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6年高考地理热点需掌握的热点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441套总数:5484694套专访:3099部会员:2677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年两会全文热点解读
2016年两会全文热点解读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82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52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6年两会全文热点解读
2016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党和政府持续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虎”“拍蝇”不留死角,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从治标入手,加大治本力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铺就驶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更加坚固的轨道。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开拓,更需要从东到西的均衡推进。“一带一路”将为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是对现有户籍政策的一次总体调整,是对新型户籍制度的一次整体构建。这必将对亿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财税金融改革
2015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
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能释放民智民力,扩大内需和居民消费,增加社会财富,增进大众福祉。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有平等机会和舞台实现人生价值,推进社会纵向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国内消费是稳增长重要手段。要消费,前提是要有合理稳定的收入。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2015年,高考改革“落地”、高考加分“瘦身”、“红七条”严惩“失德”教师、教师轮岗“加速”……多项措施的实施,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内容: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3亿多人。目前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正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也在积极筹备。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会伴随着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住房困难的群众拥有基本住房,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空气、水、土壤和辐射环境污染防治是每个人的义务,政府、企业、公民都应用法治的思维和行动参与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之中。加强顶层设计,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并举,才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医改是全社会最根本的生活关切,其成果是老百姓尊严、体面生活的健康保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深化医改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部署的重要一环。
国企改革,就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组建或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进一步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2015年,国务院共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已相继取消和下放九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
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的科学判断,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新常态将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的“笼子”编织得更加紧密、牢固。一手铁腕反腐、涤荡“四风”,一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严治党呈现“综合治理”态势。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夯实知识& &培养能力
&&2016年高考政治总复习建议
静海六中& & 薛宗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考试说明(文史类)》(以下简称《考试说明》)阐明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内容,明确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它既是我市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市文史类考生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据。所以,要谈复习建议必须围绕《考试说明》进行。《考试说明》第Ⅰ部分指出,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学科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我的复习建议包括两个方面:夯实知识、培养能力。
一、夯实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高考得分率,要建立在宽厚的知识基础之上。夯实知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夯实哪些知识?夯实到什么程度?怎样夯实?下面我们就这三个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一)夯实哪些知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知识
《考试说明》的第Ⅲ部分&&&考试内容&部分列举的考点是高考复习的知识范围,这毫无疑问。但仔细研究《考试说明》,会发现它存在不少的问题
1.《考试说明》存在的问题
《考试说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考试说明》中列举的考点与教材知识在范围上存在差异
有三种情况:一是《考试说明》中某些考点的名称与教材表述不同。例如,《经济生活》教材第一课第二框第二目的目题是&外汇&,而《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名称是&外汇和汇率&;《经济生活》教材第二课第二框第二目的目题是&&(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而《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名称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经济生活》教材第七课第一框第一目的目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而《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名称是&按劳分配及其作用&。二是《考试说明》中某些考点的内容全部或部分超出教材。例如,《考试说明》中的&消费结构&这一考点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去。《考试说明》中的&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考点,也部分超出了《政治生活》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内容。三是《考试说明》中还遗漏了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例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但《考试说明》中并未列入。
