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瓜瓞延绵旧地,肇建宗祠

宗祠重建倡议书
宗祠重建倡议书尊敬的寇氏族亲:分布在苍溪、阆中、南充、盐亭、蓬溪、三台、射洪、绵阳等地的川北寇姓子孙都是寇氏胜公后孙,过去各地均有“寇氏宗祠”,因各种原因先后拆毁,仅有苍溪石灶场“寇氏宗祠”保存至今,宗祠规模宏大,古典四合院造型,祠中主碑“大明例授谏议大夫始祖寇公讳胜何太君二位神祖”主碑左侧二块石碑为《寇氏宗谱序》,《寇氏宗祠碑志》;主碑右侧二块石碑排列寇氏子孙名字。最宝贵的是《碑志》中记载着寇氏发展的渊源历史,从寇姓始祖产生,世代传承,一一清晰所列,这是寇氏家族发展的可考依据。石灶场“寇氏宗祠”由先祖寇廷朝等族人集资修建于清光绪19年,距今120年历史。不幸的是今年7月18日无情的洪水将宗祠毁于一旦,仅剩残碑竖立,四周荒芜一片,惨不忍睹。作为川北寇氏后孙,钱可舍,汗可流,志不可失,寇氏文化遗产不可不保。这一珍贵的寇氏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不及时挽救,有辱其祖宗。川北每个寇氏胜公后孙都应尽全力以赴,为保护这唯一的文化遗产作出贡献。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川北寇氏始祖胜公到苍溪立业发源已有700多年历史,世代繁倡,人丁兴旺。前辈修建祠堂,逢年过节,上香祭拜,缅怀先祖,激励后代,成为我族“为国尽忠,为祖尽孝”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石灶场寇氏后孙面对无情洪水而奋起抗争,寇治华率族人,以“天毁我建”的大无谓精神,集会筹划重建宗祠事宜,人人表决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共建宗祠。苍溪县石灶场地处秦巴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况且当地寇氏后孙仅有近百户人家,仅靠当地族人出资出力,负重难成。特倡议川北胜公后孙伸出援助之手,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国主义精神,凝聚族人智慧而慷慨解囊,行善积德,恢复重建川北寇氏宗祠,以表自已“尊祖敬孝”之意。寇氏族人,团结起来!让忠烈后孙承先启后,使寇氏宗祠“革故鼎新”,去安慰寇氏昭穆在天之灵!挚诚倡议倡议人:寇继准
寇治华寇玉林
寇波云二一三年十二月五日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2]各位族人、各位宗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宗亲血缘,一脉相承。古往今来,姚氏宗族乃名门望族。追溯姚氏宗族的家史,可谓遗风长存;列举姚氏宗族的名人,可谓群星璀璨。自舜帝开始,此后各朝各代,均有姚氏英杰大贤登上历史舞台。姚姓数支,遍及华夏。文治武功,各有建树。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单说吾族,姚崇一脉,四朝为官,三朝为相。救时宰相,永留史册。崇育三子,名彝、异、奕,长子姚彝,属我祖先。世代繁衍,各地迁徙。二十二世姚才,世居山西洪洞县柳沟村,明朝初年,才公把恭、宽、信、敏、惠分开居住。恭是长子,留在才公身边,居住洛阳。宽往三门峡,居住渑池;信去孟州,敏往巩义、偃师、登封一带定居,老五惠到郏县、泌阳等地发展。吾族宽爷,居陕州渑池县谷水村,葬于谷水上沟,今东安头下沟埝村西。宽爷后辈,古水,安头,姚礼等分散居住,屈指算来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宽门后裔五千余人。东安头、古水、姚礼均建有姚氏宗祠,均已年久失修。姚礼一门宗祠的重修工作已经先行一步,积极运作中。在姚氏族人的积极参与下,姚氏宗谱修撰工作顺利进行,今年可以付梓印刷。2015年清明节,在我族人姚正己(已故),姚古乱等人的积极奔走运作之下,筹资完成了二十二世祖宽爷立碑、葺墓的修缮工程,并举行了揭碑仪式和祭拜活动。随后姚古乱,姚光军姚亚峰等人再度提议重建姚氏宗祠,得到了渑池县宗亲协会的肯定,同时得到了族人宗亲的普遍欢迎,重修姚氏宗祠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姓有族,族有宗祠。宗祠是族人宗亲供奉祖先神主、举行祭祖活动的特殊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宽门姚氏宗祠坐落于渑池县果园乡东安头村,始建于清朝年间,完整的四合院,砖木结构,青石阶梯,青砖铺地,内部设施俱全。是我们东安头村祭祀宗族的地方,村中人去世,往往来这里报庙上香,做相宜的祭奠活动。所有房舍在那个时代来说,都属于上好的建筑,历经200余年风沧桑,依然屹立东安头村中。上世纪中叶,姚氏宗祠曾做学校使用。培育村中子弟,校名唤作“东安头学校”,以后改做磨坊,又做了大队部,做了村里的卫生室,代销点,成了村里的公共实施,为全村老小做了默默地奉献。当年的学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说起东安头学校的旧事,这些人都会像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校舍是姚姓祠堂改成,上下两层都能做教室。配房做低年级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我是1972年上学,还在这里读过书的。当年垂髫少年,如今鬓若秋霜。追忆往事,历历在目,嬉笑玩耍,恍如昨日。看现今的祠堂,却残破不堪,修缮乏力,我们都黯然伤神,嗟叹不已!我们更担心的是,随着我们逐一的物故凋零,姚氏宗祠亦跟着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繁衍二百多年的东安头宽门宗亲,究竟何处是根?何处是家?工作在外的游子,午夜梦回,魂归故里时,情系何处?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为人子孙,理应时刻紧记。现眼见我们的姚氏宗祠日渐颓败,我辈又岂能坐视不顾?大家有否想过,百年之后,我们准备留下一些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座姚氏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谱,使我姚氏万代流传,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富而溯源,思祖敬宗。今逢盛世,百废俱兴。重修宗祠,势在必行。缅怀勤劳祖宗,励志后代;光大先辈业绩,以彰其德;惠泽乡里,庇佑子孙。子孙孝,则宗祠兴,宗祠兴,则亲族荣。然建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后世子孙义不容的义务!兄弟们!叔侄们!历史的重担已经昭然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谁又能够给我们完成此一历史任务呢?追溯姚氏祠堂,始建于清***年(即公元18**年),距今已历200余载!遥想当年,科技落后,人力维艰。前辈先贤,多番努力,筹备弥久,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姚氏祠堂,过程必然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是空荡荡的房屋,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严重漏水,岌岌可危,整个姚氏祠堂,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面临随时倒坍的危险!!多年来,一直就是姚氏族人的一大心病!!!今有姚族裔孙:姚学谋,姚古乱,姚光华,姚维华,姚光军,姚亚峰……郑重向宗亲发出倡议,宽门姚族后人,举阖族之力,重修姚氏祠堂、继修《姚氏族谱》,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抚耆老,免却宽门姚氏百年之忧,诚哉,快哉!