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怎样支持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的探究性行为

幼儿园教师成长探究
幼儿教育网,正确认识幼儿教育以及科学对待幼儿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幸参加由江安县教育局组织,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承办的江安县2015年保教主任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我更加明白学习既是立身之本、创新之源,也是保教主任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提高……
刚刚走出校门的我,终于以一名新教师的身份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开始工作。对于即将要面临的工作,我的脑海里几乎是一片茫然。从未自己尝试过带班,从未自己真正面对孩子面对家长,从未上过公开课……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规范教师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近日,双王城寇家坞幼儿园开展“一带一”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一对一追踪指导年轻教师,促进年轻教师向更专业、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共……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幼儿园  上周四我们迎接了全潍坊市对我们曙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观摩现场,现针对我们班的现场做一下自我评价:  晨间活动:我们按照活动安排时间有效的进行,在吃早餐的时……
东营区龙居镇中心幼儿园 张玉梅 封芳芳 平凡而又幸福,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了不起的创举,只是认认真真地走着生命的历程,在充实的工作中享受着幸福。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以执……
当自己在幼教的队伍里走了十多年头后发现自己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时,当自己在这个幼教的舞台中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当自己发现需要及时的充电时,吴放老师编写的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
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对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第一次都是那么好奇。终于,在9月29日我有机会去听名师上课,心情很激动。29日一大早,天下起了小雨,逐渐小雨变大雨,而且风力也很大,风吹到身……
今天中午的政治学习,田老师从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入手,给我们观看了有关京铁高速服务员及酒店服务员的工作表演录像,然后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师职业美?请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一……
今天我们进行了艺术组教研活动,徐慧伟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她巧心缝制的手工艺品,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当它们摆在你面前时,你肯定无法相信这是徐老师自己制作的,她的手真的是很巧,如果你从针脚上……
反思今天的快乐阅读活动,突然让我想起了去年听浙江省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上绘本阅读活动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听特级教师上课,在自己的意念中,特级教师似乎都非同一般的。然而在那天,初看朱老……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身上的担子虽然很重,很琐碎,但是每天能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来,跟老师说声:老师早上好!,快快乐乐的回家,跟老师说一声:老师再见!那时,我们的辛苦,都会伴着孩……
教育反思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它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时间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所做的教育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其实,教学反思是……
俗话说上战,不打无准备的仗。其实上课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孩子,了解孩子,吃透孩子,只有你实实在在懂得孩子才能知道他们会说什么,会对你的提问作出怎样的回答,这样你就可以有针对……
第一次了解吴佳瑛老师是通过教学录像《大家一起去旅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质朴、亲切中带着些许的可爱,孩子们都爱叫她佳佳老师。一下子对这位看似傻傻可爱的老师产生了兴趣。相继搜索了她的教……
主题名称:当一名快乐的幼儿园老师 选题理由: 我园很多幼儿教师都处于工作和专业提升上的一个瓶颈期。她们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工作都有倦怠, 都渴望能在专业上寻求更多更好的突破……
序言: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幼儿园的班主任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班主任,但管理的范……
这个暑假的关键词无疑是指南二字了,从学期末准备参加幼儿教师把握学科能力考试,到教研员王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对《3-6岁儿童……
幼儿园教学反思是每位幼儿园老师都要写的,我们要求老师至少每月写一篇幼儿园教学反思。幼儿园教学反思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总结方……
因亲身感受上海最具人气的奥尔夫教学老师陈蓉老师的从头到脚玩音乐的音乐教学的魅力,因急于抛砖引玉,把奥尔夫教学的魅力带给老……
在教完一堂课、组织完一次游戏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
学校中磨课的方式很多。我说的是师徒结对磨课。 本学期与胡老师结为师徒,于是按照《师徒结对公约》有计划、认真地开展了形式多……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驱力。本书译者开篇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是啊,既然幼儿本……
不知是什么原因,对于那些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书籍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只喜欢在闲暇时读一些短小有见地的文章,或是完全娱乐身心……
年末研训工作总结时,心里有诸多遗憾。而怎样的研训活动既能真正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又能切合年轻教师心理,让大家始终保持积极心……
我一直觉得,阅读应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比如在一个冬天的午后,泡一杯热茶,晒着太阳,然后捧上一本你喜欢的书,应该会是很惬意的吧。然而,近年来有关调查显……
为了更好的切实提升集体备课质量,借助集体的智慧深入分析、解读教材、使集体备课更加完善。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园本研训活动,我们围绕三个语言活动案例进行集体……
今天很有幸能来到城关中学参加平湖市新教育实验博客沙龙活动,和平时只见其名,不见其身的众多博友近距离接触,一起讨论科学发展观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的话题。会……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后有感 吴放老师的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和其他枯燥的教育理论不同,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
小的时候, 去上幼儿园,上课时因为想上厕所又不敢给老师说,结果尿了一裤子。 那是冬天,秋裤,毛裤,都湿了~ 害怕老师,好害怕老师 老师没有安慰我,他骂了我……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幼儿园 王 琼 走过春夏秋冬,阅览无数美景,有的风景在你不经意间已是姹紫嫣红,而你注目的期待的且迟迟含苞待放,也许你焦急了,也许你失望了,日子……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
浅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网为您提供范文参考,以及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行为 转变