(2)《考试说明》中考点的分级与教材中知识的分级存在差异
教材按照模块、单元、课题(单元综合探究可视为特殊的一课)、框体、目题五个层次编制;《考试说明》用四个层次列举考点。一级考点基本上是模块名称。《考试说明》中的《经济生活》部分,基本上以课题作为二级考点,框题作为三级考点,目题和部分重要知识点为四级考点,但考点名称与教材课题、框题名称有很大差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部分都以单元为二级考点,考点名称与教材单元标题基本相同;但三、四两级考点的名称与课题、框题名称有很大差异。
(3)《考试说明》中考点的层级关系比较混乱
《考试说明》中不同层级考点之间大部分是从属关系。例如,《经济生活》部分三级考点&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下设两个四级考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也有部分本应属于并列关系的知识,在《考试说明》中属于不同层级的考点。例如,《生活与哲学》部分&哲学是什么&与&哲学的作用&本为并列关系,但在《考试说明》中二者分别为三级考点和四级考点。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备考复习带来了不便。怎么办?&
2.解决《考试说明》存在问题的思路
我认为,梳理《考试说明》中考点与教材的对应关系,自制考点分类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
梳理考点时,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把握考点:一是依据教材重新界定考点层级。可将考点分为五个层级:一级考点与模块名称对应;二级考点与单元名称相对应;三级考点与课题相对应;四级考点与框题相对应;五级考点为具体知识点。当《考试说明》中考点名称与教材有差异时,以教材为主,将考点名称以(& )的形式予以注明。(因为学生先入为主,已接受了教材的有关表述)二是区分历年高考考查的频次。首先统计各考点在2009年以来高考中考查的频次,用数字符号标明,未考查到的不用标注。例如,我们可以依据上述方法,对《经济生活》第六课进行梳理,绘制如下图表。
《投资理财的选择》考点梳理表
《经济生活》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六)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1)利息、利率与本金④
(2)商业银行的业务②
2.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③
(3)保险①
3.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采用这种方法梳理考点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使《考试说明》与教材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清晰,便于明确考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二是可以根据考查频次,将考点分出主次,在兼顾低频考点的同时,集中主要力量突破高频考点。知道了复习什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复习到什么程度。
(二)夯实到什么程度?&&标准是:全面、准确、透彻、灵活
1.全面把握知识
所谓全面把握知识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1)&从知识范围上看,不能遗漏《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任何一个考点。高考试卷虽然不可能覆盖所有考点,但是考生若对某些细节知识有所疏漏,不仅会影响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因此,高考复习,不能遗漏《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任何一个考点。杜绝知识盲点出现的有效办法是依据《考试说明》,对考点知识进行&地毯式扫描&,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纳入一定的知识板块之中。
【示例1】(2013,福建,32)下图是a、b两种理财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率走势图。就这两种产品的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 )
&A.a产品投资风险小,适合低收入者投资& &
&B.a产品投资收益率波动大,不适合投资
&C.b产品投资收益率上升幅度小,不适合投资& &
&D.b产品投资风险小,适合稳健型投资者投资
【解析】本题考查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这个考点,在教材中并无直接对应的知识点,需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本题属于曲线图选择题,a线上下波动幅度较大,投资风险较大,故A&项观点错误&,应排除;&a和b两种投资产品均有其投资的优点与不足,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财人群,故B、C&两个选项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了,应排除;b线波动幅度较小,投资风险较小,属于稳健性投资,故&D&项正确。这道题给我们复习备考的启示是,必须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每个考点进行&地毯式扫描&,避免遗漏对任何一个考点的复习。
(2)对每一个考点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看)&、&怎么办&的思路全面把握。例如,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这一考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反作用的表现有哪些?(是什么)消费为什么会对生产有反作用?(为什么)不同的消费对生产有什么不同的反作用?(怎么看)如何利用好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怎么办)。
【示例2】【2013,天津,1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 & & &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万亿元)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参考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时应围绕汽车消费增长这一话题,依据材料信息,运用相关《经济生活》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角度组织答案,具体作答时可用消费结构改善的意义、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组织答案。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每一个考点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看)&、&怎么办&的思路全面把握。
2.准确把握知识
所谓准确把握知识,就是求学生准确识记概念名称与观点内容,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准确把握原理、观点的依存条件与适用范围。例如,不能将&两点论&写成&二点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内涵、外延都不相同的概念,在考试中不能混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价值规律的作用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混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存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离开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就谈不上价值规律。
【示例3】(2013,广东,29)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 )
