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计算机科学排名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前50。要权威可信度高的。

中国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前五十位是怎样排的_百度知道
中国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前五十位是怎样排的
计算中国大学排名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学术排名,而是综合了以下的方面: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实力、重大课题或项目水平及数量、基础科研项目及其成果、师资队伍、学校硬件设施、学校占地面积、学校地理位置、学校人才培养流向、学校声誉及荣誉、学校的社会口碑及企业反馈、学校科研基地质量及数目、学校重点实验室数量及成分、学术论文发表数目、两院院士数量、学校杰出校友、学校政级别、国家超重点项目参与情况等。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全国共有116所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参与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北京大学,以下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专业大学排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吉林大学,今年本科招生),只有前10可以一说,排名前几,其次北大,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所和软件所,复旦和中科大也还可以,这些学校稍差一些,哈工,本科就业还是差些,后面传统强校还有南京大学,但研究生有很大机会进入上面那些第一梯队的3所学校(国防科大去的少,清华,浙大,国防科大,基本差不多,北航,要么是同城学校太强挣不过,无论就业还是科研都是第一梯队,上交,但就业科研各有千秋,要么是地理位置差,华中科技大学,北邮等,毕竟是军校)前50没意义
其他2条回答
再者是南京邮电大学,这类排名并没有绝对的,经管在计算机行业排名并不是第一,我来简单说说我的看法,而且所接触的人和层面都不同,这些大学本身计算机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异,希望对你有用,只能作为一些参考,时代的发展也导致这些排名的变化,毕竟名声在,建议首选清华大学的,成都科技等学校,浙大等大学,哈工大,而且排名没有标准,这类学校在计算机或者是电信业颇有影响。然后的选择可以是许多知名大学的计算机系,各家有各家的方式,如复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距离家里的远近来考虑。回答较为片面,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的分数够高。其次可以选择北大,在国内有名,北京邮电等你好
中国的计算机专业前八名:1
国防科技大学3
上海交通大学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
哈尔滨工业大学报考计算机强校的时候,一般首选是清华或者北大,其次就是交大。国防科大招生少,学科范围和就业面比较窄。此外,北航、浙大、南大、哈工大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复旦计算机只排在20名左右,主要是靠学校本身名气招生,实力师资都很一般,高分考复旦计算机实在太亏了,不太建议报考。
中国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有 5 所澳大利亚的,一大片英国的学校,但是一所德国大学都没有?德国的大学那么不好么?为何德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还那么高?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德国大学曾经领先于全世界。德国大学的没落是由于对犹太人的驱逐。以上是全文的主要观点,本答案的主要观点和全部数据均来自于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工真的论文。关于德国大学的历史,我觉得武大的李工真教授是有发言权的,本科的时候去听过他的公选课,绝对是武大最不水的公选课之一,推荐武大的同学去听一下。李工真教授是搞历史学的,留学德国,回武大任教,研究德国现代化,武大四大名嘴之一,我个人认为易中天走之前李工真是唯二有干货的名嘴,易中天走后就唯一了。李工真教授的公选课名字叫大学现代化吧好像,但是实际上就讲德国大学的历史,后来根绝这个课出了本书叫《大学现代化之路》。近代史上德国的大学基本上是领先世界的,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大学就是德国的柏林大学。从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过渡的最终完成以 1810 年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标志。1806 年,拿破仑法国以武力征服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被迫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在“国兴科教”战略指引下,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临危受命,承担了创办柏林大学的重任,创造了著名的“柏林大学模式”。“柏林大学模式”的现代性在于,它彻底剔除了大学的宗教性,张扬了“科学、理性、自由”的精神。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的洪堡,头一次明确地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原则”写进了章程。洪堡这样定义“科学”和“大学”:“科学是某种还没有被完全发现、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而“大学是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它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国家必须保护这种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自“柏林大学模式”开创以来,“为科学而生活”成为了学者们的座右铭,“追求科学真理”成为学者们最高的人生目标。从此,大学成为“研究者的共同体”,并开创了严格的“科学成就原则”:唯有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才能决定大学教授岗位的占有。