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帕金森氏病?成都西南脑科医际院

帕金森氏病症状有哪些-高唐脑科网
  帕金森氏病一旦发作就会给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可能更多人对帕金森氏病的关注集中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方法上,其实注意了解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及时对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时机进行把握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我们只有清楚帕金森氏病的症状才可以及时抓住治疗时机,那么帕金森氏病症状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帕金森氏病症状有哪些?帕金森氏病症状如下:  一、运动障碍:是最具残疾性的帕金森氏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不协调,写字越写越小,精细动作不能完成,不能完成连续动作.开步困难,不能迈步,慌张步态、走路前冲、呈碎步等。  二、震颤:帕金森氏病症状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  三、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四肢、躯干、颈部和头面部肌肉,失去柔软性,活动不灵活,帕金森氏病症状主要表现手指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腕关节伸直,头前倾,躯干俯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四、运动障碍: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运动徐缓、患者运动迟缓、动作困难吃力、缓慢,这也是帕金森氏病症状。  五、其它症状:帕金森氏病症状还可出现多汗、便秘、油脂脸、直立性低血压、尿频、排尿不畅、尿失禁、性功能障碍、表情淡漠、情绪低落。  相信大家现在对“帕金森氏病症状有哪些”这个问题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帕金森氏病的发作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注意及时把握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时机,就需要大家对帕金森氏病的症状进行了解。如果您对帕金森氏病症状不了解,可以继续浏览我们网站上面的其他文章,也可以点击在线专家进行咨询。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家免费在线义诊活动
其他疾病导航
相关推荐阅读
【癫痫病在线咨询平台】 Copyright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老年痴呆门诊||||||||
治疗脑萎缩、帕金森病新突破
详细地址: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
营业电话:暂未公开
提示:输入附近建筑物名称更容易定位哟^_^
正在验证该地点能否定位,请稍后……
恩…没有找到与您输入匹配的地点~~
* 是不是文字输错了?
* 换个其它的叫法试试?
地点不能为空
&&&&&&&&&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医
院,始建于1929年,座落在重庆歌乐山下的高滩岩。医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
米。工作区由门诊楼、康复楼、烧伤楼、影像楼、中心楼、专科楼、爱婴楼、科教楼、药械楼、
感染楼组合为一体,病房设施标准化。全院工作人员2000余名,其中副教授以上人员近300名;在
医疗主系列中,65%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护理系统中70%以上为大专学历。     医院设4部(医教部、政治部、院务部、护理部),40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学
科1个(烧伤研究所),全军专科技术中心5个(烧伤、肝胆、传染、妇产、药理);博士学位授予
权学科9个(烧伤、肝胆、传染、消化、泌尿、骨科、心内、皮肤、康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28个。此外,先后建有星源激光治疗中心,心肌激光治疗中心,帕金森氏病治疗中心,肾病透析
中心,介入治疗中心,整形美容中心,基因诊断治疗中心,眼底病治疗中心,屈光不正准分子激
光治疗等专病中心。     诊疗设备先进,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设备,如核磁共振(MR)、CT、ECT、X线刀、直线加速器
、数字减影仪、彩色B超、自动生化分析器,各种内窥镜、细胞刀、聚能刀、多弹头自动导航治疗
系统等。     医院开展床位1250张,年门急诊量40余万人次,年收治病员2万余例次;长年承担1000多名研
究生、本科生、大中专生、进修生临床教学任务和100余项科研课题,平均每年获科技成果奖10余
项,有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998年以来,每年公开发
表的论文数,居全国众多医院中的前10名。     医院管理科学化、信息网络微机化,在全军教学医院中率先启用"军字一号工程"管理软件,
对病人医疗信息、用药信息、医疗费用信息在网上运行,并开展网上远程医疗会诊与教学,以及
院区网与校园网、英特尔网互联。
  门诊部、 普通外科、 脑外科、 胸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 儿科、呼吸科、
心内科、中医、风湿科、 血液科、 消化科、 皮肤科、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传染科、烧
伤科、特诊科、康复理疗科、整形科、肿瘤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急救部、骨科。 医技科室:
超声诊断科、病理科、检验科、放射科、输血科、核医学科、手术麻醉科。 核磁共振(MR)、CT
、ECT、X线刀、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仪、彩色B超、自动生化分析器,各种内窥镜、细胞刀、聚
能刀、多弹头自动导航治疗系统等。
  何国祥,男,97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现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正式会员、中华医学会心
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委员和起搏学组委员、全军
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
事和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0个学术团体的职务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特邀编委。 擅长于心血管病重、危、
急症的抢救(特别是心、肺、脑复苏),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和介入心脏病学。在国(境)内外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国内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70多篇,首次发现、报道和命名了心室
起搏的“P-S”现象,首次在国内报道心室起搏的T波电张力性调整现象。科研方向为冠心病发病
机理与防治,重点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及干预研究。获医疗、科研、教学成果奖分别为6
