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研究党性文章对五大理论的研究情况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创新团队 主办&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海外中国史学研究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中国学学科建设讨论论海外中国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研讨会发言摘要●美国中国学研究早期美国中国观再探讨劳费和他的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1958年国防教育法与美国高校的非西方区域研究关于《剑桥中国史》的编撰――日在“傅斯年汉学讲座”的学术演讲近十年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历史的若干争论问题――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海外中国妇女史和性别史研究(英文)回顾――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回顾与展望中国学研究的意义――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会致辞中国研究的再创新:新人新貌――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50周年学术会议而作历史的传承与超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中? 13劳费和他的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
《海外中国学评论》第2辑 当我们考察20世纪初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一定会注意到劳费(Berthold Laufer,又译劳费尔、罗佛)的名字。这位来自德国的汉学家,是美国人当年从欧洲请来的最好的汉学家之一,他代表着美国的中国研究的“汉学时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给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究竟带来了什么?笔者谨根据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对劳费及其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作一粗浅的探讨。(一) 0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化史研究,以及中国人和他们祖先早期文化的重构研究。这些工作的大部分灵感来自最伟大的美国汉学家,劳费博士。” 2 5 1 admin
2561为美国的中国研究作出的贡献。1930年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的常务秘书长格里夫斯(Mortimer Graves)在写给美国科学院关于“发展美国的中国研究的需求和计划”的报告中,认为目前美国的中国研究,还处在收集资料信息的阶段,他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将我们的某些虔诚的希望付诸现实的时期才能够开始”。而劳费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例如,一部中国碑文集巨著、中国地理辞典、中国考古学术语辞典、西藏甘珠儿和丹珠儿与中国三藏经的批判性比较、汉-藏和中国语言比较研究大全、关于中国与其他东方世界的文化联系研究、 2562生语境和旨趣的殊异。汉学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无限魅力,但更像一门清静书斋中的精深学问,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人终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他们开创出有别于欧洲汉学的美国中国学。但不可否认,汉学与中国学之间毕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其重要者,就在于中国学继承了汉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单一的学科无法承担科学研究的重任。劳费正是不多的美国汉学家中的最杰出者之一,为美国中国学树立了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让我们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来总结劳费在20世纪前三分之一的岁月里 2563二战结束以后由费正清开创的、以研究中国史和中国现实政治经济问题为主的学问(Chinese Studies),区别于之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文献为主的汉学(Sinology)。费正清提倡区域研究、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际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早在劳费等汉学家那里就已经存在了。1932年,社会学家普莱斯(Maurice T. Price)在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提出汉学家与其它学术专家的合作研究。当然,汉学与中国学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其间美国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突变、中美关系的改变、学术潮流的转换,都会使汉学与中国学产 2564名物、制度、语言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补充伊朗在古代史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可看到两方面经济文化接触的一些实况。这些资料的搜集和诠释,对于研究伊朗古史和中国西域关系史,都很有参考价值。劳费驳斥了中国物种凡以“胡”冠名即为外来的说法。当然, 就考据方法上说,本书有一个缺点,就是过分依靠语言学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出现了不少语言学的虚构,尤其是中古伊朗语。但劳费的旁征博引、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特点,有相当鲜明的体现。四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美国中国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中国学是 2565拿鞴郏拦耸髁⒘斯饣缘陌裱?br&在这些东西交通史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中国-伊朗--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也最集中地反映了劳费汉学研究的特点。该书介绍了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也述及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几篇附录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书名的副标题是“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意思是中国载籍中保存着不少关于古代伊朗 2566睦罚褐泄⑷毡尽⒅醒恰⒂《取<啊屠账固埂⑾@昂鸵獯罄?》(1926)、《毡--古代人是怎样制造和使用的以及现代制作和使用方法简介》(1930)、《中国与美洲的发现》(1931)、《中国-伊朗--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1919)、《接种传入远东考》(1911)、《玉蜀黍传入东亚考》(1907)、《落花生传入中国考》”(1907)、《阿拉伯与中国人海象象牙和一角鲸鱼齿贸易》(1913)、《哥伦布与中国,以及美洲对于东方学家的意义》(1931),等等。劳费在博物馆文物的展出中,给每一个文明以展示自己魅力的平等机会,这种开放的? 2567魇堑笔钡拿拦就裂д咚薹ǖ5钡摹C拦牟匮а芯磕芎罄淳由希庇欣头训囊环莨汀M保捎诶头训矫拦笏吹淖髌分饕怯糜⑽淖矗渲猩婕暗胶芏嘀泄浼⑴分藓貉а芯砍晒馕拦д哒莆罩泄酚胛幕⒘私馀分藓貉У难芯砍晒峁┝思蟮挠镅员憷?br&三是关于东西交通史的研究,使美国学者眼界大开,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烟草及其在亚州的吸食》、《美洲植物的移植》(1929)、《食土癖》(1930)、《柠檬在中国和其他地方》(1934)、《金刚石--中国和希腊民间传说研究》(1915)、《? 2568等。在语言学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了研究,如《藏文中的借词》(1916)、《关于女真人的语言》(1901)、《关于阿尔泰语言第二格的形成》(1902)、《吐火鲁琐事三则:1. 吐火鲁A中的一个中文借词;2. 中文中的一个吐火鲁借词;3. 土门》(1915)、《西夏文字DD印中语言学研究》(1923)、《萨满一词的起源》(1917)、《藏族人语言科学研究DD宝箧经》(1898)、《va zur考--关于藏语的发音》(1898)、《藏文名称的中文转写》(1915)、《藏族文字的起源》(1918)、《印度支那语言中的前缀A-》(1915)等等,这些研究工? 2569和书籍,是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奠基石。二是翻译和语言学研究,大大减少了美国学者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能够直接阅读中国典籍,尤其是对一些生僻语言的翻译和研究,如藏文等。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大的障碍就是掌握中文、藏文、蒙文等东方语言的人太少。劳费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利用他的东方语言专长,为美国汉学和中国学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博士论文,便是研究一本藏文经典《10万黑白龙经的简略本》。到美国后,他先后翻译了一位藏族王后的小说(1913)、苯教的赎罪诗(1900)、“密勒日巴”藏文本,等 2570的中国收藏从博物馆转移到了该校,对该中国研究学科的建立功不可没。在图书资料方面,劳费在1908年-1910之间收集的图书,后来又被转手到中国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机关:芝加哥纽百瑞图书馆所藏劳费东方文藏于1943年移交给了芝加哥大学,收藏于该大学约瑟夫∙瑞根斯坦图书馆(Joseph Regenstein Library),满、蒙和藏文木刻板版图书和手稿都集中放在一间特别的阅览室里。劳费为约翰∙克瑞尔图书馆收集的东方藏书于1928年全部移交给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而劳费收集的其他一些藏文图书和手稿仍藏在菲尔德自然历史图书馆里。这些文物 2571亚大学的中国研究的开创起了重要作用。190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人类学家鲍亚士(Franz Boas)教授提议,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建立“一所大东方学院”,目的是要让公众对中国文明的成就产生敬意。之所以要与该博物馆联合,就是要把它拥有的劳费中国收藏利用起来。他如此地肯定这些中国收藏的价值:“我们希望利用这些收藏,展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中国人民取得的高度的技术进步、遍布于他们一生的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的社会纽带……”。后来,在此基础上,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研究系科终于成立了,劳费 2572部分运回美国后被他所工作的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收藏。