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出线间隔间隔接入波,光伏发电并网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可以直接并入电网么?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按投票排序
谢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可以直接并入电网么?必须可以,现在国家推广新能源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如下图),你让他不并网?咱国网一直以来对新能源的公开态度就是八个字: “全额收购,优先调度”,妥妥的。态度首先是明确的,必须并网,那并网之后,还有哪些问题?首先预告一声,那些小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概不提,比如哪条线路过了,哪台主变超了等等,统统可以当成是国网给新能源的福利,请笑纳。仅说些目前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新能源并网可分为两类:1)大规模集中式并网
2)分布式并网大规模集中式并网和分布式并网,在接入电网电压等级,输送容量,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显然是显著不同的,有点类似大超市和小门店的感觉,所以分开来说。大规模集中式并网和分布式并网,在接入电网电压等级,输送容量,对电网的影响等方面,显然是显著不同的,有点类似大超市和小门店的感觉,所以分开来说。======大规模集中式并网存在哪些问题?对此问题的答复,再次厚颜无耻的引用我的这个回答:主要是调峰和调度的问题,上述答案里有详情,不表。本答复对大规模并网不感兴趣,主要针对分布式并网的问题。======分布式并网存在哪些问题?我国目前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非常缓慢,导致很多高渗透率并网才发生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凸显。当然,和大规模集中式并网类似,调峰和调度问题依然是分布式并网的最主要问题,分布式电源量更多,更细微,更复杂,平台需求更高,对储能的依赖会很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问题。1)双向潮流引起的问题传统配电网是单向电流流动,配电网只接收负荷。大量接入分布式光伏发电后,传统辐射状的无源配电网络将变成一个充满中小型电源的有源网络,潮流开始双向流动,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潮流的变化,对配电网的规划设计、信息采集、运行方式、保护控制等影响很大。就拿保护来说,潮流的改变,一会导致本线路保护的灵敏度降低及拒动(下图2); 二会导致本线路保护误动; 三会导致相邻线路的保护误动并失去选择性(下图1); 四会导致重合闸不成功。再比如说,分布式新能源故障时贡献的短路电流,现在的配电网没有考虑到,相关的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过,现在并网方案一般也不会算这个,但是这个对配电网的设计是有影响的。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争论,国际上很多人认为:拿光伏电源逆变器来说,对短路电流贡献不大。1999年,IEA-PVPS-Task-5(国际能源署中的光伏技术工作组)在日本曾用4个不同厂家控制电流注入的逆变器连接到一个配电网上的柱式变压器,然后在变压器另一侧进行短路试验。试验表明,短路电流上升不超过故障前的2倍,1-2个周波就隔离了故障。2003年,美国的NERL(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曾做过关于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络之间的交互影响的研究。采用以逆变器方式接入的分布式电源,仿真原型建立在13.2kV的中压配电网络上,分布式电源的容量是5MW,研究重点是熔断保护特性。结果表明,当发生单相和三相故障时,以逆变器方式接入的分布式电源对短路电流的贡献很小,短路电流主要来自主网。但是这是个规模问题,以后如果分布式新能源的渗透率搞了,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大,网络的构架上就存在问题。还有运行控制方面,针对双向潮流引起的复杂的线路保护、有功无功控制,通信等等。2)无功和电压问题集中供电的配电网一般呈辐射状。稳态运行状态下,电压沿馈线潮流方向逐渐降低。接入光伏电源后,由于馈线上的传输功率减少,使沿馈线各负荷节点处的电压被抬高,可能导致一些负荷节点电压偏移超标,其电压被抬高多少与接入光伏电源的位置及总容量大小密切相关。对于配电网的电压调整,可以想到的,一是在中低压配电网络中设置有载调压变压器和电压调节器等调压设备,将负荷节点的电压偏移控制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二是合理设置光伏电源的运行方式。试想一下,在午间阳光充足时,光伏电源出力通常较大,若线路轻载,光伏电源将明显抬高接入点的电压。