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记录一座数字城市的目的和意义义是什么

我在国外做摄影师,因为自己开始做摄影的时候已经是数码时代了,所以一直都是在电脑上和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但是我接触到的所有欧美摄影师,他们都认为电子版不是照片,只有印在相纸上才是照片。有些人甚至认为电子版照片很cheap,表示自己很不愿意给客人看电子版照片。又有一些摄影师表示说,打印的照片质量可以做到更高端。还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我都要无语了,他们认为纸质版照片能保留的比电子版更长久,觉得电子版很容易几十年以后就读不出了,而纸质版可以一直保存下去。拜托……现在是云计算时代,只要你做好备份,反而是你把相册弄丢了的概率更大吧!我也有一本样片册,用的是顶级的艺术微喷装裱工艺。摄影师朋友们看了这本样片册之后都觉得很不错,但是客户看的时候就我的观察,似乎并没有和网上看到我的照片的反应有什么区别。毕竟他们是喜欢我放在网上的照片才来找我的。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贬低电子版照片,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也觉得必须打印啊。只要你每个月有三次以上的拍摄活动,一年后你还会(主观上)去翻一年前某一张照片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还能翻到(客观上)的可能性,归类好的话还不错。那两年三年五年后呢?第一个可能性就忽略不计了,第二个可能性搞不好连搜索关键字都记不清了。而五年对达成实体的来说算什么?反正我照片墙上的照片,六年都没换了。实体才是王道。
抛砖引玉。&br&如果是一开始就用了数码的方式,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非常正常。&br&&br&排开小时候的傻瓜相机,我也是从数码相机开始接触的摄影。大二时,我第一次试着上了UW的入门摄影课,当时自己已经前前后后使用单反拍了一两年了,熟悉相机的各种操作,我以为我会比较轻松地拿下这门课。&br&&br&结果当时老师给我们的第一个摄影作业就是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的照相机。&br&&br&他提供银盐相纸,粗略教了暗房的操作流程。相机本体是由我们自己在家找纸盒,用胶带、锡纸制作,包括小孔口径和成像的法兰距都是依据条件自己计算的,曝光时间也是算出来的。具体的制作方法我在一个答案里介绍过:&br&&br&&blockquote&&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己想制作最简单的能照相的相机怎么做? - 娄良的回答&/a&&/blockquote&&br&很幸运我第一次使用小孔成像相机拍摄就得到了清晰的成片,同时做这个作业的班上有二十个学生吧,第一次实验只有我得到了可以看的成果,这也我人生中第一张冲印出来的摄影作品。&br&&br&UW的Red Square:&br&&img src=&/6fe14a497523ffea5c1d366f_b.jpg& data-rawwidth=&2298& data-rawheight=&1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8& data-original=&/6fe14a497523ffea5c1d366f_r.jpg&&&br&这张照片没办法用像素去评判,清晰度堪忧,内容只是一个广场雕塑,尺寸也是根据做小孔相机的鞋盒裁定的,不是标准的尺寸,因为是直接在相纸上成像,也没法儿放大。简单来说这张照片基本上这辈子就这样了。&br&&br&但从烘干机里取出它的时候,我突然就知道了为什么摄影老师让我们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获取影像。如果以这样的器材和方法去拍照,任意一次快门都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因此格外谨慎,每一张照片都会是非常用心得到的,我和用胶片拍照的朋友说,这样得来的照片,像孩子一样。&br&&br&拍摄的方法和技术本身会赋予照片画面以外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技术会不断的革新,今天有5000万像素,明天可以是VR立体渲染多重对焦视网膜成像,后天可以是脑部信号直接输出,可是这些东西和小孔成像相机其实在做同一件事:以一种手段去将一个画面记录在某个介质上。这里面,记录的手段、画面、介质三者都非常重要,会对照片产生影响。&br&&br&题目描述里你说:&br&&blockquote&于是我就很怀疑,对我来说,照片的本质是“信息”。当你看照片的时候,你接收的是我想传递给你的一段数据。而这种传递是通过电脑还是通过纸张,不应该有那么明显的区别。&/blockquote&&br&这里我不认可的地方就在于,让人看照片的时候,他接收的信息绝对不止是数据。他接收的正是你记录下的那个时刻,这个时刻不仅包括了画面里的内容,也包括了相机后的你的思维,包括了你拍摄照片的方式,包括了承载这个时刻的介质,甚至是尺寸(即使是屏幕上尺寸也有很大影响)。这里面的任意一点变化,都会使照片的观感产生明显的区别。不仅是客户喜欢打印的照片,而是人类本身就更喜欢可以触摸的实体,因为仅仅观看屏幕的话,看一张照片和看一张垃圾网页,体验是一样的。