论文摘要: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定位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真正的支持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
新《纲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探索幼教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进人一个新阶段。作为新《纲要》最终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在新《纲要》的真正贯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学习了新《纲要》后,笔者在本班的一个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究。我们班(中班)当月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我们以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叫做&符号会说话&,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的含义及用途。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标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孩子们十分注意观察幼儿园里的一些标志(符号),有的孩子还就一些不认识的标志展开的讨论,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来向笔者求证。笔者想,标志(符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它们有不同外形、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吗?由此,&标志(符号)&这一探索性主题活动产生了。
《纲要》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此次活动主题的生成正是源于教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对孩子们兴趣点的捕捉。也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支持。
回到班里.笔者组织孩子们就刚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标志符号进行了回忆及讨论。讨论的范围随着孩子们的发言也渐渐扩大,从生活标志到交通标志.孩子们说的多但重复的也比较多。壮壮说&我家有一本书,里面有好多标志,明天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看。&笔者鼓励大家都回去收集一些标志。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可以展示和交流自己收集品的巨大空间。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而是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自己进行标志的设计及创作时,教师便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幼儿能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设想。此时,教师便成为了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努力将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使自身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对话&式教学。通过这次活动,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
1 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物质环境来关注儿童,观察他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环境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在&标志&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对标志产生兴趣时,教师及时地发动幼儿收集了大量的标志图案布置在教室中,为满足幼儿了解多种标志的需要提供了环境支持。当孩子们有了创作欲望时,教师又及时准备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物质支持。
从而使孩子们在自我满足的同时获得了成长。
2 教师应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给予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计划.以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与幼儿一同成为活动的设计者。
虽然原本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但当教师发觉幼儿的兴趣点逐渐转向&标志&时,教师在不影响原主题的情况下,叉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生成了第二主题&标志&。并跟随孩子们的兴趣与发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孩子们的发展遭遇停滞时,教师略加助力(提示孩子们对标志分类并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取得一定突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完成了这个活动。
3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等待者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急于介入,学会等待.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将此信息分享到:作者:方 莺
时间: 19:43:22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科技活动中6岁幼儿探索性行为及教师指导情况的观察研究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探索性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基本的外向型表现形式,它们是幼儿获得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个主要手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在科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探索性、内容的生活化、结果的经验性,使得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成为必然要发生的、不可或缺的现象。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既反映了幼儿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和创造技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为他们升入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住这一可能意味着幼儿向学习跨出一步的时机,探索性行为被作为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形式,其教育价值常常被教师作为&破坏性行为&而被忽略掉,甚至常常被扼杀在萌芽的摇篮中。
  关于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探索性行为,以往的有关研究内容比较薄弱。笔者通过对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探索性行为以及教师指导情况的观察研究,从幼儿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科特征三个方面挖掘了影响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的因素,并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指导策略。旨在认清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比较隐含的、包含着幼儿兴趣点的探索性行为,对其进行展开,使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的探索性行为得以维持、发展和深化,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变化发展的实际、主动地发生。
  关键词
  科学,幼儿科学教育,探索,幼儿探索性行为
