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下的虚假声音

我对“我的意识”的理解
  我对“我的意识”的理解  ——写给会有天使  1.  那天你问我情为何物,这个题目还真不好回答,也不是一字半句就能讲清楚。千百年来,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也思考过它的答案,其间文艺性的解答颇多,例如“直教人生死相许”之类的所谓答案,但总有种隔靴搔痒,抓不着头脑的味道。  潜意识中,我们总希望它有个如同书本上“***是***”一般的解释,然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但在我们看过许多类似这样的解释以后,又觉着那样的解释实在是不完美,也不能解决心中所有的困惑。于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我们便不再相信关于情感有一个如“1+1=2”一般明确的解释。  在我看来,情感也是属于意识范畴的内容,是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以,要讲清楚情感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讲清楚意识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开始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讲不清情感是个神马东东,是因为在讲不清意识是什么的情况下去思考追问情感,如此当然是越弄越糊涂。  所以我觉得要和你谈情说爱,则必须先从意识这个问题开始。  2.  意识之所以讲不清楚,是因为意识很难讲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同样也思索了几千年,许多人都得到了他们自己的答案;不过这些答案之丰富,也绝对考验人的智商:有的互不相干,有的相辅相成,还有的相互矛盾。比如唯物的,唯心的,宗教的,神秘论的等等等等,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例举了,你翻一下相关的书籍或者网络搜索一下,那上面讲得比我详细。  于是,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怀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越想越明白了,还是越想越迷糊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或许这问题本身便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这问题又是如此之吸引人,以致所有人都想找到答案;当然我也想得到答案,所以我也尝试分辩过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也思考了几年,于是也得到了一个我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仅仅只是我对于意识的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人的任何思想意识,都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思想意识。  因此对于我所说的,你赞同也好,存疑也好,又或者是反对批判也好,这都是正常的,也是恰当的,因为你的赞同或者反对都是属于你自己的思想意识。而我只希望我对于我的意识的理解能够启发你的对于你的意识的理解,这就可以了。  3.  意识之所以很难讲清楚,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意识这个题目涵盖太大。  在我看来,所有与人有关的问题都与人的意识有关。  此处可以举例,随便以你的一个观念为例,比如为什么红色是红色?首先说光线是一种存在,红色是一种关于颜色的意识,然后就可以牵扯到身体的反应,红色与黄色的区别,红色这种意识的形成,……,颜色、可见光、电磁波,再指出这是红色,是你关于世界的意识的一部分,最后指出你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由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另一部分、许许多多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故此,所谓意识总的来说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包含了“人”这个特殊因素,一般我们都单列出来。)由于世界有各种不同的存在,因此你对这些不同的存在便有相对应的意识。你的世界观便是你对世界不同的存在的意识的集合。也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并非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意识,而是指一个人的所有意识的集合。  由此延伸一下:“我”关于一颗树、一艘船的意识是怎样的?“我”关于“我自己”的意识是怎样的?“我”关于“你”的意识又是怎样的?  4.  我们之所以想理解意识,是我们想通过对意识的理解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世界的实相是什么?世界是否有它本来的样子?无论你怎样认为,也无论你是否相信世界真有其本来的样子,世界对于你的意识而言,永远都只是你意识到的样子。  世界对于我而言,原本就只是我对于世界的不同存在的意识的集合,换句话说:对于我的意识而言,世界仅仅只是我意识到的那个样子(那么世界究竟是意识的,还是物质的?)。当然这中间也包含着对错问题:我所意识到的世界是否就是世界本原?比如关于地球的认识,从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人们又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认为地球和太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恒河沙数般众多恒星中的一个。  5.  通常而言,我们认为意识与存在间有着某种相关;不同的意识间也有着某种联系;并且我们的意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于相同的存在,不同人的意识并不一定相同。  我看到,当某人逝去后,没有了某人的世界依然存在。于是我相信,当我逝去,虽然我的意识连同我的身体一同消逝了——我的世界、我的关于世界的意识也一起消逝了,但没有我的世界也依然存在。于是我也相信:存在,是独立于意识的存在。我看见了一只小鸟,当我闭上眼又睁开眼后我却没看见那只小鸟;我看见了世界,当我睁开眼后仍然看见了这个世界。关于这点,或许我真的只能相信,而无法证明。也许这个世界真的只是当我睁开眼后恰巧飞到了我的面前。  继而“小说中虚拟的人物与情节,并不存在实景的山水画”呢,对于这些并不存在的存在,我又是如何认为的?  如此我该如何回答: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  一般认为,世界是唯一的,存在的;但还有人认为:世界是乌龟塔,世界是多重的,世界是想象出来的。  我们发现意识与存在并非天生就会一致,或许我们是在追求意识与存在的一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意识偏离于存在?  (待续)
  6.  我的任何意识都形成于、存在于我的大脑。因此:“我的任何意识都仅仅只是属于我的意识”。关于这句类似于废话的话,我觉得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我很清楚:我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于我的感觉器官所获取的信息。  我并不怀疑身体的感觉,因为我会真切感觉到饥饿寒冷;比如酸甜苦辣,比如颜色形状,比如语言音乐等等。令我惊奇的并非是我感觉到了,而是我居然知道我感觉到了。  换句话说,我能够理解认知与感官,但却困惑于意识与感官。或者说,意识是如何从感官所获取的信息而一步步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意识的。  比如我如何会有这样一个观念,又如何会有那样一个观念;对于一件事情,我今天是这样的看法,明天又会是另外一种看法……于是,关于我的、似乎很有道理的、又似乎是天马行空般的想法、思想、意识,由于意识的复杂性而变得能于表达清楚了。  这些能表达清楚吗?或许,是能够表达清楚的。  7.  关于我将写的内容,我想我能保证的是: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我对于“我意识”的理解。  信息、感官、认知、意识,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复杂,但表达起来真的很让人头疼。