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方言与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的区别小论文

为什么北方的方言差距比较小,而南方的方言差距这么大?
按投票排序
国内学者建立的方言分类,先是分出10大方言,然后再分出片和小片,就像语系—语族—语支这样的结构,这是发生学分类法,得到的结果是一颗谱系树。如果采用比较全部历史音变的方法,通过计算各方言的音变数量,就可以得到方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如“北京话和天津话共享150个音变,上海话和苏州话共享130个音变”这样,把全国方言都算一遍,最后就能得到一个网状关系图,在这张网上每个点代表一个方言,共享音变越多的方言挨得越近。但是这种网状图不能做谱系分类,只能做类聚分析,通过类聚是可以把若干个关系近的方言点归类为一个大方言,但这个类聚的范围口径也是可大可小,口径大了,搞不好又弄出一个“官话”,口径小了,也许会分出几十种“大方言”,到底怎么分,还是全看个人喜好。
支持唐垚的觀點。現代方言的分區,也就是李榮創建的官話八大塊,晉語+南方七大塊學說有很大的理論邏輯問題。假設漢語史上一共有1000個音變,原始的上古漢語(共祖)發生的音變數量爲0,而北京話發生了960個音變。七大塊賴以獨立的條件都是960個音變中沒有發生的音變,而八大塊可以放在一起的原因卻是它們跟北京話都發生的音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先入爲主的判定。分區的標準可以是什麼音變都沒發生(0音變)的共祖,也可以是進行了所有1000個歷時音變的虛擬音系。但為什麼要選960個音變的方言?(這裡對北京話並沒有任何偏見,只是就分區標準的科學程度探討) 按照學術公正的原則完全可以選擇恰好進行了500個音變的方言。在這樣的條件下,北方方言的差異會增大,相同點會變少。我們之所以覺得北方方言差別不大,是因為我們站在北京音系的視角在查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忽略了參與分區的人都懂普通話這個客觀因素),不是站在共祖的視角上攷察,更不是站在恰好進行了500個音變的某方言的視角上看問題。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換成南北之間的江蘇南通話作為參照,那麼說不定,北方方言或南方方言一些點跟這個作為參照的方言點的音系差別是相等的。
源于成功的扩散。东北大部地区官话的扩散来源于闯关东,西南官话的扩散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哈密以西的官话扩展是在清代。扣除东北、西南、西北(哈密以西)之后,官话地区的面积和人口与六南相当。这一地区就是中原,中原地区之外是存在文白异读(白读可以看做中原语音的影响)的。而历代王朝基本建都中原,中原大多也是核心区,语言的扩散就是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觉得顶楼的大牛的答案跑题了。题主也没有说“北方的方言差距特别小”,用的程度副词只是“比较”而已。顶楼只是在说“北方方言差距不小”,却回避了南方方言差距确实更大的现实状况。至于分区为什么要站在北京话的视角,我觉得那也挺合理的,因为事实上几百年来官话就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嘛。所以站在北京话的视角只是以历史既定事实为基础而已,没什么问题。“江苏南通话”从来没有对全国语言产生辐射影响,用来当参照当然不合适。我同意这里很多朋友的观点,一是政治历史原因,二是地理原因。北方统一的时间确实比南方多,受政权更替、执政民族变换而引起的语言影响也确实要多一点。另外,北方多平原,确实有利于语言的交流合并。在平原地区绝对不会有南方很多丘陵地带和山区这种“十里不同音”的现象。
中国历代大乱北方都是主战场,关中,河东(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是往复争夺,拉锯之地,导致人民往往迁徙混杂,在互相交流沟通中逐渐形成通用语,甚至少数民族的词汇也会被吸收,比如“胡同”和“戈壁”。甚至蒙古语还影响了汉语的语法(参考书不在手边,是武大学术论文合辑中的某一本)而南方鲜有高烈度,长时间的大战,通常在雄主统一北方后,南方的割据政权就不是北方大军的对手了,往往望风而靡,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口的大规模流散。例如苏南浙北虽然是平原,但是方言种类远多于北方的平原地区,甚至不能互通,跟历史上江浙鲜有大战有关。多山地区由于交流不便,更容易形成各自的方言。个人认为汉语实际上是多种语言,但是它们之间在交流上的差异被汉字给抹掉了,所以我们统称为汉语。但是很明显,白话,客家话,潮汕话,吴语,闽南语等等之间几近鸡同鸭讲,所以祖龙果然是民族的塑造者
反对唐垚、张冬磊的观点。一、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小,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大只是角度问题?(如果本来就承认这一事实,可以直接看第二部分解释)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小,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大的现象是否存在。唐、张二人的观点是,汉语方言分区是基于北京话音系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不可靠。事实上汉语方言的分区与各个方言自身的音系特征、语法特征是有关的,并非只是考察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更是从共祖的角度来看的。下面以语音这个最容易描述的系统为例,我们来看看各个方言区按照大致的音系特征,是不是仅仅以北京话音系来判定方言分区的:(以下字母均为国际音标,为免麻烦省去[];以下的描述不求完备,只求主要特点,笔者田野调查经验较少,对各个方言的了解都不完备,希望这个部分能得到方言调查者的指正)【 11:42 针对张冬磊的评论的补充说明:这些主要特点中有的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有的只是常见的特点;尤其是声调数量这一复杂问题,并不被作为划定方言区的标准。并非方言区的每一种方言都需要完全符合所有的特点,而是符合大部分特点或重要特点,因此笔者的描述多用“大多”、“一般”等描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多数白车轴草是掌状三出复叶的,但也有的白车轴草有四片甚至以上的叶片,这并不妨碍它仍然是豆科车轴草属白车轴草种的植物。