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不齐用什么检验齐性检验为什么可以用球形检验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百度医学微信公众账号,医界大数据你比别人先知道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免疫比浊法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熊兵红
程勇  &&&&作者单位: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探讨大肠癌和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大肠癌和30例胃癌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动态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
大肠癌组和胃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肠癌和胃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大肠癌和胃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
免疫比浊法
&&&&&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in detecting serum &2?microglobulin (&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XIONG Bing?hong, CHENG Yong.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6,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level change of serum &2?microglobulin (&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and discus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Methods& The content of serum &2?MG was detected in 30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30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30 normal persons by means of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Dynamic detection of content of& &2?MG was done via automated chemistry analyser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for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persons (P <0.05). Preoperative high level of serum &2?MG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were reduced dramatically after operation (P<0.01). Conclusion&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detecting level changes of serum &2?M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isting diagnosis and judg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s for colon cancer and gastric cancer.
&&& 【Key words】& &2? C& G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 大肠癌和胃癌都是目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消化道肿瘤,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如何判断手术效果和评价预后仍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2?微球蛋白(&2?microglobulin,&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类分子编码的轻链即&链部分。它是诊断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2?MG的关系密切。近年来,&2?MG也被作为恶性肿瘤的非特异性指标应用于临床[1]。据此,本研究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大肠癌和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2?MG含量变化,探讨其用于大肠癌和胃癌辅助诊断、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为(45.7&12.41)岁,均为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排除内分泌、肝肾疾患及其他可能引起血清&2?MG升高的因素。大肠癌组30例,男16例,女14 例,平均年龄为(60.53&11.75)岁。胃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3.53&10.05)岁。后两组均经临床筛选排除肝肾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可能致&2?MG增高的因素,全部行手术治疗,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
&&& 1.2& 测定原理与方法
&&& 1.2.1& 测定原理&&& 待测标本中的&2?MG与包被在胶乳颗粒上的抗人&2?MG结合产生浑浊,其浊度与&2?MG浓度成正比,可以用比浊法测定。
&&& 1.2.2& 方法&&& 正常对照组取清晨空腹周围静脉血,观察组分别于手术前1 d、手术后12 d取清晨空腹周围静脉血,无溶血、无黄疸,测定血清中&2?MG。采用瑞士Roche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样品的用量为2.0 &l,试剂1和试剂2的用量均为140 &l,方法为固定时间法(FLXED)。主波长为700 nm,副波长为500 nm。反应为正反应,第一点读数14点,第二点读数25点,免疫透射比浊法分析。该法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0.65%(n=21)和1.97%(n=10)。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肌酐(Cr)和尿素氮(BUN)了解肾功,排除肾脏疾病。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均用&s表示,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
&&& 2& 结果
&&& 2.1& 大肠癌组、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
&&&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2?MG为(1.55&0.30)mg/L。大肠癌组、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经方差齐性检验和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与大肠癌组、胃癌组血清&2?MG、BUN和Cr测定结