这就要求学者们“必须献身于科学”,“必须敢向已形成的舆论挑战,必须敢冒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必须要有科学研究上的真正突破”。“柏林大学模式”还最先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留校任教,任何一名大学教师的升等,必须换一所大学才能进行”。这项“扫除门户之见,防止近亲繁殖和裙带关系”的现代化措施,成为现代大学人事体制的基本原则。 自 1810 年以来,“柏林大学模式”成为世界大学的样板。无论是欧洲邻国,还是远隔重洋的美国、日本都纷纷仿效。正是由于这种模式最为集中地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大学改革的总趋势,柏林大学才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德意志的教育现代化才取得了世界性的辉煌成就,德国才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摘自李工真的《欧洲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详细的德国大学现代化历程可以李工真发表在《经济社会史评论》上的《德国大学的现代化》,我摘取部分反映德国大学成果的数字列出来:在生理学领域的根本发现中,1835年以前,德意志人取得了63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有43项,到1864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156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有57项,1864年至1869年,德意志人取得了89项,而世界其他民族总共只取得了11项。在热力学、点血、电磁学、光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中,1836年以前,德意志取得了108项,英国与法国取得了206项,但是到1855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231项,英国与法国总共取得了201项,年,德意志人取得了136项,英国与法国总共取得了91项。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中,1819年以前,德意志人取得了5项,英国与法国总共取得了22项,而到1869年,德意志人取得了33项,已超过了英国与法国总和的29项。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已有74位德意志人成为该奖得主。1933年以前的德国也是全世界该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其中仅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就达31人,超过了英法美三国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总和。为什么现在德国大学不如美国了呢?因为二战啊,德国大学里很多优秀的教授都是犹太人啊,德国开始迫害犹太人之后,很多德国的优秀科学家就开始流亡了,部分流亡到瑞士、英国,最后大多数都流亡到了美国。在这场以种族和政治迫害为背景的文化清洗运动开始之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尔(Max von Laue)曾经勇敢地站出来,向纳粹当局抗议这场清洗运动给德国科学造成的损害。但是,希特勒是这样回答他的:“即使是为了科学,我们的民族政策也不会因此而撤销或改变。如果驱逐犹太科学家意味着现代德国科学的毁灭,那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没有科学的状况下,推行我们的民族政策吧!”①这场始于德国大专院校中的文化清洗运动,给德国的科学带来了巨大损失。历史统计数字清楚地显示出德国科学潜能上的损失。第一场决定性的解聘潮发生于1933— 1934年冬季学期以前,一年之内总共解聘了1145名大学教师,其中有313名正教授, 109名额外教授, 284名非公职性的额外教授, 75名荣誉教授,322名编外讲师, 11名练习课和外语课讲师, 13名临时委托性的代理讲师和18名尚未被正式确立职位的人,占这一时期整个教师队伍7116人中的16. 09%。在文化清洗运动来临之前,德国大学的各类正教授与额外教授总计为4482人,而首场解聘潮就涉及各类教授781名,即占整个教授集团的17. 4%以上。②第二场解聘潮发生于日《纽伦堡法》颁布后的一年中。到1936年9月,又至少有494名科学家遭到解聘,这些人是因1933年4月法律的例外条款而暂时保留在大专院校中的“非雅利安学者”,以至于从1933年4月至1936年9月,德国大学中被解聘的科学家总数达到了1639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正教授或额外教授,其专业领域分布如下:自然科学家497人(其中化学家165人,物理学家124人);医学家459人;社会科学家392人(其中经济学家148人,法学家112人,历史学家53人,社会学家40人,心理学家27人,教育学家12人);人文科学家291人(其中语言学家101人,艺术史专家62人,哲学家55人)。至此,解聘率上升到当时所有师资力量的33%以上。③第三场解聘潮发生于日颁布《德意志公职人员法》之后。到1938年初,在解聘了160多名“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类配偶”的教师后,遭到驱逐的科学家已高达1800人,④至此,德意志高校教师队伍的损失达到了39%,其中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的损失达到47%,远远超过了平均率,他们所在的学科也成为损失最大的学科。⑤而在1938年3月吞并了奥地利后,同样的厄运也立即降临到400多名有犹太血统或有犹太配偶的奥地利科学家头上。到1939年整个纳粹德国大学教师岗位中的45%,已被纳粹党内不学无术的党棍们占领。⑥1933年4月从纳粹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的这场文化清洗运动首先是针对有犹太血统、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千上万的犹太知识精英从纳粹德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被驱逐出去,意味着多少世代以来犹太人对中欧文化的适应突然间出现了一场痛苦的终结。尽管从比率上讲,约2200名遭到驱逐的德、奥科学家并不代表德语文化空间科学潜力的全部,而且从德国大学中遭到驱逐的1800名科学家也只占其中的39%,但是从质量上讲,他们却代表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当这样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被纳粹党内不学无术的党棍们替换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德国的世界科学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美国知识界的领导人看到了通过接受德国流亡科学家来发展美国科学的良机。