如果你看过些哲学书籍的话,应该对里面的名词概念之类的印象深刻,那是相当相当折磨人的东西。  其实我也很想把我的理解能够准确简明地向你表达,但我也经常会对我的表达感到失望,在我仔细想过以后我发现: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语言或者表达本身力有不逮,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表达与理解本身就是两件事情。  所以在表达上,你不能责怪我语文没有学好,而是因为“表达”本身的缘故。  8.  我们对于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  前人总结过后便成了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现以视觉的形成作一简要说明:  视觉的形成首先需要有信息,这种信息包含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所以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处我们是看不到东西的。  为了感知光线中的信息,我们需要有能对光线起反应的检测器,也即“视网膜”。当光线穿过眼睛的“晶状体”时,图像就会被反转,然后聚焦投射到眼球后表面的视网膜上。  视网膜既是一个信号接收器,也是一个信息转换器,它最里面的一层是由几百万感光细胞组成的,每一个感光细胞都含有光敏感分子,叫“感光色素”。当暴露在光线中时,这些感光色素就变得很不稳定,会发生分解,这一过程改变了感光细胞周围的电流流动,从而触发了下游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样一来,感光细胞就将外界的光刺激转换成了大脑可以理解的内部神经信号。  然后是信息的传输,视网膜信息的传出通道是神经节细胞,这种细胞的轴突形成了一束神经,叫“视神经”,视觉信息就是通过视神经被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  再接下来是大脑这个处理器把信息还原为图像,它的原理更为复杂,人们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掌握其中的细节,只知道它做得很好。在生活中你应该有这样的经验,摄像机在快速抖动时拍到的画面会晃动得很厉害,让人难以辨别其中的图像,但人类在运动中看到的影像却仍然是清晰的,这说明大脑在对信号进行加工时,懂得自动消除晃动因素的影响,它的聪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上述视觉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我们看到的东西高度依赖于所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时采用的模式。一旦这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就会出现视觉障碍。有些人的视网膜中缺少对中波或长波敏感的感光色素,他们就成为红绿色盲;有人缺少短波感光色素,就成为了黄蓝色盲。更有一种人的视锥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天生就无法辨认色彩,对于这些人来说,生活天生就是一个黑白的、没有颜色的世界。  以上这段是我网络上抄的有关视觉形成的叙述。  从逻辑上来看,视觉器官输入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对于其它感觉器官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假如我们能够用计算机模拟信号来替代这些信号输入,就可以制造出一个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了。  9.  关于认知的形成,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作如此精细的理解。  我们把这一大段叙述精简以后就得出了感官认知的基本模式:信息输入、肌理反应,形成认知。  由于感官是每个人身体上的感官,那么也就可以推断由此所形成的认知也仅仅只是这个人所独有的认知。比如,我和你都看见了相同的光线,这光线在我的身体中产生了肌理反应A,在你的身体中产生了肌理反应B,由前面所述,如果我和你的身体都正常的话,那么A=B,而如果你是色盲的话,那么A≠B。  我自然知道我所认为的A是什么样子,因为肌理反应A发生在我的身体里;但B却发生在你的身体里,事实是我们并不能将A与B进行直接比较。换句话说,由于我并不能直接感受光线在你身体里所产生的肌理反应B,所以我也并不知道你此时的认知究竟是什么样子,由此便造成了不可知这一事实。  但我们又需要将A与B进行比较,以确定我们所看到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可知论认为:由于A与B产生于不同的身体,所以除非我们能直接阅读别人的心灵否则没办法解决。不可知论只是解释不可知这一事实的其中一种观点,与不可知是两码事,这一点需要注意。  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世界是可知的,那么他们是如何使A与B间的桥梁“=”架设起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一般情况都不成为问题,因为我们大概都是习惯性认为在此时此刻,我和你产生了相同的认知。但细想以后,这问题便会类似庄子的鱼之乐与鱼之不乐一样,是很让人抓狂的。  所以我们会幻想神话或者科幻里所描述的那种“读心术”,要是能直接认知别人的思想和灵魂那该多好啊。或许科技真有发展到那一天的可能?!  (待续)
  10.  由于感官是直接接收信息的器官,那么对于人而言,承载这些信息的形式只能是感官所能接收的形式。由此对应的则是:光线,声音,气味等等。  由于感观的局限性,肉体所能直接接收到的信息的范围对于自然而言,其实只是很窄的一部分。我能看见可见光,但我却不能看见紫外线、红外线;我能感知热水的温度,却无法感知火焰的温度。  于是,对我们而言,如果我们要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不仅要认识感官范围以内的种种信息,对于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也不能有所遗落。感官的功能是天生的,那么也就说明它的局限性也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必须将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转换成感官可以接收的信息,然后才能为我们所认知,为此传感器充当了这种转换的任务。  比如我们将温度信息通过热电偶转换成电信息,然后再将电信息转换成刻度盘上的指针或者显示屏上的数字,从而知道了火焰的温度。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月亮表面的形状,诸如此类。  由上所述,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与感官可直接感知的信息间必定有某种必然联系,才能完成转换。换句话说,世界是充满了规律的;或者说因为世界充满了规律,所以我们才可以认知超出感官范围的存在。  那么这些规律是本身就有的,还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意识到了才有的呢?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些规律,那么那些规律是否还有呢?关于这一点的思辨是很有意思的,暂且留在这里。  11.  信息,在我看来就是:对于我而言有一定涵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对于我而言,我并不能凭空便获得某些信息,我所获取的信息必需要有物质载体,并且必需是我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表现形式。  我看见了一块石头。对于我而言,石头便是有关石头的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便是它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我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光、色、气味。  我读了一本书,书本便是信息的载体,书上的文字便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我听了一首歌,CD唱片便是信息的载体,声音的大小、音色、节奏、旋律、歌词等便是它的表现形式。  信息并不能凭空产生,它必定来源于某一存在。