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见己过

菩提本无树 - 宣化上人经典开示选辑(二) 美国万佛圣城 宣化上人讲述
│←..→│
常自见己过
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业,你只要明白,一切尽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不妨碍一切事的。
那要怎么样呢?首先你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里边影像机的本身,它照不着。它不能自己回光返照,照影像机自身。你尽去看人家的过,人家的毛病:“唉!那个人真坏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烟、又吃毒药,真坏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个人,你看他又偷东西,你看那个人又杀生,你看那个人尽讲大话。”尽看人家的毛病,一点也没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没有杀生啊?有没有起偷盗心啊?有没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没有打妄语啊?有没有去喝酒啊?”不回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总向外边照。要修到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这与道就相应;与道不违背,就合乎道。
法界佛教总会
DRBA / BTTS /
│←..→│宣化上人法宝专辑
冻死不攀缘,
饿死不化缘;
穷死不求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抱定我们的三大宗旨。
舍命为佛事,
造命为本事,
正命为僧事,
即事明理,
明理即事,
推行祖师一脉心传。
常自见己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业,你只要明白,一切尽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不妨碍一切事的。
&&&&那要怎么样呢?首先你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里边影像机的本身,它照不着。它不能自己回光返照,照影像机自身。你尽去看人家的过,人家的毛病:「唉!那个人真坏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烟、又吃毒药,真坏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个人,你看他又偷东西,你看那个人又杀生,你看那个人尽讲大话。」尽看人家的毛病,一点也没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没有杀生啊?有没有起偷盗心啊?有没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没有打妄语啊?有没有去喝酒啊?」不回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总向外边照。要修到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这与道就相应;与道不违背,就合乎道。
Powered &&
&&沪ICP备字号&本站资料&&欢迎转载&&随喜流通&&功德无量
特别提示,网站资料仅供线上阅览,如需打印、印刷成书本,请事先作好校对,站内有部分可印刷文档下载。六祖慧能(人物)_百度百科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禅宗六祖,著有六祖《》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元年(661)在谒见禅宗。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六祖慧能简介
六祖惠能大师([二月初八][1]
-),俗姓,河北燕山人(今河北省涿州市),随父流放(今新兴县)。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第六祖,世 称。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僧之一。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六祖慧能生平
六祖慧能早年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中,惠能自述其为(今河北涿州), 其父为,后贬于,故惠能为后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称他为“獦獠”(未开化
六祖慧能禅师
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六祖慧能皈依佛门
惠能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六祖慧能南北争端
惠能归后,于元年()正月初八到。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
六祖砍竹图
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今),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诸宗派,人称“”,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主张“渐悟”,在势力颇盛,号称“北宗”。元年(),和即遣内侍薛简往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为,由刺史重修,又给予额,并以惠能故宅为。
二年(),在(今)的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门人崇远、,使得“南宗”成为正统。
六祖慧能圆寂
元年()惠能回至,命门人建。二年(),于,世寿七十六,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今)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供奉在六祖殿中。
刺史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十年()因曹溪僧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1-2]
六祖慧能宗派
六祖慧能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
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六祖慧能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不要错解中意义。把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从始百余年间皆以《》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开始兼以《》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义代替了《》,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六祖慧能经典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简称《》,是禅宗的经典。
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道、开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
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六祖慧能禅宗简介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六祖慧能“禅宗”的宗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具有种种名称,在法称为“法性”、“实相”、“真如”、“实际”等;在众生称为“自性”、“本性”、“心性”、“自性清净心”等;在缠称为“如来藏”、“藏识”、“本觉”,出缠称为“解脱”、“涅盘”、“菩提”、“大圆镜智”、“究竟觉”等。按照佛教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理论,它永恒绝对、灵明不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不朽的宇宙终极存在。它超越时空,本自现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具万德,妙用无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思不及,言语莫诠,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缘于无明,迷失本心,认幻为真,妄生苦乐、得失。而一旦悟道见性,菩提非从外得。“真如佛性”说并不是惠能禅宗所独有,而是除三论宗、唯识宗之外其它各宗所共有的。但惠能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一观念强调到更加突出的地步,并把它同解脱论和修行观密切联系起来。惠能说: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六祖慧能禅宗的特点
