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演讲稿预防登革热寨卡病毒

当前位置:
预防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宣传画图片
原创共享素材
&&&&星级:
编号:上传时间:大小:22.71 M
尺寸:0×0像素 格式:CDR (X4)颜色:CMYK
扫一扫,下载知聊
关&键&词:清除 积水 预防 登革热 寨卡病毒
设计 广告设计 其他
图片描述:
&昵图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
商用正版图片您当前的位置: >>
字体大小: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
国卫发明电〔20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www.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日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5.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1)2014年之前地区分布   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月,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出现185例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相继有散发病例的报告。   2013年-2014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70例为重症病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症)的并发症。   (2)2015年以来地区分布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美洲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2015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   至今我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尚无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报道。   6.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二、诊断、报告和治疗   (一)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鉴别。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治疗。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三、实验室检测   按照《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录1)进行病例和蚊媒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四、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录2)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附录3)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输入。   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   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   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   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3.病例搜索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   4.病例管理   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在做好病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   有媒介分布地区,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需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工作。   1.日常监测与控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日常监测范围、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常规监测进行。   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   2.应急监测与控制   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行。   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   (四)宣传与沟通。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五)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   1.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   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附件:
     
     当前位置 : &>&&>&&>&
寨卡病毒或与投放转基因蚊子有关 寨卡病毒如何预防?(综合)
作者:新华网
发布时间: 22:02:59
来源:民族复兴网综合
字体:&&&|&&&&|&&
&寨卡病毒或与投放转基因蚊子有关 寨卡病毒如何预防?(综合)
来源:新华网
