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怎么护理是男的传给女儿,女的传给儿子

当前位置:
>>>某男子将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A.0B.25%C.5..
某男子将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  )A.0B.25%C.50%D.100%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巢湖
人的性别遗传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儿子的染色体中Y一定来源于父亲,X一定来源于母亲.男子把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只能传给儿子,不能传给女儿.因此某男子将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10O%.故选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男子将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A.0B.25%C.5..”主要考查你对&&人的性别遗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的性别遗传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红绿色盲在某个家系中的遗传情况。伴性遗传分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等)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表现为特殊的Y连锁(或W连锁)遗传。 4.伴X显性遗传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伴X隐性遗传疾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遗传方式的判断 ※能确定的判断类型:第一步:判断显隐性。1.双亲正常,子女中出现患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是隐性)2.双亲均患病,子女中出现正常,一定为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是显性)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1.如果1)父病,女儿全病2)儿子病,母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无,则为常染色体。2.如果1)母亲病,儿子全病2)女儿病,父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无,则为常染色体 ※不能确定的判断类型:第一步:判断显隐性:1.该病代代都出现,则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该病隔代才出现,则很可能是隐性遗传病。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1.男女比例接近,一般为常染色体 2.男女比例差别大一般为性染色体。若男性全患病一般为Y染色体,如果患者中男多女少一般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果患者中男少女多一般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母病,则子女全病,很可能是细胞质遗传。 ※另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同时存在致病基因的处理方法:当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性状遗传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规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易错点:误认为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一定不会生出患遗传病的孩子隐性遗传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当这对夫妇都携带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时,因有显性基因的存在,二者不表现为有病症状。但隐性致病基因不会受显性基因的影响,会遗传下去。如果夫妇双方的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组合在一起,传递给后代,这个孩子就会患病。
发现相似题
与“某男子将Y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A.0B.25%C.5..”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7171125427172535168714121165124908下列关于人性别遗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XY染色体存在于男性的体细胞中 B.父亲传给女儿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 C.母亲传给儿子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D.生男生女取决于哪种类型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多少我儿子现在20天了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多少我儿子现在20天了
基本信息:男&&24天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多少我儿子现在20天了 医生今天测得是颉头12.6面15.3胸14.3高了多少补充提问: 14:53:37颉头12.6面15.3胸14.3高了多少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江西省新建县大塘中心卫生院,&&&全科
分析:该情况可以考虑是黄疸
建议:你好,一般情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12.9mg/dl。你孩子这种情况颉头12.6面15.3胸14.3高了一点。
有关的更多问题,
疾病百科(别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胎黄)(别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胎黄)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则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几率较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就诊科室:产科 儿科典型症状: 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全身常用药品: 疾病自测: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您好,分享的企鹅
新生儿黄疸也会要命 10天女婴因黄疸大脑严重损伤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顾晓娟
说起新生儿黄疸,不少妈妈会觉得那很常见。相关数据显示,黄疸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发生率足月儿为60%,早产儿为80%。但你可知,黄疸也会要命。重庆璧山张女士刚出生10天的女儿苗苗(化名),因新生儿黄疸导致了严重的大脑损害,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黄疸致女婴大脑严重损害将女儿紧急转院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璧山的张女士压根没有想到,新生儿黄疸险些要了女儿的性命。张女士的女儿苗苗刚出生10天,出生时,苗苗已足月,一切情况都很好。但出生2天后,苗苗与大部分孩子一样出现了皮肤黄染。“我想就是新生儿黄疸嘛,刚出生的小孩都会生黄疸。”当时,张女士一家不以为然,因为是在农村的家里出生,也没去就诊。等到第7天时,苗苗开始嗜睡、没胃口、连吃奶都没有力气,女儿显得精神疲惫,偶有还会出现尖叫。张女士一家这才紧张起来,急忙将孩子送到璧山县人民医院就诊。谁知,接诊的医师看到孩子后立即建议将孩子送到重医儿童医院就诊。120转运途中,孩子还出现了一次抽搐。接诊的重医儿童医院刘振球医生看到眼前的这个孩子也吓了一跳,孩子的皮肤看上去非常黄,而且已经神志不清,呼吸浅慢,很有可能随时停止心跳。医生立即给苗苗换血,蓝光照射、补液治疗……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头颅核磁共振显示,苗苗大脑明显损伤。黄疸也会要人性命刘振球医生介绍说,经过一系列治疗之后,虽然医生很快把苗苗黄疸降到了正常值,但胆红素脑病却并没有得到逆转,苗苗仍昏睡着,神志不清。而除了大脑明显损伤,苗苗的听力损伤严重,这就预示苗苗以后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而且康复效果很差。当张女士得知孩子的病情时,忍不住痛哭流涕,对自己一时疏忽给女儿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悔恨不已。新生儿黄疸为啥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刘振球医生说,新生儿黄疸也会要命!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肉眼可见的巩膜、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喜欢睡觉、不吃奶、反应不好,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神志突然没有呼吸、尖叫等。“当有这些表现时,家里必须高度重视,应高度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这些情况要立即治疗刘振球医生说, 有些宝宝从产科出院回家时,可能还未出现黄疸或刚刚出现黄疸,但宝宝的黄疸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尤其7天以内的新生宝宝,他们的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导致损害,因此要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疸只要发现及时,是完全可以通过并不复杂的方式彻底治愈的,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后,刘医生提醒各位新生儿家长们,家长需要密切关注以下情况:黄疸出现早、短时间内进展迅速、消退延迟、退而复现、宝宝出现精神反应差、哭声不响亮或微弱、嗜睡、烦躁不安、吃奶减少或不吃奶、口唇苍白、频繁呕吐、腹胀、皮肤有出血点、抽搐,大便转为灰白色或白色等情况,需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angleinhu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儿黄疸怎么护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