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名题作文 相遇―― 900字,有题记小标题满分作文,有题记,记叙文

★急求三篇读《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和一篇创新作文(有题记、小标题等)都要600字.
已解决问题
急求三篇读《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和一篇创新作文(有题记、小标题等)都要600字.
发起者: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确实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却残忍、阴毒异常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阴谋大全》!   
,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三国演义》之时,结合读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D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D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主要内容: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在好友张辽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十分欣赏他,一心想收服关羽,所以封关羽为偏将军,还把吕布骑过的嘶风赤兔马送给了他。
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急忙离去,曹操还出来为他送行。于是就有了“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佳话流传千古。
体现曹操想收服关羽的句子 : 回到许昌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专门宴请关羽,还封他为偏将军。
体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句子:关羽笑着说 : “这匹赤兔马日行千里,如果日后打听到我兄长的下落,我就可以和他尽早和他团聚了。
我的感受:现在有很多人见利忘义,如果看见像这么大的诱惑,早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像关羽这样的,已经是十分少见了。人人都说关羽重义气,真的一点都不假。作者罗贯中把他的这种气质描绘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过“义”这个字真不能忘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来自于网络,所搜集文档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均严格按照道客巴巴->文档分类->所有文档->分类。对每篇文档详细释义做出了合理推敲,并对其精确划分了类别。例:成本管理外文文献及翻译 ->(标题)->所有文档->(管理文献)->(分类)->其它管理文献。旨在让大家把搜索到的文档对照标题,参照分类。一看便一目了然成竹在胸,放心下载,安心使用。笔者主要搜集了一些常用文档,如论文,工作总结,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报告,方案,课件,试题,试卷,答案,职业资格考试,策划营销.等等一些教育学习,办公写作,商业经营,实用性极强的文档,您若觉得对您日常学习,商业经营,社交沟通,办公写作有所帮助的话就关注我吧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考作文题记和小标题技巧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中考作文题记和小标题技巧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18:44:5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考作文题记和小标题技巧
官方公共微信【图文】作文教学-有关题记小标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作文教学-有关题记小标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作​文​怎​么​写​ ​题​记​ ​小​标​题
大小:60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美丽新语文—吉安陈晓明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点燃思想的火炬――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训练
上传: 彭伏媛 &&&&更新时间: 9:50:02
点燃思想的火炬――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2.&&了解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结构等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点聚焦】
1.&&根据特定的材料写小议论文。2.&&根据特定的材料写读后感。
3.&&根据特定的材料写一事一议的短评。4.&&根据给定的话题自拟题目写议论文。
【知识累积】
议论文又叫论说文、说理文,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评议是非、阐述道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文章。写作议论文应掌握以下知识。
1.&&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也可以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论点可以出现在标题,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可以出现在文章中间,也可以出现在文章结尾。
2.议论文的论据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一般包括生活见闻、历史事实、新闻报导、艺术作品、科学知识等,理论论据一般包括原理、规律、哲理、思想、名言、俗语等。
3.议论文的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的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横式&又有&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纵式&又有&层层深入&式和&启承转合&式。
【卓越思维】
议论文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文体,也是中考时考查频率很高的文体之一。要写出令人一见钟情的考场议论文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对论点的要求。论点要正确,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要表现一个正确的道理,要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而不能发表一些荒谬的见解,误导读者。论点要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而不能似是而非,吞吞吐吐。一篇文章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绝不允许有多个中心论点。论点要新颖,要言人所未能言,发人所未能发,给人以新的感受,新的启迪。比如,&为&好高骛远&叫好&&近墨者未必黑&&应该弄斧到班门&&不知足者才常乐&这些论点就能新人耳目,发人深思。反之那些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论点只能令人生厌。