民间集资建造家族宗祠,不仅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发扬家族优良遗风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重建姚氏宗祠是一项浩繁工程,经过成本测算,重建工程需要资金10万余元,还有祠堂内部的配套设施须重新购置,目前所需资金尚无着落,我们只有依靠宗亲族人的力量来完成祠堂的重修及配套建设任务。所幸的是宽爷立碑及重续家谱善举,得到了众多族人宗亲的热心支持拥护。重建姚氏宗祠,必然同样能得到族人宗亲的热心支持拥护。在此,我们对各位族人的支持和拥护表示诚挚的谢意,愿姚氏列祖列宗保佑各位宗亲族人身体安康,家庭胜意,好运如日中天,事业平步青云!亲情割不断,血脉总相连。神圣担当和光荣之使命。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建好姚家祠堂,必须凝全体族人之心,聚全体族人之力,启全体族人之智慧。故此姚氏宗族委员正式向族人发出倡议:敦请姚氏族亲奔走相告,广言宣倡,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扶祈愿,共襄盛举,其功其德,不论分文,滴滴充盈天地,点点利益无边,心心普皆回向,十方同归正觉。希望所有姚氏族人团结起来,并肩携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家的事情自家办,办好事情为族人,资金专人管理,流向各房互监,希望姚氏族人万众一心,慷慨解囊,早日将姚氏宗祠建设好,切实做好姚氏宗族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慈善功业!凡捐助义士,镌碑刻名,以彰显其功,铭记其德,后人景仰,百世流芳!百善孝为先,万代义为重。我们姚氏全体族人宗亲,一定要从家族大局出发,团结互助,弘扬家风,个个争做孝义之人,人人奉献一份爱心,在构筑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做出努力,做出表率,真正做到――舜弟肇始,勤政贤孝,一姓五千年,贤相姚崇,辅国安邦,仰吾先贤垂青史;道清发眷,人言立信,百世万代基,修身齐家,经商富民,看我后辈著华章。特此倡议&共襄盛事!姚氏宗族委员会&&姚亚峰执笔二0一五年四月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3]各位族友:我黄氏始祖峭山公,出身名门望族,乐善好施,为四方百姓景仰,21子传遍全国,明初自江西迁徙至湖南,卜筑醴陵,为我醴陵黄氏之始祖,嗣后族裔繁衍,枝繁叶茂。醴陵黄氏现有子孙数万,大小分支几十处,广布于醴陵、湘潭、萍乡、武汉、新疆、云南等地,自明清至今,醴陵黄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且人才辈出,代代繁昌。而今,国泰民安,欣逢盛世,新增清明假期,更让我们后辈念祖之心大盛,然先祖之魂渺渺不知归处,后人花枝纷飞,想深深叩拜茫茫不知何方?请回英灵,孝心供养,告慰先人,方不辜负人才济济之黄氏,不枉了昌盛繁荣之太平。经数次商议,决心把我黄氏宗祠总堂重新修建,选址醴陵嘉树枫林村,为了工程早日落成,使我族先祖有安居之所,望我族积极行动起来,为宗祠建设增砖添瓦,慷慨捐资,筹委会决定:为捐资者立碑著传,流芳后世,让后人永远颂扬他们积极行善之功德,我族先祖,英灵在上,必将保佑我子孙后代身体健康,美满!醴陵黄氏宗祠重建筹委会2011年4月1日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4]原氏家族,源远流长,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树之有根,山之有脉,水之有源,故中华礼教,最重人伦;百行之本,以孝为先,为人予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此乃炎黄子孙之传统美德,亦为我中华民族所以有如此强大地凝聚力之根本原因也。吾族原氏自得姓至今数千余年,立足於泱泱大国之中,英才辈出,功业彪炳,家声远播,福泽绵长数没尽文坛通儒,武将,名标青史,为后人所敬仰。3000年地历史长河,人事虽有代谢,而原族则绵延发展,枝繁叶茂,瓜谍延绵,子孙昌盛,华夷遍布,安居乐业,咸托祖宗之福荫,赫然成为华夏之望族,虽世易时移,而族风没堕,先祖之谦让,开拓,进取,传统美德,依旧生辉。为弘扬原氏先祖地优良文化传统及敬祖思亲之美德,加强原族之凝聚力。现广东省惠东县平海镇大水坑村准备筹建原氏宗祠,总费用为90万元,本村筹资15万元,现资金缺口为75万元。捐款者500元者可将捐款雕刻在祠堂的捐款芳名册上,捐款500元以下用红纸公布一年。一方有困难,百方相扶助是我原氏的传统美德,为了筹集祠堂建设资金,确保工程早日顺利完成,特向国内外全体原氏宗亲和社会各界人士倡议:伸出您的双手,积极行动起来,兴建原氏祠堂尽裔孙之谊,踊跃捐款,慷慨解囊,同心协力,共囊盛兴。箴言:出力者是福,出钱者是福,无私贡献者享福,祖先永远保佑您,让您心想事成,一生平安。谢谢各位宗贤们和社会各界人士!倡议人:华夏原氏文化研究会广东分会广东省原氏宗亲会广东省原氏宗亲会惠东分会户名:原醒昌卡号:687928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5]诸位粟氏族人:在距六修族谱近90年后的今天,七修族谱,历时六年,今日告成;开祖墓地,耗资贰万,焕然一新。今族谱之完修,祖墓之修饰,都是宗族中的隆重大喜事,此举,我们引以为豪,我们无愧祖宗,我们应尽职责。续修族谱、修饰祖墓、重建祠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缺其一,其意义重在祭祀先祖,教育来者,提高我族之凝聚,加强我族之交流。族谱是时间的、平面的祠堂;而祠堂是空间的、立体的族谱。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无祠,神无所依、族无所聚&。我粟氏总祠原建于长沙市东乡黄花镇金凤山上,名“黄峰古刹”,1946年曾重建,土改后被拆毁,遗憾至今未能恢复。祠堂,是先祖英灵和先贤精神栖息的殿堂,它是一个宗族的精神核心,它有着祭祖、尊宗、睦族的功能,无论就其外观或是所存内涵,它都将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诠释一时一地的文明。祠堂,是宗族的明眸,端详着族人的日常生活,审视着族人的行为举止,关注着宗族的繁衍发展,庇佑着族人的安康幸福,更是在华及旅外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朝圣之地。综上所述,重建粟氏宗祠势在必行,刻不容缓。2015年除夕,我们粟氏族人代表约50人踏着皑皑白雪,聚集在开祖墓旁,杵立于宗祠旧地,百感交集,除夕瞻故人、佳节倍思亲,此刻,我们感恩开祖、缅怀先贤,此地,我们笑谈家事、共商建祠。旧地重建宗祠是一项耗时、耗资、耗力的巨大工程,它需仰仗整个家族之力、之财、之智,此工程的实施非某个人或几个人所为,而是众族人之意愿,也将集众族人之资源,如土地征用手续由粟飞跃负责办理,粟勇福负责土地征收全部费用,规划建筑面积约400平米,用地除外,光建祠费用约200万,为重建我们的宗祠,我们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财务监督和明确分工;为建好我们的宗祠,还需我粟氏族人积极参入和捐赞,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有我们的奉献,先祖会为之福泽,自我会为之骄傲,子孙会为之敬仰。每位族人为此次续修族谱、修饰祖墓、重建祠堂的捐资人名和数额将辅之瓷像永久铭刻于宗祠内的石墙、石柱上;且所有捐资将交由众族人监督;所有重建祠堂的建议和方案将着重参考直至采纳。我们坚信此倡议能得到众族人的理解和响应,坚信一座气势宏伟的宗祠将不久屹立于开祖墓旁,使其子子孙孙能于每年的冬至、清明祭祀先祖时有祠堂可供聚集交流,不像我们现在风餐露宿;族史和贤达的先进史事有祠堂可供会集陈列,不像我们现在无处瞻仰。百善孝为先,孝是美德、是传统。续修族谱、修饰祖墓、重建祠堂是孝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将激励后人沿先贤之路,奋发图强,为族发扬光大,为国鞠躬尽瘁。开|开祖的子孙们:行动起来吧!献出我们的孝心,伸出我们的援手,建好我们的宗祠,先祖会福佑我们的,后人会敬重我们的。长沙粟氏家族委员会捐资接收:粟京广()接收银行:湖南?