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扞班生要什么招年要求、我们房产在檀香山公园里这边、是去三小读小学吗

张鸣:民国的三个面相 思想文化繁盛的时代     来源: 国家历史    不管怎么走,一直走到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败,它并没有实现一个真的专制,或者说是一个立体的专制。而且它的过程很漫长,在这过程中,实际上它给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的大学,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思想界,中国的艺术界留了特别大的空隙。      国家历史系列讲座之三    主讲人: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时间: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整理:王蕾)    民国的这段历史很有意思,它的确比我们此前的明朝历史、清朝历史要有色彩。如果真是想“发现彩色历史”的话,这个民国历史最有可能是彩色的。它很多可以呈现出非常截然相反的,面目各异的面目出来,很好看,也很好玩。    现在是民国热,我曾经做过这段历史,翻过一些史料,翻过这段时期的大批报纸,对这段时期的历史有点直观的了解,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民国的三个面相:第一个是制度面相;第二个我要考察一个现代化的面相;第三个我要考察一个思想文化的面相。    制度面相:在下降线行进    民国时期大分起来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北洋时期,一个是国民党时期。但是具体细分,它还有不同的阶段。在北洋时期,分得比较整齐的是“四个四”,即袁世凯四年、皖系四年、直系四年、奉系四年。国民党时期第一阶段黄金十年:,然后是抗战时期,内战时期。    袁世凯时期,开始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是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大总统没坐稳就开始帝制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袁世凯这个称帝,未必是像我们很多历史学家讲得是这个人特想当皇帝,做皇帝梦没做成,等等。    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他未必想回到所谓的君主专制去。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华民国最初的四年,就已经发生了历史的复辟。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袁世凯从做总统那天起就想当皇帝,所有的论证都是从后面往前推的。当时并没有人想,也没有人说好像他一开始就是一种专制的意图,没有证据。    在袁世凯没称帝之前,人们还看不到这个政权有溃败的迹象,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依然会称帝的原因,但是称帝以后不到几个月,就溃败了。历史上讽刺他说是“二陈汤”送了他的命。“二陈汤”一个是陈宦、一个是陈树藩、还有一个是汤芗铭。这三个人本来都挺忠于他的,后来都反了,送了他的命。但是我们看到,其实这是开玩笑,就说袁世凯的基本力量,确实在他称帝之后呈现出土崩瓦解的态势。    我认为有一点,不是因为袁世凯想把中国拉回到过去,他的行为是违反了当时中国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思想,老百姓都不同意。其实当时老百姓对民国很不感兴趣,发现民国真不怎么样。没有皇帝的日子还不如有皇帝好过,老百姓当时其实是这样想的。这也是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的缘故,他觉得中国没有皇帝镇不住。老百姓在有皇帝的时候不抗税,没皇帝了首先想到的是抗税。所以袁世凯觉得很麻烦,不光老百姓这样想,底下那些地方势力,尤其是地方军人更这样想,所以他就称帝。这样之后发现情况更糟。社会上层在清朝垮台之后,传统的意识形态:儒家伦理、忠孝仁义这一套崩解了。忠于谁?核心的价值没着落了。于是西方的进化论,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尤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就是严复从西方搬来的那一套,它成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袁世凯称帝触犯了这个进化论,触犯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上层,包括多数的手握重兵的军阀。所以,他崩了。不是蔡锷他们有多大力量,关键是他自己的人心散了。    在孙中山刚刚创立民国的时候,实行的是美国体制,就是总统直接统率内阁。因为孙中山对袁世凯不放心,于是把这个制度改成了法国制,就是半总统制。在总统和内阁之间多了个总理,而政治重心是在责任内阁不在总统。    袁世凯死后是段祺瑞执政当家,他当的是内阁总理,因为是责任内阁。袁世凯死后又重新恢复了民元时的国会。这就开始了皖系统治时期。    皖系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感觉至少在国家政治运行上,很像是一个民主国家。有国会、有参众两院、有议案、有表决、有责任内阁上国会述职、报告,虽然也是国会里头墨盒乱飞,茶杯乱摔,甚至开会打起来了。那时候看起来很像一个民主体制,但是很快就不行了。实际掌权的段祺瑞发现跟国会弄不明白,跟总统也弄不明白,就出现了府院之争。府院之争背后实际上是责任内阁或者说掌权的总理跟国会之间的问题。于是他就把第一届国会废了,宣布它到期了。国会议员觉得虽然我们时间上是到了,但是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履行职务,你应该补。段祺瑞说不能补了,于是就选了第二届国会。从1917年开始酝酿到1918年选出第二届国会,其中有一个叫徐树铮的智囊,操控组织了一个安福俱乐部,就在北京安福胡同的一个地方找了个大宅子,把这些头面人物进行联络,里面吃喝嫖赌什么都干,之后又往下派,往下。民元国会基本上还是选的,虽然选举人投票是糊里糊涂的,一团糟,因为中国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毕竟没有贿选。    到了第二届国会,两种方式,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贿选、买票。他们就是两层,第一次初选出来之后再互选,把人选上去,选成国会。大量都是贿选,公开的买票。当然也有比较横的,比如各地军阀,他打开票箱一看选出来的不是所需要的人,马上换票、重写。这事也有,但更多的是柔性的,就是买卖。这样通过买的方式,选出来一个第二届国会,人称“安福国会”。    显然,从制度层面上第二届国会就比第一届国会差了,但是后来皖系被北洋系里的直系推翻了,之后直系又恢复了民元国会。按道理说这个国会不是贿选的应该好一点,但殊不知经过这么长时间,这些国会议员早就已经很腐败了。当时北京有一个说法,就说逛妓院的,又说是逛胡同的,哪些人最多呢?——就是“两院一堂”,“两院”就是参众两院,“堂”就是京师大学堂,那时候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是特别喜欢逛胡同的。    到了直系的手里,曹锟想当总统的时候,他就开始贿选,那时候总统是由国会议员选出来的,他不像袁世凯,袁世凯不贿选,他是派人把两院给包围了,说我们都是公民,你们必须把符合我们要求的总统选出来,要是不选出来,我们就不让你们出去吃饭睡觉。这是用的硬的一手。曹锟用的是软的一手。他就说你们选吧,一人给你们发点补助,这补助就是五千大洋。当然也有便宜的,关键是看买卖的时候这个交易的结果。一般都是五千大洋。这就可以看到,到了直系的时候大总统就开始贿选了,皖系贿选国会,直系连总统都是贿选的。    到了奉系上台的时候,最初的一年多是搞了一个临时执政,执政府就在铁狮子胡同,现在还在。临时执政就没有国会了,然后临时执政的执政府干不下去了,塞一把草案之后没办法继续了,这时候张作霖就直接出来当家,他变成了军政府,安国军政府,他当大元帅,军政府就更没有国会了。    袁世凯时期,我们后来说他到称帝的时候已经是有点特务统治了,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因为思想犯罪被抓的人少的多得多,报纸还是可以抨击他,章太炎这种人的不满意,在底下骂还不行,还非得跑到总统府去大骂,砸桌子、打家具,最后无奈了才把他软禁起来。这个软禁可是非常优待的软禁,一个月给他发500大洋,好吃好喝。    在段祺瑞当政的时候,当时报纸骂段祺瑞骂的非常难听。但段祺瑞并没有因为这个骂去把人家报馆封了或者把人抓了,基本上没有。直系的时候,这方面也还可以。    到了奉系就开始实行管制了,尤其是还管大学。奉系接班的那时候我们都知道是中国比较穷的时候,老师开不出工资来,张作霖说:工资我给你们开,但你们必须听话,不听话就抓枪毙。这个时候开始杀记者了,当时著名的记者林白水和邵飘萍都是死在奉系的枪下。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情况就更糟了,对思想的控制,对文化的控制就更严了,这时候就开始有新闻检查官了。至于制度,国民党的制度虽然不是军政府,但事实上是军政府。它是党国,就是以党治国。但事实上党组织又没有军队发达,国会也没有。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度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以国民党的党代会来代替国民大会,立法院实际上并不运作。    我们看到民国这两大阶段,它在制度上基本上是沿着一个下降线在进行的。它跟整个社会的黑暗是一致的,越走越不好,人们觉得我们只有不共和,只有远离民主才会好一点。