  正文: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探索性行为最易出现在幼儿园的科技教育中。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这提示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己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含了三个基本因素:探索、解释、检验。即,科学本身就是探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必定会贯穿幼儿学科学的始终,成为幼儿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培养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同时,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涉及面广,贴近幼儿的生活且新颖有趣,最能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兴趣。除此,幼儿各方面的认知能力也都能积极调动起来并参与到科技活动中去,因而科技活动是展现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最好载体,所以在科技教育中研究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具有极大的可能。
  然而,根据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发现,这种探索的本能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减弱甚至消失。尤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探索性行为常常被成人称为&破坏性行为&而不予理睬甚至横加干涉。因此,许多孩子的探索能力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在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仍自觉不自觉地将知识的掌握作为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为了尽快完美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意无意忽视或打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甚至包办完成提供答案,自觉或不自觉地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果是什么等等。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力图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认清孩子的探索性行为,并将这些观念正确地付诸于各种科技教育活动中,以帮助教师的成长。
  一.关于幼儿探索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幼儿探索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观察中,为了快速全面地记录,笔者按常规思维将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包括提问(向老师或向同伴或对自己)、探索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在老师的引导下或独自一人)、讨论交流(与教师或同伙伴)。非言语行为则分为观察、运用感知觉进行操作、小实验、思考(表现为在探索过程中突然停顿下来,间隔下一个动作有一段时间,神情专注)、结束后的延伸(绘画、制作、游戏等等)。
  总结研究中的观察记录,笔者发现6岁幼儿更多地把向教师提问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并始终贯穿于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幼儿的主动性,说明他们不只是被动反应,还会向外界寻求帮助;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幼儿的这种行为(一些幼儿一遇到问题就求助教师)是否是受到教师以往一贯行为的强化(如教师习惯于充当答案的提供者)而固定下来的。幼儿中主动同教师交流探索结果的幼儿很少(10个探索性行为中仅有3个幼儿这样做),更多的是幼儿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进行交流。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具有性别差异:
  1)主动性的差异明显。男孩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女孩。当老师一提出这次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时,男孩就跃跃欲试,甚至有的男孩在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时就跑出去观察和动手操作玩具和实验用具:女孩相对很安静。
  2)合作性的差异。男孩更易一个人独自进行操作和探索,而女孩则是多人一起合作进行操作和探索。这与男孩和女孩的个性与性格有关:男孩独立性比较强,女孩更易依赖别人。
  3)问题分配的差异。男孩向老师提问大多集中在探索性行为开始的时候,在其探索延续中更多的是与同伴一起讨论与交流;而女孩要么就一个问题也没有,要么对老师所提的问题贯穿全过程。也就是说的,教师或成人的权威性对女孩更易产生影响。
  二、 关于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笔者根据观察记录,将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
  1.幼儿的认知方式
  六岁是儿童认知发展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追根问底,抽象能力明显萌芽,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开始掌握一些认知方法。这些特点导致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出现了不同的特征。在实际观察中看到幼儿的行为表现形式明显增多,如独自进行系统观察、感知觉探索、遇阻思考,讨论与交流等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操作实物开始,在此基础上形成抽象思维的特点。即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以知觉方式为主。所有认知方式中最著名的当属威特金的按&场依存&和&场独立&的维度划分的认知方式。研究表明,早在幼儿园和学前期,在场依存性&独立性和认知改组方面,个体间就存在着明显差异。有些幼儿在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幼儿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一般说来,场依存者更喜欢集体探索,适合于有教师明确指导和讲授的科技活动,受教师权威影响较大,这类幼儿在科技活动中探索性行为表现不是很多。场独立者喜欢独自钻研,对那些需要提出问题并组织材料的任务容易完成,受教师权威影响较小。而实际观察到的探索性行为的确大部分是由这类幼儿表现出来的。由于事先没有测试幼儿的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因此无法判定所观察到的探索性行为如此之少是否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培养幼儿的场依存性有关。但事实是在科技活动中,具有场独立性特征的幼儿更易进行探索。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促进幼儿从场依存性向场独立性发展,继而影响幼儿的探索性行为。
  2.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影响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物理环境是指教室的布置和活动材料的选用等方面。心理环境主要是幼儿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氛围等。
  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社会心理环境,也不论它们是被有意创设还是无意中形成,都隐蔽却实际地,全方位地影响甚至决定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这里,笔者根据直接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就以下几个影响幼儿探索性行为的主要方面试作分析。
  1) 物理环境
  从适宜材料的一些共性特征试作探讨:
  A、新颖性
  新颖的材料是相对于幼儿已有的认知经验而言的,即新的、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新颖性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直接原因。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源于他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有趣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起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兴趣越浓,幼儿的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尤显重要。也可以这样说,材料的新颖性引发了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而幼儿又通过自己的探索性行为熟悉和认识材料,获得各种知识经验,促进成长。
  B、有意义。
