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圣僧不要放弃治疗治

为什么放弃治疗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治疗
动机在杭州,应用心理学博士 微信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
最近我遇到一个来访者。他像是负面标签的收集器。他觉得自己敏感、内向、自卑、不成熟、焦虑、抑郁、强迫&&所有流行的负面标签,他都乐于往自己身上按。跟他的咨询我得非常小心,不能轻易说出任何负面的词,否则他会马上把这个词按在自己身上。
但我还是不小心说了:&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耐心,急于改变。&
&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没有耐心,有时候特别着急,总是想着事情要快点解决,一点都搁不住事。那我怎么才能改变呢?&他像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急切地望着我。
怎么才能很快改变&急于改变&的状态?这可真让我为难。
悖论的历史由来已久。简洁点的,像&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或者&我现在说的是一句谎言&,复杂点的,像维特根斯坦讲的悖论故事:
有个国王颁布了一部法律,凡是要进入该国的外国人必须陈述进入该国的真正理由。那些没说真话的人,将被处以绞刑。一个找茬的辩士来到了该国。他说,我之所以来,就是为了让国王判我绞刑。这下国王麻烦了。如果他把法律当真,他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能判他绞刑&&如果他这么做了,辩士就说了真话,按理无罪;他又不能不判他绞刑&&如果他不判他绞刑,辩士就说谎了,他应该被判绞刑。于是国王陷入两难的悖论动弹不得。
如果你觉得这种悖论只是思辨领域的思维游戏,那你就错了。最近我在读保罗.瓦茨拉维克等人写的一本小书,叫《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书里就专门讨论了行动领域的悖论。
行动领域的悖论,同样无处不在。
当一个来访者说:&我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的时候;
当一个妈妈一边督促孩子做作业,一边抱怨说:&你就不能不用我的监督,自己就好好学习嘛&的时候;
当一个妻子一边指挥耷拉着脑袋的丈夫,一边抱怨说:&你就不能像个男人,不用我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时候;
当丈夫对着妻子怒吼&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嘛!&的时候;
他们所做的,正是他们想要反对的,更糟的是,他们所做的,加剧了他们想要反对的。
可是,让他们放弃改变的企图太难了。觉得自己问题就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来访者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努力改变,就会变得&更不接纳自己&;监督孩子的母亲会担心没有自己的提醒,孩子会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指责丈夫&不像男人&的妻子会担心没有自己的提醒,丈夫会更&不像个男人&;丈夫也会担心,如果不对妻子怒吼,妻子会无休止地争吵下去。
于是,处于悖论中的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当改变的企努力本身变成了问题,人们就只能在恶性循环中疲惫挣扎,无力摆脱。
很多心理问题都有这种悖论的影子。
比如,失眠的人会把失眠当作一件重要又痛苦的事。在入睡之前,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暗示自己,&我要努力睡着,不然明天就会变得没精神&。可是他们没想到,当他们&强迫&自己睡觉的时候,睡觉变成了一个任务,一件不得已的苦差事。他们的脑子里紧绷着一根弦,观察着自己入睡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正是这根弦把入睡的自己惊醒了。
比如,焦虑的人会在各种让他紧张的场合不断跟自己说&我不能紧张,如果别人看出我的紧张,我就要丢人了。&可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紧张。他们脑子里也有一根弦,在搜集自己紧张的蛛丝马迹。一旦身体有了一点紧张的迹象,他们就惊慌万分。焦虑就这么如期而至。
再比如,抑郁的人,心理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抑郁太可怕,我得让自己快点积极起来。一旦他们陷入抑郁的情绪中时,他就会自责:&我怎么这么没用,连开心一点都做不到!&而这种自责会让他更加抑郁。
强迫的人会努力想把某个念头从自己头脑中排除。他会不停提醒 &不要想不要想&,可是&不要想&什么呢?当他这么提醒自己的时候,那个他想排除的念头自然而然在他头脑中浮现出来,让他痛苦不堪&&
这些常见的,被称作&神经症&的心理问题,都包含了类似的悖论。改变的企图和问题的症状本身勾结一气,形成了&问题&&努力改变&&问题加深&&更想改变&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不知道改变该如何开始,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就像面对着一头饥饿嘶吼的猛虎,我们只有战战兢兢喂它吃肉,它才会平静一些。可老虎因此不断变大,想要它平静,需要的努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放弃治疗&由此成为了一种治疗。
但要&放弃治疗&谈何容易!人们自然要问的问题是,要通过怎么样的&治疗&,才能让人&放弃治疗&?这又是一种悖论了。
处于悖论中的这种心理状态,很像一所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虽然破旧,毕竟还能遮风挡雨。房子里的人也觉得房子不安全,但他想得自然是,该怎么修补好它。现在,来了个心理咨询师,告诉他说别补了,得把房子拆了重建,否则这老房子倒坍了更加危险。正蜷缩在房子角落,千方百计躲避风雨的人,怎么肯主动地走进风雨,去把房子拆了?