并且,方言分区也不止参考语音特征,也有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考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当然,方言分区并非是完全合理的,其中很多部分尚有争议;我写出这些大致特点的目的不是为方言划出严格的界限,而是为了证明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的方言复杂程度更高。】1、官话:(1)声母:古全浊声母一律清化,一般在平声字中变为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中变为不送气清声母(但部分西南官话的部分中古全浊仄声字读送气清声母);(2)韵母:辅音韵尾较少,一般只有?、n,少数地方有喉塞音?韵尾(如江淮官话),大多数地方古入声韵尾脱落;(3)声调:种类较少,大多是4类,古入声一般消失。非四类的如江淮官话(一般5个调类,有入声,甚至有的地区有5、6个调类)、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如江津有5个调类),甚至更多调类。2、吴语:(1)声母:古浊声母保留,多数地点没有??、?‘?、?;(2)韵母:复元音少,中古咸、山摄的-n尾大多脱落,古入声尾多作?;(3)声调:一般有7或8个,连读变调发达。3、湘语:(1)声母: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一般不送气,一般不区分平翘舌声母、n-/l-、x-/f-、?‘?-/t‘?;(2)韵母:古塞音韵尾完全消失且无喉塞音?,一般不区分-?/-n、o?/??;(3)声调:绝大多数去声分阴阳,一般有5-7个调类。4、赣语:(1)声母:古浊塞音多读送气清塞音;(2)韵母:多保留古入声尾,部分地方-p、-t、-k俱全;(3)声调:一般6个声调。5、闽语:(1)声母:轻重唇不分,中古知彻澄母读如端透定母,鼻音常读为口音;(2)韵母:一些地方无撮口呼,辅音韵尾一般-p、-t、-k、-m、-n、-?俱全;(3)声调:声调一般七个,连读变调发达。6、客家话:(1)声母: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读送气,古晓、匣母逢合口多读作f-,等等;(2)韵母:无撮口呼,保留古入声韵尾-p、-t、-k;(3)声调:一般有6个声调。7、粤语:(1)声母:一般都较为简单,古全浊声母一般清化,古见母读k-,古晓、匣母逢合口多读作f-,等等;(2)韵母:无韵头,辅音韵尾-p、-t、-k、-m、-n、-?俱全;(3)声调:一般有9个。可以看出,各大方言区的分区并不是以与北京话的比较来决定的,而正是由各地与中古音系的比较来决定的。如果我们大致承认方言分区是以音系特征为出发点的(无论是否认为晋语、平话、徽语是单独的方言区),那么从方言地图来看,确实是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方言分布更加复杂。即使还是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从各地人是否能通话的角度来看,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小,南方方言之间差距更大这个事实仍然是成立的。二、原因1、外部原因:之前回答的知友们已经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外部原因,如地理(南方多丘陵)、历史(北方较统一)、人口迁移方面等的原因;这些原因非常重要,各位知友的回答已经很明确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2、内部原因:(这是我系一位老师的成果,转载请注明作者陈忠敏)汉语的分布与发展是“一中心多层次”类型的:“多种语言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其中某一地区的语言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强大而成为强势的权威语言(prestige language),这种语言通过文化的输出、领土扩张和移民等对周边地区的语言产生渗透,如果此语言长时间保持强势语言地位,这一地区的语言就会形成以此语言为中心的多层次向外扩张和渗透的情形。”可以用下图表示:“一中心多层次的语言演变类型有如下特点:权威话地区,即辐射中心的人们一般只能操一种语言(方言),而周边地区的人们一般可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其中一种就是权威话,或跟权威话接近的变体。以权威话为辐射源,向四周辐射,所以理论上离辐射中心近的语言(方言)更接近权威话的现在状况,离辐射中心远的语言(方言)则接近于权威话的早期面貌。由于权威语言对周边语言长时间的不断挤压,土族语言会越来越退居到权威语言辐射圈的边缘地带,以至于在辐射圈的边界产生语言的折叠:    –地域上的折叠 –语言(方言)分布的不均匀;    –同一种语言(方言)中的折叠。     (如同一种方言里的文白异读现象,词汇、句法上的折叠现象等。)(参见陈忠敏:汉语演变的一中心多层次说及历史层次分析法:)综上,汉语的发展一直以官话为中心向外辐射,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辐射圈的边缘地带方言的折叠。此外,还有地区方言官话化、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化等结果。
因为你被官话伪概念所束缚,不愿意不主动更不想了解北方方言的差异,所以你以为的如同你的提问
我就是来反对排名第一的。不是因为民族单一所以语言单一,而是因为语言单一所以民族单一。南方民族构成绝对没北方复杂。北方那都是天灾人祸搞的大搅拌,方言充分混合后,隔阂就不大了
一是因为中原地区主要以汉民族为主,而南方地区既有不同朝代迁入的汉族,也有很多早期的少数民族。二是因为北方地势开阔,因此不同村落、族群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容易形成共通的语言;南方多山多民族,容易形成较为封闭的小圈子,故而方言的差距较大。
为下一代的未来,请还孩子们说方言的机会!
——写给我正在成长和即将出生的后辈们
不知何时起,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不管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是公众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从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开始就开始让他们说普通话。这看似符合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潮流,可当这股普通话热潮过去后,我们冷静的思考或许才会真正去反思这样的语言教育到底是否适合我们的下一代。