  有意义的材料指材料所蕴涵的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材料蕴含的意义是幼儿探索性行为的&依托&。材料有意义的表现方式是材料的知识性,必须包括教师可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引导孩子通过探索性行为所获得的知识。科技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其中心意义是让儿童与周围客观事物接触,以丰富他们的认识。这是科技教育中的&基础&任务。如果没有对实际事物的接触认识,就谈不上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不可能产生认识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C、复杂性
  材料的复杂性是幼儿探索性行为得以维持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都表明具有一定复杂程度和变化的材料能维持和发展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在实际的观察中,笔者看到教师们大都注意到了提供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前一个探索性行为快要结束时,教师能通过提问等言语来提高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引导其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如,在探索沉与浮的活动中,老师就是通过投放材料的复杂性和变化来维持和发展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第一次的材料: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小块木片和一颗玻璃弹珠。通过探索,幼儿发现重的下沉,轻的漂浮。第二次材料:加一只乒乓球以及和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泥球,一块石头以及和石头一样大小的海绵。通过探索,幼儿发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漂浮。第三次材料:增加既可能也可能浮的物体:海绵、泡沫塑料;开口的乒乓球、有盖子的透明的小瓶子。通过探索,幼儿发现里面有空气的东西会漂浮。
  2)心理环境
  具体体现在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其中,教师和幼儿在互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安全的心理氛围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没有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探索和学习就不可能。虽然在幼儿园教育中,歧视、侮辱、体罚现象极少发生,但是在我的观察中,鼓励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心理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当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带有破坏性质或与他人不同时,教师基本是严厉制止的;采用的评价手段十分单调,评价内容空洞,总爱用&判官&的身份来评价幼儿探索等等。教师的这些行为当然是没有办法为幼儿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
  从理论上说,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应该还受到同伴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在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之间没有批评、指责,可以更自由地尝试新的想法、新的行为,还能了解关于他们自己与他人的信息。由于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尝试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不断排除无关因素,需要很多次,很长时间的探索,才能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若有同伴的相互提示将减少探索出现的错误,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受挫的能力,将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面,将促进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向纵深发展。但是在实际观察中,笔者看到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的幼儿并不多,可能一是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二是教师组织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造成幼儿与同伴之间讨论的机会少;三是教师的&纪律&意识仍然存在。为了维护上课的纪律,幼儿讲话稍大声,教师就会举起食指&嘘!&。也是活动中很少能看到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指出不足。
  3.学科特征(即科技活动的特征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影响)。
  1)内容的生活化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经验提供了可能,而且让幼儿体验到学习内容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才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育内容生活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内容的生成性,孩子天生爱探索,实际上幼儿想要探索的事物和问题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符合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开发利用幼儿想要探索的事物和问题,进而扩展成科技教育的内容,生成科技教育活动。
  2)过程的探索性
  早期的幼儿科技教育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应该是幼儿自己获得的,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事实上,幼儿真正的探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幼儿与物的相互作用,二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相互作用。幼儿的操作是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真正主动的探索应该是幼儿先调动原有经验猜想什么东西可以溶解于水,孩子的猜想当然不会只有一种。他们可能认为盐能溶于水,可能认为沙子可以溶于水,也可能认为油能溶于水&&在猜想后,孩子开始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探索学习过程。
  三、 教师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指导方式
  研究中还发现,上述探索性行为中有多个是由教师的提问引起的,由此得出引发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原因往往是教师或成人通过提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研究中笔者依据有关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曾设想6岁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应该更多的是通过材料的特性找到自己对某项事物的探索兴趣,教师的提问仅在其次。也就是说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探索,更少的定向探索。但在实际观察中却发现教师开展的科技活动大多属于正规性的,这就导致了教师所进行的活动紧紧围绕其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前进,往往忽略了幼儿在其中自发产生的兴趣指向。同时,大班幼儿的人数过多,在自主探索中教师的指导是无法面向全体幼儿的。因此教师所能引导幼儿进行的更多的是定向探索。在幼儿的活动中,没有或只有很少的机会开展自主探索。由此得出,影响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探索性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形式的影响。下面将具体阐述在观察中所发现的教师指导方式的误差。
  1.理念与行为上的不一致。
  虽然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早已明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方法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仍然以幼儿正确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教师在用自己内隐的观念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理念难以转化成实际的行动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如何探索,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等等,即教与学的问题。