&&& 2.2& 大肠癌和胃癌手术前后血清&2?MG水平比较大肠癌组和胃癌组术后12 d血清&2?MG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果见表2。表2& 大肠癌和胃癌术前与术后血清&2?MG测定结果
&&& 3& 讨论
&&& 血、尿中&2?MG在肾脏疾病和肿瘤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测定&2?MG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免疫比浊法。ELISA操作繁琐,重复性差,存在准备工作多、手工加样量大、微孔清洗不完全、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不稳定、操作步骤复杂等缺点。RIA手工操作,相对仍较免疫比浊法繁琐,同时由于其线性范围窄,阳性标本有很多需要稀释后测定,稀释倍数不易掌握,且随稀释倍数的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还存在放射性污染、试剂保存期短,致每批测定均需作标准曲线,标本测定要批量检测,并需要特殊仪器,所以不能及时发出报告等缺陷。本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适合临床常规测定,无放射污染,其稳定性、重复性能满足临床要求。此法测定&2?MG,由于使用抗&2?MG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且方法简单、快速,可以在OLYMPUS 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可随时进行标本检测,及时发出报告。对轻中度溶血和轻度黄疸、脂血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更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 &2?MG在1968年由瑞典学者Berggard和Bearn首先从Wilson病和慢性镉中毒患者尿中分离和纯化出来的。它是人体血、尿、脑脊液的生理成分,是分子量为11 800的体内有核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位于细胞表面,由100个氨基酸组成,25位与81位的两个氨基酸由二硫键联结,它与免疫球蛋白稳定区的结构相似。基因定位于第15号染色体,由于其分子量小,电泳显带在&2区而得名。从结构来看与HLA的亚单位是同一物质,其功能与HLA有关,是一种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蛋白质。此种蛋白在机体正常细胞和起源于间质、上皮和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均能合成,是细胞膜上HLA分子的一部分,除了成熟的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其他细胞均含有[1]。在生理情况下,&2?MG以低浓度水平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唾液、初乳和羊水内;病理情况下,许多疾病如肾炎、糖尿病及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其增高[2]。
&&& 在临床上有多种肿瘤如肺癌、肾癌、乳腺癌、淋巴瘤,血、尿&2?M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检测血清&2?MG含量可作为筛选的初步方法之一。这对于一些病变在早期、症状不明显、表现不典型、结肠镜和消化道钡餐等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肿瘤患者血中&2?MG升高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肿瘤细胞直接合成分泌;(2)局部浸润活化的免疫细胞产生&2?MG;(3)癌细胞坏死时分解,能释放出&2?MG到血液及体液中;(4)肿瘤患者血中出现一种复合性高分子量&2?MG,由小分子量&2?MG与HLA肿瘤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肾小球不能滤过,在体内代谢降解减慢。因此,患者血清&2?MG含量升高说明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由于全身多种肿瘤细胞均能释放&2?MG,在血清中&2?MG含量升高并无特异性。莫伟[3]、张金池[4]、胡志华[5]的研究均表明大肠癌&2?MG含量明显高于胃肠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如联合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2?微球蛋白(&2?MG)和血清铁蛋白(SF)则可以明显提高大肠癌的实验室阳性检出率。
&&& 大肠癌和胃癌患者术前血清&2?MG水平升高,术后降低,可能与肿瘤负荷有关。提示血清&2?MG水平与肿瘤消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判断病程转归有一定帮助。蔡方等[6]、赵勇等[7]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62例胃癌、30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2?MG含量,并动态检测胃癌手术前后&2?MG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胃癌组血清中&2?M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组(P<0.05),胃癌术前血清&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明显降低(P<0.05),有转移复发时,&2?MG含量再升高。这提示检测血清&2?MG含量变化在胃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复发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综上所述,&2?MG虽然不是特异性肿瘤抗原,但对恶性肿瘤的筛选检查、肿瘤大小判定、预后判定是一个实用性标志物。检测血清&2?MG水平对大肠癌和胃癌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若联合检测血清其他指标则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的实验室阳性检出率。动态检测血清&2?MG水平对判断手术预后和监测早期复发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蔡彦.β2?微球蛋白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65-66.
Miyata T, Oda O, Inagi R, et al. Beta2?Microglobulin modified with advanced glycation and products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hemodialysis associated amyloidosis[J]. J Clin Invest,):.
莫伟.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大肠癌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张金池,陈林兴,郑庭亮,等.CA19?9与CEA、β2?MG联检在胃、直/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76-277.
胡志华,朱洪.血清癌胚抗原β2?微球蛋白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大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9-211.
