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为什么屠呦呦 中医药的获奖是中医药发展千载难逢

当前位置:
【舆情专报】大数据透视屠呦呦获诺奖事件时间: 来源: 作者:姜洁冰一、事件概述
北京时间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乃至科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各方的深度解读。这里我们汇集部分主流媒体报道,并透视这一重大事件。
二、舆论指数趋势
新浪微博平台,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其中最近24小时(6日22时——7日22时)搜索走势如图1: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360综合搜索搜索量超30万。百度媒体指数峰值为4200,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三、传统媒体大数据和可视化分析
(一)传统媒体报道社会语义分析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的相关标题,做出图2的社会语义分析,旨在探讨媒体在呈现该事件时集中的话题和取向。上图的社会语义分析共分成五大类,分别是:
1.李克强总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祝贺和肯定。
2.对屠呦呦获诺奖进行关注报道的主流媒体情况,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
3.报道重点强调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家的荣誉。
4.报道对于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故事挖掘、争议话题解读等。
5.对于获奖因素、意义等解读,强调中医成果等。
(二)传统媒体报道大数据内容分析
媒体对屠呦呦的个人事迹进行了关注和挖掘报道;对于其多年默默贡献表示敬意;重点介绍了青蒿素研发背景过程以及成果的意义等。具体而言,媒体报道的话题主要分为十类:
1.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多次落选院士惹争议。
2.“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3.屠呦呦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灵感来自中医古籍。
4.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屠呦呦获诺奖启示:中西医结合当为未来方向。
6.屠呦呦出镜受访称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7.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8.人民日报评屠呦呦获诺奖:以自信,以自省。
9.屠呦呦不让亲戚宣传。家乡官员:将保护好旧居。
10.屠呦呦:希望中医药成果更多。
基于海量新闻文本抓取后,就新闻内容作了内容分析,提取了新闻的高频词,并作出可视化标签云图(如图3):
通过上述可视化呈现,不难看出中医药、中药、中医科学院等字词出现频率很高,至少客观说明媒体报道对于诺奖与中医药关系做了较为密集的报道,这也是引发舆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媒体报道集中话题的具体呈现
1.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贺、关注,从国家层面对科学进步的关怀、支持得到正面评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领导、组织纷纷致电致函祝贺,表明我国对于科学突破的关注、重视,对于科学家的支持和重视,媒体一致表现出正面积极态度。
2.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的关系,绝大部分意见认为这是中医药对于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只有极少数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是现代科学的成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表示:“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屠呦呦表示:首先中医药是个宝库,但古典中医药不是拿来就能用。否认中医药对获奖的作用显然不客观。
3.延续“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关系”的讨论,中西药的持续论战以此为新闻由头,各种倾向性评论就中西医的特点、效果、科学性等展开争论,但实质性意见不多,多为老观点的重复,一些网络媒体的观点偏激,旧闻重复发表现象严重。
4.对屠呦呦作为科学家本身的关注,展开对中国人才选拔、奖励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不少报道评论指出,衡量科研的价值,本就与科学家外在的头衔名气无关,与出身背景无关,与发表的论文数无关,最关键的是其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的价值。希望国家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涌现更多屠呦呦。面对屠呦呦获奖,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沾沾自喜。屠呦呦获奖只是开始,期待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这需要科学家努力,也需要改革机制,更需要培植更优良的土壤。
5.关于奖项奖励给个人还是集体的争论。有一些声音认为,这项浩大工程参与人数众多,对于这项成果,需要记住和表彰的人太多了,仅仅奖励一个人有失公允。这也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屠呦呦回应称,“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一表态得到网友普遍点赞。
6.本次获奖有力提振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研究信心,同时对中医药的国内外传播研究应用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这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将会带动中医药的新一轮发展,还有很多植物药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少同样的研究者认为这不仅是屠呦呦教授的荣誉,是所有参加青蒿素研究的学者们的荣誉,是全国中西医药工作者的集体荣誉,是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荣誉。只有中医药的创新、才能够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和认同,尤其是在创新的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创新的问题上,才是符合国际上认同的现代医药大理论、大概念。
四、网络媒体舆论情况
网络关于屠呦呦获诺奖的讨论同样热烈。一方面受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版的议程设置,网友关注话题较为集中,争议话题与传统媒体基本趋同。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上呈现的舆论情况又有新特点。
(一)新媒体舆情整体情况
新浪微博方面,相关微博逾1000条,“屠呦呦”排名热搜榜第5位;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粉丝数达6098,讨论数745。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微信方面,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新媒体指数对收录的4582篇文章进行统计,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
总体上看,网友对于获奖称赞,奖项本身的积极性得到了网友的共识。但在获奖的背后以及延伸讨论上观点分化,尤其涉及中西医的比较、国内外人才奖励制度的差距等,观点不一。
据腾讯网一项针对“中药是否为尚未开发的宝库”调查(如图4):
调查显示,82%的调查网友赞同“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不赞同者仅占调查网友的18%。
可见,对于中医药的存在感是有共识的,但如何发挥中医药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挖掘思考。屠呦呦的获奖某种程度给中医药的科学化、中医国内外的正名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于网友情绪偏向的抽样考察