、2、1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立三等功2次、受嘉奖7次。个人
简况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和《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   吴雄飞,1961年生,1983年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五年制本科毕业,分配到本院泌尿外科任住
院医师;1986年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泌尿外科主治医师;1992年攻读我
校博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并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
参加总后出国留学人员外语强化班结业。1998年11月任泌尿中心副主任兼肾科主任, 1999年担任
重庆市首届器官移植专委会委员,2000年任肾科教授、主任医师。 吴雄飞教授长期从事泌尿外科
、肾功能衰竭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1995年 独立开展首例肾
移植成功,其后儿童、PRA阳性、老龄、顽固心衰病人等高危肾移植相继取得成功,使我院肾移植
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现已规模化开展,成功率95%以上。同时,吴雄飞教授迅速追踪国内外肾移
植先进水平,带领全科于2000年初实施西南地区首例肠道内引流式胰十二指肠肾联合移植术成功
,2000年6月与胸外科合作施行了了我国第一例心肾联合移植术获成功。吴雄飞教授在肾脏内科方
面也造诣颇深,常规进行肾活检穿刺规和肾脏活检病理,并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血液透析和连
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戒毒、血浆置换加CRRT治疗慢重肝肝肾综合征、CRRT对心脏移植和肝
脏移植后的肾脏支持等新业务新技术。这一系列成就显示了吴雄飞教授在肾脏移植、联合器官移
植、肾脏外科、肾脏内科及血液净化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是国内军内为数不多的肾脏内外科高级复合型人才。 吴雄飞同志在科研教学方面成绩显著,199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30余篇,参加专著编写出版10部
,其中主编、副主编、主编助理各1部。98年以第一作者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缓评。培养毕业
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门诊时间:周二上午8:00---12:00 地点:西南医院门诊二楼,挂肾科号 电话:023-
转73037 门诊时间: 周三上午8:00---12:00 地点: 西南医院门诊一楼 挂泌尿外科号 电话:
023-038 其它时间电话:023-(主任办公室)  叶庆佾,1933年生,1954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皮肤科教授,硕士导师,任全军皮肤病专
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艾滋病性病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中华医学会重庆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重
庆市性病防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从事皮肤病性病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对皮肤病性病
诊治尤其是各种疑难重症的诊断处理有丰富经验,在医学真菌、皮肤病理、性病防治、医学美容
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参编专著九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一、二、四上午。   朱 刚,男,1960年8月生,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脑外科副教授,医学
博士学位,硕士导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近20年,在颅脑创伤救治、颅脑肿瘤、脑血
管病等神经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尤其在脑血管病的介入
治疗(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颅内肿瘤、脊髓血管畸形的栓塞及超选化疗)方面
有丰富经验。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目前是亚太地区国际神经
介入医学学会会员,西南地区美国GDC系统独立操作授权唯一获得者。在GDC(电解脱微弹簧圈)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高伯元,男,1950年生,197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现任西南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从事脑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
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脊髓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伤有较全面丰富的临床经验,特
别对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等高难度手术的技巧有独到之处,最早在西南地区开展血管内介
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等,参加院抢救复苏工作20多年,对危重疑难病人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医
术精湛、医德高尚。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编专
著1部,发表论文20多篇。   冯 华,男,1963年生,198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医学博士,优秀青年神经外科专
家,师从著名专家易声禹教授、段国升教授、刘承基教授、高立达教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
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高压氧科、神经精神病科)主任、副教授、副主
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华神经外科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解放军神经外科学会委员
、第三军医大学科技委员会青年学组常务委员、重庆市科技评审专家组成员。兼任第三军医大学
学报常务编委、重庆医学编委等。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6年,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手术精湛,科研创新能力强,锐意进取,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近年来率先在西南
地区开展了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细胞刀”、脑内窥镜手术、神经导航显微神经外科等多
