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怎么看i 几,window10的sdk怎么看 s 10

走近新时代——笔记本电脑专题评测
  Tick-Tock这个名称源于钟表上秒针行走时所发出的嘀嗒声,英特尔公司在2007年正式提出了以此命名的发展战略模式,为其芯片设计制造业务规划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将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和芯片制造工艺升级的时机错开,Tick代表着制造工艺的进步,例如从32纳米的Sandy Bridge到22纳米的Ivy Bridge,架构没有发生变化,性能提升不大,只是缩小了芯片面积、降低功耗和发热量;而Tock则意味着微架构的变化,例如同样32纳米的Sandy Bridge就采用了与Westmere不同的架构,还有这次专题的主角——Haswell,它和同样基于22纳米制造工艺的Ivy Bridge也是两种不同的架构。也就是说,英特尔公司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在Tick年提升制造工艺,在Tock年改变处理器的微架构,从而让自己的芯片设计制造业务有规划、有效率地发展下去。   一般来说,普通家庭中一台PC的使用寿命大约是四到五年,当然也有两种例外,一种是坚持使用十年前的Windows XP系统、平时只上上网看看新闻,不玩PC游戏不看高清,甚至有可能还没跨入酷睿的时代;另一种则是走另一个极端的发烧友用户,电脑的配置始终要和最新一代的技术规格保持同步,按照英特尔的Tick-Tock战略,他们几乎一年就要升级一次PC。对于游戏发烧友来说,不需要别人去说服他升级或更换PC,只要他觉得自己的电脑在运行热门游戏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就会主动萌生这个想法。而对于那些在PC的投资上特别保守的人来说,你很难用技术规格的进步、性能提升的比例来打动他;当然,这里还包括受购买能力的限制和对PC依赖程度很低(靠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来实现娱乐功能)这两种可能。所以,我们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关注核心技术进步、日常生活中对PC有依赖性(纵然不热衷于高负载的3D游戏,起码也是以PC为常用的多媒体娱乐工具)的人群。如果你的电脑还停留在SandyBridge以前的规格,确实应该考虑考虑更新一下配置了。   介绍Haswe ll处理器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Tick-Tock战略发布以来的英特尔处理器发展历程。   2006年6月   Core架构的问世堪称是英特尔X86处理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Net Burst架构的发展已经明显遭遇了瓶颈——尽管制造工艺从90纳米进化到65纳米,但是Pentium D处理器功耗过高的问题却没得到明显的改善,4GHz基本已经成为Net Burst架构的频率极限,10GHz的Nehalem计划只能胎死腹中(老外也喜欢放卫星啊)。Core架构的诞生,彻底解决了英特尔处理器散热量过高的问题,也标志着主频至上的策略从此被“每瓦性能”的策略所取代。第一代Core架构的桌面级处理器核心代号为Conroe,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对于不懂英语的人来说比较容易混淆,因此在电脑卖场里经常能听到商家称其为“扣肉”。而处理器的正式命名Core2 Duo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明明是第一代Core架构的处理器,为什么却叫Core2 Duo?实际上,Core Duo处理器也确实存在,只不过没有应用在台式机上,而移动平台又是主打迅驰的整体概念,因此不太受人关注。   2007年11月   英特尔将Core架构的制造工艺水平提高到45纳米,以Penryn作为开发代号(实际上就取自这一代移动处理器的核心代号),桌面级双核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Wolfdale、四核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Yorkfield。相对于前一代产品来说,只是增加了二级缓存的容量,性能有小幅提升,TDP(热功耗)还维持在65W和95W不变。   2008年11月   英特尔推出了基于45纳米工艺的新架构——Nehalem,是不是觉得这个代号有点熟?没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个胎死腹中的10GHz处理器,英特尔难以割舍这个名字,又把它用于新架构的命名了。从这一代产品开始,英特尔放弃了Core 2 Duo的命名方式,改为Core i7/5/3的商标,也就是第一代酷睿智能处理器。Nehalem处理器在接口规格方面比较混乱,既有LGA1366的规格——对应Bloomfield核心的Corei79xx(姑且把它看作是Core 2 Extreme至尊版的延续也未尝不可),也有LGA1156的规格——对应Lynnfield核心的Corei78xx以及Corei5处理器。Nehalem架构的诞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用QPI(Quick Path Interconnect)取代了使用多年的前端总线(FSB),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到CPU中,支持三通道DDR3规格的内存,北桥芯片的传统功能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由于BloomfieldCorei7处理器+X58芯片组主板+三通道DDR3内存的整体成本太高,不利于新平台的推广,于是英特尔公司才推出了“缩水版”的Lynnfield——集成双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搭配价格相对低廉的P55芯片组平台,取代Core 2 Quad四核处理器的位置。   2010年1月   Nehalem架构迈入了32纳米的制造工艺,英特尔称其为Westmere。按照Tick-Tock战略的规划,这次Tick变化本应发生在2009这一奇数年,英特尔公司这次的动作略有些迟缓,在2010年1月才正式发布,从自然年来看好像是滞后了一年,实际上距离上一次Tock变化也就是13个月多一点。这一代产品的技术进步并不仅限于制造工艺方面,将显示单元从北桥芯片中挪到处理器封装内,也是一项创举;只不过运算单元和图形单元的工艺并不同步——前者已经跨入32纳米时代,后者还停留在45纳米阶段,它们只是被一起封装在处理器的散热外壳下,彼此相对独立。英特尔平台的集成显示方案从主板上的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变成了处理器内部的HD Graphics。   2011年1月   第二代酷睿智能处理器——SandyBridge问世,虽然这属于一次架构的变化,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图形芯片的工艺改进,达到了与CPU运算单元同步的32纳米工艺,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核芯显卡”的新称谓。此外,Sandy Bridge架构中还引入了全新的AVX(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指令集,英特尔公司宣称在AVX指令集的帮助下,矩阵运算的速度远远高于SSE指令集,并且其SIMD(Single Instruction,Multiple Data)演算单元的位宽也从128bit提升为256bit,这对于缩减核心面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处理器的命名方式上,Sandy Bridge依然沿用Core i7/i5/i3的商标,只是将数字编号由三位数调整为2开头的四位数,以表明其第二代酷睿智能处理器的身份。   