这点上和炫耀无关,你把摄影这件事过多地限制于人像的客片的位置上来考虑了。&br&&br&此外:&br&&blockquote&但是客户是不是喜欢你的照片,照片的感觉是不是高端,难道不应该是通过照片本身来体现吗?&/blockquote&&br&照片的好坏当然主要是由照片本身的内容决定的,可是和上面所说的一样,选择如何呈现照片也会对照片最终传达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谈高端的话,为什么所有的博物馆和影展都是专业印刷出来的作品,而不是用屏幕或投影来展示呢?&br&&br&今天恰好有毕业前的一场职业规划的Lecture,我们专业邀请了一位在印刷行业做了三十五年的自身Printer来,他叫Noel,Printer这个词本身就是打印机出现以前真正司职印刷的人。&br&&br&许多人认为印刷行业和胶片摄影一样,都日薄西山穷途末路了,其实反而不是,这些行业都在焕发新的生机。就像绘画没有因为摄影的出现而灭亡反而解放了形式上的舒服在艺术上获得了更大的延伸一样,如今印刷行业因为人们对电子化产品的廉价感和虚无感厌倦,正成为奢侈品、收藏品、高品质商品的首选展示方式。一本排版高级,印刷得当,装帧精美的LOOKBOOK,给消费者的印象绝对比点了赞就划过的Instagram照片要深刻得多。&br&&br&Noel提到一点,如果有五块不同的屏幕,那观众看到的就会有五种不同的图像,因为屏幕这种介质至今也没有能统一成像的色彩和标准。所以,追求极致的图像工作者,最终仍然会选择以完美的印刷来呈现自己的作品。&br&&br&他给我们看了很多他参与印刷制作的作品,其中不乏摄影师的作品集,如何用最合适的纸张,最合适的墨水配比,呈现出摄影师最终想要的效果,这里面的门道真的很多。Lecture结束后我看上Richard Berenholtz为纽约最新最高的公寓432 Park Avenue拍摄的一个项目的影集,问Noel哪里能买到,他告诉我这是非卖品,然后将今天展示的样品送给了我。这些照片记录了参与建设这栋大楼的工人,还有一些景观摄影,记录这栋楼是如何一点一点改变了曼哈顿的天际线的。照片之间穿插了所有工人上班时的签到名录的扫描件,大楼建成后每一位工人都得到了一本专门记录自己的影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demo是由Massimo Vignelli完成的,是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生前的遗作,能有一份copy也挺荣幸了。&br&&br&最后:&br&&blockquote&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是否是为了营销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一种装逼的表现?&/blockquote&我个人很反感你的这两个理解,对于不够了解的行业,以这样狭隘的心态来揣测,其实是你境界的一种体现吧。
抛砖引玉。如果是一开始就用了数码的方式,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非常正常。排开小时候的傻瓜相机,我也是从数码相机开始接触的摄影。大二时,我第一次试着上了UW的入门摄影课,当时自己已经前前后后使用单反拍了一两年了,熟悉相机的各种操作,我以为我会比较…
我从04年开始做打印输出,到今年底就一轮了。现在手下有一家爱普生认证的艺术微喷工作室,专门为摄影师提供输出方面的服务。同时也给许多艺术家、工作室、机构提供打印输出方面的技术支持,去年我翻译出版了就我所知的国内唯一一本专门介绍摄影作品打印输出的书。&br&&a href=&/?target=https%3A///gp/aw/d/B0152KMHC6/ref%3Dmp_s_a_1_1%3Fqid%3D%26sr%3D8-1%26pi%3DSY200_QL40%26keywords%3D%25E9%25BB%%25B8%%2587%25AF%26dpPl%3D1%26dpID%3D51Fh5m%252BJtBL%26ref%3DplSrch& class=&internal&&/gp/aw/d/B0152KMHC6/&/a&&br&&br&所以,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br&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重大。&br&&br&谈到打印输出,有一个代表性人物叫做Graham Nash,他经营的Nash Edition正是打印输出工艺走上摄影舞台历史的见证,他工作室使用的IRIS打印机也正因为如此被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br&&br&06年的时候,有个出版社为这家公司出了一本书,名字叫Nash Edition: Photography and the