& 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村委会主任被依法罢免,属于公民政治参与四种类型中的民主监督。题肢A是人大代表的质询权;题肢B是公民行使选举权;题肢C是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题肢D是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所以选C。解答本题需准确区分公民政治参与的四种类型。
【示例4】(2014,天津,1)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有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 &)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 & & & &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程秀的收入构成包括租金收入、民营公司分红收入和工资收入,其中租金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因为是民营公司,所以其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因此她的收入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故①正确;与按劳分配无关,故排除③;因为程秀属于以土地入股,故该公司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故不能发行股票,故④错误;公司只有盈利才有分红收入,故②正确。&正确答案是A。解答本题需准确区分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
3.透彻(深刻)把握知识
所谓透彻,就是要求考生必须深刻理解知识,不仅要明确知识的表述语言,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实现优胜劣汰。在这三个作用中,第一个作用是由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引起的,这个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二、三两个作用是由价值规律的内容决定的。学生只有明确了价值规律的形式、内容与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算深刻把握了价值规律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市场的调节作用与价值规律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市场的调节作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第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示例5】(2015,天津,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意味着&(& & &)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⑧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A.①②& & B①③& &C.③④& & D.&②④
【解析】①告诉我们,要区分公民与人民,准确把握考点,不能将二者等同;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保障人民权益,说明公民要树立权利意识;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说明公民应树立义务意识。因此,②④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告诉我们,考生必须深刻理解知识,不仅要明确知识的表述语言,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4.灵活把握知识
学生理解知识既不能狭窄片面,一知半解,也不能僵化呆板,只会死记硬背,机械照搬,否则就无法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内容真正建立起联系。灵活把握知识就是在准确理解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能对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并灵活运用。例如,对&我国的政府&,既要能从职能、宗旨和工作原则、依法行政、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威信五个方面理清包含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还要能理清我国政府与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与对外政策的关系。
【示例6】【2013,天津,14(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发展。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④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本题知识定位为唯物辩证法,考查阐释事物的能力。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要想准确定位知识,必须抓住设问中的关键信息:创新是关键。围绕&创新是关键&,先从&创新&角度思考,联系到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有:发展的实质(或辩证否定观)、创新的作用等;再从&关键&角度思考,联系到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有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主要矛盾的作用等。解答本题需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这是灵活掌握知识的表现之一。
【示例7】【2015,天津,14(2)】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丈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⑧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示例二:反对。理由;&①&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选择支持或反对两个角度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无论支持或反对都要分析两点理由,而且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怎样夯实知识?
1.用不同的策略复习不同类型的考点
根据与教材的不同关系,考点可分为对应性考点、整合性考点和拓展性考点。对不同类型的考点,要采用不同的复习策略。
(1)对应性考点
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考点名称与教材内容完全相同的考点。例如,兼顾效率与公平;我国的宗教政策等。对于这类考点,直接依据教材复习即可。二是内容与教材完全相同而名称不同的考点。例如,&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一考点,与教材《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内容完全相同,但名称不完全相同,教材中的名称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再如,货币与财富&&教材中名称是&正确对待金钱&。)对于这类考点,首先应明确其对应关系,然后按教材复习。
(2)整合性考点
考纲整合表达而教材分散出现的考点。如,&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这一考点,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考点,需要整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集中进行复习。(再如,真理和谬误)
(3)拓展性考点
对于《考试说明》中有而教材内容不足以应对高考的考点,在复习中应适度拓展。这类考点有两种具体情况:
一是教材对某一考点知识的表述不够全面,不足以应对高考试题。例如,对于&外汇和汇率&应补充汇率变化给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影响。
