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中药槐米的功效及应用材:槐米生制与熬制药效一样吗?

  近日,传统中药饮片的未来走向成了医药行业讨论的热门话题,争论焦点是中药配方颗粒未来会不会代替传统中药饮片。然而,目前市场一种被称为新型饮片的“破壁饮片”, 也常见到新闻报道市场热销,那么何为中药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据广东《中药破壁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规范》的定义,中药破壁饮片是运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将传统饮片加工而成的一种以粉末形式入药的中药饮片。中药破壁饮片为全成分入药,药用物质基础不变,符合中药饮片的内涵,破壁后饮片的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等保持与传统饮片的性质相一致。破壁饮片可以直接冲泡服用,可连同药渣一起服用。  那么破壁中药饮相对于传统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有什么优略势呢,下面笔者通过对比三种形式饮片,简要分析破壁中药饮片优略势:  优势一:服药便捷性方面,破壁饮片解决了传统饮片煎煮局限。破壁饮片可以直接冲泡服用,减少了以前困扰传统饮片煎煮环节。  优势二:药效成分保持方面,破壁饮片为全成分入药。中药配方颗粒为单味中药浓缩,是提取中药材中的部分药效成分。而破壁饮片保留了传统中药的全部药效成分,且经破壁的饮片更利于服用者对药效成分的吸收。  局限一:中药破壁技术的壁垒。首先,目前情况来看,中药破壁技术只掌握在部分企业手里,该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次,中药破壁技术在饮片方面的应用也仅限于部分品种,如西洋参、石斛、丹参、决明子等,其他品种还有待开发。与中药配方颗粒相似的是,动物、矿物和毒性药材也不适合制成直接口服的中药破壁饮片。  局限二:破壁中药饮片本身局限。破壁中药饮片也存在中药配方颗粒一样的困境,破壁中药饮片在调剂过程中的用量确定、药效评估等还需临床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据了解,破壁饮片技术在目前国内饮片生产企业应用并不广泛,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行业规范,且其疗效、副作用、调剂用量等方面也待进一步验证,短时间内想要大范围推广仍有难度。不过,相对于国家严格管控的中药配方颗粒来说,破壁饮片应该算是饮片炮制现代化的一个技术提升,因此推广政策阻力相对较小,不过破壁饮片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还需市场检验。分享是一种美德:)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信息中药材交易网(yaocaijiaoy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yaocaijiaoyi中药材最新市场价格查询,供求信息信息发布,您随身的移动药材交易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aocaijiaoyi中药材最新市场价格查询,供求信息信息发布,您随身的移动药材交易平台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谈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作者:魏菁
【关键词】&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方法 应用前辈的经验和自己工作30多年的实践体会。结果 总结出了影响中药疗效的多种因素。结论 提醒医师、药师临床上必须明确影响药效的因素并加以注意。&
  关键词 中药 疗效 影响因素&&&&&&&&&&&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人民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因此,确保中药疗效至关重要。笔者在中药房工作30余年,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中药疗效。现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医药界同行。
  1 影响疗效的因素&&&   1.1 产地的不同 大自然孕育着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源,天然药物在这广阔的地球上俯拾皆是,天空飞的,地上走的爬的,水中飘的游的,根、皮、草、叶、花、果、土、石,都在发挥着神奇的功效。据统计,目前我国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资源总数约为12807种 [1]& 。如甘草、麻黄、羌活、冬虫夏草等都是采用野生的药用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都是取自野生的药用动物;石膏、芒硝、朱砂、自然铜等都是采自自然矿石。这广博又宝贵的财富为众多的生灵延长了寿命,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这些药物都有着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旦这些特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生理、化学特性亦随之变化,引起药物有效成份含量差异。以丹参为例:丹参的主要生产地在河北,它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在北京冬季能自然越冬且返青也比一般植物早。虽然其它省市亦生产丹参且同样入药,但因地区不同质量差异很大。比较北京和西安两地所产丹参隐丹参酮(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含量,发现两者单株隐丹参酮含量前者为0.14%,后者为0.069%,折合单株的隐丹参酮产量前者0.11g,后者0.06克,前者比后者高83.8%,说明北京所产丹参的品质比西安丹参好。再如萝芙木所含的生物碱,具有降压作用,临床使用云南产的有效率可达80%左右,而使用广西产的有效率则只有50%;关内大黄对离体肠管的运动呈兴奋作用,而双城大黄则起着抑制作用 [2]& 。如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北方和高海拔所产明显地低于南方和低海拔地区;浙江延胡索中总生物碱含量0.5%~0.6%,为其它产地所不及。