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华中农业大学校训训含义精神内核

“大学校训”的研究回顾与展望--《高校社科动态》2016年02期
“大学校训”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内核,也是大学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学界分别从大学校训的概念界定、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训的传播方式、大学校训传播的实践案例等展开多维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今后,要注重本论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拓展大学校训研究的理论视野。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641【正文快照】:
校训是一所大学悠久历史、治学理念、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无形资产和文化内核。近年来,学界围绕“大学校训”展开了多维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回顾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大学校训的理论研究方向,对于弘扬校训精神、探索大学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美航;[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杨元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颖南;[J];青年探索;2005年04期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李永生;倪光飞;;[J];军事记者;2005年12期
;[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雁南;[J];先锋队;2005年06期
胡刚;;[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2期
陆春霞;;[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丁德智;夏静;赵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武邱;;[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杜鑫;[N];工人日报;2013年
郭文婧;[N];北京日报;2013年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N];光明日报;2013年
本报驻柏林记者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N];光明日报;2013年
同济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士;[N];文汇报;2014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洪波;[N];光明日报;2013年
刘阳;[N];人民日报;2007年
本报通讯员
高田;[N];光明日报;2014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孙邦华;[N];光明日报;2014年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
整理;[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功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业;[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王美艳;[D];江南大学;2008年
杨军奇;[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徐愫芬;[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周涛;[D];山西大学;2007年
肖苏;[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金宗婷;[D];温州大学;2015年
赵永红;[D];南昌大学;2015年
赵娟;[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罗先凤;[D];西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您现在的位置: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高校类型:艺术
隶属于:湖北省教育厅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校徽
1.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出国留学网()高校库整理的系列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校徽(school badge)
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校徽形状分为长条形,椭圆形,圆形,其中以圆形最多,长条形在上世纪80年年代比较流行。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校训
博雅 崇实 弘志 拓新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内介
绍了中外学校校训,校训的比较,校训的创作,校训的作用。
正在浏览...
大家正在搜...
高考最新更新
同城学校推荐
同城学校信息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中国大学信息查询系统所有信息、数据均来源于高校网站或相关出版物,仅供考生参考,请以官方公布信息为准。建议考生综合考虑各校公布的信息及各种因素填报志愿。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校训“仁爱求真”的内涵及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资讯正文
校训“仁爱求真”的内涵及发展
校训“仁爱求真”的内涵及发展
扬州市育才小学&&& 陈士文
仁者爱人。(孔子语)
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塘。(夏沔尊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
“仁爱求真”是扬州市育才小学的校训,“仁爱求真”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育才小学以“仁爱求真”为校训呢?
校训“仁爱求真”出于不朽的经典和教育名人之言。
“仁爱”语出《论语》,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多次,涉猎礼、义、忠、恕、勇、孝、恭等领域,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仁是儒家学派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体。
&“仁”及“仁爱”的内涵是什么呢?
《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成为对“仁”最贴切的释义,主要内涵有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三个层面。
一是亲亲之爱,是指首先爱自己至亲的人,接着再向外逐步延展,爱同家族的人,爱同乡的人,爱自己的国人,乃至爱天下所有的人。这种亲亲之爱还从爱人直至发展到爱禽兽鱼虫,爱草木花果,爱一切生命,乃至爱世间自然万物。
亲亲之爱讲究的是层级:尊卑有别、亲疏有序、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延展。
二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是从正反两面论及仁爱,“忠”从正面教诲人,“立人、达人”是仁爱, “恕”是从反面告诫人,“己不欲施于人”不是仁爱。
三是恻隐之心,是对别人的不幸寄予同情之心。恻隐之心是仁爱之端,有道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语)
至此,会有人对上述关于“仁”的阐释提出不同、质疑、甚至批判,这不足为怪。因在《论语》中,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对鲁哀公则说“仁者人也”,而学者惯常从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斟酌出个一二三四来。
《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
当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亻”字偏旁在上,“二”字在下),于是推断“仁”乃是上等人之间的爱。
更有甚者,考证出“仁”之古字是“一竖两横”的写法,一“丨”为阳,两“二”为阴,乃谓“仁”是太极,一阴一阳是最核心的大道,天地万物都有“仁”也。
干脆有学者认为孔子对“仁”语焉不详,含糊不清,难以理解之。
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包括从训诂、考古、甚至中西文化之异同研究,这些皆停留在文字的考证和推断上。
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仁”的境界?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寻求千古不易之道?还是当代式的揣摩借用?甚或是不解其理而各求其所用呢?