到了国民党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整个的民主状况是要比北洋时期差一大块,但是国民党时期的国家力量有所恢复。可以说,好像在制度上是专制在救中国,不是民主在救中国。    为什么在制度层面上这样走下降线?辛亥革命以后实行的制度,从西方移植的代议制体制,中国人实行起来是非常陌生的。不光是老百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连上层的精英也不甚了了。    我们知道,代议制的核心就是三权分立,而三权分立中主要是两权,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约和制衡,因为司法相对来说要超脱一点,尤其是一般的政治台面上,就是两权在争取。但这两权往往是不知道怎么协调、怎么操作。掌权的人那时候是段祺瑞,一开始他真心想老老实实按西方那个规矩来运作代议制,我去做一个责任内阁。但是他发现,如果按照西方的规矩运行,他处处碰壁。反过来,他不玩这套,他引入军人干政,玩弄权术,纵横捭阖,他发现这时候是如鱼得水。就说你往好了做行不通,往坏了做一路畅通。    民主的招牌、代议制的招牌,没人敢摘下来。包括蒋介石在鼓吹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时候,他都是在内部讲话里讲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它实际上是一个军人统治,或者说中国的军阀时期。军阀时期是挂着最先进的一个制度招牌,但实际上是军阀。军阀却始终不能直接去统治,除了非常少的阶段或者小区域,像县,包括省,他都不好赤裸裸的去统治,他必须有一个省议会。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从清末以来,尤其是从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已经彻底服膺西方的制度。甲午以后,进化论才流行,《天演论》才发行,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在这个进化论的前提下,西方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价值观意义上的东西。虽然我们不了解它,众人也操作不好它,但是这个招牌没人敢把它摘下来,摘下来就意味着复辟。人们在这个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开始的时候人们还真的想着去尊重它,说我们真的去操练它,操练之后发现不行,就开始阴奉阳违了,开始挂羊头卖狗肉。挂的是这个招牌,我底下该干什么干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就像国民党时期有个训政,因为老百姓不懂,我教他们:训,教训,我把他们教会,然后再来实行。说实在的,就这些口号和制度运行最合适的就是训政,就是虚伪程度还低一点。    也正因为意识形态上有了进化论这个因素,有了制度的这种崇拜、迷信,一些西方附带的东西,比如说相对的尊重个人自由,尤其是在大都会里头,相对的尊重个人自由,相对的言论自由,相对的新闻自由,一直到国民党时期,还是有的。就说你到国民党时期,还可以自己办报,但他还是会查你。    真正的政权的运行实际上是在按传统的路数在进行,从帝王时代的皇权和绅权联合统治,变成军人和绅士联合统治,就是加拿大学者的说法。基本的路数都是传统的,只是这个传统有点千疮百孔。军阀们也曾经想修复这个,想祭天、想祭孔、想振兴国学。不仅袁世凯想搞这个,连那个狗肉将军,“三不知将军”:不知自己多少钱,不知自己多少枪,不知自己多少姨太太的张宗昌,他也在讲经,也在印十三经,据说中国印的最精美的十三经就是张版的。但是他们实际上做不到,他们并没有能够真的去恢复传统,恢复不了传统,也摘去不了现代民主共和的招牌,所以整个民国的政治确实有一种吊诡,有一种玄幻的感觉。    现代化面相:物质现代化,思想专制化    民国时期的一部分,就说在沿海都市,民族工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后来的著名品牌,比如说“侯氏制碱”、“金星钢笔”,这些都是在民国没有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有自主品牌的民族工业。但是这样的民族工业,在同时代放在世界上并不算什么。    我们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还有很多文化艺术的繁盛,大学的进步。其实我们可以说军阀本身并不像我们很多通俗作品中讲的,都是坏人,都是些抢男霸女的,毫无爱国心的恶棍,霸道的流氓地痞。我们可以承认,军阀中确实有土匪。但是军阀的主体相当一部分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是清末国家军事现代化的产物。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编练新式陆军。新式陆军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北洋系的,就是袁世凯系的;一部分是各省练的新军,这些人后来都成军阀了,他们当初都是怀着一腔报国之志,有一批人在日本士官学校学军事。    日本人允许中国人学军事,但是只许你学士官这个层次,就是最基层的,他绝对不允许你往上学。日本有军官大学,但是不让中国人学。即使这样,中国人还是去学,非常非常吃苦。在军校里,不仅是要接受训练,还要忍饥挨饿,还要受老兵的欺负。后来华北有一个著名的汉奸叫王继堂,虽然臭名昭著,但是清末他是唯一以进士身份到日本学军事的,到日本之后被军曹揍得实在不行,腿都打断了,最后退学了。像他们这种人,那时候很多,像唐继尧、阎锡山,还有辛亥革命三杰,他们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都是当年一腔报国之志,学完军事之后把中国先从军事上强大起来。    还有一批是国内军事学校毕业的,一个是保定军校到陆军大学,还有一个是各省的讲武堂,一大批人都出来了。他们当初学军事,并不是单纯的想混个出身,很多人就是想投笔从戎,就是想以身报国。但是非常不幸,到进入民国之后,这些人统统变成了军阀,不管他愿不愿意,要想生存,就要割地自雄。但他们并不是都没有想法,还是想做点名堂。    比如说直系的吴佩孚、孙传芳,他们从个人品质讲都是很不错的人,操守很好,不怎么贪钱,而且练兵练得非常好,军队纪律很严明,而且经常对军队进行讲话,就是我们说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的就是帝国主义怎么侵略我们,挂一个时局图,讲日本人怎么侵略我们,俄国人怎么欺负我们。    还有阎锡山、唐继尧,他们是一方的割据者,但他们都想搞一点建设,搞一点社会改造。阎锡山最明显,他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他主要学日本,一是军国主义,现在军国主义很臭,当年确是非常好的,因为国家强盛了。再一个就是学地方自治,日本式的地方自治,警察式的社会控制,所以那时候的山西号称是模范省,搞村治特别火。    不能说这些军阀都是大混蛋,他们的确是想按照现代化的途径把中国变好、往上走,无论是整体上的操作,还是局部操作都是这样。只是说中国的现代化走到民国的时候走向歧途了。    军阀的治国之道,整体上讲跟制度的下降线是有关系的,他们慢慢就选择学习比较专制的东西,学习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这两个国家是在近代历史上给我们造成最大伤害的国家,但是也是我们向他们学习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从北洋时代,甚至再往前推到清末,从甲午以后就是学日本。大量的学,尤其是要学日本的军国主义,学他们整个的社会改造,学日本的专制统治,军人统治,军人至上,但中国没有学像。在国外的研究中,他们把国民党也称为列宁党。国民党学俄国主要是学那些专制,组织控制,思想控制这一套。所以在制度层面上是在下降,在现代化层面上也是往那边走。可以看到,在物质层面上,现代化的因素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整个社会思想在制度文化上越来越往专制方向走。    思想文化面相:因自由而繁盛    不管怎么走,一直走到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败,它并没有实现一个真的专制,或者说是一个立体的专制。而且它的过程很漫长,在这过程中,实际上它给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国的大学,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思想界,中国的艺术界留了特别大的空隙。所以这一时期,可以看到,确实是思想文化的繁盛时期,是一个教育的繁盛时期。    我前面讲过了,其实一直到国民党时期,蒋介石特别想进大学,特别想里头有党化教育,有个人崇拜,他特别想,但他就没有做到,他穷一生精力都没有实现。    中国大学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始算起,经过二三十年的摸索,的确后来形成了一套,虽然后来有很多野鸡大学,但是人们不在意它,就像现在美国也有野鸡大学一样。但是在众多野鸡大学里有鹤立鸡群的仙鹤,有好大学,而且也不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人办大学,历史形成的格局是开放的,从北洋时期到国民党,甚至从清末开始就是开放的,没有人敢对外国人说个不字,必须让外国人进来。而且整个经济是二元的,在北洋时期没有什么国有经济,在国民党时期有国有经济了,但没有强大到垄断的地步。所以总是有一块领域是政府管不到的。这样大学就形成了三种格局: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三足鼎立。    像今天的北师大,一个重要的根基就是辅仁大学,它就是天主教的。如果没有辅仁这个底子,北师大不会这么强壮。当年很厉害的就是辅仁大学。北大现在是鹊巢鸠占,原来是燕京大学,也是教会大学,是新教的。协和医学院,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是中国西医的开创者,也是教会大学。