2.对论据的要求。论据要真实。事实论据应确有其事,不能杜撰,不能浮夸,不能缩小;道理论据应有稽可查,不能编造,不能篡改,不能断章取义。真实是对论据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的论据才具有说服力。论据要典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说明本质问题的论据,应摒弃那些偶然发生、不具有必然性的论据。特别在列举多个事例论证一个论点时,事例的角度要丰富,代表性要强,以增强论据的典型性。典型的论据或如警钟一样催人猛省,或如和风一样启人心扉,或如春雨一样润入心田,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论据要新鲜。不可一谈奉献就写雷锋,一谈勤奋就写陈景润,一谈毅力就写保尔&&这些论据因被人反复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新鲜的事实、新颖的名言,给人以新的冲击,新的启示。
3.对论证的要求。论证要求严密清晰,分析透彻,观点与材料统一,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展开论证应注意两点。一是灵活选用论证方式,每种论证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举例论证&&具体可感;道理论证&&精辟透彻;比喻论证&&灵动优美;引用论证&&文采飞扬&&以上论证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使论证各尽其妙,摇曳生姿。二是巧妙进行分析说理。只是机械地列举事例,不会分析说理是中学生写议论文的一大通病。其实,在列举事例之后,可正面分析,揭示实质;可反面分析,推论后果;可对比分析,论证观点;可总结归纳,揭示意义&&总之,要充分利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对结构的要求。议论文一般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一是总分式。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几个方面去论证,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二是分总式。即先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这种形式又叫尾括式。三是总分总式。先总括,次分述,最后总论,这种形式有人称之&双括式&。四是散述式。是一边分析,一边做出结论的方式。全文既无总提也无总论,只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论述。五是递进式。其特点是各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深入的关系,即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发展的结果,各个分论点逐层向中心论点靠拢。六是综合式,也叫纵横交错式,即在横向(或纵向)展开的同时,也可以在某一局部进行纵向(或横向)论述,从而更好地论述中心论点。以上方式各有其妙,我们在写作时尽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5.对语言的要求。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仅应闪现出理性的光芒,还应该展现出语言的魅力。一是语言应严谨。世上少有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在阐发议论时应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慎用&绝对&&一定&&凡是&等武断的词语,使行文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二是语言应生动。可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引一句精彩的名言,来一句幽默的调侃,用一组整饬的排比,写出语言的形象之美、灵动之美、气势之美。三是语言应有情。可对正面人物进行热情的赞美,可对反面人物进行辛辣的讽刺,可作出诚恳的规劝,可发出真诚的呼吁&&总之,应在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真挚感情,表达自己的鲜明爱憎,给读者以深切的感染。
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所写的议论文就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娱人,我们所表达的思想就能像火炬一样照亮读者的心房。
【知能解读】
[中考名题一]
从________做起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002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题)
[名师指路]
这道半命题作文题可补充成以下文题: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爱自己做起、从善待动物做起&&以上每个文题都可以写成议论文。写作此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审题要细心。文题中的&做起&二字就耐人咀嚼,如&从我做起&就意味着只有&我做&才能影响到&他做&&你做&&大家都做&,&我做&显得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二是构思要灵活。可用正反对比式展开。&从今天做起&一文就可以先写善于从今天做起的人能够成功,再写不善于从今天做起的人一事无成,在鲜明的比照中论证论点。可用逐层深入式展开。&从小事做起&一文就可以先写为什么要从小事做起,再写怎样从小事做起,在层层深入中论证论点。可用分论点的形式展开。&从爱自己做起&一文就可从&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自己才能爱集体&&爱自己才能爱祖国&等方面并列展开,以取得异彩纷呈的效果。
[魔师点化]
若用分论点的形式展开此文,应注意语言的优美。或用排比句列举事例,写出语言的简洁之美;或引用名言警句论证观点,写出语言的精警之美;或用比喻论说观点,写出语言的生动之美。总之,要写得优美灵动,文采飞扬。
[中考名题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大脑,使学生能思;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学习;解放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方面,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200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题)
[名师指路]