项微创伤神经外科新技术,使科室水平在西南地区保持领先地位。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脑深部肿
瘤、重型颅脑外伤、帕金森氏病、癫痫等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医德医风高尚
,备受患者及同行赞誉。 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首届涂通今中青年神
经外科医师奖学金二等奖1项,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总后科技新星提名
。负责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410主题子项目、军队“九五”指令课题
专题及分题各1项 , 重庆市中青年专家基金项目、第三军医大学科研开发基金项目、西南医院科
研基金项目各1项。主编《神经外科医师进修必读》及参编专著等9部,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硕
士生6名。   王宪荣,男,1958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现任第三军医大学专
家组成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神经外
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第三军医大学科
委委员等。兼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四川医
学等7种专业期刊编委或常务编委。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40余年,对脑深部肿瘤、脑血管病、重型
颅脑外伤、癫痫及先天性颅内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精湛,尤其在脑血管病(动脉瘤等
)的外科治疗方面有很高造诣。医德医风高尚,备受患者及同行赞誉。近年来致力于微创伤神经
外科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底、脑干等肿瘤,神经导航显微手术,亚低温
治疗等,取得很大的成绩。 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
三等奖4项,现承担全军“九五”攻关课题2项、国家863资助子课题1项,主编《神经外科医师进
修必读》及参编专著等11部,培养硕士生1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二、四全天。   孙 远,1964年10月生,198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现任口腔科副主任,副主任
医师,副教授,博士学位。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会员,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常
年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工作,口腔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独立工作能力强。对本
专业疑难杂症的诊治、颌面外伤等危重急症的急救有较强的能力。现能熟练完成诸如唇腭裂修复
、面神经解剖、口腔癌病灶切除+颌颈联合根治、口腔颌面大面积缺损的整复、上下颌骨切除等大
中手术操作,特长于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术及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治。  联系电话:023-   李慧增,1935年生,1962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博士导师,任中华口
腔医学会理事、全军口腔医学专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头
颈专业组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口腔颌面部战、创伤治疗、肿瘤诊治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畸
形整复工作,具较深造诣。主编专著一部,参编两部;“人工舌游离皮瓣再造的临床研究”等成
果获“残疾人康复协会”科技成果奖、军队科技进步奖。   应诊时间每周一、二、四、五上午。  吴宗耀,1934年生,195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康复理疗学教授,博士导师,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军康复理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物
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主编、《中华理疗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
17名。 长期从事康复理疗的理论研究与诊治实践,从事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已42年,专长
于理疗学、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骨科疾病及神经科疾病的康复。 应诊时间每周二全天。 吴莪
如,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呼吸内科教授、硕士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
呼吸分会委员、《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专家、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临
床经验,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呼衰、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方面造诣较深;获军队
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各1项,参编专著4部。  应诊时间每周二、三、四全天。 应诊时间每周一、五全天。   王曙光,1959年11月出生, 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
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腹腔镜学组重庆市召集人、《第三军医大
学学报》编委、《消化外科》杂志编委。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参
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董家鸿,1960年3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1985年和1993年先后获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
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
胆道外科学组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军队科技
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医学会理事、重庆医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普
外专委会委员、诺华肝脏移植专家委员会委员、《消化外科》副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
