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表面对子女可以,背地里说人长短遭白眼,是父母讨厌她吗

父母老了病了,为何子女还会怨恨? - 壹心理
父母老了病了,为何子女还会怨恨?
发表于 16:48:10
文|阿苏 公众号来源:阿苏心理工作室开宗明义,这篇文章不适合所有人,所有的家庭,只是适合一些有这种情况的家庭,大家不要泛化,只是就家庭中有这种情况的人的一种表达。从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故事开始讲起,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也好,在咨询室也好,我们能看到很多子女对父母的情绪性感受和表达,比如豆瓣上著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几万人在里面吐槽父母曾经对自己伤害和虐待的各种花式。有时父母躺在病床上,或者白发斑斑,垂垂老矣,甚至父母去世了,子女对父母的怨恨还是很多,不能放下,一直耿耿于怀。很多时候会和父母打架、互骂、争吵、抱怨、心理憎恨,远离不想和他们待在一起,有时用钱去表达亲情,在情感方面却和隔离,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个空间,甚至不想说话。在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这种现象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顺,没有良心,白眼狼,但这种现象却比比皆是,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着,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关系是从父母开始的关系,最开始,是从你生下来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的。“履霜坚冰至”,原初的关系模式和质量会和以后的关系模式有着莫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降生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关系模式。0-6岁这个阶段,那个时候父母本身的人格健全和成长水平,父母对自己是爱,还是恨,是憎恶还是冷漠,是暴力还是关爱,是强迫强制还是民主尊重,是自己抚养,还是交给他人抚养,有没有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有没有付出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有没有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去陪伴孩子成长,还是我期望我想要你怎样,你必须实现我的需要和期望,这些都有很大的关系的,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和相处质量。每个人和父母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爱恨交加的,“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所包含的寓意和感受分外深厚和沉重,里面有很多情绪情感性的东西,有些人甚至从某个年龄段开始从来没叫过“爸爸妈妈”这个词,而有的人却很亲切温暖的叫着“爸爸妈妈”。此中到底隐含了什么能量和情绪,每个人的感受不不一样的,好复杂的。子女对于父母的情感是复杂的,既爱又恨,既依恋又排斥,潜意识是一个真实的全方位的记录状态,每一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都会在情绪情感中体会感受到,当伤害达到某种程度时,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就会从爱震荡到恨,但又对自己对父母的恨不能接受,非常的难过,我怎么能恨把我辛辛苦苦养育大的父母呢?会很内疚和自责,但是对于父母的憎恨和怨气却又不会消失,分外的纠结。反思起来,觉得有内疚又愧疚,但和父母在一起,又忍不住那种愤怒和怨恨,总是在相处中不时的爆发出来,好像在说,你也受受我当初的感受是什么,你也尝尝那种滋味是什么,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报复当初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事后又会难过愧疚,不停的自责,但是停不下来这个重复的模式。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伤害的种种表现1、对于孩子的降临没有做好准备,有的在怀孕时就想打胎流产,不想把孩子生下来。2、觉得孩子是个累赘,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内心里憎恨孩子,又没有办法,带着很强烈的情绪带孩子,有时还会说“要不是因为你,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3、孩子生下来后,没有母乳喂养,直接把孩子交给父母、保姆或者月嫂带,自己去上班去了,孩子的依恋关系不稳定,建立在他人身上,没有在心灵上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联结,与孩子情感联结薄弱。4、夫妻关系恶劣,在家要不天天吵架,要不就是冷战,孩子处在惊恐焦虑的状态中,又无能无力去改变。5、将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发泄的渠道,将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还说都是因为你,有时是无来由的谩骂和殴打6、父母好玩,天天出去跟朋友玩,打麻将,将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又不准他出去玩,孩子恐惧孤单,有时还彻夜不归,留着孩子独守空房。7、逼着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了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逼迫孩子去学习钢琴、武术、各种补习班、舞蹈之类的,把假期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孩子自己的主动的喜欢除外)8、用各种规则强行规范孩子,你要懂礼貌,你要守规矩,你要讲卫生,你要懂事,你要主动叫人,一点都不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理解去强行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9、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就这个样子,你得学学人家。