架构的变化,自然就意味着芯片组平台的变迁,虽然只是从LGA1156到LGA1155这么“一pin之差”,但是Sandy Bridge处理器已经无法再兼容5系列芯片组平台,英特尔推出了Z68、Q67、P67、H67、H61等一系列平台与之匹配。   2012年4月   核心代号为Ivy Bridge的英特尔X86处理器迈入了22纳米制造工艺的阶段,也宣布了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的问世。伴随着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Ivy Bridge核心还引入了创新的3D晶体管技术,从二维到三维的演变无疑会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下的数据流通行效率,就好比修建了高架桥和隧道的道路,要比单一的地面道路通行效率更高。虽然第三代酷睿和第二代酷睿之间并没有发生架构的变化,也可以兼容6系列的芯片组平台;不过英特尔还是推出了涵盖原生USB3.0、SATA6Gbps、PCI-E3.0等先进规格的7系列芯片组,下文介绍8系列芯片组平台时我们就以Z77和Z87作为比较对象。有一点需要单独说明,在这个阶段代表着英特尔桌面级处理器最高性能的产品并不是Ivy Bridge核心的Core i7-3770K,而是基于32纳米工艺的Sandy Bridge-E处理器(相当于至尊版或者Bloom field的延续),它采用LGA2011的封装方式,只能搭配Intel X79芯片组平台来使用;而22纳米的至尊版产品(Ivy Bridge-E)则是在Haswe ll的产品周期内才会上市。   2013年6月   英特尔发布Haswell架构的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平台,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说到正题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新特性吧。   既然定义为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那在命名方式上也毫无悬念,一定是符合Corei7-4770、Corei5-的规则。至于字母后缀的含义,K、M、S、T、U都是我们熟悉的规格,移动平台中增加了H和Y两种规格,其中H后缀可以看作是M后缀的显示性能增强版(关于显示核心的类别以及锐炬显卡的细节,在下文会有详细描述),而Y后缀则是比U后缀功耗更低的版本,专为可变形超极本而打造;在桌面平台中增加了一个R后缀,实际上也只有Corei7-4770R这么一款产品,也是唯一一款集成了锐炬显卡的桌面级处理器,据称是特供苹果iMac一体机的,不会在零售市场上销售。   移动处理器   H:四核心,集成英特尔锐炬Pro显卡   M:四核心或双核心,双芯片组合   U:SoC,广泛应用于超极本,选配英特尔锐炬显卡   Y:更低功耗的SoC,为变形本量身打造桌面处理器   K:未锁频版   R:集成英特尔锐炬显卡   S:原始频率低于无后缀的版本,但是可以达到相同的睿频加速频率   T:低功耗版,TDP为45W或35W   关于处理器的运算性能部分,并没有太多可以诉之于笔墨的文字。简单一句话,22纳米工艺下更成熟的架构以及新指令(AVX2)的扩展,让Haswe ll具备明显优于Ivy Bridge的性能。所谓更成熟的架构,就是指环形总线的设计,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而升级到256位的AVX2指令集则是让CPU的浮点运算性能提升了一倍。除了基本性能提升之外,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在超频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以往的主板电路中,必须设计不同的VR(电压调节器)来分别控制CPU、GPU、I/O等不同部件的电压,用户通过微调这些参数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或超频性能。但是在Haswe ll架构中,这些调节器全部整合到了CPU之中,主板只需要设计一个VR,其他的微调交给CPU完成,大大降低了主板的供电设计难度,同时也大大简化了超频的操作。   尽管Haswe ll的架构变化,给处理器的运算性能带来了明显的提升,不过这还不是最令人激动的环节,核芯显卡的变化才是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中的最大亮点。英特尔第一款集成图形单元的处理器是32纳米的Clarkdale Core i3,其中运算单元基于32纳米的制造工艺,而图形单元还停留在45纳米工艺的阶段,在一些第三方的硬件检测工具中,它就被识别成HD Graphics 1000;从Sandy Bridge开始,英特尔正式提出了核芯显卡的概念,包括代号为GT1和GT2的两种规格,对应的正式名称分别为HD Graphics 2000和HD Graphics 3000,前者包含6个执行单元,后者为12个执行单元;到了Ivy Bridge这一代,仍然是分为GT1和GT2两种规格,只不过命名变成了HD Graphics 2500和HD Graphics 4000,前者的执行单元数量没有变化还是6个,后者的执行单元数量提升到16个。具体到处理器型号与图形核心的搭配上,规律性不是很强,尤其是桌面级处理器的规格更是略显混乱——在第二代酷睿处理器家族中,只有以K结尾的不锁频型号以及以5结尾的型号会采用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3000),而其他产品则提供GT1核芯显卡(HD Graphics 2000)。但是在第三代台式机酷睿处理器家族中,这一政策并未完全延续下来。因为从目前英特尔已经公布的规格来看,所有酷睿i7产品,无论其是以K结尾的不锁频版本,还是以T或S结尾的低功耗版本,搭载的都是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4000);只有酷睿i5处理器保持了与二代酷睿相同的组合——不锁频版本搭载HD Graphics 4000,其它搭载HD Graphics 2500。在笔记本平台上,与第二代一样,所有第三代酷睿处理器搭配的都是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4000)。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够绕的吧?到了Haswell这一代产品,图形单元的分类就更加复杂且无规律可循了。Haswe ll的图形单元包含GT1、GT2和GT3三种核心代号,其中GT3又分为15瓦、28瓦和GT3e这三个版本,GT3(15瓦)对应的正规命名为Intel HD Graphics 5000,而GT3(28瓦)和GT3e对应的正规命名为Intel Iris 5100和Intel Iris Pro5200。   Iris是英特尔公司为其图形芯片注册的一个新商标,其中文名叫锐炬(IrisPro翻译为锐炬Pro——居然还是中英文混搭)。从英特尔官方给出的对比数据来看,以3D Mark 11的Performance模式为测试脚本,锐炬5100显卡(Corei7-4558U)相对于核芯显卡4000(Corei7-3687U)的性能提升基本是翻了一番,已经超过了目前入门级独立显卡的水平,也就是说下一代超极本中部分产品的3D性能应该能达到GeForce GT640的水平。对于台式机用户来说,目前已知的桌面级处理器绝大多数都采用GT2的核心,只有一款特供苹果iMac的型号——Corei7-4770R集成了锐炬Pro的显示核心,恐怕大部分消费者是无从体验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多少肯花两千元买颗CPU的人,不搭配个中高端的独立显卡,只用它的核芯显卡呢,所以说英特尔为Corei7/i5级别的桌面级处理器搭配GT2显示核心也算是明智的;至于未来的Haswe ll架构Corei3处理器搭配哪种核显,现在还不得而知)。至于GT1核心,我们只知道它的正规名称叫Intel HD Graphics(没有任何数字序号),其它细节目前还不得而知,据推测应该是应用于下一代的奔腾和赛扬处理器中。在移动平台中,据说会增加一种H后缀的四核处理器,热设计功耗为47瓦,就是采用了GT3e显示核心、也就是核芯显卡里的最高规格——锐炬Pro,至于这类处理器会被应用到什么样的笔记本中,现在还难以判断。