长沙工行司门口支行收款帐号:8182677个人邮箱:#url#重建宗祠倡仪人:&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6]尊敬的寇氏族亲:&&&寇氏宗祠座落于四川省苍溪县石灶乡宋江村一组,宗祠由先祖寇廷朝等族人集资修建于清光绪19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距今120年历史。由于2015年“7.18”洪灾,造成原房屋全部垮塌,毁损碑板两张,立柱三根,碑帽两个,估算损失20多万,现已经无法使用。&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寇氏始祖胜公到苍溪立基发源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修建祠堂一座,逢年过节,上香进礼,缅怀先人,激励后代,成为我族神圣的殿堂。只可惜现在已全部垮塌,我们的列祖列宗已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霜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上愧对先祖,下愧对子孙!“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寇氏宗祠重建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抚养子女可朝朝夕夕,孝敬父母可岁岁年年,然建祠安祖乃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经多次预算修建祠堂需要资金30万元以上,由于资金有限,故此正式向族人发出倡议:恳切希望寇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会将您的芳名和事迹刻入碑文,载入族谱,成为后辈的楷模。寇氏族亲将铭感五内,赞誉不绝,永世不忘。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重建寇氏宗祠之大业。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谢谢您的支持!&川北寇氏宗祠重建理事会日联系电话:&寇治华&&&&&&&&川北寇氏家族qq群:中华族谱录------川北寇氏族谱(百度搜索)苍溪寇氏家族(百度搜索)新浪微博(博客):&&&&川北寇氏家族#url#认捐账号:寇治华0411060(农村信用社)寇治华9035417(中国农业银行)寇治华7396998(邮政储蓄银行)宗祠重建倡议书 [篇7]武夷山市吴屯乡大浑村是衷姓人口的聚居地,全村三百多户中衷姓人口占一半左右。不仅如此,据有关资料,大浑村或是闽北地区衷氏的发祥地。隋朝大业年间,东鲁(今山东省境)哀氏为了逃避隋炀帝杨广之乱辗转来到现在的福建,其最后安家落户之所便是现在的大浑村,而当时率领族人入闽的哀永昌也成为闽地衷氏的始祖,称永昌公。衷姓是由哀姓演变来的。祖祖辈辈在大浑及附近地带拓荒垦田,兴利除害,不但用智慧和汗水创立了衷氏宗族的产业,也为地方的经济开发和文明事业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千百年来,家族不断繁衍壮大,随着外出为官经商以及各种方式的搬迁分化,如今衷氏后裔已遍布五湖四海,其中以福建武夷山及江西省部分地域最为集中。大浑村作为广大衷姓后人的祖地,理应成为他们的寻根之所。我们的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受着列祖列宗的庇荫,他们理应受到我们的崇拜。大浑曾经是有供祭祖、乡宴之用的衷氏宗祠的。据老人回忆,老宗祠坐落于今大浑村所在的盆地中央,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位置。祠堂修建之初旁边种植楠树一株,该树至今犹存,业已长成数人合抱的古木。从树龄可以推知,祠堂大约建于明代末年,可谓久远。二十世纪前叶第一次国内革命期间,祠堂毁于兵燹,后不复存。有鉴于此,我们倡议,由衷氏后人出资出力,共同修复衷氏宗祠,使所有孝子贤孙有一个礼拜、祭祀、缅怀先祖的场所。具体而言,重建祠堂有如下好处:第一,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后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辛、生我养我之伟大,进而能知礼崇义,孝亲敬长。第二,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达到乡风文明,增进村民的科技、法律、卫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此外,利用村社集体当中淳朴的互助互爱传统以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也应该是受到欢迎的。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根植于各种各样的民间习俗里。而今,国家将清明、中秋、除夕等纳入法定假日,表明国家对扫墓、家庭团圆等民俗活动的认可。同样,修祠祭祖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其积极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单就文化本身而论,祭祀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极重要的一环。第三,从实用方面讲,在历经-文-革浩劫,各地祠堂留存甚少的情形下,建起一座祠堂,只要宣传到位,是可以吸引许多人慕名来访的。聚集了人气就是聚集了商机。当大浑村成为犹如山西大槐树那样的寻根问祖之地时,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也就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幸运的是,大浑角前小组的鸽里保存着一座清代古宅。这座宏伟的民居为一衷氏先祖倾一生之力所建,蔚为一时翘楚,利用其旧有规模和格局,修葺一新以作衷氏宗祠之用是理想之选,既可节省资金,又保留古建筑的特色,使祠堂更具厚重感。我们一向有祭奠祖先的做法,除去每年清明上山扫墓,家家户户尚有祖先牌位,初一、十五上香,中元和腊月二十九还要供奉祭品,虔诚而肃穆。这些乡风民俗不是迷信,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具体而微的表现。通俗来说,宗祠就是拜祖先的地方;我们重建衷氏宗祠就是要为衷氏后人提供一个共同拜祭祖先的地方。上可以感怀神灵,中可以和-谐乡里,下可以教化后代,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呢!裔孙衷鑫恣草于己丑年正月初五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宗祠重建倡议书”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宗祠重建倡议书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09:21。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5|回复: 14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祠堂,又称家庙、家祠、宗祠,是宗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最早见于汉代,宋代以后,受到程朱理学的推崇,以可以满足人们的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的见解。被人们广泛接受。明嘉靖以后,宗族祠堂开始在全国迅速地盛行。