Art of Digital Printing。由于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实在太少,这本书永远也不会有在国内出版的可能,于是09年我抽时间偷偷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br&&br&书的第三章从摄影记录载体的技术发展角度讨论了摄影的发展历史,我想能从情(an)怀(li)的角度更好的回答一下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的意义:摄影的诞生源自于人类对于来自真实世界的影像保存的渴望,而打印提供了当下记录影像最为持久的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给摄影作品的呈现带来了更多可能。所以打印成为了摄影,成就了摄影。也成长了摄影。&br&&br&以上,是一个个人化的回答。其实,它约等于两个字,“马克”。&br&&br&想要具体讨论打印作品在摄影当中的意义,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摄影,什么是影像,什么是照片,或许才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回答。这需要打很多很多的字,让我等到有时间来慢慢说。&br&&br&------------------------------------------第一次更新------------------------------------------&br&&br&因为标签中包含了“艺术欣赏”,所以我直接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开始谈吧,这样更方便大家感受其中的问题。&br&&br&插一句,摄影艺术中相当突出的问题,在平日表现得并不够明显,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并非是所有普通人都完全不会意识到,其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怀。&br&&br&1975年柯达公司制作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原型机,当时的存储设备还是磁带,当然很多人可能连磁带都没有见过。&br&&img src=&/7c4e08ddd914d067eafbf5_b.jpg& data-rawwidth=&1313& data-rawheight=&1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3& data-original=&/7c4e08ddd914d067eafbf5_r.jpg&&&br&2000年在佳能等日系公司的努力下数码相机开始普及,2003年普通人也买得起的数码单反相机300D问世,随后一系列像素大战用了十年时间让主流相机的像素翻了十倍。于是很多从数码时代才开始接触摄影的摄影师开始有了一个错觉,照片是可以随便缩小放大的;或者说,摄影作品是可以通过屏幕、网站分享的。&br&&br&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每天都在通过屏幕看“摄影作品”啊,你上面这句话很主观。&br&&br&虽然这是一篇很主观、很情怀的文章,但我还是尽量想讲道理的。上面这句话没错,错的是“摄影师”实在是太喜欢滥用“作品”这个词了。&br&&br&“作品”这个词的出处我没有做过具体的考证,但因为汉典上没有给出这个词的出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个翻译过来的词汇。&br&&br&“作品”在法文里是objet d'art,到英文以后变成了work of art,他们都突出了一个共同点,当我们谈论作品的时候,本质所指是一个承载了“艺术”的“物品”。所以关于作品维基是这么说的:&br&&blockquote&A &i&work of art&/i& in the visual arts is a physical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 that is professionally determined or otherwise considered to fulfill a primarily independent &a href=&/?target=http%3A///en/Aesthetic& class=&internal&&aesthetic&/a& function. &/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3A///en/Work_of_art& class=&internal&&/en/Work_of_art&/a&&br&&br&或者是这么说的:&br&&blockquote&作品,亦稱創作、創意作品、著作,是具有创作性,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复制的成品。&/blockquote&&a href=&/?target=https%3A///zh/%25E4%25BD%259C%25E5%& class=&internal&&作品 - Wikiwand&/a&&br&&br&两者都强调了承载物的物理属性。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题主在文章中所说的“一直都是在电脑上和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让“作品”涉及的语境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围。具体点儿说,你和你的欧美同行们在谈到“照片”或者“作品”的时候很可能谈的并不是同一件东西。&br&&br&在摄影的文论里面,我们谈论照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么几个词,image、photo、print,我个人在译书的时候通常选择影像、照片、作品三个词与之对应。