很多家长认为方言太土,只有说好普通话才是有素质有文化的象征。没错,固然有些方言中有些难登大雅的市井俚语,确实会让人觉得粗鄙。但这只是方言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包含着粗俗的成份,这其实与语言的本身并无太多关联。不说粗话脏话不是由语言所决定,而是自身的涵养与素质。
相反,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方言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人心中的最美语言。我们南方很多方言都受到魏晋南北朝和唐末汉族南移之故影响,大多属于客家语系,更为接近古汉语,更能作为我们汉族文化的代表。
就是被很多人认为土气的方言却更多的继承了古汉语的真正读音、语法、词汇等,所以用方言去读古诗文会比普通话更押韵更加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所写的这首《回乡偶书》则深刻的反应了方言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人对于故乡情怀的认同。不管是文化,民族还是国家,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可以说是维系中华文化的一种极佳方式。而方言就成为了故乡的另一种符号,不管是乡土文化的生长土壤,还是融入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本地社会的有利工具,说好方言都是每一个立足与当地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经后的生存与发展方言是更轻易融入到社会群体的工具。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今,不管是在故乡还是异地,中国人都十分注重地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文化就以独特的地域差异而形成绚烂多彩的各色文化,后来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形成了大一统,但地域文化却一直延续下去。文化上有以地区为主的各大学派,政治上也有以老乡为首的党派,时至今日,家乡话、家乡情都会让人有一份更亲近的感觉。
另一方面,方言是维系家庭情感,消除情感隔阂的工具。很多语言学家都表明,方言会更加精准的表现个人的真实情感,更关键的是方言可以说是家庭融洽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由于老一辈方言习惯难以更改,而新一代人又彻底脱离了方言环境,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爷爷奶奶们用他们蹩脚的普通话吃力的跟自己的孙儿在沟通。正是由于这样的隔阂,久而久之多了很多不理解,也多了很多的陌生感,最终疏远了彼此的感情。
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小孩子的语言能力,他们一定能够在公共场合需要说普通话的时机说好普通话,只要稍加练习和指导,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不是难事。而掌握好方言,甚至是多种方言,不仅有利于社交,同时也有益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方言越发处在了弱势地位,说好方言则比说好普通话要更难。所以,我呼吁还孩子们一个纯净的方言环境,给孩子们一个更加贴切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语言习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都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我们不能因自己的判断而去给孩子一生的语言表达去做选择!身为中国人,不管以后你在何方,永远不要忘却了凝聚在自己身上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从现在开始,请教好孩子说好方言,这是对自己孩子的负责,更是对于国家社会的负责,同样是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负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苏州方言的特色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苏州方言与普通话同属汉语,虽然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无论在发音抑或是语法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将以发音为基础,贯穿语法要点,解析苏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中国论文网 /9/view-63868.htm  关键词:苏州方言;普通话;对比;词汇短语   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并且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滥觞于周代中原统治阶级和当地蛮夷名族语言的融合,经过秦汉和六朝的一代代北方移民南下,与吴地居民的语言整合而最终形成。随着近年来苏州经济文化的振兴,吴文化也日益变得重视起来。   本文将对苏州话的一些较有特色的词汇短语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   1.人称代词   1.1第一人称   1.2.第二人称   1.3.第三人称   从人称代词中就可以看出,苏州话的历史特色很强,现代汉语中所用的“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在古汉语中多做“余”“吾”“予”“尔”“汝”“子”“伊”“彼”等词。观察苏州方言中复数人称代词可以发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中的“笃”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们”。表面看似乎可以跟苏州话表人的类集的“笃”相对应,其实很不相同的。严格地说,苏州话里并不存在像普通话“们”那样专表复数的后缀,“笃”只在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后面有时起到表复数的作用,在其他情况下只表类集。