我们追溯“仁”的含义,不是要做一个考据文理逻辑的艰深努力,如果一味追问“仁”的内涵是什么,这种经院式的劳作与思考,并不是一个学校所能为、所需为之的事情。作为学校之校训完全可绕开学者尚待明辨之处,师从《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仁爱即“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当我们用心体悟孔子之“仁”,就会明白“仁”之核心是“爱人”,仁爱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正乃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爱”就是人对人的爱,爱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相互帮助是生存必不可少的行为,是人的先天本性之一,这是仁爱之源。一个人付出爱,方能组成家庭、家族、团体乃至人类社会。这种爱虽然讲究等级,但是我们可更多的选择仁爱中的对等与传递之意来修炼自身。仁爱是要求人们从自己做起,一层一层地向外延展,直至爱满天下。
“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即追求真理,是指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求真”之意似乎没有“仁爱”那么多义和深邃,但因其“通俗”也易被人作低俗化、庸俗化的理解。
求真是一种理想信念追求,不是简单的政治倾向与权威跟风,求真是价值观领域的问题。求真要敢于如亚里士多德之放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甚或如布鲁诺之壮烈坦然:“我的思想难以跟《》调和。”
求真也是一种实践行为,认真的态度、真诚的做人、对真知的微观探求等等,但这种实践行为不是完全落入致用的田地,诸如应试、有效之列,求真不是简单的致用、求用。
求用只是一个事实问题而已,容易忽视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忽视人的地位和意义,求用少有人的价值观引导和追求。
明晰了“仁爱”“求真”的内在深意,那么“仁爱”与“求真”的关系如何?
圣人道:“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故“仁爱”还需“求真”,而求真又是为了仁爱,仁爱与求真是相辅相成的,仁爱是求真的归宿与终极。可谓是仁中要见真,真中须有仁,“仁爱”与“求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为什么“仁爱求真”会成为扬州市育才小学的校训呢?
一是育才小学教育的使命所在和本质要义。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仁爱的思想,何从进行礼乐的教化呢?仁爱是学校立校之根基。求真意即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把握、对社会规律的探求,求真是崇尚理性、尊重科学,求真是教育的本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之路。
“仁爱求真”理所当然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因子,那么与此相关的文化因子还有哪些呢?由仁爱有人想到了博爱,博爱是指普遍地爱世间所有的人,于是觉得博爱比仁爱更“先进”。作为一名学生、一名小学生,要其一下子“普遍地爱世间所有的人”似乎是一腔呓语,而仁爱是从爱父母亲人起始,让这种爱慢慢生长、慢慢延展,事实上仁爱更加真切自然。
因此,对小学而言,提仁爱比博爱更妥帖。也并非“博爱”无甚去处,对医生而言要博爱,博爱来医院求医的病人切实可行,对大学生提出要博爱也是自然之事。在小学生心中首先种下爱的种子,再逐步生长,集小爱成大爱、博爱。
学校文化中的求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以分层次来滋养培育的。低年级认真完成师之问是求真,中年级善于提出己之疑是求真,高年级敢于质师疑是求真,故在小学提求真并不深奥,对于教师而言,求真是成人、读书人、教书人更应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和实践行为。
也许有人觉得求真没有创新“时尚”,其实小学生接受真知远比创新多得多,创新对于企业对于产品更为直指,而作为学校,即便是创新必须是慢慢的创新、小小的创新、深层的创新,这种创新正是本质上的不断求真,哪怕是学生的一点质疑也孕育着创新。显然,作为校训求真比创新更本质。