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编委、《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创伤外科杂志》编委。自1998年12月起任肝胆外科中心主任、
重庆市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2000年5月任西南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军
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 主要学术成就:
在低灌流及胆源性脓毒症所致急性肝功能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中有新的发现,提出了新
的理论观点和见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肝血液转流下的离体肝切除术治疗肝门区巨大肝癌;成
功地开展了首例急诊肝移植救治暴发性肝衰竭,临床肝移植的手术成功率及近期疗效居国内领先
水平;创用了胰腺段囊性扩张胆管切除术治疗肝外胆管囊肿以及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右肝管结石
等一系列创新术式;为改进复杂肝胆胰伤病的外科治疗效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本立,1931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肝胆外科教授,博士导师,任中华
医学会外科学会实验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普外专业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
四川分会外科专业组委员、《中国基础与临床杂志》副总编、《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委、《中
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等职务,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肝胆胰肿瘤、胆道狭窄
与损伤、门脉高压等影像诊断及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十项,参
编专著八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二、四、五全天。  蔡景修,1932年生,1960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肝胆外科教授,硕士导师,任四川省抗癌
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门脉高压症学组委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等职务,长期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工作,在肝胆管狭窄、门脉高压症的
外科治疗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高超。创用脐静脉修复胆管缺损、远
端脾腔静脉分流术、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和肝方叶切除术等,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三等奖5项,参编专著五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一、三全天。   李奇芬,1932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现任全军传染病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硕
士生导师、《免疫学杂志》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特约编委。长期从事传染病基础和临床研
究,对病毒性肝炎诊治尤其是丁型肝炎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其
中二等奖六项(第一、二作者各两项),发表医学论文八十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二、三、五全天。 应诊时间每周一至五全天。  吴嘉惠,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儿科教授,硕士导师,任全军儿科专
业组顾问、四川省妇幼保健学会委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
等职务,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精通儿科专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保健,近年主要
从事营养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三,重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应诊时间每周一至五全天。     孔祥英,1944年生,1968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儿科教授,硕士导师,任重庆医学会儿科
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医学会儿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优生优育协会专家组成员、《中
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等职务,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
危重病人的抢救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微量元素锌与儿童生长发育及
免疫功能关系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参编专著5部。   应诊时间每周日上午。     何念海,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任重庆市医学
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等职务,长期从事儿科临床
工作,在小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小儿包茎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
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编专著7部。  应诊时间每周六上午、周日全天   王宇明,1951年生,1962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感染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
学会感染病学会全国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军科技委员会委员、三
医大科技委员会委员、经全军感染病专委会推荐任新一届主任委员、中华病毒学会全国委员(待批
)、三医大学报常务编委、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肝脏及重庆医学编委,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重症肝炎/肝
衰竭的研究;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变异研究;乙、丙、丁型肝炎动物模型研究;肝再生研