禅宗的特点正是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其意义,一是秉承《楞伽经》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来教下关于佛性论、心性论的研究成果,而舍弃了繁琐的理论论证,凭借禅宗法统的象征意义和禅师实修实证的特点,赢得了人心;二是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觉之自性清净心,佛性平等的理念,对于一向认为“人性本善”,重视主体和个人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处在极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三是拉近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应直接向自己内心加功用行,明自心,见自性,方法简捷而明快,使佛国的终极存在对现实苦难中的民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有亲切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六祖慧能“禅宗”的修行原则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万物,一切修行,任运自在,这样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所以《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识的意识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因为那样无异于死人,所谓“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即使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禅门弟子希运也说:“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从五祖弘忍以来,即大力弘扬《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观诸法如幻如化,虽志求无上菩提,广行一切善法,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不见有一法可得,有一众生得度,惟有如此,才能融入般若性海,成就无上菩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诸师横说竖说,阐发的不外乎《金刚经》的这一般若思想。其实,禅宗的这一修行方法并不新鲜,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翻译的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六祖慧能“禅宗”的中心内容
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自心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心悟则智则圣则是佛。由于自性“觉体圆明”,体性不二,是一个包罗万有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所以利根之人对于这一纯全之理的体悟,只能顿了,不容阶次。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而无需长期的修习。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后世禅师们常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同样,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坛经》谓“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不假修习的顿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修行的根本主张,所谓“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惠能的弟子神会就曾用“利剑斩束丝”的比喻来说“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的顿悟思想。也因此,后世禅宗祖师的修行和弘法,无不是围绕着“悟”来下功夫、做文章。
《六祖坛经》分几个部分:
首先讲他的来历、经过,一部分讲他跟大众的一些说法,体现他的思想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跟弟子的对话,和最后跟弟子们的交待。《六祖坛经》从唐代到现在发展已经一千多年了,版本非常多,民间统计有几十种版本,归纳起来有四种版本。
第一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最古老的一本六祖坛经,这个名字非常长,也不好念,《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焚寺施法坛经》,这个版本是1923年有一个日本的学者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头发现的.上个世纪初敦煌有个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批隋唐时期的文献写本中就有《六祖坛经》,消息一公布引起了各地学者,尤其是考古学家都纷纷涌来想要得到这个文献,其中有一个英国人斯坦恩用很不光彩的手法买通道士得到了一部分坛经,并且运到伦敦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展出,引起了学者研究《六祖坛经》热潮,尤其是早期日本研究比我们研究得好,后来我们也重视起来。这个版本的坛经大约1万多字,刚刚发现时没有整理,很不规范,很多错字、漏字,现在已经整理了,这是在唐代完成的六祖坛经。
第二个版本是慧昕本的《六祖坛经》,这个版本大概是唐代末到宋代处编成的,这个人还就为什么要编这本书进行说明,看到古老版本的坛经看不懂,有一些错漏等等的,所以想办法编一个规范的六祖坛经。这个在一个日本一个兴圣寺发现的所以又叫兴圣寺本,在日本其他寺庙也发现了这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是契嵩本,是宋代的一个和尚契嵩编的名字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他编制时便说明本来要写一本书关于坛经的,一个官员说如果你把古本的坛经重新校好,我就出钱让你印来发行。经过几年时间他真的把几个版本的坛经找到,进行对照把错的更正过来又编了一本,这是宋代的版本。
最后一个版本是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代有一个叫宗宝的编成的,这个坛经大概两万多字,文字比较通俗比较规范。所以比较起来,敦煌本最早,但是读起来稍微比较困难一点,宗宝本字数比较多,两万多字,读起来比较容易,书店都有卖,而且都有注释翻译成白话文了很容易读,建议大家读读。敦煌本的《六祖坛经》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很多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到目前为止英文本的有12种,还有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
六祖认为,人的心和佛是等同的,“即心即佛”,当然这个思想也不见得是他的发明,因为一直以来佛教有这这种说法和思想,但是六祖惠能特别强调这样的东西。从历史发展来看,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人,但慢慢发展几千年以后变成一个神了,我们现在的佛教供奉和崇拜他。但是六祖惠能把神拉回到人到现实里头,“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不管老人、小孩、甚至是坏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如果我们从怎么看待佛的问题,它属于惠能的佛性观,他对佛的看法“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既然人人有佛心,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怎样成佛?为什么有人成不了佛。
这样就引出六祖惠能第二个思想,怎么样成佛?六祖惠能说,“顿悟成佛”,你光有心还不行,你要悟,你有心而不悟的话还不能成佛。你翻开《六祖坛经》这样的论述很多,悟,众生是佛教,你不悟的话,佛是众生,所以关键在于你悟,而且他强调“顿悟”,不是慢慢慢慢来,而是突然间顿悟。北宗神秀主张慢慢来的,我们称为“渐悟”,我们要区分五祖弘忍的南北两宗,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他们两人“顿中有渐,渐中有顿”,这是因果关系、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忽略。所以我们把六祖惠能的“顿悟成佛”看作是南宗禅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也把南宗禅称为“顿教”刚才讲坛经敦煌本时南宗顿教最上乘。
这是六祖惠能的第二个思想,怎么悟,用什么方法悟,靠什么悟?这就引出六祖惠能第三个思想。