南边的圣约翰、华西等等都是。国立的,最标准的是北大。国民党时期还有中央大学。清华实际上是半国立,因为它始终有一笔庚子赔款在制约它。南开大学是私立的标版。    这样的大学确实办的非常棒,这种开放使得大学只能这么办。因为外面就是这样办的,教会是这么办的,私人是这么办的,受外国资本支持的大学也是这么办的,那国立的大学就只能也这样办,要不这么办就没有竞争力。    在民国,大学运转的过程中都办的像模像样,以至于说某些军阀要来办大学的时候,都要比着这样来。唐继尧办云南大学,当时叫东陆大学;张作霖办东北大学,现在还在,虽然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了。曹锟也办了个河北大学,但是现在河北大学不往那段追溯。他是学校的董事长,每次去学校,他不敢干涉用人;发工资的时候,让他的副官装一大盘子大洋送过去,还是下跪送过去的。教育怎么办?我们讲就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非常简单,只要坚持这点就行。    那时候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或者说对大学自治的一种基本尊重,于是我们就觉得民国时期的大学真好,而且教授们在抗战之前生活很安逸,只要去到一个好点的大学任教,就能过很舒服的生活。如果是留英美回来的,到一个大学,就能得到四百多块的月收入。是什么概念呢?当时的警察一个月八块。    再就是思想界,大学如此自由,那么基本的言论自由就是可以保障的了。你可以办杂志,只要想办就可以办,《新青年》就是这样自己办起来的,教材也是如此,都是民间自由办起来的。    综合起来看民国的三个面相,它是不一样的,但有内在联系,并不是三个面相互相孤立。不是说制度的下降,或者说现代化的追求和思想文化的繁荣三者之间是矛盾的,也不是说社会的黑暗、国家的衰落跟思想文化是成反比的,说国家越衰落必然文化繁荣,反过来也不是说国家强盛思想文化必然繁荣,也不是这样。    今天,我们最应该是从民国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的明朝也好,清朝也好,实际上是翻的老帐,人们对它感兴趣无非就是权术。真正应该吸取教训的应该是我们操练西方制度,是我们追求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我们怎么去操作的?我们怎么失败的?我们为什么失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1)http://book.sina.com.cn 日 18:39
    连载:历史的空白处
作者:张鸣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帝制结束之后,中国变了民国,在名义上,共和制的招牌已经挂在了首都的城门楼上,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建立了代议制政府。民国的前半段,人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年,差不多16年。这一段历史,类似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乱打群架的时光,今儿联甲倒乙,明儿乙联丙倒甲,后天甲再联合乙、丙、戊等一起倒己。南与北打,东与西打,一省甚至一区之内,几个小军阀忽而刀兵相见,忽而握手言欢。看这段历史,谁都头大,不仅头痛混战不已,民生涂炭,还头痛找不到头绪,连最好读的陶菊隐先生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往往几页就冒出来几十个人名,几场乱仗同时开打,乱哄哄,你未唱罢我登场,叫我如何认得他!      不过,如果粗线条的概括,民国北洋这段,从北京政府的角度上看,大体上是袁世凯4年,皖系4年,直系4年,奉系4年,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作霖依次各唱了4年的戏。这16年,虽然依王闿运的对子,“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但细分起来,还是有分别。比较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时期的民国政府,在民主制度方面,是沿着下降线行进。袁世凯时期,民国元年的国会,是全国普选的,尽管农民们未必知道选举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实际上是由别人包办着投的票,但普选的形式,毕竟在,人为操纵的痕迹不大,其实是各地的精英按照他们的意志,选出了他们心目中应该做议员的人(有的地方,人还在国外留学,已经被选为议员)。到了皖系上台,组织了安福俱乐部,操纵选举,结果弄出来一个安福国会。轮到直系出头,居然公开贿选,议员成了猪仔。冯玉祥联合奉系倒直,首先推出来的临时政府,居然连代议制机关都没有,接下来的奉系政府,干脆就是军政府,首领是大元帅。套一句俗语,黄鼠狼生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当政的都是军阀武夫,不知道宪政是怎么回事,就像民国的外交家顾维钧所说的那样,袁世凯对西方民主,缺乏起码的认识。袁世凯如此,袁世凯之后的“北洋团体”中的骁将,则更是等而下之。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虽然武夫不了解西方的代议制,更不懂民主是什么,可毕竟他们都是从晚清过来的,深知清朝积弱积贫的历史,明了若干年来中国学习西方的艰苦努力,虽然他们不了解代议制,不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但这个制度的优越,却是经过西方的“先生们”验证过的,即便在清朝的王公贵族最喜欢的帝制德国,也有国会和宪法。吃过西方军队苦头,并且受过西式军事教育,其中有些人还留过学(德国和日本)的经历,至少知道他们所效法的西方,称雄世界的道理。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武夫,实际上,对风靡知识界的进化论,也略晓一二,他们对当时堪称时代的意识形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从心底里服膺的,就当时而言,西方的制度,就意味着进步,意味着进化的方向。所以,不了解代议制,不明白民主制度,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不理会这个制度,不希望尝试按照这个制度操作一下,好让中国也强盛起来。我们所说的北洋军阀,其实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推行军事现代化的产物,他们不见得都是我们教科书所说的卖国贼,至少,也有希望中国好起来的愿望。所谓的“北洋团体”中,像张勋这样的人是少数,而且属于团体的边缘人物(不是北洋军事学校出来的人),其它的人,即使对共和并不热心,也不至于公然开倒车,所谓的袁世凯复辟,他的帝制,其实并没有取消代议制,打的主意是君主立宪制。反过来也可以理解,尽管中国进入共和政体以来,国家之混乱,国势之衰落,比之晚清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复辟却总也实现不了(包括强人袁世凯所尝试的看起来仅仅退了一小步的帝制),反对者中,最有力量的还是“北洋团体”的军人们。进化论的魅力,在那个时代,显然不是其它什么力量可以抵消的。    
  但是,在这16年中,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场景,每当这些武夫打算尊重代议制的时候,跟国会往往很难处理好关系,处处是坎,冲突不断,什么事都做不成。当他们抛弃了对宪法,和对国会的尊重,实践起他们一向熟悉的权术操作、军人干政时,则到处绿灯,诸事遂顺,想干什么往往就能成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实,但的确是现实。      当袁世凯(图31)尊重宪政的时候,民元的国会选举,他没有干预,甚至没有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对自己所期待的政党施一援手,眼睁睁看着同盟会变的国民党,取得优势,成了国会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大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步履维艰了,面对辛亥革命后各地乱糟糟的局面,遍地民军,遍地军政府,土匪,帮会横行,中央政府,统一财政,削减民军,整顿地方,一样也做不成。然而,最后袁世凯动武了,大兵一到,反抗的国民党势力土崩瓦解,大小头目出国流亡。更损的是,袁世凯派人化装成“公民”,组织“公民团”包围国会,逼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居然这个国民党人占多数的国会,还就真的把他选成了正式大总统。吃硬不吃软的政治现实,逼得北洋军阀走回了老路。      既然做君子不如做小人,甚至做流氓,那么索性就流氓做到底。坐上正式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干脆以收缴议员国民党党证的方式,把国民党议员统统赶走,迫使国会因不过半数开不成会,然后自己一家说了算,连刚刚的盟友进步党人,也一块涮。然而,接下来,他进入了自家统治的最高点,秩序稳定,改革前进,一些非北洋系的地方军人,也开始被收抚,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很有起色。若不是日本乘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之际,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让袁世凯做不起人,出现了合法性危机,一切看起来很是不错。当然,真的把袁世凯毁了的,还是他的帝制“改革”,这一招,不仅没能实现他加强中央权力的初衷,反而给了那些原本在他“削藩”过程中惴惴不安的地方势力以反抗的借口,一个合乎进化论意识形态的最好借口。