该博物馆的中国藏品包括2,3500件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1980年之间制造的考古学的、历史的和人种学的物品,尤以纺织品(3000多件)、石碑铭文的拓片(5000多张),以及18世纪至20世纪实用和装饰品(10000多件)等收藏见长。而其中,劳费于年间在中国收集的文物,占到整个中国藏品的四分之三,所以他被当然地称为该馆“中国收藏之父”。值得一提的是,劳费从中国收购来的中国文物,不仅仅存放在博物馆中,其中的一部份还移交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对于哥伦比 2573文化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的,旨在获取第一手的中国历史文化器物。然后在美国的博物馆里向美国的公众展示这些物质文化,使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由于劳费渊博的学识修养,他带回来的有青铜器、玉器、书画、陶器、书籍、拓片等等,都极具价值,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古董市场的情况,也反映了他本人的趣味。劳费此后的许多作品都与这些探查活动及对带回来的物品和书籍的研究相关。这些考古学和人种学的器物和书籍不仅为劳费本人,也为其他的美国学者甚至非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劳费的中国之旅收购的大量文物,其中绝大 2574,也是会向后推延的。因为,扎实的汉学研究,虽然主要面向古代文化,但它的资料功夫、语言功夫、考证功夫以及跨学科的宽广的研究视野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美国中国学。应该指出的是,劳费没有进入大学担任教授,没有直接参与培养中国学研究人才的工作,很难指出哪一位学者与他有师承关系,这无疑局限了他的贡献和影响。大致说来,他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美国收购了大量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文物和书籍。劳费参加了四次到中国的探查活动,前后历时近10年,这些探查活动的目的,其旨趣是人类 2575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主要有两类组成:一类是有学术训练、但中文基础很差;一类是由传教士身份转换而来,懂中文却缺乏正规学术训练。因此,像劳费这样既懂中文和多门东方语言,又接受了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汉学以及自然科学正规学术训练的汉学家,真是少之又少。不过美国人的主体意识此时已经苏醒,他们意识到掌握中国语言和掌握第一手中国资料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想完全仿效欧洲汉学,而是认为应当将汉学与现实的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即使如此,如果缺乏了劳费这样杰出的欧洲来的汉学家,“走自己路线的美国中国学”的产生,不说是决无可能 2576Shryock)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土生美国人被欧洲学者认为是第一流的汉学权威。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伯希和、劳费、马伯乐(Maspero)、亨利∙考狄(Henry Cordier)、福兰阁(Otto Franke)、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或戴闻达(Duyvendak)相提并论――只是提到几个名字。但是有迹象表明从现在起十年内,将出现这样的人物,而且很快会有称得上美国汉学学派这个名字的学派出现。”这里,劳费被视为欧洲第一流的汉学权威。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还远不足与欧洲汉学抗衡。美国大学中进行中国 2577椤K衔⒍倩哿朔岣坏闹形暮推渌南渍洳亍=ㄒ榱⒓慈蚊⑷龈涸鹑耍梢蝗赫莆占钢制渌镅缘难д呃赐平缛瘴摹⒑摹⒚晒盼暮吐牡取K赋觯爸泄芯空季葑旁谘侵薜娜靠蒲а芯康墓丶恢茫泄胙侵奁渌业南嗷ス叵狄约爸泄蛋钢写嬖谧庞泄厮醒侵薰业男畔⒖蟛兀购貉а芯砍晌幻攀指丛印⒍嗝嫘缘暮图让匀说目蒲А!比嗣侨衔头咽堑H胃没怪魅蔚淖罴训比蝗搜 5藕兜氖牵头训恼飧鼋ㄒ槿幢?929年4月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召开的“促进中国研究”的第二次会议否决了。1931年,宾州大学的萧洛克(J.K. 2578普及”与“专门化”的议论,可视为后起的美国中国学对傲慢的欧洲汉学的回应,是美国中国学的自我辩护。而劳费在这里显然是从事一般中国知识“普及”工作的美国学者群中的一个“异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但劳费的研究路数的确还很难被美国学者所效仿。因此他们十分赞成伯希和关于“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为一些青年人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到中国和欧洲去五~六年,不要求他们提供任何特殊服务。”当然他们更赞成直接到中国去,去接受中国学者的教诲,而不是欧洲汉学家的训练。在这次会议上,劳费提出了要在华盛顿建立一所中国研究院的建? 2579得自己的语言学研究比其他领域的研究更为重要,但他不应该蔑视其他也许都归于一般知识的研究。“毫无疑问,美国学者的贡献的确是在有关中国的一般知识而不是在特殊知识方面。所有国家的学者都曾经如此。特殊研究需要伴随相当多的一般性工作,一般性工作也为特殊研究作准备。为一般性知识做出贡献的学者使专家的研究更容易。伯希和也许、而且大概也是比斯坦因更好的语言学家,但是如果没有斯坦因在中亚发现的那些资料,伯希和可能没有机会进行他的研究。……即使专门化已变得可能,普及仍然是需要的。”这番关于“一般知识”与“特殊知识”、“ 2580在何处。在这次会议上,还讨论了如何培养专门人才的问题,这个主题由伯希和主持。他指出“研究”(research)与“普及”(popularization)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他说,在美国目前有很多人对中国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感兴趣,但是“很少有美国人在中国历史学、语言学或考古学上有真正的学术研究。”这一批评显然得罪了美国劳费博士,他在关于玉器和汉代陶器的考古学研究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不过,劳费在伯希和的心中恐怕还是算作德国人,因为他是从德国来的取得美国国籍的汉学家。美国学者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认为,伯希和也许觉 2581体委员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促进中国研究”的会议,几乎把美国所有与中国研究相关的学者都请到会,法兰西学院的伯希和教授作为嘉宾出席。这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要筹办出版一本中国研究的指南手册。在讨论中大家感到要完成这一计划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有关中国的知识有这么多差距”。劳费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提出要筹办这样一份指南,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求与会学者要为中国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会议最后决定要实施一项调查,要搞清楚世界范围内汉学(Sinology)的机构和资源的现状。也就是说,要了解到底有哪些人在进行中国研究,他们又身 2582嗨频拇ス蹋缣煳难У母拍睿绕涫鞘肌⒗ā⒈嗄晗低车母拍睿际醴椒ê鸵帐醵U庑┭芯咳匀淮τ谡厥冀锥巍!崩头讶衔乐抻胙侵奘怯梢惶豕餐呐Υ裘艿亓翟谝黄鸬模虼硕窖Ъ叶杂诮馐兔乐薜脑缙诶方锥危悄芄蛔鞒龉毕椎摹U馓逑至死头训拇笪拿鞴郏衔械亩轿拿鞔釉豆趴季驮忻芮械南嗷ス亓?br&(三)劳费对美国汉学发展的贡献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中国研究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阶段。为此,美国学术界也在想方设法地促进其发展。日,美国学术团 2583淙煌阅掣鼍咛逦侍馕芯靠翁猓难酃馊词强砉愕摹K苁谴游拿飨嗷ビ跋臁⑾嗷プ饔玫拇笪拿鞴凼咏牵芯慷韵笾蒙碛诓煌睦肺幕尘爸掠枰怨壅铡K?931年的美国东方学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哥伦比亚与中国(Cathay),以及美洲对东方学家的意义》的主席发言中指出,哥伦布之发现美洲新大陆,与他的中国知识以及对于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无比向往有关,中国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中占据显著的地位。他认为,“如果我们发现有大量的传说和神话通过北方和南方路线从亚洲传入美洲,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其它文化特性之间也有? 2584蛘哂胱诮汤褚怯泄兀勾又泄奈难ё髌分腥シ⑾钟泄厥惩榴钡拿枋觥?杉谴永贰⒌乩怼⒁窖А⒆诮獭⑽难Ф喾矫嫒ヌ致凼惩榴钡奈侍狻@头言谌ノ鞑氐奶讲橹校籽勰慷霉鞑厝巳绾沃泼钡墓蹋凇懊钡脑缙诶贰币晃闹校晗附樯芷渖鞒獭K酆侠费А⑷酥盅Ш涂脊叛У姆椒ǎ衙钡脑缙诶分叵殖隼础S捎谄浣柚赜诳缪Э频姆椒ㄈヌ教志咛宥⒌男∥侍猓猿浞痔逑至宋⒐酆貉铄渚碌摹白呕毖芯刻卣鳎?br&五是大文明观的研究视角。有人认为微观汉学的研究课题过于狭窄,对这种说法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劳费? 2585沸浴@头押芡春奘褂玫诙值淖柿虾痛种Υ笠叮獯铀淖髌芬约坝肱分藓貉Ъ业耐ㄐ胖锌梢钥闯觥@头阎厥抵ぃ恢乩砺劢ü梗?br&四是跨学科的特点。劳费的学术训练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为微观汉学所研究的对象虽然小而集中,但却远非一个学科所能解决,需要研究者有渊博的知识背景和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比如在《食土癖》中,他为了纠正原有的关于食土癖的说法,详尽地考证了这种习惯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中太平洋群岛(新西兰除外)、南美洲南部、欧洲和非洲的情况,认为粘土是灾荒时的一种替代食品,或者调味品、药物? 2586用考证、整理和利用中国史料的方法,研究许多具体而微的问题,如“阿穆尔部落的装饰艺术”、“中国的昆虫音乐家和斗蟋蟀游戏”、“金刚石--中国和希腊民间传说”、“中国的篮篓”、“古代中国的纸和印刷”、“布尔坎(Burkhan)”、“中国的变性手术和两性人”、“中国的鱼符号”、“中国民间故事中祈祷的螳螂”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重大问题,但劳费通过这些小问题,实际上向西方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些有趣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人的历史生活世界;三是注重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追求科学的? 2587虽为汉学家,但劳费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局限在汉学的范围内,他所关注的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他研究的领域涉猎颇广,却浑然一体。无论是搜集从地中海到太平洋的有关钻石的民谣,或是追溯栽培植物在亚洲大陆的移植;还是概述盔甲发展的阶段,他的兴趣总是在关注文明缓慢进化的历史,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概言之,劳费的汉学研究体现了“微观汉学”的特点。