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同安小学桐城到北京的火车途径的主要城市

桐城市同安小学-安徽安庆市桐城市小学
>> 桐城市同安小学
桐城市同安小学
所属地区:
学校性质:学校级别:学校类型:小学招生电话:学校邮箱:学校网址:学校地址:桐城市盛唐路西海峰路南邮政编码:231400
桐城市同安小学位于安徽安庆市桐城市。是一所公办的小学。学校联系电话:。
加入学校校友
申请学校管理员
修改学校资料
添加教师资料
添加学校资讯
学校地图路线
安徽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市同安小学&- 单击可收缩全部回帖&
老帖子已被禁止回复!
所有来帖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桐城市人民政府网立场。发布新帖,请进入每个版块后,再进行发帖!
请尊重作者版权,转帖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如需转载本站首发帖文,请联系我们。
桐城市人民政府 主办 桐城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承办 皖ICP备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邮编:231400 电话: 市民论坛QQ群:
[页面执行时间: 1.679190 秒]桐城同安小学学习小结
桐城同安小学学习小结
10月23号参加了我工作室与桐城市同安小学的语文教研交流学习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同安小学的刘老师和黄老师为我们奉上了两节精彩的语文课,两节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收获满满,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献你一束花》
刘老师执教的《献你一束花》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机场女服务员为一名比赛失利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从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刘老师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研读,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刘老师还巧妙的抓住插叙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了插叙的好处,及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胜利归来时与失败归来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老师这堂课注重人文教育,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怎么样做人。如:在理解句子“谁都不能.....胜利才属于未来”这个句子时,刘老师利用这个机会说:“今天老师也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败与得失”。
在阅读教学中,刘老师注重读写结合,在理解女服务员给予女运动员是什么的基础上,刘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当一年后,这位女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中再次夺冠,当她站在领奖台上······”。这一教学设计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既升华了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微笑》
《微笑》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语言简洁自然、纯朴真实、意蕴幽长。作者以诗歌的形式,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黄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领会“微笑”的真谛。因而,让他们谈谈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接受过别人微笑或自己对别人微笑过的事,并说说自己的感想。教学中,黄老师的设计流程清晰独特,具体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微笑的特点、作用和作者呼吁人们以微笑相待三方面理清诗歌脉络。”&
(3)、深入理解微笑的内涵。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知道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作者从一个简单的表情——微笑,告诫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和谐共处,也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可谓“小命题中蕴藏着大道理!&
(4)、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微笑对话”,亲近学生,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
(5)、与单元主题“礼物”相结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微笑是送给他人一份最好的礼物!呼吁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微笑,送出这份特殊的礼物。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促使学生对文本的参透,又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领悟生活的真谛!
二、建议:
我认为两位老师在学生的阅读指导方面,可以稍微多花点时间进行深入引导,在学生们谈完自己的感受后,趁热打铁地激发他们丰富的生活情感,把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文字溶为一体,产生共鸣。这样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重点语段,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上是我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一点粗浅的想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桐城_百度百科
[tóng chéng]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桐城,古称 “”,因其地适宜种植而得名。位于北部,东邻、两县,西连,北接,南抵和安庆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属,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通达长江。下辖1个国家级、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全市总人口75.5万人。桐城,核心城市,目前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 “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中国输送机名城”、 “中国刷业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桐城有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4A级桐城、4A级黄梅酒业文博园景区和3A级·景区,是文坛“”故里、之乡,安徽省,享有“”“”盛誉。[1]
桐城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
。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3]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民国17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4]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桐城地理环境
桐城位置境域
桐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南滨长江。1949年以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面积3543平方公里。1949年2月,东乡及南北乡的部分地区析置桐庐县(今);1979年12月,南境杨桥区大部分地区划入安庆市郊区。自此,县域东经116°40′—117°09′,北纬30°40′—31°16′。东邻庐江、枞阳两县,北接舒城县,西毗潜山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东西宽42公里(从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长64公里(从大龙山牛冲到北峡山大佛尖)。[5]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6]