  2. 教师提问的不科学。
  幼儿年龄尚小,知识经验不丰富,一方面导致了幼儿对什么东西都好奇,都想去探索;另一方面也成了幼儿在学习中漫无目的,在探索中像无头苍蝇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有启发的提问便成了幼儿探索的&领头羊&。而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提问不论方式、内容还是时机都很不科学。
  其一,提问方式机械、单一。教师每走过一个幼儿,总是会提出一个问题,不提出问题似乎觉得失职,而且大多数问题都是:&你在做什么?&、&能否再做一遍给老师看一看?&有时,教师并不关心幼儿的回答,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实际上这种提问方式不是建立在充分观察和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的,反而会让幼儿觉得教师根本就没注意到他,也会机械、呆板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启发意义。
  其二,内容过高或过低。在观察中教师的问题不是低估幼儿的发展水平就是过高超越幼儿的认识范围。
  其三,时机掌握不准。教师在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中总是频繁地提问。这种提问过多,会打断幼儿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活动。
  3. 材料运用不充分。
  幼儿在科技活动中的探索性行为更多的是由材料所引起的。也就是说,环境在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把科技活动局限于集中教育,所准备的材料的新颖性、未知度、丰富性等都不够充分。在观察中,我感觉教师投放在区角的材料有些只是摆设,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前面提到几乎所有幼儿很少主动同教师交流,而是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以及结果,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幼儿在科技活动中探索性行为的引导方式一些失误阻碍了幼儿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四、关于教师的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影响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几点因素,要使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由&潜在的&变为&现实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积极作用,离不开教师有效教育行为的引导。
  对于幼儿在科技活动中所产生的探索性行为,教师实际采取的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的。由此提出以下指导策略旨在利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随机出现的&兴趣点&,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展开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获得能力、掌握知识、形成态度。
  1、支持策略
  教师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支持主要在于为幼儿创设心理上安全探索的氛围。皮亚杰特别强调建立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尊重和信任,得到充分表现自己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机会,便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进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探索、思考、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
  1)认识幼儿的错误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幼儿的错误持辨证的观点:即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到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因此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也即成人认为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己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极其合理的,合乎他&自身逻辑&的。这时,教师要理解幼儿的错误,要看到幼儿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
  其次,教师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要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线索的机会背景。而不是为了教师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追问不休。在实际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孩子回答错时总是追问:&你再想一想,是这样的吗?&或&你怎么会那样认为呢?&当孩子不知所措的目光移向教师时,教师往往会采用选择式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会用眼神、手势、口形告诉孩子正确答案。面对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为了避免教师批评和遣责的目光,孩子们会随声附和:对,是这样。教师不接纳幼儿的错误,使得教师从幼儿那里听到的回答将总是成人式的,没有敢于做出真实回答的自由,教师自然也永远接触不到幼儿的真实认识水平,教师也就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养成从教师那里揣摩答案而不是从探索结果和事实中寻找答案。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为幼儿创设心理上安全的探索氛围,最重要的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善于表达和交流思想与情感,能促进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培养。而在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导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能极大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
  2、引发策略
  所谓引发策略即指教师在幼儿有心理上安全的探索氛围的前提下,采取激发和引起探索性行为的方式与方法。没有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激发,何来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扩展。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引发是幼儿探索性行为展开的前提和条件。
  1)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有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反映着对这一事物的探索适合原有经验和水平,就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某种东西。幼儿感到学习和探索这一事物对自己有意义,他乐于学习和探索,才有真正的内在动机。
  2)善待幼儿的提问
  好奇是幼儿探索性行为的一种突出表现,是幼儿内在创造潜力的发挥。在日常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和问题。儿时的好奇好问,若得到顺利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怎样对待幼儿每一个天真的问题。
  其一是会欣赏&傻&问题。欣赏的反面是斥责。有些教师因为自己不知道答案,又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幼儿问傻问题。也有些教师可能因为自己忙,显出不耐烦,斥责幼儿问傻问题或多事,久而久之,幼儿的问题逐渐会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当然也就没有了探索的热情和行为。
  其二是培育敢问的勇气。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交往,这种孩子一般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或者有些孩子缺乏提问的知识和技能而提不出问题。对于前者,教师可以先提问引发孩子的行为,在成功的实践中产生一种想提问题的愿望,从被动到主动地提问,从而逐步使孩子能把提问题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对于后者,教师可以采用缩小问题空间的搜索式提问技能,使孩子从&会问&到&乐问&。