【示例8】(2014,天津,3)根据下图判断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趋势,并据此推算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1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A.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D.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汇率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由图可知,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呈增多趋势,这说明人民币贬值,由此排除、;人民币贬值会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降低,有利于出口,但不利于进口,故正确。
& 再如,&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就是一个整合性考点。旧版教材中,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2014年版教材保留了&收入&,删去了&物价&。修改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降低难度,二是避免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重复。在高考复习中,教师有必要补充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使学生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不需要逐一具体的讲解。&
二是教材表述的是基本原理和观点,而实际生活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在高考中才有价值。例如,教材中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而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表述先后出现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这个知识就需要扩展,要让学生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属于中性的财政政策,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同时,还必须让学生明确,一段时期我国实行某种财政政策的原因、具体内容、影响各是什么,从而完整掌握财政政策这一知识。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强调综合性,所以我们在高考复习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整合基础知识。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分类
①依据对知识加工策略的不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线索式知识体系和网络式知识体系两种。
A.线索式知识体系,即运用系统化策略构建的知识体系。
B.网络式知识体系,即运用结构化策略构建的知识体系。
【示例10】《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体系表
②依据呈现方式的不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叙述式知识体系、表格式知识体系和图解式知识体系三种。
A.叙述式知识体系,就是以口头语言、书面文字概述的方式呈现的知识体系。
【示例11】《经济生活》模块知识体系可以概括为: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从事经济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第二、第三单元讲经济活动的内容,第四单元介绍我国当前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
B.&表格式知识体系,就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现的知识体系。
【示例12】
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比较
风险比国债大,比企业债券小
只比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
高于国债,低于企业债券
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一般强于金融与企业债券
一般强于企业债券
一般弱于国债、金融债券
C.图解式知识体系,就是运用图示或连线、箭头等手段来形象地揭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示例13】
③依据知识之间关联的不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并列式知识体系、顺序式知识体系、包容式知识体系和因果式知识体系四种。
A.并列式知识体系,即由具有并列关系的知识构成的体系。
【示例14】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等。
B.顺序式知识体系,即由具有时间关系、发展关系的知识构成的体系。
【示例15】总体小康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C.包容式知识体系,即由具有种属关系的知识构成的体系。
【示例16】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之间的关系;企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等。
D.因果式知识体系,即由具有因果关系的知识构成的体系。
【示例17】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之间的关系等。
④依据知识覆盖范围的不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模块知识体系、单元知识体系、课知识体系、框知识体系、目知识体系五种。
【示例18】& & & & & &模块知识体系示例
【示例19】& & & & & & 单元知识体系示例
【示例20】& & & & & & & 课知识体系示例
【示例21】& & & & & & & & 框知识体系示例
《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知识体系表
【示例22】& & & & & & & &目知识体系示例
《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第二目《兼顾效率与公平》知识体系表
(2)构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常用方法
①由此及彼法。是指抓住知识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及彼,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概念、原理或观点、支撑材料。在这三类内容中,有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原理与原理之间,普遍性的概念原理与具体问题之间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中,要注意抓住这种对应关系,由此及彼,来构建教材知识体系。
【示例23】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属于概念对应关系;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属于原理对应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属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应关系。
②概念辐射法。是指以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教材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方法。
【示例24】
运用概念辐射法构建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找出&含金量&比较高的核心概念。概念的&含金量&越高,其辐射的面越广,能够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也越大;反之越小。商品、消费、市场经济、企业、财政等都是含金量颇高的概念,以它们为基点,都能辐射建立起较大的知识体系。