如果接入点是在馈电线路的末端,接入点的电压很可能会越过上限,这时就必须合理设置光伏电源的运行方式。又比如,由于光伏电源的出力随入射的太阳辐照度而变,可能会造成局部配电线路的电压波动和闪变,若跟负荷改变叠加在一起,将会引起更大的电压波动和闪变。还是一句话,目前问题没有凸显,但当大量分布式能源并网后,需要通盘考虑这些系统性问题。3)谐波问题分布式发电通过电力电子逆变器并网,易产生谐波、三相电压/电流不平衡;输出功率随机性易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闪变; 分布式电源直接在用户侧接入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用户的电器设备安全。这里讨论最主要的谐波问题。谐波问题,目前确实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它和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出厂质量、并网点的短路容量和同一中压升压变下并网的分布式电源总量等等。但正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可以优化完善的,所以在我看来,谐波今后倒不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有例为证:1998年,IEA-PVPS-Task-5曾经对丹麦的一个80%家庭都安装有光伏电源的住宅区进行测试,发现光伏电源对当地的谐波贡献有限,还不如家用电器造成的谐波多。1999年,IEA-PVPS-Task-5曾在日本对多光伏电源接入到同一配电变压器(住宅区柱式变压器)中的谐波进行测试,使用了多个厂家和多个型号的逆变器。测试结果表明,同类型的逆变器(内在电路和控制策略一致)会造成特定次数的谐波叠加,不同类型的逆变器会相互抵消谐波的注入。英国也在1999年做过类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高次谐波衰减很快,低次谐波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在强网中谐波畸变一般是个常值,而弱网中的谐波畸变一般随接入的光伏电源逆变器个数增加而加重。当馈电线路阻抗值较大时,可使谐波衰减明显。所以,在今后的实际运行中,谐波问题是相对可控的。4)孤岛问题由于线路故障等原因,断路器QF2或QF3跳开,此时
分布式电源DG和负载L就构成了一个孤岛系统。在孤岛系统中,DG脱离电网后继续运行,独立地给负载L供电,称为孤岛 运行。由于故障跳闸等偶然原因形成的孤岛运行,称为 非计划孤岛运行。非计划的孤岛运行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会对系统、
用户和DG本身带来不利影响。目前的做法一般比如,英国电力联合会颁布的G59/1[3]对于容量小于5MW、接入电压等级低于20kV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做了技术规定:对于长期并网运行的分布式电源,大于150kVA的都需要配置反孤岛保护。这显然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对用户来说,供电的中断却给用户带来不便;对发电商来说,利益受到损害;对电网来说,如果分布式电源在孤岛状态下退出,当电网重合成功或故障消除后恢复供电,原来由DG提供电能的用户全部由电网供电,加重了电网的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造成电网的不稳定。所以必须发展合理的孤岛运行,以及更为合理的并网、离网协调控制机制。还有很多其他的次要问题,比如接地、谐振等等,就不多说了。以上。
1、首先我们将风电、光伏归入分布式发电,简单理解就是分散。那么为什么要推广分布式发电:大规模互联电网弊端凸显,成本高,运行难度大,难以适应用户更高层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出现过大规模停电事故),供电方式多样化也受到限制;能源危机爆发及环保意识的增强;科研、企业人员要生存(逃)等。【注:对于大型的风电站及光伏电站,被看作集中式发电,类似传统水、火发电站采用长距离输电,因其自身本质特性未发生大的变化,往往存在着和分布式发电方式类似的问题,不过相比分布式发电,该类集中式发电使得单位成本降低,这里不再对其细分,以免混乱。】2、推广分布式发电有何优点那:分布式发电可以简单根据负荷现场布置,使得其布局灵活,电力资源有效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与传统大电网互为备用,提供供电可靠性;新电改推出,说不定还能赚点钱,体验老板的感觉;推动供电方竞价机制的建立。3、但是搞了这么多年分布式发电,似乎更多是口号和利益的分割,而细心观察自然会发现分布式发电都是直接接入电网的,其中涉及到分布式发电电源到电网之间的连接点——电力电子变流器转换环节,以及相关控制、保护等环节,这估计也算是技术的难点,也是企业差异的体现。4、那么分布式发电到底存在哪些技术问题:(1)设计规划问题:分布式发电逐步渗透电网,自身随机性强,需要考虑可靠性问题;分布式发电种类多样、规模多样,运行方式多变,如何安装、安装在哪里、何种运行方式,带来的总体评价性能是不一样的;当前及未来电网的承载能力及“三公”分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布式发电的并网情况,如西北地区悠闲转动的风机。