  晋永嘉二年开始,大批中原士族百姓纷纷南迁入闽,此后的唐高宗总章二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的中原五十八姓,对闽南影响最大,后来较大规模的入闽又有唐末随王潮王审之兄弟,以及南北宋和宋元之交等,多次北人大规模的入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中原的血缘和文化。在台湾海峡的西岸,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闽南民系。先民多次从中原或邻近省份经历长途跋涉进入福建,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山高路险,生存环境恶劣,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他们往往要借助于家族或某种形式的群体力量集中地进行;所以他们多数是一些衣冠望族,一个大的家族,来到一个陌生的土地上,拓土垦殖,与附近的社会群体做斗争,与自然环境做斗争,家族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依靠血缘以长时间地维系起宗族的强大势力,成为移民社会中旷日以久的追求,宗族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从明代中期以后,祠堂便成为闽南地区姓氏家族聚居地中必不可少的建筑内容,直绝大多数的姓氏,有一定建筑规模的村社都必须建有祠堂,有的村社甚至拥有总祠堂和几座分支祠堂。以宗祠为中心,进行村落的整体布局考虑,是闽南传统村落的主要规划理念之一。这种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对于村落的形成、民居的平面布局、房间构成和规模大小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通常,祠堂会处在村落的中轴线上,“庙前祠堂后”是不适合建筑民居的,全村的建筑只能依照祠堂的位置从两侧铺开,所有的建筑都要求对祠堂附会和衬托,光宗耀祖正是宗族社会里的子子孙孙的最高追求。祠堂的出现,是一个家族,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之后,终于发展,壮大,成熟的标记,说明了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一定的数量,家族生存空间基本稳定。经济能力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富足。对于过去的一代人来说,祠堂是他们功能名就的标志,对于后来一代人来说。是后代子孙团聚,告慰祖先的平台。
  祠堂建筑一般要比民宅规模更大、建筑规格要高,雕饰要多,质量要好。祠堂前后要空旷,视野要开阔,借山川灵气来扶助家族的兴旺。祠堂负有古代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教化的功能,承担着姓氏家族中最神圣的崇宗祀祖的重任,祠堂同时也是维系族人情感之所在,是族亲们商议族内的事务,过年过节活动的会聚的场所。是教育培养家族子孙的地方。祠堂也由此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及时的维修。构成了闽南农村社区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祠堂建筑也成为闽南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中重要的部分。
  明代以来,由于某种历史的原因,出现了多次闽南人入台垦殖的高潮,告别了供奉着祖先牌位的家庙祠堂,离开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越过滔滔的海峡,在台湾各地形成了一个个以闽南人为主的聚居的地区。闽南人甚至占了台湾人口总数的73%左右。其中祖藉漳州的就占了35%。
  后来,又有更多的台湾同胞,先后回到了故乡,他们通过种种的渠道寻根谒祖,对接两地的族谱,直至恭立在家庙祠堂里,燃起一缕缕香烟,去诉说祖祖辈辈的心愿。
& & & & & & & &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承记堂”蔡姓家庙
  位于陈城镇湖塘村,建于宋初,现已倒塌,遗址仍存。湖塘村尚有蔡姓宗祠一座,保存完好,现为村老人协会办事场所。
  “承慕堂”孝子祠
  位于陈城镇湖塘村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崇祯12年(1639)朝廷“钦旌孝子”,故亦被称为“孝子祠”。祠祀着名清官浙江省严州府淳安县知县蔡方平,由其子蔡保祯建立。祠为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重新维修。
  湖塘村“孝子祠”坐北朝南,前临碧波涟漪莲花塘,背靠三界公山,占地644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孝子祠为土木结构,总体由祠前埕、前厅、天井、正堂“永慕堂”组成。面阔三间。祠大门作凹窝式,悬石刻额匾:“乡贤名宦”,门两侧两对门联分别为:“廉光浙水名宦典范青史留芳,孝重闽山乡贤楷模世代弘扬”、“父子主仆三登圣庙,士农工商一曲先型”。前厅悬木刻鎏金大匾:左为“椿荣一乡”、右为“望重乡邦,乾隆十四年赠(注)”。天井两旁小门“左昭、右穆”、“木本、水源”。大厅横梁:“祖德宗功”、“祖德流芳”、“祖德传芳”、“流芳千古”。正堂外悬木刻鎏金额匾:“被发缨冠”。正堂深三间,十一檩五架梁,斗、拱、檩、枋等均饰以彩绘,颇为繁缛。明间正中悬木刻鎏金额匾:“永慕堂”,厅中央置木雕祖公龛,精雕细刻,图案繁复。左悬“廉光浙水”,右悬“孝重闽山,乾隆十二年赠(注)”。正堂石柱为梭形与方形,柱联镌阴文描丹,有:“君卿廷维奕隆昌仪亿世,孝义派永康贵显卜斯年”、“永念永言构克俎豆箕昌莫永於堂,慕功慕训簪缨不振厥后功慕于祠”等。祠前埕又立有明蔡保祯神道碑,上刻:“明旌孝子保祯蔡先生神道”;埕左竖立一座旗杆座。
注:该祠原得到明万历皇帝特旨封赠但清初为防止郑成功,在湖塘实行迁界,赶押东山岛住民三万多人移入内地,直至康熙十九年才准许迁界民众复界回乡耕作,该祠已毁,重建故是乾隆封赐(修)
  铜山陈姓家庙
  铜山南屿陈、南澳陈、东坑陈、后山陈、溪南陈、锦湖陈等六大派俱属于陈元光后裔,同以南屿陈所建宗祠为“陈氏家庙”,本族姓各派宗支子孙均到此谒祖朝拜,春秋二祭。
  原有铜山陈氏家庙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顶街,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坐北向南。崇祀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轿座偶像,祖龛内还配祀南屿肇基始祖陈苟柱公和长房祖陈德先公、次房祖陈德明公等考妣神位,下列则祀各派宗支开铜始祖,神龛上匾额:“百世赡依”。
  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界”,东山岛烧毁夷烬,“复界”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集资重修,至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始修缮完整,设养正家塾,成为邑中较大的家庙。今尚存门楼与“陈氏家庙”石匾一面。
  赤石陈姓“诒谋堂”
  位于陈城镇赤石村。
  下西崎陈姓“孝思堂”
  位于陈城镇下西崎村,始建于八世朴直(明嘉靖十年,即1531年),今重修。
  土楼陈姓祖祠“孝思堂”
  位于前楼镇土楼(涂楼)村。
  金石陈姓家庙“追远堂”
  位于东山县西埔镇金石村,建于明朝中叶,崇祀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界,全岛烧毁成焦土。复界后,回归故里者寥寥无几。因此,旧祖祠荒芜二百多年。1993年1月,去台金石村“追远堂”陈氏族亲配合乡中裔孙陈鸿华重建。
  留田陈姓祖祠“追远堂”
  位于樟塘镇留田村,建于明代中叶,坐北朝南。神龛内崇祀陈元光神像及祖先神位,配联:“追祖溯源怀固始,承祧开来万世威”。祖祠曾多次修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留田村派陈厂仔到澎湖发动陈氏宗亲100多户共同修建祖家祖祠。近年又由台湾陈氏后裔及本村宗亲进行修建。
  湖尾陈姓宗祠“光远堂”
  位于樟塘镇湖尾村,始建年代不详,1988年重修。对联:“春光岁岁新,青黄紫白,妆些皮文章;祖德年年在,礼乐衣冠,失旧时俎豆。”牌匾:“亚魁”。
  陈城陈姓“追远堂”