境内河道交织,形成、挂车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6]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侯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7]
桐城自然资源
桐城水资源
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桐城土地资源
桐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南滨长江。1949年以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面积3543平方公里。2012年,桐城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6]
桐城生物资源
桐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
护野生动物有蟒、、、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鸳鸯、大鸨、、、、等。
珍稀树种有银杏、、、、、、等。药用动植物主要有、、、等。
桐城矿产资源
矿物资源蕴藏量较小,以非金属为主,金属次之,主要有石墨、花岗石、、河沙、大理石、矾、泥炭、铁、铜等。[8]
桐城行政区划
1986年桐城县下辖8区(范岗区、青草区、双港区、金神
区、大关区、孔城区、石河区、黄甲区)、3镇(城关镇、、青草镇)、53乡、1个管理区(鲟鱼)。11个居民委员会、468个行政村,实行镇管村体制。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岭镇由桐城市划归宜秀区。2006年9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为12个镇、2个街道。截至2011年底,全市辖12镇、3个街道,198个行政村、23个居民委员会。[3]
 1国家经济开发区2省级经济开发区3下属镇鲟鱼镇嬉子湖镇大关镇黄甲镇唐湾镇5街道街道人口民族
桐城境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尚有回、蒙古、满、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等21个少数民族。据统计,2011年,全市总人口755462人。其中男性385350人,女性370112人;城区居民159494人,乡镇居民595968人;全市常住人口211090户,户均4人,男女性别比1.04:1。[10]
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民
国21年,纵贯县境的安合公路建成通车,此为桐城现代陆路交通之始。1949年全县有公路两条,总长77公里。建国后,以“国家投资、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民需民办”等多种形式的公路建设兴起,至80年代,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1987年全县有公路27条(段),通车总里程377.6公里,密度为百平方公里22.97公里。主要干线有、408省道,以及桐(城)枞(阳)、桐庐(江)、桐舒(城)、杨(桥)新(安)、范(岗)青(草)等公路。[11]
2000年,桐城交通以公路为主,有等级公路31条,其中二级公路57公里,三级公路277公里, 等外公路519公里,水运里程200公里。2010年,全市已实现乡乡通油路,从市区到主要乡镇都有干道相连。
公路:截至2012年,有综合交通网里程2394公里,其中铁路50km,高速公路 47公里,国道57 公里,省道 21公里,农村公路2219km,所有通行政村公路都已得到硬化,农村公路呈网状沟通村组,通畅率已达100%。初步形成了以合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桐枞路为主线,以市区为中心,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12]
铁路有合九铁路纵贯全境。合安九客运专线,。
航空方面距安庆、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湖直通长江。
水路从经枞阳长河可通达长江。[5]
桐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2013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1]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增长1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2.2%。[14]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22.66亿元,增长0.5%;规模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221.4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长10.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长13.1%。[2]
桐城市经济数据表(单位:亿元)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2010122.6
2012160385196.619201319043821022.5
桐城第一产业
桐城人民世世代代从事农桑稼穑活动,劳而不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土地为私人占有,农民不断失去土地而成为佃农。1949年,全县共有耕地71.74万亩,占全县人口56.25%的贫农和雇农,仅占全县耕地的13.77%。耕作制度落后,复种指数极低,全县粮食总产量13860万斤,人均275斤,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拥有量更少,生
活长期处于极端艰难困苦之中。
建国初,经过土地改革,组织互助组,成立初级社,兴办高级社,几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被彻底消灭。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石河乡翻身合作社艰苦奋斗、一年翻身的事迹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大力推行低产改高产、迟熟改早熟、单季改双季等一系列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桐城县成为安徽省推广双季稻成果最为显著的典型。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生产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农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业生产重又得到新的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41080万斤,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指标的县。1971年,全县粮食总产50540万斤,又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县。后由于盲目学大寨,随意改变生产关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经济发展又趋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桐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7亿元的31%。粮食总产56280万斤,人均777斤。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252.6万斤,油料1799万斤,茶叶22.54万斤,留兰香种植面积4000亩,被列为国家留兰香油生产基地。从1953年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到1987年,桐城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37722万斤,年均12506万斤,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代,县内森林茂密。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有所减少。建国初,全县森林面积90万亩,覆盖率40%,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经过1954年洪灾后伐林垦荒,1958年大炼钢铁毁林烧炭,“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木材蓄积量锐减。为挽回损失,保持生态平衡,县委、县政府把领导全县人民植树造林,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1987年,全县先后建立乡、村林场134个,森林面积54万亩,覆盖率达25%。
县内地表径流丰富,水系通江,构成多种多样的鱼类生存环境。建国前,渔业生产一般是野生繁殖、天然捕捞。建国后,大力开发人工繁殖和专业捕捞,使水产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1987年,全县有国营和集体养殖场40个,专业渔队2个,养殖水面5.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83.6万斤,渔业总产值442万元。桐城畜牧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生猪存栏量22.2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30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11]