(2)电能质量问题:就目前看,少量的分布式发电装置对电网来说基本上忽略的,但是逐步放开后,新能源比重增加,会对电力系统的电压形态、短路电流、电压闪边、谐波、直流注入、网损、潮流、继电保护等带来一系列影响。因为分布式发电许多采用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网,变流器(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对电网不平衡电压会有影响。||许多分布式发电并网采用防逆流装置,正常运行时不会向电网注入功率,但当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短路瞬间会有分布式电源的电流注入电网,增加了配电网开关的短路电流水平,可能使配电网的开关短路电流超标。因此, 大功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时,必须事先进行电网分析和计算,以确定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短路电流水平的影响程度。||并网时一般不会发生闪变,孤岛运行时如储能元件能量太小,易发生电压闪变||因为电力电子装置自身易产生谐波,主动和被动谐波治理也得以被推动发展。||因为变流器并网过程存在有无(高频)隔离变压器之分,而无变压器情况下系统整体效率得以提升,使得其存在一定市场份额,当无隔离(高频)变压器时,那么存在分布式电源侧直流和电网交流侧的互相交互作用(可以直观想象一下太阳能发电),当电网存在直流注入时,将直接造成系统电磁元件(如变压器)的磁饱和现象,同时产生转矩脉动。||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配电网中各支路的潮流流动情况,使得系统网损发生变化,其受到负载、连接的分布式电源的位置和容量大小等影响。||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使得系统潮流不再单向流动,难以预测,极大影响电压调整。||因为传统大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已经成形,短时内不会重新改造,一方面分布电源的接入要考虑与之配合问题,不合理(就算有时合理)的控制策略和配置方式,会造成重合闸失败、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区缩小、潮流改变使得继电保护误动作。||另外注意孤岛问题。(3)储能配置、功率预测及平滑等问题,目前估计很多都不愿意这么搞的。(4)管理、监控、维护问题。(5)效益权利纷争问题(这真的也算个技术活)。5、以上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更多采用建模、预测等手段初步验算。不过应用与现场还是困难重重,既然如此难以搞定,电网就对这样一种不可控电源进行了限制、隔离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要求电源端设备的性能指标,另一方面一旦电网故障,要求分布式电源必须马上退出运行(IEEE1547)。6、为了更好协调分布式发电和电网之间关系,微电网的概念得以推出。微网的定义尚未统一,这里给出一种:微网是指由微电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管理和保护的自治系统。微电网对外可以看做一个单一的可控单元,通过公共耦合点的静态开关接入电网,实际操作时微网的入网标准只针对微网和电网的公共连接点,而不考虑微网内各个(分布式)电源,从而实现分布式发电和电网更和谐的相处。目前,微网从整体控制策略上主要有主从控制、对等控制、基于多代理的分层控制等,而内部微电源的控制主要有恒功率控制(P/Q)、恒压恒频控制(V/F)和下垂控制(DROOP)等。吃饭去,到此结束。不要问我为什么扯这么多,因为我也要生存。虽然我是个科研渣。
第一、可以,绝对可行,以目前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
风电了解不多,但是也是需要风电变流器这个电力电子设备做为接入网的关键设备。光伏则是通过并网逆变器接入电网。
无论变流器还是逆变器,均属于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应用环节,实现一个DC-AC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通过跟踪电网电流波形,然后同步锁相实现与电网的同期运行,所以此时的光伏或者风电均属于大电网中一个供电电源。
第二、首先,当然单就光伏或者风能其输出负载受天气影响而变化的,但接入电网后,整个大电网将做为此类能源的backup电源,所以在接入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是非常稳定,不会对电网造成大的影响。当然此类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之后,对于电网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比如过去在10KV及其以下电压等级中,潮流计算中基本不考虑逆向潮流,所以整个网间的整定保护值是按照不存在逆向潮流进行整定设定,大规模接入分布式新能源之后,或许会对电网的继保造成影响。