然而,在出逃的约1400名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当中,只有不足1/3的流亡科学家首先选择了美国,而绝大多数人将邻近的欧洲国家作为他们流亡的首选国。尽管这些流亡科学家主观上的犹豫,对于推迟他们移入美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为它不仅限制了罗斯福政府在接受犹太难民问题上的行动余地,而且也加剧了美国高校中普遍蔓延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在美国经济仍然处于萧条的状况下,这种恐惧症中反映出来的反犹主义情绪,本身也阻碍着对流亡科学家的接受。显然,一场流亡科学家向大西洋彼岸的整体性移转,还需要诸多方面的条件:流亡者前往美国的主观愿望,能提供工作岗位的美国大学的欢迎态度,大量资金作为这场移转的有力支持,国际局势的紧迫性所造就的压力等等。为打破这种流亡与接受之间的僵局,美国知识精英人物组成的“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在“拯救科学”的名义下采取了种种措施,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从而为接受德国流亡科学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纳粹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和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制造出一种事关生死的威胁力。它不仅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了孤立主义,也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他们当初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并与来自欧洲沦陷国家的流亡科学家一起,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文化素质的知识难民潮,这场知识难民潮,正是在纳粹炮火的逼迫下,才流向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接受这场以上千名流亡科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难民潮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流亡美国的意大利原子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的夫人劳拉·费米,曾在1968年出版的关于欧洲知识分子流亡美国的著作中,计算过流亡科学家给美国教育制度带来的那种不花成本的赢利。据她估算, “在美国,培养一位科学家到他能开始职业生涯为止时的费用,至少需要45000美元,仅是在那700多位移入美国的德国大学教授身上,就为美国节约了大约3200万美元”。①这种表面上看来精确的有关教育经济上的赢利数字,与对美国科学发展的根本性促进相比,显然只展现了次要性的表征,这种促进主要是由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建筑学领域中的德国流亡科学家给他们的接受国———美国———带来的。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这方面最鲜明的例证: 1933年以前,美国曾有5名得主,在世者只剩3名;德国曾有31名得主,在世者仍有19名。然而,仅是这场从1933年开始的德国科学家的流亡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6名得主以及后来的11名新得主。到1945年,德国1933年以前得主中的在世者只剩9名,加上新增加的5名,总数为14名;而美国1933年以前得主中的在世者虽然只剩7名,但由于有这批流亡科学家为代表的欧洲新生科学力量的加盟,却迅速新增加了18名,使总数达到了25名,从而远远超过德国,成为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①这25人中还不包括那些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随父母到达美国后才完成学业、并在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总计已超过了200名,这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高校中营造出来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1969年美国学术界公布了一份涉及所有学科领域中最为杰出的300名流亡科学家的传记名单,他们当中的79%,即238人是从纳粹德国版图内逃亡出来的讲德语的、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也正是他们,在美国成了几乎所有新科学传统的奠基人。② 1989年,法兰克福德意志图书馆公布了一份有关讲德语的文化知识精英在1933— 1945年流亡期间出版的文化、科学论著的档案,其中涉及11846本学术专著和7749篇科学论文,它们当中的80%以上是在美国完成的。③所有这些,不仅说明纳粹暴政导致的这场流亡给美国科学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说明它给德国科学造成了多么沉重的损失。最早看到这场流亡给美、德科学潜力带来彼此消长意义的是美国科学界的领袖们,他们用这句话来评价这些流亡科学家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希特勒竖立一座纪念碑,以此来感谢他为促进美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④总之,正是希特勒种族政策下的文化清洗运动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正是目光远大的美国知识精英以及美国私人基金会组织的援救努力,才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最具历史意义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洲际大移转。