这是一个明确规定写议论文的中考作文题。具体写作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题要准确。可从以上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最有发言权的内容来写,切不可写多个话题。二是拟题要&亮丽&。题目要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情趣,最好能揭示中心论点。如&让学生做一个准思想家&&请给学生一双慧眼吧&&将时间还给学生&等文题就能令人一见钟情。三是议论问题要透彻。不可蜻蜓点水,泛泛而议,说一番不痛不痒的空话。应联系我国教育的弊端来议论,联系国外先进教育方法来议论,联系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来议论,站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高度来议论,引用具有令人警醒的名言来议论,列举典型确凿的事实来议论,写深写透,令人信服。
[中考名题三]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读中外名著其实是在跟大师对话,能使我们获得很多的启示,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能懂得实干比信念更重要&&请以&&&读《&&&&》有感&为副标题,自拟题目,就自己读过的课外名著(名文章)谈一点体会和感想。
(2003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
[名师指路]
这道中考作文题明确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是议论文中的一种形式,这道题也属于要求写议议论的文题。写作此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读题要细心,应注意题目中的&课外&二字,不能围绕课内文章谈体会和感想。二是选点要准确。一本名著可以引起感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种观点、一句名言、一个细节、一个问题、一个人物等,要围绕感受最深的那一点来写。三是结构要完整。一般来说,可按&引述名著&&提出观点&&议论观点&&联系实际&&总结全文&的顺序展开。四是写法要规范。不可用叙述代替感想,不可用评论代替感想,不可脱离原著。
[中考名题四]
&和&字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请以&和&为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03年江西省中考题)
[名师指路]
这道话题作文题,可以写记叙文、散文、小说等文体,也完全可以写议论文。&对人和善&&对己平和&&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世界需要和平&这些短语本身就是极好的论题。若写议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锁定话题。题目中的含义十分广泛,有和善、和蔼、和气、和乐、和平等含义,每一种含义就是一个子话题,锁定任何一个都能写出美文。二是注意立意。无论写&和&的哪种含义,都应表达出对&和&的肯定、褒扬、赞许,不可力求创新而写出令人不可接受的奇谈怪论。三是注意语言。写这篇文章,语言应亲切、委婉,饱含感情,应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模拟演练】
[文题之一]
中学生中有许多流行语,比如:&我喜欢,你管得着吗?&&时髦就是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酷就是青春,青春就是酷&&生命在于运动,朋友在于走动&&&请你就一句感受最深的流行语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构思点拨]
写作此题应注意三点。一是观点要鲜明。要在辩证分析流行语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切不可模棱两可。二是议论要透彻。流行语代表的是一种思想倾向,议论时要分析其原因、后果,要分析正面和反面的影响,要集中笔力,写深写透。三是语言要得体。该委婉时委婉,该严厉时严厉。不可肯定一切,也不可否定一切,要留有余地。
[例文参读]
小议&我喜欢&
自习课时,一位同学一边做作业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我劝他不要这样,谁料他理直气壮地来了一句:&我喜欢!&近年来特别在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尤为盛行这三个铮铮响的字:&我喜欢!&意思是我爱这么做。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不可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以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为准则。也许某些人认为&我喜欢&三个字时髦,是所谓的&个性解放&,于是竞相模仿。殊不知,绝对的&我喜欢&&个性解放&并不存在,个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与周围的人群必然是互相制约的。因此,&我喜欢&和所谓的&个性解放&都只能是相对的,不能是压抑别人而解放自己的那种解放,也决不是使别人不喜欢而自己喜欢的那种&喜欢&。
一句&我喜欢&,便把迎面而来的批评、指责全都挡了回去,根本不辨是非,不明事理,仅凭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这样一来往往会因小错而酿成大祸。既有损个人形象,又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因此,奉劝诸位,切勿把&我喜欢&奉为挡箭牌,于人于己均无益。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古人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岂能只顾个人之乐而不顾他人之忧呢?
先人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过后人,一位哲人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残废人。&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能做到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改正错误,这样才会使我们健康成长,进而有所建树。一个人若不接受老师、家长或者同学的友善批评,而以&我喜欢&来抵制人们对其错误行为批评的人,最终将自食其果,后悔不已。
看来,光&我喜欢&不行,还得&大家喜欢&才好。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11期&&作者:罗炎军)
[例文评点]
本文按照&叙述现象&&分析原因&&分析危害&&归结论点&的顺序展开全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作者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喜欢&后面所隐藏的崇尚&个性解放&的心态,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喜欢&的严重危害性,议论深入透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召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的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添了文采,&看来,光&我喜欢&不行,还得大家喜欢才好&一句用对比的形式归结论点,妙不可言。
[例文参读]
&时髦就是美&之我见
有些同学们认为&时髦就是美&,常常把&时髦就是美&这句话挂在嘴边。
