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辨析题心理辨析题!急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育学辨析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教育心理学辨析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格式 文档名称 用户评分 浏览量 下载量等级:书童 |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中学生学习心理
日来源:233网校
二、辨析题19.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20.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三、简答题21.简述知觉的特性。22.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23.迁移的作用是什么?24.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25.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又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又可能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可是几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问题:(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哪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3)请分析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提高成绩。26.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I"-3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达到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试题推荐:
责编:xufen&&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800 / ¥400
¥800 / ¥400
¥800 / ¥40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你当前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 15:15:34 |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已经落幕,成绩好的自然好,成绩差的也不要气馁,好好练习准备下次考试就好。这不,勤思教育的老师们为各位考生整理了教师证资格证考试的章节练习题,快来看看吧,勤思教育的老师们祝各位考生都能考个好的成绩。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1、答案:此判断错误。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过程,同时研究学校情境
  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2、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正在削弱。
  2、答案:此观点错误,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
  3、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一样的。
  3、答案:答:此观点错误;观察法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一般是随机的、无目的、无计划的,而科学的心理观察却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第一模块 学生心理
  第一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1、答案:此判断正确。人类的某些行为技能可以再错过关键期后经过补偿学习获得。但是难度增大,我们要利用关键期给予恰当的教育,做到事半功倍。
  2、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2、答案:此判断正确。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表明守恒观念已经形成。
  3、就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起作用。
  3、答案:此判断错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实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与此同时教学也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邻近&发展区。
  4、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4、答案:此判断正确。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心理自我阶段,已经可以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将很多心智用于自省,自我意识高涨。
  5、数理逻辑智能比音乐智能对人的发展更重要。
  5、答案:此观点错误,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6、场独立性的学习者比场依存性的学习者更容易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6、答案:此判断错误,认知风格无优劣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存在劣势、不足,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阻碍学习的一面。只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方式相一致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就都可以获得成功。
  7、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风格,是个体偏好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7、答案:此判断正确,认知方式指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性格会影响学习效果。
  8、答案:此观点正确,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利用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习的进步。
  9、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错过了关键期,以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也无法获得某些能力。
  9、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当然,关键期也并非绝对的,即使错过了关键期,以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某些能力,只是难度要大些。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
  1、特殊儿童不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仅指弱智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1、答案:此判断错误。特殊儿童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协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超常、智力低常和学习困难学生。
  2、李四同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总是千方百计的逃学旷课,这是学习焦虑症的表现。
  2、答案:此判断错误。上述表现为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而学习焦虑的主要表现为畏惧学习,比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一提到写作业就头疼等等。
  3、王五同学见李四同学不小心摔断了腿,他不仅毫无同情心,而且向其他同学说&摔死才好呢!&。这是人格障碍或者说人格缺陷的表现。
  3、答案:此判断正确,人格缺陷的一个显著表现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
  4、赵六同学怕猫,于是班主任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再和他讲猫的故事,接着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靠近笼子中的猫,抚摸笼子中的猫,最后把猫搂在怀里。这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塑造法。
  4、答案:此判断错误,班主任的上述行为是系统脱敏法而不是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种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5、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5、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第二模块 学习心理
  第一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实质是一样的。
  1、答案:此判断错误。桑代克和斯金纳对学习的解释是不同的。桑代克认为,行为之后的结果影响的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认为,行为之后的结果影响了相同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
  2、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2、答案:此观点错误,奥苏泊尔认为,不能错误地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
  3、按马斯洛的观点,一个学生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是不可能努力学习的。
  3、答案:此判断正确,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要先得到满足。
  4、对学生不可以采用惩罚的办法。
  4、答案:此观点错误。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但是,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要以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热爱为前提。