一是卓绝的汉语造诣以及对其它东方语言的掌握,使他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名物、风俗、语言、动植物、社会组织、地理、宗教,还是研究文学艺术,都能够驾轻就熟;二是利 2588否决了劳费关于在华盛顿特区建立美国中国研究院的建议(而之前他们表示鼓励劳费的提议),恒慕义提议可能在国会图书馆为劳费安排一个中国研究主任的位置,劳费回信说他离不开菲尔德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去做。劳费在他的这些信中经常对于那些使用二手资料或者不是采取可靠的语言学和科学原则的汉学家,提出严厉的批评,例如他与伯希和之间就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彼此的错漏。这样的通信读起来别有情趣。一般人们都认为劳费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亚洲文化史与技术史,而且在历史语言学、宗教史、民间传说、社会组织研究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2589分,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档案保存的劳费遗物中的一部分信件,占该书的70%,共计338封,以德语、法语和英语书写,其中54封是劳费本人所写,其余284封是别人(56人)写给劳费的,这些人中有欧洲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福兰阁(Otto Franke)、福克(Alfred Forke)、富克斯(Walter Fuchs)、恒慕义(Arthur Hummel)、斯坦因(Aurel Stein)等。这些通信非常珍贵,当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如恒慕义在1929年致劳费的信中表示,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 2590娜客ㄐ藕痛罅孔柿稀?908年劳费到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开始直至去世,劳费的创作才情愈发不可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诞生在这一阶段,多数都发表在该馆的人类学系列丛书里,还有很多发表在《通报》上。1919年,劳费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 《劳费文集》第三辑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年之间劳费的剪贴簿、在北京和上海录制的京剧唱片、中国皮影戏的剧本、1908年布拉克司吞探查队关于西藏和孟加拉语录音的清单,以及少量的西藏和孟加拉歌曲的翻译;第二部 2591两卷本。第一辑包括从1894年至1910年的作品,重点是关于西藏和东北亚,共116篇。第一辑的作品大多数用德文写成。但有几篇用英文写成,如《阿穆尔部落的装饰艺术》(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Amur tribes,纽约,1902年)、《中国和欧洲的鸟战车》(The bird-chariot in China and Europe,1906年)、《玉蜀黍传入东亚考》(The introduction of maize into Eastern Asia,1907年),等等,这标志着劳费学术生涯的重大转变――由德国汉学家变为美国汉学家。第二辑包含从1911年到1925年的作品,其中有劳费与鲍亚士之间有关劳费在东亚的探查活? 2592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With] 68 pl., 6 of which are colored, and 203 text-fig. Chicago 1912.);为了方便学术界对劳费的研究,德国汉堡大学的瓦拉文斯教授(Hartmut Walravens,1944-)于1976年、1979年、1985分别编辑出版了三辑《劳费文集》,按年代收集重印了劳费的专著、小文章以及书信。由于劳费的作品数目既多、内容又十分庞杂,因此此项出版工作实在功德无量,是对汉学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李约瑟为文集作序,称劳费是一个多面手学者,他的早期训练是人文学和语言学,而且具有精确的科学知识。每一集都包含厚重的 2593br&《中国和日本对鸬鹚(俗称水老鸦)的驯养》,芝加哥1931年(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cormorant in China and Japan. [With] 4 pl. on photogravure. Chicago 1931.);《食土癖》,芝加哥1930年(Geophagy. Chicago 1930. S. 99 - 198. 8. (FMNH. Publication 280.) (FMNH. Anthropological Series. 13, 2.) (FMNH. Studies in Culture History. [2.]);《藏文中的借词》,莱顿1918年(Loan-words in Tibetan. Leiden: Brill 1918.);《玉器--中国的考古学和宗教研究》,芝加哥1912年(Jade:a study in Chinese 2594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Jacob H. Schiff Chinese Expedition.));《中国-伊朗篇--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芝加哥1919年(Sino-Iranica.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cultivated plants and products. Chicago 1919. FMNH. Anthropological Series. 15, 3.);《中国汉代时期的墓雕》(Chinese Grave Sculptures of the Han Period,1911);《孔子和他的肖像》(Confucious and his Portraits,1912);& 2595吐畚拇筇蹇煞治謇啵旱谝焕嗍枪赜谥醒呛投侵蠲褡逵镅浴⑽谋竞臀难б帐醯扔镅匝ё髌罚坏诙嗍枪赜谥醒呛投侵蠲褡逶戳鳌⒚窦浯怠⒆诮滔八椎让褡逖ё髌罚坏谌嗍枪赜谥醒呛投强蒲非笆返淖髌罚坏谒睦嗍枪赜谟《取⒁晾省⒅泄椭泄鞑刂涞奈幕涣鞯淖髌罚坏谖謇嗍强疾毂ǜ婧筒┪锕菸奈锸詹乇ǜ妗?其中,与中国研究有关的主要著作如下:《中国汉朝的陶器》,莱顿1909年(Chinese 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 Leiden: Brill
S. 8 (Publication of the East Asiatic Commtttee of the American Museu 2596神,建立在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劳费对中国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是德国犹太人,1898年移民美国。但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劳费都没有“家”的感觉,他觉得是中国和她的文化给与了他生命。他写道,“我热爱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欧洲人,活得更好、更健康。”(二) 劳费的汉学成就及其特点劳费被称为“在大西洋此岸,就知识的渊博和对主要资源的掌握而言,唯一堪比沙宛与伯希和的学者”。劳费一生发表了222本著作和论文。从内容上看,劳费的论? 年,劳费参加了马歇尔&#8729;菲尔德资助的菲尔德博物馆到中国的考察。菲尔德是纽约的富商,先后资助了多次博物馆的探查活动。这些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实地考察,对劳费的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劳费的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这些实地考察基础上的。如《玉器--中国考古学和宗教研究》、《商、周、汉三朝中国古青铜器》、《中国汉朝的陶器》、《中国的陶俑》、《中国瓷器生产的开始》、《中国的篮篓》、《西藏头盖骨和骨制品》、《中国的象牙》、《藏文中的借词》、《东方的舞台表演艺术》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求真的科学精 2598会历史学家都很有价值。他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总共收集了大约7500件文物,构成了如今博物馆整个中国馆藏的一半。在年间,劳费率领美国布拉克司吞夫人(Mrs. Blackstone)出资、由菲尔德博物馆组织的探查队到我国西藏高原一带探查。在这次探查活动中,劳费分别为芝加哥的私立图书馆纽百瑞图书馆(Newberry Library)和约翰&#8729;克瑞尔图书馆(John Crerar Library)购买了几万册中、日、满、蒙、藏文书籍,其中包括奈瑭版(Narthang edition)的藏传佛经甘珠儿(Kanjur)和丹珠儿(Tanjur),而中文书籍多达4万册。<BR 2600强巳耍Gilyak)、通古斯人(Tungus)和阿伊努人(Ainu)。1899年3月,劳费又率队来到阿姆尔河流域的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前苏联城市),研究赫哲族。劳费对赫哲族及其临近民族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博物馆收集了许多优秀的藏品。在西伯利亚和日本期间,总计为博物馆收集了1300件文物。回美国后,劳费撰写了他唯一的与杰塞普探查队之行有关的关于阿穆尔河地区部落艺术的论文。结束杰塞普探查活动之后,劳费很快又回到远东,从1901年到1904年,带领席福探查队到中国。席福(Jacob H. Schiff,)是一个富有的 2601支持这些探查队,探查队就以出资人的名字命名。劳费从1898年到美国伊始,就先后参加并领导了四次远东探查活动,每次都到中国。第一次是年参加杰塞普北太平洋探查队,由杰塞普(Morris K. Jesup)资助。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亚洲北部文化与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探查队成员包括考古学家和人种学家,分别在太平洋两岸开展工作。劳费负责带领探查队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和西伯利亚库页岛一带工作。1898年7月,劳费来到了库页岛,在那里一直呆到1899年的冬天。在西伯利亚时期,劳费研究了吉? 2602这些恐怕是他产生焦虑而自杀的原因之一。富路特(L.C.Goodrich)等人在悼词中写到,“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他对文化史的贡献将指引别人继续他所献生的事业。” ,他们甚至提议,应该在某所美国大学设立劳费汉学教授席位,或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中文书籍藏书。3、四次远东探查:收获丰硕的人类学、语言学考察之旅正如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一样,美国这个后起国家对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宝藏,早已“垂涎欲滴”,心向往之。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人开始热衷于到中国去探查淘宝,民间一些富人出资 2603罩刑熘保?934年9月13日,他突然跳楼自杀,距60岁生日还差1个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成就斐然的学者如此决绝呢?劳费为世人留下了一个谜。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Hummel)在1936年悼念劳费的文章中猜测,劳费可说是为学术献身的。劳费是一个具有十分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人,追求科学的精确性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有时候对人和问题的批评苛刻,使得他对于人际关系格外敏感,容易被人误解。在他晚年,经常有艺术品收藏者找他鉴定,一些年轻学者找他阅读他们的手稿,他又不忍心拒绝,这妨碍了他集中精力于自身繁重的研究工作, 2604阅读和说中文,而且还会满、日、藏文以及其他许多亚洲语言,受过欧洲正宗的严格的汉学研究训练。