蔡方,赵勇.胃癌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赵勇,陆天翼.胃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6-27.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为什么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您当前位置: &
[ 所属分类
作者 红领巾 ]
为什么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来自大家的讨论,数据分析网整理发布。
方差齐性检验是方差分析的重要前提,是方差可加性原则应用的一个条件。
方差齐性检验是对两样本方差是否相同进行的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和两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性检验在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上是没有什么差异性的。只是所选择的抽样分布不一样。方差齐性检验所选择的抽样分布为F分布。
方差分析的一个前提是方差齐性,可是看过了心理学报的相关文章,我所看到每一篇文章在进行方差分析的时候都没有进行齐性检验。这样做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似乎statnet曾经讨论过,改天偶仔细找一找。
在百岛上得到tongji的回答后,肯定了方差齐性已经不是方差分析必要条件的认识,但是在道理上还是不太清晰。而且也不断地从各个领域讲方差分析的章节中获得方差齐性检验的必要性,大多建议对不齐方差的变量通过box-cox变换(公认最佳变换)转化为方差齐性的变量再计算。
看了lee的贴子,用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查找了一些书籍,得到如下系统认识,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1、方差齐性的假定是在最小二乘估计的框架下谈的,大多数讲方差分析的教科书也都是在这个范畴(框架)内谈的,所以好像基本都同意方差分析必须要方差齐性。心理教育类的统计书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心理教育类的研究方法总是滞后于其他自然科学;
2、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框架下,并不要求处理间方差齐性。而在spss等统计软件中已经是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解决方差分析计算问题。
所以,很多人即使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也不影响他使用方差分析的正确性。不过,在选择多重比较方法的时候,就还需要有所取舍。在spss中陈列多重比较方法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方差齐性下用的lsd等方法,另一类就是方差不齐时候用的方法。我对第二类目前总是苦于找不到相应的文献,tongji老师也没有给我指引文献的出处。
这类文献我也询问过广州spss办事处和medstatstar,但都没有得到指引,所以也就停留在spss的help的介绍水平。
如有任何线索指引,本人到是感激不尽!
从理论上讲,方差不齐性时,可以用另外一个公式计算的,好象不存在什么困惑吧!
那请写出你的公式和选择流程给我看看啦。
小虫,你所理解的问题与我们讨论的问题可能有一些差异
能否将你的理解具体写出来?
我想讲几点。
其一是说心理学报上的,很多研究者不给出方差齐不齐性的问题,可能有这样一个默认的传统,那就是齐性了就不讲了。而不齐性呢?反正我做到现在还没有碰到不齐性的方差分析。
其二就是不齐性时的计算问题。在平均数差异性检验时给出了一个总体方差不等时的计算公式,可能对探讨方差分析时的齐性检验有帮助(详见张厚粲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P242)。我很希望诸位当中的谁能依此而推导出一条适合方差分析不齐性时的计算公式,可谓一巨贡啊!
方差分析有三个假定的前提条件:总体呈正态分布;变异的可加性;各处理内的方差一致。照它的假定,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话,那就不能做方差分析了。这个当中可能很多搞研究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研究假设成是符合前提的了,也就是说他们不考虑这些前提了,你们是这样认为吗?
顺便谈点个人的主观意见,既然是主观,可能就会有错误。可能就很少会出现不齐性的问题,不然不会引起学术界的讨论的?一般而言,如果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的程序,那么就不会出现分析时的不齐性问题,随便胡掐一下,见笑了!
最后问一个问题,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时,我们就要进行具体的平均数比较,书上讲的比较多的是进行Q检验法,这种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检验具体的平均数比较的方法,有人也提出LSD其实就是T检验法,那么从理论上说,它就比Q检验法差了,是否是这样的呢?还有DUNCAN是依据什么原理的呢?一般而言,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这种检验的?