头条新闻在屠呦呦获奖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发布了微博,该微博目前得到3万多次转发,超过1万的评论和5万的点赞(如图5):
通过对网友热门评论的抽样整理,得到基本倾向分布和比例如下(如图6):
五、大陆外的媒体关注情况
[BBC]:屠呦呦获奖·诺贝尔奖如何对待中医药?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十三位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人。2012年作家莫言获文学奖,在人文艺术领域获得西方奖项,被视为突破。但在医药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而且还是女性, 屠呦呦的获奖书写历史。
[万维读者网]:屠呦呦获奖·引发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后,除了获得不少中国人点赞之外,也触发了中国媒体及公众对于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香港《文汇报》]:屠呦呦获诺奖 启示中国学术界励志、反腐、改革。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40年前的特殊年代潜心科研,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取得成功后仍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展现出求真务实的学者风骨,终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屠呦呦获奖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肯定,是对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后代科研工作者的最大激励,也是对中国科研界端正风气、打击学术腐败、推进体制改革的深刻启示。
[《外交政策》杂志官网]:对于女性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的赞美,揭示获奖对于中医药和中国人的意义。
这个奖项颁给了一位女性,并且是一次中国自己古老传统医药的突破,因而今年的奖项对于中国而言更有意义。就像一位中国网友所言:“中医药、中国人、中国女性,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BBC]:中国古医书给屠呦呦研究灵感,促使其获得诺贝尔奖。
BBC长篇报道,回顾了屠呦呦的研究历程,并在一节中专门考察了与中医古籍的关系。报道称:屠呦呦的团队受到了古老医书的灵感刺激,当他们寻找抗疟疾药物时,世界范围内共有超过24万的实验可能,但没有获得成功。最后,屠呦呦团队参考了中国的中医古籍,古籍记载青蒿用以抗疟疾。这本古籍成书于中国约公元400年。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单选题
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这说明A.对青蒿素的科学认识来自源于中医文献的灵感和启示B.中医古代文献是现代生命科学工作者进行研发的基础C.离开中医古代文献的指导,青蒿素的发现将难以实现D.中医古代文献在青蒿素的发现工作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科目:高中政治
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这给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启示是&&&&&
①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②要注重对中医学传统资源批判的继承
③中医古代文献是现代生命科学工作者进行文化研究创新的基础
④要做大做强我国的中医药产业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_简析试题_政治学科_河南文科豫文网-河南省文科学科专业网站
&&&&&&&&&&&&&
河南文科网是河南省文科专业网站,欢迎您的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_&&_&&_&&_&正文
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311 更新时间: 12:34:35 | 【字体: 】
核心提示: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日,中国科学家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屠呦呦是中国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10分)
&&& (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2分)
&&& 38.(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3分)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 (2)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2分)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1分)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1分)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分)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1分)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1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2分)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1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文章录入:乐溪&&&&责任编辑:luxun&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当前位置:&>&&>&&>&
李慎明:全面领会毛泽东的医学思想——屠呦呦获奖对中医的启示
  2015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所说的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屠呦呦最近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奖项的诞生,不仅说明中医药振兴的国际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振兴国内环境的改善。我们有理由对中医药振兴充满信心。
  应当努力发掘提高中医药学
  日屠呦呦教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屠呦呦演讲背后的投影屏幕上,显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这一手迹。
  笔者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几年。1994年6月,笔者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的第一天,就知道了青蒿素,知道了这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越共的请求下,指示要大力进行抗疟研究,知道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我们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五所。
  如何认识青蒿素获诺贝尔奖?争论比较激烈。
  前不久,看到网上《为屠呦呦而悲哀》这样一个帖子,其中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中国,全民被病态疯狂导向的时代。屠呦呦这个凭着五年完整的西医学背景知识,被奉命从事中医研究十几年,尤如让一个物理系毕业的学生研究牛、马车结构。随着领袖们一声令下,几百、几千种草药被征集而来,作为小组成员的屠呦呦唯独对青蒿类契而不舍,在完全失败的情况下,启用西医的化学提炼法,完全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手段,对青蒿做出根本脱离中药常规的西医药品提炼&;&在屠呦呦的获奖演讲中,除了青蒿,全部是西医元素的知识,无论公式,还是理论,还是操作流程,每一步骤无不是一次次西医无数的伟大成就的累积,每一步都是青蒿素的被发现,绝对不可缺少的,历经无数人的智慧积累并数百数千年被反复确定的知识。已经完全与中医毫无关联&。&绕过了所有环节,将功劳归于中医对世界的贡献,和伟大领袖的英明决策!何等悲哀!&