  位于陈城镇大帽山南麓的顶城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界”,全岛毁为焦土。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界”,族人先后回乡重建故园,经数十年,才商议将顶城遭受破坏的旧祠迁移到陈城墟,再建新祠。新祠坐北向南,祠前有一圹地。祠占地1349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为土木结构,总体由广场、戏台、门厅、天井、正堂“追远堂”组成。追远堂门厅凹窝式,明间内收,素面堵石,次间作双堵镜面石堵,以墙体承重,门边立青石方形门墩;天井中间墁石为通道,两边不设庑廊;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次间正面砌实墙。正堂立花岗石梭形金柱,鼓形柱础。十一檩三架坐梁,五瓜筒,四角叠斗,其中瓜头用八角斗,卷云纹飞天拱,不做束随通随,雀替作圆雕飞鱼形。悬山顶,其中门厅作三山顶,燕尾脊,弧度舒缓,中脊饰彩瓷剪贴,以吉祥图案和古代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祠中还多处采用了石雕、木雕、彩绘等传统工艺。
祠堂明间中置祖公龛,奉祀始祖陈宜中,肇基祖陈少辅夫妇神位,兼列三世至十六世祖神位奉祀。祠内悬木雕鎏金额匾:“颖川世泽”,昭示陈氏世系之渊源。祖公龛上悬木刻鎏金匾:“追远堂”;堂中石梭柱悬木阴刻联:“追念宋朝祖二世,远步河南祖家乡”、“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父言子子言孙慈子慈孙”。堂内尚有一匾,上书:“守卫乡闾”,为民国27年(1938)东山县长楼胜利表彰陈城兵民英勇抗战所赠。以表彰民国26年(日,县保安队用步枪击落一架日本侦察机坠落在陈城海面上,飞行员大佐二郎被陈城村“巡逻守望队”抓获。此外,祠前原来还立有旗杆夹,刻“同治□酉科中式里人陈□立”。
  陈城陈氏祭祖日:清明、冬至二祭,全姓各户统备礼品,集中宗祠,典读祭祖文,仪式隆重。(修)
  顶城陈姓宗祠
  顶城陈姓宗祠始建于明万历46年(1618),但清康熙3年(1664)清廷实行迁界政策时祠堂被毁,复界后重兴于陈城村。之后顶城陈氏祠堂渐次破败。1999年,旅台裔孙陈源发等台湾宗亲捐资,祠堂得到重修。修葺后的顶城陈氏宗祠位于顶城村南侧,“堂局坐子午癸丁兼丑未,分金丙子丙午,放丙水…后凤山为垅,前龙池为兜池,分前后座,两水归堂”,占地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东南向,土木结构,总体由庙前埕、前厅、天井、顶厅“燕翼堂”组成。建筑坐于该村南部,作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斗、拱、檩、枋等均饰以彩绘,内容以山水花卉图案为主,细小木构件加以雕刻,厅中央置木雕祖公龛,精雕细刻,图案繁复。
  山门悬石雕额匾:“陈氏宗祠”,大门门扇上镌印“加冠晋禄”四字,大门两侧墙上镶两幅壁画,分别为“状元拜相”与“西厢记”,墨彩相宜,风格古朴。堂正中祖公龛上方悬木刻鎏金额匾:“燕翼堂”;堂中柱联:“万川有其源源远流长,千枝有其本本应乎祖”、“宋相庥绩景炎垂史传,派衍燕始开封家声远”。祖公龛上列祀陈氏世系始祖——宋太师始祖偕夫人及其下世列祖列宗神位。(新增)
  岐下(骥霞)陈姓家庙“追远堂”
  位于陈城镇岐下村,建于明洪武年间,由第四世祖陈谦德创建,延至十世祖陈晋化时才告竣工,前后100多年。
  祖祠坐北向南,建筑形式是传统抬梁架构悬山顶土木结构,有三大进三大厅,镌刻雅致屏门挡隔二大天井,各大厅立石柱共有廿二根,天井中有斜石连盾,堂前建一月眉池,左边是四角龙井,右边是八角虎井。占地约十余亩,为邑中规模最大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神龛里崇祀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和肇基始祖陈魁。
  1976年,新加坡、台湾陈氏裔孙捐献巨资修葺“追远堂”。为追溯渊源,启导子孙,特在石柱上撰刻对联:“远稽宋季,我祖避元来洪淡,怀清履洁,气节与日月争光;追溯唐朝,圣王奉旨开漳江,披荆斩棘,功勋比山河并寿”、“遵北溪之遗规,执事济济,以知子孙要读书;蔚梅园之胜概,作庙奕奕,自是高宗有积德”。
  宗祠上厅两旁牌匾:“招谕大夫”、“按察使司”、“威镇蒲阳”、“亚元”、“武魁”、“同胞登科”、“科冈运选”。中厅悬挂“好义知芳”、“文武世家”等;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赠匾:“铜陵一柱”。
  岐下陈姓宗祠每年春秋二祭(农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全村男女备牲礼果品,云集宗祠祭祖,公家杀猪宰羊,分福肉。
  赤山陈姓“光裕堂”
  位于陈城镇赤山村,由本县西铺镇金石村三世迁入,1997年重修。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探石方姓祖祠
  悬匾“光裕堂”,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开基祖振荣、振光肇建,1990年重修。对联:
  “光宅映东南,此地青山排闼,碧海路宗,百世规模称杰构;
  裕谋贻子孙,他年麟阁鲤庭,诗书习礼,千秋宗孝振家声。”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铜陵镇铜山城内“高姓宗祠”
  位于铜山城内后山下。
  杏陈镇建宅村高姓宗祠
  堂号“诒悫堂”,1999年重修。宗祠牌匾:“文魁”、“武魁”、“明经”、“经元”。对联:“获鹿感鱼,千年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布扬高东溪忠臣、孝子的美德。
  杏陈镇高陈村高姓家庙
  堂号“追满堂”,主祀开基祖及列祖列宗。宗祠牌匾:“忠孝传芳”、“文魁”、“武魁”、“奉直大夫”。对联:“获鹿感鱼,千年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
  陈城郭姓祠堂
  位于陈城镇郭厝。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前何何姓追远堂
  位于杏陈镇前何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坐西北向东南,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土木结构。二进三开间悬楼正中厅堂,二侧上下双连厢房,占地面积1124平方米。堂前有口半月塘,亦称“祠堂潭”。
  追远堂
  位于杏陈镇礁头村。坐向丑未兼癸丁,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92.5平方米。建筑方式歇山顶单进明堂式。奉祀始祖黄邦彦。
  铜钵黄氏家庙“燕翼堂”
  位于康美镇铜钵村。始建于明朝,清道光年间由诏安高坑裔孙黄开泰(道光进士,授满城知县)重修。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93平方米。建筑方式八柱式歇山顶二进明堂。家庙前为大埕,占地4-5亩,大埕前面有一大池。家庙土木结构,总体由庙前埕、前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规模较小。屋面用板瓦和半圆瓦复盖,硬山顶,其中门厅作三山顶,四条垂带,燕尾屋脊,简单的灰雕和剪资雕。凹窝式大门。正面镜面全部白灰粉刷,门厅深一间,简易的穿斗式梁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庑廊采用石方柱的石梁构筑,正堂进深三间。圆石金柱,鼓形础,前廊方形石柱,左右开龙虎门,十一檩五架梁,卧狮或瓜形坐斗,二通用通随,束木不用束随,斗、拱、檩、枋等构件中保存清代金漆彩绘,堂中置木雕祖公龛,供奉祖先灵位。始祖黄德仁。(修)  
  尊敬堂
  又名黄姓家庙,位于铜陵镇顶街下巷南门大埕。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150多年。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歇山顶二进明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家庙前3 个大埕,1100平方米,左右厢房,西厢房边有一私塾学堂。厅堂悬挂“先贤遗泽”匾额。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城安村李姓家庙