李向高等比较了不同产地的红参的人参皂苷含量,高低依次为:吉林集安、南朝鲜(天字)、日本、抚松、南朝鲜(地字)。高桑德太郎的测定结果表明,印度所产牛黄,其胆酸和去氧胆酸含量明显低于澳大利亚和欧美 [3]。重庆市药检所通过对黄连5个品种13个样品小檗碱含量的测定发现:云连为8.26%;土连为7.68%、味连为7%,野连为4.61%、雅连为4%,以云连最高,为雅连的2倍多 [4]& 。可见药物的产地对药物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宋代的寇宗在《本草衍义》中所说:“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5],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 [6]& 。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 [5]& ”。&&&   1.2 品种的差异性 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有的也不同,因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长期以来较为普遍,致使中药品种十分复杂。如贯众来源于6科35种植物,白头翁来源于4科20余种植物[7]& 。这些药物品种只有少数临床功效相似,大多数药物由于品种不同,药物作用有明显差异,有的其所含成分亦相差甚远,如南五加皮(2000年《药典》列名为五加皮)和北五加皮(2000年《药典》列名为香加皮),两药虽名同(五加皮)、性温,归肝肾经,均能祛风湿、强筋骨,但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长于补肝肾;香五加皮则来源于萝科,有毒,长于利水消肿 [8]& ,临床上有用香加皮代替五加皮使用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再如川木通和关木通,川木通为毛莨科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两药均味苦性寒,入心,小肠与膀胱经,善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主治湿热淋痛,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之心烦尿赤以及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湿热脾痛。但川木通,长于清热利尿,主治湿热淋痛之症。关木通长于清心火,主治心火上炎或心火下移小肠之症。牛膝有川、怀之分,虽然都来源于苋科,性平,均能引药下行,逐瘀通经,但怀牛膝多制用,善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多生用,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两药作用迥异,应以区别 [8]& 。&&&   1.3 采集时间准确性 早在古代对药物采集时间就极为重视,陶弘景谓:“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于流于 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 [7]&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采药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率无裨益,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 [7]。现代研究也证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生长期密切相关,要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为最佳采集时间,如知母,主产北方各省,以河北保定,易县产质量最优,素有“西陵知母”美称,最佳的采集时间为深秋;草麻黄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在春天含量最低,到夏季增加,8~9月份达到最高点,之后又显著下降,故8~9月份为最佳采集时间 [5]& ,这证实了古人“立秋后收茎”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薄荷在生长初期,挥发油中几乎不含薄荷脑,但至开花末期薄荷脑含量则急剧增加,故开花末期为最佳采集时间;槐米是植物槐树的花蕾,含有多量芦丁,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结果,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故花蕾含苞欲放时为最佳采集时间 [7]& ;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故开花前期采集为佳[5]& ;垂盆草生在同一地方,秋季采收时,垂盆草苷含量为0.1%~0.2%,对迁延性肝炎有效,而春季时采收则不含垂盆草苷,也就失去原来应有功效 [2]& 。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三月份为7.18%,七月份为3.3%,十一月份为9.14%,以后逐渐减少,故以十一月份为最佳采集时间;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甙,以6年生者含量较高;同龄人参,夏季含量又高于冬季。故人参9月初采集为佳;天麻因采集时间不同,有冬麻、春麻之分,冬麻质坚体重,质佳,而春麻质轻中空,质次 [7]& ;梅花鹿多选择3~6年的健壮梅花鹿,每年在清明节后45~50天之间锯头茬茸,过早则未完全形成,过迟则角化,这时收的茸只有二个岔,茸名“二杠”,品质最优 [5]& ;桑螵蛸以3月中旬采收为最佳时间过迟则卵化生出小螳螂而失效 [5]& 。“适时是宝,过时是草”,因此适时采集药材,才能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疗效最好。&&&   1.4 炮制的规范性 清代张仲岩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症无验也”,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6]& 。