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的颜体字作品

华世奎生平与书法艺术---清末民初书法大家系列(1)
华世奎,字璧臣,祖籍江苏无锡。清朝末期,曾在宫中任职。辛亥革命后居于天津,自署″北海逸民″,以卖字为生,一直到1942年卒于天津。寓居天津期间,华世奎对天津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经他主持的有″崇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城南诗社″等文化团体,并长期作文庙主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做人方面可谓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是清朝遗老,但当伪满洲国成立时,有人劝他参与,他说:″掌柜是旧人,字号改了,可以不必。″据耿仲扬先生讲,华世奎仗义疏财,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听说四川受灾,他积极筹办义展,把展销所得四千元全部捐给灾区。一位清朝遗老能这样做,确实难能可贵。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早年就学于杨香吟先生时,曾用小篆写一条幅″人乃寿,诗正而葩″,用笔流畅、刚劲,深受杨先生赞赏。后又用隶书为李抟霄先生写过一府门大匾″望重词林″,用行书题款,气势雄伟,很有《碑》的神韵。但最能代表华世奎先生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出于颜而有自己的风貌。三十岁后,他为进一步发展颜体书法艺术,对钱南园的书法又下了一番苦功。因为年代较近,容易看到一些钱南园的墨迹真品,认为在字形骨架上很得鲁公书法的神韵,值得自己借鉴。同时他还注意到了另一位学颜的大家--苏东坡。东坡在颜的基础上,集众家之长加以字形结构上的极大变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这些学习收获,为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准备了必要条件。以后他在学习颜真卿″屋漏痕″笔法的同时,又从怀素、黄庭坚的行草颤笔中得到了用笔的暗示,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开扩了思路和眼界,再加上金文笔道相交处那种特有的圆润感,都被他广集博采。如果说四十岁前是他学习古人的准备阶段,那么五十岁后他便潜心经营致力于书法的创造了。通过博采众长,吸取了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笔道、钱南园的骨架和力感、苏东坡的字形结构和草书中的颤笔,形成了一种结体敦方,用笔圆转,具有一种深遒而内含俊美的艺术风格。华世奎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与民国交替的时期。当时的华、孟、严、赵是天津的四大名家,其中严范孙老先生是写折卷的名手,赵幼梅先生专工苏字,唯独孟广慧先生博览众长,各体皆能,仿人书法可谓一绝,才思横溢,性格开朗,书法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有评者云:″孟广慧的字有人无我,华世奎的字有我无人。″由此可以说明华世奎先生的书法在当时已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再加上他的书法功力之深,为当时的许多书家所折服。华世奎每作书,或写条屏,或写碑文,都先慎思应书之字的结构和整个书件的章法布局。很讲究字与字之间和整个作品的布白,重虚如重实,计白当黑,把空白也看成是字,理出黑白错综之妙曲。尤其写到细微小节处,更是凝神静气,丝毫无草率之感,一顿一挫轻如蝉翼,重若崩云,刚柔相间,厚重有力;一提一按富于节奏的韵律之美,写出的字潇洒自如。他在用笔、用墨上,喜用羊毫大楷,饱蘸浓墨,由于他幼年练就的腕力和臂力功夫,一点一画笔有千钧,其弩笔犹如苍松翠柏,挺拔厚重。每作书时,竖笔平腕,行笔、住笔皆出中锋,力追于法度,端严之中求灵巧之变,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举重若轻,变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书卷之气飘然而出。如他在六十五岁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帖就显示了这些特点,可以说这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在书法艺术创作高峰时的产物。华世奎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求,他大胆地采用苏东坡灵巧多变的结构和篆隶的笔法去写颜的拙字,形成了拙巧相间的华体书法;而且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到理论上的认识,总结出富于自己个性内涵的六种笔法,即″提、按、顿、挫、内颤、外颤″。这六种笔法基本上概括了华体书法的主要方面,对后人写好华体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共同探讨,略述于后:″提笔法″即是把笔提起,只用笔锋的三分之一,全用腕或臂力挥运,而重要的是内含一口气。这种笔法要写出颜字的筋骨,一般皆用大笔写小字。又每书必站立,肘臂全部悬起,由于写出的笔道略瘦,所以更强调它的力度,而不能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运笔拙中藏巧,提起整个字和布局的神气,加强书法作品中的笔道变化。书法是一种由线条组成的抽象艺术,最忌讳的是呆板,所以说提笔法的作用是很大的,在练习这种笔法时,切记不能用傻力要用内在的丹田之力,写出的笔道应瘦硬挺拔,内含筋骨。″按笔法″&&就是把笔的中锋铺开,和提笔相反,但用力时要适可而止,把笔锋按裂反而影响效果,要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互为交替。这种笔法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要想在一件作品中取得力感的强度,又必须在按笔上下功夫,笔锋铺开,中锋行笔,最容易把力量注入到笔道中去。一点一画构成了字的形态,这些形态又是一件书法作品的灵魂和生命的所在,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作品中笔道力感的强弱。掌握好按笔法,行笔中应多用涩笔,切勿流滑,写出的笔道丰遒厚重,虽肥不显臃肿。