在我所接触过的心理学界的研究者中,也有少数人注意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是不是我接触的不够广,水平不够高。依我所见范畴,确实有很多的研究者即使意识到齐和不齐的问题,也就当作看不见混了过去。如果是这样默认三个前提,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吧。
另外,我想说应该把哪些书做依据的问题。张厚粲、孟庆茂、冯伯麟老师的书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但由于成书年代较早(80年代初),也没有经过修订。不符合统计最新发展的特点日益明显,也急需有修订版本或有替代的书。但可惜目前在心理和教育学界并没有出现这样一本书,所以如果我们求证一个问题也应该找那些最新出版的书作为依据。现实状况是,这个问题我求证了3年以上,但是看的大多数中文书及少数英文书(工程统计、医学统计、管理统计等大类),对待这个问题普遍都是避重就轻,最多谈不齐时候的非参数处理方法或建议进行方差齐性变换。直到翻阅最新的一些专门阐述线性模型和方差分析的书籍时,才从只言片语中获得上贴的认识,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提供进一步的线索,让我不仅在道理上想通,也可让我明白推导过程。
Spss等软件是统计最新成果的集成,当然spss在统计功能上不及sas等全面,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足够了。所以,正如lee的贴子里面说的,既然spss在多重比较中都把方法分为两大类,那自然是同意了方差齐不齐都可以做方差分析的了。我觉得这个逻辑虽然也有漏洞,但错误的可能性已经是非常非常小了。至于多重比较哪个方法更适合,lee已经有个贴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查过在应用统计类刊物中有人探讨过方差齐的情况下各个多重比较方法的优劣,获得的认识就是在我们实际应用中,各个方法效果差异并不大,B Tukey’s honestly signifi LSD是spss建议选择的三种方法。
如果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的程序,那么就不会出现分析时的不齐性问题”。我认为造成这种看法的根本点在于忽视了随机现象的随机性。随机现象就是无法预知结果的现象,在我们的心理实验中的心理现象既然具有随机性,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数据趋势,方差齐不齐是是实验设计无法控制的。
方法的适用性还和不同组的样本数是否相等有关,以前在一本有关环境的实用统计书里看到过(名字和出版社忘了,仿佛封面是浅色蓝的,北大人写的),对齐次性下的多重比较写的有些详细,有GT2,Duncan什么的,但是对不齐的时候也象没提。我的毕业论文也有这个问题,没办法选了个Games-Howell,心里不塌实。
最近仔细、认真地探讨了方差齐性对方差分析的影响,以及多重比较中方差不齐时的四种方法的差异。得到如下认识,跟大家探讨:
方差齐不齐在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框架下面,已经不是方差分析的条件,包括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在广义最小二乘法也不是前提假设了。我们从spss8.0开始把菜单名字转换为general linear model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即spss已经把方差分析放在了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框架下。由于这个认识是近二十年内发展起来的,所以大多数之前体系的教科书都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而且即使不齐也都有相应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处理(对变量转换法似乎存在比较多的争议,建议慎用),所以也就姑且用着也不会出什么大毛病。
对多重比较中方差齐和不齐两类分法也是肯定的,这一点可以从sas最近出的一系列指导书中看到,可惜只能从互联网上看到书的目录,但是这也就足够了。从spss的技术支持和相应讨论组的资料分析建议使用Games-Howell检验,所以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不必担心了。
除非注明来源,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链接。数据分析网 为什么要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转载请注明本文标题:本站链接:
分享请点击:
1.凡CodeSecTeam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登录后可拥有收藏文章、关注作者等权限...
你寻求的幸福,其实不在远处,它就是你现在,一直走的路。
手机客户端
,专注代码审计及安全周边编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desec.net
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邮件 admin[at]codesec.net求高手解答卡方检验为什么可以应用在方差齐性检验中,这样应用的原理是什么?
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刚刚在看书的时候刚好看到这里,就把书上的给你说一下:在做方差齐性检验时,若为两样本,使用F双侧检验精度更好;若样本数量超过2个(≥3个)时,使用Bartlett检验精度更好:(1)样本含量较大时,直接使用bartlett检验;(2)样本含量较小时,要使用修正bartlett检验.bartlett检验室服从卡方检验的,具体原理涉及到bartlett球形分布(有点儿复杂),你只需要知道其应用范围就知道啦^_^
这样。。。谢啦。。也再顺便问一个,为什么卡方检验可以应用在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中呢?
也就是说它明明只是标准正态离差u的平方和,为什么可以等价于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程度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差不齐 t检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