  堂号:“报本堂”,灯号:“圣封灵佑侯”。始建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25亩;1995年重修,至1999年竣工。坐北朝南,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土木建筑,有二进二厅二房。家庙主祀开漳始祖辅胜将军李伯瑶和开基祖李火山、祖妈贞淑黄氏。每年清明节和冬至举行春秋二祭。李氏裔孙各家各户和云霄院前、石壁、南湖三个自然村(每年清明和冬至)都到庙祭祀。家庙悬“报本堂”、“陇西世泽”、“理学世家”、“尚德明训”木制大匾,“李氏家庙”石匾。
  庙前有对联:“祖籍河南固始县,唐来闽越,辅国拓疆,功勋垂万古;宗居云霄火田村,明播城安,后昆衍繁,业绩享亿年”。
  主座大厅柱联:“报恩酬德,业尝先祖创基业;本固枝荣,欣慰子孙谋大计”。石柱联:“龙攀玉柱,紫气东来降福祉;鹰击长空,霭霞西染呈祯祥”。“祖公妈龛”联:“固始家馨远,裔孙遵祖训;陇西世泽长,俎豆敬先贤”。
  中厅正匾“陇西世泽”,联:“道德传经,文明首创;谪仙名重,书创传家”。
  杏陈镇大产村宗祠
  堂号分别有“继承堂”、“笃庆堂”、“敬孝堂”、“绥孝堂”、“绥思堂”、“五庆堂”(具体情况不详)。柱联:“溯官宅以绵西岗,世代源流居海岛;由下曾而继东井,徵祥衍庆镇 腰”。
  铜山“敦本堂”林姓家庙
  位于铜陵城内顶街(大中街)南门东(现第五小学),约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是在五世三房祖文笃倡募下兴建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迁界遭严重损坏,于清嘉庆年间(约1807年)由四大房回乡子孙共同重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家庙又有重修。
  “林氏家庙”是一座外观雄伟,内部结构严谨,做工精良的古祠堂建筑。庙前是顶街大道和大埕,家庙的字向:癸向丁兼丑未,用庚子、庚午分金。现照壁保存完好,建筑结构为四房一大厅、一天井、一大门楼。门楼“马面墙”外东侧有八角型探花旗杆一座,大埕东北角有进士、举人二座旗杆。门楼外侧上的石横匾:“林氏家庙”,门楼内侧上匾:“九牧衍派”。
  家庙原每年举行“春秋两祭”(农历二月廿和八月廿)由四大房轮流主持。每逢元宵、中秋佳节庙里张灯结彩,每男丁献上灯花一盏,举行花灯会及文艺活动,这习俗顺延至1950年。
  “林氏家庙”于1984年被拆除,改建为铜陵第五小学,现仅存“林氏家庙”的石横匾。
  后林林姓宗祠
  位于杏陈镇后林村。“追远堂”(俗称下祠堂),始建于第四世祖,属开祖祠,2000年重修。“追远堂”(欲称顶祠堂),始建于第七世祖,属宜政派系宗祠,2000年重修。
  后林林姓宗祠
  位于杏陈镇后林村。主祀开基祖林燕及列祖列宗。
  康美林姓家庙
  康美林姓家庙位于康美土堡中,土堡或相传称“木杨城”,是郑成功部将万礼所建的抗清复明基地。根据记载,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9年(1376)。明万历44年(1616)由八世林日瑞(万历年间进士,敕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谥“忠简”)重修。此后几经兴废,至1958年遭遇火灾,家庙屋顶坍塌。1991年该村旅台同胞林木树、林福池先生的倡导重修家庙,在广大村民和台湾宗亲的大力支持下,依家庙原样重修,恢复了家庙昔日的面貌。日公布为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家庙坐西南向东北,占地2224,建筑面积244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由庙前埕、旗杆座、门厅、左右两廊、天井、正堂组成,面阔三间。家庙正面作凹窝式,明间内收,开中门,两侧开小门通左右次间,次间正面做水车堵,灰雕戏剧人物。石门竖,方石柱,束腰石础,一对青石放旋纹门鼓。素面石堵,上为灰雕开光纹墙面。抬梁式木结构,九檩三架梁,三组瓜形坐斗,雀替,束随镂花较为清瘦,花岗石质方形檐柱和廊柱,束腰柱础。正堂六方形前檐柱,圆梭形金柱配青石鼓形柱础,十五檩加前后廊,台梁式结构,前轩卷棚式,卧狮坐斗,正堂瓜形坐斗,鱼形雀替。方形或八角形叠斗,木结构上全部施以金彩。悬山顶,门厅屋面作三山顶,铺橙色琉璃半圆瓦。屋脊叠剪瓷雕龙凤花卉人物,极尽繁缛。
  厅正堂明间置祖公龛,供奉始祖至五世祖灵牌,图案繁复,均鎏金沐彩,富丽堂皇。龛上悬“百世瞻依”匾,左右又有“两世乡贤”,“三世尚书”,“父子文魁”,“岭南方伯”,“陇西中丞”、等匾。正堂左右悬联:“康山接三台气势春容巩奠千年国族,美水朝九曲机神活泼滋育百代人文”、“前龙潭后羊角精英特结行看千百世子孙蛰出无穷,右凤髻左虎婆灵秀独钟长卜亿万年甲第蝉联勿替”。“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郡远更绵”等。(修)
  康美林姓祠堂
  位于康美镇。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朱元璋部将巫英督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由八世祖林日瑞重修。崇祯十六年(1643年),林日瑞卒后,敕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谥“忠简”。清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崇祀“忠义堂”。1958年,祖祠遭火灾,屋顶倒塌。1991年在本村台胞林木树、林福池先生倡导下重修。
  梧龙林姓家庙
  位于梧龙村。堂号“作求堂”,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扩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再次扩建。坐南朝北,坐癸向丁兼丑未,正堂后厅神龛,立方石柱四支,中堂立四圆石柱配石墩,拜庭立方石柱四支,堂中对地埋一水缸。天井为五步孔雀地,铺孔雀桥二条,两侧立方石柱四支,三级石阶上正堂,前厅立圆杉柱四支,方石柱二支,大厅前八角石柱二支,计各种构造柱型24支。大门两侧龙凤窗预埋过门(俗称三中门),大门左右立二大石鼓,(左震堂鼓,右耀庭鼓)五级石阶,堂前广场分上下埕,上埕两则立石旗杆夹一幅,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梧龙村林氏家庙春秋二祭,农历二月十五日与农历八月初十,凡逢祭日各户自办祭礼于家庙敬拜列祖列宗。
  后马林姓宗祠
  位于樟塘镇后马村。“光裕堂”一座公厅“缵绪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春秋二祭,全村到祖祠奉拜。
  前马林姓宗祠
  位于樟塘镇前马村。“世德堂”二座公厅。林氏祖祠每年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农历定为春秋二祭祖,全村到祖祠奉拜。
  港西林姓宗祠
  位于樟塘镇港西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前后,1978年重新改建,现为村老年协会场所。
  黄山母林姓宗祠
  位于陈城镇黄山母村。堂号“明德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982年重修。坐东向西,一厅二室,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前面有戏台及广场占地面积约2亩。
  张家林姓宗祠
  位于杏陈镇张家村。堂号“孝思堂”,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4年),主祀张家村开基祖初八及列祖列宗。
  港西林姓大房祖祠
  位于樟塘镇港西村。堂号“存着堂”,建于明天顺年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0多平方米,祠堂前有广场200多平方米。建筑形式是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土木结构。神龛奉祀大房祖先神位。有大厅、侧室、天井等。