其次,大规模的新能源接入之后,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因为对于整个电网而言,出力是等于负载的,但如果不稳定的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之后,怎么样在新能源发电端出力下降后,常规的核电,火电,水电等快速将出力加大补足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挑战,这个也就是前段时间整个新能源行业讨论比较热烈的德国电网怎么安稳的度过日食影响一样,(一句题外话,看到当时整个讨论的各种意见,我觉得蛋疼,其实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日食是可以预测的,那么只是需要在日食那天将接入的新能源解列,进行系统维护就可以,电力由常规能源补足不就可以解决这个日食问题了)但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接入的新能源将需要达到一个非常的数量,按照目前我们国家电网的实际情况,新能源的接入比例控制在5%左右就不会对整个电网造成冲击影响,如果电网智能化之后,也会使新能源的接入比例提高,当然随着科技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提高,新能源出力的可预测性会更准确,那么其对电网的影响就越小,而且电网的可承接力也就越大。
在此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分布式电以DG来代称近年来,随着DG技术性能不断得到改善,成本进一步降低,DG在经济、运行以及环境性能上的技术优势逐步提高,使得其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重逐步增长。DG与常规电力系统并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其在系统中的渗透率的提高,DG的并网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1)并网系统本身的结构和性能;(2)DG并网后对系统运行、控制、保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DG与系统并网运行将使得配电系统从放射状无源网络变为分布有中小型电源的有源网络,配电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将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规划问题DG的出现会使系统负荷预测、规划和运行与过去相比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其分散性,使得准确预测负荷增长情况更加困难,从而影响后续规划。另外规划时最优化工具必须能够准确评估DG对所在电网的影响,给出DG的最优位置和规模,使得DG在电网中的逐步渗透过程不会破坏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配网规划中若出现许多发电机节点,使得在所有可能的网络结构中寻找到最优化的网络布置方案更加困难。有文献提出采用基因算法对其安装位置和容量大小进行寻优。研究表明,从稳态电压角度,分布式电源接入馈线的位置和具体注入容量大小有严格的理论依据。此外,DG机组类型及所采用一次能源的多样化,使得如何在配网中确定合理的电源结构,如何协调和有效利用各种类型的电源就成为新出现的而且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DG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家能源政策、能源规划等直接渗透到DG有关的电力系统规划中,并影响规划的决策过程。2、系统潮流、电能质量和运行可靠性问题DG的出现,改变了配网潮流的单向模式,并使得潮流无法准确预测,这种非常规的潮流模式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潮流的改变使得电压调整很难维持,还会导致配电网的电压调整设备,如有载调压变压器、开关电容器组出现异常响应,而且如果从DG流向变电站的潮流足够大时,DG附近的设备可能会过负荷从而影响系统供电可靠性。DG对系统的影响有两面性。并网后还会对电网提供给其他客户的电能质量产生潜在的影响。3、短路电流,继电保护的问题很多情况下,DG接入配网侧装有逆功率继电器,正常运行不会向电网注入功率,但当配网系统发生故障时,短路瞬间会有DG的电流注入电网,增加了电网开关的短路水平,可能使得配网的开关短路电流超标。因此,大功率DG接入电网,必须事先进行电网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其短路水平,接入配网后,辐射式的网络变成一个遍布电源与客户互联的网络,潮流不再单向的从变电站母线流向负荷。配网的根本性变化使得电网各处保护定值与机理发生变化,如带方向保护的继保装置和动作整定带来一定难度。配网中大量的早期继保装置早已存在,不会短期为了新增的DG而做大量改动,DG必须与之配合并适应它。