“笃”这个字除了做副词之外,还可以作动词用:笃粥(熬粥)、笃雨(淋雨)、笃石头(扔石头)等等。   2.形容词和名词比较   2.1形容颜色类   2.2动物名词类   不难发现,这些词的后缀词多数是该动物叫声的拟声词,这样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让听的人清楚易懂,一下子就明白了说有所指。   2.3其他叠词形容词   胖笃笃:胖,形容人的体形稍胖。例:这个小娘嗯胖笃笃咯,真格是可爱的来。(这个小姑娘看上去胖胖的,真是可爱啊。)   冷势势:形容天气寒冷。例:今朝(取音zh?o)落雪则,啊是有点冷势势个吧?意思是今天下雪了,是不是感觉有点冷了?   麻健健:形容人过分勤劳,对别人的事过分关心,热情过度。例:嗯?真咯是麻健健外,我咯事体都要嗯?管咯。意思是他真是太爱管闲事了,我的私事都要他来插手。   贼忒嘻嘻:形容人不正经,嬉皮笑脸。例:我喊?去拷酱油,?贼忒嘻嘻跟人家吹牛皮啊?意思是我让你去给我打点酱油,你却跟别人嬉皮笑脸的水牛。   咕嗦咕嗦:形容在安静的环境下有响声或者人睡觉时老是动。例:老师,“撒人在下面咕嗦咕嗦啊?给我立起来!”意思是老师说:“谁在讲台下说话?请站起来!”   正是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赋予了苏州方言顽强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长存不衰。   3动词的比较   3.1动词“吃”   苏州话里与吃搭界的词与北方话的区别是以食物形态来区分的,北方话里的吃一般以流质为界限,流质以上的叫吃,流质以下的叫喝,而苏州话统统叫吃。最常见的是吃饭、吃菜、吃馒头、吃(喝)粥、吃(喝)酒、吃(喝)茶、吃(喝)水、吃(抽)香烟、吃(喝)西北风、吃生活(挨揍)……例如:   ①学生学习勿好,考试吃零汤团、吃鸭蛋、吃红灯,弄得像吃仔格夹生饭,像太空人吃麦冬一懂勿懂,读起书来吃力煞哉。   普通话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考试考了零分(吃鸭蛋、吃红灯都是表示成绩不及格或是零分),心里的感觉就像是吃了没煮熟的饭,就像是太空人吃了麦冬什么都不懂。(该句中“麦冬”的“冬”与“懂”是押韵的)   ②最头痛的是小孩勿吃?格一套,真格是吃俚勿消。   普通话意为:最令人头痛的是小孩子不买你的账,真的是受不了。   此外,“吃”这个词在苏州方言中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触祭”,张爱玲的小说《阿小悲秋》中就有所记载,但该词有贬义的意思,是讽刺吃饭的人就像是难伺候的祖先亡灵,而吃饭就成了触动祭品了。   另外还有一些动词都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在普通话中已经流失但仍旧保留在苏州方言中的词。   ?[ti]:形容液体滴落。《广韵》“都计切”,《埤苍》“漉也”。   例:屋面郎咯雨才?下来哉。普通话意为:屋顶上的雨水都滴下来了。   [tci k?]:禽鸟的翅膀。?,《广韵》“鸟翮”革羽,《广韵》“翅也”。形容比较棘手的问题,或者形容一个人的较真,挖空心思要做某事。例:大朗天嗯?要吃西瓜,真个?革羽咯。普通话意为:大冬天的,她要吃西瓜,真是想得出来。   ?[k?]:动词“藏”。《集韵》“音亢,藏也”。例:快点挪叫哥哥?起来,不要被老师发现。汉语意思为:赶快把知了藏起来不要被老师发现了。   ?[tci]:坏,不过程度比较轻。《广韵》“戾也”。   ?[tou]:动物换毛。《广韵》“鸟易毛也”。   此外,苏州话里还有很多有趣的、独有的常用词,至今仍然使用其较早或偏僻的义项。举例如下。   清饫:读如“遇”,意为喂,如“还要我饫侬吃啊?”   畀:读如“拨”,赠给。   ?:读如“窝”,意思是强行送上,如“小倌(孩)勿肯吃饭,吾只好?畀伊吃”。   浞:读如“笃”,意思是淋湿,如“衣裳侪浞潮脱哉。   苏州方言博大精深,无论从其历史角度还是从其他角度与普通话进行比较,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本文中,作者列举的只是相当小的一部分例子,所要说明的是苏州话与普通话所出相同,只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区别,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由上述的例子中的相同点也可以清楚得看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雨花区雨花东路156号江苏广播电视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河桥话与兰州城区话的语音异同--《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2013年
河桥话与兰州城区话的语音异同
【摘要】:河桥话是兰州市郊小片方言之一。本文描写了它的声韵调系统及轻声、儿化、二字组连读变调,与兰州市城区话的语音特点做了比较,认为二者大同小异,前者更接近于北京话。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17【正文快照】: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错综,境内人口流动频繁,方言之丰富为世界之最。常言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其中的“风”、“俗”包括方言在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手段调查研究中国方言只不过百年光景。近五十年来方言研究在学术界可谓异军突起,调查报告、论文、专著虽非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兰州大学学报;1963年02期
张文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轩;莫超;;[J];方言;2008年02期
曹强;;[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4期
于守海;;[J];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郑玉香;;[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史淑琴;;[J];敦煌学辑刊;2012年04期
王为民;乔全生;;[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李无未;秦曰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史淑琴;;[J];丝绸之路;2012年24期