  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从南美国家巴西暴发,目前正在欧洲和美洲多个国家进一步扩散。据英国《镜报》1月31日报道,批评人士认为,寨卡病毒暴发的背后,其罪魁祸首可能是2012年投放到大自然的转基因蚊子。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日内瓦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寨卡病毒,与此同时,有关该病毒暴发的原因也引发了广泛猜测。  寨卡病毒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该病毒可导致胎儿患上俗称&小头症&的先天性小头畸形症。巴西去年5月发现了首起寨卡病毒病例,目前已经超过4000宗。而在2012年,巴西生物科技专家为了应对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曾培育出一种转基因蚊子并投放到大自然。
  这种转基因的雄性埃及伊蚊携带了一种特殊基因,它们与大自然里的雌性埃及伊蚊繁殖的后代无法活到生育年龄。这个项目开始之初,专家们就对其表示出担忧。他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潜在的不良后果。
  何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叮咬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于1947年被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近亲,由伊蚊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寨卡热。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是什么?
  &寨卡&病毒潜伏期为3-12天,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主要为低烧,瘙痒,红疹,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病毒感染并不致命,通常病情比较温和,症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无需住院治疗。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身免疫,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但该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且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其产下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小头症,导致新生儿畸形并留下后遗症。
  应该怎么防止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防治蚊子叮咬。鉴于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在室内外的锅、盆、瓦、罐和洼地的积水中滋生,因此要注意清除积水,消灭伊蚊的滋生地。我省是白纹伊蚊的分布区,不排除其具备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
  虽然目前我省还未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但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区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者,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同时也建议孕妇避免前往报告有寨卡病毒传染的地区。目前报道的寨卡病毒感染高危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波多黎各、巴巴多斯、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圭亚那、法属瓜德罗普岛、佛得角、萨摩亚和圣马丁岛等22个国家。
  关联阅读:
探秘世界最大蚊子工厂:每周生产50万绝育雄蚊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今年3月12日起,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在沙仔岛陆续释放&绝育&蚊子,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这是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及阻断登革热项目在国内的第一次田间试验,目前局部地区的种群压制效果已经超过90%。
蚊子育种 育种中的蚊子笼,笼上写有吸血和产卵的详细日期,以方便管理。
分辨雌雄 混杂雌雄蚊子的幼虫随着水流,在玻璃面上被&过滤&,尺寸大的留在上方,越往下尺寸越小。
释放蚊子 工作人员开着机动三轮车去释放雄蚊,岛上的居民对此已经司空见惯。
诱捕成蚊 野外放置的成蚊诱捕器。被俘获的蚊子将被送往实验室检测诊断。
检测效果 工作人员对蚊子的核酸进行检测。
  TA们是谁
奚志勇教授团队
●团队成员由中山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联合组成,致力开发和应用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和疟疾的传播,并开拓沃尔巴克氏体在重大农业害虫上的应用。
●登革热控制:郑小英副教授、吴瑜副教授、严子锵主任医生、胡志刚主任医生、刘起勇教授、唐谟勋教授、庾建设教授、郑波副教授、StephenLD obson教授、K onstantinos Bourtzis博士、Jerem ieG ills博士、王晓华工程师、杨翠博士、李永军博士、韦迎阳、梁永康、刘菊莲、钱伟
●农业害虫控制:曾玲教授、许益镌副教授、洪晓月教授
广州市萝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加速器园区的一栋大楼内,藏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厂。每周,这里生产出50万甚至上百万只&绝育&蚊子,被送往广州南沙沙仔岛释放。
今年3月12日起,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在沙仔岛陆续释放&绝育&蚊子,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这是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及阻断登革热项目在国内的第一次田间试验,目前局部地区的种群压制效果已经超过90%。