&br&&br&影像表示一幅画面中所承载的内容;作品表示承载内容的介质;照片兼具两者的意思,但实际上更看重的还是作为内容承载物的对象本身,不然也就不会出现“数码照片(digital photo)”这个说法。“数码”这个修饰词存在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在潜意识里并不认为数字化照片能与照片等同起来,而只是照片的一个数字化存在。&br&&br&题主说“我接触到的所有欧美摄影师,他们都认为电子版不是照片,只有印在相纸上才是照片”这句话里面的“电子版”本身就和“数码照片”中的“数码”一样,表明在题主自己的潜意识里也认为“电子版”只是“照片”的一种版本。而且,当谈到“photo”和“print”的时候,很可能你与你的欧美同行心中想到的依旧不是同一个内容。&br&&br&这儿要插一句,print在摄影里面其实是个很麻烦的词汇,因为它可以指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和一位四十岁以上的欧洲摄影师聊天,当他谈到print的时候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他一定不是在谈打印。那个年代的人还是习惯称呼打印为“digital print”。&br&&br&谈完作品,咱们接着谈摄影作品的创作。&br&&br&艺术家对于作品尺幅的控制,是艺术家创作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甚至超过了画什么和怎么画。那么具体到摄影艺术家,最终他准备呈现出的作品尺幅,事实上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工具选择、创作方式、甚至某个题材的可行与否。&br&&br&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两篇非常棒的答案,虽然是聊艺术的,但我觉得摄影可以参考:&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和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区别在哪里? - 宁湾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农妇200元一副作品pk周春芽500万+RMB大作? - 庄泽曦的回答&/a&&br&&br&当然为了避免大家觉得上面这个说法还是包含过多的个人情绪所以选择了对我有利的证据,我们下面还是来看看屏幕摄影艺术的例子。&br&&br&爱德华·伯丁斯基很早就开始对于新媒体的积极尝试,2012年的时候就在iPad上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集Oil,图文并茂,还有多媒体内容。但那个时候还是iPad第一代,所以拿到今天的iPad Pro上打开是酱紫的,你们感受一下:&br&&img src=&/94dc12a0a020164cfb4e_b.png& data-rawwidth=&1145&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5& data-original=&/94dc12a0a020164cfb4e_r.png&&(一张iPad Pro的截图有12M,传了半天没传上来,我只好进PS截个局部了)&br&&br&&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src=&/6fbb385ff84a0bfde5c490a3d14b39d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6fbb385ff84a0bfde5c490a3d14b39dd_r.jpg&&这是iPad版本的封面和画册的对比,注意颜色和尺寸差异。&br&&br&&img src=&/bff406720fcb4f430d59b_b.jp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bff406720fcb4f430d59b_r.jpg&&而这张照片在展出的时候是酱紫的,你们再感受一下。&br&&br&&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src=&/131e5f785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131e5f7854_r.jpg&&展出的布置对应到出版物上是酱紫的。本来打算用这一张拍一个两者的显示精度对比,后来觉得太欺负人,于是我换一张好了。&br&&br&&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src=&/7d46abebf14b6a77a9add5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7d46abebf14b6a77a9add51_r.jpg&&随手翻一下,就它了。&br&&br&&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src=&/a2f31f8a71bd4e05e2f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a2f31f8a71bd4e05e2fb_r.jpg&&iPad上的显示效果。