送了他性命的“二陈汤”(原本是他亲信的四川督军陈宦、陕西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都宣布独立反袁),本是自家从药店买来的。      同样,接下来统领北洋团体,控制北京政府的段祺瑞的遭遇也是如此。当身为国务总理的他,尊重民元国会,尊重民元约法的时候,几乎寸步难行,处处掣肘,跟国会以及虚位的总统黎元洪的关系,越来越僵,直至最后绝裂。当他玩阴谋,耍诡计,煽动督军团干政,最后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复辟帝制,把逊清的小皇帝抬出来的时候,反而左右逢源,连黎元洪都再次委任他为国务总理,组织讨逆军,杀回北京,他成了“再造共和”的大英雄。成了英雄之后,接受前段时间府院之争的教训,开始组织选举听话的国会,从日本弄来的西原大借款,多半养了自家的私家武力参战军,少部分堆出来一个安福国会,选出一个乖巧的听话总统徐世昌,从此,政治强人段祺瑞要什么有什么,再也没人挡道。      段祺瑞最后栽就栽在武力统一的策略上。武力统一南方,在用武过程中,同室相残,消耗掉同属“北洋团体”的直系力量,借刀杀人,一石二鸟。直系的吴佩孚卖力打下了湖南,但湖南督军却给了只知道捞钱的张敬尧,只因为张是段的亲信,而立下大功的吴佩孚只许在湘南前线拼命。算盘打得不错,但谁都不是傻子,包括吴佩孚的“主公”,人称曹三傻子的曹锟。结果是,武力统一,变成了北洋火并,直系从湖南前线回师北上,段祺瑞花大钱养的少爷兵,敌不住吴佩孚,天下从此变了颜色。      皖系倒台之后,有一个直系和奉系共同当家的时段,在这个阶段,占了优势的直系调子唱得很高,对宪政看起来相当尊重,不仅民元国会重开,连黎元洪都再作冯妇,重回总统宝座。可是,一旦奉系被驱逐出关,直系一统北京政府之后,曹锟就公然搞起了贿选,早就堕落成政客的民元国会议员,也相当配合,3000元一票,5000元一票地把个文字上只知道写一笔“虎”字的曹锟,选成了民国大总统。连选总统都可以收钱投票的国会,自然做不起代议机关,国会,从此废掉。北京政府,进入了曹锟要钱,吴佩孚专权的时代。  
   直系的垮掉,跟内部分裂有关。一方面是吴佩孚个人专权,排挤同一系统的其它将领,尤其是直系的另一员骁将冯玉祥。一方面也是由于吴佩孚民族主义的高调唱得太高,上去下不来,阻碍了北京政府靠出卖主权换取借款的途径,导致中央政府财力枯竭,机关干部和军警一起上街游行讨薪。财力有限,难免就分赃不均,吴佩孚自家的嫡系还能保障供给,而别的人,尤其是没有地盘的冯玉祥就好闹穷,转而接受直系夙敌奉系的资助,一旦直奉开战,冯玉祥倒戈自然不可避免。原本旗鼓相当的直奉,打得正激烈的当口,直系一个方面军回师倒戈,抄了大队人马的后路,吴佩孚再硬也撑不下去,于是,开始了奉系入主北京政府的时代。      当然,奉系时代的序幕,有一个国民军和奉系共同当家的过渡,此时的临时政府,又抬出了段祺瑞,段的头衔,是临时执政,执政府,根本没有立法机关。接下来的奉系政府,干脆就是军政府,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做了大元帅,代议机关,连形式上存在的可能性都没有了。      奉系统治的4年,是北洋时期最黑暗的时期。不仅连形式上的代议机关不复存在,连起码的言论自由,也遭到封杀。敢言的记者被捕杀,民国最有名的两个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都死在奉系军阀手里。学生的游行请愿,也遭到军警射杀,著名的3·18惨案,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奉系的天下里,才可能出现。北京的教育界,一向独立,由专家教授治校,但奉系上台之后,派人接管,说是教员的薪水不再拖欠,但必须听话,如果不听话,就军法从事。张作霖的名言,管你吃,管你穿,不听话怎么能行?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我只一章,不听话就枪毙。      后来,由于小张(张学良)后来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一白遮百丑,结果,父藉子贵,连老张(张作霖)的种种,包括做土匪打家劫舍,也变得很是正面,实在是历史叙述的滑稽。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中央政府在下降线上行进,其它地方也如此。孙中山的南方政府,非常国会,也一样卷在阴谋、暗杀,军阀恶斗之中难以自拔,孙中山在骂南北军阀一丘之貉的时候,他的政治操作,也没有脱离权术和武力威胁的窠臼。湖南的赵恒惕,广东的陈炯明提倡联省自治,省宪倒是做的像模像样,可是基于省宪的自治却都谈不上,还是有枪的说了算。      从骨子里讲,北洋时代跟中国历史其它历史阶段出现的军阀统治时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唯力是恃,武力崇拜。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武化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有的调节机制受到很大破坏,暴力手段受到最多的推崇,枪杆子,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物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实际上是湖南一个文人出身的军阀谭延闿总结出来的,很形象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的真谛。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跟东汉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时的中国,已经被西方拉入了它们的世界体系,军阀政治,无论在操作手段上多么的传统,但毕竟摆脱不了现代性的印痕。中国农民,在闹义和团的时候,对洋枪洋炮还相当地陌生,想拥有,但拥有了却不会使用。可是经过军阀多年混战、兵变为匪,匪变成兵的战争习染,农民对西洋火器的熟悉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招来农民,稍加训练,就是兵,当兵也成为很多地区农民的一项还算不坏的职业选择,这一切,也为后来的共产主义的农村革命,提供了准备。      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一时期的知识界,不但没有阻止政治的下滑,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界的主流政治意向,只在两个方面特别的活跃,一方面依然沉醉于“根本解决”的方案,当发现制度改变没有能改变中国的时候,就把努力方向投向伦理和文化改造方向。新文化运动本身倒无可厚非,但知识界寄托在其上的政治理想,不仅过于沉重,而且模糊了政治变革的真正方向。另一方面,某些知识精英,又对好人政治,贤人政治有过多的幻想,甚至希望托庇于某个好军阀,借助军事和政治的强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一时期虽然也不乏有留学西方,专攻宪政和民主的学者回国,但就总体而言,西方民主宪政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并无多大起色,即使在学界也没有多少声音,学界丧失了对政治的理性思考的能力。相反,唯物史观和阶级话语,倒在学界逐渐发出大声,甚至占据主流,唯一有力的抵抗,倒来自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的陈寅恪、钱穆等人。      北洋时期这种延下降线行进的政治演进,值得后来的人们认真地思考,在政治的台前表演的军阀武夫们,不见得都是白鼻子的丑角,也不见得都是背后受帝国主义列强牵线操纵的牵线木偶。中国政治从代议制逐渐演变军事专制,最后变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治和军事专制的混合,道理何在?绝非一句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可以说清楚。      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北洋时期纷乱的历史,就更加复杂,这个复杂,蕴含着机遇,一种可以解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现代化转型迷局的机遇,但愿,当我们再次面对北洋历史的时候,不要再放过了。    
  历史不是一直前进的
  更狠的还在后面,袁世凯搞洪宪帝制,绝非要当传统的皇帝,而是要搞君主立宪,节制越来越尾大不掉日趋倾向割地称王的军阀们,他心里其实极其尊重宪政民主制,反倒是孙中山大搞独裁,用洪门(海外华人黑手党团体)那一套来改组国民党
  一旦革命成了功——王金发的故事     连载:历史的空白处