至于勤学、善思、乐学之说,实乃是求真的过程产品,儿童的天性是好奇,我们需要在好奇中培养学生求真的品质。小学教育还是少一点勤苦,多一点求真之趣、求真志趣。
对于小学生,从心灵的深处,从小播下仁爱的种子,养成求真的意识,乃是小学教育的使命与本质。
再有,“仁爱”与“求真”正与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相呼应,从更广的视野来说,仁爱求真也不应只是育才小学所独有,仁爱求真也应为所有教育人共同塑造的学校文化内核。
二是育才小学百年的历史使然和发展指向。
育才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仁爱求真”的辉煌篇章。
育才小学前身是创办于1888年的“幕究理女子学堂”,因是美国教会初创,故带有一定的西方宗教文化色彩,又因创生于东方,学堂汲取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并设有《古文》《书法》《刺绣》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尊崇儒家思想。而学堂教员中又有私塾先生的加入,使仁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此同时,“幕究理女子学堂”的课程设置又有外域之印记,设有《数学》《科学》等课程,学堂在开掘儒家仁爱思想的土壤中播撒着近代科学求真的种子。
1937年,日寇大举侵犯中国,是年秋,扬州未能逃离的近千名妇女为避免蹂躏,纷纷来到学堂寻求庇护。学堂决定暂时停课,组织收容避难妇女。在扬州沦陷期间,市民不愿意将孩子送到日伪学校读书,女子学堂也因此转变为男女兼收的学校。1951年,学堂更名为“苏北育才小学”,接收解放军干部的子弟就读,1953年定名为“扬州市育才小学”,广招平民子女,服务扬州百姓。上世纪90年代起,育才小学先后扩大校园及招收范围,2004年,学校输出资源创办新校。从小学堂到大学校,女子学堂打破性别限制,学校不分阶层、扩大服务领域,育才的百年办学,彰显的是百年仁爱。
育才小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名著推介与阅读,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满校尽是书卷气的氛围,为学生积淀丰厚的“仁爱”底蕴。另一方面,学校在学习主体性研究领域首开先河,把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差异发展”作为“求真”的目标,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科学素养。
2008年育才小学适逢120年校庆,校庆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盛宴,学校把“仁爱求真”作为育才文化的主旨,三篇系列文稿《一座“仁爱求真”的百年名校》《一批“仁爱求真”的现代教师》《一代“仁爱求真”的未来栋梁》完整而系统地阐释了育才小学的文化形态。
现如今,育才教师中德正为“仁爱之师”、学高为“求真之师”,师师品行相映,学生中“仁爱之星”“求真之星”双星竞相璀璨,育才人“秉民族之文化传统,与仁爱同行;融现代之教育理念,和求真齐飞”,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仁爱求真”的文化和课程建设研究》已成为新一代育才人的生命与生活课题,育才小学已成为师生享有“仁爱”暖意和“求真”理性的精神家园。
“仁爱求真”是百年育才小学辉煌办学历程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完整体现。纵观育才小学的发展,“仁爱求真”贯通了历史,超越了时代,并指向未来。
对于校训“仁爱求真”,向上追溯有厚重的内涵、悠远的历史,向下延伸又有着丰硕的现实、开放的文明。校训仁爱求真作为学校文化的凝练表达,它还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
从形式上看,校训是两个词,却又是一个并列词组,从认知上尊重学生主体,易读、易写、易记、易理解,一个“爱”字和一个“真”字,可为师生共同的训言。
此外,关于校训还有一副对联和一道数学谜题。
联语是:读书读报读世界,追寻真;亲师亲友亲自然,铸造仁。上联中嵌有校训中的“真”字,而“真”之追寻须博览群书(读书读报)、躬于实践(读世界)。下联中嵌有校训中的“仁”字,而“仁”之铸造须敬重师长(亲师)、亲近伙伴(亲友)、热爱生命万物(亲自然)。整个联语气势连贯,语意递升,上下联分别从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对实践校训做出了词简义丰的生发。
仁+爱+求+真=19
仁爱+求真=91
1199<仁爱×求真<1991
仁>真&& 爱>真×真
&&&&&&&&&& 仁爱×求真=?