从经验论的观点来说,比如我通过望远镜看见了一棵我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树,当我循着望远镜的方向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我确实看见了一颗和我在望远镜里所看到的一模一样的树;再比如我听见了钟声,当我循着钟声的方向走到寒山寺的时候,确实发现有和尚在撞钟:当他不撞的时候我听不到钟声,唯有当它撞击的时候我才能听到。于是我便相信,所有的信息都有一个来源,也因此我通过望远镜所看到的但却是我无法达到的几亿光年以外的仙女座也是存在的。但是仙女座星云是真的存在,还是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它存在呢?这一点也需要我们进行思辨。  所谓有一定涵义,这指的便是能为我感官所反映。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的,这点在前面已经和你说过了:只有能为我的感官所反映的信息对于我而言才是有效的信息。  12.  经过一个已经逝去而不为人知的、奇迹般的过程,人类形成了语言和文字,我们依凭它们来传递信息。  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文字不过就是进行传递和交流的信息符号。  比如我想向你表达:我看见了一棵树。  方法一:我将你带到那颗树的面前,然后你可以直接获取有关那棵树的信息。  方法二:我将我所看到的树的信息用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描述给你。  假如你坚持要用方法一来表达存在的话,你会发现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不仅极其繁琐,还有相当的困难和不准确性。  比如你想向某甲表达那颗树上有一只鸟,那么当你把某甲带到你曾经看到那只鸟的地方的时候,那只鸟也许不知在什么时候便飞走了。再比如你想向某甲表达你在十年前曾看到某个山坡有一颗小树,但当你把某甲带到那块山坡的时候,也许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说明关于存在的信息对于我们而言,仅仅只是一个时刻,是存在在时空中的微分;而存在本身对于我们而言,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它发展变化过程的时空的积分。  所以我一直觉得,对于存在的表达而言,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诞生简直有如神奇一般。它将我们对信息的表达无限趋近于存在在时空中的微分。  不过信息与存在间的这种差别,使得对信息的表达与存在本身也有了差别。这也会使信息以及信息的表达与存在产生偏离。当然这只是产生偏离的其中一个原因。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如果想表达一棵树,不仅可以用手机拍张照片然后发彩信给你,也可以直接视频传输给你。不过,对于真实的树而言,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照片或者视频,都并非那棵真实存在的树,而仅仅只是有关树的信息的符号。因此我接下来想和你说的是信息符号与信息之间的话题。由此,我们可以进而思辨一下我现在所看到的景象、通过照片或者视频所看到的景象、以及通过文字等所描述的景象之间的区别。
  12.  一开始,信息是直接来源于存在的。  比如我面前有一张桌子。我看见了这张桌子的颜色、形状;我摸这张桌子,便感觉到它的硬度、粗糙度;我敲这张桌子,便听见它发出的声音;我闻这张桌子,可以闻见木头散发的气味。等等。  于是,这张桌子便以它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形式而存在于我的脑海中。但是,有关这张桌子的形状、颜色、气味是否就直接反应了这张桌子本来的存在呢?我在不同的光线下或者从不同的角度下去看这张桌子,会发现这张桌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我用放大镜观察,我用显微镜观察,我会发现这张桌子并非如我凭借肉眼观察所看到的那般平整。我从上往下看,我看见这张桌子是正方形;我斜着看,我会看见这张桌子是长方形;我从它的某个角看过去,我会发现这张桌子呈现出平形四边形。……  如果说桌子是种存在,而来自于桌子的信息是反应这种存在的,那么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这是否在说明这张桌子时刻在变化着?还是说明我看到的并非同一张桌子?又或者说明来自于桌子的信息并不能真切地反应桌子的存在?  继而,存在与信息间到底是何种关系?  13.  因为交流的原因,信息开始以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形式出现。语言文字是你想表达的信息的符号和形式,也是表达的信息的物质载体,它们所对应的是便是字形和字音。  举例一:通常意义来说,我的名字只是我的代号,是我这个人本身的代号,其本质是我这个人。我的名字和我本人唯有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特定的涵义。知道我的名字而不认识我,那么我的名字可以是和我同名的人,我的名字也可以仅仅只是两个字的组合。知道我这个人而不知道我的名字,那么我们又回到前面说的:带人去看一棵树的那种交流方式当中去了。  这说的是形与质的不可分离。那么形与质为何不可分离?在意识方面来说,我的意识对于我而言也许是脑电波也许是另一种目前还不为我们所知晓的形式存在着,并且不能直接为你所认知,我将我想表达的信息翻译成或者附着在你能接收的例如声光等物质载体上传达给你。  接收的是物质载体,处理理解的是这些物质载体所包涵的信息。  那么是否有一种质是没有形的呢?这大概就是另一个问题:“世界是否有一种不可被认识的存在存在?”   没有质的形是无意义的形。但要注意的是,所谓无意义指的是对人的意识无意义。如果站在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都是无意义的。你觉得太阳的存在有意义吗?树的存在有意义吗?这一切只有当有了人以后,太阳的存在才有了意义,为人类提供光和热;树的存在也才有意义,提供氧气果实等等。所谓意义是对人而言的,是人自己定义的。  举例二:电报电码,基因序列等等所有你可能想到的都只是一些信息符号。  电报电码你可以收到我也可以收到,但唯有掌握密码本的那个人才能具体知道那个代码的含义。基因序列在目前而言那还只是一本天书,或许可以想像当这本天书解开之后,人造人也就出现了。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即便你截获了电报,但你没有密码本,那么你截到的电报也仅仅只是一些毫无用处的数字而已。这说明:所有我接收到的任何信息一开始都只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信息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信息的载体是重要的,但对信息本身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读篇文章不是说认识所有的字就能算读懂了,认识一个人也不能只局限于认识他的外表或者钱包。  写两个延伸:  延伸一,质与形的统一。我们的理想是完美形式与深邃内涵的统一。倘若二者不能得兼,该得作何取舍?理由呢?  延伸二,要理解形后的质。不要被那些花哨朴实繁复简单的形式外表所迷惑而抓住信息的本质。比如翻新的手机,做旧的赝品,贝中珠沙里金之类。  关于形与质的延伸有很多,比如,名过其实,名副其实,名不副实之类,因为质附着于形上,质与形是相互依存的。但名是名,实是实。  举例三:英语。  我曾经自问过: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答案很让我沮丧。既不是为了要和老外聊天,也不是为了看懂电器上几个常用的英文标注。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对大部分人而言英文是低实效甚或是零实效。英语交流与英文写作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低概率事件。  说到底,英文不过和汉语一样只是一个工具,交流和表达的工具。从效用的角度来说,它与汽车、电脑、螺丝刀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比如一个人要从A地到B地,不一定非要自己开车过去,打个的也同样可以——实在不行,请个翻译就好,犯不着让所有人都学习,假设一天学习两小时,一年就要学习七百小时,那么十二年书读下来就得学习8400小时!  据说,最开始蒙古兵打仗传递情报是靠唱诗一样的方法,而满文老档里有很多插图,照此看来不同的语言无过是不同民族承载其信息的密码本。不同的语言只是信息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而无论信息的形式是怎样,并不改变信息的本质。这个可以参考一下方言或者回字的四种写法。  无论一个意思用哪种语言说出来,是用说的还是用唱的或者是写的画的照像录影等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信息本身是不变的。形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形式,质是信息本身。  以上这些,我只是强调:相对于表达形式而言,表达的信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对于表达而言,首要的是信息,其次才是表达。但好的表达形式以及技巧是有助于表达的,这指的就是表达效果。