作者:张鸣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推翻满清,一手运动新军。一手拉拢会党,而拉拢会党的历史更久,光复会的几个干将,徐锡麟、秋瑾。陈其美、陶成章,都走的是会党路线。革命成了功,在这个过程中,革命党人死了,但从前的会党中人,倒有坐天下的,王金发就是一个。      王金发本是浙江嵊县的一个浮浪子弟,从小斗鸡走狗,舞枪弄棒,加入洪帮之后,成了一个堂口的首领,徐锡麟在浙东运动会党,结识了王金发,这期间,王金发跟着徐锡麟去过日本,读过一个速成的体育学校,后来徐锡麟和秋瑾在绍兴办大通学堂,王金发也是其中的骨干,在里面教体育,实际上军事训练,后来东窗事发,起事不成,徐锡麟和秋瑾都折了,王金发却活了下来。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王金发率领帮中弟兄,杀回绍兴,驱散了已经宣布起义的绍兴官绅,自任绍兴军分政府都督。      会党原是地下社会的秘密结社,走的黑道,一直在政府压迫下,非法生存,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突然一下子当家作了主人,能想到的事,首先是扩张组织。“哥子做了皇帝了”,各地的会党,无论哥老会、袍哥、三合会、洪门,在自家兄弟做都督的地方,无不大散海底,广开山堂,军队的组织,军师旅团营连排,基本上跟会党兄弟的堂口辈份一致,大家都弄个师长旅长干干。湖南的焦达峰,陕西的张云山等,莫不如此,绍兴的王金发,地盘小,手下的军队,也从一个团扩成一个旅,都是会党的老兄弟、大兄弟、小兄弟。      都是兄弟,军队的纪律也就完了,拥有军队和帮会双重身份的军官和士兵,进城之后,想干什么干什么,从偷鸡摸狗到白日行劫,都督就是制止不了。不仅如此,革命后的会党,学会了民主,军队里动辄开会表决,长官说了不算。      帮中弟兄革命成功后想到的第二件事,是享受。过去说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实际上兑现的时候很少,现在有条件了,醇酒妇人,加烟枪,一样少不了。湖南都督焦达峰,整日忙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签发委任状,二是散钱,昔日江湖上的兄弟,讨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够的时候,稍有怠慢,就说不讲帮会义气。王金发和部下,进城时还穿的是布袍子,不久,天气还没有凉,就换了皮袍子。王金发革命时,家里欠人家不少银两,在衙门坐了没多久,就派兵挑着洋油桶,装着银元回家乡,四处还钱。还把家里人用轿子抬到绍兴的衙门里,士兵排队迎接,鸣炮欢迎,吓得他年老的外公差点没晕过去。不仅如此,王金发还抖威风,洋枪挎得,美妇抱得,骏马骑得,每日在绍兴的大街小巷,田间村坊,骑着高头大马,排着队伍,吹着鼓乐,招摇过市。      刚进城的时候,王金发还有点杀气,说是要为秋瑾报仇,不过,很快,昔日那些迫害大通学堂的乡绅和师爷们,就都得到了任用,因为王金发自己和弟兄们,需要钱用,而征粮征税,搜刮钱财,不用毛锥,财赋安出?手下这么多帮中的弟兄,个个要活得滋润,钱哪里来?还得靠这些人。王都督手里有枪,师爷肚里有谋,弄起钱来,比清朝的老爷还有办法,过去曾经一块混过的私盐贩子,被军政府逼得没路可走,恨不得一刀宰了王都督。过去农民欠税,还可以拖上几日,现在动辄军队下乡,一条绳子就捆了上县,班房里吃家伙。绍兴的《越铎日报》批评军分政府,开始还能容忍,到后来,居然派兵把报官砸了。一个帮会出身的革命党,几天功夫,就变成了军阀,而且是纪律最差的军阀。      革命没成功的时候,王金发身为帮会人物,奔走革命,还有些侠气,刺杀叛徒,运动军队,杀过汪公权,吓过刘光汉(师培)。革命成功之后,王金发除了威福乡里之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过,刮了一年地皮,然后军分政府取消,自己带着刮来的几十万大洋,遁入上海租界作了寓公,“每日以醇酒妇人自遣”。国民党二次革命,浙江无声无息,王金发奉命前来运动旧部,旧部根本没有动的意思,帮中弟兄,分的不均,就是不是弟兄,要怪,只怪王金发太贪,一个人拿了几十万。二次革命未果,王金发没有逃亡,依旧在上海过他的好日子,一日,忽然食指大动,带了上海花榜有名的名妓花宝宝,来西湖了,结果被力求讨好袁世凯的浙江督军朱瑞,当作一件送给袁世凯的礼物,稀里糊涂被抓了进去,但是袁世凯对这种早已丧失斗志的小虾米,不感兴趣,连押解北京都没有要求,只叫朱瑞将之就地正法,朱瑞没讨到好,但既然抓了,又不能放(放了就得罪袁世凯了),就这样,王金发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军头甲乙丙丁相互开打,先是电报战,然后上枪炮,忙得外国商人一船一船地将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过来,中国成了国外枪械的陈列所。不过,跟贩运军火的商人不一样,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眼里,中国的仗,不是用枪炮,而是用袁头(银元)和烟土打的。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烟馆和娼寮里把酒言欢,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做,只要价钱合适,袁头和烟土到位,战争也就结束了。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全对,真刀实枪的战斗,在军阀之间也是有的,因为如果仗打赢了,袁头和烟土,一样不少。不过,中国那时候的战争,的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撒钱兵法,用的非常多,缺了这个法宝,好像战争就没味道了。那个以东陵挖坟闻名的小军阀孙殿英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政治也好,打仗也好,无非就是怎么把钱挣回来,再怎么把钱撒出去。在孙殿英看来,蒋介石要算是个中的的翘楚,所以他是老大。其实,但凡成点气候的军头,多是此道的斫轮高手,只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碰上了一比,就看出谁都手笔更大了。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一边是冯(玉祥)、阎(锡山),一边是蒋介石。一群小军阀首鼠两端,在两边都派有代表,蒋介石出手大,对这些代表,要钱给钱,要女人给女人,绝口不谈立场,也不要求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而阎锡山虽然也给钱,但斤斤计较,给人报销点路费,就要求代表回去劝说主公出兵相助。结果是被蒋介石拉过去的人越来越多,连本来倾向冯阎的人,也都翻了脸。      在蒋介石的手下,有位专门撒钱的高手,名叫何成浚,此公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位列上将,却没有带过一兵一卒,专干穿针引线,凿墙洞,挖墙脚的活计。中原大战的的西线,蒋介石把何成浚派了过去当总指挥,所指挥的军队,都是跟他没有任何渊源的杂牌,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原来依违于两边的小军阀,一个不小心,没准就倒戈了。可是何成浚有办法,他从汉口调来一长列“花车”,停在战线己方一侧,花车里不仅有美酒佳肴,云烟云土,而且还有三千佳丽,几乎把个汉口有点模样的妓女网罗一空。自己这一方的军官,自然可以进去享受,对方的排以上军官,想要过来,也欢迎,吃喝嫖赌之余,还可以带一叠袁头走。      就这样,西线战场,留声机里毛毛雨的靡靡之音,盖过了枪炮声,冯玉祥亲率主力在东线苦战之际,西线已经瓦解了。战后,几乎丢光了老本的冯玉祥在日记里写道,他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见不得钱,二见不得女人。      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但没说武官不能爱钱,不可好色,可见在过去的战争中,金钱美女作为基本的激励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次兵伐交,最后没办法了才动粗操家伙。伐谋伐兵,都要有金钱做后盾,因为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艺,其实就是做买卖,多财才能善贾。北伐之初,革命军有主义,有精神,仗打赢了,有威有势,军阀们纷纷靠过来,一旦人多势众,主义和精神就不要了,清除共产党,跟国民党左派分手,当了家的新人,仔细打量一下,好像跟旧人也没多少区别,再一次军阀混战,精神和主义都靠不住,只能靠古已有之的老法子。多少年以后,有个研究这段历史的西方人看得明白,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叫做“流产的革命”。      其实,最严峻的问题是传统的强固,革命即使不流产,传统还是有可能回来的。    
  合法化的黑社会        --------------------------------------------------------------------------------     http://book.sina.com.cn 日 14:47 新浪读书
    连载:历史的底稿
作者:张鸣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立志要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党人,大多跟帮会关系密切。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成为红棍,仅仅开了个头,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同盟会中,原来光复会的人和原来兴中会的人闹意见,陶成章和陈英士彼此视同水火,但在联络会党方面,却异曲同工。在两广,则三合会,在两湖,则三点会、洪江会,在西北,则哥老会,在四川,则袍哥,在江浙,则洪帮或者青帮。或者跟帮会头目称兄道弟,或者自己直接投身其中,甚至干脆成为某个地方帮会的龙头老大。帮会和革命党人不分彼此,也不知道是革命党加入了帮会,还是帮会同人加入了         革命党。      有研究者说,革命联络会党,只是革命党初期的策略,到了后来,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争取新军上面了。可惜,事实上没这么回事,跟联络会党相比,争取新军只占革命党工作的一小部分。不少新军将领虽然原来跟革命党有过联系,但回国做官之后,能否带他们的部下投身革命,本就是个未知数。不过,在新军起义成功之后,各地帮会的起哄也很重要,不然的话,不会有那么多的地方宣布独立。      如果说,檀香山的致公堂还不够“黑”的话,国内的会党,无论是洪帮系统,还是青帮系统,都是地道的黑社会,无论他们打还是不打什么“反清复明”的招牌。当然,在那个时代,即使是黑社会,也属于道亦有道,有组织,也有规矩,轻易不会打家劫舍,扯旗造反。但他们毕竟是游离在正常社会之外的另一群人,一群跟犯罪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一群令正常社会的老百姓感到害怕的人。      革命成功了,会党和革命党人一起成了革命的功臣。用袍哥的话来说,就是哥子做皇帝了。于是开山堂,散海底,招摇过市。军队里,旅团营连排的序列,跟帮会老大、老二、老三的等级重叠,衙门大堂,变了帮会的山堂、公口。