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82医院中医成都狐臭主任坐诊华西王兆凯坐诊时间

医生姓名:刘枚
执业医院: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职  称:主任医师
所在科室:中医妇科
擅长疾病:
个人简介:
刘枚 主任中医师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科副主任 科教科副科长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曾于
年至江苏省中医院妇科进修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中医基础理论扎实 临床经验丰富 能熟练治疗中医内科多种疾病 尤其对内科系统的脾胃病 肺病及肾病有较深的造诣 还擅长对中医妇科常见病 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 对女性月经不调 不孕症 更年期综合症 妇科炎证 产前产后杂病调理及乳腺小叶增生 黄褐斑有独特经验 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现为江苏省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 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会委员 淮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淮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副主任委员淮海晚报数字报纸平
第F6版:专 版
岐黄有术,誉满杏林桃李芳
兄弟争辉,一片丹心济安澜——记淮安市兄弟名中医王兆凯、王兆军
  ◎术业专攻:  乳糜尿证治声名远播  走进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内王兆军的诊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挂了满墙的锦旗。这些都是经王兆军治愈的病人送来的。送锦旗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有淮安本地的,也有山东、上海等外省市的。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面锦旗上,写着淮阴区一名乳糜尿患者的心声,“三级医院说不治,来到贵院获新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王氏家族在乳糜尿诊治方面的疗效和口碑。  “乳糜尿是当今世界上最难治的疑难杂症之一,尽管发病率不高,但全国有逾400万的患者,也是当今医学界的研究课题。”王兆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王绍和接诊了不少“尿白如乳,伴有凝块时排尿不畅甚至尿潴溜且痛苦不堪”的患者。这种病被西医诊断为“乳糜尿”,医生多无良策。体会到患者病痛难除、求医无门的痛苦,王绍和在继承父辈治浊经验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数年的临床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中医治疗乳糜尿的“一方八法”,并提出中医对乳糜尿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护理、预后等一系列观点,以及络脉瘀阻与乳糜尿淋巴管阻塞的机理相对应的论点。  由于临床疗效日渐显著,王家治疗乳糜尿的声名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病患覆盖全国各省市及自治区。王绍和所在的淮阴区丁集卫生院就这样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专科医院。  1984年,江苏省卫生厅拨专款在丁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乳糜尿专科医院。王兆凯、王兆军也先后进入该院随父出诊,加入到乳糜尿治疗的研究中。父子三人共同完成了“乳糜尿中医治疗”、“消糜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等科研成果,研制的“乳糜冲剂”获国家发明专利。  站在王氏先辈们的肩膀上,王兆凯、王兆军并未满足现状,而是努力在家传医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们在父亲“一方八法”乳糜尿治法的基础上,又总结发展了穴位膏贴、熏蒸、外敷、针灸推拿以及丸、散、膏等多种疗法。为了分享王氏治疗乳糜尿的经验,完成父亲生前心愿,2002年,王兆凯、王兆军总结王氏家族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共同编著了《乳糜尿中医证治》一书,弥补了医学界没有治疗乳糜尿医学专著的空白。  除了家传的乳糜尿诊治,王氏兄弟还像父亲一样“痴迷”于研究清代淮阴著名中医吴鞠通的中医理论。“如果说张仲景是中医学的泰斗,那么吴鞠通就是温病学的巨匠。”王兆军说,作为一代淮医大师,吴鞠通编著的《温病条辨》是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他对于温热性疾病的辨治,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多年来,王氏兄弟在吴鞠通学术研究上孜孜不倦,携手出版了《吴鞠通医案析评》,并参与编纂了《吴鞠通研究集成》等书。  杏林耕耘不言倦。如今,王兆凯、王兆军的个人简历上挂满了各种荣誉和成就。他们成为两项市级非遗项目——王氏祖传乳糜尿治疗技术和吴鞠通温病治疗技术传承人。王兆凯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王兆军也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常委、省中医药学会名家流派研究会副主委,所主持的乳糜尿专科是淮安市首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并通过了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的中期评审。  ◎杏林佳话:  中医世家出了一对兄弟名医  王兆凯、王兆军兄弟俩,哥哥王兆凯年逾古稀,弟弟王兆军也岁过花甲。不过,老哥俩都精力充沛。