2011年桐城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是倍。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粮食总产达40.1万吨,桐城市先后3次荣
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安庆市级25家,建成绿色水稻标准化基地31.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6万亩、渔业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基地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农机化水平再上台阶,农机总动力达45.8万千瓦。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流转面积达2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库和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稳步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建设规模6.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批次,面积9000亩,桐城市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5]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2亿元,增长6%,粮食产量达41.2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0亿元,增长10%。新增绿色食品7个,“乐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桐城小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建设花卉苗木基地4.2万亩。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现有家庭农场137家、专业大户1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72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2万亩,完成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修建当家塘2768口,农机总动力达49.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7%。[14]
2014年粮食产量42.25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33.7亿元,新增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家、水产养殖示范场1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持续扩大,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100多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16]
桐城第二产业
明清时期,桐城工业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于四乡八镇。民国18年后,县内相继兴办小型发电厂和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842家,其中个体手工业2783家;总产值46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0%。经过“一化三改造”,集体和地方国营工业兴起。1957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1家,年产值28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3%;国营工业企业17家,年产值5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47%。其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折腾,工业经济时兴时衰,发展极不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有乡镇企业8525个,从业人员65451人,产值1.49亿元,居安徽省各县前列。此后,乡镇企业产值以每年平均净增1亿元的高速持续增长,逐步形成了以集体企业、工业企业、骨干企业为主,区、乡、镇、村、联户、家庭办企业多层次并立,种植、养殖、工业、交通、建筑、商业、饮食服务多元并存,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工业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主导地位。陶瓷、猪鬃、羽绒、内燃机配件等产品已销往国际市场,电子陶瓷基片、景泰蓝、玻璃纤维涂塑窗纱和药物卫生纸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塑料喷雾器、、电刷等被评为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6964家,其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骨干企业39家;从业人员102634人;产值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乡镇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与农业、工业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7家,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9%。[11]
2011年,桐城工业总产值达380亿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长37.9%。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9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70家、超10亿元2家;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4亿元,年均增长43.2%;实现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39.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15]
201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增长1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0.9%。新增规模企业65家,总数达348家。完成工业投资12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69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3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亿元。“两化”融合进一步推进,新增智慧企业3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14]
2014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19.4亿元,增长14.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工业投资157.7亿元,增长18.5%;技改投资115.7亿元,增长51.4%。[16]
桐城第三产业
桐城商业,在宋代即已相当兴旺,“里多富饶,人善商贾。”明清时期,县城、枞阳、汤沟、孔城、青草、练潭等处商贾云集,百货俱全。建国前,商品主要由私商自由经营。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共组成合作商店(组)219个,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195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93万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经济体制几经变动,最后出现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的局面。1978年后,改革商业经济体制,开放集市贸易,商业经济获得新的繁荣。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商业网点1438个,个体有证商户7182户,从业人员1.78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已发展到轻工、纺织、五金、粮食、土特产等34个品种,远销到美国、日本、、埃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1]
