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中医院中医熊文美医术好吗

破解苗药千年智慧“遗传密码”打造贵州新兴产业_本地时政_贵阳网_贵阳新闻网
破解苗药千年智慧“遗传密码”打造贵州新兴产业
苗医苗药,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智慧,通过现代科技的“点化”,苗药成功催生出在我国六大民族药中规模最大的苗药产业,但与红红火火的苗药相比,苗医理论体系的缺失,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苗医的发展却显得沉寂和滞后。
  苗医采药
  苗医采药很艰辛,踩着朝露出门,披着晚霞归来
  苗医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我省全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的五张名片之一。其中,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是中医药产业最大的亮点。
苗医苗药,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智慧,通过现代科技的“点化”,苗药成功催生出在我国六大民族药中规模最大的苗药产业,但与红红火火的苗药相比,苗医理论体系的缺失,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苗医的发展却显得沉寂和滞后。
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药强医弱”的局面,对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形成制约。
“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杜江表示,苗药如果脱离苗医,脱离了临床环境,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发展活力将大打折扣。
贵州苗医应该如何发展?记者对我省苗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挖掘: 凝练苗医基础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开始大力开发研究民族药制剂,先后开发了近200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其中国家标准民族药154个。
而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苗药销售产值达150亿元。贵州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50强,7家进入100强。苗药产业在中国各民族医药产业中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
与此同时,苗医学的发展却显得不容乐观。
苗族自古无文字记录,苗语方言较多,不同地区苗族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世代苗医对“祖传秘方”的传承相对保守。最重要的是,苗医学教育相对薄弱,且民间苗医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使得苗医学发展滞后,在苗医药的发展中严重脱节。
2012年之前,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田振华及一些专家对苗医药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贵州省民间苗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雷公山地区的138名民间苗医,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的有99人,初中的38人,毕业于卫校(中专)的仅1人。
不高的文化程度制约着苗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影响着拓宽苗族医药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进程。而苗族民间中,40岁以上的占到了87.3%。这与苗医经“口传”后,尚需用较长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行医有关系外,还与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跟老人学医有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杜江说,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民族医药的发展要坚持特色,以医带药,这是民族医药的生命所在。“如果废医存药,短时间内某个民族药仍有可能有所发展,但作为民族药群体,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脱离了临床环境,更无发展的活力。”
苗医,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药,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袁涛忠看来,传承了数千年的苗医药,还没有总结出自己的“规矩”。
袁涛忠是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已从事这方面研究12年有余。他说,研究民族医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懂医药学,二是必须了解苗族语言、文化以及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简单地把中医的理论基础用于苗医,还难以还原和挖掘出它的本质。”袁涛忠说,目前正在对苗医药的基础理论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而这个过程是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苗医药科研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代表的苗医药科研团队近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由贵阳中医学院领衔的“苗医药理论系统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建立了三个数据库。
田振华建议,希望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努力完善相关事宜,把全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统筹起来,把这一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尽早确立。