③要点提炼法。&是指在复习某一内容时,先提炼出若干个要点,然后再分别对各个要点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把纷繁零碎的知识点建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方法。
【示例25】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知识体系表
运用要点提炼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提炼出足够重要、能够&拎&得起较多的知识的&要点&,即&点&一定要找得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以点带面,化繁为简,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④问题引领法。是指把所要复习的内容归纳成几个互相联系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把课本上的具体知识逐一&落实&到各个问题当中,实现以问题引领知识,进而实现知识整合,建立知识系统的方法。思想政治学科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来编写的。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均可通过问题引领来构建知识体系。
【示例26】&就业问题&,涉及了经济生活的一系列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此问题来综合总结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A.为什么会出现失业?涉及到的知识有:价值规律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的加剧等。
B.为什么要重视就业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宏观调控的目标;劳动者的权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
C.请你对解决失业问题提出建议。可以从行为主体上分析&谁来解决&──政府、企业、劳动者。
&⑤热点串联法。是指以某一热点问题为载体,把与该热点相关的学科知识加以重组、整合,以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运用热点串联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热点的选择与确定。我们应选择那些党和国家重视、人民群众关心而又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为载体。
【示例27】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次锁定&三农&。既要把作为单纯种养的第一产业农业,与作为农副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相对接,并且与作为涉农的第三产业相融合,农业要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带来美丽。破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天花板&&紧箍咒&,必须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对融合,走现代化农业之路。近年来,我国农业已出现接二连三的好兆头,如很多农产品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获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阿里平台共完成农产品交易约1000亿元,呈迅猛发展态势。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参考答案】(1)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推动农产品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促进提质增效,推动集约化经营。(3)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农业既能带来财富,又能带来美丽。(4)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加对农民的补贴。(5)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⑥知识入位法。是指按照教材标题顺序、层次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经济生活》教材每一课都有三级标题:课题、框题、目题。这些不同级别、层次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果说课是一个集合的话,那么框、目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子集。也就是说,课包含了框,框又包含了目。绘制知识体系图,有利于直观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知识点在整课中的地位。&
【示例28】
⑦归类聚合法。是指对教学内容按特征或归属来进行组织,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示例29】经济生活看起来内容庞杂,不易理解记忆,但抓住各单元的主题或核心知识,进行归类聚合,可将《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梳理如下:一个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两大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居民。四个环节: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五个观念:正确的金钱观、理性的消费观、科学的经营观、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权益观。&六个关系:价格与价值、供求;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七个制度(政策):分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就业政策;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示例30】《生活与哲学》中关于实践的知识:哲学的产生&&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实践&基础上的&三个统一&;自然的改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在实践中实现;意识的产生和作用&&都以实践为基础;认识的来源和发展&&以实践为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创造、奉献。
【示例31】《生活与哲学》中劳动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手脚分工、语言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的起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⑧故事串讲法。以故事情节为情境,以情境中的信息为载体,通过信息联系要点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示例32】理财故事:妈妈的钱哪去了?
&前几天我回老家探亲,84岁的爸爸趁妈妈不在旁边,神神秘秘地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妈妈2007年11月买的10万元中国石油的股票,买时是40元一股,现在是10多元,即的10万元就剩下3万元。你妈妈最近睡不好觉,半夜醒了就嘀咕:不到一年,这7万元说没就没了,这钱去哪了?&
A.妈妈一开始投入的这10万元,被中石油拿去钻井、勘探、炼油、发工资了,这说明:企业为什么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B.这笔钱虽然一开始就被中石油花掉了,但是妈妈这笔钱以股票的形式还存在着,因为& &&&股票的含义?股东的权利?
C.妈妈成了中石油的股东之后,不可能要求中石油退还这笔钱了,但是,可以把股票转售给他人。& &&股票的特点?
D.不久,中石油的股票涨到了48元,妈妈尝到了甜头。你能算算妈妈当时可以挣多少钱吗?& &&股票收入计算
E.股民们看着48元的价格,知道自己是富人了,下馆子都比以前频繁了,于是饭店生意火了,洗菜的小工也换了新手机了,中国移动也乐了&&& & & & & &&&发展股票市场的社会意义?
F.某一天,中石油的股价一路下滑到12元,妈妈坚持不住,割肉止损了。买股票让妈妈体验到了从日进斗金到一夜赤贫的惊险与刺激,仿佛做了一场黄粱美梦。&&&股票市场的风险?