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黑社会合法化的时代,原来处在秘密状态的帮会,纷纷翻上地面。上海的青帮,在清朝统治时,只能在租界的庇护下,靠给洋人做巡捕,寻点机会,可是进入民国之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大亨,甚至闻人。政界的大人物,蒋介石、戴季陶等人跟青帮搅在一起;商界的头面人士,像阿德哥虞洽卿、王晓籁,同时也是帮中的兄弟;文化界的名流,也跟帮会夹杂不清。在四川,嗨袍哥的人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贵人,无论在城在乡,想找到一个不在帮的人,竟然是件很难的事。但是,帮会并没有因合法化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存之道,无论是青帮、哥老会还是袍哥,都依旧包娼包赌,走私贩毒,甚至跟土匪勾结,干些不要本钱的买卖。以至于为了跟那些依然杀人打劫的袍哥有所区别,袍哥在这个时候分成了清浊两系,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彼此间有时也很难截然撇清干系。      黑社会合法化,虽然不见得意味着没有秩序,但是这个秩序,却是参照黑社会的规则建立的秩序。这样的秩序,无论百姓还是政府,是不会感到舒服的。为了从这个秩序中解脱出来,先前跟帮会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人,开始撇清跟老朋友的关系。抗战之后的青帮闻人杜月笙十分困惑,感到尽管对蒋介石有从前的恩惠,一直也十分顺从,但蒋对他依然打压有加。他不明白,其实不是老朋友不够朋友,而是形势比人强。       
  文人打手的故事        张继是国民党元老,属于文官,不过他的这个文官,在年轻的时候,却以能打闻名。张继当年也是公派留日生,但很早就因受不了日本人的嘲笑,剪了辫子,很为留学监督姚某看不惯,总是说三道四,说得张继性起,约了同为剪辫党的陈独秀、邹容,找个茬子,一个抱腰,一个捧头,一个挥剪,把监督大人的辫子也给咔嚓掉了。监督大人官做不成,张继也只好做革命党了。      说起来,革命党起事的资格,要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保皇党老得多。但自从保皇党流亡海外,康有为拿着一个假的衣带诏,以一介冒牌的帝师的身份,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招摇,居然后来居上,很有市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双方各开大会,往往是保皇党的会人多势众,这次第,令革命党人很是气闷。这个时候,教科书上说,革命党和保皇党开展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由于主持《清议报》的梁启超这支笔,敌不过主持《民报》的章太炎的那支笔,所以,革命战胜了改良。其实,要论宣传,梁启超的时务体绝对天下独步,怎么可能输给为文古奥的章太炎?原来,这里面另有内情。      在章太炎跟梁启超打笔仗的同时,张继也上场了,他的武器不是羊毫,而是一柄粗大的枣木手杖。每逢保皇党开会,张继便领了若干健将,杀将前去,二话不说,挥杖便打,梁启超们开始还欲与之理论,可是枣木杖招招见肉,秀才遇见兵,只好落荒而逃。只要保皇党人开会,张继不知道便罢,知道便去打,非打得人家鸡飞狗跳而后止。保皇党人虽多,但架不住张继之勇,所以每打必败。当时,同盟会和保皇党人的基地都在日本,而日本警察虽然效率很高,但对这种中国人之间的内讧,根本没有兴趣理会。久而久之,保皇党人的活动在日本都没办法进行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至少在声势上,革命战胜了保皇。当时,同盟会有四大打手,张继排行第一。      张继打手的英姿,到了老年,又得到了一次施展的机会。那是1935年,国民党在南京开大会,上海的洪帮受某些势力的指使,派出刺客化装成摄影记者,行刺国民党要人。结果临场的时候蒋介石不在,刺客便对汪精卫下手,刚开一枪,便被两人制住,一人抱腰,一人卡住手腕夺枪。夺枪者为张学良,抱腰者,乃年逾七十的张继。能当刺客,当刺杀国民党要人的刺客,大抵都有两下子,居然被张继一抱而不能动,可见昔日打手不减当年之勇。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打人当然不在话下。不过打的对象,不是满清亲贵,而是同为流亡海外的文弱同胞,似乎胜之不武。况且,革命也好,改良也罢,不过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康乐。手段、道路的选择,其实真是需要辩论的。辩论是讲理,不是动蛮,如果靠动粗打架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对于国人意义其实不大。何况,无论主张革命还是改良,保存帝制或否,双方都是在以西方政治为蓝本,区别只是学美国还是学英国,手段是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渐进,而目标都是建立西方的代议制政体。可是,在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中,在革命党和保皇党的角逐中,双方都不能坐下来讲理,辩论实际变成了谩骂,背后还有棒喝党的开打。彼此在对方的眼里,都是最凶恶的敌人,甚至比他们共同痛恨的叶赫那拉氏还要可恨。比较起来,激进的革命党人,似乎又更显得理直气壮。      显然,张继虽然勇,但他不是流氓痞棍,只是一个文人。就当时而言,是自以为他们对,真理在握,才这样勇往直前的。在握的真理,给原本不正当的行为蒙上了一层道德的面纱。  
  自认为真理在握,把别人都当成妖魔鬼怪,自然就走向罪恶------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罪恶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有名的反面形象,是个白脸。不过,跟那些历史上其他的反面形象不同,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昏暴,挖了多少忠良的心肝下酒,宠了多少心肠特坏的女人,或者是说了什么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之类的浑话。仅仅是因为他要当皇帝!换言之,袁世凯之所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主要是因为他开历史的倒车,跟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进化论开玩笑,违反了历史进步的直线行进律。        由此,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成全了历史进化论,没有让政治的现代性的进程倒退,也造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复辟和倒退注定要失败。        然而,袁世凯成全了进化论,但历史却并不如此宽宏,多少年之后,至少某些明眼人突然发现,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有关袁世凯和孙中山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连一向热中于炮制皇帝戏的电视界,也推出了《走向共和》,让孙、袁这对冤家大放其电。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的新作《袁氏当国》在国内出版,应该也是回应有心人回头看的一个不小的热闹。        我最早接触唐德刚的文字,还是在1980年代的初期,凑巧在一本所谓内部出版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里,看到有唐编辑的胡适口述史。唐德刚那夹叙夹议的注释,很是引人入胜。唐氏的文字不惟老辣,而且透着过来人似的透彻,如老吏断狱,往往一语揭破谜局。        可以看得出,作者对袁世凯和孙中山都怀有历史学家特有的精细,立脚处也相当中立,客观,没有国共两党人士所特有的立场。不过,可能是作者只是将一些随手的札记连缀成篇,深度的思考似乎不足。        袁世凯复辟是一出悲剧,正因为这出悲剧,中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考究其原因,唐氏没有像西方著作那样直接点明,但事实上列出两大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的扞格与制度与人的冲突,二是袁世凯本人思想境界之旧。此论突破了过去仅仅在袁氏的个人品质道德上转、围绕着“皇帝梦”三字做文章的窠臼。        先说制度问题。辛亥革命一开始建立的政权性质是美国式的总统制,总统直接领导内阁。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认为美国制度是最先进的,而中国学西方就要“法乎其上”,所以,一上手就是大总统云云,中国的华盛顿云云。然而,待将政权交给袁世凯之际,为了牵制这个枭雄,同是这些先进分子控制的临时参议院又将美国式的总统制改成内阁制(实际上法国式的半总统制),总统和内阁之间,加了个总理,由总理负责领导内阁。唐氏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制度转换,是革命党人想要“虚君”,而袁世凯根本不想做虚君,“政治矛盾要用枪杆解决,民国因此逐渐变成军阀的天下了。”        不错,当时的革命党人,的确在制度设计上欠考虑,他们一方面对西方制度有着近乎神圣的迷信,像当时的名记者黄远庸说的那样,幻想着只要民主共和的旗帜挂在城头,中国就可以立马改变了模样。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民主制度的虔信,只是把这种制度当成工具,甚至看成可以和中国古老的权力技术嫁接起来的工具。所以,怪事就出来了:以彻底地学习西方的旗帜下的革命政府,不仅随意地以政府法令的方式侵夺公民权利(比如剪辫),而且可以在旬月之内,随意改变政体。        