从技术规格来说,Haswe ll核芯显卡也有很多进步,例如支持DirectX11.1、OpenGL4.0、OpenCL1.2的接口规范,支持4K×2K的分辨率,另外在三屏输出的操作上也更加简单——选择任意三个视频输出接口即可实现,比起Ivy Bridge核芯显卡必须要依靠两个Display Port接口才能实现三屏输出的解决方案,显然是靠谱多了。   在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问世之前,一体式电脑和超极本就已经成为桌面市场和移动计算领域中的生力军。新的Haswell架构不仅在计算性能上相对前一代产品继续攀升,而且还提供了前一代的图形引擎,3D性能呈指数型提升,堪称是核心计算领域内近十年来最伟大的创新。在它的推动下,超极本、一体机、以及NUC这类的迷你型产品都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运算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会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应用模式。   从“核芯”到“锐炬”   每一年,英特尔都会更新其处理器产品线:2011年我们迎来Sandy Bridge,2012年Ivy Bridge取而代之,现在我们有了最新的Haswe ll。通过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和领先业界的晶体管技术,以及不断对微架构的创新和调整,英特尔的历代平台更新均可在未增加功耗的前提下提供更出色的性能表现。然而,对于代号为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来说,这种惯例已经被打破——相对于性能提升,图形核心的革命性改进更加让人激动。   事实上,伴随着每一代处理器的更   新,英特尔在显示核心上的努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Sandy Bridge中的核芯显卡3000让制造商有机会设计出更加轻薄的移动计算设备,但对游戏应用尚无法胜任;IvyBridge中的核芯显卡4000可胜任主流游戏,甚至将分辨率和特效降低之后也可运行某些高端游戏。在2010年,有谁会想到无需借助独立显卡,处理器中提供的核芯显卡就可以打游戏呢?   图形核心—百花齐放   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中的核芯显卡按照内部代号可被分为GT1和GT2:我们熟悉的Intel HD Graphic4000即Intel GT2,它有着16个处理单元;Intel HD Graphic 2500即Intel GT1,处理单元的数量为6个。伴随着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核芯显卡家族阵营得到了扩充,新加入的GT3有着更强劲的性能,同时GT2也在保持了之前核芯显卡优秀特性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Intel GT3显卡中,型号为HDGraphic 5200的被称作GT3e,中文名称为英特尔锐炬Pro显卡;HDGraphic被称为GT3u,前者被命名为英特尔核芯显卡5000,后者则是英特尔锐炬显卡。此外,代号为GT2的核芯显卡家族也添加了新成员,按照性能表现以编号大小命名分别为英特尔核芯显卡00——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型号为4000系列的均是GT2显卡,中文为核芯显卡;型号为5000系列的均是GT3显卡,但三款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定位和命名方式。   毫无疑问,更丰富的产品意味着更精确的定位,也为不同形态的移动计算设备,如超极本、轻薄型笔记本、主流笔记本和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以满足对图形性能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同时,为了便于消费者从处理器型号上可大致分辨显卡类型,英特尔在处理器的命名方面也秉承了一贯的规则,我们以如下处理器为例加以说明:   Intel Core i54250U   Intel Core i54258U   Intel Core i74800MQ   Intel Core i74850HQ   ·首位数字4表示第四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   ·第二位数字表示该处理器在当前处理器家族中的性能表现(由小至大)   ·第三位数字可看出显卡型号;5表示GT3,0表示GT2   ·第四位数字用于结合英文尾号查看同级处理器的TDP功耗差异;同属于U系列的两款处理器,4250U表示15WTDP,4258U表示28WTDP,正是由于TDP不同,因此即便第三位数都是5,表示均采用了GT3显卡,但4250U中的GT3为核芯显卡5000,而4258U中的GT3则是锐炬显卡——使用这个规则,结合英文尾号,我们可以得知i74800MQ使用了核芯显卡4000系列;而i74850HQ则使用了GT3,加之TDP功耗为47W,因此采用的即锐炬Pro显卡。   图形性能—更上层楼   英特尔为不同形态的移动计算设备准备了多款显卡。现在,有着极强性能、极度纤薄、极其快捷、极长电力、极炫视觉的超极本又增添了一大法宝——以28WTDP设计的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为例,其3D图形处理性能相较于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有高达2倍的提升!即便是仅有15WTDP功耗的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其图形性能也有50%的提升。   图形处理性能的大幅提升意味着,13英寸屏幕超极本用户将有机会在这种极其便携的移动计算设备上得到出色的游戏体验,更小尺寸屏幕的超极本也将有机会应对更多主流游戏。英特尔似乎还未满足——代号为HD Graphic 5200的Iris Pro显卡看上去只是数字编号稍大一些,但集成的128MBeDRAM却可带来本质的变化。   毫无疑问,片上集成eDRAM必然提升处理器的整体TDP功耗,但这种变化是值得的——带有锐炬Pro显卡的Core i74950HQ处理器,其TDP为47W,相比而带有锐炬显卡的U系列处理器,额外付出的19W功耗意味着显示性能高达2.5倍的提升,以及4颗处理核心有了额外的最后一级缓存——128MBeDRAM不仅可作为英特尔锐炬Pro显卡的独立显存,还可以共享给处理器作为缓存,从而大幅提升处理性能。英特尔锐炬Pro显卡的出色性能表现意味着OEM制造商将不必为笔记本电脑再配置独立显卡,也将有机会制造出体积更小,更轻薄,却有着强大图形处理能力的笔记本电脑。不仅如此,取消了独立显卡的设计将大幅降低平台整体功耗。   游戏体验—前所未有   新的图形特性和硬件改进令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在图形处理性能方面得到大幅提升,多达40个处理单元、更强的浮点计算能力和更高的像素填充率带来的优势不仅表现在BENCHMARK测试得分上,实际游戏应用带来的体验也是之前笔记本电脑和超极本无法比拟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基于IntelCore i54350U的新一代超极本在游戏方面有怎样的表现。   视觉体验—丰富多彩   与以往相同,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依旧提供了多项技术,以保证在除去图形处理性能之外的其他方面也可为用户带来卓越的视觉体验。这其中既包括消费者早已熟悉的高速视频同步技术,也包括新版本的无线显示技术,还包括对三联屏和4K分辨率的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有高速视频同步技术的基础上,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将视频转码效率进一步提升,幅度高达50%!   毫无疑问,在基于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中,消费者将通过显卡的进化而最终获益——13英寸的产品将有机会使用锐炬显卡,11英寸的产品也可应用核芯显卡5000,两者都有着之前核芯显卡4000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性能表现!