&br&&br&&im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36& src=&/5cc5dbdbf1aa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5cc5dbdbf1aa0_r.jpg&&画册。&br&&br&对于普通人来说,照片导入手机、平板、电脑就已经够了,对于摄影师来说远不是这样。而且很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上面OIL问世之初惊为天人,今天一看惨不忍睹的问题。在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不同光源的显示设备上呈现作品,为了给观众带来相同的感受是一个相当费心的事情。&br&&br&一张照片,在不同尺寸、不同分辨率、不同显示原理的显示设备上看,需要改变的不止是分辨率,更重要的是照片的锐度、色彩、整体反差。&br&&br&大家可以自己做个试验,在平板上打开一张图片,手机上打开同一张图片,为了避免颜色的影响最好用黑白照片。你会发现,两者呈现出来的对比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非要说是因为屏幕设置的不一样,也可以试试看平板拿近拿远的效果。所以选择纸面呈现这种最为传统、最为熟悉的模式对于摄影师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省心、省力、省时、省钱,还不容易出错的选择。&br&&br&一个好的摄影师,在开始创作作品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作品最终的呈现环境、呈现方式与呈现对象。尽管随着数字摄影的发展,今天的作品确实已经可以在多种媒介上呈现,但事实上对于严肃的摄影艺术家来说,如果想要保持作品呈现效果的一贯性,就意味着他需要为每一种呈现方式制作一个单独的版本,而不是用一个文件去适应所有的版本,这是摄影师控制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区分优秀摄影师与普通摄影师的一个杠杠。更何况一些物理呈现手段、作品与空间的互动是屏幕永远无法传达的,甚至这也是摄影师所欠缺而需要策展人去弥补的。&br&&br&很多人提到色彩的问题我这儿也简单写几句,不光所有显示器与显示器之间有区别,实际上打印机与显示器之间也有区别,被业外人士传得神乎其神的色彩管理,其实对于业内人士只是尽可能缩小各种介质呈现色彩差异的一种技术手段。但更要命的是,&b&所有设备的色彩呈现与艺术家心中的那个颜色之间是有差异的&/b&。所以当摄影师谈论阳光的温暖、湖水的澄清、肌肤的细腻,如果你不是站在他所签字认可的那张作品面前,那么你所想象的与摄影师所想表达的之间就存在你甚至意识不到,但实际无法逾越的鸿沟。&br&&br&如果是要求特别高的摄影艺术品,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在色彩管理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偏差再输出一系列小样,让摄影师挑选,并按照其判断出大样,得到认可后才制作成品。直接一张接一张出大样的土豪也有,但是不多,毕竟这是一个比拿美元点烟还烧钱的行为。&br&&br&在今天,数码打印确实是最佳的呈现方式。同时它也打通了纸面呈现与屏幕呈现之间的一些障碍,让摄影师对于自己的流程有了更完整的控制性,因此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br&&br&关于题主谈到的剩下一些问题因为最近比较忙,我先简单的回答一下,后面再慢慢详细写。&br&&br&&b&打印的照片质量可以做到更高端。&/b&&br&一点也没错,最贵的打印装裱工艺可以做到三千到五千一个平米,这还是在不考虑奢侈画框材料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一张大点儿的照片成本价可以买一台Adobe RGB的显示器,或者一个128G的iPad Pro。有时候做影展计算价格的时候,我自己敲计算机手都在发抖。&br&&br&&img src=&/c4e77abfc6_b.jpg& data-rawwidth=&2481& data-rawheight=&1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81& data-original=&/c4e77abfc6_r.jpg&&&img src=&/7e52ef52588c_b.jp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2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00& data-original=&/7e52ef52588c_r.jpg&&上两个用Diasec工艺制作的作品。图片来源网络。&br&&br&奢侈品相框包括国内的各种稀有木料边条或者老外喜欢的纯银相框等等,然后还有各种几千块钱一个平米的手工纸、手工皮料等等。所以非要说电子版照片很cheap,从价值上来说我觉得欠妥,但从价格上来说完全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啊。&br&&br&&b&还有人提出了一种假设我都要无语了,他们认为纸质版照片能保留的比电子版更长久&/b&&br&一点也没错,因为电子材料从来就不被认为是一种档案级的材料,只是一种存储级的材料。