时髦就是美吗?我以为不一定。美有它的客观标准,而时髦只是一种时尚,它反映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这一种看法并不是绝对的,所以不能说&时髦就是美&。&环肥燕瘦&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在过去曾经时髦过的事物中,有些真正美的,保存了下来,而其中一些则由于没有美的价值而被岁月无情地淘汰了。&文革&期间许多青年人头戴军帽,身着绿军衣,手捧红宝书,腰扎武装带,这也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时髦,但这就美吗?你也许会笑着摇头。同样,如今那些从&南风窗&吹来的时髦也未必见得就美。当前有许多同学们盲目追求时髦,一味效仿港台、国外的着装,分不清糟粕与精华,常把腐朽当作时髦,把颓废视为新奇,结果是弄巧成拙,反而丢掉了自身原有的美。
法国作家、政治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这样写道:&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就显出奕奕的神采,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是不因爱好时髦而改变。&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时髦中,究竟哪些是美呢?我认为,美应该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的,那种矫揉造作、奇形怪状的装束是称不上美的。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朴素是美的必然条件。在他的力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情节表现了托尔斯泰对美的看法:小说中吉蒂和安娜一同参加宴会,吉蒂为了使自己的光芒盖过安娜,连裙子上的每一个褶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她自以为美,可无人理睬她;相反,身穿一袭黑衣裙的安娜却使满座为之倾倒。这就是朴素的美感。李白有这样两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赞美的也是朴素的美。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追求这种朴素美。
&时髦就是美&的看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们应该在外来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朴素、健康,具有时代感的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正确的审美观是和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分不开的。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当你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提高了,你就会认清形形色色的时髦中哪些是真正美的,哪些是不美的。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11期&&作者:李平)
[例文评点]
作者针对&时髦就是美&的片面认识,用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加以驳斥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朴素就是美&。接着,作者又深入探究了&时髦就是美&的根源实质: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正确分析。最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辨清真正的美。全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结构严谨,内容丰满。此外,文中举例精当,分析深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题之二]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挫折&二字。
[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题,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内容上可以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战胜挫折的方法、害怕挫折的后果,还可以写挫折教育的刻不容缓,写挫折与成功的辩证关系&&从论证方法上看,可选用与挫折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联系青少年害怕挫折的心理特点,可引用与挫折相关的名人名言,多角度地论证论点。
[魔师点化]
写作此题,可在结尾处来点创意。或用精彩的名言收束全文,或用精警的比喻照亮全篇,或用精美的排比增添气势,或用精当的对比归结论点,写出一个强劲有力的豹尾。
[例文参读]
呼唤&挫折&
期中考试的热浪刚刚过去,而受其&打击&者的心情仍处低谷。轻者整日不苟言笑,重者则对今后的学习丧失信心。这不能不使我想到前不久从报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叫张迎丽的同学因高考落榜而自杀。两种现象,轻重不同,却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害怕挫折、难于承受挫折是我国青少年的一大弱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分析,现在的孩子对挫折的忍受力、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差,面对激烈的竞争而勇于尝试的信心不足。
张迎丽高考落榜就自杀身亡,殊为可惜,然而诸如此类的悲剧仍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频频上演。北京一女初中生袁鑫因&怕处分&&上不了重点中学&,&一时想不开&自杀,这同样令人扼腕。尽管两人自杀原因不同,但归结到一点,都在于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时的挫折。升不了学或受到一点打击就轻生自杀,这是何等的令人惊骇!这对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发出了什么警示呢?
从学校教育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重视的还只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到升大学,层层选拔,偏重智育,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家庭教育来说,不少父母,更是把升学看作孩子的唯一出路,认为孩子升不了学,将来就没出息,父母脸上无光。将孩子重新引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歧途。这种错误的教育进一步把孩子逼进了升学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折力,这种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失去经受生活挫折的能力,最终酿成自杀的悲剧。
传媒及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代青少年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已相当严重。言下之意,很有责怪青少年&自己宠自己&,不愿尝试挫折,不敢尝试挫折的味道。其实,反过来问问:社会、家庭、学校给了他们&受挫折&的机会吗?没有!孩子稍稍&出轨&,立即就能听到&你一心读书,其他的事,父母为你办。听话!&这冠冕堂皇的忠告,是青少年接受挫折的&拦路虎&,他们听得够多了!