其优秀汉学素养和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使劳费从1908年到1934年去世的26年,处于创作的巅峰状态,成为夏德去世后,美国最重要的汉学家。日,芝加哥大学授予劳费荣誉法学博士头衔,以奖掖“他作为菲尔德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馆长对于科学的杰出服务,尤其是对于亚洲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启蒙贡献。”劳费是欧洲与美国许多学术团体的会员。1900年,成为美国东方学会的会员,1931年,成为该学会的主席。正当他的事业发展如? 2605没有在此停留多久。在那个时代,博物馆仍不失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一个理想的去处,那里有太多的宝藏等待他去开发研究。1908年他离开纽约,前往芝加哥,成为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助理馆长。此后,劳费一直在那里工作,1911年成为亚洲人种分馆的馆长,1915年担任人类学馆的馆长。劳费尔卓越的学识,对于担当一名博物馆的馆长,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劳费也是任何一个美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在他那个时代,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的博物馆,可能还会有别的个把人能读懂中文,而劳费不仅能 2606绯な遣:偷难硪岷貉Ъ乙独硭纾ㄈ纹谖?934-1956)。欧洲汉学家的到来,为美国中国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劳费到美国时年仅24岁,资历尚浅,并没有像夏德那样被延聘为大学教授,而是作为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查队员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治学生涯。他热衷于到远东的探查,因此到美国不久,他就参加了两次到远东和中国的探查活动,收获颇丰。1904年至1906年,劳费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种学部担任助手。他只于短暂的时间,即1905年至1907年之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与东亚语言系担任讲师,不知何故,劳费尔并 2607这与美国在远东地区、尤其在中国的利益是极不相符的。于是,美国的大学和博物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开始在欧洲(主要是德国)罗致东方学者和汉学家,希望发展美国的东方学和汉学。这些外来的学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德(Fredrich Hirth,)和劳费。夏德于190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首任汉学教授(担任丁龙教授,直到1917年),曾参加过胡适的论文答辩会。欧洲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1926)、苏特尔(William E. Soothill,1928)、戴闻达(Jan J.L. Duyvendak)(年间分6次)短期地到哥伦比亚大学访问讲座。哈佛-燕京学社于1928年成立,首任? 2608属于“情报”和对这个陌生的异域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习俗的“猎奇”,与发达的欧洲汉学的谨严、科学、深邃无法相提并论,属于中国研究的“非职业化阶段”。1876年耶鲁大学尝试由卫三畏开设中文课,因无人选课而作罢;1879年,哈佛大学邀请中国官员戈鲲化开设中文课,学生只有5人, 1882年因戈病逝,哈佛大学的中文课夭折,一直到1922年赵元任到哈佛执教才重新恢复,但学生也是寥寥无几;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课程由于中国人丁龙的提议才开始设立。美国本土没有足够的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因此在大学中设立东亚研究系科的步伐很缓慢, 2609的锤炼,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97年5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鲍亚士(Franz Boas)为劳费提供了参加博物馆组织的杰塞普北太平洋探查队的工作。劳费因此于第二年来到美国,从此与美国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 2、来到美国:博物馆里的汉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欧洲相比,美国这块“新大陆”在对中国历史、语言和古典文化的汉学研究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专门的研究人才十分缺乏。尽管在19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传教士们和外交家们踏上中国的土地,也开始从总体上介绍中国的情况,但基本上 2610整个大学教育期间,劳费表现出对远东语言和人种学的偏好,以及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如饥似渴的热爱和出类拔萃的语言天分。他选修了闪语、波斯语、梵语、巴利语、马来语、汉语、日语、满语、蒙语、德拉威语和藏语等课程。他跟从福兰阁(Otto Franke,)博士学习佛教,跟顾路柏教授学习中文,跟贾柏莲教授(von der Gabelentz,)学习马来语,跟杜特(Duth)博士学习藏语,跟梁凯(George Lange)教授学习日语――这些都是远东研究的大人物。除了掌握这些东方语言之外,语言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习赋予了劳费尔严格的科学方法论 2611 劳费的治学经历与中国之旅1、在德国的求学经历:严格的东方学和汉学训练日,劳费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马克斯&#8729;劳费尔(Max Laufer)是一名商人。劳费先后在弗里德里希&#8729;威廉姆中学 (1884-93)、 柏林大学(1893-95)、东方语言研究班(1894-95)学习,1897年以《10万黑白龙经的简略本》,对一本带有图解和考证的藏文文本的分析,获取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格罗贝(Wihelm Grube,)。在论文的扉页上言明献给他的父母日的银婚纪念日。在 74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张注洪: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 作者:张注洪 转贴自: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点击数:114 文章录入:admin ]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纲领而奋斗的历史,是人民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而自觉地创造的历史”。[1]这样 2720课颐亲纯蒲У牡贝泄返脑鹑胃校玫鼗指蠢繁纠疵婺浚哉犹餐澜缱呦蚝推健⒎⒄购透臃比傥榷ǖ奈蠢垂毕琢α俊?br&[参引文献][1]张启华:《研究国史的几个方法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88页。[2]《发刊辞》,《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1页。[3]《美国签证官:预约到签证只需两周》,《北京晨报》日。[4]萧延中:《20世纪90年代西方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 5 1 admin 行这一工作,以保证质量,也可以由研究者自选外文著作评析。(4)加大与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者交流,并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讨论和比较研究。在全球学术一体化的形势下,只有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才可能从学术上切磋琢磨,共同提高。这种活动无论在国内或者国外进行,都有价值。它不仅有利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展,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总之,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对待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信息和成果,我们就会从中获得启示,认识到弘扬当代中国光辉历史的重要性,增? 2615康男畔⒑统晒6怨庋芯康贝泄返耐盘濉⒀Щ帷⒖铩⒀д摺⒅鹘邢晗傅睦泛拖肿吹牡鞑椤6源死嘈畔⒍ㄆ谧鞒霰ǖ馈6月畚谋嘀颇柯蓟蛩饕袂笕福磕曜鲆淮巫酆媳ǖ溃⒆鞒鱿低承缘淖芙岷颓罢靶缘钠牢觯灰卸稀S龅焦獾贝泄费芯康闹匾嵋橐嘤τ凶疟ǖ溃⒔樯芷涔鄣愫痛醇?3)对于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应摘要进行介绍、翻译和评论。只有充分了解国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状况,才可能选出比较典型的、有价值的论著进行介绍、翻译和评论,这可由当代中国史学会组织或编为系列译丛,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进 2616吸收,有些错误观点的著述在国际社会上流行造成不好的影响,也难以澄清和批评,这对繁荣当代中国史研究、以史鉴今、以史育人都是十分不利的。2.对深入开展国外中国史研究信息了解和成果评析的几点建议:(1)加强对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述评的理论思考。对于国外研究的成果应该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按照毛泽东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不要以国外研究的种种模式强加于我们,当然也不要以我们的框框强加于别人。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做到实事求是地取其所长,为我所用。(2)全面系统地掌握国外当代中国史研? 2617А肺恼媸庇兄卸稀!兜贝泄费芯俊芬芽贾厥诱夥矫娴男畔⒈ǖ溃醒芯柯壑饕衩挥泄獾男畔⒎从常吨泄驳呈纷柿稀匪壑饕嗳狈庑畔⒛谌荨9谥匾际楣菰┓从彻庵泄费芯啃畔⒖锖退饕餐兄苟┕夯蚴倍鲜毙?2)在成果评析方面。对国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评析很有成绩,《当代中国史研究》亦在近年不断发表有关国外中国研究的评析文章。但总的来说,全面、系统地对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成果认真评析不够。不注意评析,有些国外中国史研究论著中有用的史料、理论、论断和方法,我们就难以借鉴和 2618某ごΣ⑻嵘颐堑贝费芯康难跛剑鸵徊郊忧啃畔⒘私夂统晒牢觥?br&1.对国外当代史研究在信息了解和成果评析方面的某些不足:(1)在信息了解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我们比较重视,后来似乎逐渐中断了。目前没有报道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完备的信息系统。互联网上的信息虽十分丰富但不尽系统,原有的《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均已停刊,《近代史研究》后附每年的国外近代史研究的索引,因近代史不涵盖1949年后的当代史,近年已基本不收录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索引目录。《国外社会科? 2619淖龇纯创蠖枷爰捌浯ィ灰谧鹬乩肥率档幕∩希忧拷涣鳌⒒ネㄐ畔餐Γ行┪侍馐腔岬玫焦系摹H绻颐羌绦姓攵缘赝瞥稣媸瞪墓烦晒?