  以上结论欠妥。让我们看看如下事实的报道: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以上有这样两个事实分外重要。一是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中药方剂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二是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改用低沸点溶剂&。这关键两点都是出自中医药典籍。任何&雄辩&在这两个铁的事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笔者不赞成把青蒿素出现的功劳全部收归中医药,但是更不赞成把此功劳全部归于西医药。笔者赞成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的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和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是青蒿素创新之本,之根,之源,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是末,是枝,是流。
  全面领会毛泽东的医学思想
  对青蒿素的发明直接归功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争议不大,为何说青蒿素发明与毛泽东有直接关系呢?让我们来看看毛泽东以下相关指示。在引述这些指示之前,需要说明的,一是对这些论述,在阅读相关书藉之前,本人对此所知不多,2015年认真阅读了有关毛泽东的相关著作特别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九本《毛泽东年谱》后,深感毛泽东的伟大。二是据笔者所知,对这些指示,多年从事中医药研究或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对此也往往所知很少,所以在这里引述时用了一定的篇幅。
  1.早在延安时期的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同志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2.1950年,毛泽东给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3.1953年12月上旬,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谈对卫生工作的意见。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遗产,必须批判地接受,把其积极的一面吸收过来加以发挥,使它科学化;另一面,对不合理的要研究,分析批判&;&什么是科学?有系统的、正确的知识,这才是科学。西医也有不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要批判。中西医要团结,互相看不起是不好的,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
  4.日,毛泽东在同时任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昭等谈发展中医问题时指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对新来的外国东西重视了,对自己本国的东西倒轻视了。按摩,连剃头的、修脚的都能做,就看不起,不叫按摩疗法。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西医要向中医学习。第一,思想作风上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第二,要建立研究机构。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就不能提高。总是有精华和糟柏的嘛。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
  5.1958年10月,毛泽东在阅中共卫生部党组9月25日关于组织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时批示:&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6.日毛泽东在送审的《人民日报》社论稿《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时批示:&此件可用,照发。&这篇社论于1月25日发表。社论说:&党的中医政策是党在我国卫生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越来越多的事例,证实了中医中药在人民卫生事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继续纠正轻视和排斥中医中药的错误观点,仍是卫生部门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医有很大的数量,他们掌握着我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医药科学知识和治病经验,能治好很多疾病,包括一些用西医方法疗效较差的疾病。西医和中医,只有紧密地团结起来,很好地合作,才能共同战胜疾病这个敌人。不要对于中医治疗办法中暂时还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部分轻易加以否定。&而屠呦呦正是按1958年毛泽东指示所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而毕业的。毛泽东当年所预言的&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今天已经得到了屠呦呦获得诺奖而证明。
  从目前已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重要结论,恰恰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或者是医学指示的收官之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重要结论,不仅已经归纳了他的关于中医药思想的全部精华,而且也已囊括了他关于中医、西医和发展新医学的全部思想。大家看,青蒿素发明本身的诞生及屠呦呦的获奖不仅说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而且已充分证明&应当努力发掘&和&加以提高&的十分重要和必要。青蒿素发明本身的诞生也充分证明,这三句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全面领会毛泽东的医学思想。
  我们当然要重视西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忽视、轻视中医药等医学和医疗领域所存在的种种现象非但没有根本的改变,有些则是愈演愈烈。
  一些人不信任甚至坚决反对中医,主要有如下表现或说法:(1)把庸医甚至伪中医当成中医这门科学的本身加以反对;(2)认为中医理论是臆造,顶多是哲学的一家,并不是医学;(3)中医药有效和中医理论没有关系;(4)现代化手段检验之后证明有效的中药变成中成药后,已经不属于中医药范畴,而属西医药之列;(5)中医不是科学,&废医验药&才是发展中医药的正道;(6)中医药登不了大雅之堂,让中医药退到民间自行发展;(7)中医药根本没有疗效,甚至误国害民;(8)中医的疗效没有科学证据;(9)中药没有一个通过美国fda,所以不能证明中医药有疗效。(10)用社会名流否定中医。如俞樾、郑观应、严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鲁迅、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傅斯年、陈独秀等。对以上种种看法,需要在正常的学术争鸣中逐步加以解决。但要彻底解决,最终靠的必然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人的包括阶级、国家、政党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在特定条件下则起着特定的决定性作用。
  屠呦呦获奖对中医的启示
  通过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医药的理论与屠呦呦及其团队实践相结合的成功,笔者有如下体会。