″顿笔″和″挫笔″&&在行笔中,顿笔和挫笔是不好分开的,好似走路,左脚落地,右脚自然抬起,运笔时,顿挫相间,配合默契,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一笔顿下去,不见得就那么规则,有时是不得意的,这时就需要用挫笔加以补救,把那些不规则的地方通过挫笔的移动纠正过来,达到意想的效果。″内颤″和″外颤″&&这种笔法取于颜真卿的屋漏痕及怀素、黄庭坚的行草用笔。颜真卿的″屋漏痕″本指″天雨屋漏,雨水从漏处渗出,沿着墙壁表面蜿蜒流下。由于水性向下,故水珠重心必居中央,而墙面由于凹凸不平,所以屋漏下滴,并非一泻直下,墙面凸起部分漏水所受阻力小,其流自畅,其势则疾,而其迹乃真,凹下部分则反之,所以屋漏之水,虽自上而下,大体垂直,但细处自必蜿蜒曲折,节节顿挫。″ 胡问遂《试说颜书艺术成就》 这种笔法是颜真卿的独创,华先生在书法实践中,把这种笔法更加具体化,归结为内颤和外颤。曾说,在行笔中内颤用提笔,外颤用按笔。提按互相提携,写出的笔道则呈现出不规则的曲线,处理得好,具有一定节奏的韵律感,好像在那微微颤动的笔道中孕育着无数个音符在跳跃,写出的字出于自然而无丝毫的雕琢之意。.cn震古烁今的力作《双烈女庙碑》近代,天津最著名的书法家当推华世奎、严修、孟广慧、赵元礼。其中,华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华的书法造诣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华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可谓官高爵显。华世奎出身旧盐商家庭,四岁开始接受家塾启蒙教育。每天坚持练字不辍,其父要求甚严,偶见稍有懈怠,就拿烟袋锅往脑袋上敲。为了纠正执笔姿势,其父独出心裁地在他笔杆上放一枚铜钱,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掉落下来。据说,华到后来可在笔杆上放十个铜钱,仍能运笔自如,可见功力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终成书法大家。宣统退位,华脱离官场返回天津靠卖字为生。为&天津劝业场& 题写匾额一事,最值一提。民国十七年天津劝业场建成,德商买办高星桥派人找华求写牌匾。按当时惯例,凡有登门求字者,皆与帐房管事谈妥润格即可,华从不见求字的客人。但是高星桥派来的人却走进了华的书房,简明扼要地说明& 劝业场& 牌匾的尺英寸以后,遂叫人端来三百块现洋,客气地说:&区区润金,不成敬意。&华淡然一笑,颔首将此事应允下来。当时,还没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术。主家要多大的字,书家就得写多大,像&劝业场&牌匾属于榜书。写榜书是非常见功力的,不好写。事隔几天,华刚把牌匾写好,求字的人又送来二百现洋,面带难色地告诉说,因为一时疏忽,几乎贻误大事,劳烦先生在& 劝业场& 前再加上&天津& 二字。华听了心里很是不悦,吩咐仆人当即铺纸研墨,挥笔写就&天津& 二字。.cn华世奎还有两件轶事颇值一提。他任内阁中书行走时,与翰林徐世昌同拜在户部尚书祁世长门下。祁晚年得一子,十分喜爱,曾托华、徐日后照料。一九三○年祁幼子贫困潦倒,特从家乡来天津求助。华感念师情,赠其二百块现洋,又亲自去徐家代其求助。可徐对华说:&你近来卖字日进斗金,我的字赚钱不多。这样吧,我照你的数减赠一半。&事后,华以此对后人谕讽徐世昌:&你们可要好好地练字呀!字练好了,比当一任民国总统都强!&因为徐世昌曾任民国大总统。华虽系清室旧臣,但很讲气节。他与罗振玉私交甚深,罗曾劝他辅佐溥仪。他说:&现在的皇上是满州的皇上,不是大清的皇上,他穿西服,勾结日本人,背叛祖宗。我是大清的臣,决不背叛先朝与其同流。&纵观他一生,其人性品格和鲜明的民族意识是值得称道的。观之令人瞠目的笔法力道才真正体会什么是博大精深的书道艺术华世奎的故事张达骧家与华氏是累代世交,并有姻联,达骧从10岁以来,在自己家和亲友宅第应酬场合上,常常见到此老。刘炎臣从1928年以后几年间,参加严范孙、林墨青等创办的国文观摩社,每周作文一次,华氏是被邀请评阅试卷的老师之一,与华氏有师生之谊。我们两人对其言论风采,以及出处行事,略有所知。兹就回忆所及,拉杂写出,以供参考。一、生平黄金时代华世奎的父亲,名承彦,字屏周,乡人称之为&老华五爷&,在家经营盐务,未出仕,性极爱好书画。往年张达骧在华家曾见到有署名屏周上款的团扇、摺扇数十柄,其中包括当时的名公钜卿如李鸿章、李鸿藻、翁同和、翁曾源、潘祖荫、孙毓汶和张达骧祖父张之万等人的作品,可见华承彦虽未曾出仕,而其交游却是很广的。华世奎为华承彦的独生子,字启臣,号壁臣,晚年自署&北海逸民&。生于1863年(同治二年癸亥),颇为乃父所钟爱,期之非常殷切,自幼督教很严,应对进退,全有矩度,故华世奎成就极早,一生学行,得力于家教为多。1879年(光绪五年)华世奎16岁时入泮,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拔贡,由内阁中书考入军机处,荐升章京(办事&&满语),在军机处当差。1893年(光绪十九年),应癸已顺天乡试,考中举人,仍在军机处任章京。因擅长文移,办事得体,被提升为&答拉密&(满语领班之意)。这个&答拉密&职务,在清廷官场,多称之为&军机领班&,众呼&小军机&,但与领班的军机大臣,不可同日而语。清季军机处大臣中,年老不胜繁钜者为多,庶政势不能不倚重&答拉密&襄赞一切。京内各部、京外各省,遇有必须军机大臣题奏的事件,往往要恳托&答拉密&为之向各军机大臣陈明,统一意见。在军机处方面,全体军机大臣,如对各省督抚有什么指示机宜的官信,多由&答拉密&秉承各军机大臣的意见启稿书写。这项官信,都带天、地、元、黄若干号的字样,其内容乃是追补廷赍未竟之意,但有时也有廷赍所不便明言的内容,故用私人名义交换意见,当时通称这种信件为&内阁官信&。还有,各省道府州县各官的升迁调补,当事人为达个人目的,全要想方设法找门路向&答拉密&提出请求,&答拉密&根据情况,为之安排。不言而喻,&答拉密&这个差事虽小,在军机处内却可左右一切,自然地就能够收到文官自富的好处。华世奎精于翰墨,少年有为,故在他官居&答拉密&的年代,得心应手,深为各军机大臣所喜。.cn1911年(宣统三年)朝廷内阁改制,以庆亲王亦勖为首的亲贵内阁成立,在内阁设阁丞一员,华世奎由&答拉密&擢升为内阁阁丞。当时内阁协理大臣为徐世昌,徐是华世奎的表侄,两人交情极深。这时二人互相表里,华世奎乃得以左右逢源,称心如意地放手办事,内阁中附设的各局,莫不听命于阁丞,为华的马首是瞻。不久,武昌革命军兴,被罢黜的袁世凯,重行膺命入京补授内阁总理大臣,袁与华世奎本属多年共事相知的故人,对华更加倚重,并规定阁丞官级为正二品,遂使华的位望,居然副相矣。此时可以说是华世奎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二、书写退位诏书当辛亥革命风云紧迫时,袁内阁取得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同意退位之后,即命华阁丞书写宣布退位诏书。