此外,贵阳中医学院相关专家也一致建议,加强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对苗医诊断、辩病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完善苗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同时对苗医诊疗技术进行挖掘与整理。
传承: 从保守到开放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家医术自古有着自己的传承规矩,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师傅在世,徒弟不可擅自行医等。这让世人对于苗医的理解少之又少,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许多传统苗医慢慢流逝,甚至消亡。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注重传统苗医文化的保留和延续的苗医,开始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打破保守,寻找新的传承人,让传统的苗医知识在新的时代中得以保留、延续和发扬壮大。
只要“苗子”好,不管是谁我都传
熊文美是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苗医专家,除继承祖辈医术外,还擅长医治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症、乙脑及白血病等病症。
几十年间,熊文美一直不忘在寻找更多的新的传承人,只要愿学习,人格、品德和医德都符合他的要求,不管对方是不是亲戚,也不管是男是女,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把自身所学传授出去。在他的口中时常挂着这么一句话:“只要‘苗子’好,不管是谁我都传。”
凯里市人民路上,有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诊所。门上挂着一块绿色牌子,牌子上印着有“苗医:熊文美”五个大字,下面是医治范围:跌打损伤、结核病、太疽、高血压引起中风等多种病状,初看之下,谁都不会想到这家诊所会是如此的火爆。
诊所里,熊医生正在指导旁边的两位女徒弟给一位从四川雅安远道而来的陈大姐抓药、配药。这位大姐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抓药,第一次的药已经全部服用完了,母亲的腿伤也好了一大半了,服完这个疗程的药,就会完全康复。像陈大姐这样的外省病人来这看病抓药都是经常的事,一位女徒弟告诉记者,他们平均每天都要给20多位病人开药,不停地切药、抓药、配药,一直忙个不停。
熊文美今年已经81岁高龄,身旁的女徒弟其中一位是他的儿媳妇,另外一位是外地来这跟他学医术的。熊文美告诉记者,他的三个儿子目前都在凯里中医院上班,其中一个孙女也在那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女能把自己家族的传统医术好好保留和延续。
熊文美很反感那种传统保守的传承方式,他认为,祖宗开发的好东西不能保守地当作是宝,固步自封,应该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和学习老祖宗的好东西。
“要是只让自己家族的人来继承老祖宗的东西,万一下一代不愿学习,那老祖宗的好东西不就消失掉了?”他说,“既然我掌握了这门医术,我就要把它传承下去,还要通过更多人来传承,只要愿意学习的,人格、品德和医德都没问题、真正帮人看病的人,就都是我的传承人。”
临走前,熊文美欣慰地告诉记者,凯里中医院院长郭伟伟也是他的徒弟。
“培养更多的徒弟,让更多的人了解苗医”
在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里的原始森林中,蕴藏着1700多种苗药药材。而对于这1700多种药材的外观、功效,以及四季之中适宜何时采集入药,有一位老人了然于胸。
他就是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王增世,他是家族的第八代传承人,在雷公山中已居住了50多年。
公统村的房屋分散地坐落在每个山坡上,一条不是很宽敞的乡村马路把每个山坡上分散的房屋串联在一起。
然而在这条安静的乡村马路的其中一段上却十分的热闹,这里就是王增世的家,家后面的马路斜对面正是王增世的药房,这段不足100米的泥土路面快要被过往的人们踩成平平的“水泥路”了。
药房里面,堆满了用塑料编织袋装满的药材,门口两位徒弟正在忙碌地把这些药材用机器打碎。王增世不停地把已经配好的药用报纸包起来,送到病人手中。期间时常有病人的家属跟在王增世身后来回跑,也经常在马路上因为药钱的问题而推脱半天。
在王增世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写有“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的牌匾。对于王增世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督促他须臾不能懈怠。
王增世擅长医治骨折、风湿、跌打损伤、脑血栓、肠胃疾病、蛇伤等。作为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如今,王增世已经带了十几位徒弟,有的还在身边学习,有的已经出师独立行医了。
“徒弟可以随到随学”,王增世说,他带徒弟首先要认药,然后跟随师傅上山采药,再开始慢慢给病人看病,大约要学习三年才合格。
王增世坚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他主张先教徒弟基本知识,让徒弟在实践中琢磨、体会。总结经验之后,大家再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除了广收徒弟之外,王增世还在贵州多所医学院、国家级“非遗”苗医药培训班授课。
“我讲课的方式跟那些专家不一样,专家讲授原理,我传授方法,”王增世说,他会根据病情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药方。各味药怎么搭配、怎么用,毫无保留。他说:“哪能人死了,药方没留下。那样太可惜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更多的徒弟,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和掌握苗医药,把苗医知识真正传承和发扬出去。”
今年,贵州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问王增世有什么需要。他只提了一条:“需要一部好一点的相机。”王增世说,“有了它,一来可以拍下山里的各种药材,二来可以记录治病的过程。”王增世的小儿子正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医,王增世很是欣慰,让王增世高兴的是,儿子答应他毕业后回到家做他的助手,并帮助整理苗药的特征、各种病的药方、用法。(文\经济信息时报记者刘鹏 傅岩 图\ 刘婷婷)
责任编辑:
筑城广场擂台赛朗诵演讲大赛&61名市民比口才 探访贵广高铁之起点:四千余高铁人雕刻贵阳北站
广场舞:考验公众理性还是管理智慧? “代客扫墓”为何遇冷?