让孩子无地自容,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还无穷无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10、否定性的评价和诅咒。你这个样子,跟你爸一样,没有出息。你以后能有什么用,你就是个废物,你总是让人失望透顶,我真后悔生了你。11、不停的精神折磨和谩骂。你这个蠢猪,你这个背时鬼,你真是烦人,你就是阎王派来折磨我的,我真希望没有生你。12、高标准和高要求。一定要孩子考第一名,一定要表现优秀,一定要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达到了就各种夸奖表扬奖励炫耀,没有达到就各种贬低讽刺打击责骂,孩子心理很苦。13、夫妻离婚,因为孩子的抚养权和后续问题争吵不休,甚至拿孩子作为武器和工具去攻击对方,孩子既要承受没有父母的痛苦,又要夹在中间很痛苦。很多人不敢结婚,其实与父母的婚姻榜样有关。14、不停的在孩子里面上演家庭战争,将夫妻关系的苦水往孩子身上倒,不停在孩子面前说伴侣的不是,让孩子对婚姻和亲密关系产生恐惧,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同。15、父母有不良的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赌博、打牌打麻将之类的,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有时酒后打人骂人,输钱之后将情绪发在孩子身上。16、父母有家庭暴力倾向,将孩子往死里打,很多孩子身上还有童年时被虐待的伤疤。17、孩子长大后,不放手,控制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情感、工作、婚姻、育儿强行插手,不给孩子独立成人的机会,什么事情都要插手,什么都要管,导致孩子内心非常的愤怒和反感。18、用各种手段去要挟孩子。比如生病、情绪、抱怨、诅咒,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东西太多了,写都写不完,没有提到的大家根据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补充,可以加在后面的评论里,也可以给其他人一个很好的了解机会。(相关链接:阿苏:正视父母对孩子的恨,不等于你不爱孩子)三、父母老了病了,但不一定变了古人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听到最苛刻的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意思是老而无德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觉知,深刻反思成长,原来的模式一般都不会变,会一直延续到老到死。所以父母老了,只是年龄上的老去,并不等于心灵上的成长,甚至有些人倚老卖老,更加可恶。1、人老嘴不老:不停的唠叨抱怨孩子。2、人老心不老:对孩子的控制之心不死。3、人病要求更多:有的甚至用病要挟孩子,我都病成这样了,你还不快找个媳妇结婚,还不快点生孩子。4、对孩子界限的践踏。以父母自居,强行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婚姻,事业,工作。5、不想孩子长大。不把孩子当成人看待,一直想让孩子变成他的孩子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大了。6、年纪大了,脾气和性格没有变化,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说出来的话更伤人,做出来的事更气人。7、想做家庭的太上皇,使用自己的权威和资源去企图去控制孩子。父母的这种状态,跟子女相处,会导致孩子内在很矛盾的情感状态出来的,有父母,但很难和父母好好相处。四、时间过去了,能量没有过去精神分析研究表明,潜意识没有时间性。时间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潜意识里过去现在未来是交错凝缩在一起的,没有时间性。事情发生了,时间过去了,但能量并没有过去。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有时终其一生,都处于与原生家庭纠葛的状态中,由此我们需要去看到,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到底与父母发生了怎样的纠缠,而让这段情感如此缠绵煎熬又挣扎无法脱离?孩子很多时候对父母的怨恨不单单只是指向当下,而是很多过去的伤害是勾连在一起的,凝缩成一个情结,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所有曾经的情绪和感受都会涌上心头,分外的难受。在童年时,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特别是婴幼儿的时候,无法脱离自己的抚养者而生存,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如同钉子一样钉子孩子的心里,这种伤害和能量无法通过道理去化解的,一个人承受着父母对孩子的身心伤害,有些父母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会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要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孩子无辜的被动的承受着这些伤害,有时还不能哭泣去表达,因为哭会让父母很烦,导致遭来更大更多的伤害和羞辱,只能一边承受着伤害,一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心底却是熊熊的怒火在燃烧,默默的在心理诅咒和反抗,希望某一天自己能够长大了,要不就是离开,要不就是毁灭自己,要不就是要你们好看。五、对父母攻击的矛盾两面性感受当一个人对父母攻击时,同时也会自我攻击,因为你在攻击你最重要的人,如同攻击自己,而且会因为对父母的攻击而自责罪疚。特别是涌现出恨父母,父母去死的念头时,会分外的有罪疚感,更加的难过,仿佛自己是个罪人,是个没有良心的人,我还是人吗?