华世奎写好清廷退位诏书,把它装成一幅横&匾;备匾亭一座,由太监抬入太和殿,请摄政乏载沣亲自监临,以成此隆重典礼,诏信全国人民。但没想到摄政王到场之后,竟提出了异议,他声明个人并不同意皇帝退位,认为这项沼书可以不下,他频频地连声说:&我看算了吧!算了吧!&四顾左右见无人响应,就又连声说了两句:&可以不必了!可以不必了尸然后自行出殿去了。华世奎看到这种情形,认为退位是既定之事,绝无有因为王爷&时之言,推翻御前会议决定的道理,当即按照原定步骤,让人把摆设退位诏书的亭子,抬出天安门,宣布了清廷退位。.cn三、始终忠于清室民国建立后,华世奎因怀念&故主&,意态消极,乃借省亲,退隐津门,以示&忠于先朝&,&不做贰臣&的夙志。当时北洋政府当权,深知其才,力谋挽回,&时征召的信使,往返于京津,百般劝解,终无成效。华世奎从此自号&北海逸民&,度其超然鸣高的生活。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李石曾在北京参予驱逐溥仪出宫之役。事后,华世奎对李石曾极表不满,见人辄骂李是&文正孽子&,&李氏罪人&。因李石曾名煜瀛,系李鸿藻之子,鸿藻谥文正,故华发此牢骚以泄愤。1925年,溥仪出京来到天津,住在日租界张园,华世奎常去&恭请圣安&,以示念念不忘&旧君&。但是,华世奎对郑孝胥是表示不满的。1929年,华世奎曾说郑孝胥在张园诳去宝石价值数十万元,勾结西人,意图创办《万国诚报》。并说郑孝胥视&张园&(指溥仪)为奇货,不定哪一天,&张园&会被他出卖的。表明华世奎时时不忘维护&旧主&权益。民国成立后,中国男人都先后把脑后的&小辫&剪掉了,而华世奎却自居例外,仍把他的那个小辫当做宝贝看待,不愿剪掉,以表示他对清室的&忠贞&。辛亥革命后不几年,华世奎方隐居乡里,他曾很有感触地在自己早年留着小发辫的照片上写了《甲寅自题小照》诗两首。其一:&荏苒年华五十强,浑如一梦熟黄梁。本来面目存真我,就是儿时华七郎。&(华世奎行七,晚年乡人恭称&华七爷&)其二:&田园株守作闲人,文物衣冠付劫尘。惟此弁髦难割爱,留同彩服寿双亲。&由此可见,他不愿剪掉小辫的顽固心情。民国初年,南皮县张氏立姑、春姑二女因被天津西头恶霸戴富有骗婚,意图转卖,姐妹双双服毒自杀。&双烈女&惨痛事件发生后,天津好事者,感于这&双烈女&的&贞节&,给她们姐俩出了一场大殡,并立碑,一个是&南皮张氏两烈女碑&,一个是&南皮县张氏双烈女庙碑&,全是华世奎&书丹&的。有趣的是&双烈女&自杀时是1916年,即民国五年,而华世奎在写年号时,避讳写&民国五年&,写的是&我皇清退位之五年&。.cn华世奎还反对学生们在做文时用新名词。1928年严范孙,林墨青在天津创办国文观摩社,华世奎被邀请为评阅试卷的老师之一。有一次他出的作文题是《四书》上的一句话&放利多怨说&。学生刘基汉(炎臣)在文中用了&需要&和&社会&等新名词,他在评卷时,认为不对头,在该生试卷顶眉上批写&&需要&二字不入文&,又批写&&社会&二字是新名词,入文终嫌不雅&。其头脑的顽固,可见一斑。四、被称&中堂&趣事因为华世奎曾任清末内阁阁丞,显赫一时,因此当他退居津门时,招出一段笑话。当1926年,褚玉璞以直隶省军务督办兼省长,正盘踞天津。他为了博取礼贤下士的虚名,有时设宴招待所谓名流大老,吕海寰、严修、华世奎等多在被邀请之列。气次督署欢宴名流,吕海寰、华世奎应邀前往,当时褚玉璞对&华七爷&极尽推崇恭维之能事,让坐时称华为&中堂&,并言有&中堂&在,当然要请&中堂&坐首座。华世奎问道&谁是中堂?&接着说&有镜老(吕海寰宇镜宇)在,我不敢僭座。&结果让再让三,还是吕海寰坐了首座。席间,褚每向华接谈,必称&中堂&,华本人也未便再驳,其他在座各位,却莫不忍俊不禁。因此之故,华在知交中一时得了一个&华中堂&的诨号。按清代官场旧习,称大学士为中堂,而大学士又往往充任军机大臣。华在清末被称为军机领班,所以致有无知的褚玉璞误称华世奎为中堂的趣事。.cn五、发怪论说谐语华世奎为人,虽极端保守,但颇以道义为重,在谈论人物时,常是怪论横生,且往往杂以诙谐,尽妙尽趣。如他在评述近代教育时曾谈过:&中国局面之坏,坏在两个人身上,前有张文襄(之洞),后有严范孙(修),把局面就弄糟了么!&因他不接受新事物,反对新教育,故发此怪论。实际说来,张乃华的老师,严乃华的亲家(华的长子泽宣为严的女婿)。华的信口而谈,无所规避如此。1926年冬,清末尚书吕海寰病故天津,吕固为华世奎的挚友,华挽吕联云:&闭户闲居,多看几出文明新戏:趋朝行在,又少一个忠荩老臣。&因为当时吕海寰的女儿孟阁,以故为其丈夫盛宣怀之子盛聘臣所黜,正在丑声四播,华世奎遂以闭户看新戏之词以嘲之。伪满洲国成立时,有人以华世奎为忠于清室的遗臣,特劝他向溥仪上贺表,他未为敌伪所诱,并出以谐语说,&掌柜的是旧人,字号改矣,可以不去。&闻者怃然而退。1937年&七七&事变时,有人拟请华世奎出头维持天津的临时治安,他仍是未为所动,并说:&吾老矣,不能用矣。&以此却之。并私语人说:&风烛残年,蜡头无几,何必添彩。&其语言之有风趣又如此。华世奎平生交友笃挚,坚刚有至性。他曾对人谈及,海内有最知己的朋友三人:&为嘉善的钱能训(干臣),一为宁洲的朱家宝(经田),另一人为肖县的段书云(少沧)。徐世昌为巡警部尚书时,拟请华世奎为助,华因供职军机处,不能兼顾谢之,为之转荐钱能训。徐委钱为左参议,后来钱任国务总理,与华为生死之交。朱家宝任平乡知县时,正值庚子年义和团之役,他主剿不主抚,平乡境内竟肃然无事。不数年,累迁吉林巡抚,调安徽巡抚,民元后又为直隶民政长官,与华相爱如手足。段书云曾为清河道,为华的畏友。1923年到1924年之间,钱、朱、段三人相继故去,华世奎哀挽至痛,有过人之情。几幅真迹选登六、华氏晚境华世奎一生只于清末供职军机处,辛亥革命后,即未再出任,退居乡里,除参加友朋诗文酒会酬酢外,以鬻书自娱,自署&北海逸民&,过其安贫乐道生活。华世奎是近代天津书法名家,所写颜体字,功力极深,大自寻丈,小至蝇头,端楷正书,苍劲挺拔。使人感到大不散漫,而小不逼侧,坚刚之气,指挥如意。他生平为人写了许多牌匾和碑记、墓志铭等,在三津留下了不少可资纪念的文物。华世奎著有《思暗诗集》,是其自咏和与友朋唱和之作,多抒怀明志,曾自端书印行,为其名贵之作。他谈到作诗,曾慨乎论及&穷不必工&和&不穷必不工&的见解。他说:&昔人云,诗必穷而后工。今余所处之境,穷之极矣,诗犹不工何也。可见文字美劣,仍视其学问,阅历何如。倘谓穷则必工,则乞儿人人李杜矣。虽然,穷不必工,不穷必不工。坐拥高赀,日奔走乎势利之场,摇笔即作牢骚之语,以冀掩其酒肉鄙俗之气,则是披孟尝之裘,而吹伍员之箫,吾未见其成声也。古人之言,岂欺我哉。&言为心声,从华氏之论诗文,足以窥见他的衷曲,而峻伟端炼,正与其书法同肖其为人。.cn华世奎作为名书法家,订有&笔单&,往年天津各南纸局多代收书件。每逢岁杪,兼润书扇,以所得润笔,资助贫寒。但多为其门人代笔,扇头必印小章&小直沽人&,因天津旧称&小直沽&,作为暗记,即凡印此小章者,皆属赝品。所写的擘巢大字,也有是别人代书的。他在1926年所写的日记自序里谈到:&人生遭际,变化无方。余生平碌碌无所长,惟遇事敢作,不畏难而阻,有所见敢言,不因势而诎。&又谈到:&……四十以前,由中书升入军机,累迁至阁丞,时未十年,侧身卿贰,何其易也。迨五十以后,双亲见背,家事丛集一身,日处忧惶枯灼之中,求片刻宽舒,而不可得,又何其难也。&这是他自述在宦海得意与退隐后为家务所困扰的大概情况。华世奎家本素丰,只因好义轻财,不善经营,致晚年卖字自给,时处困境,曾赋有《感怀》诗:&困守寒毡十七年,当年悔否饮廉泉。春衣典尽余尘桁,破砚磨穿亦石田。独恨此身穷不死,尽多同病苦谁怜。觉来又是晨炊近,检点囊中无一钱。&晚年一贫至此,但犹不时资助友朋。.cn华世奎于1942年春夏之交,故于天津里第。伪满&赐谥贞节&,其后人曾印出《华贞节公诗存》一本,内容乃华生前工楷手书的诗稿。华世奎生前曾说过:&人死如烟,身后事,死者不负责。&所以他在临终时,未留遗言。终年七十有九。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市场价值分析:
