇气:在刀尖行走可以比路边散步走得更远,差别就在你自己的素质。”这些病人在工作上没有做出那么多精彩的成就,但是他们很精彩地实践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只从医学角度来讲。大原则逃不过三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学会平时的自查,定期接受体检,很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是越早发现,获得治疗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大体上越好的。早诊断,对于自查发现的异常,或者筛检中发现的异常,尽快到医院使用正规的诊断方法进行确诊。确诊对于疾病的治疗来说是相当关键的,不同的疾病,疾病不同的分期,都有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所以请及时就医尽快明确诊断。早治疗,在确诊疾病之后,请谨遵医嘱接受相应的治疗。我在这里就不多说医患矛盾和彼此不信任的问题了,我个人的观点是,医生在这方面是不会错的,所以谨遵医嘱,接受合理的完整的治疗。有人要反驳误诊的怎么说,我的解释是,这不是医生的错,这是现代医学并没有完善到你想像的程度,以人力去抗争命运和自然之力,多少都已经是跟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了。另,近几年真的在看到恶性肿瘤不断年轻化的趋势了,所以真的还是不要掉以轻心。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的暴露等对肿瘤的发生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尽可能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致癌因素的接触和暴露,尽可能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都是对于恶性肿瘤进行预防的有效手段。愿大家好。RIP
听到消息非常惊讶,同时也感到深深的遗憾。我妈11年底做了切除手术接受了化疗,同时我也被告知,如果三年之内复发,就没得救了。看了一下姚贝娜,12年年底做手术,不到三年,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大脑和肺部,我在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她自己是不是在这两年内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呢?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只能推测一下,大家都知道其实心理状态对于像癌症这样的病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她参加好声音,一夜成名,出唱片接演出,艺人的工作都是比较繁忙而没有规律的,不知道姚贝娜自己有没有非常注意这些问题,如果她和她身边的人多注意一下,情况有所改观也不一定。人吃五谷杂粮,加上现在的五谷杂粮里各种各样的添加剂,生病有时候真的是在所难免,没病的就少吃多运动,保持好心情,有了病也别怕(我妈就是典型的被病吓到了,原本八次化疗做了六次就因为焦虑做不下去,跑去开了抗抑郁的药,中间两次要自杀,幸亏救过来。。。我是单亲,那时候上高三。。。要是。。。想想都后怕。。。)该吃药吃药,相信医疗技术(也只能相信这个了),术后注意饮食起居,把心放宽,毕竟乳腺癌是众多癌症里面比较温顺的一只吧。至于我们这些子女也要注意,遗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希望我们和我们爱的人都健健康康的吧。姚贝娜走了,留下了那些美好的影像和醉人的天籁,谢谢你!一路走好!
昨天我们还在考健康心理学这门课,且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下应对癌症的心理干预原则。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心理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心理依赖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5、帮助患者保持有效的应对方式。乐观的情绪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改变患者不良认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使患者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疾病,对癌症治疗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姚贝娜,天堂也会荡漾着你的歌声
就在刚刚微博上已经发布姚贝娜经纪人在朋友圈发消息证实:今天(日)下午,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在北大深圳医院去世,终年33岁。这么好的歌手就这么走了。。。说到乳腺癌。。(以下是某医学网站粘贴来的)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是据说男性也会得乳腺癌。。。有种深深的危机感。。。那么预防乳腺癌应该怎么办。。小北在搜索了很多网站之后,很不幸的说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4.尽量减少接触人造粘合剂等甲醛含量高的建筑材料、家居装饰品,最好选择纯天然木材制品、竹制品等。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6.不长期过量饮酒。7.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是 (
有的时候,踏踏实实的治病才是正道。患者该如此,医生也该如此。