有人说,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是由于幼年学步摔倒时父母扶起来造成的。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就注意让他们慢慢懂得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培养他们越过坎坷的能力,有目的地让他们接受一些挫折的磨炼,那么他们在面临挫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让他们真正警醒起来,亡羊补牢,使那些因&挫折&而酿成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选自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学生话题作文》&&作者:刘易)
[例文评点]
本文先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再从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最后又水到渠成地归结论点:&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全文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来写,结构紧凑,条理分明。两名学生因不能经受挫折而自杀的事例,有发人深醒的力量;文中分析原因全面、透彻、切中肯綮,显示了作者的较强的思辩能力。
[例文参读]
挫折与成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对待挫折,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却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13年后的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由此观之,那些&倜傥非常之人&不正是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人吗?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对待挫折态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样是失恋,日本相扑力士清水川堕落了;而歌德却写出了千古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因此陷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其实,挫折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成功的信念。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的论证极具特色。一是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谈迁、文王、仲尼、左丘、孙膑等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内容丰满,角度丰富,说服力强。二是对比论证。作者将清水川和歌德对待失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作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害怕挫折导致失败,战胜挫折就能成功&的道理。三是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巴尔扎克、华罗庚的名言,很好地论证了&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成功&的中心论点。
[文题之三]
初中教材中许多精美文言文都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讳疾忌医,危害无穷;《周处》告诉我们改过自新、为时不晚&&请就初中教材中的某一篇文言文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构思点拨]
这篇读后感的原文可以是题目中列举的一篇文言文,也可以是初中教材你最感兴趣的其它文言文。这篇读后感的立意可以是原文中的主旨,也可以对原文主旨的进行反弹琵琶,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读后感的结构可以按&引&&议&&联&&结&的模式展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点创意。比如就开头而言,可以概叙原文内容,可以概括原文主旨,可以引用原文的情节,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文参读]
&&读《为学》有感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他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了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炼意志创造难以想像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之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作者:彭保东)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的立意非常新颖。作者并没有围绕原文中的观点来谈感受,而是肯定了&有惭色&的富者,并列举苏洵因&有惭色&而苦读成才、贝多芬因&有惭色&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张海迪因&有惭色&而学好英语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所未言的道理:&有惭色&是成功的开始。作者这种创新思维值得学习。此外,例证丰富多彩,行文疏密有致,语言严谨周密,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例文参读]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作者:王晓梅)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有以下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观点新颖。作者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做法不足取,提倡人们在新的时代&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观点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问句巧妙。文章开头一个问句破空而来,吸引读者;第二自然段连发三问,写出了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危险&;第三段又连用两问,从反面论证了毛遂自荐之必要;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反问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
[文题之四]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名著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痴情、或薄情,或聪慧,或愚蠢,或忠义,或狡诈,或勇猛,或怯懦,或高大,或渺小&&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人物,写写你对他(或她)的评价,字数不少于600字。
[构思点拨]
面对这一文题,应选择一个最了解的人物来写,只有了解的人物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出彩。应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写,不可拘泥于别人对人物的评价,应写出自己的见解。应选择一些确凿的事例来写,只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才能有力地支撑自己观点。应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写,如可用痴情衬薄情,用智慧衬愚蠢,用忠义衬狡诈,更好地写出人物形象,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文参读]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个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首先,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见一o三回)。诸葛亮5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其次,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是既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来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儒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错用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上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的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败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德无才,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无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司马懿则相反,他敢诈病赚曹爽,使魏主政归司马氏。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仗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说明诸葛亮是聪明的吗?
(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新角度作文》&&作者:张立)
[例文评点]
一直以来诸葛亮都被当作智慧的化身,而作者却提出了&诸葛亮并不聪明&的观点,立意十分新颖。本文从&诸葛亮缺乏领导才能&&诸葛亮不会用人&&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诸葛亮缺乏自知之明&&诸葛亮缺乏勇气和决断&五个方面论述了诸葛亮并不聪明,在论述中,作者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运用旁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用司马懿和诸葛亮作对比,较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全文论述虽说不上无懈可击,但力求周到、全面,反映出作者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思辩能力。
[例文参读]
我不喜欢唐僧
《西游记》再次火爆荧屏,观众们大饱眼福,再睹&美猴王&的风采,我这个&西游迷&自然不例外,也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来观看。看了这么久,竟看出一个想法来&&不喜欢唐僧。
其一,我不喜欢他那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样。你看他,白白胖胖,憨憨乎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再配上一口娘娘腔,哪里是取经的料?