统计样本来自2009秋季各大型拍卖会拍作品总数:5件总成交量:2件总成交率:40%最高成交价:50,658元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徐世昌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樟树市位于中国中部。
樟树市人口约48.8万。汉族为主,有回、壮、苗、侗、满、土家、京、畲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286.8平方千米。南唐升元二年(938)析高安、新淦置清江县,治平三年(1066)并入新淦县茂才乡、新喻县思贤乡。日,撤清江县设樟树市。矿产资源有、、、等。岩盐储量大而集中,为江南最大矿盐基地。野生动物有、小天鹅、、苏门羚、。土特产品有四特酒,清江红橘,商州枳壳。自古为中药材集散地。名胜古迹有筑卫城遗址、三皇宫、药码头、。
樟树市地处江西中部, 樟树市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水陆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浙赣铁路穿境而过,和纵穿南北,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樟树港与南昌、并称为赣江三大港口。地理坐标: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市区位于横穿江西的浙赣铁路和纵贯江西的赣江交叉点上,市域东邻丰城、南接新干、西毗新余、北连高安。全境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1公里,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樟树市距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仅88公里,高速公路车程仅一小时;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境内地势平坦,河川纵横,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560毫米,平均在摄氏17.5度以上,约272天,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樟树市有59.1万亩,其中水田51.4万亩、旱地7.7万亩;可养水面6.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44.77万亩,有林地21.84万亩,覆盖率18.2%,面积构成为“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农业人口38.2万人,农户99940户,农业劳动力197792人。
樟树市原名清江县,建县于五代升元二年(938)八月, 樟树市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新淦的崇学乡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直属镇南军节度使。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将高安升为筠州,清江改隶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先后管辖“清江、新干、新余、峡江”四县近千年之久;清江为倚郭望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入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至五乡。元至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为上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代府县隶属仍沿明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临江府(今为樟树市临江镇)先后经历了军、路、府的行政变革,但一直是地级市级别,江西重要城镇,江西十三府之一。二年至民国十四年,属;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先后属第一、二行政督察区。1930年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过县苏维埃,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迁临江镇,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日,改属宜春专员公署管理。(1978年改称宜春地区行政公署)。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以原清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樟树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划为江西省经济计划单列市。2000年,国务院国函[2000]50号文件,定樟树市为江西省直辖市。同年,江西省决定樟树市由宜春市行政代管。