  14.  所谓表达效果,无非指的是形对质的反映,或者说信息的表达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所想表达的信息。关于这点,实在是可以写本厚厚的专著了。比如《文心雕龙》等等。  我们追求形与质的统一,希望我们的表达以及表达的形式能准确地反映我们所想表达的信息。但形与质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我前面说的:相对于表达形式而言,表达的信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这话实际上是把信息简单化处理了。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想当然的那样:我想表达信息A,那么我就能进行最清晰明确地表达。实际上,大部分时候A并不简单,表达A也并不简单。  造成表达与信息本身的偏离有很多原因。我试着想了想,大概觉得有如下的可能性: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本身的独特性。比如说红色,大红,暗红,淡红,紫红,水红,这么多种红到底是哪一种呢?比如说热水,到底是40度,50度,还是60度,不可能随身带着个温度计吧。比如说糖水,到底是多少溶解度的糖呢?这样的例子可以随便举,原因是信息本身是独特性造成细微差别,而感官不是温度计和长度尺。所以前人说一个意思只有一个词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这句话未免有些过,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信息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想表达的信息并非是一个词一句话就能涵盖的,一篇文章一本专著有时候都不能准确表达。  这是因为存在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信息所反映的仅仅只是某一时刻的状态(对照这一句,再回头看看第12段所问“信息是否能反应存在”这个题目,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存在是连续的存在,而信息所反应的是只是这连续存在的过程中的某一个时刻的状态。于是我们便会发现:我对存在的认识,实际上是对来“自于存在的信息”的认识。换言之,我并未直接认识存在。那么我们所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本原?)。我们表达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想反映存在,由于存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因此信息对于存在的反映就出现了局限性,因此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的信息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第三个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存在本身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由此便造成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我看见了一颗树,方式一:我可以发短信告诉你;方式二:我可以发微信告诉你;方式三:我可以拍张彩信告诉你;方式四:我可以直接视频给你。不同的表达形式由于包含的信息量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视频里我可以看到树的实际颜色,周围环境,甚至风的大小。之所以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是因为这些不同的信息都源于这一存在。  并且形式也并非一成不便的,比如想一个人,想和一个人说话,以前是写信要靠邮局,现在是电话,EM,以前只看字,现在不仅可以看字,还可以听见声音,看见图像。载体的形式并不会影响信息,但由于载体本身也是一种存在,也是会发展变化的,因此载体也会影响信息,进而影响表达。比如电信号的衰减,干扰等等。换句话说信息的传递也是可以影响信息本身的。  当然,我们的理想是追求形与质的统一,追求表达与信息的一致,但由于有很多原因会使表达偏离于信息,使信息偏离于存在,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状态,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件事上,或许我们只能做到接近,而永远无法达至完美。  在形与质当中,如果非要你二选一的话,你会作何取舍呢?
  15.  在信息的角度来说,我是信息的表达方,你是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方。  对于胃而言,食物是它处理的材料;对于大脑而言,信息是它处理的材料。大脑并不能直接处理声光等信息载体,是眼睛耳朵将这些信息载体经过一个过程转换成大脑可以处理的材料,进而我们由此形成了感官认知(或者叫感性认识)。  食物处理后人身获得能量,信息处理后,我认为大脑获得了意识。(其实我并不怀疑,由感官而来的认知所形成的也是一种意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意识是如何由感性认识一步步发展而成其它复杂而抽象的理性意识的。或者说理性意识是由感性意识发展而来的么?为了方便叙述,先撇开这些区别,而直接用意识这个词。)  还是以红色意识的形成为例。颜色离不开可见光,如果没有可见光,对于人眼而言就没有颜色。不同颜色的可见光下,物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不扯太远,此处就以太阳光下的红色为例。  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看见这个世界是由于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然后反射到眼睛形成的。特定的颜色是人眼处理特定波长特定强度的光线后形成的肌理反应,这就是说我们看见红色我们的肌体会形成反应A;看见黄色肌体会形成反应B,并且我们看见红色都会形成反应A,看见黄色都会形成反应B,我们不会在当我们看见黄色的时候肌体产生了反应A,也不会在看见红色的时候产生反应B。  陈述完毕。  在此处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其一:我之所以看见了红色和黄色,或者我的肌体能形成反应A和反应B是因为我的肌体有这样的功能,这类似于某种意义上的机械反应,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自然赐予人的功能,天生而有的,就如同蝙蝠能接收超声波一样。这一点只要想想盲人或者色盲就很好理解。我们看见红色就会形成反应A,看见黄色就会形成反应B,共相在此处对于红色来说就是相同的肌理反应A,我们对所有的红色都会形成反应A,而殊相在此处相对于红色而言就是不同的肌理反应B。当然,在此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我所形成的反应A与你所形成的反应A是否一样。  其二:反应A是红色的本质。每当我们的肌体产生了反应A,大脑便意识到看见了红色,并把它命名为红色。反应A与反应B是不同的,如果相同的话那么红色与黄色便是没有区别的颜色,如果肌体对所有的颜色的反应都一样,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便没有颜色了。也因此,红色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黄色以及其他颜色的存在。换句话说,A与B是不一样的,并且肌体能分辨出来。(这里的叙述稍微有点问题,比如以吃饱为例,假设吃饱的过程和状态是反应C,那么C并不能指出是由吃米饭还是吃馒头引起的,不过在这个地方并非重要问题。)  其三:红色被我描述成肌理反应A,那么在此处红色是如何被我们意识到的?  我做了些简单分析:当我第一次看见某种颜色的时候,我的肌体形成了反应A,并由此形成了记忆,在此只是纯粹的肌理反应和大脑记忆。而当我第二次看见某种颜色的时候我的肌体产生了一个反应C。在我看来,我对不同颜色的意识是形成于第二次肌理反应以后:A=C?or A≠C?也就是说:意识形成于当我第二次看见红色后与第一次肌理反应A所形成的记忆之间进行的比较。我又看见了这种颜色?我看见了与上次相同的颜色?这次的颜色是浓一点还是淡一点?是相同相似还是完全不同?  由此我作了一个假设:意识的产生与不同信息之间的比较有关。在我而言,这个假设就是结论,是我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至于我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容我慢慢叙述吧。