其二,我不喜欢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明明不是取经的料却要冒充&高僧&,由他组个&取经团&,并自任团长。其实,徒儿们个个比他强百倍:孙悟空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法力无边;猪八戒虽肥头大耳,怎么说也是那昔日的天篷元帅,降妖除魔,亦颇有能耐;而憨厚的沙僧曾经也是流沙河之尊神,对付小妖小魔也算是小菜一碟;就连那沉默无语的坐骑小白龙,也是东海龙宫三太子呀,在白虎精一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艺高胆大的徒儿们,&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为草包师父保驾护航,西天取经,是何等的滑稽。
其三,我不喜欢他的招惹是非。试想,如果不是他那身肥肉能使妖魔鬼怪长生不老,会有那么多的妖怪对他垂涎三尺吗?如果不是他那副&奶油小生&的模样,会有那么多淫邪女妖精你争我夺地要和他共结连理吗?可见,正因为他的存在,取经团才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他这位取经团团长正是西天取经之最大障碍,除了招惹是非,别无他能。
其四,我不喜欢他的&窝里斗&。你看,徒弟们为了保护师父拼死拼活,他若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就罢了,令人愤慨的是,他偏偏肉眼凡胎,不辨真假,认敌为友。白骨精为了将他弄到手,变化三次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其化身也死于悟空的金箍棒下。可这秃头和尚还误认为悟空冤杀好人,狠着心将紧箍咒念个不停,痛得悟空满地打滚。他仍不觉解恨,甚至将悟空赶回花果山,直到自己被白骨精擒拿并即将被烹食时,方才叨念起赤胆忠心却蒙受委屈的徒儿悟空来,这岂不令人又好气又好笑?!你说我能喜欢这个斗敌不行而整治自家人偏又心狠的家伙吗?
其实,以我之见,这西天取经,悟空一人完全能胜任,速战速决,快去快回,何忧之有?倒不如让其余各位,尤其是那唐僧,统统下岗算了,也省去许多麻烦。如果我是唐僧,那么我决不会做徒儿们的累赘。我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分给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妖怪们吃,了却他们的心愿,从而使徒儿们安全脱身,快马加鞭,前往西天。如果我是唐僧,那么尽管我&心中只有佛&,然而为了顾全求取真经之大局,为了避免徒儿们为救我而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也会豁出去入赘为婿,牺牲自我名节来换取西天取经之正果。可是,如果我是唐僧,也就没有了这《西游记》精彩的似真实幻的西天旅程。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7期&&作者:文洵)
[例文评点]
这篇评价人物的习作有以下优点。一是论证充分。作者从&我不喜欢他那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的模样&&我不喜欢他的缺乏自知之明&&我不喜欢他的招惹是非&&我不喜欢他的&窝里斗&&等四个方面论证了&我不喜欢唐僧&的观点,内容丰厚,论证有力。二是对比巧妙。作者将唐僧与孙悟空等人对比,突出了唐僧的无能,将唐僧对徒弟和对妖精态度进行对比,写出唐僧爱&窝里斗&的特点。三是感情充沛。&奶油小生&&草包师父&&秃头和尚&等词句中无一不流露出作者不喜欢唐僧的感情。
[文题之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篇3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老师布置学生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无从下笔。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内容上可写学生的劳动观念,写学生的生存能力,写家长的教育方法&&从论证方法上看,可以事例论证为主,列举学生不会做家务、家长不让学生做家务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论点;可以道理论证为主,或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分析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原因,或从过去、现在、将来多个方面分析学生劳动观点淡薄的后果;可以比喻论证为主,用生动的比喻将问题阐解得生动形象。
[例文参读]
劳动观念不能丢
《记一次家务劳动》,多么简单的作文题!可学生们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这说明了什么?恐怕不仅仅是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吧!它告诉我们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太差。
家务劳动无非是刷碗,洗衣,拖地板,完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儿,可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部推给父母&承包&,自己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对烧开了的水壶束手无策,一个劲儿喊&妈妈,水开了&;一个衣冠楚楚的小学生拿着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口;还有周末的大扫除,小皇帝、小公主们请来的往往是父辈、祖辈作&义务服务员&&&真让人啼笑皆非,触目惊心!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连自我生存都难,何谈兴家报国啊!而在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十八岁一过,就离开父母&独立&闯荡,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样一对比,我们的公子、公主们能不惭愧吗?
同学们啊,是劳动创造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切不可丢掉劳动观念!
(选自《摇篮》2000年第2期&&作者:立早)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全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归结论点&的顺序来写,脉络十分清晰。文中的例证尤为出色。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对烧开了的水壶束手无策&等典型事例,还列举了美国小孩从小就参加各种锻炼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劳动观点不可丢&这一论点。文中的反问句令人深思,感叹句令人警醒,短句简洁明快,句式丰富,感染力强。
[例文参读]
从&无从处下笔&想到的
写家务劳动的作文学生居然无从下笔,这能仅仅责怪学生家务劳动做得少吗?恐怕我们的家长更应当承担溺爱子女的责任吧!因为我们的家长应该知道:沃野中才能育出参天的大树,蓝天下才能练出矫健的雄鹰啊!