实名来反对包括第一名 &a data-hash=&aae3ece94ed6f& href=&///people/aae3ece94ed6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ven& data-tip=&p$b$aae3ece94ed6f&&@Sven&/a& 在内的若干答案。:)&br&&br&作为一个在德国读完一个工科diplom(还是在Sven盛赞的学校之一,谢谢夸奖),拿了若干家Sven赞过的TU博士offer的学生来讲,首先我爱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给我的教育和资源,&b&我永远为我的母校骄傲,无论她在国际排名榜上掉到多少位。&/b&&br&这么多年来我也习惯了在各国朋友面前报出母校的名字之后欣赏对方迷茫的眼神——不要紧,反正因为我,至少我现在就读phD的program里,所有人都认为我母校的教育是杠杠的。&br&&br&但是我想很诚恳地说一句:各位留德华们,&b&母校要热爱,现实也要正视。&/b&&br&&br&&b&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MIT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ETH怎么解释?&/b&说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paper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br&&br&德国大学的现状是,&b&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top50很难看,看top500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b&,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b&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b&,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br&&br&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br&&br&&b&&u&1)平均主义&/u&&/b&&br&&br&&br&这里&b&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b&&br&&br&&br&&b&前者体现在&/b&: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LMU和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br&&br&&b&后者体现在&/b&: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br&&br&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b&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reputation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b&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br&&br&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in general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br&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br&&br&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ivy league+top10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short list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b&一部分的原因&/b&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b&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b&&br&&br&&u&&b&2)自我封闭&/b&&/u&&br&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br&&br&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br&&br&&b&2.1)语言不通+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b&&br&&br&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b&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b&。反倒是post-doctor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br&&br&alumni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br&&br&&b&2.2)晋升制度坑爹+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后备力量薄弱&/b&&br&这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LMU出身,最后投身MIT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Wolfgang Ketterle公开表示的……K教授当年被MIT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K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b&美国的AP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b&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K教授喜欢AP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br&&br&不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AP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ETH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ETH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ETH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br&&br&&b&2.3)经费短缺+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科研活力下降&/b&&br&&br&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br&&br&很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paper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b&绝大多数&/b&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paper发在了德语圈子里。