  16.  对于我而言我只是将我想表达的信息按我的方式去表达,并且还因为种种原因,使我不能保证准确地表达,当然更不保证你准确地理解;对于你而言你只是把你接收到的信息按你的方式去理解,你由你的理解得出了你自己的结论,当然也并不保证你理解的就与我想表达的一致。这是发生在两个身体当中的过程。  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我的大脑可以直接阅读我的意识,但你不能,所以我的表达通过了一次翻译过程,即将我想向你表达的信息翻译成你的感官可接收的信息载体和信息符号,再向你传递;而你接收了这些信息,又经过一次译读过程来理解我想向你表达的信息。我是我,你是你,这中间不存在“必然一致”的关系。而这就是表达与理解的距离产生的原因。  换句话说:即便我能做到完美地表达,那么你是否能做到完美的理解呢?  17.  我是如何理解我所存在的这个世界?  或者说在我的意识里,世界为何是我现在所“认为”的这个样子?  或者说我的关于世界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或者说我如何处理我所接收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  或者说世界对我又意味着什么?  我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世界为何会如此存在。  对此,我也曾感到十分困惑。我一开始就说过:我得到了我的答案。我觉得倒述我对“我的答案”的思索过程,比起直接叙述“我的答案”要容易理解。
  18.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暂且先放下这个问题。  我前面说过,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感官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相对应的,我们能够理解大小、多少、轻重、长短之类所谓的朴素辩证的例子。这些对于我们的感官以及思维来说没有任何难点,它们就是我们的感官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比如A物比B物大,C物比D物长,石头比鸡蛋硬等等,关于这些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最初的困惑并不来自于我们感受到的这个基本的物理世界,而来自于我们对价值世界的理解。我发现,其实我很难对真假、好坏、善恶、美丑有完全的解释。比如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我发现人们其实很难达致统一,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标准。于是我便困惑:为什么人们不会对长短有异议,而在美丑之类的问题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后来某一天,我思索了一个问题:人类是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才从“这堆苹果比那堆苹果多”前进到“这堆苹果比那堆苹果多多少”的?  换句话说,人类是因为一个怎样的因缘创造了加减法的。  类似地,我们又是如何从“这堆苹果比那堆苹果多多少”前进到“这堆苹果比那堆苹果多几倍”的?  换句话说,人类是因为一个怎样的因缘创造了乘除法的。  这些都不得而知,反正从我上学以后,我就逐步学会了这些基本的数学。但我相信,这些在历史中有如神迹一般的东西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有一个已经逝去的不为人知的创造过程。但也许这对于现在的人们已经不重要了。  后来又有某一天,我突然开始留意起物理的那七个基本单位:所有的物理量都可以由这七个基本单位通过数学关系演绎出来。  我记得当时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1, 物理世界为何可以凭藉数学关系来描述,而数学关系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  2, 既然物理世界可以用数学关系来描述,那么数学关系是否就意味着规律、联系和影响?  于是我便开始思考数学关系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加减、乘除、大于、等于、小于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天灵光闪现,我突然明白了:其实数学关系就是一种有关比较的关系;而等式、不等式、函数等等都是用来描述种种比较关系的。  于是我便进一步猜测:如果我们是由对多少的比较发展出了加减法,那么说也许我们是由对一般参照物的比较发展出了乘除法,由对无限的理解发展出了微积分。  于是我便渐渐开始明白: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对不同物理量的比较关系的认识过程。  然后我便开始回过头去思考我在现实中所经历的那些事情。  比如我们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实验,其实我们就是通过实验得出一大堆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种种比较,然后发现其中所蕴藏的所谓规律、关系。  比如种种自动控制等,我们通过采样和检测,然后通过反馈进行种种关系的比较,然后控制机器设备。  当然类似的例子可以随便例举,因为当我把数学和逻辑关系定义为比较的关系以后,世界的不同存在间的关系似乎就因此而变得简单起来。当然, “比较以及比较关系”的发现和具体运用的过程通常都是相当艰辛、复杂甚至有点戏剧性的。  也许我们的生活可以离开某些具体的数学,但我们的生活绝对离不开比较:例如大小、多少、高矮、胖瘦、好坏等等。由此我便断定:比较是我们处理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我前面说过,我们的困惑来自于对价值世界的理解,于是我便很自然地猜测:是否我们对价值世界的理解也来自于比较?是否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也来自于比较?  于是我尝试着用“比较”来理解真善美、理解艺术、理解我们的情感、理解我们所做的种种不同的选择,然后我发现我也能获得一个我所能理解的答案。  后来又有一天,我开始留意起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  我发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语法等等,也与“比较”有着高度的相关。  比如我们说红色,它本身就意味着与黄色、蓝色等其它颜色的区别与比较。  比如我们说今天,它本身意味着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比较。  ……  那么为何我从前未曾意识到存在于语言中的这种比较关系呢?于是我猜测:使我们忽略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比较关系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种比较关系远远不如数学关系那样清楚明白。  当我想清楚这些以后,我便更进一步作了个猜测: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否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呢?  于是我便对“比较”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我发现“比较”却并不如我们粗略看起来的那样简单。也因此,我将要叙述的“对比较以及比较过程的思考”或许仅仅只是一些浅显的思考。