此外,在诸如高速视频同步技术、无线显示技术等其他方面,新一代核芯显卡/锐炬显卡/锐炬Pro显卡也有着令人惊喜的改进!   S0ix,Haswe ll的新武器   包括英特尔、微软、惠普、东芝和凤凰科技在内的一票厂商共同制定了一个开放的行业规范——The Advanced Configurationand Power Interface,即ACPI,也就是“电源管理模式和配置管理接口规范”。ACPI一改之前APM(Advanced Power Management)将电源管理全部交给BIOS管理的机制,允许操作系统对能耗进行控制,并提供了友善的用户界面,因此自1997年开始,ACPI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从名称不难看出,ACPI可实现的功能包括电源管理和配置管理两大部分,其中电源管理包括系统电源管理、设备电源管理、处理器电源管理、处理器和设备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则包括了即插即用、系统事件、电池管理、嵌入式控制器、系统管理总线控制器等。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基础知识   ACPI是怎样工作的   在ACPI规范推出之前的APM时代,BIOS是影响PC表现最为重要的因素。BIOS会配置接口和外设,例如PCI总线和各种扩展卡;在操作系统启动之前,BIOS还会掌管系统管理中断(SMI),SMI被OEM厂商设计用来与硬件直接关联,我们来举个例子便于理解这些看起来有些晦涩的专业词汇——OEM厂商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与微控制器关联,这样就能达到“将屏幕合上,即关闭背光”的目的,这就是SMI体现的一种,而所有这种硬件事件均由BIOS以硬件代码的方式进行控制。APM设计的优点在于,由于SMI几乎与软件无关,因此操作系统和BIOS之间也没什么关系,这就意味着一种设定它可运行于所有PC之上。但APM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用户想要自己设定BIOS非常困难,因为BIOS的设计相当复杂。   在ACPI规范下,BIOS依旧掌管着基本的初始化功能,当硬件初始化完毕之后,BIOS还会控制SMI。不同之处在于,这时的BIOS会在内存中提供一系列的信息表,以便操作系统可以读取。   这些静态的信息表描述了硬件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一张表就是DSDT——Differentiated System Description Table,它记录了除去基本信息之外所有不同设备的信息。DSDT中提供的字节码被称作AML(ACPI Machine Language)。AML由逻辑顺序和数据类型组成,并且以树的形式来描述硬件设备的工作逻辑,举例来说,一个显卡设备的逻辑顺序会位于PCI总线之下。   操作系统会读取整个AML的树形结构,初始化不同的设备并根据逻辑顺序和数据类型为它们安排资源。操作系统和ACPI持续的交互工作,操作系统通知AML来开启或关闭设备,改变屏幕背光、调整处理器频率和电压,或者是休眠/恢复系统。这种PC的控制方式对操作系统设计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他们可以让PC的最终表现真正差异化。   ACPI中的电源管理   前面已经说了ACPI可实现的功能中包括了电源管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在了解Haswell新特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ACPI的电源管理模式——以下提到的各种状态,分别对应于ACPI的系统电源管理、设备电源管理、处理器电源管理、处理器和设备性能管理。   ·全局状态(GxState)—Global System State全局状态定义了整个系统平台所处的电源管理模式,它对用户是可见的。该状态下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六个方面:   1.应用软件是否处于运行状态?   2.外部事件产生到应用程序响应之间的延迟是多少?   3.当前使用何种电源管理方案?   4.返回工作状态时,操作系统是否需要重启?   5.拆卸计算机(更换配件)是否安全?   6.进入和退出该状态是否可通过电路控制完成?   ·睡眠状态(SxState)—Sleeping State睡眠状态对应的全局状态为G1,只是不同的睡眠状态在供电、能耗、唤醒时间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无论哪种睡眠模式,显示器关闭以及其他零部件停止响应的模式让系统看上去都和关机一样,与关机不同的是该模式下还需一定能耗,但唤醒返回工作状态不需要重新启动操作系统。   ·设备状态(DxState)—Device Power State设备的电源管理有很大差异,而且此项设计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举例来说,即便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某些硬件设备依旧可关闭自己的电源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此外,尽管硬件设备也有5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硬件都能够在这5种状态中切换,某些硬件可能只支持其中的部分状态。   ·处理器状态(CxState)—Processor Power State需要说明的一点在于,由于处理器必须处于工作,才能提到不同处理器状态的概念,因此处理器状态指的是全局状态处于G0、休眠状态处于S0时,处理器有怎样不同能耗和散热管理方案。英特尔在Haswell平台上引入了新的处理器状态——在之前C1-C6的基础上,添加了C7-C10以达到进一步节能的目的。   ·设备和处理器性能状态(PnState)—Deviceand Processor Performance State设备和处理器性能状态仅用于处理器处于C0,设备处于D0的工作状态下,它用来描述设备和处理器的能耗及性能表现。   让我们做个小结:   1.ACPI取代APM,对计算机的电源管理和配置管理提供了统一的规范,且允许由操作系统进行更细节的控制。   2.ACPI中的电源管理部分包括系统电源管理、设备电源管理、处理器电源管理、处理器和设备性能管理,为了便于接下来解释S0ix,我们详细列举了各个电源管理状态。   3.只有在G0/S0工作状态下,通过技术降低系统功耗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所说的处理器C-State均处于G0/S0状态;同样,只有在处理器和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下,P-State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所说的处理器和设备性能状态均处于C0和D0状态。   第二部分:制胜法宝,S0ix   无论使用者是否注意到,事实上ACPI规范定义的S0-S5共6个睡眠状态服务于PC领域多年——关闭笔记本屏幕而自动进入睡眠即S3状态,手工点击休眠则是S4,普通工作状态是S0,通过Windows系统完成关机则是S5……但是随着超极本的普及,消费者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更深的睡眠状态下也能交换数据。   事实上,手机和平板一直可以做到这一点:当按下电源关闭屏幕,让手机和平板进入待机状态时,这些设备依旧可以收取电子邮件、微博留言和微信信息。就现在移动设备的生态系统来看,如果隶属于PC领域的笔记本/超极本无法支持这种使用模式,那么它们将很难被消费者接受。   英特尔和微软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英特尔主动待机状态和Windows8ConnectedStandby。英特尔承诺通过S0ix主动待机状态的引入,能让笔记本/超极本在与S3状态具有相同低功耗的前提下,以更快的速度唤醒至S0工作状态。