&放弃治疗&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冒险。要让问题中的人放弃心理防御,直面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是件很困难的事。虽然很多人一直在寻求改变,但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真正的改变并不是连续的、符合逻辑的修修补补。改变有时候很艰难,就像一个人从悬崖一边纵身跃下,去经历原有秩序破碎的时刻,那艰难又深刻的顿悟,才能让自己的脚重新站上另一块更加踏实广阔的平原。但改变有时候又很容易,它只需要我们巧妙地转换一个语言框架。
艰难的改变,最有名的,莫过于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本人的故事。森田疗法的理念正来源于对&放弃治疗&的领悟。该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从小就是个神经症人格。7-8 岁时在日本寺庙里看到彩绘地狱壁画,感到毛骨悚然,陷入了死亡恐怖的阴影。12 岁时还为尿床苦恼。16 岁有偏头疼、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失眠,这些神经症人格爱得的疾病他都得了。森田就是带着症状一路痛苦地来到了青春期。
大一时,父母因为农忙,两个月忘记给森田寄生活费。神经症的人非常容易想多了。森田就误以为父母不支持他上学,他越想越觉得气愤,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甚至一度想当着父母的面自杀。伤心难过之下,他决定放弃治疗算了。他不再吃药了,也不再理会身体的症状。对&心律失常&、&神经衰弱&这些让他担心得要死的身体症状,他都以&死都不怕,爱咋咋的&态度来对待。他就只顾拼命看书学习。
结果,他不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连神经症的症状也消失了。
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带着症状生活&,通过&放弃治疗&打破改变的悖论,通过&为所当为&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说易行难,这种领悟很难通过语言传递。森田原本设计了一整套类似禅修的体验的活动,为期近一个月。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这种体验式传统被放弃了,改成了谈话。
而以我的经验,谈话并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有时候,一些来访者会抱怨,这咨询师什么也没说,他只会苦口婆心地劝我应该更加&悦纳自己&!他们的抱怨是对的。因为当一个咨询师这么说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悖论&&他试图通过让来访者改变自己来&接纳自己&。
那么,该怎么来解开这种悖论呢?我们下回再聊。
作者微信号:happinessclass,幸福课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医生已经被我逼疯了。。。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b青年由来:最早是豆瓣发个活动贴叫普通青年VS文艺青...
这句话来源于 魔兽世界吧,有些人进贴子里没看见图就...
图样图森破,网络用语,为英文 too young,too simple...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出自哪里
“待我长发及腰”...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袁莉在网上问:“土豪英文怎...
“来信砍”是一个网络热词,意思是“来XX信不信我砍死...
李菊福为是“理据服”的谐音,“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且行且珍惜,日 马伊P微博回复文章出轨事...
表面的意思就是"友情走到了尽头,友情结束了",如果朋...