&br&&br&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br&&br&除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最无奈的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br&&br&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br&&br&我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b&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b&。&br&&br&&b&&u&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u&&/b&&br&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blabla。&br&&br&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发现自己大大地错了。谁家科研经费从学生的学费里出啊……真要算起来,德国起码工科很大一块科研经费都找几家巨头公司报掉了,比美国AP们苦哈哈地投NSF宽裕多了。&br&&br&钱差在哪里呢?或者不如问,美国大学抢了学生那许多学费,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gym和dorm(dorm还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费的,花不了学校太多钱),除了傻闹傻闹的本科生活动,我能够回忆起的有几项德国大学不太花,但美国大学花得很爽快的开销:&br&本科生发paper的版面费;&br&学生开国际会议的差旅津贴;&br&招博士生时发放的安家费;&br&邀请外校/外国教授来访的费用;&br&举办seminar的catering;&br&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的,旨在促进跨组/跨学科交流的茶话会;&br&校内学术交流活动(poster session)费用和奖金;&br&各类奇奇怪怪,用于招揽学校心仪学生的奖学金;&br&宽裕的administrative人手;&br&完善的校园信息服务;&br&……&br&说句难听话,美国大学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动人们去交流去工作。这些钱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于科研的,但却极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德国的母校连给博士生们添个咖啡机都要挨骂……&br&&br&除了少数圣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br&除了少数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驱动的。&br&而美国大学深谙此道。&br&&br&&b&&u&4)总结&/u&&/b&&br&你可以说美国大学功利,实际,奉行精英主义……&br&&br&但仍然没有办法否认,要催生“世界顶级大学”,必须执行这一套——本来就是么,&b&所谓“顶级大学”,就是精英主义的东西,你要是真看不上这一套,就别盯着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开心&/b&&b&啊&/b&。&br&&br&&br&是挤上精英的赛道,还是做好原来的自己,是整个德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且看起来,这次他们已经选好了。&br&&br&关于题主的另外一部分问题——&b&为什么排名不高,但工业和科技仍然很逆天&/b&,在前面我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但在这里不妨再说得清楚一点:&br&&br&首先,&b&工业(尤其传统工业)不是单兵作战&/b&,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优质的系统,和系统里大量靠谱的螺丝钉(人力)。比起单个精英人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质量更依赖大量的合格人才。&b&德国大学无力冲进顶级的圈子,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大批量合格的毕业生。&/b&&br&&br&&br&其次,&b&工业技术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b&,要我开口喷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请原谅我用这样的委婉的方式说:除了积累成分很重的传统工业,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德国真的还如传统工业一般所向披靡吗?&br&&br&&br&&b&&u&5)后记&/u&&/b&&br&喷了这么多,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被某些留德华喷了……&br&&br&但我要说的是,我的母校是我此生的真爱。我看着她从方正保守到歇斯底里一般地拼命国际化;我看着她从小心翼翼地试水本硕分离到大动干戈地参与学制改革;我看着她的改革,从一个一个研究所萌发,到一个一个系连成一片;我看着她骄傲地把人类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名字镶在大教室的门头上。那些令人心疼和激荡的往事,我看着她一桩桩走过,荣则共荣,辱则共辱,伤则同伤。&br&&br&我是她最后一代的Diplom,除了那些延期毕业的,在我之后,不会再有几个由她签发的Diplom-Ingenieurin走出校门,我想我看见了一个时代的远去。&br&&br&我也曾经对母校年年下挫的国际排名耿耿于怀,曾经试图跟人解释“我的母校其实是很强的……”但德国人从来不需要我解释,德国之外的人从来不在意我的解释。直到毕业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指望母校光环开路的求职者,而是用自己的成绩刷新母校reputation的校友。我无法忘记自己被教授称赞“本年度唯一值得拿A的学生”的时候,在走廊里被其他教授叫住说一句“well done”的时候,那些微笑着问我“Where did you go to college”的面庞,我看着他们略带生疏地重复我母校的名字,心里想着,如果母校终有一天要广为人知的话,总会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早知道她,记得她吧。&br&&br&我不知道下一个时代会怎样,会有很多挑战,会有很多机遇,也许是翻身大作战,也许是默默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只能祝福我的母校一切安好,哪怕排名又跌了(汗),我仍然是爱着她的,after all this time,always。