●综合实力 樟树市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完成1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完成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40.7∶32.∶27调整为24∶47.6∶28.4。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61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中央收入21378.5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地方收入24018万元,比上年增长6.5%;省级收入71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64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4%。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52.06亿元,增长17.3%;完成财政收入17.09亿元,增长33.2%,超年初目标任务13.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2亿元,增长4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02亿元,增长26.51%;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02.29亿元,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01亿元,增长19.12%;引进国内市外资金达24.9亿元,增长16.02%;实际利用外资达5096万美元,增长9.23%;外贸出口总额达6295万美元,增长27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9.53元,增长14.73%。 ●工业樟树市主要知名企业和产品:四特集团四特酒、仁和集团的妇炎洁、樟树医药集团的中药制剂、江西盐矿的井冈牌食盐、的蚊香、的保险柜、省樟树粮油公司的玉珠大米、春丝面条等。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全年药业实现增加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72.4%;酒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盐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2.3%;设备和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比上年增长67.8%。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实现利润0.65亿元,实现税收3.2亿元。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7.5%,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有等级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润0.44亿元,实现税收0.3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万平方米。●农业 樟树市主要粮食作物有、、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蔬菜、花生等;养殖业较为发达,肉用畜饲养以生猪为主,是肉类生产百强县市之一。地表水资源丰富,为全省水产养殖十强县市;畜禽生产发展迅速,是畜牧业百强县(市)之一。境内树木繁阴,“清江红桔”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中外。野生药用植物2400多种,“商州”枳壳、等为中药佳品,享誉中外。形成了药材、粮食、生猪、、、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有农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省级6家和宜春市级5家。2004年获全国生产先进县(市),并获1180多万元商品粮基地补助资金;2005年获省委、省政府“出路在工”发展先进县市。宜春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市,2003年获宜春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06元,达到3579元。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14.7万亩,同比增长2.4%;粮食总产达45.7万吨,同比增长4.3%;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其中超级稻种植面积达21万亩,粮食作物优质率为95%以上。目前,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15.3万亩,1家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支撑系统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了宜春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2001年至今,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2万亩,并实施了“绿色通道、绿色养老、绿色帮扶”三大绿色工程,林改面积达33.8万亩。全市共建立省级畜禽无公害养殖基地5个(昌傅牧工商公司、临江生猪养殖基地、江西绿环实业有限公司、樟树市虹桥牧业有限公司、樟树市种草养畜示范山羊基地),2005年新增各种生态养殖小区13个(观上龙虎山、观上横里、城北廖洲、城北槎市、临江毛家山、洲上铜江、吴城瓷场、吴城山前、昌傅城头等9个养猪小区,洋湖敖洲家禽养殖小区、阁山台埠水库养鸭小区、吴城塘下养鸡小区、永泰大塘养鹅小区)。2005年,全市生猪出栏70.16万头,存栏32.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3.06%、1.8%;家禽出笼1670万羽,存笼582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2.8%、1.6%;肉牛出栏4.2万头,肉羊5518头,水产品产量达3.5万吨。2005年省农业厅授予我市为养殖十强县,并有7个乡镇(街道)成为全省养殖百强乡镇。