最好译为外文),并使之走向世界,加之国外学者掌握严谨可靠的材料,做出阐述和研究,将会使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历史为国外人士了解。这对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是有利的。(三)如何加强对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信息了解和成果评析我们的当代中国史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为了吸取国外研究当代中国史? 2620br& (二)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存在的不足或缺点目前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者的著述与我们的观点有的仍大相径庭,“权力斗争”、“极权主义”仍然具有影响。如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编纂翻译的《毛泽东文集》10卷本仍要冠以《通过权力之路》的书名,作为对毛泽东一生的概括,可见“权力斗争论”的观点之根深蒂固。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或不谙实际情况,国外学者讲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往往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是戊戌维新变法的翻版。国外学者还惯于用西方民主的模式来看待中国的民主,用西方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和人们惯于采取之顶礼膜拜? 2621泄形目锏某4锇胧陨稀?5)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社会学、政治学、文本阐释学、话语学等多元方法,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拓宽和加深。(6)他们重视研究与现实有关的中国学问题,颇有影响的《中国季刊》把它定为编辑方针,逐渐成为代表国外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7)他们愈来愈重视学术评论和信息了解。近年有人专门研究如何搜集中国包括当代中国史的资料问题,写成论文《信息时代中国研究资料的收集途径》,并附全球与研究当代中国史有关的网站名录(《中国季刊》2000年9月号),即是一例。学术综述和书评文字也大大加强。& 2622“意识形态论辩”走向“学术理路分析”。(2)他们在研究当代中国史时渴望与中国学者合作,例如研究中国与美国、俄国、日本的关系,国外学者就与中国学者合作,取得很好成绩。近几年《中国季刊》发表的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文章,半数是国外学者与旅外中国学者合写的。(3)他们非常重视国际会议的交流。比如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国际论坛、冷战会议以及纪念毛泽东、斯诺的会议,国外学者都踊跃参加,堪称典型范例。(4)他们很愿意多方搜集研究领域的信息。美国出版的《历史文摘》和日本的《东洋学文献类目》收集了很多当代中国史的信息,其中来自? 2623颐堑贝泄费芯炕竟娣兜淖允∫馐叮贫贝泄费芯康难跏乱担抟墒潜匾陀幸娲Φ摹?br&四、从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中所得的启示和教益通过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特点和状况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我们可从中获得如下的启示和教益。(一)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国外从事当代中国史及有关问题研究的学者大体都具有以下长处:(1)他们日益重视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而要求客观地研究当代中国史,重视实际调查,重视利用档案,有的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就做得很有成绩,力图从 2624。近年见到的此类著述有德国的李博(Wolfang Lippert)的《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2003年),还有美国的吉尔霍特(Nicolas Guilhot)的《向民主社会的转变: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到1989年概念转变的历史笔记》(《欧洲社会主义理论》2004年第5卷第2期)等。在我们看到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近年中出现的种种改进时,仍然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在学术立场、研究视角、问题意识和基本结论方面与我们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国外不同“社会结构中所衍生出来的学术传统和问题旨趣…‘作为可供比较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4]这对于激? 2625逵敕ㄎ魉怪饕濉?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2003年版)则均如此。但把肃反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同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则缺少具体分析。3.政治社会学的方法。侧重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有边燕杰等的《共产党与中国的政权形态》(美国《社会力量》第19卷第3期)等。4.话语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整风运动的话语等研究写有多篇论著,亦是一种通过话语的变迁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方法。经过概念分析,将文本和语境、观念和社会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发掘出过去人们所不曾注意到的历史内容 2626嫔?002年版)、布雷迪(Anne-marie Brady)的《内外有别:中国外交人员的使用和控制》(《中国季刊》2000年12月号)属于集权主义方法。国外学者都是先确定一种模式(如认为中共是集权)然后套人他们认为可用的材料加以论证。其结论不是我们能够认同的。2.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比较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方法也是近年内美国学者提出而盛行于日本和西欧等国的。比较政治学侧重中国民主化的研究,美国学者盖洛菲的《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推迟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世界政治》2004年第54卷第3期),哥里高里的《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马克思主? 2627质枪诹扯狈咛宸治隽恕?br&(四)研究方法更趋多元化新世纪的政治格局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内部变化与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重点转换,国外中国学和当代中国史学科内的方法论诸要素更趋多元化,近年以应用以下方法为主:1.集权主义方法。美国学者奥克森伯格(Michael C.Oksenberg)曾总结国外中国学研究方法为历史研究方法、现代化研究方法、官僚机构研究方法、集权主义研究方法、比较共产主义研究方法和革命社会研究方法。如王承其(译音)出版的《文字狱――年“消灭阶级敌人”的运动》(鲁特来吉出? 2628暗贝泄返难芯恐幸灿胁簧倨缆劬哂醒跫壑怠@纾?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顾问黎安友等策划、衍生、炮制的李志绥的所谓《毛主席的私人医生》,出版后引起国际性笔谈,曲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曾出版有《历史的真实》(1998年版)予以驳斥,但因未译为外文,在国外影响不大。2000年始有一篇批评此书的学术性文章,即美国的乔利(Margaretta Jolly)的《亡命者与捉刀人:东西方传记的权术与毛主席的私生活》(《传记》2000年第23期),批评这种从商业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的做法。当然不加区别地认为东西方撰写传记均用权术? 2629⒊潞搀系摹吨泄牡刂饔肱┟瘛废啾冉希赋龇研⑼ā⒊潞搀献魑缁峥蒲Ъ遥让蠖弑父嗟淖ㄒ抵逗透浞值奶跫邮陆衔低逞辖鞯难芯浚徽庵盅芯渴怯醒Ю硇缘模绻狈Χ越准读⒊〉目疾欤苣训贸鲎既返摹⒖蒲У难踅崧邸?br&2.学术论证:国外中国学研究者多是坚持“历史叙述――政治评议”的传统评价模式和论说风格。例如唐兴的《我看中国》就是利用实地调查和档案材料写成的,作者深入中国西部都匀调查,加深了对当地的了解,其研究是学术论证。但缺乏深入的事实论证,显得有些不足。3.学术评论:在涉? 2630Χ氛薄肮膊饕寮ā钡裙潭ㄑ芯磕J剑沟贝泄返难芯扛忧飨蛞恢盅Ю淼奶教帧8甓?Merle Goldon)的《中国历史的重新开始》(《美国历史评论》2000年第1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民主化的进程、市民社会的建立三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试图从学术理路上探讨这一问题,但其结论认为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之路是维新运动的翻版,是不符合实际的。法国的毕仰高对中国的农民运动多有研究,并且撰有《毛泽东的农民观》(2002年3月)专文。他将毛泽东发表的几篇著名的农村调查报告,与同时代费孝通的《中国乡村生活》? 2631?4)从更广阔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史人物,即不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还研究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李富春、李立三,社会科学家郭沫若、刘大年、邓拓以及与当代中国史有关的国际友人艾黎、斯诺、鲍威尔等。(三)研究观点趋向务实研究观点务实与否,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所持的态度和所达到的程度均有不同,但我们仍应看到务实的倾向是主流。而且随着研究条件的变化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在不断改进。1.学术理路:国外学者特别是关注当代中国史的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力图突破所谓“党内权? 2632拦д叻炎又堑摹?0世纪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第24卷第2期),法国的毕仰高的《20世纪的中国良民运动》(2002年版)等。(2)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评价当代中国史,如美国的哥里高里(J.A.Gregory)的《中国长期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美国西方观点出版社2000年版)。(3)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史的发展,如菲律宾学者罗伯特(Kenneth D.Roberts)等的《90年代中叶的上海流动人口》(《亚洲和太平洋移民杂志》1999年第8期)、英国的叶保强等的《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家庭价值的变化》(《现代中国杂志》2000年第9期)等? 2633鞘芯用竦那笾啊?