  三房祖祠堂号为“遹追堂”,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前后,1994年重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60多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土木结构。有大厅、侧室、天井等。神龛奉祀祖先神位。
  下湖三宗林(下脚祠堂)祖祠
  位于樟塘镇下湖村,堂号“思敬堂”,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多次维修,1997年整体重修,保持古代风貌。为两厅一井,前后厅。左右辅以厢房和走廊,大厅正中悬挂“思敬堂”匾额,两边圆柱楹联为重修时所作,顶部美术瓷艺,内部雕梁画栋,木雕工艺古典精致,祖龛供开基祖神位,前厅大门顶方是“林氏祖祠”匾额,两边抱石鼓一对。堂前上下大埕总共长40米、宽20米。大埕边是古旗杆,前面配有印池,占地面积2亩。祖祠后面配有后埕。
  下湖车里祠堂林姓宗祠
  堂号“永思堂”,位于樟塘镇下湖村。始建于明代,1997年重修。
  霞湖东祠堂林姓宗祠
  位于樟塘镇霞湖村。“五祀堂”,初建时间未详,1997年重修。匾“五祀堂”。
  西坑林姓宗祠
  位于西埔镇西坑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年)。有“孝思堂”、“受福堂”、“追远堂”及三山王庙。
  西埔林姓宗祠
  位于西埔镇西埔村,有“立本堂”、“思成堂”和“三宗祖祠”遗址。
  探石林姓宗祠
  位于西埔镇探石村。“顺庆堂”——杉寮下公厅,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承裕堂”——下三公厅,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诚一堂”——杉寮顶公厅,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承继堂”——顶三公厅,清道光四年(1824年)建。
  金石林姓宗祠
  位于西埔镇金石村。家庙春秋二祭,农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
  岱南林姓宗祠
  位于前楼镇岱南村。“永思堂”立祀开基祖林达盛(号大荣),二世祖长房林质直,次房林朴直及三世祖等祖考。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年重修。传至三世,大郎质直有三子:长房林诚朴立祠“馀庆堂”,二房林诚源立祠“源远堂”,三房林秦源立祠“爱敬堂”。二世二房祖林直有子三人:大房林庆祥立祠“衍庆堂”。二房林永祥立“肯杨堂”,三房林继祥立“敦伦堂”。
  白埕林姓宗祠
  位于陈城镇白埕村,号“诒谷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坐东朝西,坐己亥兼巽乾。,宽12米,深18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抬梁式架构,悬山顶,土木结构,二进一厅一天井,天井卜居“毛蟹吐液”,泉水潺潺,长年不断。祖祠堂前分上下埕,占地面积250多平方米,上埕两侧砌埕岸,下埕为拓展的埕地,右侧立方型旗杆夹一副。祖祠面前有一个76米长、60米宽的长方形大池,分别有6个大龟脚和6个小龟脚伸入池中。祖祠前庭与后堂合四水归池,外水分三派注入池中,池水再缓缓流入天后宫前面的大埭,池水、埭水相连,后流入大海。
  山只林姓宗祠
  位于陈城镇黄山山只村,堂号“懋德堂”,始建于1928年,1996年重修。坐东向西,一厅二室,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前面广场约1.5亩。
  马銮村刘姓宗祠
  堂号“追远堂”。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坐壬向丙,水出辰。清康熙三年“迁界”毁废,“复界”后重修,“**”又废。1983年农历五月初一始,本村与去台族亲合资重修,祠后为龙穴宝地。宗祠主祀开基祖刘玉山,农历八月初十日。对联:“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后先三十世;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牌匾:“刘氏宗祠”(外);“追远堂”(内)。
  附:漳浦刘坂刘氏祖祠对联:“百官朝拜在前头,銮室锵锵出凤楼”、“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知涵江刘”、“彭城宇宙汉室宗功,御龙追赐斩蛇同兴”。
  另下街建有刘氏宗祠。
  探石下柳柳姓祖祠
  相传第二世祖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建,悬匾“河东世泽”,2001年复修,每年春秋二祭。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铜陵欧姓宗庙
  位于铜山古城即城关澳角尾内,土木结构,大厅80多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今有重修。
 潘姓宗祠“笃庆堂”
  位于亲营村中央,始建时间不详,1985年重修。宗祠宽16米,深40米,坐北朝南,内有一天井,分上、下厅,祠前广场,有两座旗杆座,置有挡风照壁。宗祠悬匾:“笃庆堂”、“文魁”、“海尕圭漳”、“斗山天壶”。
  彭姓宗祠
  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城垵村佘姓宗祠
  堂号“追远堂”(始建时间不详),后因多年失修倒塌,于1988年重修。宗祠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外门匾:“佘氏大宗”。门联:“下邳世泽枝荣叶茂永昌盛;追远缅怀,宗功祖德颂春秋。”内匾:“追远堂”。宗祠奉祀城垵佘氏列祖列宗神主,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和八月二十日春秋二祭。
  沃角村沈姓祖祠“燕诒堂”
  始建于清末(1883年)。牌匾:“燕诒堂”。联:“燕子巢成共庆安居来聚旗;诒孙谋定永远克承作传家。”
  前楼村前梧村宗祠“威本堂”
  初建于清乾隆年间,1990年重建。牌匾:“餐保馀庆”,源于诏安西潭大寨老祠匾“餐保堂”。
  东英村岱寮村沈姓宗祠“绵德堂”
  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
  东沈沈姓宗祠“祀先堂”
  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光绪初年重修,1995年再次修葺。“祀先堂”,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111平方米,建筑面积258平方米.堂前有825平方米的广场。总体由庙前埕、旗杆座、前厅、左右两廊、天井、正堂祀先堂组成,为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堂宇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彩绘镏金,悬山顶其中门厅作三山顶,燕尾脊装饰剪瓷雕飞凤花卉鸟兽。四条垂脊装饰戏曲故事人物山墙前置,正面内收,条石垒涩出挑,明间又作凹窝式,青石墙堵,制安青石圆形雌虎窗,方形门墩,上悬石雕额匾:“沈氏宗祠”。门厅梁架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二间,九檩五架梁;天井墁石板,室内,庑廊设红砖;正堂深三间,鼓形石础承圆石柱,前廊柱用六方形,两侧开龙虎门,木结构用十三檩五架梁,前轩作卷棚式,俗称:“三载五瓜十六柱”,“祀先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明间置木雕鎏金祖公龛,奉唐开漳功臣武德侯沈勇(字世纪),尊为开漳太始祖;尊十世祖梅塘公开基始祖;尊东舆、东皋等五兄弟为高祖以及李伯瑶和邵氏夫人等十八尊神主。