悟要靠自己,“自性自度”,佛心在你里头,悟要靠你的力量,其他人只能帮你一把,所以他说“自度自性,才是真度。”自身不度的话不是真悟,方法、解脱的问题,我们常常讲主观能动性“自性自度”[2]
六祖慧能传承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南宗则以门下的,与青原行思、一系的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五宗,即“一花开五叶”。
后来,远传于、;、更远播。在、,则是、两宗最盛。
六祖慧能荷泽宗
荷泽宗,之一,为曹溪禅中的北宗。
始于荷泽神会,承继曹溪法脉,又被尊为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认,因荷泽宗在
一带传布,因此又被、认为是曹溪禅中的北宗。
开元二十年,荷泽神会在(今)大云寺开无遮大会,评破,建立曹溪宗的正统地位,现存《南宗定是非论》就是当时的记录。《》最早的者,应该就是荷泽门下,但现行的《》已经经过、门下改写,加入许多不利荷泽宗的说法。
因此宗在之后并没有杰出,又因,后由磁州法如传至后,此宗遂衰。至,青原行思与所传出的法系,被认为是曹溪的,荷泽神会法脉反被淹灭不彰。因为古籍的,近代又重新发现了荷泽宗,对它的地位做了重新的评价。
六祖慧能石头宗
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并列为唐代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门下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下开、、三宗。
其主要建立者,为。因希迁禅师,曾在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称“”,他这一系禅法,也因此被称为石头宗。
因为阅读《》〈涅盘无名论〉:“会万物以成己者,其惟圣人乎!”深有所感,作《参同契》,建立了本派的基本思想。
在思想上,它与牛头宗相近。
六祖慧能洪州宗
洪州宗,又称洪州禅,与并列为唐代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门下分出。始于禅师,但它的实际建立者,为洪州道一法师。下开、二宗。
洪州宗重视机锋,以作风犀利闻名,常以棒喝来接引学人。
六祖慧能临济宗
也提倡无心,“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希运继承了“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 “心心相印”一说。
临济义玄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有 “心心相印”一说。临济义玄上承曹溪六祖,历、、、黄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现存《》和《祖堂集》卷十九、《》卷十二等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和禅法。
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门下,又分出、。杨岐派开宗者为,因住杨岐山(在今北)而得名。开宗者为(-),因其住黄龙山(在今)而得名。慧南初学,后从临济宗。
在南宋时,因为传人的影响力,使得临济宗,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日僧将黄龙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又传去禅法。
日本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派系。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逾500万人。
六祖慧能曹洞宗
曹洞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门下分出,创始于、,后传至宏智正觉禅师,创,与所提倡,成为后世禅宗两大流派。禅师入宋,从学于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的开始。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即为曹洞传人。
六祖慧能沩仰宗
沩仰宗,的五个流派之一,自门下分出。,名灵祐,嗣法于百丈怀海禅师。仰山禅师,名慧寂,嗣法于沩山灵祐。师资相承,别为一流,法道甚盛。于是便有了沩仰宗的名声。见稽古略三。沩仰宗修行理论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六祖慧能云门宗
云门宗,的流派之一。出自青原行思、一脉,以云门山(在今瑶族自治县北)文偃禅师为祖师,故得名为云门宗。它的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另一支传玄沙师备,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是为。稽古略三曰:“师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禅师,师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云门宗。”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六祖慧能法眼宗
法眼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源自六祖门下一系,始于,为禅宗五派中最晚成立的一派。其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一支传,为;另一支传,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是为法眼宗。文益禅师,住锡清凉院。文益禅师曾经举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并说三界唯心、。中主赐谥文益禅师为“大法眼禅师”。历经文益(885—958)、(891—972)、(904—975)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时期。世称法眼宗。
六祖慧能弟子
惠能弟子众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一说为“十人”著名者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永嘉玄觉。
六祖慧能南岳怀让
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今陕西省安康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依玉泉寺弘景出家。公元687年受戒后,志慕禅宗,先参慧安,继参曹溪。因惠能问“什么物?怎么来?”不能作答,为究八年,忽有省悟,往惠能处谈个人领会,得到惠能的赞许,于是随侍六祖惠能15年。惠能归西后,怀让告别曹溪,于713年来到南岳,住,担任般若寺住持后,集资将寺院重新修缮一新,并将“般若寺”改为 “”,辟为禅宗道场。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惠能的禅宗“顿悟”法门。当时在南岳结庵修行的马姓道一(709-788),修习北宗的“渐悟法门”,每天独坐在岩上禅定,很少与人交往。怀让了解这一情况后,一天拿着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砖,在离道一禅定不远的地方磨了起来。道一好奇地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答道“把它磨成镜子。”道一反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于是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够成佛?!”道一心有所动,请教如何才能成佛?怀让便指心发问:“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道一无言以对,怀让见机开导说:“禅是坐不出来的,佛也是坐不出来的。”以后道一拜怀让为师,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道一后在江西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二字。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不久,于唐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赐谥为大慧禅师,世称禅宗七祖。惠能南宗正是通过青原、南岳怀让,形成了唐代“一花五叶”(南岳怀让系后衍化出沩仰、临济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原本律宗僧人,以曹溪正传自居。
六祖慧能青原行思