S0ix拥有包括S0i1、S0i3在内的多种状态,举例来说,即便消费者在使用设备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或是做一些其他应用时,S0i1状态会利用其中的间歇让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S0i1的进入时间仅为600纳秒,返回时间为1.2毫秒;如果消费者让设备进入待机状态,但希望Wi-Fi一直保持连接,则S0i3状态可完成这个之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S0i3的进入时间为450纳秒,返回时间为3.1毫秒,可通过用户命令或程序事件唤醒——与传统的S0-S5均需通过程序命令进入不同,S0ix是主动自发式的,因此它被称作主动待机状态。   英特尔一直致力于在芯片技术上不断创新,以便让处理器、芯片组、图形核心甚至无线模块的功耗能够不断优化。现在,通过S0ix,我们看到了英特尔的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低电压和超低电压版本的Haswell处理器中,英特尔参与并为其他零部件给出建议,这里的其他零部件是指从电压调节器(VR)到随机微控制器在内的林林总总,除去给出实际建议之外,英特尔还给出了它们的固件清单。在早前的技术文档中,英特尔展示了一个实例——通过简单更改固件,令主板上的一个功耗为30-50mW的微控制器功耗降低至5mW。   这并非处理器技术,但英特尔的确做了OEM伙伴们应该做的事情,即优化除处理器之外的其他平台零部件。当然,苹果公司在这方面(还包括操作系统和DSDT的优化)一直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为什么MACOS的笔记本电脑,例如MacBookAir在电池续航方面一直表现不错,而同样一台MacBookAir安装了Window系统之后电池续航能力往往会下降的原因。当然,英特尔会为其OEM伙伴提供相关技术,以便让基于Haswell的超极本可具有更出色的电池续航能力。   在英特尔提供的基于Intel Core i54350U的超极本样机上进行视频播放的测试可以证明这一点:使用QQ影音循环播放一段1080p视频,这款有着14英寸分辨率屏幕的产品播放9小时,而同样规格的IvyBridge超极本则仅可播放5小时。除去功耗之外,英特尔还在系统的其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例如要了解每一个零部件的容许延迟,事实上英特尔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处理器和各种控制器可以工作的更智能,而在这方面多年来创新的结果就是,控制器可以在需要时随时完成数据处理。在了解了每一部分的容许延迟之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电源管理模块就可以更好的安排数据处理任务——与随时处理数据的机制相比,所有零部件协同制定处理方案显然更合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系统在空闲时快速进入低功耗的待机状态,一旦需要处理数据也能快速返回工作状态——这就是S0ix主动待机状态,显然将思路转变到这方面是英特尔在创新上的又一尝试。主动待机状态能够让计算平台有更多机会进入低功耗得不时刻保持工作状态以应付一个接一个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数据处理任务。   英特尔强烈建议消费者使用预装了Windows8系统的超极本。尽管在Windows7系统下依旧可以通过S0ix获益,但Windows8系统的表现要更加出色。在Windows8的ConnectedStandby技术与S0ix协同工作的前提下,平台将有更多机会进入睡眠模式,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在S0ix主动待机技术的作用下,基于英特尔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将提供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就目前已经发布的ApplenewMacBookAir表现来看,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让该产品可完整支持使用者一天的工作——国内外媒体的测试以及最终消费者的反馈均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系统各组件在能耗方面的改进是mW级,但综合起来S0ix技术平台整体电源优化做出的贡献十分显著,新的电源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令基于英特尔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的新一代超极本可为使用者带来卓越的移动计算体验。   基准测试   本次专题评测, 我们邀请到来自Acer、ASUS、DELL、HP、Lenovo、Samsung、Toshiba等七家厂商的28款产品,全部是目前在售的机型。这些产品在配置上跨度较大,上至最新的第四代酷睿平台,下至ARM架构的Windows RT平板,在测试方法上并不能完全统一。除了Acer Aspire V5-122、Acer Iconia W510、Lenovo IdeaPad Yoga 11和Samsung ATIVBook 9 Lite 915S3G这四款轻量级的产品之外,其余产品我们一律使用SYSmark 2012和MobileMark 2012这两款软件来进行测试,为读者提供每一款产品的性能及电池续航能力的指标。   SYSmark 2012是Bapco组织推出的最新版本的系统性能测试软件,它通过运行一系列真实的应用程序来考察和比较PC产品的性能。SYSmark 2012软件包括“3D建模”、“数据/财务分析”、“媒体制作”、“办公应用软件”、“系统管理”和“Web开发”六个测试场景,涵盖了Adobe多媒体套件、Microsoft Office套件、AutoDesk 3D建模工具以及Firefox、I E浏览器等多种应用软件的最新版本,测试场景为模拟现实应用模式的自动运行脚本,其中涉及大量的多任务、多线程操作。   SYSmark 2012及各个子项的测试成绩是一组相对得分,分数越高越好。它是以一台配置为IntelCorei3-540处理器、4GBDDR3-1333内存、处理器核芯显卡、7200RPM SATA 3Gbps 250GB硬盘、64位Windows 7专业版操作系统的联想ThinkCentre M90电脑作为基准样机,将它运行SY Smark 2012(分辨率设定为)全部测试场景的效率定义为100分。测试PC完成SYSmark 2012的全部测试场景之后,系统会给出一个相对得分,如果一台PC的综合得分是200,那就意味着它的性能是基准样机的两倍。   SYSmark软件给商业和政府决策者、媒体、渠道买家、咨询公司以及系统集成商一个客观的、易于使用的工具来评估电脑的性能,是公认的面向X86架构平台的权威测试工具。   MobileMark 2012是一款基于应用程序的电池测试软件,以帮助用户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MobileMark 2012也是由Bapco组织开发的一组测试工具,它包含Office Productivity、Media Creation &Consumption和Blu-ray三个测试脚本,其中Blu-ray就是测试系统在连续播放蓝光光盘模式下的续航时间,鉴于蓝光光驱并不是每一款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置,因此我们放弃了这项测试。MobileMark 2012测试软件中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硬件要求——待测笔记本通过Wi-Fi连接到一个无线路由器上(但是不要连接到Internet),模拟了无线网卡工作时的电量消耗,从而更贴近笔记本电脑的实际使用情况。   Office Productivity测试脚本模拟了日常办公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的数据操作、电子邮件的创建和管理以及网页浏览等。   