放蚊子的技术活
每个桶里装着500只左右的白纹伊蚊雄蚊,圆桶纱网上的棉花团浸泡着糖水,在释放前给蚊子最后补充一次能量。&白蚊伊蚊活动高峰期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五六点,我们希望释放的雄蚊在这期间能成为交配竞争的赢者。&
7月22日早上7点半,韦迎阳带着项目组工作人员,照例开着机动三轮车,车上装着几百个塑料圆桶,每个桶里装的是500只左右白纹伊蚊雄蚊。
前一天傍晚,它们就抵达沙仔岛。圆桶纱网上的棉花团浸泡着糖水,在释放前将给蚊子最后补充一次能量。&白蚊伊蚊活动高峰期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五六点,我们希望释放的雄蚊在这期间能成为交配竞争的赢者。&
到达释放点,韦迎阳和工作人员打开密封的桶盖,被精心培育的蚊子马上就急不可待地飞出,工作人员记录释放量和释放地点。释放点通常选在植物繁茂的潮湿处,最适合雄蚊栖息并补充能量。
&放蚊子也是个技术活。&奚志勇介绍,目前团队仍采用通过笼子人工释放的&原生态&方式,而以色列已有公司专门研究如何在直升机上投放,并保证蚊子存活率。&我们还在研发阶段,希望每个细节都能很精确地控制,知道笼子里有多少只,每个地方要放多少只,这些数据可为下一步规模化应用提供证据&。
释放蚊子的现场试验,由奚志勇团队联合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一起开展。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虫媒消杀科的严子锵和胡志刚通过大量比较筛选,确定了沙仔岛这个地点。今年3月12日,奚志勇团队开着机动三轮车,拎着塑料桶,开始释放第一批&绝育蚊子&。之后,团队保持每周三次(隔天)的释放频率,每次放出7万-10万只。
奚志勇解释,争取刚长出的野生雌蚊和释放的绝育雄蚊进行交配,必须要有数量优势。&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这个惟一的机会要被我们释放的雄蚊获得。&放出的雄蚊在野外大概能存活两周,它的交配能力前三四天最强,而野生蚊子每天都在长,因此需要通过持续释放,保持交配优势。
在前期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唐谟勋教授、广州大学庾建设教授和郑波副教授成功建立了释放效果的数学模型,预测要达到好的控制效果,释放的雄蚊与野外雄蚊比例在5:1最合适。
5:1,这个数字意味着,野生雌蚊有超过80%的机会和&绝育雄蚊&交配,交配后下一代将不会孵化产卵。&当我们的雄蚊获得了与雌蚊的交配权,雌蚊这一生所产的卵都不再会孵化。&
这四个多月来,沙仔岛上的500余户居民如常生活。他们在路上和项目组工作人员相遇,会热情地打招呼,偶尔也会站在旁边看他们放蚊子。团队中有6名成员长驻岛上,&和他们像兄弟一样了&,韦迎阳说。
6月份之前,团队对当地野生蚊子的控制效果达到70%以上,&基本75%的蚊子都被我们清除了&。不过到了6月,广州雨季来临,连日多雨,让野生蚊子有了最好的繁殖环境。
&大量雨水使得到处都成了蚊子滋生地,去年产的数以万计的卵也开始孵化。&雨季一过,沙仔岛上野生蚊子数量陡增好几倍。这给奚志勇团队的释放任务带来很大挑战:为维持优势比,&绝育蚊子&的释放量也要跟着翻倍。这是一次被迫的&紧急&行动。原有的&绝育蚊子&产能捉襟见肘,&场地不够,人手不够,啥也不够了。&
7月17日,新蚊子工厂正式启用。从原来100多平米的生产空间,搬到如今3000平米的新厂房,生产蚊子的规模从每周20万-30万只,提高到每周50万-60万。&4个车间目前只用了1个,如果全部开足马力,产量可达每周上千万。&这里成为了目前全世界产能最大的蚊子工厂。
发现天然&疫苗&
2009年前后,奚志勇课题组与另一个课题组同时发现,天然的沃尔巴克氏体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科学研究常常是结果没有期盼的好。这是唯一一次,真实的情况比想要的好,当初大家的感觉都是toogood tobe true。&
在广州沙仔岛释放的这些&绝育蚊子&,到底能如何抵抗登革热?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接近立克次体,并能经卵传递的革兰氏阴性胞内共生菌。它天然存在于全球约65%的昆虫种群和28%的蚊虫种类中,携带不同型别沃尔巴克氏体的雌雄昆虫交配后产生的卵不发育。
早在1967年,沃尔巴克氏体诱导蚊子种群产生细胞质不相容性(C I),可以降低蚊子种群数量的这一现象,已被科学家发现,研究结果发布在《自然》杂志。但由于当时技术局限,无法人工建立能引起C I的蚊系,限制了沃尔巴克氏体的应用。
2001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读博士的奚志勇,在导师StephenL.D obson的带领下,开始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的研究,至今已有15年。
&科学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最早,他们的想法是,如果让这个共生菌携带上抗病基因,是不是就可以把传病蚊媒改造成不能传病?但2009年前后,奚志勇课题组与另一个课题组同时发现,天然的沃尔巴克氏体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
包括奚志勇在内的科学家完全没有预料到。回顾当时的情形,奚志勇还掩饰不住喜悦和兴奋。&科学研究常常是结果没有期盼的好。这是唯一一次,真实的情况比想要的好,当初大家的感觉都是too good to be true。&
针对沃尔巴克氏体的应用研究,随之加速。比尔&盖茨是这个技术的最早推行者和强有力支持者。&他投入超过1500万美元,希望把该技术开发成抗登革热、疟疾和其他蚊媒病的工具。&奚志勇团队在广东的研究最早作为&根除登革热&项目的一部分,获得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的资助。2012年起广东省科技厅全面接手资助该项目,总共投入科研经费3000万。研究也同时获得广州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的资助。
看到该项目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前景,2014年开始,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团队建立合作,并为项目提供进一步资助。该机构害虫控制室专家KostasBourtzis、JeremieGills还联合奚志勇团队攻关技术难点。
 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全球范围首次使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斯氏按蚊与沃尔巴克氏体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并显著降低其传播人类疟疾病原体的能力。这项研究发表在日的《科学》杂志上。