可见中药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如大黄素有将军之称,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其泻下作用峻烈,炮制后结合型蒽醌和二蒽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泻下作用减轻;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可减轻腹痛副作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功;酒制后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如肉豆蔻含有大量脂肪油,有滑肠作用,并具刺激性,煨制后去除部分油脂,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作用,止泻痢。如草乌生品内服易于中毒,用甘草、黑豆煮或蒸等处理,毒性大大降低;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熟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生斑蝥,毒性较大,其毒性物质为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则引起充血,发赤和起泡,口服毒性很大,可引起口咽部灼热感,恶心、呕吐,严重者则引起肾功能衰竭或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从斑蝥素的理化特性来说,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100℃,米炒斑蝥锅温为128℃,既适合于斑蝥素升华,又不至于温度高致使斑蝥焦化,所以米炒后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毒性减弱。并矫其气味可内服,以通经,破症散结为主,用于经闭,症瘕,肝癌、胃癌等症。&&&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表明,某些中药具有潜在毒性的天然物质由于不依法炮制或制剂方法、给药途径、剂型或剂量不适当,对人体存在一定危害。还有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或砷含量超过法定限量。所以围绕着中药的生理活性及质量控制中心进行炮制、制剂的研究刻不容缓。加强对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砷含量检测和纯度检测,以确保中药材质量、确保临床疗效。&&&   1.5 适宜的贮藏与保管 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凡药藏贮,宜常堤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不免为殃……粗糙悬架上,细腻贮坛中。人参须和细辛,冰片必同灯草……辛烈者免走泄,甘美者无蛀伤。陈者新鲜,润者干燥。用斯主治,何虑不灵 [6]& 。”可知药物贮藏与保管的方法是否正确、得当,直接对药物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炮制品所含成分复杂,要求贮藏保管的方法各不相同,若贮藏方法不当极易发生虫蛀、霉变、走油、挥发,有效成分含量减低,影响疗效。如薄荷、麻黄在露天放置1个月发酵后,有效成分麻黄碱、薄荷脑几乎全部损失,疗效减低。人参、冬虫夏草等易受潮生虫发霉;西红花则易失油变色而干枯;麝香易挥发散失气味。因此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应采取仓储养护,而仓储养护的方法中最好用气调养护。气调,即空气组成的调整管理。国外称之为“CA储藏”。气调就是将药材置于密封环境(密封库或特制的塑料帐罩)中,抽出其中的空气,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使仓虫、霉菌因缺氧不能生长繁殖或窒息死亡。因此,气调养护具有防虫杀虫、防霉抑霉、防止泛油、变色、走失气味以及无残毒,不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无影响。同时能减低费用、减少损耗,保持药品质量等优点。故应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采取分类保管养护,严格控制温、湿度,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确保疗效。&&&   1.6 巧妙的配伍规律 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诸药合成方剂,分两各有重轻。重者主病以为君,轻者以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灵。”明确指出中药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二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利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互相协调,提高疗效,或使其互相抑制,降低不良作用,从而充分发挥疗效,保证用药安全。如麻黄,功效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配杏仁增强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作用,配石膏增强清肺平喘兼透表热作用;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配枸杞增强补肝肾明目作用;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川贝母增强滋阴润肺,清热化痰作用;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配阿胶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配厚朴、陈皮增强燥湿健脾、行气消积的作用;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配干姜增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补中益气汤中加升麻、柴胡对其它药物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增强肠蠕动作用,若方中去升麻、柴胡则肠蠕动作用减弱,若单用升麻、柴胡几无以上作用。所以,能否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关键在药物配伍是否恰当。&&&   1.7 合适的药物剂型 大部分中药既可入煎剂,也可入丸剂,如党参、黄芪、茯苓、泽泻等,但有些中药饮片只能在特定的剂型中才能发挥疗效,如有毒药物雄黄、马钱子,贵重药物麝香、冰片只能入丸散,不能入煎剂。雷丸驱虫的有效成分雷丸素是一种蛋白,受热易失效,不能入煎剂,只能研末冲服。