Media Creation & Consumption脚本模拟了这样一个应用场景——使用数字照片和数字视频,为一个虚构的商业机构创建、预览和渲染一段视频广告。测试程序会反复运行直到笔记本电池耗尽为止,并记录电池耗尽前一瞬间的脚本运行时间(即该应用模式下的续航时间)。   看上去很美——AMD CrossFire性能测试   无论是在桌面计算领域,还是在移动平台上,AMD都被老对手Intel远远甩在了身后;如果说AMD在某项业务上还具备俯视Intel的资格,那显然就是收购ATI而继承来的显示技术。从显示芯片的出货量来说,英特尔公司必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商——都已经把显示芯片做进了CPU里(上至酷睿下至凌动),谁还能比他卖的更多?当然在消费领域大多数的消费者会给自己的PC配备一块独立的3D显示卡,即便是在商用领域,英特尔核芯显卡也不能保证一统天下。尽管英特尔号称其最新的锐炬显卡(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集成的核芯显卡中规格最高的一款产品)较之其早期的产品有了明显的性能提升,但是消费者显然还不满意,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就连移动计算平台也是配备了独立显示卡的机型相对更好卖一些。   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显卡是PC中最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在最高的画质设定下仍然保持流畅的运行帧数是很多游戏玩家追求的目标;甚至还有人认为,如果自己的PC上只有一块显示卡、而没有采用速力(SLI)或交火(CrossFire)的配置,都不好意思自称为发烧友。在桌面平台上,SL I或CrossFire带来的性能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多能够实现四路并联);应用在移动平台上是否也有足够亮眼的数据呢?众所周知,笔记本电脑由于空间所限,对硬件的功耗和散热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要采用双独立显卡构成SLI或CrossFire,至少也得是17英寸规格的机型;当然,在主流移动平台中也有一种折衷的方案——那就是采用AMD APU处理器和某些特定型号的AMD独立显卡的配置,也能通过催化剂(AMD显示驱动程序)控制面板来实现“交火”。这种“交火”模式是否也像桌面平台那样给力呢?那就让我们从几组测试数据来看看实际效果吧。   平台A采用AMD A8-5550M处理器,集成了Radeon HD8550G显示核心,同时还配置了一块Radeon HD 8670M独立显卡,二者可以实现“交火”;为了让数据看起来更直观,我们不仅在启用和禁用“交火”功能的设置下分别进行了测试,而且还选择了平台B作为对比参照。平台B采用Intel Corei7-4700HQ处理器,配备了一块GeForce GT 745M独立显卡,二者同是4GB内存(单条)和机械硬盘的配置,属于同一品牌价位比较接近的两款笔记本。   对比一下表格里的成绩,应该会让原本对AMD交火技术抱有好感的朋友大跌眼镜吧。“交火”后的平台A不仅难以看到平台B的尾气,就算和自身禁用交火功能的数据相比,也只是在3DMark11这项测试中有小幅度的提升,其它测试甚至完全看不到“交火”带来的改善。为什么A M D在移动平台的3D显示技术上表现得如此糟糕呢?驱动程序及应用程序的优化这些内在的问题只能靠AMD自己去解决和改善。而PC厂商在笔记本的硬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坑害AMD”的嫌疑,交火技术是一项很依赖于内存带宽的技术,单条内存的配置让双通道内存技术化为乌有,严重限制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具有一定硬件知识的朋友应该明白,显存位宽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决定了显示核心与显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PC厂商在主流平台上,大多会选择单条4G B内存的配置,他们的理由是——如果用户希望升级内存,只需要再购买一条4G B的内存而不浪费现有内存,既扩展了容量又实现了双通道;如果机器标配就是两条2G B的内存,那么用户升级时就得淘汰现有的两条内存,所以这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的配置方案;反正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是很站得住脚,在内存如此廉价的今天,你直接给一台五千元价位的笔记本配上两条4GB的内存,真的会影响自己的产品布局和定价策略么?   在选择测试软件时,我已经故意放弃了CAPCOM公司那几个著名的游戏DEMO(例如失落星球2、街头霸王4、生化危机6等等),因为CAPCOM公司和NVIDIA公司有紧密的合作,旗下所有的游戏都会针对NVIDIA卡进行优化;纵然如此,采用AMD交火技术的平台A在3DMark测试项目上仍然完败于采用单块NVIDIA GeForce GT 740M显示卡的平台B,差距之大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测试时间非常紧张,我也主动回避了坦克世界、星际争霸2这类测试起来比较麻烦的游戏(借助Fraps软件抓取录像回放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来计算该游戏下的平均帧速率);如果平台允许的话——说白了就是厂商能把机器再多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测试项目进行比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们的技术与应用栏目或者官方微信,了解更多的信息。   Acer Aspire R7   虽然很早就推出了超极本、触控本等产品,但是宏基直到今年5月3日的纽约新品发布会上才推出了自己的变形超极本产品,其中变形方式独一无二的Aspire R7颇引人瞩目。   宏基Aspire R7具有如同画架一般的独特双轴承设计概念,可调整屏幕的角度、位置并翻转,甚至可以整个屏幕可以完全推平至180度与键盘平行,而根据屏幕位置的不同能呈现笔记本、触控、分享、平板四种使用模式,并支持手势控制。宏基R7的双轴承为了让触打双用更为顺畅,特意在设计中将键盘与触摸板对换位置,使用时可随意调整屏幕距离,让触打双用皆不受影响。此外,此双轴承中附有特殊的扭力弹簧设计,依照移动角度的不同而有高低扭力调整,能兼顾屏幕的稳固与移动上的滑顺感,让不同模式的翻转更加顺畅。双轴承设计可依照使用情境的不同,提供四种使用模式,一为笔记本模式,当用户在做字处理、需要使用键盘时,将屏幕后推,作为笔记本使用;二为触控模式,可调整轴承角度,将屏幕拉近到键盘的上方,也就是距使用者较近的距离,便于触控;三为分享模式,想要将屏幕画面与朋友分享时,只要将屏幕翻转,面向对方即可;四为平板模式,在浏览网页或玩游戏时,R7可降低屏幕高度至4度,接近水平,呈现使用者最舒适的触控角度。   宏基Aspire R7的工艺设计,除独特的双轴承外,并涵括了智能型的音效技术。 Aspire R7内建多达四颗立体声扬声器及双麦克风、第四代杜比环绕音效(Dolby HomeTheater v4);当用户将屏幕翻转,分享画面给对向用户时(分享模式),Aspire R7的自动追踪声道技术 ,能够对换左右声道,呈现正确的音源及立体音效。此外,在视频会议时,R7并能辨识主音源、自动降低环境杂音,提升对话的质量。   Acer Aspire S7   如果说有一种科技产品是可以让人觉得美轮美奂更接近于艺术品,你会想到什么?苹果?还是索尼?也许从前Acer笔记本电脑产品未曾给你带来过如此快感,而今天你看到的这款Acer Aspire S7必将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Acer Aspire S7采用高强度的康宁玻璃作为机身顶盖。简洁程度可以说是所有已知材质中最为突出的。康宁玻璃的良好抗磨抗刮能力也是业界有目共睹的。S7尽管是一款不会变形的笔记本,但是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S7的创新之处。比如那块美丽的第二代康宁Gorilla玻璃,以及支撑它的一体式转轴,都保持了美观和坚固。