此题是一道文字谜,“仁爱求真”单字相加结果只有19,“仁爱”与“求真”相加结果增加到91(19和91恰好是回文数,具有形式美),当“仁爱×求真”时有了突破性飞越,结果上升到在1199和1991之间的四位数(结果大小的界定只用了1和9两个数字,简洁易记)。题目似乎在告诉我们:“仁爱求真”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只有相辅相融时才能最大化。
仁>真,说明仁是基础,爱>真×真,进一步凸现爱的地位和核心作用,揭示校训中仁爱与求真的关系。
更为奇妙的是,谜题通过推理求得:仁爱×求真=1888,答案恰好是育才小学的创办年份。解答迷题的过程,既训练了理性思维,又浸润学校文化。整个数学谜题好似校训的别样“图解”,文理相通,妙趣天成。
词组、对联、谜题,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化与心、外化于行,从喜闻乐见开始。
当然,对校训“仁爱求真”的阐释不仅是对经典的复述,也不只是在历史中徜徉。对校训“仁爱求真”的生发,不是一副联语的简单释义,也不是一道谜题的别样图解。对校训“仁爱求真”内涵及发展的最好诠释是扬州市育才小学全体师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实践。
【】【】【】【】【】
上一个学校资讯: 下一个学校资讯:校训是华师人的精神内核~【学人堂】
&&&&&&&&&&&&&&&&
校训是华师人的精神内核&|&&|&
进入学校的正门便是第一课室大楼,大楼旁边木棉、小叶榕等古树参天——自诞生之日起,学校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学校在成立之初所提出的:“查国家之兴废,端乎师资之良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担任院长,这是华师办学历史的开端。林砺儒提出:“在师资训练机关里的训练,自然应涵养其情操志趣,磨炼其操守,鼓舞其忠诚,求其堪充师表。”也正从那时开始,华师从师范教育这一进路培养优秀国民,不失根本。在绿荫繁茂的青松中路上,有一座叶剑英的铜像雕塑,雕塑下刻着“南方大学叶剑英校长”九个毛体大字。1949年12月,一所名为南方大学的革命大学正式开办。被誉为“革命熔炉”的南方大学,制订了“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的教育方针;“实事求是”的校风;“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学风。1952 年10月,南方大学同广东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岭南大学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地理系、南昌大学地理系和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调整组成华南师范学院。从此,华师人就开始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茅棚精神感染了一代代人。1987 年,学校初步提出校风、校纪和学风建设的目标:勤奋好学、谦虚朴素、求实创新、为人师表。1988年,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形成“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十六字校训,成为推动校风、校纪和学风建设的强大动力。1989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欣然题写了校训。践行校训出真知大学是做学问的高等学府,严谨治学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我校校训包含了当时南方大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秉承了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治学态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勷勤大学教育学院三度搬迁,从广州到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师生同舟共济,形成坚强的教学集体。期间,为使学生认清国际形势,林砺儒还聘请了张栗原等专家增设战时教育课程。“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在校训这些品质中显得尤为重要。”曾任华南师大校长的管林说。早在50年代,时任华南师院第二任院长的陈唯实就以“参加各项体力劳动”“出门坐公共汽车”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播下身教、言教结合的优良种子。一代代华师人也默默牢记着“为人师表”的训诫,在广东地区开垦出一片师范教育的沃土,桃李芬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中大、华工的学生坐在宽敞的课室中读书时,华师师生在茅棚里上课,陈唯实在本来准备做厕所而尚未装修的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里办公、睡觉,并带领同学们建设校园,挖山丘、种草木。到60年代,华师人通过培养小球藻、挖鱼塘等方式解决“吃饭”问题。改革开放后,华师洗衣组、晒相组、售货组纷纷在校园里开张,一边学习一边创业。艰苦奋斗总是与严谨治学和求实创新关联在一起。在抗战时期,数学系毕业生可以彻夜不眠只为证明一条定理;地理系莫仲达为了得出关于贵州瀑布和洞穴的形成关系,坚持到野外积累材料。常常身穿打满补丁的衣服的副院长汪德亮,对待教案往往“字字句句,反复斟酌”。海外归来的逻辑学家李匡武,即使是病重住院,也仍把研究生叫到病床前讨论学术问题。到1983年,当时社会改革需要更多的人才,而大学门槛高,华师教师课时量不足、工资水平低,在时任副校长曾近义的指派下,外语系副教授候德富等人和当时的中山县签订合办委托代培外语本科生班的合同,为中山县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并利用委托代培费扩大办学规模,缓解经费紧张现状,开创了我国代培生制度的先河。如今,一代代的华师人,始终坚持用行动阐释着校训。一群热心公益的华师学子成立一支名为“油不可失”的公益创业团队,在创新工艺上不断尝试,“地沟油”变废为宝,制成手工皂,使“地沟油”远离我们的餐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华师学子于东瑞踏遍西藏、新疆、云南、福建、越南、尼泊尔去追寻星踪拍摄星轨,拍下了近10T的照片,成为华盖摄影和《Lonely Planet》的签约摄影师。