有驯养繁育证,没办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就是犯罪—“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河南 ...[]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社保缴费基数有所调整,原本最低要缴纳上一年度全省 ...[]
Copyright (C)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贵州二十一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黔ICP备号-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 &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 版权所有
黔ICP证03060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黔)字第80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号苗医专家简介
中医养生社区:|||||||||
您好,欢迎来到唐汉中医药网!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苗医专家简介
来源:本站 作者:未知
时间: 15:54:00
核心提示:欧志安
  男,苗族,57岁。曾任凤凰县卫生局医师,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会委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欧志安于1961年拜凤凰县大田乡苗医吴宗杰为师,学习苗族医药,1965年出师。在一边学习一边为民防病治病中,掌
  男,苗族,57岁。曾任凤凰县卫生局医师,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会委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欧志安于1961年拜凤凰县大田乡苗医吴宗杰为师,学习苗族医药,1965年出师。在一边学习一边为民防病治病中,掌握了苗医苗药的基本知识。自1962年以来,又长期坚持自学传统中医的经典医籍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苗族医药、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为后来研究苗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30多年来,他走遍凤凰县的30多个乡镇及毗邻地区的苗家山寨,多方投师求教,他边学习,边挖掘,边整理,在医药实践中探索和研究苗族的传统医药,从中追溯苗族苗药发展的历史遗迹。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用苗语记载的,有400多幅插图的《苗药汇编》研究课题,该项成果获湘西自治州科技成果二等奖,该书由湖南岳麓出版社公开发行。特别是在&苗医史考&的研究中,对湘西苗医的起源、形成、发展及成就进行初步探讨,用多方面的材料论证了苗医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内容涉及到基础理论、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知识,对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开发山区药物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医药宝库做出了较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曾获州科技成果三等奖。他还先后完成关于苗族医药研究论文十几篇,在《健康报》《湖南省医药杂志》《贵州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卫生管理与信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省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苗医外治法&一稿,约五万字,被《中国传统疗法集成》一书收载,该书1995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苗医方歌选》一书,约10万字,现送有关专家审修待出版。[TH:PAGE]
苗族,61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人,三代祖传名医。原籍凯里凯圹乡,现住凯里市环城北路。其祖父名&勾丢&(音译),是当地一位擅长治儿科病症的名医。父亲熊德发,曾是两广交界处一司令部的医政官及凯里王猫山的医官,擅长医治枪、刀伤、妇科、结核等病症。熊文美自幼受祖辈影响,酷爱本民族医药,青年时代随父行医,1957年被吸收为黄平县卫生院医师,1985年招聘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医师,其后自办民族医诊所。他除继承祖辈医术外,还擅长医治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症、乙脑及白血病等病症。在诊治疾病方法上,多采用摸诊(摸冷、热)、望诊(望头发、面色、耳廓、指甲),并对痧症、筋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治法有利血、利尿、宣散、解表、补益等多种方法。由于诊治疾病认真、医术好,深受患者好评。   男,苗族,60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人,四代祖传名医。原籍黄平县黄飘乡,现任谷陇镇民族卫生院医师。其祖父,是当地一位善治刀伤、枪伤的名医,曾在苗汉战乱时期身背药箱随军行医,并医治好许多伤病员。父亲潘三王、叔父潘富中均为当地有名的骨伤科医师。潘兴华自幼受祖辈影响,酷爱本民族医药,14岁跟随父亲学医,并曾随父到施秉、镇远、雷山等地行医,至今已有40多年的医疗实践经验,除继承祖辈医术外,还擅长医治扁桃体炎、胃肠炎等常见病。在诊病方法上,多采用一看、二问、三摸的诊法。用药以鲜药为主,并以症施药,因而见效快,疗效高,深受患者的好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
[] [] [] []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031北京编号:(京)-经营性-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审核文号:卫网审字[2001]第029号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号
Copyright&199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搜索热门:
客服电话:400-123-123
受“药强医弱”制约 贵州苗医应该如何发展?