而机身内部难以被发现但是重要的双涡轮风扇散热技术,也让整台笔记本的品质更上一层楼。还有为了使触控体验更佳而设计的两段式阻尼。总之,在S7上仍然能够体现出宏基的设计以及创新能力。   对于高端超极本来说,触控功能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Windows 8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触控的支持。但是AspireS7超极本并不是简单的把触控功能加入其中,还有更多贴心且细心的设计在其中。比如屏幕转轴加入了两段式阻尼设计,在开合100度后的阻力加大,这样消费者在使用触控的时候不会让屏幕过度后仰,提升了触控的体验。AspireS7并没有因为超薄的机身厚度而将散热口设计于屏轴内侧,相反的,后置的散热孔更为合理,能够给用户带来更为舒适的使用体验。配合机身内部的双风扇所带来的更大的排风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发热。   Acer Aspire V5   V系列(Victory)作为Acer在5000元价位的主力机型,V3与V5系列都拥有主流的性能,不同的地方在于V5的机身更加轻薄,更漂亮的设计,同时拥有更加丰富的颜色。AspireV5拥有11.6英寸、14英寸和15.6英寸的机型,14英寸的还有天空蓝、月光银和薰衣草紫等另外三种配色。   除了设计方面的亮点以外,Aspire V5也是目前少数几个使用独立显卡的轻薄型笔记本,那么在狭小的机身需要更好的控制散热就成为了棘手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Aspire V5笔记本的进风口被安排到了键盘处,冷空气有键盘的空隙吸入到机身内部,通过一个很长的循环路径通过左手边的散热窗排出,而且多数发热量较大的部件,如处理器、独立显卡等等都被安排到了靠近机身左侧的位置,更加有利于散热。   Aspire V5将绝大部分的接口都放在了机身左侧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左侧拥有一个电源接口、一个外接扩展接口、一个HDMI视频输出接口,一个USB3.0接口和两个U S B2.0接口。由于机身设计的比较轻薄,所以一些接口必须采用转接器的方式才能连接,As p i r e V5附赠了一个R J-45以太网卡接口和VGA接口二合一的转接头,通过这个转接头,Aspire V5的接口基本可以满足任何需求了。在机身的右侧则相对比较简单,只有一个笔记本电脑锁接口和一个DVD刻录光驱,不过由于机身比较轻薄,所以AspireV5搭配了9mm超薄光驱,这几乎是光驱厚度的极限了。在娱乐性方面,Aspire V5采用了第二代的杜比音效音箱,并且内置了多媒体中心,对于消费机用户来说,这是比较贴心的设计。   Acer Aspire V7   Aspire V7系列超极本,提供14英寸及15英寸两种尺寸,搭配的IPS技术屏幕,采用英特尔第四代处理器,搭载NVIDIA Geforce GT750M独立显卡;此外还搭配多种色彩、仿金属纹路的外壳设计,机身轻薄仅约2公分、重量约2公斤,效能强大却保有时尚轻盈的外观。   Aspire V7具有四个扬声器、第四代杜比环绕音效(Dolby Home Theater),内置Intel WiDi(Wireless Display)无线显示技术,可以透过无线连接,在大屏幕上享受包含电影、视频、应用程序或网络电视节目与浏览相片等,并且支持Full HD高画质内容,Aspire V7能提供更优质的视听享受。Aspire V7的双向麦克风藏于前方底部,独家设计Acer Purified.Voice,特别强化了音频技术,即使在网络联机的视讯状态中,都能自动辨别与会人士的主要音源,并过滤使用键盘时的杂音,提供极佳的视频质量。   Aspire V7因强调薄型机身,特别配备小巧的整合性连结坞(Acer Converter Port),藉由转接线连结插孔较大的传统的VGA,并将耳机及麦克风连接孔合并,使用上更增添便利性。此外V7亦内建SD卡插槽、可充电USB 3.0以及HDMI端口,周全兼顾其他装置链接性。Aspire V7拥有的全高清IPS触控屏,提供170度超广可视域,画面稳定、可靠,色彩、亮度对比明显。屏幕反应时间更快,更能减少眼睛疲劳,提供更细腻的影像,当用户观看高速画面时效果尤为突出。对于触控屏,也丝毫不见残影或反灰。AspireV7内置的四组扬声器配合第四代杜比家庭影院技术,可播放更具震撼力的音量并消除杂音,让用户体验如水晶般清亮的剧场环绕声场。同时,用户能透过杜比控制面板,调整所有音频设定,长期保留自己的音效偏好,而无需重新设定。   Acer ICONIA W700   Acer ICONIA W700采用了Uni-body机身一体化设计工艺,银色金属的外部感觉与苹果设备有着类似的感觉。屏幕上方是前置100万像素的摄像头,底部则为实体式的Win键,并未采用像微软Surface Pro那样触控式的按键设计。采用方框式的设计理念使得Acer ICONIA W700不光从金属质感方面让笔者感觉有些类似苹果设备,常用的按键接口以及技术都被一个不落的放在了边框上,虽然表面看上去有些拥挤的感觉,但以最佳的方式而节省了空间。同时在机身侧部我们也看到了Acer在笔记本中采用的“DolbyHome Theater v4”家庭影院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普通的PC,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中可以实现最高7.1声道的影院音频效果,其包含杜比耳机、音场拓展、自然低音等技术。在这款Acer ICONIA W700的配件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就是其底座设计,这也是这款ICONIA W700的一大卖点。令人惊讶的是这款ICONIA W700的标配底座采用的是组合式的设计,通过两个不同组件的组合,可以实现横向和纵向两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如果外接鼠标和键盘,完全可以实现类似传统笔记本应用模式的效果。不过在使用原装皮套的时候,W700使用起来就更像是一款平板电脑。   三国演义   从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来看,如今是处于苹果iOS、谷歌Android和微软WindowsRT三分天下的局面(至于各自所占的市场比例与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势力是否一致就不要深究了,领会精神即可),不过平板电脑并不是我们这期专题的主角,我们要说的是笔记本,虽然其中也有个别产品可以变形、具有平板的形态。笔记本电脑在配置上可以有很大的跨度,既有能胜任高负载3D游戏的高性能平台,也有只适合上网冲浪的入门级配置,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入门级平台里的三种选择。   在笔记本市场上,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几乎处于垄断的地位,AMD只能凭借APU平台在移动市场上分到小小的一杯羹。分析一下英特尔的产品线,多数人都会觉得产品部署严密、定位清晰——上有酷睿i7/i5,中间是酷睿i3和奔腾,下有赛扬和凌动,怎么看都是无懈可击的。然而作为英特尔多年来的老对手,AMD毕竟还是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比如“田忌赛马”的策略,就已经多次被AMD采用了(研发制造实力明显落后于对方还能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英特尔一直在力推超极本的概念,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长的续航时间是超极本的诉求方向。酷睿处理器是英特尔对超极本规范提出的一个配置门槛,这说明超极本产品的续航优势不是以牺牲运算性能为代价的。   AMD在高端平台上确实不具备向英特尔酷睿叫板的实力,索性就瞄准了英特尔中、下层的产品来下手。APU平台在运算性能上的表现有些令人失望,和英特尔酷睿移动平台之间的差距甚至还大于二者在桌面平台之间的差距;而APU所具备的优势——核芯显卡的3D性能,在配备了NVIDIA独立显卡的迅驰平台面前又荡然无存,所以AMD干脆出奇招,推出一种效仿超极本的用户体验、但在运算能力上有明显缩水的解决方案——Temash平台,用来对付英特尔凌动平台,正符合了“取己中驷,与彼下驷”的道理。   