但内心的这种想法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父母是你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一,养育自己长大,在恩、爱、恨中无法平衡,也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有些人甚至想,我要是傻傻的不要想什么,忘记过去,该有多好?每个人都是妈生的,但每个妈都不一样,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但真的就对孩子好吗?为了你好,就等于不会伤害孩子,不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那可未必。因为童年时,父母从身体和心理层面都是强大的,孩子是弱者,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头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要出人头地,你要给父母争气,你不要让我们丢脸,你要成绩好,你要品行好,你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你要比别人优秀,你要在外人面前有礼貌,对孩子的要求每个家庭不一而足,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各种要求,比较过分的会用暴力和精神威胁去控制孩子,强迫孩子去做父母想要的事情,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意愿,孩子因为无力反抗,只能压着愤怒去做着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希望以后能够脱离这种控制。在父母期盼的压力下,有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期望,成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乖孩子,逢人就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样,自己培养的好,当初就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孩子现在这么优秀,但是谁能体会孩子真实的感受,真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能说。有些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失败了,各种指责批评否定就会随之而来,让你觉得你很没用,你很丢脸,你没有价值,还不如再生一个,你可以换掉。孩子如果体会到这种能量,心理是何种感受,大家可以体会下。父母有时很健忘的,记得的大部分都是对孩子的好,自己的牺牲付出,过去岁月中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父母往往会忘掉。有时孩子提起时,父母会纳闷的说:我当初还这样对待过你,不可能,我不是那种人!或者转移话题:你真是忘恩负义,你看看我们为了你,付出了多少,你竟然只记得这些对你不好的事情,真是白养你了!很少看到父母会真的正视自己对孩子曾经的伤害,真诚的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如果有父母能够正视自己曾经对孩子的伤害,而真诚的道歉的,这样的父母会很了不起。六、如何去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一切到此为止,一切从我开始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需要经历很多。方法有很多,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士,阿苏是如此建议的,如果你觉得可以,可以参考一下。1、首先需要正视对父母的真实情感。爱就是爱,恨就是恨,爱恨并不矛盾,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对于同一个人的感情是本来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感受状态,学会对自己温柔,每一种情绪都是潜意识底层能量的表达,正视和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以这种感受去作为线索,去还原原生家庭的真相。(相关链接:阿苏:深度创伤情结处理的五条原则)2、学习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理论,发展心理理论,了解掌握精神分析潜意识的相关理论和自我分析的技巧,在潜意识里去面对和看到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创伤,去面对自己的血淋淋的成长史,去面对那些自己曾经不愿意的真相。(相关链接:阿苏:心理咨询师成长必读书目推荐)3、找一个咨询师陪伴自己成长。寻找一个有精神分析背景和功底的咨询师陪伴自己成长,在长程咨询中,一点点去修复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创伤。(相关链接:阿苏:心理咨询须知)4、一切从我开始。经历成长后,学会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本分,与父母的关系回归到天然的人伦关系,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到自己做夫妻的本分,经营好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关系,和谐夫妻关系,有了孩子之后,做父母的本分,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让爱与新的模式从我开始,不再将旧的模式和伤害施加到孩子身上。(相关链接:阿苏: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阿苏心语:做一个父母不容易,做一个孩子也不容易,做一个人更不容易。注:1、每一个被压抑的东西,都在寻找机会表达。弗洛伊德2、潜意识里没有时间性。弗洛伊德3、事情过去了,能量并没有过去。阿苏4、很多时候外人很难伤到你,但父母一句话有时可能就会让你暴怒,让你烦躁,让你焦虑。5、我们需要经过心理成长来修复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一切模式和伤害到我为止,让一切从我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6、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反思自己的过去种种,真诚的对孩子说声对不起,那真是善莫大焉。7、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8、元亨利贞,履霜坚冰至。《易经》文|阿苏 公众号来源:阿苏心理工作室配图:123rf