网上的消息说是已经脑转移。这个病症我太了解了,太了解了。因为这个病我失去了至亲。瞬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不是姚贝娜的歌迷,但我真心祈祷奇迹中的奇迹发生。预防的话是要经常检查这个部位。如果有乳腺增生一定不能拖,一定要就诊。越早发现乳腺癌,治愈存活率越高,复发率越低。早期手术根除病灶之后每年都要体检。如果五年之内没有复发或者转移,就还有十年。十年之内没有才算是真正治愈。但是一旦在这五年之内发生了转移,那基本就是不治之症了。尤其是转移到脑部和肺部。即便是有奇迹发生,那也基本上生命论天数了。转移到脑部的时候没去世之前人还特别痛苦。头痛,癫痫,多动,神经性呕吐,吃不下任何东西。姚贝娜做完乳腺癌手术应该没有五年,哎。看到这消息今晚我睡不着了。
Update 1.16早上醒来就看到姚贝娜去世了,好可惜。再解释下我的答案:早发现!早发现!早发现对于癌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女性每年的乳房和阴道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有性生活的女生,HPV的疫苗(预防子宫颈癌)还是去打一下吧,国内要自费,国外有些地方是26岁前免费的(有年龄限制是因为有性生活后,很可能已经感染病毒,再打疫苗就没用了,希望更多的妹子在有性生活之前看到!)。我不太了解国内的体检,美国是提供普通体检和女性体检的,女性体检是包括乳房和阴道检查 (我每年都因为不好意思,找理由不去,以后得去啊!)我并不是说不要化疗,化疗是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没有办法的办法,估摸属于伤敌1000,自损500。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癌细胞不能完全切除,化疗还是非常必要的。只不过,我个人猜测,如果发现的非常非常早,癌变组织非常少,估摸可以不用化疗。心情非常重要,如果到了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话,我觉得还是得看心理医生,吃药。我不是医生,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也不知道我哪来的胆回答这个问题,若有不对,求各位多理解,小女子感激不尽原答案:刚看到这个消息,颇感讶异,可惜,难过。讶异是因为我妈也得了乳腺癌,十二年前,照理说乳腺癌是存活率蛮高的癌症,我也相信姚贝娜得到的治疗要比我妈好很多。想着可能她发现的时候可能晚期了,可是一查,是初期就发现了啊,就更讶异。现在说如何对待这种病,我不是医生,不能给出系统的方法,我只说我妈是如何对待的。我妈自己一直对自己身体非常敏感,这样子的坏处自然是经常跑医院送钱,好处是发现问题非常早,所以切出来的时候只有很小一部分癌变组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把整个乳房切除了。特别的是,我妈在做了一次化疗后,感受非常差,也查阅了相关的书籍,然后她自己放弃了化疗,后来她自己特别骄傲的说,我当时是想留下钱给你们读书,对,我还有个妹妹。我当时嘻嘻哈哈的说,你是怕化疗难受吧,回过头就在流泪。从此以后,她开始了翻阅各种医书,药物词典,这么多年两本非常厚的中草药百科全书已经被她翻的很烂了。她给自己开各种药,什么蟾酥啊,乱七八撒的东西她都吃过。 如果说我妈能活下来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一定是乐观,我妈当时是自己一个人撑过来的,真的,一个人。我爸是个非常单纯的人,这么大年纪了,比一般的孩子还不懂世故,也非常脆弱,不能担事,表现在我妈在手术室外需要签字的时候,我爸在家睡觉,我爸并不是渣男,这只是他一贯逃避事情的表现,我妈只好自己签了字,当然后来也是我爸一个人照顾的我妈。那时我才初三,住校,我妈住院期间,我并未去过,现在也想不起来为什么,可能是大家不想影响我学习,也是因为我们家人从来拿我当孩子,直到现在也是。说到这想起个事,去年回国换身份证,之前是我妈帮我跑腿,照相时我去了,派出所的人超好,让我带走了旧身份证,我妈特别感谢,于是说多亏了你这个阿姨了,我那个黑线,人家大学毕业了就考公务员出来的,我这一把年纪,很可能比人家都大!赶紧道歉。说这个,只是说明我们家人养孩子真的太温室了。。。我后来想来,也正是这种无所依靠逼迫着她更早的面对现实,接受,然后坦然。她也说过羡慕过别人的老公在老婆得癌症后,叫着宝贝,哄着喝药打针,虽然那些人后来都去世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的小学老师,家庭条件很好,一直在最好的医院治疗,开始病症也不严重,她自己说我就是一直接受不了,结果就去世了,想起来,很难过的,我第一次回国她还去我们家吃饭,见我的男朋友,第二次回国她就去世了。我自己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有人依靠的时候,容易怨天尤人,乱发脾气,这样子反而不好。我妈说她从始至终从未哭过,也没喊过难受,她说,说了也还是难受还不如不说。这么多年每天都是爽朗的笑声,当然时不时跟我爸两个人吵个架。后来也由于生病翻书,她对各种草药如数家珍,开始贩卖草药,自己干的越来越好,我们也长大了,日子过得比未得癌症之前好多了,她经常嘚瑟,她觉得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不如她好,她是真心这么觉得!汗!这么多年,见过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很多聪明的人,我却很少从内心深处被折服。要说佩服的人,我可能就佩服我妈,因为可能很多人成功,有的是天赋,是运气,可他们克服困难的过程离我们太远,很难被触动,而我妈是我看着她一步一步走过的,而我也承认如果我遇到同样的事情,我决然没有她豁达。最后,祝我的母亲之后一直平安喜乐,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生日快乐!我现在喜欢说,我才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有着有些阅历的喜悦,也知道这后面包含的眼泪。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原位癌微浸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