随着大量DG参与电网供电,以及DG装置的频繁投切和线路潮流方向的频繁改变,如何对现有配网继保系统进行整定和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4、配电系统的实时监视、控制和调节问题DG接入前,配网的实时监控调度是由供电部门统一来执行的,DG的接入使得原有的无源放射状电网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采集,开关操作,能源调度等过程变得复杂化。需要增加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作为监视信息还是控制信息,由谁来执行等问题均需要根据并网规程重新予以审定,并根据最终的并网协议确定。5、分布式发电并网的接口技术风力发电以及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发出的电能无法直接供给交流负荷,必须经过一定的接口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是其关键6、孤岛检测及紧急控制出于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的考虑,大电网发生故障时,需要迅速检测出孤岛,对分离系统部分和孤岛采取相应调控措施,至系统故障消除后再恢复并网运行,其中解决孤岛检测时间与自动重合闸时间的配合协调问题有待优化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等有时间的时候再补充,先占个坑···
谐波严重,间歇性带来冲击,导致峰谷变化,改变网络拓扑,影响继电保护
可以,但对电网稳定性冲击很大
首先,第一的答案确实好详细好专业,果断收藏学习下---回头好和客户吹逼。风光电能都是可以并网的,这两个东西呢,听起来都是好东西,想想啊,只要地球没毁灭,人类没毁灭,那化石能源肯定是要枯竭的,而风和光就是源源不绝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尽早的使用这些清洁能源来带我们装逼带我们飞带我们走向共产主义新台阶腻?这引发了我对能源婶婶滴思考..ok,来谈谈本低等生物的看法。须知核心:1.人类的工业文明乃至社会文明就是以能源为核心的文明,工业的历史变革是以能源为核心的变革。2.能源=能量源3.能源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形式——传播形式和存储形式能量这个东西是无处不在的,跑的汽车需要汽油,刷知乎需要电子设备上电,你去接杯水,身体也需要消耗能量去做功。那么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次元呢-_-|主要提供能量的是——太阳,呃,在地球上以物质形态储存滴油和气,煤矿,活蹦乱搞的人等等等以及直接存在滴风光热电 和 具备势能的海洋河流这些。
电能这个能源形式是目前全世界最为普遍的能源传播形式,但不是最普遍的储存形式,相反的是油气煤等可以直接通过燃烧利用的这类极其方便储存的物质能源。核能也是以物质方式存在的但我扯这个干嘛呢..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的最大特点是啥,这个有很多说法,一般的大众认识就是能源转化过程中没啥排放的清洁能源。那么以这一点来看包括人本身在内这些物质形式的能源都不是新能源。剩下的不存在排放的能源就只有一种——就是直接存在的能源啊。我们的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不管是蒸汽和电力和现在的化石时代,主要依赖的是物质能源(电力时代造成的是能源革命性的传播形式)。这样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呢,我们就遇到了目前的问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枯竭等等。好啦,那么伟大的新能源资产无产阶级的共用救世主出现了。最早是利用河流势能的水电,到现在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都是把直接存在的能源形势转化为另一种直接存在的能源形式,即电能。前面说了,电能是最广泛的传播形式却不是最广泛的储能形式,甚至可以说电能自身太难以储存,现在咱们还没办法你交一个月电费我来给你家发个大电池这样这样。那么以上就是基本面了,在扯下去我都觉得我逼装的过了分割线————————————————————————————————————————好啦,新能源利用的技术问题。技术类别技术指标实在太多,要LZ问电气技术,那么第一回答的非常好的。我只谈我的看法。1.发电效率首先澄清这个东西不是列在我的重点看法里面的,只是我发现这个大家说得好多啊都觉得风光发电的效率低如是如是,这样来说,只谈主功率设备,输配电我一概不讨论。火电目前是最高效的,而燃气轮机的效率在55%左右,水轮机50%,而风光发电的成套逆变装置都在50%以上,其实是没太大差距的。当然需要考虑其配套组件的损耗,电缆损耗等等等等计算起来太复杂。但总的来说效率这个问题其实不真的是核心问题。2.成本这个就是我想说的了,以前一个哥们和我聊天时就说,唉你看这个风光发电,都不要燃料的,就是派个工人维护维护基本上稳赚不陪的肯定大有可为巴拉拉拉。其实不然,成本是要考虑一次性投入成本和使用寿命内的维护成本。总的算下来,水电是最低的,哈哈哈有人不信说tm的一个水电站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你跟我说成本低,哈哈哈哈哈你等电价市场化后看看几个发电公司的业绩情况就知道了。