又名“怪叔叔”,蜀黍是港台等地小女孩叫“叔叔”时的...正在进行电疗的网瘾少年
为什么放弃治疗 -
杨永信是治疗网瘾少年的医生,一些网瘾少年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电疗而多被指责,后来电疗就停止了。为什么要放弃治疗,这句话就是杨教授说的,原意是你为什么放弃网瘾治疗,而现在多被用于嘲讽以及自黑,跟停药治疗同一个意思。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电疗而多被指责。&后来就用于网络上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或某些观点、意见、评论不满意、不同意,于是就说“你为何放弃治疗”,蕴含幽默、讥讽、骂人的三重意思。
为什么放弃治疗 -
大意就是说“你脑子有毛病了,应该去治疗”、“你有精神病,要去继续治疗,不应该出院”,有骂人有病,脑子进水之类的意思。
为什么放弃治疗 -
出处一是治疗网瘾少年的医生,因为在治疗一些网瘾少年的过程中使用电疗而多被指责,后来电疗就停止了。“为什么要放弃治疗”,这句话就是杨教授说的,原因是你为什么放弃网瘾治疗,后多被用于嘲讽以及自黑,跟停药治疗同一个意思。[1-2]出处二游戏解说员“单车”在解说dota2时说的,团战好像是蓝猫出了血精石,然后蓝猫用血精石自杀了(其实自杀是可以治疗队友的),单车不知道血精石有自杀功能,一直在质问蓝猫为什么要自杀而不用血精石在英雄死亡后会治疗周围英雄的机制,作为一个专业解说却出现这样的失误,所以遭到了广大玩家的吐槽。出处三游戏中,治疗受点燃效果影响,而光盾不会受到点燃影响,CD时间又短,所以放弃治疗。
为什么放弃治疗 -
可用于人处于异常激动状态而做出的旁边无法理解的行为或言论。
为什么放弃治疗 -
可用于自嘲:“不要管我,我已经放弃治疗了……”旁人此时可进行指责:“为什么放弃治疗?!”
为什么放弃治疗 -
引申一引申新词“何弃治”、“”,本意为:为何放弃治疗。寓意:讽刺对方的言论很脑残,和放弃治疗的精神病人一样。引申新词“药不能停”,和“为何放弃治疗”同义,常见用法“为何放弃治疗!!药不能停!!”引申二“自从得了精神病,我整个人都精神了!”是微博上流传一组段子,巧用双关,思维跳跃,网友一边揉着笑痛的肚子一边提醒段子作者“药不能停”,亦有网友冷到发抖而质问作者“为何放弃治疗”。这组“何弃疗”段子让网友@贫僧我掐指一算感悟到:放弃治疗是为了更机智地活着。引申三“大家应该多关心下这位楼主,不要让他一个人呆着,多陪他说说话,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果还不见好转的话,可以送到医院观察一下。”常用于腹黑者诙谐调戏。引申四对于“为何放弃治疗”的言论,网友应对道:“为了把床位让给你.&别说得我还有救似的。”或“因为带了屏障\其他召唤师技能。”
为什么放弃治疗 -
“不必担心网络语言教坏小孩”“词语收藏人”黄集伟说,近些年,网络词汇在他的词汇笔记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网络新词的产生频率越来越快。“生活日新月异,语言要创造新内容,表达新感受,就会不断地有新词产生”,黄集伟评论道,用谐音、幽默的方式创造词汇,表达情感,这在国外也是很普遍的事。在黄集伟看来,网络新词,与古代对对联、猜灯谜,现代的相声段子一样,都是语言游戏功能的体现。“不必担心网络语言教坏小孩,”黄集伟说,孩子们有他们的生活情境,网络语言无法避免更无需避免。“语言有自身的净化规律,”黄集伟认为,大多数人都懂得语言表达的得体和使用的语境,网络语言,不会被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去使用。网络语言会自我净化沈阳是武汉大学教授,是中国较早开始对微博进行研究的学者,同时担任了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在他看来,网络语言具有传染性和娱乐性,“更年轻,更新潮。”而这些,都得益于网络语言对漫画、外来语、汉字文化的吸收。沈阳认为,“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是一个伪命题,“网络语言同样处于网络言论的宏大信息流之中,存在自我筛选与净化机制。”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网络语言,一样会被遗忘。比如“”,日常交谈中,很少听到有人用。而另一些词,比如“”,则进入了现实的话语体系。谈到网络语言的使用,沈阳认为要防止盲从心态,“要善于吸纳好的,防止恶性的、不良的语言符号”。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小伙伴们快跟不上了@卢梦尧:“你们不觉得这些网路用语可以更有意思感情更浓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吗?”@杨凌枫:“我觉得既然是语言,应该要包容各种分支的发展,这样才是文化多样性的保证。至于哪些糟粕哪些精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即可。”@王捷:“语言学里有一个“最省力原则”,就是对话双方要在选词和理解的难易上作出妥协,但是这些的词已经让理解一方处于困境,因此也将最终失去生命力。”@许军海:“把一个词不经过思考就用在别人身上就很让人不舒服,而网络语言恰好强化了这种趋势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2:33:1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弃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