2011年桐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是倍,年均增长10.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扎实开展,累计销售产品16万台件、兑现财政资金4800万元。对外经贸稳步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15]
2013年,桐城实现三产服务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8%。[14]
2014年进出口总值2亿美元,增长7.5%,2家企业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4家建筑企业晋升一级资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1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3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16]
桐城社会事业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0元,比2006年增加 4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0元,比2006年增加4490元。
桐城产生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明末中国科学发展和西方科学传入碰撞的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等是明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作品。他是中国第一个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和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空间和时间彼此依存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关于炼焦和用焦的记载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其子的《数度衍》堪称数学大全,他是中国论及“对数”的第一人。
其他科技名人还有明代水利专家,清代天文学家、植棉专家、地理学家等。民国以后,又有公路建设专家、测量专家、冶炼专家、化学家等跻身科苑。建国后,县内科研活动,尤其是农业科技蓬勃兴起。1975年,全县初步形成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研网络。1987年,全县有工、农、林、牧、医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专业学会、研究会11个,会员653人;乡(镇)科协会49个,会员2800人;各类科技人员5282人,其中获得技术职称的4574人。年,全县共承担省、地下达的科研项目一百多项,其中有22个项目获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
年五年间,桐城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项、获得专利授权260项。科普工作扎实开展,日全食科普节成功举办,桐城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15]
桐城人极重课读,素以“穷不丢书”垂为家训。《桐城耆旧传》载,明清两代桐城“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口播笔耕,教学相长,彼此传承,革故纳新,赢得了科举上的极大成功。私塾城乡遍布,形式不拘一格。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先后有毓秀、培文、天城、白鹤峰、丰乐和桐乡书院名闻遐迩。县学始建于元延祐初,大批县学生员从这里踏上科举之路,过关夺隘,名题金榜。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教育家吴汝纶自日本考察新学归里后,以倡导中西合璧、培养济世之才为宗旨,创办了桐城中学堂,此为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此后,新学便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城乡各地。
1950年,全县有小学438所,在校学生25732人;普通中学2所,在校学生657人。1985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初等教育普及合格证书。1987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72所,在校学生34578人;中等师范1所,学生412人;职业中学6所,学生1659人;小学470所,学生98805人;幼儿园112所,在园幼儿3410人。全县教职员工7262人。另有企事业办学单位38个,参加学习的职工4657人次。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1987年,全县共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新生6299人,其中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达数百人。[11]
年五年间,桐城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市和义务教育先进市称号,高考各项考核指标连年跃升,望溪职校成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桐城师范成功争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安工程全面启动。加固校舍3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15]
2010年4月由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百年名校,由先生于1902年创办,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源于1826年创建的天城书院,1945年创办私立天城初级中学。
源于1912年创建的三育小学,1928年扩建成三育中学,1974更名桐城二中。
桐城市实验中学由桐城市市十二中、十三中合并迁址新建而成。
原石河高中,创办于1969年,是桐城市创建最早的一所单一建制的普通高中。
原青草高中,创办于1944年,位于青草镇,2002年升格为安庆市示范高中。
原,位于范岗镇,1958年建校,安庆市示范高中。
原大关高中,位于大关镇卅铺,1958年建校,安徽省示范高中。
原孔城高中,位于孔城镇,安庆市示范高中。
原金神高中,位于金神镇,安庆市示范高中。
原青草塥中学,位于青草镇,安庆市示范高中。
创办于1979年,原名桐城三中,是一所国家级公办重点职业学校。
创办于1993年,是一所非国有制公益集体性质的中等职业学校。
原桐城技工学校,创建于1991年,系省级重点技工学校。
原桐城现代电脑学校,创办于1996年,是全市第一家专业电脑教育机构。
吴汝纶公学
创办于2003年9月,地处新渡镇老梅,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式学校。
桐城传世医学名著有的《医学寻宗》、余霖的《疫疹一得》、的《银海指南》、的《医方新编》等30余种。西医则在民国初年传入。但建国前由于社会动荡,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毫无保障。尤其是血吸虫病流行猖獗,出现了不少“无婴村”、“寡妇村”、“罗汉村”。建国后,城乡普遍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广泛进行疾病防治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健康状况大为改善。1985年,荣获“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的称号。1987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75个,医院(卫生所)63所,病床838张,卫生工作人员1269人。拥有脑电图机、超声诊断仪等精密医疗器械300多台(套)。[11]
年五年间,桐城建成12个中心(镇)卫生院、208个村卫生室,药包材产业园跻身省医药产业九大园区。[15]
桐城流行划龙舟、、舞狮灯、、练武术等强身健体活动。清光绪末年,桐城中学开设体操课,辟建篮球场,标志着现代体育传入县内。民国25年,县公共体育场在县城建成,新型运动由校园走向社会。建国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学校体育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体育亦日益活跃。各中小学均设有运动场,部分企事业单位也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室。1987年,全县有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游泳池等体育场地近200处;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等业余体育队85个;有一、二、三级体育裁判员25人。全县先后向省以上体育队和大专院校体育专业输送运动员和学生51人。[11]
桐城对外交往
友好城市地区时间省份2014年安徽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