火电呢,虽说现在煤价低,煤价低是因为工业用电少,工业不景气,电送不出去,这是个骨牌效应,其实火电成本主要在于运行成本,所以现在搞这个规模效应一定要超临界,小机组都不让开你开也是赔钱,在水电发达省份,火电都基本上靠卖发电额度给水电站来度日,想想也是一把泪...那么提到我们的风电和光伏咋样呢,答案是一个字:真tm高!风电的机轴部件是其主要成本来源,因为好的叶片决定了它自身的发电效率也就是其经济效率。但 是叶片这个玩意呢不管你是制造业粉还是军工迷,你就知道这就是咱们天朝的阿斗,不过确实也没办法,尖端数控本来就是军工延伸的属于各国保护的重中之重,只能靠咱们自己一步步逆向制造了。扯远了就是说这个风电叶片,成本高,造价昂贵,回收周期太长。光伏的主要成本是太阳能组件,就是大硅片板子。这些年中国光伏组件先是大跃进造成产能过剩,随后被双反断了出口,而今市场已是哀鸿遍野都等着自洗牌熬死一个是一个。那组件价格实际上是不算贵的,但在回收周期的角度就难以接受了。为啥呢?上面风电漏说了一并说,就是风光电这种本身的效率很可靠,主要受环境影响太严重。就是说害怕的是啥,是在电价峰期不刮风了,也不出太阳了,那咋整,就只能干摆着。不像火电,我有煤就能发,这也是火电目前还担任国家基荷电站的主要原因,我稳定呀!而这个硅本身呢,就是一个大耗电炉,良心的说一句,造一块组件所耗的电,它一生的产品生命周期里都未必发的出来。3.产品生命周期这个是个高大上的东西啊,就是说产品从出厂到最终淘汰,总有个寿命吧。电站也一样,水电站,必要的情况下百年都可以使用;火电站五六十年也没问题;而风光电站呢?设计基本上在20年,能用15年还继续发电我觉得也可以烧高香了。这么一比较,哪怕投资成本都一样维护也一样,你用20年我用50年,还用比吗?4.稳定性好像上面说了,就是火电厂能担任基荷电站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原煤在没有枯竭的情况下是稳定供应的,在用电高峰我就多用煤多发电在用电低谷我就少用煤少发电。而水电风光都不行,都售自然条件限制。水电只看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你要用电少怎么办,蓄水啊,蓄不了呢,只能弃水,枯水期你要用电,看看有蓄水没,没有呢?对不起我发不出了。当然,当水电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后呢,整个市场可以根据发电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产活动。那么风光就更不行了,水你能蓄,风你咋蓄,阳光你咋蓄。5.上面码得我要睡觉了,这种问题没啥特立独行的观点怎么吸引观众朋友呢。等着,下面要放个大招。咦,好像还有一点没说,大招先等等放在第6点。5.电网上面提高过储能的问题,咱们在这个方面技术确实非常不成熟。电这个东西要怎么理解呢,它像水一样,而用电的人都是没有桶的。理论上,你用多少,它就发多少。发多了,就浪费,发少了,就有人不够。千千万万的需求对应到千千万万的供应,就形成了电网。因为能源形式相对单一,许多国家的电网还是相对简单的。那么我以前就是水火来对应市场的各种需要,只要好好研究水电火电的性质,研究市场的性质,这个电网构造还是相对简单的。而今我们有了更多的能源选择,这些能源多是distribution,甚至传统的需求方也能成为供应方,电网的复杂程度跟不上,就跟你CPU运算跟不上现在的计算要求一样,我们需要先改善电网。现在供电局摩拳擦掌要干的智能电网就是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风光发电的大面积使用需要智能电网这个基础。顺带一提,全球智能电网建设的最早成果最好的不是一路高歌新能源的欧洲,反而是信奉石油为王的美国。6.大招招一定是要放的,就是希望有人接招。前面零零总总我自己也没怎么梳理,更没有摆出逐项数据,太懒了码子都累连个图都不想加大家见谅。说白了我就是个碰巧混在行业里面的低等生物,表达一些大婶们不屑的观点给其他看官科个谱。毕竟处子答啊,必须来点惊为天人的料。那么饶了这么多,关于新能源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又难以解决的,这个大招就是——统治阶级权力的削弱!有没有狼烟起江山北望的既视感!?肯定有人不屑一笑觉得我只是在博人眼球了,区区风电光伏咋就和国家统治阶级扯上关系了呢?稍安勿躁,待我细细讲来,并非无中生有。能源,自被人类熟练利用开始,不管以何种形式存在的何种时代,都是由国家为单位来统一管理的。可以说能源就是国家统治阶级,或者说政府的一柄无上宝剑。能源的战略即国家的战略,老百姓都是在这个体制下吃肉喝汤,通过出卖,哦不,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力还换取能源需求。可以说,因为能源的集约式管理才形成了政府与国家。而国家的权利之大,取决于它能掌管的能源体系有多广。举个栗子,农耕时代,人类可以自给自足,菜自己种,肉自己猎,柴自己砍。那时候国家的概念远不如现在强势。工业革命以后,国家和政府这个概念正式开始空前强大,谁具备廉价稳定的能源谁就是强国。没有人可以随意说脱离这种体制,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存在能源需求,而且几乎是无止境的能源需求。因为这个时代能源是集中的,所以我们的统治权或者说政权也是集中的。而风光能源其非常重要的一点特质,就是分布式。