  19.  又不知在什么时候的某一天,我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报道,说中国发现了***号元素,填补了元素周期表的某一个格子。并说到对***号元素的认定条件:需要可重复的实验加以验证。于是我便想:可重复的实验也即意味着相同的过程将导致相同的结果这样一条原则,那么,这条原则是否也在意识和比较当中同样有效呢?  当然在量子力学中,就我们现在观察所知:相同的过程并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不过在经验世界中,相同的过程导致相同的结果这一原则还是相当可靠和正确的。  但不久后,我又很不幸地发现:相同的过程必将导致相同的结果这一原则其实仅仅只是一种假设。  所有已被证明的产生了相同结果的过程都已经是过去式,它只是对这一结果的正确性的又一次肯定而已;而未被证明的我们永远无法在未发生时去证明,这就意味着我们有相当的理由去怀疑当它再次发生时是否还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换句话说:对于已发生,我们都只是在证实;由于未发生,我们无法证伪。“无法证伪”的思想触动来源于我对有关“归纳法”的形成等方面内容的阅读(这些内容你可以自己网搜一下)。并且事实是:我们确实无法在现在对未来进行证伪。  当我们所认为的相同过程没有得出相同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办法来证明这并非是两个相同的过程。于是,直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条正确的假设,并且我也相信它是不证自明的。  由于我们意识到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的相同,也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推论:相似的过程将导致相似的结果。  现在假设我和张三同时看到了一束红色和一束绿色光线。  基于相同的过程将导致相同的结果这一假设。我认为我与张三在身体构造方面是一致的,即人的相同孕育过程(事实上你可以以此向前推一直推到相同的分子层面)将产生两个肌体功能方面一致的人。我看见了红色产生了肌理反应A,看见了绿色产生了肌理反应B,并且我的感觉即我的肌理反应告诉我A与B是不一致的,也因此我知道红色与绿色本质上是不同的,原因仍然是基于相同过程将导致相同结果——由于他们没有产生相同的结果,也因此他们两者并不是相同的过程。  基于相同的过程将导致相同的结果这一假设,我同理推断张三看见了红色后将产生的肌理反应C与我的反应A是基本一致的,同理他看到绿色时所产生的肌理反应D与我的反应B也是基本一致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构造和功能是一样的。由于我认为A与B是不一致的,也因此我推断张三也会认为C与D是不一致。  但如果张三是红绿色盲的话,我却会发现张三认为C与D是一致的,因为他分不清红色物品和绿色物品。那么这一事实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的自身反应是不容我怀疑的,因为这是我的身体和感官告诉我的;相同过程将导致相同结果的假设也是不容怀疑的,这是认知的原则,那么问题就只可能是张三的肌理反应本身出了问题才会造成张三看见红色时形成的反应C与看见绿色时形成的反应D是一样的。  对于我而言,我的肌体对红色和绿色的反应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因此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论和意识;对于张三而言则是,他的肌体对红色和绿色的反应是两个相同的过程,因此会产生相同的结论。这就是最后由相同过程必将导致相同结果这一假设而推导出来的结论。至于具体的两个怎样的结论那是科学家的事情了。  张三由不同的过程得出了相同的结果,那么相同的过程将导致相同的结果这一假设是否还成立呢?首先必须强调的是:相同的过程必将导致相同的结果,因为过程是有时空和因果关系的,在我们的理解和认识中,“过程”是不具备唯一性的,它是时空的连续,而结果却具有唯一性。也因此这句话除了前面那样说以外还可以说成:不同的结果必定由不同的过程产生,而不能说成相同的结果必定由相同的过程产生。比如从A点到B,我们可以在两点之间画无数条曲线,这些曲线就是可能的过程,而从A点到B点这一事实却只能有一个。
  20.  我前面说的:我猜测“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由于这个结论涉及具体的肌理反应,而这些仍然处于现代科学研究当中,因此我无法在此时此刻获得证明,也因此我只能说是我所猜测的。那么,如果我现在就假定这个猜测是正确的,看看由此出发能获得一些怎样的结论,这些结论又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进行解释的,而我们又是否相信或者理解这些解释呢?  我想:如果这些解释符合我们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那么这猜想也许就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  21.  前面我说过,我们的意识其实是许许多多不同意识的集合。它不仅包含对存在的看法,也包含对“非存在”的看法。关于“非存在”的看法,比如纸质本的小说是存在的,而小说中所描述的虚拟人物和故事情节也许是不存在的,关于这点我前面是以提问的形式叙述的,而更具体的以后再说。  现在我便尝试着分析下某一个具体意识的产生过程。  假如意识是由“比较”发展而来,我所进行的比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如果要进行比较,则首先必需要有可进行比较的双方。对于意识所产生的生理机构大脑而言,能进行比较的只能是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  信息的来源一:感官所感受到的外部信息,比如光线和声音等。  信息的来源二: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受,比如饥饿、疼痛、兴奋等等。  信息的来源三:我们的记忆。  信息的来源一指的是人体外部信息,来源二指的是人体内部信息。而信息的来源一和来源二也可以转换成我们的记忆,对种种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后所得到的结论也可以转换成我们的记忆。  这大体类似于人体的RAM和ROM。换言之,我要对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则必需要先有信息,然后才能谈到比较处理,也因此在时间排序上来说,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在时间上是先于信息的比较处理的。如果连材料都没有,你又如何进行加工呢。  强大的记忆是我们实现丰富比较的前提,通过丰富的比较我们便有可能获得大量的结论,在大量结论的基础上由此而形成了我们人类种种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死记硬背”也并非全无用处,起码完成了信息的收集和存储这道工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类的整个身体都可以看作是接收不同信息的传感器。并且我们可以将这些我们接收到的和感受到的信息转换成我们的记忆。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人类拥有强大的记忆功能。  而信息之所以可以被处理,是因为大脑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天赋功能。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原因而使人丧失了这个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就由此便会产生神经方面的疾病,甚至出现植物人的情况。  延伸下:关于那些直接来自于身体内部的信息,据科普都是由激素和多吧胺等引起,并且说所有的外界刺激最终都导致某种激素的分泌,还有大脑的奖励机制和警告机制等等,由此而得出了一种有关激素决定行为的观点:激素会让我们感觉愉悦或者痛苦,因此我们要注重和跟随身体的感觉。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一种观点,具体的详细的介绍还是自己网搜吧。  激素的分泌会影响人的感受,继而影响人的意识,这种观点就是激素决定论。还有种观点认为,由于人先天便存在着这样那样细微不易为人察觉的不同,进而由此会影响到我们的感观等,进而便影响到了我们的意识,这个是先天决定论。类似的,另外还有基因决定论之类的观点。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到底该持何种看法?来自于激素的、先天的、基因的原因,到底哪种会更大程度影响我们的意识?并且分别是多大?是完全受其影响,还是部分受其影响;如果是部分受其影响,那么各自程度又是多大?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朋友圈子等等都是会影响我们意识的可能因素,那么它们各自的影响力大小又是怎样?