⑨主线贯通法。就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形成问题串,贯穿起模块知识体系。
【示例33】《经济生活》模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贯通主线,从社会再生产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四个环节来贯通整合经济学知识。《政治生活》围绕&国体决定论&展开,先是五个&主体&: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村委会(居委会)等。然后是&制度&: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从人大代表&&人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共&&我国的政党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民族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是&政策&:我国宗教政策和我国外交政策。而这些&主体&、&制度&、&政策&是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又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⑩观点梳理法。政治学科高考内容可分以为五大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经济学常识,时事内容渗透于上述五个板块。在这五大块中,每一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哲学部分可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板块。将考试内容分割成这样一些板块后,可以对每一块知识进行梳理。
【示例34】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进行观点复习梳理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等等。
3.强化记忆、辨别(分类比较)和应用三个环节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巩固需要强化记忆、辨别和应用三个环节。
(1)记忆。带着学生读教材,准确记忆知识。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2)辨别。对于学生易混的观点可以通过表格进行比对,也可以通过是非判断的方式让学生分辨(选择题中表述错误的题肢),还可以通过归类等形式强化记忆。
①对易混知识进行比较。例如,对民主决策方式与民主监督方式需要运用法,分清二者的界限。
②是非判断。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归类。&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B.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的基础和标志;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C.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应用。应用是巩固知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练习是应用的根本途径要在练习中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落实。
4.课堂教学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由于减负导致补课减少,复习时间减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上采用了提速策略,导致教学节奏过快,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教学节奏加快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因为复习课教学得到巩固和提升,复习课没有让学生在认知方面实现&更上一层楼&,这是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精准的深层次原因。建议各位老师,复习课要突出重点,张弛相继。教师在历数关键知识时要慢下来,观察学生的反映;让学生在记笔记时慢下来,想一想自己领悟了吗;教师要筛选出典型试题慢下来讲给学生;让学生对重点问题慢下来仔细揣摩。复习课节奏慢下来,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精准,让学生在思考中增长智慧。
二、培养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总复习的核心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能力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而是《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四项能力。
(一)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能力有四种,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其实质就是解题的思维能力,增强这四种能力是高考制胜的决定性条件。
& & & & & & & & & & &
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得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分析问题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试题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下面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总复习实际,谈谈自己对能力培养的思考。
(二)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能力培养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培养
(1)内涵解读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与整合。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这三个层次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种不同水平,它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示例35】(2015,天津,5)根据《经济化活》知识,结合图1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正相关& & & & & & & & & & & & & & &
B.财政赤字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 & & & &
C.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抑制经济过热的手段
D.经济总量提高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第2、3层次能力的考查。首先读图,明确不同的图例表示的不同内容,然后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正相关,而不是与财政收支,A&表述的观点错误,应排除;B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给经济降温,C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培养途径与方法
①分层法。也就是把一段或几段材料分成若干层次,通过读懂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来把握材料主旨,以求做到化简为繁,化整为零。(注意标点如&;&&。&这常常是一个层次的标志)
【示例36】(2014,天津,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某县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在县、乡(镇)、村三级建起服务中心,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也为群众监督、评价党政干部开了一扇窗口。二是建起县、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联户的工作体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联系服务群众40多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8700多个。三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1.9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上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②有利于政府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③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析】本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措施为载体,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第1、3层次的能力。本题没有说明行为的主体是谁,回答时就要把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方面的考点内容都考虑进来,然后结合材料信息用政府和党的有关知识组织作答即可。试题已经把材料分成了三个层次,依据材料,第一层次,紧扣&为民服务、开启群众监督窗口&;第二层次,为民解困体现了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第三层次,对基层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答题时要做到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2010,安徽,37(2)】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时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市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抓关键词(句)法。这里的关键词包括:中心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修饰限制成分等。
【示例37】(2015,天津,3)790多年前,成古思汗带领蒙古大军挥舞弯刀驰骋征战,如今他的后代用马头琴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内蒙古野马乐团准备了《初升的太阳》等曲日,寓意&和平就是我们的太阳&。这反映了
A.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愿望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第1、3层次能力的考查。本题的关键句是&和平就是我们的太阳&。题意没涉及世界和平面临的挑战,A不符合题意排除;B本身正确,题干没提到发展,故排除;内蒙古乐团表演的曲目寓意追求和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此曲目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爱好和平的愿望。C符合题意入选;题意没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D本身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C。
【示例38】【2015,全国Ⅰ,38(2)】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这里&并&就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就是一个关键词。这个&并&字,表明这一设问有两层意思。