然而,革命党人的错误并不足以导致袁氏最终的帝制自为,跟后来的军阀混战更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唐德刚先生不是考证过了吗?宋教仁被刺案最终并没有跟袁世凯的直接联系,袁跟宋案的关系更可能像后来的蒋经国跟江南案的关系一样,是手下过于忠实之徒将马屁拍到马腿上的结果。而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也是革命党人自己先打的第一枪,而且连蔡锷都对此表示声讨吗(实际上许多革命党人也对此不以为然,三督之中,广东的胡汉民和湖南的谭延闿实际上都是被迫参加的)?是国民党人自己破坏了宋案法律解决的可能,既然如此,袁世凯有必要跟革命党人一般见识,毁掉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吗?        事实上,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的大胜,很难说一定刺激和威胁到了袁世凯的地位。因为我们看到当时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对于国会选举,并没有动用他的行政和军事资源进行干预,一任国民党高歌猛进(事实上,这种干预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容易的,后来的段祺瑞在资源远不如袁世凯的情况下,还成功地操纵了一次国会选举[安福国会]),而且,就当时而言,连宋教仁自己也清楚,就算是由国民党组阁,当时的政体也是法国式的半总统制,总统依然是强势,大选的胜利,距离威胁袁大总统的宝座还远着呢。更何况,当时的国民党诸巨头孙、黄、宋等人,或者沉迷于修20万公里铁路,或者沉迷于宪政,头脑里有没有夺权的概念都很难说。退一万步说,就是算是国民党的“抢班夺权”行为刺激了袁世凯,那么经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治和军事运作,袁世凯不仅消弭了国民党的势力,也消灭了原来对他的种种制度上的限制,甚至成功地赢得了舆论的同情,有什么必要非要一步步走到帝制的火炉上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最终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皇帝,不仅是终身总统,而且还可以传子(指定下届总统),就算袁世凯是个超级的野心家,皇帝的名位对他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富有政治经验、老于世故的他,难道看不出这里的政治风险吗?为了一个虚名而去冒险,像个“当代曹操”的作为吗?        当然,对此,唐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袁世凯的思想旧,满脑子都是中国传统的统治术。这一点,相信熟读《资治通鉴》的唐德刚先生,特别有感觉。的确,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有古代权术的影子,唱了很多看似高明的老调子,玩了些许其实并不高明的小伎俩。唐德刚采访过的顾维钧(当时做过袁世凯的英文秘书)也认为,袁世凯根本没有对民主制度的基本信仰。当然,袁世凯从教育背景来看,的确比孙中山要旧些,但这个背景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必然头脑冬烘,不会赞同向西方学习。        唐氏自己也说,在清末新政的时候,袁世凯是个相当新的人物。其实,当时的袁世凯岂止“新”,他可以说是新政的关键,新政以全面学习西方为目标的改革,在军事、警察、邮政、司法、行政和教育等诸方面,都有他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当时的他,甚至跟立宪派也有密切的联系,清朝的预备立宪,如果没有他这样的重臣推动,肯定不会那么快。从那时起,他的夹袋中就已经储备了一干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其学识和对西方政治的认识,并不逊于革命党人。退一步,如果非要说袁世凯思想旧,那么二次革命失败后的孙中山旧不旧呢?当时的袁世凯不过是在抓权揽权集权,但民国的各项改革比如司法、行政、警务、税收等等仍然在一板一眼地进行,绝不含糊。     
可孙中山却执意要将一个原本已经很有西方政党色彩的国民党,改造成帮会式的中华革命党,所有党员分出等级,都要对他绝对效忠,还要打指模宣誓。这一套,唐氏说是来自基督教的仪式,错了,那是孙中山当年在檀香山致公堂(洪门)做洪棍时学来的,不信,可以查查洪门的《海底》。唐德刚先生说此时的孙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不对,其实是一面,只是孙中山走得更远,一头扎到极端专制的黑社会去了。        无论古今中外,凡是一个国家大的政治举措和制度的变革,背后必有当局者对情势的考量,主观的因素往往只起次要的作用。晚清以降,由湘淮军兴起导致的地方主义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的朝小野大,内轻外重,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已非一日。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太后去世后朝廷的满族新贵,不惟成立皇族内阁,开罪了立宪派,还贸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结果得罪了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地方势力,导致众叛亲离的结果。群龙无首的武昌起义革命士兵,只是在恰当的时机,点着了本该燃烧的干柴。而辛亥以后,地方主义更加不可遏制,各地当权者,无论新旧,都是据地自雄的军阀。孙中山号称是独立各省拥戴的大总统,但没有一个省给他一分钱。连政府的开张费用,都是那个当了状元不做官的张謇借来的。赶走国民党人,唐德刚先生说是袁世凯在削藩,但是实际上是削了弱藩换上了强藩,龙济光、张勋、李纯甚至袁世凯最得力的大将冯国璋,占了国民党人的地盘之后,都不太听招呼了。        二次革命后,看起来大获全胜的袁世凯,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五代十国的局面,连昔日言听计从的北洋诸将,此时都成骄兵悍将,不仅不听政令,甚至连上解款也日益含糊起来。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系列的变革,什么废督,什么虚省设道,什么文官政治,甚至包括设立将帅团,统统都是冲地方的大小军阀去的。然而,这种与虎谋皮的举措,具体实行起来,不用说是障碍重重,推行得好是艰难。在这时候,显然袁世凯想起了当年在大清国的情景,皇帝的权威之重,即使像他这样权倾朝野、盘根错节的人物,想要拿掉,一纸诏书也就搞定。到了这个时候,某些谋士自以为聪明的鼓噪也就听得进去了,而来自大洋彼岸的政治学权威的理论,则恰逢其时地成了让火烧得更旺的东风(借东风的恰是那个坚持宪政的宋教仁,是他聘的古德诺)。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实际上是又一次急进的中央集权运动,在这场运动里,皇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而是一种可以重树政治权威的架构,一种古老但曾经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显然,这场运动跟清末那些少不更事的满族权贵发起的运动一样,以惨败而告终。        谙于权术的袁世凯,显然既迷惑于昔日帝制权威的幻象,又迷惑于社会上一般人对民国的反感。他忘了帝制权威已经被辛亥革命给打碎了,再度重建不仅需要时日,而且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背景(而此时连他的嫡系武力都不听招呼了)。他更忘了,那些散在各地的骄兵悍将,正苦于没有借口来反抗他重树中央权威的举措,而袁世凯的称帝之举,恰好他们提供了一个大举反叛的合法借口,在历史进化论尚未破产的时候,这种借口显得是那么的堂堂正正。如果蔡锷不起兵,或许袁世凯还可以拖些日子,只要蔡锷举起了讨袁的旗帜,那么袁世凯的众叛亲离是必然的结果,大名鼎鼎的蔡将军,其实也不过是那个恰好点了一堆本该烧起来的干柴的人。说实在的,蔡锷那三千缺枪少弹的讨袁军能有多大力量,真正致袁世凯死命的恰是他自己曾经十分效忠的部下。        袁世凯遗臭万年了,连十分旷达的唐德刚先生,都拿他的称帝之举,跟汪精卫的叛国当汉奸相类比,说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然而,细想想,这两个人其实不一样,袁世凯并没有违反民族大义,卖国当汉奸,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不恰当地进行了一次政治体制的改革,开了惯常所谓的倒车而已,而且这个所谓的倒车,退得实际上也有限,绝非像后来人们批判的那样,退到清朝新政之前去,他的帝制不过是君主立宪而已。以今天的眼光观之,其实古德诺的说法并没有错,在那个时代,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并无优劣之分,关键看国情合适不合适。        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遗臭万年了,甚至比当了汉奸的汪精卫还要臭,这里,袁氏的臭,既有后来的主政者为树立孙中山而做反衬的意识形态需要,也出于历史进化论的强大拉动,当然,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国共两党所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人们宁愿相信,历史只能向前走,不能哪怕稍微后退一点,而这个前进的方向,则是由西方现代史所规定的,离君主越远的制度,就越先进,革命越彻底的制度也越进步,而先进和进步是不能违抗的,否则就是反动,凡是反动的人,跟汉奸卖国贼也就相差无几了。        袁世凯的悲剧,其实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时间离袁世凯的悲剧,已经过去快100年了,如果还没有人费心考察一下,历史是否真的是按进化论直线行进的,那可就是一出上演近百年的悲剧了。    