  欢迎与大家交流思想、想法。  每天下班后,能写多少写多少,我的想法是一天能写一小节就OK。日积月累,希望能在今年把这篇写完。  照我的初步设想,大概最后就到价值判断与自我选择了。当然真善美,情感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以我的想法来理解我的世界。
  22.  信息的收集和存储,信息的比较处理,得出结论并形成意识。在我看来这就是意识形成的过程。  唯有能被大脑处理的信息,才是对大脑而言有用的信息。而大脑这个生理机构所能处理的也只有信息,它不能处理空气,不能处理水,也不能处理食物,它只能处理信息。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强调过。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图书馆的书、网络上的资料等这些信息载体上所记录和保存的信息,并不是大脑可以直接处理的信息,需要通过阅读倾听等过程才能转换成大脑可以直接处理的信息。  由于感官存在局限性,那么由感官所接收的外部信息也自然存在局限性,也因此我们便有理由怀疑我们通过对有局限性的信息的处理所认识的世界是否也同样有着局限性?大脑可以处理局限性以内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超出了感官范围以外的信息对于大脑而言是无效的信息。  大脑可以处理信息,那么信息为何可以被大脑处理?当然,此处我并非指大脑处理信息的那个肌理过程。  先说答案:此一信息之所以可以被处理,是因为此一信息与其它别的信息间存在着差别与不同;由于存在着差别与不同,所以可以将此一信息与别的信息进行比较,并由此得出某一结论。  先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差别指的是广义上的差别。  再次以红色为例。现在有一块红色的三角形和一块红色的正方形,以红色来说,它们是否存在差别呢?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相同的,假设它们会使我的眼睛产生相同的肌理反应;但同时也是存在差别的,因为它们的差别来自于不同的物体和形状。出于所有你可想到的原因,我可以认为这种差别其实便来自于时间和空间。  对于一条来源于存在的信息来说,存在是连续的,而来自于连续存在的信息却是暂态的。从暂态这一点来说,任何信息在时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便意味着它必定会与其它信息间有着差别,也就意味着它可以与其它的信息进行比较,也意味着不存在两条完全一样的信息。  由于外部信息最终要被感官接收才能为大脑处理,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此类信息的处理最终便演变成感受方面的不同。(出于叙述的简单方便起见,那些来自于语言文字等、非直接由感官来的“二次信息”暂时就先不考虑了。)
  @wl0472 10楼
23:49:34  欢迎与大家交流思想、想法。  每天下班后,能写多少写多少,我的想法是一天能写一小节就OK。日积月累,希望能在今年把这篇写完。  照我的初步设想,大概最后就到价值判断与自我选择了。当然真善美,情感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以我的想法来理解我的世界。  -----------------------------  看起来很牛的样子。  麻烦的是,一时间好像脑子停顿了,脑子里的东西超不出你所写的,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跟你交流。  先顶一下,看看接下来的内容能不能触发自己的思维。
  @wl0472
23:49:34  欢迎与大家交流思想、想法。  每天下班后,能写多少写多少,我的想法是一天能写一小节就OK。日积月累,希望能在今年把这篇写完。  照我的初步设想,大概最后就到价值判断与自我选择了。当然真善美,情感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以我的想法来理解我的世界。  -----------------------------  @george_chen 12楼
12:55:11  看起来很牛的样子。  麻烦的是,一时间好像脑子停顿了,脑子里的东西超不出你所写的,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跟你交流。  先顶一下,看看接下来的内容能不能触发自己的思维。  -----------------------------  这两天回家了,东西没带回去。很高兴,你第一个回复的,有收获便好。  我不知道我写的算是好还是不好,所以没人回复。不管他,反正接着写吧。
  @wl0472
23:49:34  欢迎与大家交流思想、想法。  每天下班后,能写多少写多少,我的想法是一天能写一小节就OK。日积月累,希望能在今年把这篇写完。  照我的初步设想,大概最后就到价值判断与自我选择了。当然真善美,情感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以我的想法来理解我的世界。  -----------------------------  @george_chen
12:55:11  看起来很牛的样子。  麻烦的是,一时间好像脑子停顿了,脑子里的东西超不出你所写的,没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跟你交流。  先顶一下,看看接下来的内容能不能触发自己的思维。  -----------------------------  @wl0472 13楼
20:43:57  这两天回家了,东西没带回去。很高兴,你第一个回复的,有收获便好。  我不知道我写的算是好还是不好,所以没人回复。不管他,反正接着写吧。  -----------------------------  我的感觉是,写得很好。  问题是,好像也没有什么能让人眼睛突然发亮的新观点,从而引发争论。  但是,可是,然而,我还是要强调、强调再强调,我认为真的很好。能把思路整理清楚的文章实在是太少了,你这个能算成是这种好贴。
  23.  我以为:我们通过对这些天生便有着差别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便可得出相同、相似、不同等结论,再进而认识了这个世界。  那么我是如何具体处理这些信息的?  答案我已说过很N次了:比较。  在我看来,我的肌体对信息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类似于机械的肌体反应,比如我看见了红光,肌体便会告诉大脑这是红色;看见了黄光,肌体便会告诉大脑这是黄色。肌体并未对信息做任何加工,只是响应刺激,而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不可能产生出人类丰富的意识。  现在给一个问题:某一部门有上司A和下属B两个人, A的工资是8000块,B是6000块,现在老板决定给A和B涨工资,他决定给A加到10000块,那么他应当给B加多少呢?A原本比B多2000,那么老板应当给B加到8000?A原本比B多25%,那么老板应当给B加到7500?  一开始我也怀疑:难道我们复杂的意识、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竟然会是由一个简单的比较过程来完成的?但后来长时间的细想过后便发现:比较关系以及具体的比较过程却并不如“比较”这个词语所看起来的这般简单。推导过程在第18节有过叙述,可以翻回去再看看。  其它的触因还有:比如高矮胖瘦,多少大小之类,然后到货比三家,人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人不能从自身认识自身,两权相害择其轻等等。这些都是长时间思考和积累所得。  现在想来,正因为任何一条信息在时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与其它信息间存在着差别,所以才为“比较”创造了可能。  to楼上的朋友,我这会想来,如果把这些一节节看过来,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争论的。其实我也很想一下子跳过这些推导过程,然后直接就写到诸如灵感,情感,选择,偶然这些地方去,想想,还是慢慢写吧。
  @wl0472 15楼
22:45:21  23.  我以为:我们通过对这些天生便有着差别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便可得出相同、相似、不同等结论,再进而认识了这个世界。  那么我是如何具体处理这些信息的?  答案我已说过很N次了:比较。  在我看来,我的肌体对信息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类似于机械的肌体反应,比如我看见了红光,肌体便会告诉大脑这是红色;看见了黄光,肌体便会告诉大脑这是黄色。肌体并未对信息做任何加工,只是响应刺激,而这种一一对应的关......  -----------------------------  好吧,既然没争议,又不想让你觉得过于孤单,那就人为制造一个。  同意你的比较论。做一个推断:如何进行比较,或者说比较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回到题目,给B应该加到8000还是7500,或者另外一个数,取决于老板的三观。