2005年全市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宜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固定资产总额达6亿多元,上交税收8000多万元,联系农户8万多户,形成药材、生猪、家禽、优质水稻、蔬菜、花生等特色产业。全市已建立起乡镇小型科技示范基地26个、村级示范点800多个。涌现种植面积5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205户、连片种植青皮冬瓜50亩以上的基地27个;建立千亩以上中药材基地18个,其中吴城乡5000亩基地通过GAP认证。围绕主导农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场地、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全市已培育各类农产品运销联合体931个,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85%以上农副产品实现外销。全市农产品共获中国名牌2个、江西省著名商标15个、江西省6个、宜春市知名9个、商标3个。
●对外贸易樟树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出口企业由2000年一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出口企业由2000年的200万美元,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万美元,翻了几番。主要出口企业有冠京香料有限公司、清丽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盐矿、春丝食品有限公司、美科实业有公司和新黄海医药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其中冠京香料和清丽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一直是宜春市的出口龙头企业,年出口额超500万美元,2005年该企业出口产品获江西省重点出口培育和扶持品牌。2006年,富达制盐公司、金虎集团、其门堂蔬菜、金怡制衣和福铃内燃机配件等新的出口企业增加。
●基础建设2005年来,樟树市城区面积由1987年樟树设市时的12.6平方公里扩大到25.2平方公里,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城区面积扩大了12.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比设市时的9.6平方公里扩大了8.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3万,比设市时的9.7万人增加了9.6万人;全市公交运营线路长度80公里,公交车180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10万吨,77公里,城区道路长度133公里,道路面积232.6万平方米,路灯3541盏,排水管道长66公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樟树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往年成倍增加。2006年,城市新拦洪墙建设、清江大道拓宽改造、香樟外滩广场等工程相继,药都公园改造正抓紧扫尾工程建设,药都大道北段拓宽改造、沿江路、葛玄路、王家佬路、福城大道南段延伸、楼门前、马洲上道路改造、药都广场、水景广场、城北工业园、盐化基地等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改造也在筹备中。特别是四特大道、清江大道、沿江大道、药都大道、盐城大道和杏佛路、葛玄路、药都路、福城路、吴城路等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初步构建起了樟树“五纵五横”的城市道路网。●城市建设
樟树市按照樟树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樟树市先后制定了1.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并按照规划要求,在新城区以杏佛路为城市建设主轴,沿轴线两侧先后建起了、樟树人寿保险、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建设大楼、财政大楼、民政大楼、电信大楼、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地税大楼、交通大楼、疾控中心和银河大酒店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物,加快了办公区的建设步伐。同时,通过市场引导和招商引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先后开发建设了、江南华城、世纪花园等一批基础设施配套、质量好、环境美、高、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特别是四特大道的打通和南昌理工学院以及新天国际、干部安置小区、水景广场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做旺了新城区人气,使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在老城区,政府通过盘活土地存量,以资源换资金等方式,加大了旧城改造力度,投资近亿元,先后对药都公园、香樟外滩、锦绣共和(繁昌地段)等旧城区实施成片开发改造,有效地改善了老城区的基础设施,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樟树市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先后把城北、大桥两个街道办事处纳入城区范围,并投入资金完善城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教育2005年末,全市拥有中小学校218所,在校学生69456人,中小学教职工5119人,专任教师4886人。其中:普通高级中学1所,专任教师196人,在校学生4249人;普通完全中学4所,专任教师647人,在校学生12520人;职业高中2所,专任教师33人,在校学生432人;初级中学20所,专任教师1098人,在校学生1520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专任教师482人,在校学生5809人;完小146所,专任教师2303人,在校学生30156人;初小及教学点32所,专任教师127人,在校学生1088人。