  第一,实践已经并将继续有力证明,毛泽东所作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这一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在实现中医药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中,对中国医药学这一伟大的宝库,首先应是重视继承、努力发掘,然后才是提高创新的问题。没有很好继承,就决没有真正的创新。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已经失传很多了,若不抓紧继承与弘扬,说得严重一点,这对中华民族甚至人类都是犯罪。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医药优秀传统,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高度重视民间中医药的发掘整理,并从机制体制上比如行医资格认证等方面及时进行改革,如果用管西医的办法来管中医,犹如让&神父&来管&和尚&,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不仅不能不断充实壮大,最终必然会荡然无存。毛泽东处在领袖的位置,但有时候他常常会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20世纪50年代,他对继承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作了不少指示,结果不是一句顶一万句,甚至出现一万句也不顶一句的现象,结果最终采用了组织手段,撤了两位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务,轻视中医药的现象才有所解决,中医药振兴事业才有了初步基础,这也为几十年后青蒿素与屠呦呦的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彻底解决让&神父&来管&和尚&的问题,邓小平说,&关键在人&。各级卫生计生委的主要领导构成中,必须有真正懂并重视中医甚至是学中医出身的一定比例,各级卫生计生委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也必须有相当的比例。否则,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往往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决不能借口&中西医结合&而削弱各自特别是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十七大报告也完全是这一提法。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有着不同的哲学理念和用医原则,决不能相互替代,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和鼓励这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的各自发展创新。
  第三,在支持和鼓励中西医这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各自发展的同时,也要十分支持和鼓励中西医相结合,要支持中医学习西医,同时也要支持西医学习中医。大家知道,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中,荷花与雪莲的功用和效用有极大不同,但按照西医药的化学理论来看,其开花基因和控制花结构基因却是基本相同。这有可能说明,西医药理论和实践仅仅停留在化学的分子层面,而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却可能早已深入到量子等领域。中医西医应加强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但目前主要是应继续解决西医的宗派主义的作风。要大胆借鉴西医的研究方法,西医的很多检验仪器实质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并不是西医所独有。对这些科学技术,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但应该明确,这些检测仪器和方法,仅仅是中国哲学和中医药理论&道、法、术、器&中之末的&器&,瞎子摸象,不能仅摸&器&,而忽视了依次递进而逐步需要认识的&术、法、道&层面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中,要提倡&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用化学的研究办法提取单体,是发掘研究提高中医药的办法之一,但是中药往往是复方,其方剂在煎熬的过程中,很难验证通过这一化合的过程又产生了哪些新的单体。因此,决不能企图仅用提取单体的西药代替复方的中药。?
  第四,要辩证看待团体与个体的作用。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得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当然需要用名誉、金钱保护激励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需要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需要发挥道德甚至理想信念奉献精神的作用,需要密切合作、集体攻关,而不是相互封锁甚至以邻为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民族需要攻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放在企业,也必须同时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如果不是如此,&两弹一星&就不会产生,我们就决没有现在的大国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青蒿素的发明,就是集体攻关的结晶。
  第五,认真制定好《中医药法》。要想从根本上纠正西医看不起中医的偏见,决非一日之功。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其中第八条规定:&从事中医医事活动的人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第四十四条规定:&中医药的管理,本法未作特别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按照西医的理论原则与技术标准制定的,很多规定只符合西医管理的实际。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现行《宪法》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其中的传统医药就是我国的中医药。既然在宪法中现代医药与中医药是并列关系,因此,在制定《中医药法》的过程中,就不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作为《中医药法》的上位法,而只能作为同位法来看待。如果用管理西医药的办法来管理中医药,这就必然极大地束缚中医药之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有可能只是一句空话。现在出台《中医药法》正当其时,我个人认为,没必要无期限地拖延下去。正在审议的《中医药法》如果不能完全解决中医药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技术性和细节问题,可规定由国务院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即可。
  第六,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光荣传统,更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中医药的精髓,才可能在此指导下,在中西医之外产生新的医学。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宝贵,我们一定要充分继承。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因而是更为先进的哲学理念。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明确指出:&近代科学技术经过约四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的体系,它的演化是有规律的,因此基础科学研究决不是像早年那样没有指导思想的摸索,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探索,所以路径和路牌是有的。&他还十分感叹地对宋平同志说:&十分可惜,我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读晚了。如果能早读的话,我所做出的工作成绩可能会更大。&因此,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来发掘、研究我国古老的中医药理念,学习借鉴西医学优长,从而拓展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来预防和治疗人们的疾病,有可能是条捷径。因此,应当鼓励从事中医药事业的管理者、医药人员等在学习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从事西医学研究、治疗和整个医学管理的工作者,都应该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建立我国新医学作贡献。
  (作者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
  昆仑策网: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