  24.  要进行比较,则首先必须要有可以进行比较的双方:比较的主体A与被比较的客体B。  我不能向一个盲人描述我对光线的感受。我对光线颜色的感受的描述必须要和别人与之相对应的感受进行比较。换句话说,我对光线的信息与虽人对声音、味道等其它感官的感觉信息间是不可进行比较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不可进行比较的信息。再换句话说,我对光线的感受与我对甜味等的感觉是不可进行比较的。这是身体反应所告诉我的,没有道理可讲,就像我不能把时间与空间直接进行比较一样。如果比照物理的七种基本单位,我认为在这种基础上确实可以建立起人的几种基本感觉。然后,我们是否就在这些基本感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我们的整个意识?  延伸一下:在最初级的感官层次上的光与甜确实是不可进行比较,但在更深一层次当中的光与甜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例如:这种光线很柔和让我感觉很好,这种味道很可口也让我感觉很好。在感觉好与不好这一层次上,光与甜就可进行比较了。关于这一点以后再言讲吧。  “人不能从自身认识自身”这句话说的便是:有比较的主体A但却缺少了被比较的客体B,从而使得比较过程(或者叫意识过程)无法完成。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货比三家,这虽然在说你可以通过对更多的客体的比较来认识主体,但也是在说如果你不通过对客体的比较你就不能认识主体。  而关于缺少了被比较的客体B的例子,我想说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绝对观念。在我前面的叙述当中,其实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由于“我”的意识都是由比较得出的,也因此我的意识以及我对世界的认识都只是相对的,不存在所谓的绝对观念。所有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观念,所有的意识也是相对的意识。不存在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好,绝对空间绝对时间诸如此类。任何概念、意识都是由此一信息与与另一信息间的比较得来。这一点以后再详说。  也许有人会说:我确实不能从此时此刻的我来认识此时此刻的我,但我可以通过此时此刻的我与彼时彼刻的我进行比较,从而在这一角度上认识此时此刻的我的状态。那么“人不能从自身认识自身”这句话是否还正确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不赘述了。  最近工作不顺,占用我很多精力,没心情写很多。
  @george_chen 16楼
13:35:13  好吧,既然没争议,又不想让你觉得过于孤单,那就人为制造一个。  同意你的比较论。做一个推断:如何进行比较,或者说比较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回到题目,给B应该加到8000还是7500,或者另外一个数,取决于老板的三观。  -----------------------------  昨天没特别细看,你的推断很正确也正是我要写的。不过这只是一个结论,内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所以要一点点写下去,并且使看起来很有逻辑且属于可理解范畴。  我的结论是:不同的比较过程产生了不同的结论以及不同的(特定的)意识,诸多不同意识的集合而形成了不同人不同的三观,进而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灵魂都是独特的。
  @george_chen 16楼
13:35:13  好吧,既然没争议,又不想让你觉得过于孤单,那就人为制造一个。  同意你的比较论。做一个推断:如何进行比较,或者说比较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回到题目,给B应该加到8000还是7500,或者另外一个数,取决于老板的三观。  -----------------------------  昨天没特别细看,你的推断很正确也正是我要写的。不过这只是一个结论,内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所以要一点点写下去,并且使看起来很有逻辑且属于可理解范畴。  我的结论是:不同的比较过程产生了不同的结论以及不同的(特定的)意识,诸多不同意识的集合而形成了不同人不同的三观,进而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灵魂都是独特的。  由此,我有点“喜欢”你了,有什么问题见解欢迎交流。
  25.  通过上节所述,我们便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对于我们的意识而言,所有的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例如长短,大小,多少,正反,对错,善恶,美丑等。因为我们是通过比较来认识这个世界,既然是比较,那么必然会有比较的双方;于是也便会有一个结果,我们通过这一结果而将比较的双方归类。  接下来写两个我通过观察思考所获得的有关事项想法。  1. 数学方法。其实可以说,数学就是关于比较方法的学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约等于之类说的就是相同不同相似之类定性定量的比较关系,还有逻辑学等等。但数学是脱离了信息与时空的,它的实际效用只表现在进行比较的过程当中。可以说,假如你不进行任何比较活动的话,数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但社会中的人是不可能不进行比较活动的,比如你买卖东西,你付钱找零之类,你认为哪个好哪个坏,这当中哪一样不是“比较活动”。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数学就是比较。但由于纯数学脱离了时空,因此数学并不能等同于意识。  2. 语言。我发现语言、词语等就是对比较以及比较过程的描述和指称。比如说:我今天读了一本小说。“我”是相对于其它人而言的;“今天”是相对于昨天明天等其它日子而言的;“读”是相对于其它动作而言的;“一本”是相对于别的具体字数而言的;“小说”是相对其它体裁的读物而言的。考察所有的词语等,我发现几乎都与差别和比较有着直接相关。  3. 绝对观念。由于意识来源于比较,因此意识当中并没有绝对存在。所谓绝对,应该是相对于相对而言,也就是相对于由比较得来的意识而言是否有一种意识它不是由比较得来的。在我的考察中,现实中并无一种观念不是由比较得来,那么绝对也如同数学一样,仅仅只是一种观念。如果一定要说绝对,那么存在是一种绝对,第一信息也是一种绝对。存在不依赖于比较得来,但意识到存在却必定由比较得来。  在我看来,比较活动充斥于我的一生。我在想:假如世界没有差别,那我们任何东西都无法分辨无法认识,正由于这世界存在着不同存在着差别,我们才得以认识和分辨不同的存在。我们可以想像:假如所有的人都不能分辨颜色,那么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岂不就只是一个黑白的世界,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分辨认识各种不同波长的光,但颜色对于眼睛而言却已没有了意义。  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信息与意识有关,意识和具体的比较过程有关,比较过程和差别有关,不同的存在间有差别,有差别就可以进行比较,比较后便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意识,意识表达出来就是语言。在我看来,这段话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完满。  你可以随便以一句话为例,主语宾语等等无论特指、泛指都是在描述差别,比如你我他,地名人名之类。红色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红色与别的颜色都不同。在我看来,我的世界我的意识只有两点:第一是差别,第二是比较。除此之外,没有其它。  延伸下:我听说过一门叫做“比较语言学”的学科,一直想了解,但也一直未曾有机缘接触,想想哪天也学习一下。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观意识太强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