理中汤与理中丸组方相同,但理中汤药效比理中丸快;风热感冒用银翘散煎服比用银翘丸效果好,《本草蒙筌》中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 [6]& 。枳实煎服用于胃肠积滞,痰滞胸痞,便秘等,将其制成针剂,则有升压作用,能改善心肾大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可治休克。所以要使中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   1.8 科学的煎煮时间 古人云:“煎煮之法,最宜深究,药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显然煎药方法,时间是否适度,直接决定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中药大多数用干品,有一定体积和厚度,煎煮时必须用冷水室温下浸泡,使药面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先溶解,在组织内产生渗透压而扩散在组织外水中,这样可避免煎煮加热对药物所含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而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如白头翁经30min的浸泡,煎得药汁比未经浸泡煎得药物抑菌作用强;解表药质地轻,含挥发性,吸水力强,有效成分易煎出,头煎掌握在10~15min左右,二煎10min左右;一般药物视作用决定煎煮时间1h左右,以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达到治疗效果。笔者对煎出量与煎煮次数进行实验,不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制剂,煎煮1h,药物的有效成分都不能完全煎出,第二煎煎出的有效成分为第一煎的65%~75%,第三煎煎出的有效成分为第二煎的45%~65%。根据实验,笔者认为一剂药物煎煮二次似乎浪费,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应煎煮三次。第一次煎15~20min,第二次煎20~30min,第三次煎30~60min。将3次煎液合并混匀,3次合煎液约500~600ml左右,分3~4次口服,每次150~200ml左右,这样以利于维持体内有效浓度。应用此种煎法一煎15~20min左右保存了易挥发性药物的有效成分,二、三煎中使质地细密的滋补药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煎出,这样不但解决了特殊药物需先煎后下的问题,还保持了药物的有效成分。&&&   1.9 准确的用药剂量 剂量就是药量,它包括每一味药的成人用量和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药的剂量。药物剂量大小对其疗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药量过大非但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据报道,大黄小剂量健胃,稍大剂量则泻火通便;红花小剂量能养血,中剂量能活血,大剂量能破血;芫花有毒小剂量有利尿作用,稍大剂量反能抑制泌尿;商陆有毒小剂量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肾脏血流量增加而利尿,稍大剂量反而尿量减少;木通能利尿通淋,但大剂量(60g)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方剂的组成也要按组方法度,各药之间有一定的用量比例,如六神丸通过研究证明,麝香、牛黄、蟾酥三药比例为2:3:2(即原方含量比例)作用最佳,五苓散的作用按伤寒论,张仲景原方剂量组方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入,则利尿效果明显降低。&&&   所以医师于临症遣方切不可随意增大或减少剂量,更不可认为剂量越大越好,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方中各味药功效之间比例确定剂量,才能提高疗效。
  1.10 正确的服药方法 《中国药学汇海》说:“凡方剂虽煎之合法,而服之不得其法亦不能全其效力。”服药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疗效发挥,应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在服药次数上,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3次口服为宜,这样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保持一定浓度,若病情重者可急煎立即顿服,必要时1日2剂,每4h左右服1次,在服药量上,《汤液本草》说:“在上不厌频而小,在下不厌顿而多,小服则滋荣于上,多则峻补于下。……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9]& 。”服补益,固涩,止咳化痰,清热药宜频而少;驱虫,泻下,解表,利水药宜顿而多。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物宜空服;补益药宜饭前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在睡前半小时服;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前服;缓下剂宜睡前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h服;病情危急,则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在服药温度上,一般汤药宜温服;治寒用热药,宜热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药宜冷服;理气、活血、化瘀药、祛寒解表、补益剂宜温服。在服药禁忌上:发汗药禁生冷;调理脾胃药禁食油腻、辛辣;止泻药禁食果蔬菜(韭菜类);服药期间心情舒畅,禁郁怒,遵医嘱。总之,只有正确掌握煎药方法,服药方法和禁忌,才能达到药到病治的预期效果。&&&   2 讨论