《中国季刊》2002年9月号),主要对2000年武汉市29对下岗职工的生活进行了调查,对他们在创业和就业中的策略、成功和失败进行了研究;约瑟夫?程的《广东的挑战:简化机构组织、经济结构调整和反腐败》(《中国季刊》2000年3月号),对改革开放的广东地方政府的改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缺少政治民主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改革有极大的局限性。此类文章虽然带有地区的特点,但对于扩大和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无疑也有一定价值。3.专题研究。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选题。例如:(1)从20世纪中国历史所处的地位进行选题,如? 2634国的沃尔登(Andrew G.Walder)等的《文化大革命在农村:角度、时限与人的冲突》(《中国季刊》2003年3月号)和《北京红卫兵的派别活动;评价的再思考》(《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美国的盖洛菲(Mary E.Gallu- agher)的《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推迟了民主化的进程》(《世界政治》2002年第54期),英国的李夏达(译音)的《农民负担的反思:来自一个中国农村的证据》(《农民研究杂志》2003年第30期)等。2.地区研究。国外学者往往对中国一个地区进行调查后写出有关该地区的著作,如加拿大的明绥(译音)发表的论文《转型管理:失业与中? 2635匣蜃ㄌ馍隙冀徊嚼┐螅械幕菇徊缴钊搿?br&1.时段研究。除对整个当代中国史有研究外,国外学者还重视对其中各时段历史的研究。《中国季刊》近年特别“重视历史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更多衔接的内容”(《中国季刊》2002年11月号);国外基金会资助的也是着重研究当代中国的课题。重要的有美国的德拉冈恩(W.Draguhn)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年》(2001年版)、朱平熙(译音)的《在朝鲜谈判中的美国人与中国》();俄罗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日本的笠川幸之的《毛泽东与林彪》(2001年);美 期)。澳大利亚学者弗雷德里克?泰伟斯(Frederick C.Teiwes)与孙万国(译音)合作撰写《中国的灾难之路:年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和省领导层与“大跃进”的出现》,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大跃进”的起源进行了分析。美国的罗其韬(Tom Lutze)多次带团访华,进行红色旅游和教学考察,研究民族资产阶级历史。韩国的崔承现研究韩国人的中国观,都是得益于在华学习访问以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研究、共同合作,始获得不断进展。(二)研究范围有所扩大近年来在研究范围方面,无论从时段上,地区? 2637几年合作研究多卓有成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译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共有12册,曾得到原俄方编者、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格里戈里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ронович Григоръев)教授和舍维廖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Васильевин Шевелёв)博士的热情帮助。北京大学等校先后就“冷战”问题、“20世纪的中国”召开学术讨论会,得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研究者的协作和支持。美国的舒衡哲(Vera Sehwarcz)研究“文化大革命”,撰有《花园与博物馆:北京大学忆往》(《东亚史》1999年第 年比2002年增加1/3)。另外近年来,中国赴日、英、德、澳、加、法等国留学和该国来华学习的学生也有增加,其中不乏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近年来,国际学术会议也不断地召开,诸如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欧洲召开了20世纪中国讨论会、冷战问题讨论会,还有2004年在北京召开了当代中国史高级论坛,都堪称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提供的论文反映了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就。这些会议都有多国学者参加,使各国研究者增加了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史的机会。3.合作研究进一步开展。近 2639bstracts)(1954年创刊)加大了编人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历史杂志论文(包括当代中国史)摘要的分量。这些都为国外当代中国史学者进行研究、获得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方便。2.学习、研究机会扩大。中国外出留学人数和外国来华留学人数均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2002年美国的中国公派留学生总计超过6万人[3],每年来华的美国留学者约3000人,其增加速度超过其他国家。这些人中很多从事的是中国问题研究,有的也涉及当代中国问题。年,无论是富布莱特基金会或福特基金会接纳的中国学生和研究者均不断增加(其中富布莱特基金会博士生人? 2640逼凇?《中国季刊》2002年12月号)。国外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的发展条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获取资料更加便利。近年来,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地查阅大陆报刊的新闻摘编和专题论文、论文索引和各种论文资料等进行研究。2003年1月美籍华人图书馆协会年出版委员会发起建立“北美欧洲中文馆藏数据库(NAECCO)”;2004年,西蒙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设立“建设中国学全球数字图书馆合作研究课题”;近来我国重要史学期刊所设的英文提要日趋完善,美国历史文摘(Historical A 2641典、捷克、印度、韩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亦进行了有计划的当代中国和中国学的研究。三、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发展动向我们可以从21世纪以来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处地位、涉及范围、所持观点、运用方法四个方面的变化来阐明其具有的特点和动向。(一)研究条件不断改进研究当代中国史问题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刊物是《中国季刊》,主编朱丽娅.斯特劳斯(Julia Struass)在该刊曾撰文说“对中国的研究”,对研究者来说“越来越直接、越成熟”,正进入研究的“发展的黄金? 2642ck knight)等编辑出版的《对毛泽东思想的评析》(1997年版)。5。加拿大。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在1970年中加建交后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研究中心在多伦多和温哥华。出版有《太平洋事务》杂志。陈志让曾在约克大学从事中国学研究.学界发表的文章多是地区性研究,如福肯黑穆(VictoryC.Falkenkeim)的《中国的地区发展:趋势与含义》(1994年版)、弗罗利克(Michael Frolic)的《中国的第二次发展浪潮:长江地区》(1994年版)、赫什科威茨(Linda Hershkovits)的《中国的地区变化:多维城市》(1995年版)等。此外,荷兰、意大利、丹麦、瑞 2643业,对外关系等。4.澳大利亚。有两个主要与中国研究有关的全国性机构:澳大利亚亚洲研究协会和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还有专门研究中国学的《中国研究》杂志,以研究中国当代为主。大学的中国研究机构主要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和其他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昂格尔(Jonathan Unger)等的《社会主义之后的中国:步东欧后尘还是步东亚后尘?》(1996年版),古德曼(David S.G.Coodman)的《地方政府机构的特点:1990年以来山西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关和县级政府》(《中国季刊》2002年12月号),尼克?奈特(Ni 2644》。柏林自由大学由郭恒钰、罗梅君先后主持中国现代政治、政党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和德中关系。海登堡大学由魏格林(Susanne Weiglin―Schwiedrzik)主持研究中国现代、当代史。瓦格纳(Rudolf G.Wagner)教授著有《从陈独秀到江泽民――回国留学生在国内的影响》。德国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问题的比较研究,就业问题,希望工程,私营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城乡关系,国有重大工程建设与移民问题,流动人口,反腐败问题,中国新闻事 2645撕闲戳恕?0世纪的中国》(两卷本,其中第二卷是从1949年至今)。专题研究著作有吉浦罗(Francois Gipoulour)的《工厂中的百花:中国年的工人骚乱和苏联模式的危机》(1986年版),研究了工业建设中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卡罗尔(K.N.Caroll)的《毛泽东的中国》,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访问中国的记录,表达了他对“文化大革命”的困惑和对中国前途的担心。3.德国。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50年代中期恢复汉学专业。60年代,洪堡大学由费路主持当代中国研究,撰有《关于中国当代的“历史考察”问题 2646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意义》(1993年版),本尼威克(Robert Benewick)等的《九十年代的中国》(1995年版),西格尔(Gerald segal)的《中国正在改变形象:地区主义与对外政策》)(1994年版),迪克.威尔逊(Dick Wilson)的《毛泽东传》(1980年版)等书。2.法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当代中国,1953年纪业马(JacquesGuillermaz)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当代中国研究和资料中心。70年代谢诺(Jean Chesneaux)撰写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毕仰高(Lucien Bianco)著《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1994年版),白吉尔(Maric―Claire Bergere)与? 2647翰嘀囟悦蠖返匚坏钠兰郏兄形鞴Φ摹吨泄锩兔蠖枷搿?青木书店1969年版)。同时日本学者对邓小平、周恩来思想亦多有研究,并把毛泽东与邓小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四)英、法、德、澳、加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与成果评析1.