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1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10人,在校残疾少儿283人;幼儿园60所,其中公办教(即市)38人,幼儿及学前班学生9554人。●医疗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所,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所,中心卫生院5所,一般卫生院11所,有村卫生所220个,乡村医生530人。全市医疗机构拥有病床85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49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生760人,注册护士655人。拥有980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4600万元。全市有二级甲等医院2所,一级甲等医院4所,经评审达到爱婴医院4所,为全国农村中医试点先进县,江西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科技承担并实施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0项,其中,“863”计划一项、创新基金项目3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兴贸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各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其中火炬计划2项、创新基金1项、农业重大专项1项、星火计划4项、重点新产品计划9项;宜春市科技计划项目27项;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63项。
●中药文化樟树市以中药业著称于世,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誉称。中药业是樟树宝贵的古文化遗产,也是樟树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篇章。据方志文献记载,樟树的医药活动,自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创始人之一,到修道炼丹,采药行医算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兴起、发展、鼎盛三个历史时期:(1)、兴起时期据说葛玄在阁山修道炼丹的同时,也采药行医。从廷组织苏敬等人编写的来看,收录的药品844种,其中所产的药材就有、、、、乌首等200余种。阁皂山麓、赣江之滨的古代淦阳一带,地势低洼,常有为患,水灾之后,往往流行瘟疫,阁皂山民将采集的中药,或巡诊于村舍,或摆摊于淦阳,悬壶施诊,从而开创了樟树医药业之先河。阁皂山亦为今日之药都源地,葛玄被尊称为樟树药业鼻祖。(2)、发展时期
樟树市樟树成为今日的“药都”,为中药材交易,集散,加工炮制之地,奠基于唐宋。唐代“”,宋代“”,为明清时期樟树中药业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樟树“药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广东的古驿路“大庾岭道”开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处于这条“官道”中心的淦阳城(今樟树)即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津。凭借袁赣二水与南通北达的驿路,或达京师,或至吴楚,或走湘桂,或通闽浙,为药材的集散、中转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于是“”、“药行”等应运而生。至宋代“药市”也就逐渐形成。医药兼备的“药店”相继出现。北宋元丰(年)年间,樟树地产“商州枳壳”、枳实,又以它上乘质量,每年作为贡品向皇宫进贡15斤左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学家、名医所著问世,为樟树最早的医学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遗民,耻于仕元,举家从庐陵(今吉安市)迁至樟树开设“侯逢丙药店”济世度人,“设肆制药”,所制饮片成药享誉东南,成为樟树药史上首创设厂制药的著名药师。樟树在唐、宋、元三代约700余年的时间里,形成“药圩”,并进一步发展为“药市”。药行货栈应运而生,药店药厂渐次开设,名医药师不断涌现,医学专著相继问世。(3)、鼎盛时期樟树中药业,在明清时期的400余年中,已进入全面发展、鼎盛时期。行、号、店、庄遍布全国,同时也引进“外商”,在樟树设立字号,形成“以我为主,主客并存”的药业体系。清道光初年(年),樟树镇内有药材行、号、栈、庄近200家,其中药行所占比例大,号称“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磺”。在这200家店中本地药商经营的有百数十家,外地药商以河南、安徽人为主,开设店、栈50余家。以“乡谊”、“亲谊”为纽带,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樟树药帮逐渐形成。它虽非官方组织,但高尚的药德,严明的帮规,高超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是与其它政治为背景的“帮会”有区别的,它是促进中华医药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的民间组织。樟树药帮的形成,是与樟树人向外开拓分不开的。樟树药商以樟树为“大本营”,通过三次外出经商的高潮,逐渐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汉口、四川的重庆,加上樟树四个中心据点。“樟树药帮”在组织上进一步的健全,反过来又促进了“樟帮”药业经营的发展,形成了以樟树为中心的全国药业网,与当时的“京津帮”、“四川帮”三足鼎立。以药、医结合,药材集散与药材加工炮制同步发展。