唐代著名禅师,吉州庐陵(今江西)人,俗姓刘,相传他系汉长沙王之后裔。行思与神会、南阳慧忠、永嘉、并列为六祖惠能大师坐下五大弟子。行思禅师自幼出家,生性沉默,同修们每次聚集论道,行思禅师皆默然自照。武则天二年(公元697年),行思闻曹溪法盛,遂前往参礼。行思初见六祖时,六祖从与他的对话中得知,行思已经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盘、烦恼等二边分别,于是对行思禅师十分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当一主。当时,六祖座下众徒很多,龙象之才亦不少见,而行思禅师却独居徒众之首,其修证境界,犹如当年二祖不言,达摩便谓他“得髓”一样,足见他已得六祖之髓。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时年76岁的六祖惠能,预感人寿将终,召首徒行思诣座前,对行思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无令断绝&,乃自初祖达摩祖师传法以后诸祖师往下传承的&禅语&,也是诸祖传法的印信。)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净(一作静)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弘扬顿悟学派,开法化众,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弘法数十载,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 禅宗南宗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属青原法系。 以宜丰洞山、曹山为基地,日见兴旺,长期流传,影响及于国外。五代时传入,时传至。
六祖慧能永嘉玄觉
永嘉俗姓戴,永嘉人。永嘉玄觉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于止观法门,日常于四威仪中,常住禅观.在六祖惠能门下的五大弟子中,永嘉玄觉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河泽神会四人,都是随六祖参学以后开悟而得到六祖印证,而永嘉玄觉却是面见六祖时已经是开悟之人,面见六祖后立即得到了印证,所以,永嘉与师父惠能只有一天的亲近之缘,所以为后世留下了“一宿觉禅师”的美名。
六祖慧能南阳慧忠
南阳慧忠(公元677~775),唐代著名禅师,惠能五大弟子之一。俗姓冉,诸暨人。他熟悉经律,佛学素养深厚。被任命为国师,备受三朝礼遇,与神会在北方共同宣扬惠能的思想。十年示寂,諡号「大证禅师」,人称「南阳慧忠」或「南阳国师」。 南阳慧忠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国师,他自幼学习佛法,通达经律,十六岁时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参拜,获得心印之后,在白崖山中静坐苦修四十年,足不出户,慕名前来参学的人超过千百余人,当时马祖道一座下的弟子南泉、归宗、麻谷也曾计划参访慧忠禅师。
六祖慧能荷泽神会
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襄阳(襄阳)人,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後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惠能。惠能示寂後,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後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沈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四年(745)著「」,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击神秀之渐门,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十二年,师因御史卢奕诬奏,奉敕黜离洛阳,迁住弋阳(江西)、武当(湖北)等地。翌年转住襄阳,再转住荆州般若院。 起,两京板荡,时大府各置戒坛度僧,聚,以充军需。请师主坛度之事,所获财帛悉充军需。乱平後,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另一说乾元元年(758)示寂,世寿七十五。敕諡「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门下英才甚多,有无名、法如等。〔、大疏钞卷三下、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荷泽大师神会传(胡适之)〕
六祖慧能避难
惠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
惠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大师。惠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惠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非凡的志向让弘忍刮目相看。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甚欢。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惠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惠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验证传法密要!金刚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
弘忍看到是惠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惠能叫去,为惠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为躲藏“烦恼未断者”加害,他在广东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惠能来到广州(今)。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
惠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这段,验证五祖的慧眼,没有直接传法!(风动,幡动,心动都对,是领悟84000法门皆可成佛的法义)
惠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惠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惠能离开法性寺,北上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华寺,六祖惠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惠能到韶州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中,只有佛祖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 “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惠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圆寂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供奉在灵照塔中。惠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地遣赐给惠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惠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惠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惠能为“大鉴禅师”,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惠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六祖慧能法脉
首传(右图为禅宗法脉图)
禅宗法脉渊源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六祖、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祖、胁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
第十二祖、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祖、大士
第十五祖、
第十六祖、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
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祖(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第三十祖 (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祖(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第三十三祖(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以上诸祖,递相传承。
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六祖惠能大师春秋七十有六,二十四岁得传衣,三十九岁出家,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证悟者四十三人,开悟者不计其数。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永镇宝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自然灾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