  其三是理解幼儿提问的意图。幼儿很多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幼儿对某种事物问长问短,有很多疑问和问题,想要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回事,即以语言的方式间接地表现出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
  3)恰当提供材料。
  材料对于激发幼儿的探索非常重要,教师应让幼儿自由地,按他们的想法去探索研究。那教师应如何恰当提供学习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呢?以开放的方式呈现的材料能使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探索的积极性。将材料准备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经过与幼儿讨论决定了某种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问、看去获得有关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材料的准备过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性行为。
  3、指导策略
  通过前面的支持和引发策略,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发生了,随后幼儿将展开科技活动中的探索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将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科学。这里的指导策略包括观察策略和提问策略。
  1) 观察策略
  观察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应,看活动的进行是否不断刺激着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然后依据观察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应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而了解每个幼儿的、思维过程,这样才便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幼儿在探索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和指导,以帮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幼儿在探索中的&挫折&大多由于经过多次尝试仍没有办法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所导致的,因此,当观察到幼儿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仍未发现事物的关系时,教师可在幼儿产生矛盾的时候,提供类似或相关的经验,为幼儿提供一个&台阶&,使幼儿尝试用新经验解决问题。比如,在探索&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活动中,教师看到幼儿把橡皮泥团成球、压成薄薄的饼状、搓成细长条、扯成一粒粒的、放进水里,结果都是沉下去。孩子茫然环顾四周的时候,教师可以同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试。教师用的不是橡皮泥,而是用一张纸折成盒子放在水里,盒子浮在水面上。孩子摆弄了一会儿,突然说:&我有办法了。&他把橡皮泥搓成了碗的形状,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2) 提问策略
  从发展的角度讲,幼儿并不会把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归类为历史或科学。幼儿经验的内涵比较像一个个事件和主题,而不是个别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以刺激幼儿的感知、操作、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加以运用。当然,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会作出相应的反馈,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的处理和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和引导性。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任务性:即教师通过提问指明探索的方向,以减少幼儿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在探索不同材质的纸的吸水量时,教师拿出己准备好的材料:纸巾、宣纸、铜版纸。问:&你们认识这些纸吗?哪些纸可以吸水?&让幼儿自己进行尝试,这样的问题既使幼儿知道操作的要求,又能启发幼儿观察、比较,从而帮助幼儿发现纸的吸水性。再次是兴趣性和深入性:幼儿的注意往往易受兴趣的影响。探索性行为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幼儿自发生成的,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幼儿的探索活动搁浅而失去兴趣时,教师就可以用提问来调节幼儿的情绪,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孩子重新对活动充满兴趣。如在玩水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问他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一些沉在水里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种策略的共同要旨所在:即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和兴趣所在,利用它们作为资源来&生成&幼儿的探索性行为,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在探索和活动过程中习得经验:幼儿的探索性行为除了教师的直接指导以外,还要让幼儿通过作用于物的结果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实现教师的间接指导。
  教师在运用这三种策略时可以针对幼儿具体的发展需要及发展的不同侧重,并且教师要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班的特点,以及同一年龄班不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五、反思
  幼儿的探索性行为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探索性行为幼儿获得日常生活经验,为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通过研究认为,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学科特征都是引发和深化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教师只有首先把握住这些影响因素,才能真正深入到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当中去,从而切切实实地指导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同时我,本项研究所述及的内容能使我们对某些曾视之习以为常的,或从未产生过怀疑的东西产生新认识,使教师能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把握幼儿行为的反馈。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幼儿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错误,我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尽可能地减少偏差和错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的教育行动。
  参考文献
  1、〔美〕阿瑟.5.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曹能秀:《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学前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曹中平:《操作学习&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学前教育研究》,2001
  5、[美〕黛博拉.W.T.等著,维娜编译:《在游玩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江苏教育研究》,1991
  6、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8、韩云兰:《探索与操作&幼儿学科学的必经之路》,《幼儿教育》,1997
中国教育学会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
中国教育学会微信
未来教育家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