究;感染病学学科发展研究;在技术上对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化等较熟悉。获全军科
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
科委重点课题1项、全军“八五”攻关重点课题1项,主编专著3部(1部正在编辑出版),发表论文
80余篇;1995年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每周一、四  顾长海,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学,感染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传染
病委员会委员、全军肝炎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全国病毒性肝炎治疗协作组成员、重
庆市肝病专委会委员、重庆直辖市药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检验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人民军医及中
华肝脏病杂志特约编委、肝脏编委、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委员,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重型
化机理研究,主编《疾病基础与临床》、《传染病学新进展(I卷)》、《临床细胞免疫学》、《
传染病学新进展(II卷)》、《药物与肝脏》、《急性肝衰竭》等专著,198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
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军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享受政
府特殊津贴。  应诊时间:周一、四全天。  
&&发表评论(2000字以内)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本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删除其管辖留言内容
·您在本网的留言,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多150个汉字)
| 客服热线:010- |
Copyright&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地球城&&&&&&&&帕金森氏病治疗二十四年的历史经验之谈_好大夫在线
帕金森氏病治疗二十四年的历史经验之谈
全网发布: 10:42:05
发表者:陈国志
(访问人次:1357)
& & 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起始& & 1992年,我刚开始做帕金森氏病的时候,南京脑科医院只有一台效果很差的头颅CT,当时的立体定向仪还没有与CT结合的,基本上还是沿用脑室造影,术中X光拍摄正侧未片,靠第三脑室前后联合造影显示的划线确定大脑原点,然后在根据人体解剖的丘脑、苍白球等脑内核团的解剖坐标值,通过X射线放大系数的转换,在X光片上划出目标靶点的位置,然后再除以放大系数,这样可以得到实际核团的空间坐标。& &这个早期的工作特点是根据国外此类手术的方法进行的,连脑内核团的空间坐标位置信息也是参考外国人的人体解剖数据,因此其准确性自然是有所下降,因为人种之间得解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脑室造影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伤,而早期的造影剂又多用泛影葡胺,经常在手术中遇到患者呕吐的情况。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因为患者头颅是被固定在一个封闭的头架之内,十分笨重,不可能采用头颅侧位,呕吐物经常有窒息的危险!& &这里的危险尚不仅如此,术中因为涉及到计算的问题,医生需要拍片,划线,计算等,经常需要重新洗手,重新穿衣的问题,因此医源性的感染几率也增多。而立体定向手术的感染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早期手术的安全性与现在的手术比较具有天壤之别!& &后来,在1994年左右,我们开始使用国产的CT下定位的立体定向仪,不再使用脑室造影的方式。但当时的使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仍然沿用的是核团解剖坐标相对值定位方法,就是与脑室造影的方式一致,仍然采用外国人或中国人的平均坐标数据,通过放大系数的转换来求得实际的坐标数据。这种方式避免了一些因为脑室造影所产生的麻烦和弊病,但却没有解决根本的直观定位问题。& &从1999年开始,我在全国各地会诊帕金森氏病时,我开始使用直接定位方法。当时通过近三百例的手术实践,基本上肯定了其有效性比传统的解剖值定位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治疗效果更佳。逐渐地凡是在我曾经指导过的各级医院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其他许多医院也逐渐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有部分医院仍然采用原来的方式。二、演变& &1999年,我设计了第一款有框扫描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当时的定位标志是采用两边三条线方式,缺前后边,只有左右两边,其中中间线与框架垂直,其他两条线与中间线之间形成一个等角,使平行于主框架的高度值永远等于两个边线夹角线的点距离。这样在任意一个平面之内测量此亮点之间得距离,就可以得到Z值。当然,XY值得获得是十分方便的,就是中间两个左右点之间得连线形成X坐标轴,中分此线并垂直就可以形成Y值,此区域内任何一个点与此两条经线之间得距离就是相应的XY坐标值,只不过也需要进行放大系数的转换而已。后来,我又增加了前后扫描标记板,使手术的定位更为方便。这套初级的手术系统,当时国内使用的医院大约有三十几家,为这些医院开展功能神经外科有较大的贡献!& &2004年左右,经过多年的实践,一直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当时的立体定向手术系统不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都采用二分之一的弓形臂方式。调整坐标时,特别是调整YZ坐标时必须双面调节。两侧操作有其稳定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有繁琐的毛病,特别是操作者调节时候经常造成手污染,更换手套需经常进行。这是在比较有意识的情形,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感染的几率就大增了。另一个问题是,所有定位扫描时,特别是经常使用的CT定位时,一定要使用适配器。这个适配器有一个十分讨厌的角度问题,也就是必需与各类CT的扫描基线平行的问题。有一部分老年人,而别是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头颈十分僵硬,有时候不得不十分勉强地强行将头颈保持在一个十分难受的位置以进行定位扫描。有一个极个别的情况,是我在吉林省通化通钢医院遇到的情况,要想把僵硬的头颅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机会不可能的,后来把患者的整个身体全部用被褥垫起来才可以勉强保持扫描位置。还有一次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一个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手术,为了放置要求的扫描体位,结果患者的呼吸道受到下颌骨的卡压,造成呼吸道不全梗阻,明显看到患者口唇发紫,不得不赶紧结束扫描。