  “祀先堂”悬外匾:“沈氏宗祠”,内匾:“梅港衍派”;厅匾:“祀先堂”。神龛前联:“祀奉春露秋霜遵戴礼典范,先泽父慈子孝继先公遗风”。顶厅内柱联:“洛水流源远,溯河南,入南诏,分支朝宗绕铜海,梅峰气脉长,延东舆,培东皋,环峙拱揖锁丹山”,又有:“光州一脉绵先德,梅圃分支开世春”等柱联。仁房东屿祖对联:“山仁水智庙廊钟灵梅港流芳绵世泽,子孝孙贤东园毓秀竹松竞茂焕文章”。智房东皋祖对联:“枝肇梅塘传来西耳叶尤茂,源兴仕渡派及东皋流更长。”
  祭祖(神)日:农历二月廿二日,开漳始祖武德侯沈世纪诞辰;三月初三,祭扫东沈开基二世祖祖墓日:三月初七,王爹生,亦称“灵佑公生”,即沈世纪结义兄弟李伯瑶诞辰(此日亦为本村清明日,俗称旧清明);农历七月廿五日,武德侯沈世纪忌辰;农历八月十四日,王妈生(邵氏夫人,乃灵佑侯李伯瑶庶夫人);农历九月初一日、十一月十二日,系东沈祀先堂秋冬祭祖日,祭祀开漳始祖武德侯、开基始祖梅塘府君以及“仁、义、礼、智、信”五房高祖、曾祖共十八尊神主。(修)
  铜陵衙顶孙姓诒榖堂
  清代建于铜陵镇下田街衙顶。对联曰:“派衍梅岗,三迁启宇宗功懋;支蕃铜岛,一德诒谋世泽长”、“业继孝思,瓜瓞长绵昭世泽;堂称诒榖,箕裘克绍振家声”。
  钱岗孙姓家庙
  康美镇钱岗孙姓家庙,堂号“崇孝堂”。在钱岗村中,明永乐年间建,清乾隆年间扩建。坐北朝南,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祠堂具有明清建筑艺术特色,斗拱雕梁、彩绘精美,屋顶饰以瓷雕琉璃瓦。家庙大厅悬匾:“崇孝堂”、“乐安世泽”,以及“闽粤总镇”(清宣统元年广东揭阳京岗宗人孙国乾立)、“进士”、“文魁”、“明经”、“经明行修”、“善养夫人”等。大厅对联:“钱岗世泽长,士食德,家脉畴,克笃前烈;崇孝家声远,子袛父,弟恭兄,垂裕后昆”、“东海合楼,辰库喜通壬癸,望重太原,掷地金声推作赋;南屏挂榜,丁峰应召甲科,名夸冀北,读书雪影振斯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埕孙姓家庙
  堂号“奉先堂”,位于东埕村中,始建时间不详灯号:“乐安世泽,文武世家”。祠联曰:“奉圣翕威震南疆,追封昭德;先贤志诚启后昆,折桂蟾宫”、“孙起孙齐雄据荆扬名青史;氏源豫衮繁衍东埕延世泽”。前厅挂“进士”匾(孙庭楷立),家庙前置旗杆碣两座。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东沈唐姓宗祠“永锡堂”
  东沈唐氏尊唐绮为始祖,唐君持为东山一世祖,以“晋阳衍派”为郡望。明洪武年间,唐君持作为兴化莆禧所军戌守铜山所赤山巡检司堡的军户,卜居堡下,衍传数代,于明中晚形成三大房,成为邑中望族;清康熙3年(1664)迁界,家园焚毁,唐氏二房西迁华安,三房南徙粤东饶平,部分乡亲随郑经入台,小部分到日本和东南亚;复界后,祖妈才携大房子孙回归故里,修整庐舍,恢复祠堂。再传三大房,世称上三房和下三房,下三房迄今已传十七代,
  唐氏祠堂永锡堂,始建于明代晚期,崇祀东沈唐氏一世祖唐君持和祖妈黄氏及列祖列宗共九尊神主。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民国28年(1939)遭日机轰炸损坏再修。最近一次维修于2000年由海内外宗亲捐资再次修葺,祠内立有《重修永锡堂碑记》以记其事。
  永锡堂座东北朝西南,占地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平方米,为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总体由琉璃盖顶照壁、堂宇气势恢弘,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庙前埕、门厅、天井、正堂永锡堂组成,规模较小。门厅单进单开间,做凹窝式,门前设三步斜阶,梁架出拱挑椽,莲花吊筒,青石阴刻墙堵,方形门墩,门上悬石雕额匾:“唐氏宗祠”。屋面歇山顶,琉璃半圆瓦,屋脊垂带饰繁缛的剪瓷雕飞鸟花卉戏曲故事人物。天井墁条石,围墙披琉璃瓦顶;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圆花岗石柱,前廊六方柱,十三檩五架梁,堂中置木雕祖公龛,精雕细刻,图案繁缛。内匾:“晋阳世泽”。厅匾:“永锡堂”。
  东沈唐氏早年就有人迁居台湾,1945年有十一世孙书法家唐涛迁居台湾,在台湾很有影响。1949年,第十世唐铭新又带领部分年轻乡亲去台,现永锡堂居台子孙共有30多户200多人,分布于台北、高雄等地。(修)
签到天数: 1673 天[LV.Master]伴坛终老
 石埔三槐堂
  位于石坛村中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前有三级大埕和戏台。祖祠大门联:“石对梧峰群山拱秀地灵人杰,坛坐牛岗龙水朝余源远流长”。大厅内对联:“石壁无瑕映榆梧龙水环宝地而兴祠宇,坛座有式坐牛岗婴尖接福址以启衍源”。牌匾:“三槐堂”、“藩封表帅”、“进士”、“明经”。祠始建于明代,历代有维修,2000年重修。祖祠主祀开基祖王涛及列祖列宗,春秋二祭,每年二月初八日和八月初八日为王氏祭祖日。(修)
  坑北种德堂
  位于本村古井巷,始建于明朝中叶,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土木结构。正厅石柱对联:“种培桂兰荣万代,德业义礼传千秋”。1987年由王氏侨胞、台胞集资重修。宗祠崇祀四世祖至十一世祖神位,每年春秋二祭。
  石埔三槐堂
  牌匾:“三槐堂”、“藩封表帅”、“进士”、“明经”。
  对联:“石对梧峰,群山拱秀,地灵人杰;坛坐牛岗,龙水朝余,源远流长。”
  “石壁无瑕映榆梧,龙水环宝地而兴祠宇;坛座有式坐牛岗,婴尖接福址以启衍源。”
  坑北种德堂
  对联:“种培桂兰荣万代,德业义礼传千秋。”
  铜山文氏祖祠
  位于铜陵镇做帆埕。
  径里村吴姓祖祠
  位于径里村后壁山中段山麓前,堂号“追远堂”,始建时间不详。祠分正堂和前厅,中有小天井。奉祀始祖吴怀潮及祖妣潘氏以及二、三、四世神位。对联:“追溯荆蛮,采药兄弟克承父志,允奂至德蔑加,千古长存仁让;远寻固始,分支祖宗贻厥孙谋,诚哉馨香以荐,万年永享春秋。”
  顶上村吴姓祖祠
  位于顶上村中部,堂号“思德堂”,建造时间不详,1993年后多次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亩左右,建筑面积200左右平方米,一厅、二房、二室二前房。祀奉径里吴氏祖上。
  东沃村吴姓祖祠
  位于东沃村西北山脚下,堂号“怀恩堂”,建造时间不详,1999年集资重修。占地面积1亩左右,建筑面积160多平方米,一厅、二房、一大天井。祀奉径里吴氏祖上。
  前梧村吴姓家庙
  亦称“世文堂”,位于前梧村中。始建年代不详。1996年重修建。坐东向西,分正堂和前小厅,内有小天井于左右室之中。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堂前顶埕728平方米,下埕120平方米。大厅正座悬牌匾:“世文堂”、“州司马”、“大学士”、“延陵世泽”、“文魁”、“贡元”。奉祀开基祖吴世文及二、三、四世祖考祖妣神位。对联:“世系兴化进士门第,源长流远沐千秋”、“文仕宋廷中贤大夫,宗功祖德昭后代世”。
  港口村吴姓祖祠
  位于村东侧,堂号“孝思堂”,始建于明末清初,1985年和1997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背靠村后山。祠分正堂和小前厅,中间一天井,天井左右有回厅,后墙总宽12.43米,前宽12.21米,祠堂总深20.34米。祠堂前有一大埕,与一照壁相接。大埕总长21米,宽12.1米。祠堂门额上写“吴氏祖祠”,正堂大匾楷书“孝思堂”。奉祀一世祖益宗与妣欧氏及其衍派的四世五房祖考祖妣。正堂内对联:“碧浦分族传十六世祖,白塔开宗列有五房孙”(注:据清雍正年间《白塔吴氏族谱》抄本与民国三十五年港口村八房《家谱》抄本所载:港口村吴氏始祖益宗公系出墩上,为季汉公裔孙。因据传,友椿公曾与二子益加,三子益宗迁居云霄白塔、后益宗公又入迁东山县肇基港口村,故有此联)。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Processed in 0.591144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瓜瓞绵绵 尔昌尔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