&br&&br&0826 PS:&br&写太投入了,都忘了写我要反对Sven的是哪一点了。。。&br&&br&我主要反对的,是"综合排名跟学生关系不大,因为你只读一个专业"这种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个排名对学生都是重要的,也都不是全面的。大学择校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像综合排名这么重要的一个侧面,轻易认为它和自己关系不大,未免草率。&br&&br&综合排名实际上给你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大氛围。top tier的那些,不一定在你的专业上是执牛耳者,但往往拥有极为强悍的管理服务能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博的心胸眼界,积极进取的挑战精神,以及许多为了理想而拼命的人。这里有很多因素对人的影响比所谓的专业学术大得多,说直白一点,&b&这些学术上的东西能给本科硕士生带来的福利到底有多大,还要看各个大学组织管理的能力,而这又恰恰是更容易被综合排名所反映的&/b&。&br&&br&择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人一生的发展是更复杂的事情,我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说句"过来人"的傻话:有时候,你自己的变化,比你自己想象得更快,不要太急于把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都关闭掉。
实名来反对包括第一名
在内的若干答案。:)作为一个在德国读完一个工科diplom(还是在Sven盛赞的学校之一,谢谢夸奖),拿了若干家Sven赞过的TU博士offer的学生来讲,首先我爱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给我的教育和资源,我永远为我的母校骄傲,无论她在国…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br&&br&先抛出结论:&br&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b&如老毕的答案所说,德国强的地方,在各个排名都权重都很低。&/b&&br&&br&那德国的工科强在哪里?职业化培养。&br&&br&我在KIT交换半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课程:&br&1,一个是为期4个月的Group Project,当时组中2个中国人(1男1女),2个德国人(2女),1个文莱人(男)。在国内工科大学做过Project的都明白,所谓group project就是几个人抱1到2个人的大腿。如果按这个思路的话,可以说是我们3个亚洲人抱了2个德国人的大腿,因为她们俩实力高于我们。&br&
但是!实际上,我们5个人最后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做出的是以下这个东西。&br&&img src=&/2dfc7b7c4b3f8_b.jp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4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2dfc7b7c4b3f8_r.jpg&&&br&
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两个德国妞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边,变速器:&br&&img src=&/0d1cfbfe2f0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0d1cfbfe2f0_r.jpg&&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br&我们5个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见面会议讨论,并严格轮流会议记录,各种查阅资料,利用课程知识和工具。每一个月,学院会组织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助教来验收我们的成果,每次4小时。&br&专业程度略低于实际工作。&br&&br&2,Mechanical Design(机械设计) 课程,前两年每个学期都有,从MD1上到MD4一共上两年。&br&我只上过MD4,课程内容设置十分贴近工业界应用。上文说的project就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br&学机械的都懂,阅读三视图的能力是多么重要。&br&在交大上类似课程时,说句实话,“制图课”更像是“抄图课”,画了一根轴,却不知道轴上面都是什么玩意。&br&但在KIT的时候,不仅要求会抄图,还要求说出图的内容,还是拿一根轴为例,需要说出轴上哪块是轴承,哪块是密封,哪块是外壳,轴承用的是X排布还是O排布,为什么用这种排布(从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试内容是花4个小时在A1纸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设计并绘制一个变速器的工程图。就像这样差不多(此图片来自网络)。&br&&img src=&/b4f559c96de0a6ffc8b067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2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br&&br&没上过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学这些,但我在参加工作后,就觉得,在德国学的这些真心有用,难怪德国的工程师一直都那么强。&br&------------------------分割线----------------------------&br&再谈谈比较:&br&学习氛围:KIT&SJTU&WARWICK&br&学生质量:SJTU&KIT&WARWICK&br&教学水平:KIT&WARWICK&SJTU (差距不大)&br&通识教育:SJTU&&KIT=WARWICK≈0&br&毕业难度:KIT&SJTU&WARWICK&br&生活服务:WARWICK&SJTU&KIT&br&国际化程度:WARWICK&KIT&SJTU&br&&br&其他如科研水平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上的比较也都是个人感受。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先抛出结论: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如老毕的答案所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