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主盟文坛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 ,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人数,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
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举之路的名儒硕学,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为明清耆旧900余人立传,《明史》《清史》记载桐城人物达到70余人,可见本地人才之密集。此地也是仕女结社、论文和诗的集中之地,当时文化气氛之浓厚可见一斑。
建国后,全国各地的桐城籍老一辈学人硕果累累,贡献卓著。音韵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等数百名教授、研究员、编审、艺术家一如星汉灿烂,光彩夺目。县内,文艺新人犹如黄莺争树,一支汇集文学、书画、摄影、戏曲人才的文艺队伍逐渐形成。
1987年,桐城文联各协会拥有会员370人,其中加入国家和省级文联的22人。全县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和出版部门出版的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部)。群众文化活动更是蓬勃兴盛,推动着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987年,县内有文化馆(站)53个,文化专业户400余家;图书馆(室)数百个,藏书数十万册;电影院5座,影剧场48座,新华书店门市部5个;县、乡广播站56个,调频广播发射率覆盖全县,电视转播覆盖半径10公里。
1989年,桐城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11]
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优美,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据普查统计,桐城市共有旅游资源点86处,具有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文化内涵丰富和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桐城市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一带三区”,即以城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题,以龙眠山人文山水区和孔城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的桐城文化旅游带和嬉子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三道岩幽谷飞瀑旅游区、古洞岩古战场遗址旅游区等。城区主要有桐城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博物馆、桐城派陈列馆、名人故居、桐城老街、龙眠河、仙龙湖等;龙眠山人文山水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和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赐金园、双溪草堂、龙眠山庄、投子山等历史胜迹数不胜数,碾玉峡、观音崖、湄笔泉、璎珞崖、绕云梯冲、披雪瀑等自然胜景美不胜收;孔城古镇民俗区以十甲建制的孔城老街为突出亮点,以及桐梓晴岚和古镇民俗风情等。嬉子湖是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和优秀旅游乡镇,镇区水域广阔,物产丰饶,气候分明,湿地连片,资源、植被保护良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又是一个天然安逸的生态家园。三道岩位于青草镇,景区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古洞岩位于桐城市大关镇和舒城县交界处,是三国“硖石之战”古战场,有牌坊和月台、古洞、龙泉庵和罗汉树等景点。老桐城八景是指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新桐城十景是指孔城老街、古巷和风(六尺巷)、桐城文庙、文和竹影(文和园)、嬉子渔歌(嬉子湖)、龙眠河韵(龙眠河)、桐城中学、灵岩飞瀑(三道岩)、活海乐园(活海欢乐水世界)、黄梅飘香(黄梅酒业文博园)。[17]
桐城市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家(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和黄梅酒业文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家(文庙·六尺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一家(鸿润集团),省级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1家(霞珍集团),优秀旅游乡镇两个(嬉子湖镇、孔城镇),五星级旅游饭店一家(金瑞古井大酒店),四星级旅游饭店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一家(嬉子湖度假村),五星级农家乐3家(嬉子湖畔养生大酒店、横山庄园、仙龙湖渔港),四星级农家乐二家(三和园、新店农庄),三星、二星级农家乐10余家,国内旅行社8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8家,旅游购物场所10余家,旅游休闲娱乐场所10余家。拥有桐城文庙、六尺巷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东大街、南大街、胜利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700余年历史的孔城老街、省级龙眠山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文博馆、宰相府、龙眠河、嬉子湖、投子山文化园、玉雕产业园等景点。[11]
桐城古城区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的“讲学园”,故居“潇洒园”,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故居,旧馆“竹叶亭”,家庙,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桐城嬉子湖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嬉子湖镇境内,三面环水、水陆交通发达,距市区25公里,濒临江城名府安庆,距省城合肥仅1.5小时车程;水路泊枞川而通长江,可上溯湖广、下达苏杭。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积41平方公里。嬉子湖景区现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养生酒店、生态湿地、垂钓中心、户外拓展、古漕运八大码头、嬉子仙岛、十二生肖园、天文科普及4D动感影院、水上乐园、游乐园、欢乐园、空中单车、农副产品及瓜果采摘、游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广场、生态停车场等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18]
桐城其他景点
市 区桐城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
)、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东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轩、凤仪里、潇洒园、讲学园、桐城中学校园、惜抱轩、半山阁、渡江战役指挥所、左公祠、姚莹故居、故居、、、古灵泉、仙姑井、芹菜田、等 。
城 郊披雪瀑、西山公园、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门冲、投子山、、投子晓钟、赵州桥、卓锡泉、盛仪墓表石刻等。
龙 眠、龙门、颂嘉湖()、碾玉峡、绕云梯冲、璎珞崖、媚笔泉、观音崖、双溪草堂、别峰庵、椒子崖、玉龙峡、赐金园、文和园、相国桥、龙眠山庄、大龙井瀑布、黄草寨、姚莹墓等;
孔 城、、、箱石山、砂岗、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墓等。
高 桥南山桥、白兔湖等。
兴 店金牛湖(东风水库)、马尾松人工林等。
大 关古洞岩、硖石关。欧家岭等。
卅 铺龙头山、双忠墓等。
吕 亭鲁王墩、鲁王河、鲁肃读书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试剑岭、洞宾泉、谷林寺、双龙水库等。
中 义老关岭、杨头茶园等。
黄 铺城西湖(牯牛背水库)、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 湾、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
大 塘桐舒古隘口、民主县政府旧址等。
陶 冲王屋寺塔墓群、、五聚岭等。
青 草大沙河、青草老街、钓鱼寺(潜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挂车河挂车山、桃花洞、挂车河、水库大坝等。
老 梅老梅树街、银杏林等。
范 岗山考山老尖、墓等。
金 神金神墩、墓、六儿城遗址等。