家长呵,您今天不让子女做家务,他今天就写不好一篇作文,明天呢?将来呢?岁月的风风雨雨,人生的波波折折,事业的坎坎坷坷,他能承受得了吗?看看吧,温室里的盆花天天担惊受怕,沃野中的小草年年生机勃勃。屋檐下的燕雀总是畏惧凄风苦雨,风暴中的雄鹰总能展翅搏击云天。想想吧,为什么老鹰逼着雏鹰试飞?为什么老虎逼着幼虎翻山越涧?为什么非洲豹要将捕获的猎物放生而逼着豹崽去追赶?他们是在培养子女挑战生活的本领呀!而我们的家长,您的宝贝儿女&衔在口里怕化,抱在怀中怕飞&,生恐他们受一点惊吓,经一点风雨,他们能经受人生旅途上的风浪吗?
家长呵,要想长成参天大树,要想炼成坚硬的翅膀,把您的孩子从鸟笼中放飞吧!让他们独自去飞越棘棘丛林,跨越浩浩江海,到那时,他们不仅可以写好一篇篇的文章,而且一定能谱写出和谐悦耳的生命交响乐!
(选自《摇篮》2000年第2期&&作者:钟琴)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富有创意的微型议论文。作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提炼论点,而是从家长的角度来阐发议论,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孩子做家务,经风雨,练就生活的本领,视角特别,立意新颖。文中用&温室里的盆花&&沃野中的小草&&屋檐下的燕雀&&风暴中的雄鹰&等事物进行比喻论证,语言优美,思想深刻,让读者在联想中得到思想上的启示。
[文题之六]
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企业善于创新,就能获取不可估量的财富;学校善于创新,就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家善于创新,就能创造出风格独特的作品&&请以&创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可叙述故事,可发表议论,可展开想象,可抒发感情。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话题作文题,根据&可以发表议论&这一提示来看,此题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从内容上看,可写创新的思维特点,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的认识误区&&从构思上看,可从&企业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艺术需要创新&等多个方面论证论点,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也可以从&什么叫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等方面论证论点,以增强思辩的深度;还可以从&创新才能进步&&不善于创新就会落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在鲜明的对比中论证论点。
[例文参读]
创新&&个性的凸现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绝?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读一文《我们究竟在考什么》,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楼高的简单物理问题,坚持用十多种不同的答案予以解决,最妙的一种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问:&请问这座楼高多少?&哑然失笑之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究竟是一个标准答案好呢?还是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好呢?
近日偶看一画展,画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眼中的太阳,有的是红色的太阳,名曰《光明》;有的是蓝色的太阳,名曰《地球的颜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阳,名曰《灰尘满天的可怜的太阳》。惊奇之余,我愕然,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画稿,我惊叹于那无限的创新精神。
无限的多样性归根于个性的多样性,在这个崇尚创新的世界里,它是最不可忽视的。很难想像,没有创新,我们很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血、混沌未开的原始社会,我们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很可能还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创新,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子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围绕&创新&这一话题,从&态度&的角度,提出了&崇尚创新,接纳并鼓励多样化&的观点,全文按引出论题、举例论证、联系实际、作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中的引用十分精彩。引用的诗句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又美化了文章的语言。最后一段用一句名言重申了论点,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文参读]
有创新才有进步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一生研究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而另一书法家刘石庵在研究古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就超过了翁方纲。当人问翁方纲对刘石庵的看法时,他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石庵闻后却说:&我有自己的书法,何须古人之笔?翁哪一笔是他自己的呢?&
&他哪一笔是古人的?&&他哪一笔是自己的?&我觉得两句话问得都好,因为他们最恰当不过地反映出翁方纲和刘石庵截然不同而又针锋相对的观点。刘石庵为什么成就超过了翁方纲?最根本的就是他在这一问句中所体现的思想&&创新。无论什么事都要创新,万事万物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这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没有创新,那世界就只有今天,而没有明天。
这个道理是很显然的。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就像翁方纲那样&笔笔有来历&,那书法永远不会发展,书法就永远是古人的书法。再进一步说,翁方纲所研究的书法是欧阳询、虞世南的,而欧阳询、虞世南之所以有成就,不就因为他们有创新,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吗?如果他们也笔笔是古人的,翁方纲还到哪里去研究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呢?