中医药,中药材,识别,鉴别,真伪
苗医采药   
苗医采药很艰辛,踩着朝露出门,披着晚霞归来   
苗医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对苗医知识的深度挖掘,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现代科研点化传统苗医知识&&   
核心提示   
作为我省全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的五张名片之一。其中,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是中医药产业最大的亮点。   
苗医苗药,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智慧,通过现代科技的&点化&,苗药成功催生出在我国六大民族药中规模最大的苗药产业,但与红红火火的苗药相比,苗医理论体系的缺失,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苗医的发展却显得沉寂和滞后。   
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药强医弱&的局面,对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形成制约。   
&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杜江表示,苗药如果脱离苗医,脱离了临床环境,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发展活力将大打折扣。   
贵州苗医应该如何发展?记者对我省苗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挖掘:凝练苗医基础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开始大力开发研究民族药制剂,先后开发了近200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其中国家标准民族药154个。   
而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苗药销售产值达150亿元。贵州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50强,7家进入100强。苗药产业在中国各民族医药产业中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   
与此同时,苗医学的发展却显得不容乐观。   
苗族自古无文字记录,苗语方言较多,不同地区苗族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世代苗医对&祖传秘方&的传承相对保守。最重要的是,苗医学教育相对薄弱,且民间苗医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使得苗医学发展滞后,在苗医药的发展中严重脱节。   
2012年之前,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田振华及一些专家对苗医药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贵州省民间苗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雷公山地区的138名民间苗医,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的有99人,初中的38人,毕业于卫校(中专)的仅1人。   
不高的文化程度制约着苗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影响着拓宽苗族医药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进程。而苗族民间中,40岁以上的占到了87.3%.这与苗医经&口传&后,尚需用较长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行医有关系外,还与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跟老人学医有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杜江说,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民族医药的发展要坚持特色,以医带药,这是民族医药的生命所在。&如果废医存药,短时间内某个民族药仍有可能有所发展,但作为民族药群体,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脱离了临床环境,更无发展的活力。&   
苗医,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药,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袁涛忠看来,传承了数千年的苗医药,还没有总结出自己的&规矩&。   
袁涛忠是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已从事这方面研究12年有余。他说,研究民族医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懂医药学,二是必须了解苗族语言、文化以及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简单地把中医的理论基础用于苗医,还难以还原和挖掘出它的本质。&袁涛忠说,目前正在对苗医药的基础理论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而这个过程是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苗医药科研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代表的苗医药科研团队近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由贵阳中医学院领衔的&苗医药理论系统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建立了三个数据库。   
田振华建议,希望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努力完善相关事宜,把全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统筹起来,把这一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尽早确立。   
此外,贵阳中医学院相关专家也一致建议,加强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对苗医诊断、辩病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完善苗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同时对苗医诊疗技术进行挖掘与整理。