本次专题中,有四款笔记本电脑属于轻量级的选手,所谓轻量级,是指这些产品具备笔记本电脑的外形,但是配置并不高,可以用来上网或进行简单的办公应用,如果从事多媒体的编辑处理工作就显得勉为其难了。Acer Iconia W510基于英特尔凌动平台,Acer的另一款产品Aspire V5-122和Samsung ATIV Book 9 Lite 915S3G都是采用AMD低功耗的Temash核心APU,还有一款LenovoIdeaPad Yoga 11则是采用ARM架构的NVIDIA Tegra 3处理器。从测试方法上来说,这几款产品肯定不适合接受S Y Sma r k 2012这种复杂的测试程序的考验(ARM架构的系统根本就无法安装和运行SY Sma r k软件;A t o m Z2760表面上是一款X86架构的64位处理器,实际上也只能运行32位的操作系统,我们曾经尝试在凌动平台上进行32位的SYSmark2012测试,得到的结论是在凌动平台上可以跑SYSmark,但“能”跟“适合”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Temash核心的APU的确是一款真正的64位处理器,可以和其它主流平台一样运行64位的Windows 8系统,但是从运算能力上来看基本也就是AMD出品的Atom,这样的解释够直白了吧),所以我们采用P T公司开发的两套轻量级的测试脚本——TouchXPRT 2013和WebXPRT 2013,对这几款产品来进行测试。在宏基公司送测的几款产品中,包括Acer Aspire V5-122在内的三款V5系列产品都存在着硬件问题,或者安装操作系统失败,或者频繁的死机,无法完成任何测试项目。所以在此我们只给出其余三款产品的测试成绩,它们恰好是各自代表了一个阵营,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不同架构的处理器在运算性能上的差别。   Acer ICONIA W510   Acer ICONIA W700采用了Uni-body机身一体化设计工艺,银色金属的外部感觉与苹果设备有着类似的感觉。屏幕上方是前置100万像素的摄像头,底部则为实体式的Win键,并未采用像微软Surface Pro那样触控式的按键设计。采用方框式的设计理念使得AcerICONIAW700不光从金属质感方面让笔者感觉有些类似苹果设备,常用的按键接口以及技术都被一个不落的放在了边框上,虽然表面看上去有些拥挤的感觉,但以最佳的方式而节省了空间。同时在机身侧部我们也看到了Acer在笔记本中采用的“Dolby Home Theater v4”家庭影院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普通的PC,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中可以实现最高7.1声道的影院音频效果,其包含杜比耳机、音场拓展、自然低音等技术。在这款宏碁ICONIA W700的配件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就是其底座设计,这也是宏碁这款ICONIA W700的一大卖点。令人惊讶的是这款ICONIA W700的标配底座采用的是组合式的设计,通过两个不同组件的组合,可以实现横向和纵向两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如果外接鼠标和键盘,完全可以实现类似传统笔记本应用模式的效果。不过在使用原装皮套的时候,W700使用起来就更像是一款平板电脑。   Lenovo IdeaPad Yoga 11   从工艺设计上来说,Yoga 11仍然保持了前一代产品的设计理念——屏幕可以360度翻转,让消费者根据使用环境的需要来变换造型——笔记本模式、平板模式、站立模式、帐篷模式; 只是机身尺寸(298×204×15.6m m)更加小巧——屏幕规格为11.6英寸,贴近了主流平板电脑的尺寸。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角度来说,13.3英寸的确是一个大小适中的尺寸;如果把屏幕翻转360度变成平板模式,单手握持得久一点手腕还是很酸的,推出一款尺寸更小的产品显然会受到更多女性用户的欢迎。如果你的应用类型偏向于传统的笔记本,显然应该选择酷睿平台的Y o g a 11S;如果多数时间都用它来娱乐、只是偶尔收发下邮件或进行简单的字处理,选择ARM架构的Yo g a 11也未尝不可,无非就是获取应用的方式很单一——只能通过Windows系统下的应用商店来下载(购买)。   IdeaPad Yoga 11-TTH采用NVIDIA Tegra 3 T30四核处理器(1.3GHz),搭配2GB DDR3低电压内存和32GB的固态硬盘,在平板电脑中属于中高规格的配置。其11.6英寸的广视角屏幕支持5点触控操作,的分辨率也能满足720P视频的娱乐需求。按照联想网站上给出的数据,Yoga11-TTH不间断地播放在线视频可以达到12小时的续航时间,也符合平板电脑的主流水平。相对于iPad或安卓平板产品来说,Yoga11在平板模式下的厚度依然是个短板,毕竟它还多了一个键盘底座,靠变形设计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用户还能享受到两个USB2.0和HDMI接口带来的便利连接性,这也算对易用性的一种补偿。   Samsung ATIV Book 9 Lite 915S3G   从产品的外观设计来看,Samsung ATIV Book 9 Lite 915S3G妥妥的一副超极本Style——机身厚度只有18毫米,完全符合13英寸超极本的规范要求;在固态硬盘和四核处理器的支持下,机器从休眠状态下的唤醒速度也足够快捷。不过这并不是一款超极本,因为它是基于AMD APU平台的产品。   Samsung ATIV Book 9 Lite 915S3G在配置信息上显示得比较模糊,只能看到四核1.0GHz(最高可达1.4GHz)的字样,与AMD Temash A6-1450处理器的标称规格略有出入(A P U集成的显示单元型号不同),不过基本上可以认定这就是一颗经过定制化处理的A6-1450 APU。Temash APU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28纳米的制造工艺,热设计功耗只有7瓦,以英特尔凌动平台为竞争对手的话,在性能(尤其是3D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还支持64位的Windows 8系统。   Samsung ATIV Book 9 Lite 915S3G采用13.3英寸的十点触控屏幕,从操作体验上来说也不逊于英特尔超极本的感受。当然你必须清楚这款产品的定位——它更适合用来消费内容,而不太适合用来创建和编辑内容,说得直白点就是它更贴近平板电脑的应用模式,而不适合扮演传统笔记本电脑运算平台的角色。从机身的外壳工艺和触控体验来说,这都更像是GALAXY手机的一个变种。   ASUS A450JF   华硕A450JF笔记本采用金属拉发丝纹顶盖、背装无缝式分岛键盘、掌托部分采用晶钻漾彩工艺;整机厚度为24.8毫米、重量为2.1千克。在机身的左侧拥有电源接口、散热出风口、VGA视频输出端口、H DMI高清视频输出端口、可折叠式RJ-45以太网口、1个USB3.0接口、1个USB2.0接口和耳机/麦克风接口;机身右侧,保留了DVD刻录光驱位,在光驱位两侧还提供了1个USB 2.0接口和笔记本安全锁孔。   这款笔记本搭载了酷睿i7-4700H Q四核处理器、NVIDIA GeForce GT 745M独立显卡以及Windows 8系统,在目前的主流笔记本电脑中属于性价比较为出色的产品。华硕A450J采用流行的下沉式转轴设计,位置在电池位的两侧,转轴力度控制均匀,单手进行开合屏幕操作完全没有问题。支持屏幕角度方面与同类转轴相似,屏幕最大张开角度大概在135&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日常观看角度要求。华硕A450J F采用了一块14英寸TN镜面LE D显示屏,屏幕分辨率为。这块屏幕的色彩还原及可视角度比普通TN屏笔记本要稍好,满足正常使用没有问题。   A450JF采用了华硕目前主流笔记本上常见的黑色巧克力键盘,这块键盘的整体布局非常简约,按键手感尚可,不支持背光功能稍显遗憾。A450J F整个C面上腕托和非键盘区域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dow10怎么看版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