③图表题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指导学生阅读图、表信息时,养成两种意识:一是全息意识,二是对比意识。&全息&意识要求考生全面审视试题信息,不放过试题中的任何一点蜘丝马迹,例如,图表后缀的小字标注部分、图表中的逻辑序号等。&对比&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变化、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比方式因题而异,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比对规律。
具体说来,解读图表信息必须做到&三看&、&三比&。①三看:一看图表标题。标题是图表的中心,对理解试题的核心观点有重要的指示和导向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有的甚至是答案的组成部分。二看图表内容。图表所反映的各种现象通过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来的,综观数据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关键点),结合标题提示和注解来说明问题的态势,变化的程度或趋势。(要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三看图表的图例和注解。图例和注解是图表材料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可能是概念的注释或变化原因的解释。要仔细研究备注中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②三比:横向比;纵向比;图表与图表比。通过横比和纵比,从中归纳出经济现象的变化趋势或揭示规律。通过图表与图表间的比较,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考查较多的是因果联系。
④设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获取和解读设问信息必须做到&四个明确&:A、是明确知识范围。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设问中明确限定了回答问题必须使用的具体知识点。例如,示例52(2)。二是设问中没有明确限制回答问题必须使用的具体知识点,但对知识范围做出了直接明确的限制。如示例52(1)(3)。三是设问对回答问题必须使用的具体知识点和知识范围都没有做出直接明确限制。解答这一类试题时,明确知识范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材料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二是根据提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来判断。如政府是如何做到依法行政的,属于政治生活的知识;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属于经济生活的知识。B、必须明确答题方向(角度),即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答题方向一般包括这样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回答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只要根据材料,指出其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回答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回答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回答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简要回答是什么,再分析为什么,才能够回答出怎么样或应该怎么办(有些题可以不回答为什么,直接回答怎么样或怎么办就可以了,应该根据需要而定)。
C、明确主体。经济学:国家、企业、个人(又分为公民、消费者、劳动者)。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D、明确限制词。根本、决定、主要、都、全部、所有、最、基本等。
【示例39】【2013,天津,1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 & & &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万亿元)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参考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时应围绕汽车消费增长这一话题,依据材料信息,运用相关《经济生活》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角度组织答案,具体作答时可用消费结构改善的意义、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组织答案。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内涵解读
 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运用知识,就是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即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得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示例】(,天津,)某商业银行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期限为天,认购金额在万至万元之间的预计到期年化收益率(即当前收益率算成年收益率)为。一市民购买万元该产品,其预期收益的计算方法为&(& & )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第一层次的能力,考查学生投资理财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依据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判断理财产品收益的计算方法。因为当前收益率即为年收益率,所以该市民这项投资的年收益率为,那么其每一天的收益为&.&,因为该理财产品期限为天,故其预期收益为&&&,故正确。&
【示例41】(2013,天津,5)&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首《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化表演应该(& C&)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大众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考点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二层次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不同以往的方式&、&诠释经典&。解答需要学生用学过的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示例42】(2015,天津,8)&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人的承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同仁堂人的良心。在这份坚守中,同仁堂从346年前的一间小药铺发展为今天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的成功得益于&(&D& & )
A。爱岗敬业,在无私奉献中创造价值
B.遵纪守法,在追求和谐中成就自我
C.艰苦奋斗,在自主创新中谋求发展
D.诚实守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诚实守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二层次的能力。
【示例43】【2014,天津,12(3)】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①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属性。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解析】本题以经济生活中&机器人换人&这一热点为话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第三层次的能力。
(2)培养途径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一定网络系统贮存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调动和迁移才会更加顺利。因此,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②运用&联想法&,在试题情境材料中寻找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
【示例44】(2014,天津,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B&)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 & &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 & &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题干中提到&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说明人脑能够根据客观存在的画面,经过加工改造,把握事物的全貌。这既强调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择B项。
【示例45】(2015,上海,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 & & & & & &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 & & & & & &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理解。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形成的新需要,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领域。人类环境学的形成恰是这一原理的体现。故选择B项。
【示例46】【2014,全国新课标Ⅱ,39(2)】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综合应用。此题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罗列原理关键词,而要说明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材料中的哪个方面。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内涵解读
描述事物即描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表现为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二是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三是综合阐释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1层是对事物现象和特征的描述和解释,第2层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阐释,第3层是对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示例47】【2012,天津,12(1)】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 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答案】①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②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④坚持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第一层次的要求。