传承:从保守到开放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家医术自古有着自己的传承规矩,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师傅在世,徒弟不可擅自行医等。这让世人对于苗医的理解少之又少,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许多传统苗医慢慢流逝,甚至消亡。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注重传统苗医文化的保留和延续的苗医,开始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打破保守,寻找新的传承人,让传统的苗医知识在新的时代中得以保留、延续和发扬壮大。   
只要&苗子&好,不管是谁我都传   
熊文美是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苗医专家,除继承祖辈医术外,还擅长医治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症、乙脑及白血病等病症。   
几十年间,熊文美一直不忘在寻找更多的新的传承人,只要愿学习,人格、品德和医德都符合他的要求,不管对方是不是亲戚,也不管是男是女,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把自身所学传授出去。在他的口中时常挂着这么一句话:&只要&苗子&好,不管是谁我都传。&   
凯里市人民路上,有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诊所。门上挂着一块绿色牌子,牌子上印着有&苗医:熊文美&五个大字,下面是医治范围:跌打损伤、结核病、太疽、高血压引起中风等多种病状,初看之下,谁都不会想到这家诊所会是如此的火爆。  
 诊所里,熊医生正在指导旁边的两位女徒弟给一位从四川雅安远道而来的陈大姐抓药、配药。这位大姐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抓药,第一次的药已经全部服用完了,母亲的腿伤也好了一大半了,服完这个疗程的药,就会完全康复。像陈大姐这样的外省病人来这看病抓药都是经常的事,一位女徒弟告诉记者,他们平均每天都要给20多位病人开药,不停地切药、抓药、配药,一直忙个不停。   
熊文美今年已经81岁高龄,身旁的女徒弟其中一位是他的儿媳妇,另外一位是外地来这跟他学医术的。熊文美告诉记者,他的三个儿子目前都在凯里中医院上班,其中一个孙女也在那里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女能把自己家族的传统医术好好保留和延续。   
熊文美很反感那种传统保守的传承方式,他认为,祖宗开发的好东西不能保守地当作是宝,固步自封,应该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和学习老祖宗的好东西。   
&要是只让自己家族的人来继承老祖宗的东西,万一下一代不愿学习,那老祖宗的好东西不就消失掉了?&他说,&既然我掌握了这门医术,我就要把它传承下去,还要通过更多人来传承,只要愿意学习的,人格、品德和医德都没问题、真正帮人看病的人,就都是我的传承人。&   
临走前,熊文美欣慰地告诉记者,凯里中医院院长郭伟伟也是他的徒弟。 &培养更多的徒弟,让更多的人了解苗医&   
在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里的原始森林中,蕴藏着1700多种苗药药材。而对于这1700多种药材的外观、功效,以及四季之中适宜何时采集入药,有一位老人了然于胸。   
他就是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王增世,他是家族的第八代传承人,在雷公山中已居住了50多年。   
公统村的房屋分散地坐落在每个山坡上,一条不是很宽敞的乡村马路把每个山坡上分散的房屋串联在一起。   
然而在这条安静的乡村马路的其中一段上却十分的热闹,这里就是王增世的家,家后面的马路斜对面正是王增世的药房,这段不足100米的泥土路面快要被过往的人们踩成平平的&水泥路&了。   
药房里面,堆满了用塑料编织袋装满的药材,门口两位徒弟正在忙碌地把这些药材用机器打碎。王增世不停地把已经配好的药用报纸包起来,送到病人手中。期间时常有病人的家属跟在王增世身后来回跑,也经常在马路上因为药钱的问题而推脱半天。   
在王增世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写有&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的牌匾。对于王增世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督促他须臾不能懈怠。   
王增世擅长医治骨折、风湿、跌打损伤、脑血栓、肠胃疾病、蛇伤等。作为国家级&非遗&苗医药传承人,如今,王增世已经带了十几位徒弟,有的还在身边学习,有的已经出师独立行医了。   
&徒弟可以随到随学&,王增世说,他带徒弟首先要认药,然后跟随师傅上山采药,再开始慢慢给病人看病,大约要学习三年才合格。   
王增世坚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他主张先教徒弟基本知识,让徒弟在实践中琢磨、体会。总结经验之后,大家再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除了广收徒弟之外,王增世还在贵州多所医学院、国家级&非遗&苗医药培训班授课。   
&我讲课的方式跟那些专家不一样,专家讲授原理,我传授方法,&王增世说,他会根据病情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药方。各味药怎么搭配、怎么用,毫无保留。他说:&哪能人死了,药方没留下。那样太可惜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更多的徒弟,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和掌握苗医药,把苗医知识真正传承和发扬出去。&   
今年,贵州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问王增世有什么需要。他只提了一条:&需要一部好一点的相机。&王增世说,&有了它,一来可以拍下山里的各种药材,二来可以记录治病的过程。&王增世的小儿子正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医,王增世很是欣慰,让王增世高兴的是,儿子答应他毕业后回到家做他的助手,并帮助整理苗药的特征、各种病的药方、用法。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cn)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
品种关键词文章
网友昵称:&nbsp
文明回复,理性发言
(请发言,并遵守)
列表加载中....