2011年11月起,奚志勇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成功将其导入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携带了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因此,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U的雄蚊,可以使蚊虫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而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后,登革病毒就无法在其体内繁殖和传播。沃尔巴克氏体如同&疫苗&一样阻隔病毒,使这些蚊子无法把登革病毒传染给人类。这就是沃尔巴克氏体抗登革热的基本原理。
第一个&种子&
2011年前后,团队通过对上千只蚊子胚胎的注射,从中筛选了一只与沃尔巴克氏体达成稳定共生的胚胎,最后长成一只雌蚊。这是最开始的&种子&。
7月21日上午,工作人员梁永康和侯汲虹正在显微镜下进行蚊子的胚胎注射。显微镜玻片上,有一串串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这是蚊子的卵。看起来只小小一撮,但有50只卵,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显微镜下看似米粒。一根长尖的&注射针管&对准卵的特殊部位,打入沃尔巴克氏体,&一次注射一个胚胎。&
胚胎注射,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源头&&& 建立虫株,也是两大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注射,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的雌蚊一旦建立稳定的共生,将永远持续携带。&只要它生产下一代,就会传给下一代,子子代代都会携带沃尔巴克氏体。&
奚志勇是第一个成功地把沃尔巴克氏体转到登革病毒和疟疾控制的蚊子中并建立稳定共生的科学家。每次提到这点,奚志勇都会郑重地厘清:&建立共生,并非简单地让细菌感染另一个生物体。它需要的是两个生物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技术上讲是把共生菌组装到蚊子体内去,科学上讲还需要保证两个生物体能互相适应,不排斥对方。&2001年奚志勇在美国启动这一技术的攻关。
他打了个比方,想象在一个生鸡蛋内,不同的位置含有决定未来发育方向的不同成分,其中某个位置的成分将发育成生殖系统。奚志勇团队要在蚊子胚胎发育非常早期的阶段,在特殊时间点精准地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射到未来发育成生殖器的特殊部位,&这是最重要的细节&。等生殖细胞进一步生长,就把共生菌包含在里面一起发育,&形成共生共存关系&。
前两年进展迟滞。&虽然注射的蚊子第一代带共生菌,但无法传到第二代,全部结果都是阴性,试验失败。&奚志勇开始转向果蝇,先把果蝇胚胎的胞浆移植摸得滚瓜烂熟,再回到蚊子身上,&第三年全摸透了,最终获得成功。&
前期摸索时期,是一个数量巨大的注射过程,&注射了上百万个卵。&2004年,奚志勇建立胚胎注射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2005年第301期《科学》上。&这是我平生发表得最容易的一篇文章。&奚志勇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这篇文章从提交到刊发只花了不到两个月。像《科学》这样高级别的杂志评审较严,来回修改常需半年或更长时间。
2009年,科学界发现天然沃尔巴克氏体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作用这一重要成果后,奚志勇团队拿到国家批复,通过生物安全检测,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正式应用加速。
2011年前后,团队通过对上千只蚊子胚胎的注射,筛选出一只与沃尔巴克氏体达成稳定共生的胚胎,最后长成一只雌蚊。这是最开始的&种子&,&现在用来释放的蚊子,就来自这只雌蚊。&
随着胚胎注射技术日臻成熟,如今注射一般不超过500只,便可成功筛选出一个虫株。国际上各个课题组都要求前来学习,&在全世界,胚胎注射仍是我们最大的强项&。
在蚊子工厂&保种&室内,奚志勇拿起一只&保种&笼解释,保种的量一般保持在30笼,每笼有雌蚊3000只雄蚊1000只。在密封的网状笼上方,放着一张涂了羊血的薄铁板,这是雌蚊的食物。雌蚊每次产卵的前提是吸一次血,理想条件下,一只雌蚊吸一次血可产80-100个卵,在实验室里一般吸血约3次,也就是说,一只雌蚊可产200-300个卵。目前在实际生产中,一笼可产大概5万只卵。
分辨雌与雄
按照雌雄蚊子头胸尺度的不同,王晓华自制了雌雄分离器。&1个人按每天5小时计算,可以分离7万-8万只蚊子,准确率达到99.8%&。但这个效率仍然不够,&未来当控制范围不断扩大,释放量要上百上千万,就需要更高效的分离方法&。
蚊子生产负责人王晓华及同事将这些卵,放在塑料水盘中。实验室里保持27℃的温度、70%左右的湿度,光线则保持与野外一样的日夜黑白循环,这个环境最适合蚊子生长。
1到2小时后,它们长成一龄幼虫。&1克卵约有15万个幼虫&。在最大的一个&生产车间&,塑料盘层层叠叠摆了几十架,每架20盘。每个塑料水盘里,1万多只幼虫像小蝌蚪一般游来游去。待幼虫生长一周,王晓华便要对它们进行雌雄分离。
目前的释放实验阶段,奚志勇团队仅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如何准确进行雌雄分离,成为另一核心难题。
奚志勇团队采用的是物理分离法。&雄蚊的头胸宽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大概在1.3毫米-1.4毫米。&按照雌雄蚊子头胸尺度的不同,王晓华自制了一个雌雄分离器。
混杂雌雄蚊子的幼虫随着水流,在玻璃面上被&过滤&,尺寸大的留在上方,越往下尺寸越小。&1个人按每天5小时计算,可以分离7万-8万只蚊子,准确率达到99.8%&。
但这个效率仍然不够。奚志勇直言,&未来当控制范围不断扩大,释放量要上百上千万,就需要更高效的分离方法,比如建立遗传株&。
在全世界,各种雌雄分离的技术正在尝试和创新。在南美洲已成功运行的地中海果蝇雌雄分离,采用建立遗传突变株的方法,通过在蛹的某个阶段,利用雌雄对温度敏感的不同,用34℃处理过夜后杀死所有雌性,孵化出来的都是雄蚊。&用遗传株的方法,释放量可达到1周10亿只。&奚志勇说。