我爷爷比较爱控制,导致我爸在管理上近乎软弱。我对此十分不爽,慢慢地我开始控制,想使家人按我的表走了,并且开始介入一些家庭纷争,进行管控和调整。但我依然缺少最厉害的大棒,经济控制权。可恶啊…
天之道,利而不害;地之道,成而不居;人之道,为而不争。
擅长咨询话题:
面对面咨询:600.00/50分钟
视频咨询:600.00元/50分钟
电话咨询:600.00元/50分钟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8adab6a233d7912-ua98).给父母一个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给父母一个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线教平:父母不妨听听子女的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在中国父母的字典里,“听话”是一个常用的词。人们似乎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父母教育子女要听话,这种听话,多数并不是要子女遵从公序良俗,而是无条件服从。因此,一旦颠倒过来,当子女要求父母“听话”时,做父母的难免“不适应”,权威受挑战之后也就“任性”起来,下面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是一例——一位女网友向警方举报自己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打电话。警方经过调查,证实两人确实是父女关系,其父承认接打电话的违法事实。警方对被举报的父亲依法进行教育处理,对举报交通违法的女儿按照规定进行了奖励。(见5月10日《信息时报》)女儿举报自己的父亲,希望“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的父亲”听一听自己和家人的话,以免造成交通事故,危及自身也危及他人,实在是“爱之切,痛之深”。这种要父亲“听话”的行为当然也是“服从”,只不过和多数父母要求子女的“服从”不太一样,这种“服从”不是服从自己的权威,而是服从法律法规和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做父母的其实只要稍稍理智一点,就会欣喜接受,何至于闹到被举报的地步?但这位父亲就是“不听”,这种“任性”虽然多与心存侥幸、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相关,但不习惯于面子、权威受挑战也有干系,说白了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不尊重。因为在中国一脉相袭的传统文化里,子女听从父母那是“天经地义”,反之则是“大逆不道”。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日渐开明和民主的父母也多了起来,能接受、愿意接受孩子建议的父母也日渐其多。但说到尊重的家庭文化,恐怕还远未建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一看没车就“勇”闯红灯,结果被孩子死死拽住;还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乘坐公交车,没上车前就交代孩子如何快速冲进争抢座位,结果引来孩子白眼;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别人破口大骂而让孩子手足无措。这些都是不理智、不合格的家长,不晓得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恶劣影响,树立了错误的榜样示范。说深了既是对他人和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要让这类家长听从孩子乃至服从孩子,恐怕比登天还难,结果也只能像上位那位父亲一样,接受公众质询乃至法律的制裁之后才可能“幡然悔悟”。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事实上,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下,才可能有责任和民主生存的空间。但中国家长习惯的是: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十分宠爱孩子;但在发现孩子并不领会父母的好意或苦心之后,就转为恨铁不成钢,失望之下就向孩子施压、威吓,甚至打骂;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发现孩子不是那块料,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这其中,宠也罢,棒也罢,弃也罢,都看不到尊重的影子和民主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尊重和平等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关键词,父母也并不是万能。优秀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和平等的家庭氛围,并让这种氛围像小溪流一样,流淌在生活在每一个小细节上,源源不断传达到自己和孩子的内心并彼此恪守,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家庭文化。至于面子,不要也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oasis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下面哪项不属于国学?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告背地里说坏话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