列表加载中....
客服咨询:
内容合作::: 新华网 :: - 地方联播
 当前位置:
神奇苗家医术世代相传
16:45:02)
稿件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9日电(记者张芽芽 石新荣)"三三不见九,夕阳还见月。趁我口气在,有病早来医。"这诙谐风趣的诗句出自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苗医之手,既反映老人对医术的自信,更显出豁达幽默的人生态度。
&&&&熊文美老人的诊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的一条小街上,左右都是经营装修建材生意的小店,诊所门口晾晒着老人和徒弟从附近采挖的药草,很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但前来寻医问药的病人却不少,上午多是附近的市民和农民,下午以从省会贵阳等外地来的患者为主。10多平方米的诊室陈设简单,一张桌、数把椅、成排的草药柜,不见听诊器、手术台,苗医诊断凭听脉,治疗则是配草药、药酒。
&&&&听脉、背诊都是老苗医的长项,尤其是听脉堪称"神奇"。将右手食指和中指搭在就诊者左右两手的手腕上感受脉息就能诊断出病情,甚至是当事人都没有感觉到的病灶。
&&&&熊文美出生苗医世家,是一位身怀绝学的三代祖传名医。在他的家乡黔东南,人们习惯用"神医"来称呼这位有着温和笑容的苗族医生。他的传奇故事很多,如曾经在一个月内,用苗族草药帮助一位在广东打工时因事故造成脊柱神经损伤、已被西医认定为"无法医治"的青年康复如初;非典肆虐时,他曾用苗家医理和祖传秘方配制出治疗非典的苗族药方,无偿献给国家。
&&&&"我们苗族的祖先迁徙频繁,所到之处多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苗医苗药是他们生存斗争的产物,功效独特而奇妙,"7岁就随父行医的熊文美谈起本民族传统医药来如数家珍。
&&&&熊文美对自己的医术充分自信。几年前,他在贵阳的医院查出肝部肿瘤,当医生告诉他不能保证康复时,他当即出院回家并按照苗医气病的方法自行配药服用3个月。半年后,熊文美到医院复查,肝部肿瘤竟然消失了。
&&&&苗族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苗医学,所用药材多为就地取材,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尤为有效,其传承长期依靠口耳相传。在中国苗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的黔东南州,像熊文美老人这样经验丰富的老苗医已经为数不多,他们被称为民族医药传承的"活化石"。
&&&&老人在收徒方面,并不拘泥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观念,除了向两个儿子传授医术外,他还收了两名女徒弟,其中包括黔东南州中医院副院长郭伟伟女士。
&&&&虽然已经77岁高龄,熊文美依旧脸色红润,精神和身体状态都很好,几乎每天坐诊,过马路时大步流星,利索得很。
&&&&老人说,他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帮助家乡没钱念书的娃娃继续读书,另一个就是徒弟能把自己的医术百分之百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现在,他的孙女熊玉兰,25岁,也在学习苗医,这个苗医世家俨然有了第五代传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文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