英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当代中国的研究。伦敦大学出版的《中国季刊》成为西方最早出版的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刊物。1965年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中国学系,1968年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成立,1963年拉铁摩尔在利兹大学创立东亚学系。重要著作有怀特(Gordon whitc)的《骑虎难下:毛泽东之 2648裕衔泄耙巡辉傧窆ツ茄τ谝恢旨傧胝秸⒂旨傧胫饕腥说淖纯觥保俺顺沟资敌懈母镉肟胖猓负醪豢赡苁迪窒执!币粱L诚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平凡社1995年版)评价了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成功现实本身,可以说对东欧、俄罗斯及其他原苏联各国提供了具有充分参考价值的历史经验”。中日关系:值得重视的有池田诚等编的《世界中的日中关系》(法律文化社1996年版),批驳了当时关于日中战争的否定“侵略战争”的论调,强调应重新构筑近现代口中关系大框架。人物研究? 2649熬鸵严月冻鲇搿拔幕蟾锩庇忻芮泄叵档囊恍┪侍獾拿妊俊W钤绲谋硐志褪钦蜓狗锤锩硕汀叭础薄拔宸础痹硕谐鱿值墓鹦形L於墼凇吨泄芯俊芳究?987年冬季号发表文章归纳了日本学者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三种方法:权力政治论研究法、理论变质论研究法、结构相关论研究法。加加美光行的《历史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岩波书店2001年版),通过剖析典型事件探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时期:毛里和子的《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1991年版)论述了中国改革的必要? 2650协会1973年、1974年版)。作者利用许多原始材料,对中共历史作了概述,对王健民、郭华伦歪曲中共党史的书有所评析。此书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毛泽东晚年未作明确分析,对刘少奇的评价亦有不实之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论文集《二十世纪的中国》(东京大学1994年版)中,毛里和子对中苏对立的契机作了分析,国分良成对“大跃进”的政治和现实情况、“大跃进”的起因以及如何认识作了分析,肯定了探索社会主义的进步性。“文化大革命”时期:y康吾等的《文化大革命与现代中国》(1986年版),认为1958年以? 2651锨濉⒅械航〔鼗С?的日本毛泽东思想学院,致力于日中友好并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3)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生机蓬勃的繁荣景象,日本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多样化,把当代中共党内的非毛泽东部分作为主体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丰富,采用的有综合研究方法、数量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出版了有关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资料汇编,不少学者到中国收集材料,促进了实证性的研究。概论:重要的有宇野重昭的《中国共产党史序说》(上、下)(日本广播出版 2652来华访问对邓拓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三)日本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与成果评析日本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可分为:(1)初始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1951年5月中国研究所第六次全体会员大会决定成立现代中国学会,继续出版《中国研究月报》(1953年改为《现代中国》),研究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并出版《新中国年鉴》。研究当代中国的另一个学会是亚洲政经学会,1953年6月成立,出版的刊物是《亚洲研究》。1962年初成立大阪日中友好学院。(2)开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1967年大V有章领导(? 2653⒗詈樯降摹吨泄朊拦阂徊啃碌睦湔绞贰?美利坚大学1998年版)。该书包括对抗模式、超越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透过中国人眼睛看中国的美国人三部分,着重思考了冷战期间中国的外部因素和国内政策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产生的影响。人物研究:重要的有施拉姆(Stuart Reynolds Schram)写的《毛泽东诞辰100年:一个统治者的遗产》(《中国季刊》1994年3月号),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几乎无人能超过的伟人之一。齐慕石(Timothy Cheek)的《毛泽东中国的文化与宣传――邓拓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克莱兰登出版社1997年版),通过 2654与发展》(美利坚大学1994年版),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强调民族主义、强调团结、稳定地推动国家建设是中国取得稳步发展的前提,并坚信邓小平之后改革和发展将会继续下去。唐兴(Danid Burton Wright)的《我看中国》,作者在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以美国当代世界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员的身份在中国贵州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证研究,从内部视角观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刻变化,从比较视角观察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差距,从人性视角写出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此书有中译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美关系:有李小兵? 2655林主义战略,表现为严重的等级管理、迅速重工业化的投资方式、忽视乡村的农业生产。实际上未尽如此。“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麦克法夸尔主编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卷尚未译为中文)。该书利用较丰富的材料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独立的见解。但也有不当之处,如认为“文化大革命”代表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顶峰时期,并认为“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是个人分歧与政见斗争,“权力斗争”为其主线。改革开放时期:冷浩川(译音)的《邓小平中国的政策 2656者为主,还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参加,反映了国外对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缺点是认为新中国成立是“王朝循环”的继续(准确地说是“终结”而不是“继续”)。还有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中国政治的起源――毛邓时代》(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是为纪念费正请逝世而编,对1989年我国的政治风波怀有偏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舒尔曼(Herbert Franz Shurmann)的《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加州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边倒”,实质上执行的是斯大 2657牡贝泄费芯刻峁┝撕艽蟮谋憷芯恐氐阕频健拔幕蟾锩笔逼诤透母锟懦跗凇Q芯磕J角飨蚺小拔鞣街行穆邸保髡拧爸泄行墓邸保智蚝徒撞愕难芯俊Q芯糠椒ú┎芍诔ぃ丈缁嵫А⒕醚У姆椒ā?3)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调从跨空间、跨行业和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各种关系的变化。概论:重要的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即《剑桥中国史》第14卷(年)、第15卷(年)。本书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权威著作,作者以美国学 2658改革政策》(《远东问题》1994年第6期),认为邓小平为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进程起了巨大作用,比毛泽东做了更大的贡献。(二)美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与成果评析美国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大体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1959年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作为专业研究团体,得到福特基金会和美国政府的资助,促使美国当代中国史研究有显著的发展。研究机构不断增长,研究领域大为扩充,研究论文迅速增加。(2)开拓阶段,20世纪70一印年代。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所开拓的关系正常化,给美? 2659诺夫(Евгений Петрович Бажанов)的《苏中关系的历史教训与现实》(《近现代史》杂志1989年第2―3期),认为“大小党”关系的模式存在缺陷。库利克(Борис Трофимович Кулик)的《苏中分裂的原因和后果》(莫斯科,2000年版),认为苏中争吵是两国国内发展过程的产物和反映,关系恶化的原因应从各自的对内政策中去寻找。人物研究:对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重视对邓小平的研究。如波尔加科夫(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ортиков)的《邓小平与中国的 2660刹俊⒁越辔淼恼稳宋锛袄细刹咳秩酥淦鸬街俨米饔谩?br&改革开放时期:有皮沃瓦罗娃(Алленова Петрона Пивоварова)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果》(1999年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认为中国改革是从实际出发的。杰留辛(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Делюсин)的《邓小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沦》(《远东问题》1994年第5期),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其中包括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多种经济成分三方面。