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避开大型的水电火电核电厂来自己建个小型发电站,房顶铺上光伏板,门口架上风电塔,等到汽车都是纯电动时,我们就完全能源独立了。等到家家户户都这样做时,一个地区就能源独立了。那么这就是分布式,而分布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扁平化。如果说以前的能源供给是金字塔型的,至上而下的供给结构,涉及原材料、发电、输配电、使用这些环节,那么现在的供给结构就是扁平的,理想的情况下只有一层。如此的结果,就是政府和国家的权力被削弱,因为我不再需要你保护我的石油渠道,不需要你保证发电厂安全,能源这种物资,当大家都拥有,并且能持续生产,那它本身的战略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而政府则由权力部门转向职能部门,更多的集中于服务人民,创造社会和谐安定大环境。最后,摘取一段书上的话。变燃烧碳基化石燃料的机构为可再生新能源结构;重新认识世界的一砖一瓦,将每一处建筑转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将氢和其他可储存能源储存在建筑里,利用社会全部的基础设施来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持久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利用网络通信科技把电能转变为智能通用网络,从而让上百万的人可以把周围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其工作原理就像信息在网络上产生和传播一样;改变由汽车、公交车、卡车等构成的全球运输模式,使之成为由插电式和燃料电池型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构成的交通运输网。在全国和州际建立充电站,人们可以在充电站买卖电能,
——Jeremy Rifikin《The third industry revolution》
说说风电,这其实风电并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立法问题;技术上我一知半解,随便说点。早先只追求数据,10年之前,每年装机量几乎都翻番增长,赶上国家也大力支持,什么都敢上,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风电设备种类繁多、标准不同意且技术性能参差不齐。举个例子,10年的时候(这几年我没有关注)主要风电机组还是恒速感应风电机组、双馈变速风电机组、永磁直驱风电机。当时,双馈型和直驱型机组在技术上可以具备有功、无功调节和低电压穿越能力等功能。但由于我国当时无强制性要求和配置成本较高,国内风电机组基本都没有配备这些功能;而国外风电机组已普遍具备相应的有功、无功调节和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过最近已经好多了。制度上来说介绍下目前国际通用的两种制度,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普及制度有固定配额(QUOTA、RPS)制、固定价格购入制(fit)两种,辅之以环境税和补助金、剩余电力购入等其他措施。RPS为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可再生能源利用配额标准)。在这一制度中,电力公司有义务导入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 。RPS制度在重视电力市场的竞争之基础上,着眼于通过电力市场的竞争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价格,这种制度理论上有如下优势 :1.普及技术成本低廉;2.理论上能够切实的控制将来的普及量;3.有良好的与电力市场的整合性;4.使可再生能源易于连入电力系统。固定价格购入制(Feed-in Tariff, Feed-in Law),又称最低电价制、上网电价制、标杆电价制等。在该制度下,能源让渡价格依法决定,目前看来,FIT制有着如下优势 :1.制度导入简单;费效比高、融资安全 ;2.能够随将来的技术革新而适时调整,以对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 ;3.能够促进对技术的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小规模电力事业者成长 ;4.制度灵活,有利于遏制市场的负面影响且易于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普及促进制度配合适用 。在这两种方式中,立法规定采用配额制的典型为日本、美国的科罗拉多和内华达等州;立法采用固定价格制的国家主要有包括德国、西班牙、捷克等大部分欧盟成员在内的国家以及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的首都特区、南澳大利亚州等地区。提到这个重要原因是,就目前的立法动向看,除正在制订的《能源法》外,我国也在加紧制订《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细则,其中最重要的配套细则之一的《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没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其实也是不能并网的问题。 