嬉子湖松山、落凤窝、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 铺马家宕、赵汝墩圩等。
新 渡人形河、挂车河、柏年河等。
双 港大横山、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妲妃台、吴鳌墓等。
鲟 鱼枞川夜雨、长江、沿江滩涂等。
桐城城市荣誉
获得荣誉称号
桐城县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先进县。
安徽省政府公布桐城为“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县城获安徽省“卫生县城”称号。
桐城县被评为“全国保险先进县”。
1992年12月
桐城被授予“安徽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安徽科技实验示范县》称号。
桐城县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八五期间血防先进单位”称号。
安庆市委、市政府授予桐城县1993年度“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称号。
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桐城县“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称号。
桐城县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中国50个消灭无标准生产试点县。
桐城县再次跃居全省乡镇企业四强。
安徽省政府授予桐城县“全省开发性农业先进单位”称号。
桐城县获“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县”称号。
桐城市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
国家教育部授予桐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桐城被国家科协列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市(县)。
1998年10月
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桐城第六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称号。
1999年12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命名桐城市“拥军优属模范城”。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民政部授予本市“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市”称号。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计委授予桐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桐城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
2003年年底
桐城市被授予“全国地籍管理百强县”称号。
2003年12月
桐城市再次获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桐城市被列为省财政直管市(县)。
桐城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第二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
桐城市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12个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市(县)之一。
桐城市顺利通过科技部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市(县)考核,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2007年国际徽商精英(无锡)年会评选桐城为“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桐城市获得“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区)”称号。
桐城市荣获“安徽省政务公开示范点”称号。
桐城市获“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称号。
桐城市被中国包装协联合会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称号。
桐城市荣获安庆市“发展工业先进县(市)区”奖。
桐城市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确定为“2009年日全食指定观测地”,并获颁牌匾和证书。
2009年11月
桐城市被评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桐城市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
2009年12月
桐城市被评为“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桐城市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平安县(市)”。
桐城市被授予“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称号。
2010年12月
桐城市荣获“中国包装行业先进地方协会”奖。
桐城市成为“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中国输送机名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安徽省平安县(市)”、“安徽省绿化模范市”、 蝉联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文明县城; 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连续六届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示范县200强。
桐城市成为“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桐城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
2013年桐城市荣获2013年“全省双拥模范城(县)”称号[19]
本表格来源:[20]
桐城历史悠久,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时期即称桐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式建县,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末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堪称“十七世纪罕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经世济民,名扬天下;以、、、为代表的“”,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一代大哲,革命家、外交家,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巨型计算机之父。[21]
唐代著名诗人
北宋著名画家
明朝著名哲学家、科学家
明朝东林党著名人物
清朝直隶总督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状元
清朝著名诗人
清朝著名文学家 奠基人
清朝著名文学家 “桐城派”创始人,““之一。
清朝著名文学家 “桐城派集大成者”有“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之称
清朝著名史学家
清朝著名汉学家[22]
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
清朝著名篆刻家
清末著名革命志士[23]
桐城现当代
民国上将[23]
著名民主党派人物
国民党政要
新月派著名作家
新月派著名作家
现当代哲学家 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著名美学家
著名法学家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桐城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庆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政政府网[引用日期]
.中国桐城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安徽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引用日期]
.安庆网络广播电视.[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安徽新闻网[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桐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嘉铭桐城房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