  第二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可以决定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1、答案:此观点错误,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2、对于力求成功型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任务难度。
  2、答案:此观点正确,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3、韦纳认为,天资、能力、努力等属于内部因素,同时也是不可控因素。
  3、答案:此判断错误,天资、能力属于不可控因素,而努力虽然属于内部因素,但是属于可控因素。
  4、学生张三因为上课打瞌睡而被老师用粉笔头打了两次,吓得李四再瞌睡也强打精神认真听课,这是班杜拉说的替代性强化作用。
  4、答案:此判断正确。上述行为为替代性强化。所谓替代性强化指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第三章 学习迁移
  1、迁移理论中的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情境间存在共同成分也不能使迁移自动产生。
  1、答案:此观点正确,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对先前经验的概括。
  2、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可以自动产生。
  2、答案:此观点错误,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迁移不能自动产生。
  3、一个原来学会游泳的人,在进入游泳队训练跳水时,较其他没有学习过游泳的人,在动作掌握和规范性上更快更准确,这是因为具体迁移使然。
  3、答案:此判断正确,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4、由于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语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学习完英语再去学习法语,便容易产生正迁移,这是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相似性因素导致了这一迁移的发生。
  4、答案:此判断正确,学习迁移理论中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原有相关因素或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表述方式上,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程序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1、答案:答:此判断错误,在表述方式上,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程序化操作来表征,而陈述性知识则是以网络化和结构化方式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的。
  2、家长指着一只狗告诉他的孩子说&这是一条狗&,然后孩子知道了狗这个概念这属于奥苏伯尔说的概念学习。
  2、答案:此判断错误,上述学习行为属于符号学习。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3、学生原来学认知结构中己知&反击外来侵略&是爱国行为,如今再学习&保护历史文物&也是爱国行为,这属于派生类属学习。
  3、答案:此判断错误,上述学习行为属于相关类属学习,因为以上两种行为虽然从属于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是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
  第五章 技能的学习
  1、练习与个体技能掌握的一般趋势是这样的:即开始没什么进步,接着是迅速进步,然后是速度减慢,最后进入高原期后便不再有任何发展。
  1、答案:此判断错误,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与意志品质差、练习兴趣降低、消极的情绪状态、身体疲劳、操作方法不妥当等因素有关,不是生理极限。高原期以后,可以看到成绩再一次回升。
  2、技能都是随意运动。
  2、答案:此观点正确,随意运动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运动,技能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只能加快不能合并、简缩。
  3、答案:此观点错误,心智技能的动作可以合并、省略和简化,具有简缩性。
  4、使用照相机照相是程序性知识。
  4、答案:此观点错误,使用照相机照相属于技能。
  第六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1、学习策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熟练。
  1、答案:此观点正确,学习策略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熟练。
  2、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答案:此观点正确: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本质上一样,都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张三以前学习英语是特别注重单词背诵,后来他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认为这种学习方法不好,于是他尝试其他方法,这说明钱八同学的认知策略发生了改变。
  3、答案:此判断错误,张三同学通过反思的方法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属于元认知策略的变化,元认知策略是关于如何认知的策略。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所有人都有创造性。
  1、答案:此观点正确,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潜能。
  2、智商高的人有较高的创造性。
  2、答案:此观点错误,高智商的人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的人一定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商。
  3、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答案:此观点错误,创造性和智力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创造性,低智商的人其创造性也低。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有可能高,也有可能低,但高创造性的人,智商一定较高。
  4、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关系表现在: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5、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有时候功能固着能够对问题解决起积极作用,有时候起消极作用。
  5、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一个人熟悉了某事物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且最初看到的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因此,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起着消极作用,即阻碍作用。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品德和道德在本质是相同的。
  1、答案:此观点错误,品德和道德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简单的说,品德具有个体性而道德具有社会性。
  2、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情感。
  2、答案:此判断错误,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3、只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答案:此观点错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4、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随大流&,在心理学中称这一现象为从众。
  4、答案:此判断正确,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5、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5、答案:此判断正确,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内化阶段是人们的态度和品德真正形成或彻底转化的阶段。
  第三模块 教学心理
  第一章教学设计
  第二章 课堂管理
  1、群体规范比个体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更大。
  1、答案:此观点正确,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比个体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更大。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职责权利明确的组织,而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成文的规范的,对个体的影响一般都是消极大于积极。
  2、答案:非正式团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团体目标与正式团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3、能力越高的,越容易引起人际吸引。
  3、答案: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这个限度,能力就对交往对象构成了压力。
  4、在学校教育中应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尽量避免竞争。
  4、答案:此观点错误, 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可能同时发生合作与竞争,有时则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合作而忽视竞争,也不能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
  第四模块 教师心理
  第一章 教师心理
  1、专家之所比新手牛是因为专家比新手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
  1、答案:此判断错误。专家之所比新手牛是因为专家不仅比新手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的在头脑中的组合也是非常合理的可以迅速提取。
&& 想要考教师资格证朋友们,这有勤思教育教师资格证免费视频。
资格证课程
资格证培训班
教师资格证试听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导学
免费资料申请
资料内容:
*不填则随机发送
资料科目:
教师资格证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
心理咨询师
*不同科目,答疑老师不同
手机或QQ:
*必填项,回访、答疑和发资料用,保障信息安全