  综上所述,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醒医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明确影响药效的因素并加以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药材的质量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治病结果。而药材的质量优劣又往往与产地有着密切关系。溯至古代,医药诸家就十分重视中药产地,《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5]&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 [5]& 。”宋代冠宗在《本草衍义》中指出:“用药必须择洲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5]& 。”明代伟大医药家李时珍对道地药材的观点更为明确,也言:“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 [5]& 。”&&&   2.1 道地药材的临床意义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就是这个缘故。《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5]&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说:“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 [6]& 。”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10]。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实际上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不可过于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但是研究道地药材的生存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在当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我们深信,此举必为推动我国道地药材生产发展,为中药早日走向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2 优良品种的保种与培育 “道地”药材应是由该药材原物种的优良性质所决定的。如大黄,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前两种品质最优良,是“地道”药材西宁大黄、漳州大黄和铨水大黄的原植物来源。黄芪的原植物有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前者疗效好,因其是“道地”药材绵黄芪的原植物来源。四川江油附子南瓜叶、河南怀庆府地黄金状元、吉林抚松人参大马牙等均为道地产区的优良品种。人工引种,必须按科学种植方法,保证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与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宜,当该物种在其所需的生态环境下表现出最大的适宜性时,其生长发育状况才最佳,产量最高,活性成分含量最丰,则该药材的“地道”性也最显著,临床疗效才能最佳。&&&   2.3 伪冒药品的惩治与杜绝 中药材是人们用以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误用质量低劣和伪冒药品,轻者达不到预期疗效,重则危及生命,故药品价值关键是在于优质,无质即无价。然而近几年来中药材实行多渠道经营,中药市场出现了百业经营热潮,一些不法分子,惟利是图,把大量制售伪冒假药作为大发横财的手段,致使社会上伪冒药材屡查不止,屡禁不绝,个别人有意做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的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他小蛇头盘成小盘者,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伪充者,甚至有用其他幼蛇在蛇身上用白色油漆画出环纹伪充正品。还有不法商贩人为掺假,在薏苡仁中掺入高粱米,红花中掺入红细沙或细锯末,海马腹中填入鱼粉,冬虫夏草中插入铁丝等。据报道,近几年每年查处的伪劣假冒药材都达几百万公斤,严重地扰乱了中药材市场和危害人民生命的健康。因此加强流通领域中药材质量监管,打击不法分子是净化中药材市场的当务之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指出,药品立法的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11]。”所以各级药材经营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设立有效的质检机构和监督部门,加强药材质量标准的监测力度,加大查处力度,力争尽快地使用高效、科学的检测技术来控制药材内在质量标准,确保进入流通领域中药材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真正做到药品质量所要求的:安全、有效、稳定、均匀,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钟文.中药学,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2 《中药商品知识》编写组.中药商品知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3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4.&&&   4 重庆市药品检验所.不同品种黄连中小檗碱的测定.中草药通讯,.&&&   5 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   6 明?陈嘉谟,撰(王步民等点校).本草蒙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16;17.
  7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7-114;28-54.&&&   9 元?王好古,撰(崔扫尖、尤荣辑点校).汤液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9.&&&   10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本法自日起施行).&
  作者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药剂科&
  (编辑黄 杰)&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简述中药槐米的功效及应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