于东瑞表示,“也许是我天性里对大自然近乎狂热的迷恋,让我有使命要去保护这些暗夜环境,不止为自己,还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看到这星空之美。”为人师表是特质在教书育人中,华师人常常不忘“为人师表”的意义,华师百岁传奇教授李育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自1953年来华南师院任教,李先生就一直在华师教书、写作、生活,直到2013年辞世。而在这60余年间,先生常常为学生传道解惑,成为学生的精神依赖和支持,有人说,他是“给人生命力的先生”。华师桃李满天下,华师学子亦将师者情怀散播各地。早在1996年,华师就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夏天,三下乡队伍奔赴各地,开始为期5至10天的下乡社会实践。十多年来,学子们一直结合专业和当地孩子的学习课程来设计支教内容。当代中国经济界的传奇学者、华南师大政治系1977级校友谢百三,在回顾人生之路时,把考上华南师大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次飞跃。回想起大学生活,谢百三说:“华南师大的师范教育和经济理论各方面融合得相当好,除此之外,师德、人格、人品犹如泰山般叫人仰止。”翻阅60年代一位华师学子的《大学日记》,里面有一句:“条件很艰苦,但是并没有听到有人叫苦。我们是来‘种树’而不是来‘乘凉’的。”校训的价值是最长久的左鹏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华南师大报:有人认为:“校训关乎大学的软实力建设。”您如何看待校训的意义?左鹏军: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否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当然与历史积累、教育水平、学术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校训的表述方式、水平密切相关。文化实力、大学精神一点也不软,其所具有和可能显示出来的价值是最硬、最长久的。华南师大报:您认为,十六字校训如何体现我们传承的文化实力及大学精神?在新时期,华南师大应该如何传承校训的精神价值?左鹏军:华师校训采用十六个字的形式,还是能比较准确全面地传达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特别是传达其所具有的传统、风格和特点。比如“艰苦奋斗”传达学校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的精神传统和办学风格;“严谨治学”则是对教师、学生学习与学术态度的概括和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师范教育内在含义的一种阐述解读;“求实创新”不仅是对师生学习、研究风格的要求,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思维辩证法,体现出一种思想的智慧。如何将“求实”与“创新”完善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踏实深重与创新敏锐的统一和转换,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为人师表”则是对教师的崇高要求,师范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教师,必然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追求。校训这四句话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逻辑关系,通过具有过程性的文字表述,基本形成了递进式的思考和表述方式,也可以给人愈来愈开阔、愈来愈高远的感觉。在全国师范大学的校训中,华南师大校训能够给人比较全面周详、内容充分的印象。因此,看华师校训的价值,最重要的当是“守正创新”,也就是准确理解校训的丰富含义及相互关系,并将其化为全体师生员工日常工作、学习的一种习惯状态,将校训的思想精神含义写进心里并化为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在什么地方张贴或宣传一下。这样才可能通过师生的道德内省、自我约束和大学的制度保障、外部约束,努力使这种具有理想色彩的表述离大学的日常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愈来愈近,直至成为大学的主流观念和主导形态。华南师大报:如果把校训比作生活中的一样东西,校训可以比作什么?左鹏军:其实校训就是校训,任何比喻都是不能传其神的。假如一定要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打个比方的话,我觉得校训有点像已经不常用的指南针或目前经常用的GPS定位系统,它所标识的是一所大学的思想传统、学术特色、价值理念和精神方向。校训在一些方面与指南针或GPS定位系统的功能类似,所标识、所传达的不仅有大学的既往、当下,更有未来。作者/通讯员:王正邦 凌江婵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上一篇 教师“国考”:他们何去何从? 下一篇 图解公派留学:名额增加,学费有望减少你可能会感兴趣图解公派留学:名额增加,学费有望减少保研新政:自由报志愿,争取奖励加分社团招新:Hold得住新花招那些年,我们面试过的题保研新政:自由报志愿,争取奖励加分 国旗班:五星红旗的护卫兵 好朋友贝教授 探寻专属华南师大的底气 记者手记:寻找华师的记忆密码 美丽异木棉:漂洋过海,烂漫华师三十年 我校工程中心建设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 学霸宿舍养成记 “女栏王”吴水娇的冠军之路 新生故事:跋涉五天从新疆到华师 指间乾坤:颜碧辉的陶印世界专栏 | 土耳其的22个瞬间友情链接·公共中国教育新闻网广东省教育厅友情链接·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友情链接·校内华南师大学报南方心理在线学校办事流程总访问量:55830今日访问:1382 本站基于HTML5构建,适用于主流桌面浏览器与移动设备 测试版 Beta v2.1.0 新闻热线:(020)
电子邮箱:xiaobao@m.&|&&|& &|&&
欢迎加学人堂公众号:xuerentang99 ,分享最新大学新闻!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xuerentang99
大学新闻:&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交通大学校训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