尤其是王兆军,上下楼一步两台阶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动作。说起两人的从医,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父亲王绍和。  “我们家世代行医,已经到了第五代。”王兆军介绍,兄弟俩迈进中医学大门,始自继承家传医术。根据王兆凯的讲述,他们的祖父王致和、堂祖父王景和均为淮上清末民初名中医。父亲王绍和16岁跟着伯父学医,20岁悬壶乡里,1936年进入镇江医政学院学西医,新中国成立后再读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1959年,王绍和开始研究乳糜尿中医治疗,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声名大噪,曾一度出现“院在苏北一乡村,名传中华各省市”的盛况,因此,王绍和获得了省劳模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王绍和膝下共四子,老大王兆凯和老三王兆军成为祖传医术的衣钵传人。“一开始我并不想学医。”王兆凯说,年少时的他喜好文学,但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弟弟们都还小。父亲对我说,‘尔乃哲嗣,医将何传?’”于是,1960年,王兆凯考入医专,开始了从医生涯。  王兆军则在上世纪7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开始随父从医。从夹着书本在淮阴卫校医士班旁听西医学,到在中药房做临时工,再到赴盐城卫校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王兆军的身上更肩负着父亲王绍和对中西医结合的理想。“父亲认为,单纯地学习中医是行不通的。”王兆军说。  对于凡事爱“悟”,颇有些小“自负”的王兆凯,王绍和给予的是适时的点拨和“泼冷水”;而对年纪较小的王兆军,王绍和的教法则更严厉。初学中医时,王绍和要求王兆军每天背一首《汤头歌》。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王兆军也坚持了这种勤奋的学习方法,最废寝忘食的时候,他能够将《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教科书熟练地背写。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氏兄弟通过各自的努力钻研,不仅将家传医学发扬光大,在乳糜尿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建树颇多,双双成长为新一代的淮上名医。  2016年2月,第三届“淮安市名中医”名单发布,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院长王兆军入选。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十多年前的第二届淮安十大名中医的名录上,有一个相像的名字——王兆凯。先后享誉“淮安市名中医”称号的王兆凯、王兆军,确实有着血缘关系。他们是亲兄弟,也是同传家门绝学的师兄弟,更是在中医学领域亦师亦友的同行。耕耘在杏林的王氏兄弟,究竟是如何“描绘”出这段杏林佳话的?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带着这些疑问,淮海晚报记者与王氏兄弟进行了对话。&&&&淮海晚报记者&何弦  ◎仁术仁心:大医有德济疾苦  采访中,记者发现,王兆凯、王兆军兄弟俩的性格各有特点,对中医学也各有独到的见解。但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医德、医品却一脉相承。  在王氏兄弟眼中,父亲王绍和既是医术上的良师,更是他们人生观上的领路人。“其实,药物治疗只是中医学的一面。学习中医理论,对塑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很有好处。我们继承父亲最大的瑰宝是医德。”王绍和曾对两兄弟说:“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知人事,不能为医。”在日常行医过程中,王绍和也竭尽全力为患者“精打细算”,碰上经济困难的患者,他经常自己掏钱或想办法治疗好病患。多年来,王氏兄弟也用行动秉承着父亲的言传身教。  “视病患如亲友”是了解王氏兄弟的人对他们的深刻印象。2014年10月,一名湖北黄石的年轻乳糜尿患者来到王兆凯的门诊求医。因家中贫困,该患者早早辍学,四处打工,却不料患上了乳糜尿。虽特意赶到淮安来求医,却苦于囊中羞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兆凯不仅多次完善治疗方案以缩短治疗时间,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药物,精简各项检查,还把自己的饭卡拿给患者使用。  现任吴鞠通中医研究院院长的王兆军则一直告诫弟子和全院员工,“永远坚持优良的医学品德”。由于平时接触穷困患者多,王兆军对他们感同身受。对待病患,沟通不厌其烦;昂贵的药品,他能不开就不开;门诊病人买药少个十几、几十块钱,立马自己垫上。“这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病人却很重要。”王兆军说。  不仅如此,牢记职业和社会责任的王氏兄弟,时至今日都保持着“走到哪,学到哪”的习惯。师承家学的王兆凯原本专攻中医内科、妇科。2012年,王兆凯受聘于解放军八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实际急诊中遇到的病患“逼迫”他不断加强对消化科、关节病等其他门类疾病的学习和研究。“不学不行!不然怎么服务患者?”王兆凯说。  历任江苏淮阴县乳糜尿专科医院医生、副院长、院长,淮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淮阴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淮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兆军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无悔”的脚印。“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淮安市劳动模范”、“淮阴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淮阴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王兆军停留过的地方总有荣誉加身。