首先,一枚EMP可以毁掉一座城市的所有无保护电子档案。然后,一种假想的病毒可能让人类的所有电子发明回到原点,那么所有的JPEG、TIFF、RAW、PSD也就失去了意义,参见电影《超验骇客》。至于各种云,首先安全性堪忧,然后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政治风险。至于硬盘这种摔一下一辈子的照片就没了的东西,呵呵。&br&&br&最后,我们谈论保存性,其实并不只是考虑人类还存在的时候的问题,还考虑如果人类灭绝了呢?假设人类灭绝,外星人来到地球,你觉得他们是看到一张照片了解曾经有这样一种生物在这个星球上曾经生活的可能性大,还是收一堆电子垃圾回去慢慢分析的可能性大?&br&&br&所以抛弃友善度不要,我只想说,当题主觉得无语的时候,可能还真是因为了解得太少。&br&&br&&b&我也有一本样片册,用的是顶级的艺术微喷装裱工艺。摄影师朋友们看了这本样片册之后都觉得很不错,但是客户看的时候就我的观察,似乎并没有和网上看到我的照片的反应有什么区别。&/b&&br&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好暂时地再放下一下友善度。&br&&br&不同圈子对于顶级的概念是有差异的,我从题主的问题描述中大致判断题主应该是人像或者婚礼圈子的摄影师。我和这类摄影师有很多交道,也和很多人是好朋友,但是当他们谈到顶级工艺的时候多少和我心中的顶级工艺是有很大差异的。&br&&br&我给一些土豪客户做过一些顶级工艺的册子让他们拿出去装(xuan)逼(fu),最贵的一本使用日本手工纸折页装加欧洲手工牛皮封面,放在博物馆级的纸盒里面,交货以后土豪自己还给订做了一批檀木盒子。总价属于商业机密这儿就不太方便说了。&br&&br&就我的观察和事后收到的反映,即便是十亿级别身家的土豪,在面对这种册子的时候也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翻动,千万级别身家的土豪问了价格只能吐舌头。总之他们看到画册的反应和在网上看照片的反应区别挺大的。&br&&br&我很反感用价格来比较艺术,而且我觉得我做的这套册子和艺术根本扯不上关系,但是我想用来说明顶级这个问题还是靠得住的。相信我,我这儿只是用了最贵的真材实料,但还没有上升到奢侈品级别的材料。关于奢侈品级别的材料我就说一句话,爱马仕除了出徕卡,也是出相册的……&br&&br&这一段回答得真TM恶心。&br&&br&&b&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贬低电子版照片,是否是为了营销故意而为之或者是一种装逼的表现?&br&&/b&&br&最后一点儿为了简化回答,请原谅我翻了一下问题日志。专业摄影师推崇打印作品确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营销目的,毕竟大家都知道,只是卖数码文件是很难卖出价钱的,尤其在你销售对象是普通人的时候。另外推崇打印作品也能方便多赚点儿钱,买两张照片当然价格就是买一张的一倍咯。&br&&br&至于说装逼,我觉得如果非要把追求极致的呈现效果和装逼划一个等号,那么没错,也确实是为了装逼。&br&&br&至于说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当然有。这里面既有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的,对于审美和摄影本体识上的,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摄影师个体认知的差异。&br&&br&而且题主的问题描述本身也说明了,打印出来的是作品,电子版本的是照片。我想在题主潜意识里面很清楚意识到两者之间泾渭分明。&br&&br&我,和我曾经服务过的所有摄影师、摄影艺术家心中也是同样的认为:数字文件只有成为实体,才有成为作品或艺术品的可能;如果停留在屏幕上,它永远只是一张照片。&br&&br&另外,作为一个现在以摄影为生的人,我一直认为,贬低任何一张照片都是一种欠妥当的行为。因为每张照片诞生,对于拍摄者来说,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义。我不认为贬低照片的行为是一个专业摄影师应该做的,最多是一个职业摄影师出于商业考虑会做的。&br&&br&——————————————感觉应该隔一下————————————————&br&&br&这个问题很有趣,下面的每个答案我都认真看了,因为我也很想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看待打印作品对于摄影的意义的。有一部分人的回答让我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人的回答实在是硬伤太多。特别有个在法国学摄影的孩子表示自己根本就没好好上过打印课,这个让我看了挺替他难过,当然人在年轻的时候选择总是比我这样的老人家要多一些的。&br&&br&今天我手头还有工作要做,所以先谈到这儿吧。有些问题可能谈得比较透彻了,但有些问题可能还未必,等我有时间再慢慢回答。&br&&br&这篇回答收到个人情绪的影响比较多,如果有欠妥当的地方请各位知友见谅。谢谢大家。
我从04年开始做打印输出,到今年底就一轮了。现在手下有一家爱普生认证的艺术微喷工作室,专门为摄影师提供输出方面的服务。同时也给许多艺术家、工作室、机构提供打印输出方面的技术支持,去年我翻译出版了就我所知的国内唯一一本专门介绍摄影作品打印输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