人类要走向未来,就意味着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懂得这一道理之后,我们有志青年,要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怎么办呢?那就是:创新。创新,我们是在为未来的发展而在今天做最有益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走向美好的明天,我们更要在今日的改革中做促进派。
当然,创新也并非易事,它是无时无刻不同保守势力对垒。斗争中,失败也是常事,要做一个坚定的革新者就要像歌德说的那样,&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伟大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
创新紧连着未来,让我们努力去创新,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吧!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先引述了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与刘石庵的例子,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论点:人类要走向未来,就必须创新。再联系实际论述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创新。全文结构紧凑,层次井然。文章巧用故事来引出论点,论证论点,既生动形象,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文中既论述了&有创新才有进步&的观点,又讲了创新应具备的条件,论述周密,对人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专题精练】
[文题之一]
[应试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写作此题应注意三点。开头部分宜灵活一些。可从生活现象中引出中心论点,可用与&自信&相关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也可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宜丰满一些。可将&自信&与&自卑&、&自信&与&自负&对比,将自信的内涵阐解得更准确周密;也可以从&自信是战胜困难的秘诀&&自信是超越自己的法宝&&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等方面,将&自信&内容写得丰满厚重。结尾宜精短一些。可引用&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之类的名人名言照亮全篇,可运用&自信是照亮我们成才的明灯&等自创的警句画龙点睛,也可以运用富有激情的排比句结束全文。
[文题之二]
生活中需要___________
请将上面的文题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若写成议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填充题目,所补内容要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要尽量体现时代特点。比如可填&创新&&合作&&诚信&&理解&&沟通&&宽容&&友谊&等词语。二是安排结构。可用&总分总&的横式结构来写,也可用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来写。三是展开论证。可用举例论证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可用道理论证来增强文章的穿透力,可用对比论点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题之三]
许多熟语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比如:知足常乐、欲速则不达、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同意这些熟语中的观点?请任选其中的一条熟语,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应试指导]
此题可从正面入手行文,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创出新意。比如就可以写&不知足者常乐&&成功拒绝等待&&人要敢于出名&。现以《不知足者常乐》为例提供一种写作思路。开头针对&知足常乐&的熟语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知足者常乐&;然后举例论证人类正是因为&不知足&才不断进步和发展;再联系改革开放大业,深入论证&不知足&就是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总结:&知足只能得到暂时的快乐,而不知足才能得到长久的快乐。&
[文题之四]
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总要推出一批优秀歌手,这些歌手的歌唱水平不可谓不高,可不少的综合素质测试却让人大跌眼镜。有的把&安史之乱&中的&安史&当成了地名,有的不知茅盾的代表作,有的弄不清&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是何人诗句&&
请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应试指导]
这是一则令人心痛的材料。若写议论文,角度很多。比如&&&歌唱水准&与&人文素养&,&成名以后的忧虑&,&仅有甜美的歌喉行吗?&,&除了唱歌,你还知道什么&等等。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语言的方寸。不可将这些歌手说得一无是处,不可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词语,不可用太武断的语句把话说得太绝对。
[文题之五]
只要你稍加注意,你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洋名&&&穿的衣服,睡的床单,吃的糕点,喝的饮料,玩的玩具,用的器皿,还有旅店、商场、发屋,外加给新生的小孩取洋名也正成为一种时尚。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应试指导]
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话题,可以写成议论文。全文可以这样展开:先列举生活中洋名泛滥的现象;再剖析洋名泛滥的原因,接着论说洋名泛滥的危害,最后呼吁不要迷信&洋名&。列举现象的语言应简洁,分析原因的语言应严谨,剖析危害的语言应凝重,发出呼吁的语言应充满激情。
[文题之六]
日,神州五号顺利升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获得成功,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瞩目。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应试指导]
这是一个很&大气&的话题。写议论文角度很多:可写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写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写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写杨利伟的献身精神&&写作时应注意内容的丰厚。或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显现丰厚,或在由点到面的扩展中展现丰厚,或在逐层深入中呈现丰厚。当然也还应注意文章的语言,从总体上看,语言应充满正气,充满激情,充满自豪,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做到以情感人。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小标题的记叙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