&&&& 针对性进行补习,经过辅导的同学通过率远远超过未辅导的同学,如果你想通过有保证一些,可了解
上一篇:&&&&下一篇:
其他同学还关注:
标签模板不存在(ID=39)
声明: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勤思教育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刊发仅供参考之用,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言论或立场。
(责任编辑:qs_liujingjing )
考试热点专题
考试实用 ? 工具
咨询时间:9:00-21:00(节假日不休息)。
课程反馈邮箱:;辅导部邮箱:;教务部邮箱: (#换成@)
咨询电话:报班咨询 010-
教务处:010-
人力招聘 010-
建议和投诉: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6层。报名和咨询请直接到6层603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号:教民810
免费领取2017考研资料
资料名称:
资料类别:
考研政治英语
心理学考研
教育学考研
历史学考研
管理类联考考研
应用心理硕士考研
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
教师资格证
手机或QQ: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第1章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学生门户
当前位置: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第1章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第1章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1)
赞助商链接
第一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A.意向B.态度C.品德D.个性2.构成品德结构的四个心理成分是( 
)。A.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为B.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志向、道德行为C.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5.一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还是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9.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11.( 
)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A.决心B.信心C.恒心D.细心12.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2014年真题)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4.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道德行为习惯D.积极的道德情感15.( 
)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A.皮亚杰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6.皮亚杰认为,( 
)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A.2岁B.5岁C.10岁D.12岁17.张强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由此判断,他进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8.小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同时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 
)。A.情境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对偶故事法D.示范榜样法20.(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A.布鲁纳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弗洛伊德21.(2013年真题)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为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与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22.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 
)。A.相对功利定向阶段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C.遵守法规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23.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D.遵守法规定向阶段24.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A.前习俗B.中习俗C.习俗D.后习俗25.(2012年真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柯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 
)阶段。A.惩罚与服从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26.( 
)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B.社会契约定向阶段C.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27.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初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8.研究表明,( 
)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年级B.初二年级C.初三年级D.高一年级29.( 
)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30.( 
)不属于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A.同伴群体B.认知失调C.态度定式D.受教育程度31.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费斯汀格C.桑戴克D.韦纳32.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 
)。A.认知失调B.道德认知C.品德D.态度定式33.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 
)。A.从众B.服从C.依从D.认同34.(2012年真题)学生能理解并接受他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价值体系,说明品德发展达到( 
)。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35.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36.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于( 
)阶段。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37.根据( 
)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A.斯金纳B.班杜拉C.布鲁纳D.桑戴克38.( 
)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A.有效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39.(2014年真题)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B.树立榜样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4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A.选择阶段B.批判阶段C.赞赏阶段D.行动阶段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品德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2.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3.(2012年真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4.道德行为属于外部表现,不属于品德的心理成分。5.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6.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8.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完全对应。9.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10.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11.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尽量找德高望重的长者。三、简答题1.(2013年真题)简述品德的结构。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四、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骂学生“笨猪”“死脑子”。吸烟后,王老师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他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问题:请分析王老师的班级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王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李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昊,个头高大,天性聪明活泼,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思维灵活,但爱讲话。课间与同学一起玩耍时,周昊喜欢支配、指挥别人,要别人按他的命令行事,如果不服从,他就动手打人。开学一周后,周昊成为班上不受欢迎的人。同学不愿和他玩,而他也无所谓地说:“我一个人玩更好些。”但看到别人玩时,他又经常从旁捣乱。问题:请你帮助李老师分析本案例,说说她可以选择和应用哪些常用的培养品德的方法对周吴进行教育。 第一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本文引用地址:&
     
网校课程推荐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辨析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