顺道说句,事实上,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实行了FIT制度,即“四大类标杆电价区”,如何将配额制度与现有的电价制度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将是立法者主要应当考虑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取消风电市场的垄断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同时风电的特殊性质又决定了相当一部分问题无法单纯通过市场解决。因此,在坚持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同时也应保证在以政府为主导下进行。
风电、太阳能、燃水能源友好的合作....将彻底的解决我们国家能源的独立...!特别是我们的燃水能源,希望大家认认真真的也去研究研究!直接将我们的污水、海水作为我们的能源,这已经是早早就变成了事实的..!美国的燃水能源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近十年的研发与推广!有了超过200万人在积极的参与!在他们国家早已经普及了!他们的能源好几年前就全部的独立了!俄罗斯的普京就一直好像蒙在鼓里..?靠倒卖自己资源立国的政府肯定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政府!俄罗斯经济严重的下滑..以及叙利亚等等国家恐怖的挣扎,我们认为..都与王洪成的水变油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友好的讨论..!昨天我在我们成都一个最高级的宾馆学习金融上市..我们西南财大一个年轻的教授就说: 我们中国没有一个发明创造 !我当场予以反驳...怎么没有
?过去就不说了,现在就有袁隆平、王洪成、以及我们发明家协会曾凯等等发明家的几千个重大的发明..!曾凯与他的朋友们就是我们中国的发明家最友好的团队....!只不过我们这些重大的发明基本上都被我们的官员们稀里糊涂的送给了国外的强势金融团体..?这个内幕我们很多的发明家是清楚的..!我们这些发明家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学习金融上市本身就证明了我们习大大的聪明..!我们尊重美国的奥巴马以及美国的全体民众...却不太尊重现代的小偷..现代的骗子..更不尊重我们国家现代的好多糊涂的官员..!谢谢大家....!
这个地球是那么的...那么的小..!何必煮豆燃豆箕..?
我们相信: 我们的奥巴马等等以及他们全体的政治家也是智慧的...?
聪明的.....?这个问题是不管什么什么党的...?什么什么派的..?什么什么国家的...?什么什么地区的..!我们的中国文化就是这么写在历史上的..!再一次谢谢大家...!成都科技之家
成都尼古拉燃水能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曾凯.....上午10.30.
因为风向与风速的不可控性而发出的电频率和功率不稳定,目前变速控制技术是利用风能的转动惯量平滑输出功率而稳定其功率后产生电力谐波,但这样会使功率因素恶化,导致电压不稳,从而导致电压突降使其不能正常并网而切出电网。再一个就是根据结构和空气动力学对导流罩的参数进行改造,避免由于风的波动而引起的有害机械负荷,对风机造成硬性伤害。这两大基本的硬性问题,还是目前风电行业比较大的困难
电网建设。
可以接,但是需要考虑接入后的问题!对潮流,电能质量,无功,继电保护,重合闸,馈线自动化等均有影响。新能源接入使得原有系统多源化,逆向潮流问题。新能源的谐波问题,故障时候助增电流和逆向电流对原有保护的整定和灵敏度都有影响,非同期重合闸和电弧问题等。懂得不多,简单说说。
可以并入电网,但不是直接。
技术上可行,关键看政策。
分蛋糕的问题
1,孤岛2,智能性(离网运行,再并网,功率平衡)3,储能系统的发展(最大化renewable energy的效率,同时辅助功率平衡)4,成本的降低
其并网的技术无需解决,其发电质量有待解决
我理解你说的直接就是不经过微电网直接接入。目前有大规模风电并网和光伏并网,但是需要比较先进的并网控制技术。光伏需要配合储能。
光伏发电通过并网逆变器是可以直接并入电网的,这已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应用最广的是德国,现在整个欧洲的光伏装机容量为81GW,德国光伏装机容量则达到了38GW。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6.2%,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又占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1.7%。没从事过风电,对风电了解的有限,但根据自己的了解,风电也是直接并网的,并没见风电站有装大量储能电池,真要装大量储能电池那成本估计没多少企业能承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10kv变电站 电厂并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