他先后主持的“乳糜尿的中医证治”、“乳糜尿的中医证治”、“消糜汤治疗乳糜尿的探讨”、“淮阴区慢病防治”、“实施合作项目妇幼保健措施的探讨”等五项科研项目分别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淮安市科技二等奖、四等奖,淮阴科技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用他的话说,“每到一个新岗位,都要学到新知识、进入新角色。”  除了医学方面的诸多头衔,王兆军还是淮安市科协委员、淮安市科普专家讲师团专家组成员。在业余时间里,他还有无偿献血服务队志愿者、红十字会义务宣传服务志愿者、健康教育志愿者等身份。从医几十年来,王兆军坚持无偿献血约11000毫升,因此也获得了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红十字会联合颁发的“无偿献血金奖”。就在记者采访王兆军的当日,他一边忙着坐诊,一边见缝插针地为在第二天开办的面向一所乡村中学老师的中医养生保健义务讲座备课。迄今为止,淮阴县的所有乡镇、80%的企事业单位都留下了王兆军义务演讲的足迹,受惠者包括普通老百姓、乡村干部、公务员、老师、青少年、消防队员等等。“父亲曾说,‘不药是中医’。有时候,医患的语言沟通和调理指导往往胜过良方。所以,在门诊上不能满足的医患沟通,我就到健康教育的场合去补。”王兆军说。  王兆凯、王兆军(前排中坐者)和弟子们合影  ◎桃李芬芳:传承淮医品牌不遗余力  王绍和曾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虽然年龄大了,王兆凯、王兆军却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仍奋战在医疗第一线。如今,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将家传医术和自己平生所学传承下去。  “时代变了,想学中医又能学下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个中医的培养周期很长。按照现在的医学院学制,学13年才能上临床。而相比书本理论,临床实践在中医学习中占七八成。也就是说,一名中医,到40多岁才能有小成。”兄弟俩感叹。  “肩上有担子。”感受到淮医传承的紧迫性。多年来,王氏兄弟广收弟子,桃李芬芳。目前,王兆凯经过公证的学生有5人;王兆军则多达11人。带徒弟的同时,他们也在忙着著书立说和继续完成科研项目。王兆凯一生创新了很多中医理论,他正着手进行整理,准备将家传医术和自己一生积累的方、药总结归纳出来,编著一部《王兆凯医案医话》。王兆军则在完成一个中国中医科学院交办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江苏省地方志中医药文献的辑录与整理”后,又忙于进行一个名为“基于吴鞠通文献挖掘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研究与开发”的科研项目。  “时代变了,中医也应该‘变’。”在对未来中医的发展思考上,兄弟俩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王兆凯说,相比西医,中医属于宏观认识思维,具有西医不具备的灵活性,“中医治病,要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会因环境、地点、时间、性别等因素而差异很大。所以,淮医应将前人的验方与各种环境,以及新出现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诊治。同时,‘中西’结合并非指中医药结合,而是将西医的微观学和先进仪器作为中医望诊的补充。”  王兆军的想法更加“前卫”。“我们正在开发软件,想把‘互联网+’运用到中医治疗上。把吴鞠通、张仲景、孙思邈等中医名家的所有验方、医案等学术经验归集到电脑里,进行分类,并做出症状检索,再加入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的建议,以帮助刚上临床或基层的全科医生选择最适合的药方,尽快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在参与淮阴区24个乡镇中医药工作的督导过程中,王兆军深切感受到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缺乏,这也是他发起该项目的一个初衷。他表示,虽然目前业界关于把中医理论智能化是否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的争议尚无定论,但在他看来,相比传统的“个人中医”,一个把众多医家的学术集大成的智能化体系,胜过一个知识、经验有局限的医生。而且,“智能化是未来避无可避的趋势。”  兄弟争辉,一片丹心济安澜  ——记淮安市兄弟名中医王兆凯、王兆军骨伤科_淮安市中医院网站欢迎您
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骨伤科
接骨疗伤 中西并举
&&&&在这里,卧床十年的高龄老人可以自由散步了;在这里,可能截肢的病人又健全地重新活跃在居住的小区里;在这里,很多患者都体验过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的微创手术;在这里,花最少的费用就能得到知名骨科专家的诊疗……多年来,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我院骨伤科从患者需求出发,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从颈、胸、腰椎病变,到复杂骨创伤、关节坏死等重症的治愈,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成为了众多患者心目中享有美誉的品牌专科。
该科十分注重接轨高端,柔性引智,在全国著名骨科专家、上海长征医院陈爱民教授等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突出中西医结合,开展微创手术、手法正骨、器械外固定、功能锻炼等一系列特色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方法治疗创伤、骨折、脱位、感染、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炎、腰椎结核、骨肿瘤等常见病和疑难病,疗效显著。