樟树中药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已不仅仅是药材交易、集散,而且以独特的鉴别技能,科学的收藏保管,技艺精湛的加工,质量上乘的成药产品,而获得“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酒文化樟树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谷物生产,商代有佳酿,宋代出名酒,清末民初,“四特酒”又在竞争中崛起。樟树酒文化,有文字记载是从南宋开始。爱国诗人,号放翁,以喜酒、豪放著称,他在临川任职时著有《剑南诗稿》,在“对酒”诗中写道:“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可见当时樟树的酒已颇有名气了。“四特酒”一名始于民国初年。清末,娄源隆独创南北合一的酒型,即用北方(以高粱为原料,大曲发酵)和当地土酒(以稻谷为原料,小曲、药曲)两种工艺相合,并巧为,生产出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色、香、味俱全的特型白酒,即四特酒。而“四特”一名则是在激烈的生意竞争中产生的。首先是娄源隆分店“天成”别出心裁地在酒坛上贴上两个“特”字,即所谓“双特”,以示他的酒优。前夕,又用大鹏商标,标出四个“特”字,以示更优。于是,娄源隆这种特型酒便以“四特”而闻名。
樟树市地处赣中,
樟树市交通方便,可进入性强,处在南昌-井冈山-赣州金牌旅游线路的必经之道上,又是赣西旅游网络开发与全省金牌旅游线路的结合部。樟树市旅游发展是发掘和彰显樟树药文化、文化、古文化底蕴,重点开发建设樟树市药都旅游区、阁皂山药道养生旅游区、吴城商邑文化旅游区、临江赣文化旅游区、筑卫城远古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可以概括为“一山、一江、两镇、两城”。一山为(含玉华山),一江指赣江,两城分指吴城和筑卫城,两镇各为樟树镇(即樟树市区)和临江镇。从而形成以閤皂山(含玉华山)为龙头,以市区为核心,以“吴城”和“筑卫城”为两翼的旅游开发框架和格局。推出了三条金牌线路,其中“南昌——井冈山——赣州”是一条红绿古文化生态兼俱的金牌旅游线,樟树正处在必经之道上,特别经公路的旅游者可将樟树作为一个中间站。●位于樟树市。1973年调查发现,总面积有4平方公里,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自1973年起共进行过十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铸铜、祭祀场所等文化遗迹和墓葬,出土有青铜戈、矛、刀、器盖;及原始瓷器、、盆、大口尊、鬲、缸、碗、盂、豆、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锛、刀、镰、铲、、矛、玉刀,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还发现200多个刻划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有的与甲骨文相似,有的更为原始。特别是在西段城墙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历史。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1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樊城堆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24公里的刘公庙乡庙下村东侧,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系高出稻田1—3米的台地遗址,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距今约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赣江中下游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阁皂山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02.7米,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00公里,成为樟树碧嶂。山名肇见于东汉。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尊称樟树药业之祖。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广信(今贵溪)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九龙泉位于福地景区太极峰西麓。传为崇真宫前内十条锦鲤,受葛仙翁洗药池水灵气而化成龙,有九条飞入宫东深壑中深修,故壑称九龙洞,泉为九龙泉。经现代检测,九龙泉水中含、、、等十二种人体需要的微量,是四特酒酿造水的源头,也是福地景区群众唯一的生活饮用水。●永镇塔樟树市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有“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望津楼位于樟树市西面赣江边大码头石级坪台上。又名望津亭。与对岸的“知津亭”(毁)遥遥相望。该楼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重修。1957年秋,1982年又两次维修。因处重要渡口,居码头之上,登楼可远望赣水;曾设卡课税。为税收之要津,故名为望津楼。大码头系赣水交通必经之地,过往船停泊之点,为之标记,当时码头旁设有义渡,过往行人可在望津楼内歇息避风雨。该楼系木石结构,方形擎檐石柱四根,置于方础石之上。木质圆形通住四根。下垫鼓础,楼为两层。底层为敞间,呈方形。铺砌花岗岩为基台,两侧砌有台阶,上下层之间设楼板腰檐,天花板素底,四面棂条明窗,歇山顶泥瓦覆盖,勾头,滴水檐头,彩瓷葫芦刹,饯脊鳌尖,四翼悬挂铎,楼体髹漆枣红。楼上层原悬挂“望津楼”匾颜体字,下层悬挂“利涉大川”横匾、隶书体。两匾均系黑地金字,笔力雄劲,惜毁。
1、http://www.china-/Article/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7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37:2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颜体字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