登革热的重灾区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在国内,广东是登革热最典型的高发区。2014年,广东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5189例,死亡6例,其中广州报告37357例,占广东总病例超八成。
这次蚊子生产&车间&的搬迁,也出于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最早,奚志勇团队的蚊子生产能力一周为只,经过一年努力,生产规模上升到10万只,&这是产能的第一次突破&。如今产能从10万上升到100万只,又是一次新突破。
&上升到一定量后,从卵的孵化、发育时间、雌雄分离,每个步骤都要细化,生产线也要标准化。&2014年,团队正式启动大规模培养生产阶段。&以前不是问题的细节,现在都成为影响产量的关键,这也是产业化与实验室研究最大的不同。&
监测与推广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应用的另一个方法是释放雌蚊进行种群替换。释放雌蚊对野外蚊子的冲击更加直接高效,但雌蚊叮人,释放需要控制好数量,使其足够引起种群替换但不会显著增加对人的骚扰。
3平方公里的沙仔岛上,放置了很多诱卵器、成蚊&诱捕器&,它们是奚志勇团队用来监测释放控制效果的&武器&。蚊子吸过血后,会寻找湿润的地方产卵,通过诱卵器采集虫卵,可以估算出当地的蚊子数量。
目前控制效果如何?奚志勇表示,当前数据显示,不释放&绝育蚊子&的地方,野外蚊子孵化率达90%;而在控制的释放区,有的孵化率为0。&持续保持压制一段时间后,我们希望这块地方(野生蚊子)将会被全部清除掉。&奚志勇团队在等待压制效果扩散到整个岛。
而成蚊诱捕器则被放在有杂物或植物丛生处,内置一个黑色小风扇,里面放了模拟人体汗味的诱蚊片。蚊虫喜欢黑色,循着气味而来,&狡猾&的人类用风扇将蚊子吸入袋中。每隔24小时,韦迎阳和同事会来加袋、收袋。&每个点不一样,多的地方能捕到100多只,少的十几只&。
这些被俘获的蚊子,被送往实验室检测诊断。该部分工作由杨翠带领质量控制组完成,&类似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里有专门针对沃尔巴克氏体的分子诊断环节,&有(沃尔巴克氏体)的话,就有一条条闪亮的带子,没有的话就是空白。&由此,奚志勇团队可以清楚地检查出这些蚊子有没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以及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有多少,&这样就能知道外面的比例控制得怎样&。
释放的绝育雄蚊和野外雌蚊交配后,将不会产卵,没有下一代,维持一定时间优势比例后,野外蚊子种群就会下降,达到种群压制效果,&不停地维持压制效果,以至最后根除整个传病种群。&
奚志勇介绍,&我们项目第一期是控制蚊媒数量,叮人传病的雌蚊减少,释放的雄蚊不叮人,所以老百姓也支持。&但要持续保证效果,还得建立屏障,防止外部的野外蚊子飞进来,也要持续释放雄蚊。目前沙仔岛局部地区的压制效果已经超过90%。
除了释放绝育雄蚊,减少野外蚊子种群外,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应用的另一个方法是释放雌蚊进行种群替换。
&种群替换相对比较简单,就像种杂交水稻一样,我们是种蚊子,但需要进一步的社区宣传和教育&,负责社区教育的郑小英直言。释放雌蚊对野外蚊子的冲击更加直接高效,但雌蚊叮人,释放需要控制好数量,使其足够引起种群替换但不会显著增加对人的骚扰。奚志勇表示:&种群压制效果达90%以上,如果获得足够的社区支持,就开始启动种群替换。&
奚志勇团队已同登革热高发的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合作,进行种群压制和种群替换。同时,与印度的疟疾控制试验也在筹划。这些合作意味着,团队准备将中国项目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也表明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负责报批工作的钱伟介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应用成熟的鉴定,需要两个现场实验点成功后方可通过。两年前,钱伟为团队在农业部获得沃巴克次体作为微生物农药的第一个田间试验许可。
不久,海南将成为第二个田间实验场。&海南现场点监测有1年多了&,该现场将由奚志勇团队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起勇教授和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试验。
今年年底,奚志勇团队将总结南沙沙仔岛的田间实验进展。&需要各种非常完整、仔细的科学数据,我们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发表到顶尖的国际科技期刊,产生全世界的影响力,使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可在全球用于登革热控制。&
●国际上首次建立沃尔巴克氏体与登革蚊媒的共生,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国际上首次发现沃尔巴克氏体的抗登革病毒作用并揭示其抗病毒机制,成果发表在P N A S (《美国科学院院报》)和PlosPathogens上;
●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国首个沃尔巴克氏体作为微生物农药的田间试验许可证,并在中国首次开展以蚊治蚊项目;
●国际上首次建立沃尔巴克氏体与疟疾蚊媒的共生,成果发表在《S ci-ence》上;
●自主开发设计雌雄分离仪、沃尔巴克氏体的分子诊断分型试剂盒;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建立沃尔巴克氏体和射线技术的有机结合,并设计生产用于昆虫射线照射的专用射线仪;
●与墨西哥政府达成应用沃尔巴克氏体控制登革的合作意向;
●在广州建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蚊子生产基地。
策划:任天阳 王海军 田霜月
统筹:冯巧 陈实 薛冰妮 贺蓓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实习生 王琦玥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实习生 肖睿弘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无相关信息
京ICP备号-1
Copyright (C) &复兴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