在继承传统疗法的同时,该科积极开展各种骨科手术,常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等。早在2002年,便率先在全市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开展经皮穿刺颈椎间盘、腰椎间盘切吸术,脊柱侧弯畸形矫形术、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等,疗效显著,患者痛苦小,功能恢复快。
2013年,有着丰富微创经验的秦建中主任医师加盟我院并担任骨伤科主任,使该科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功开展多例以微创方法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运用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该科开设床位50张。
该科始终坚持创新理念,以学习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求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联系电话:
主任中医师
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主治中医师
主治中医师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eb/wsj//3353563.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Apache/2.2.3 (Asianux) Server at wsj. Port 80淮安市中医院
提到血管保养,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年人才会关心的事。但你知道吗?近年来频频曝出的白领猝死事件,正是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年轻化的征兆。心肌梗死、脑出血、脑血栓……对于中青年人来说,这些疾病越来越不陌生了。事实上,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再加上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因此,过了30岁,我们就应该像爱护容貌与肌肤一样,学会呵护、关爱血管。算一算,你的血管几岁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中青年人,表面看起来依然精力充沛,连感冒都少得,却忽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其实是身体里的血管已经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弹性所导致的。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让人看着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曾指出,现代人生活条件好,肥胖成了通病,可你想过没有,即使儿童期轻微肥胖,血管中积累的脂肪也足以让你在一二十年后,也就是30岁左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国外有一个“血管年龄自测题”,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情绪压抑;2.过于较真;3.嗜吃方便面及饼干、点心;4.偏食肉类食品;5.不愿运动;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7.爬楼梯时胸痛;8.手脚发凉,有麻木感;9.忘性大,经常丢三落四;10.血压升高;11.胆固醇或血糖升高;12.直系亲属中有人死于冠心病或中风。如果你符合其中1—4项,说明你的血管年龄尚属年轻;符合5—7项,提示血管年龄超过生理年龄10岁以上;符合8—12项,说明你的血管年龄将比生理年龄大20岁以上。后两种情况的出现,提示你患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的可能性较大,到了该调整生活方式的时候了。  血管“天敌”黑名单 1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三四十岁的人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2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30岁以上的人大多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为“熬夜族”。从养生角度来说,晚上11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保证肝脏代谢血流的时间。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美国科学家50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还有研究发现,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4运动少,血管垃圾多。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5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6坏心情伤血管。瑞士专家最近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血管最喜欢十件事保养血管并非难事,但首先要知道它到底最喜欢哪些生活习惯。8:00称体重、喝杯豆浆称体重每天早上排尿、排便后的体重数值比较准确。一旦体脂指数,即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超过28就算肥胖,会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心跳加速,对血管壁产生不利影响。肥胖人群往往血脂偏高,会导致脂质沉积,动脉硬化风险升高。因此,要养成每天一早称体重的习惯,早察觉发胖苗头,并及时改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预防超重和肥胖,保护血管。喝杯豆浆早餐时喝杯豆浆,不仅美味,还对血管有益。