& &针对以上的困惑,2004年我设计了新款MD-2000系列立体定向手术系统,采用的有框扫描方式,扫描罩是八点方式,与CT/MRI结合时无需任何扫描适配器,患者可以任意头颅位置,特别是保持头颈的舒适位置和呼吸道畅通的位置。经过扫描的影像数据采用dicom3.0方式储存、传输、三维重建,通过注册马克上的中心点来确定空间位置。同时,也改进了弓形臂的方式。我采用的是1/4弓形臂,具有专利设计,同时采用滑动式子母弓形臂的方式,一侧安装两侧都可以到达,调节也只需要在医生比较顺手的患者左侧进行,这大大地简化了操作,术中接触污染的机会大大地降低。& 但是,有框扫描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改进,并没有改变患者在手术当天必须将手术定位架安装在头上的麻烦,特别是许多医院引进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治疗帕金森氏病,而是治疗肿瘤、高血压脑出血。肿瘤患者的手术基本是局限在活检等局麻方式下进行,安装有框头架尚可以接受,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则多有意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烦躁和昏迷病人不能予以配合,在病房安装头架确实十分不方便。即便是帕金森氏病患者,许多医院安装头架是在病房内进行,患者家属就在身边,看到安装框架的过程,对患者以及家属内心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而痛苦也是难以避免的。还有一部分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如冲动攻击行为、焦虑、、的患者,不配合或者恐惧心理十分明显,术前过多的疼痛往往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对手术的耐受性下降,甚至有手术前的行为失常表现。三、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设计和发明以及使用& &2008年,我根据以上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无框扫描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就是MD-2000A1型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其特点是扫描时无需再将手术头架安装在患者的头部,而是采用如神经导航的模式,头皮贴七八个马克,进行CT/MRI扫描,数据是dicom3.0格式,经过传输与重建,获得三维头模,在手术时患者才在手术室内安装固定头架,而且这个头架设计成半圆形,前面都敞开以适合全麻和开瓣手术。& 尽管当时的设计是源自于有框的基础,还保留了立柱的固定方式,但是已经使手术的范围和数量大增,很多帕金森氏病、、精神病、脑肿瘤、脑出血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而且克服了前面遇到的许多困惑。& 当时这款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就申请了专利,后来又有所改进,逐渐取消了立柱,改用了三点式固定设计,XYZ轴以及弓形臂不再是需要反复消毒的方式,而是采用无菌隔离膜保护的方式,使手术的便利性大为增加,同时手术的连续使用功能得以发挥。& 2014年,根据前期的设计和使用情况,主要针对头皮马克注册时的手工操作繁琐问题,还有医生调节XYZ轴的麻烦问题,我设计了具有具有自动传输功能和自动调节坐标功能的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就是MD-2000A1的改进款,并获得专利。当时的设计也预留了与神经内镜的结合方式,不必手术过程中人工把持内镜,可以在精确的软通道下进行内镜手术操作,这对于如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几乎是具有了几个重要的飞跃,实现了精确化、微创化、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四、再来谈一下今天的帕金森氏病的治疗& &现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国内的神经外科医生中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一部分人,觉得可以完全否定脑内核团切开术,几乎所有的手术都劝患者去接受脑深部刺激(DBS)手术,这是片面的和不负责任的!& 根据目前在美国和欧洲的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这些发达国家的患者做脑深部核团切开的手术的病例数要超过做DBS的患者数量,而且效果也是十分明显!难道这个问题是中国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医生不明白吗?我看也未必!人云亦云是一个方面原因,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理论与临床根底方面的浅薄也是另一方面的原因。& DBS手术在国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刺激反应的局限性、刺激电极周围神经胶质增生问题、局部感染问题、刺激失效问题、埋藏在胸壁皮下电池的失效问题、局部疼痛和心理感受的问题几乎没有人谈起!但是在外国长期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医生发表的对比性文章中,这些问题都被明确地展示出来,客观事实是不容回避的!& 帕金森氏病的治疗也应遵循分级处理的原则,就是:刚起病或者病情比较简单的患者不建议手术治疗,而是采用内科药物治疗为主的原则,口服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药物的效果很好,许多人可以坚持很长时间,长的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良好控制。对于病情逐渐进展,或者药物控制不好,或者药物反应逐渐增大的患者,可以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的精确定位切开方式来进行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费用不大,也反应轻微,术后可以不吃药或者少吃药,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时期。对于以后又复发的患者,可以推荐采用脑深部丘脑底核DBS植入方式来治疗,根据症状的单侧或者双侧以决定是否采用单侧刺激或者双侧刺激,这样又可以维持十年左右的时期。& 先做丘脑腹外侧核的毁损、苍白球腹后外侧部的毁损,并不影响未来实施DBS刺激的手术,因为后者是在丘脑底核上进行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不影响后续的刺激治疗方式。& 从来没有一种治疗方案是对所有的患者都适合的,也没有一种治疗手段是一步到位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明智的,科学的。对于像帕金森氏病这种基因主导型的疾病,考虑到患者的寿命周期与相应的治疗手段的衔接、适应是明智的,也是经济的,合理的。& 自1992年开始,我做过的2000多例帕金森氏病的患者,根据几十年的观察和体会,此病采取阶梯式治疗方式是可取的,也是科学的!本文系陈国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表于: 10:42:05
陈国志大夫的信息
各种原因引起的缺血、出血类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帕金森氏病的阶梯式治疗
陈国志,博士,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卒中与功能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博士,中...
陈国志的咨询范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西南脑科医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