【示例48】【2013,天津,1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 & 材料一: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答案】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解析】在这个问题的考查中,只有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一分为二的看事物,才能作答出完整的答案。这一过程就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第二层次的要求。
【示例49】【2013,重庆,14(1)】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政有关规定,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上述举措进行评论。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②政府贯彻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政有关规定,有助于建设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增强政府的权威。③反对铺张浪费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此题目显示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3层次的具体特点,一定要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分析、评价事物。出现多个主体的时候,要逐一进行说明,这样评价才能全面。
(2)培养途径与方法
①图示教学法。图示主要有三类:一是文字图示,二是图表,三是漫画。运用图示,让学生描述能够提高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示例50】根据下图,简要叙述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②在&准确&二字上下功夫。落实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需要强调一个准字。一是专业术语用词准确。例如,两点论,不能说成二点论。二是对各种关系描述准确。例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所阐释的内涵是不同的。三是知识范围准确。(宏观、中观、微观)
【示例51】【2014,天津,12】设问是:(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2)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教会学生如何描述。描述就是将材料(包括图表、数据)反映的具体情况,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然后用学科术语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一般顺序是:先分析(分述)后综合(归纳),先现象(事实)后本质(实质或根源),先描述后解读(评论)。
④教会学生如何阐释。阐释包括阐述(基本原理、方法论、国家政策等)和解释(结合材料分析,运用知识解读材料)。常见的问法有: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道理?基本答法是:原理(或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要求阐述准确规范,解释合乎逻辑。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内涵解读
论证,就是引用论据来证明论证论题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论述过程。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学科知识的总体把握程度,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主要包括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只有以足够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论证问题,组织出有序的答案。探讨,就是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过程。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三个层次:一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使用试题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三是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示例52】【2010,全国,38(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批相关政府官员因此被行政问责。
据某省煤监局统计,该省中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大型煤矿的3.8倍,小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大型煤矿的ll.3倍。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采煤点的存在,使管理部门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
该省2008年开始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改革。原有的2&598家煤矿企业被整合为1000家,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兼并重组企业的准入上,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强进弱退,优进劣退&。在整合过程中,一些企业资产以作价或参股的方式被合并,但有的资产作价偏低。此外,个别兼并企业涉足煤炭开采业务时间不长,要消化掉新兼并来的大量产能,短期内需要抽调和培养大批各层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将构成新的安全隐患。
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①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税费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②坚持市场化原则,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解析】本题以近年来我国矿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对企业重组的意义与举措等知识点的理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第1、3层次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第3层次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第1、2层次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第1、3层次的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考生要结合教材中企业重组的意义与材料中某省煤矿企业重组的具体数据来组织答案,可运用教材中的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回答第第二问时,要根据材料中某煤矿企业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有些资产作价偏低,这需要按市场操作,科学评估;二是企业业务不熟,这需要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产。
【示例53】【2014,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
(2)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1)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③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确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④&稳增长、保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2)①在市场主体方面,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②在市场体系方面,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就业机制。③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第1、3层次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第3层次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第1、2层次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第2、3层次的能力。
(2)培养途径与方法
①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它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的,而论证和探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②教会学生论证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此能力常使用的设问方式、角度及解此类题的方法。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常见的问法有:&用哲学(或经济学,或政治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变化、后果)的必要性(原因)&,或&用哲学(或经济学,或政治学)的有关知识说明&&(做法)的道理&。回答这类问题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前因&即事物的原因,&后果&即影响或意义。答案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必然性(原因。逻辑:三段论),二是重要性(意义。逻辑: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国内到国际)。某些情况下还应包括第三个部分,即现实可能性(条件)。
③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此类设问通常指向&怎么做&,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考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考查,是能力要求层级最高的设问类型之一。回答时,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并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措施应符合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即答案应有三个依据:事实依据(来自材料和社会实际)、理论依据(来自书本)和政策依据(来自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指导学生复习,教师必须站在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2009年以来的高考试题。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
同意评论声明
& & 地址: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建设路1号 & & &Copyright &
2015Powered by
with&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高考政治时政热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