沈雁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豆浆是很好的豆类制品,富含身体不可或缺的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等。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区别在于,从肉类等摄入动物蛋白的同时也会摄入脂肪,一旦过量就会造成高血脂、脂质沉着、血管硬化,而植物蛋白不存在这个问题。建议大家适量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物美价廉的豆类就是不错的选择。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对延缓衰老、应对更年期、预防动脉硬化、保护心脑非常有益。值得提醒的是,榨豆浆时最好多加几种食材,除了常用的黄豆,还可以加入黑豆、红豆、绿豆、花生、芝麻,既美味又营养。另外,喝豆浆最好别加糖,以免热量超标。10:30每坐1小时活动10分钟国际研究发现,久坐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久坐会减缓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一些物质消耗不掉,便会在血管壁沉积下来。久坐者大部分是脑力劳动者,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导致血管长期收缩并由此带来伤害。10:30处于上午工作时间的中段,此时活动10分钟可以放松情绪、减轻久坐的影响。专家提倡,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10分钟,眺望远方、拉伸四肢、散步等舒缓运动均可。12:00摄入多彩蔬菜、来块清蒸鱼摄入多彩蔬菜午餐在一天饮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议最少吃够5种以上的蔬菜,能强健血管。中医讲“五色”入“五脏”,分别是红色入心、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青色入肝。现代营养学认为,不同颜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且含量不同,摄入蔬菜的种类越多,吸收的营养越全面。蔬菜中含有机体不能合成的维生素C、花青素、膳食纤维等,有利于抗氧化、排出肠道垃圾,保持血管弹性。来块清蒸鱼“研究发现,鱼肉脂肪含量较少,一般在5%以下,却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改善脑细胞、神经系统功能,还能延缓动脉硬化进程,保护血管弹性。”脂肪少、热量低的鱼肉备受各国医学专家的推崇,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吃鱼3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下降30%。值得提醒的是,烹调鱼类时最好不要煎烤油炸,清蒸法清淡少油,最能体现鱼肉的优点。15:00苹果当下午茶、吃点核桃苹果当下午茶富含果胶、果酸、维生素C的苹果常被称作“全科医生”。其中,果胶号称“血管清道夫”,可减少肝脏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脂质沉积、维持血管弹性。苹果还有减肥作用,美国一些肥胖人群甚至将一周中的某一天作为“苹果日”,以求减肥降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水果,苹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且升糖指数不高;中医认为它性平,男女老少皆宜。吃点核桃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保护血管有益。特别是下午工作疲劳时,吃点核桃可以增添脑力、维护大脑神经功能、缓解疲惫。但核桃含油脂较高,不宜多食,一般一次两三个,一天不要超过7个。17:30提前两站下车、远离高油高盐食物提前两站下车运动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细胞,有助增加血管的粗度和弹性,使小血管的数量增加。一些经常手脚冰凉的女孩注重锻炼后,由于心肺功能得到提高、末梢循环得到改善,症状明显缓解。遗憾的是,很多人把“没时间”当借口不锻炼。真想锻炼总有办法,比如少开车,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下班时间比较宽松时,可提前两站下车,步行回家,增加锻炼量。步行是最好的运动。  远离高油高盐食物胃的排空时间一般为4个小时,因此到下午5点左右,很多人会觉得饿,更可能“饥不择食”,摄入洋快餐、方便面等高油、高盐食物。但高油食物会提高血脂水平,盐摄入过多可造成血压升高,最终加速血管老化,威胁血管健康。晚饭前如果感觉饥饿难耐,最好以苏打饼干、牛奶等暂时充饥,远离高油高盐食物。19:00喝碗杂粮粥晚餐喝碗杂粮粥对保护血管是十分有益的。五谷杂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比如花青素、类胡萝卜素、β葡聚糖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活到86岁,他的养生经验就是“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喝粥时,搭配木耳、海带、芹菜、香菇等,保健血管效果更佳。  另外,咱们再教给大家一些日常护血管的小窍门。  1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醋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  2饭前运动,帮血管驻龄。国外研究显示,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打门球、打乒乓球、慢跑、游泳、爬楼或登山,都能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轻化”程度,防止变老。如果饭前适度运动,保护血管的效果更好。  3每周两块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4喝绿茶品红酒。平时不妨喝点绿茶,因为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或者每晚用玻璃杯喝上大半杯(约100—150毫升)红酒,它具有抗氧化作用,一周喝上四五次,能很好地软化血管。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