张文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张文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晓辉;[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刘文欣;[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张楚;[D];山西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燕;[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郑玉香;[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龙海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刘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淳佳艳;[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赵新亚;[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兰莉鹏;[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兰州大学学报;196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盼;;[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李炜;[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支建刚;;[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张文轩;邓文靖;;[J];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06期
尹大仓;[J];邯郸师专学报;1993年00期
莫超;朱富林;;[J];方言;2009年03期
关英伟;[J];方言;2005年03期
于永敏;;[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1期
田良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4期
王三敏;;[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艳松;;[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朱春跃;;[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苗青;;[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朱琳;;[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彭宗平;;[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付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吴英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靳光瑾;;[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李新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胡双宝;;[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韩成斌 实习生
戴秀梅;[N];兰州日报;2009年
王立仁;[N];兰州日报;2009年
玉蛟龙;[N];北京科技报;2004年
陈效师;[N];文汇报;2011年
国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孙曼均;[N];北京科技报;2005年
;[N];凉山日报(汉);2005年
柳霞;[N];光明日报;2006年
曹先擢;[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李志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波;[D];复旦大学;2007年
张建军;[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李冬香;[D];暨南大学;2005年
桂朴成(Supachai Jeangjai);[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王利;[D];山东大学;2008年
瞿建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沈世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程丽丽;[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彭宗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王彦;[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兰莉鹏;[D];兰州大学;2012年
刘丽姝;[D];兰州大学;2013年
郑焱霞;[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闫晓丽;[D];苏州大学;2009年
尹莉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徐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钟航;[D];兰州大学;2013年
支建刚;[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张阳;[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那加才旦;[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第1课 普通话与方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1课 普通话与方言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话和方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