中苏关系、中俄关系:巴札 2661庠谥泄擦斓寄诓看嬖诹教趼废叩亩氛衔蠖⒘跎倨嬷湓谒枷胛侍夂驼挝侍馍霞负醪淮嬖诜制纾辉诓呗院凸芾砦侍馍嫌芯嗬搿?br&“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加连诺维奇(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аленович)的《中共内部政治斗争史略》()(莫斯科1988年版),该书认为这几年反映了中共领导内部的冲突与对抗,是无视党章和宪法、采取暴力方针的政治斗争时期。梅利克谢托夫(Арлен Вааговин Меликсетов)主编的《中国历史》(莫斯科1998年版)的“文化大革命”部分,认为毛泽东试图在军队? 2662龋笳叱挚隙ㄌ取?br&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纪念中共八大召开30周年论文集》(1986年版),书中肯定了八大的成就及其原则对今天的指导作用,但认为其决议的妥协性反映了中共中央内部力量的对比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此处评价的研究成果参见梁怡、李向前主编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乌索夫(Викт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Усо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1998年版)。作者不同? 2663逼诩淅细刹渴芷群σ皇掠兴凼觥?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1980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97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克服了前苏联史学中的极端意识形态化的表现,使研究工作趋于正常发展的道路。研究着重在中俄关系史、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等方面。概论:出版的著作有远东研究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论》(莫斯科1983年版)、季塔连科(МихаилЛионтье Титаренк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87年版),基本上是党史,前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持否定? 2664br&我们从前苏联和俄罗斯、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分别讲述它们对:”代中国史研究的进程和著述①。(一)前苏联和俄罗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与成果评析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曾创办中国学研究所(1956年),出版《苏联中国学》杂志,内容涉及中国现状的介绍。年中苏关系恶化,这项研究即停顿下来。(2)曲折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初期。1970年出版《中国现代史()》,论及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对“文化大革命? 2665枷氲睦砺壑傅嘉贝泄费芯恐赋隽饲敖较颍砬辶酥饕雎纾佣刮颐浅醪阶芙岢鲋傅夹缘睦砺鄢晒痪」芪颐撬鸭砹舜罅坷贤镜那咨砭统霭媪艘慌贝泄返淖柿虾吐凼觯霭媪瞬簧僦鳎痪」芪颐亲芙崃搜芯恐械木楹退鸭⒗檬妨系奶寤幔⒊醪缴仙绞费贰⑹妨涎А⑿畔⒀У确椒鄣母叨茸鞒隽艘欢ǖ穆凼觯诠室惶寤奶跫氯疵挥薪虾梦〉贝费Ш脱芯糠椒ǖ南冉晒虼耍贝泄费芯炕剐枰徊酵晟疲郧笮纬赏暾目蒲逑怠?br&二、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与成果评析& 2666文文本,特别是在研究中外关系时,大量英、俄、日、法、德文的外交文件对我们不可或缺。我们还应看到,国史著作和资料虽然浩繁,但很少译成外文打人世界,这对于国外人士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史研究都是不利的。(四)为了给当代中国史这―新兴学科的建设提供参照,有助于构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科体系正如《当代中国史研究》发刊辞所说“建立一个以国史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条件已臻成熟”,[2]当代中国史的学科体系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尽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2667养出来的。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使我们对该国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并且吸收了许多对我们研究有价值的史料和信息。(三)为了吸收国外研究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成果和有用史料.丰富我们的研究。提高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国外有关当代中国史的著作和言论中,其中不乏有人将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说成是“民族主义”、“专制主义”,甚至有的打着“人权”的幌子来攻击我们,但是大多数正直严肃的学者和社会人士是会尊重事实的。对于国外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批判地利用,更重要的是有许多材料只有外文,而没有中 2668获得真实、准确的情况并了解达到的水平。(二)为了知己知彼,更有效地开展国际交往,进行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关的政策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十分关注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情况,因此我们对国外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观点、著作有所了解,在接待来访或外出交流时都将大有裨益。在北大,文科院系曾经接待过美国的费正清、斯诺,俄国的齐赫文斯基,日本的井上清,德国的魏格林及各国的青年学者来访,其中不少学者曾在北大进修或本人就是由北大培 2669难的是要能正确掌握、了解当代中国史的基本知识和客观规律,并据以鉴别、评析有关论述材料,达到真正的了解。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对前苏联和俄罗斯、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研究要了解,对于英、法、德、澳、加等其他国家的研究也要了解。所谓系统,就是不仅要了解当权人士的认识,也要了解学术界、社会人士的认识。所谓准确,就是信息确切、史料来源可靠,可以供研究参考和利用。当然互联网也不尽完备,还是需要查阅中外文档案、报刊、文献等纸质资料。不论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信息和资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经过充分调查而又认真研究,才能 2670评析;三是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动向;四是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和教益。一、了解国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概况并进行成果评析的重要性研究当代中国史为什么必须深入了解国外的研究情况并进行成果评析呢?(一)为了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了解国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动向和所达到的水平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各地、各部门乃至研究者个人都在普遍使用。仅“当代中国史”一条,Google上的中文信息已达300多万条,外文约2100万条,因此搜集有关信息并不困难,困 2671际地位的提高,国外学界和广大人士愈来愈关注、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论著和专门刊物亦不断问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在不少国家成为“显学”,进入学术研究的主流。我们从事当代中国史研究,不仅要熟知当代中国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联系与交往,而且要熟悉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界和各界人士对当代中国史的看法和论述。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了解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并对其成果进行评析。这里涉及的问题有四个:一是为什么要了解国外对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二是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672说,堪称抓住了历史的主干,理出了逻辑线索,作出了总体评价。50多年来学术界和广大人士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不仅有发展进程的具体记述,还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几乎是与共和国的成长同步进行的,但真正开始作为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学科来研究,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来我国建立了研究当代中国史的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国史学术年会和国史讲座,有了专业的研究队伍和公开出版的刊物,还有了专门的出版社,当代中国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史研究中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和国 09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探索与争鸣》(沪),2007.1/《历史学》2007.4 内容摘要: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正逐步纳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将其视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方向。中外史学交流和互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接受史学理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史学史研究对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意义是双重重要的。关键词:海外中国学/史学史研究/接受史学理论/双重意义? 0 Adian Studies,):55―60[2]朱政惠.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社会科学, 5 1 admin
上一条:&&下一条:&&新闻来源: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创新团队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ECNU_.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外学者对秘书的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