  不错的  
   改革的危局    
——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张鸣    
忧心改革被革命或者暴乱扑倒,是近年来知识精英们或隐或现的一种焦虑。因为,在近代历史上,清末的新政,用今天的话来说,清末的改革,今日回顾起来,观感相当不错的一场改革,的确曾经被革命扑倒过。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情势,似乎比那时还要紧张,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中国全国的民变事件,差不多有1万起,而2007年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9万多起,2008年估算,肯定比上一年要多,即使扣去两个时间点的人口差异,现今的社会骚乱的频度,也相当惊人。    
从总体上讲,清末的政局,的确跟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相似,是两个历史阶段,都已经进入后意识形态时代,所有的政治关系,都变成了利益格局。社会上宪政的呼声都相当高,但最高统治集团,最关心的问题,却是自己集团在日后宪政格局中的位置,即如何保住“领导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朝当年,总体上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坏,清政府辛亥年的财政收入,达到2亿4千多万两白银的历史最高点,而新政开始之前,每年不过6、7千万两。这么大的国家,一年不过1万余起民变,实际上说明当时的社会相当稳定,民众对朝廷的新政,并没有像我们过去的教科书讲的那样,有很大的反感。新政一直到革命发生,也一直在推行,并没有中途停滞。事实上,清朝的崩溃,是发生在这个王朝变革的“好时候”,而非天怒人怨,大局靡烂之时。从这个角度讲,尽管当下中国国力强盛,但危机并非不可能发生。    
辛亥前夕的清政府,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权力收回到满族权贵手里,尤其是到皇族手里,具体表现是驱逐袁世凯和组织皇族内阁。将袁世凯赶回老家,一般说是摄政王载沣为了给他的哥哥光绪皇帝报仇,显然这种解释过于肤浅,以载沣为首的满族少年权贵,主要是为了褫夺袁世凯的权力,尤其是要将当时作为中央军的北洋六镇,掌握到自己手里。组织责任内阁,原本是立宪的准备,但12个内阁成员,9个是满族,其中核心的5人又是皇族,无论谁来解读,都是一种赤裸裸的收权之举,实质上是犯了中国政治的一个大忌——权力的世袭。事实上,自秦汉以来,尤其是实行科举制以来,白衣致卿相既是美谈,也是传统。官员的世袭就成为一种政治忌讳,犯了这种忌讳,等于阻塞了社会底层精英的上升渠道,对于社会的稳定,有非常大的害处。另一个错误,是把散在地方的权力,收回到中央政府来,具体表现就是收回各省的路矿权。收回各省修建铁路的权力,在技术层面也许有道理,但从当时国家权力结构而言,却跟收权到满族亲贵一样,属于一种“倒行逆施”。  
  自所谓“同治中兴”、湘淮军兴起以来,清朝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已经改变,经过漫长的洋务运动,到了清廷新政时期,地方势力的壮大,已经从督抚专权发展到了督抚与地方乡绅主导的自治运动合流的地步,到了这个地步,不仅满人的权势早就萎缩到了非靠汉族名臣和绅士才能勉强维持的境地,而且地方势力的壮大,根本就是无法逆转的。新政时期如火如荼的立宪运动,整个国家官、绅、商、民空前一致,对于作为主导者的汉族绅商而言,立宪,无非就是进一步分享权力,将原本作为谘议的谘议局和资政院,进一步升格为正式的立法机构,从而名正言顺地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    
显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满族少年亲贵,少不更事,用鲁莽的收权之举,开罪了所有最不该开罪的人,才导致了清朝的脆败。不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么有力量,而是满族亲贵犯了大错,没有人肯帮他们了。清朝的变革,如果从洋务运动开始算的话,到1911年已经历经40多年的历史,中间清政府已经犯过两个重大的错误,中止百日维新和提倡义和团,这样两个重大错误犯了之后,不仅要对外付出巨额的赔款,国家主权被严重侵蚀,而且使得自己当政的空间变得非常小,没有再犯错的余地。    
说起来,现在的中国政府,也有点类似于当年的清政府,犯过改革过程中倒退的重大错误,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缩小了国际空间。而且类似的中央政府收权之举,也做过了,所谓的分税制改革,就是如此,这种收权,在某种意义上,比当年收回路矿权,力度还要大。另外,部分的世袭制复辟,也不是没有,所谓太子党的问题,在今天,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也重现于政治领域。    
但是,现在的中国好像没什么事,西方的研究中国的学者,多数甚至比中国人自己还要乐观,当年宣称中国崩溃的人,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销声匿迹。很明显,现在的中国,跟清朝新政的时候,还是存在着非常大区别。在当初,即使戊戌维新失败,但是新政期间,社会的上层,依然保持了改革的激情,在进化论的信仰下面,人们对于制度变革所能带来的好处,充满期待。立宪运动中坚力量,绅和商,一个要求分享权力,一个要求破除旧制度对于工商业发展的阻障,热气高,干劲大,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诉求,而且斥诸直接的行动。但是,在1992年开始的第二轮改革中,现在的中国人却滑入了物质主义的快车道,民营业者在甩掉了束缚之后,发挥出巨大的反弹性的能量,使得中国经济在停滞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有了异乎寻常的高速度发展,实质上是中国人压抑几十年之后的能量超常释放。在某些时段,体制内官员和民营业者的物质主义追求,在发展这个概念上,找到了惊人的契合点,一时间,似乎所有的制度障碍,都可以通过非正常途径加以绕开,这就是为什么体制内贪腐横行,而众多民营企业家缺乏制度变革动力的缘故。甚至在官方有意怂恿制造所谓“原罪”话题,把祸水引向他们的时候,居然毫无抵抗。而所谓体制内的运作,则难免官商勾结的外界观感。因此,在民众中声誉相当不佳。跟他们近代出现的企业家前辈,根本无法相比。但是,物质主义的快速发展,有经济理性,却没有理想,整个社会在物质和肉欲横流中,很快堕落,也很快陷入疲态。整个社会没有理想,缺乏思想,没有灵魂,更失去了方向。    
这一点,在第二轮改革中的知识分子的走向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吸取了那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波的教训之后,在官方有意识的倡导和收买下,体制内知识分子逐步在专业化的旗帜下,走向象牙塔或者市场,追求具体的学术和市场价值。虽然说,在专业方面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中国某些领域的学者,学问开始做的比较像模像样了,但是却整体性地丧失了针砭社会批评政府的道义担当,在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集体噤声。特别是一些走市场的学者,走得过于远,甚至不惜直接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言所行,极大地败坏了知识分子的声誉,使得知识分子丧失了起码的信誉,导致他们跟民众脱节。如果说,当年的士绅还可以引领民众的话,那么现在居主流的体制内知识分子,却声名狼藉,变成了民众嘲弄恶搞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体制内没有真正的左派,也没有真正的右派,多数人无非是借左和右的招牌,为自己谋取好处。知识化的官僚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的确大幅度增加了,但第一轮改革中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野却消失了,演变成另外两派,一是逐利派,一是听话派,前者为了“发展”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后者最大的目标,就是千万别在我的任上出事,两者的内心想法,都是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在官民关系如此紧张,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情况下,统治还能够维持大体上的稳定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无论民怨有多大,缺乏知识界的参与,基本上都难以成气候。貌似有力量的中产阶层,缺乏政治诉求,在他们看来,现有体制尚有空间。像清末新政那样,官、绅、商一致的宪政追求,不复存在,各个阶层是分裂的,原本可以作为民间领导层的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跟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深深的裂痕。    
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中国,就不存在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危机隐患早就存在,只是爆发点后移而已,后移的危机一旦爆发,破坏性可能更大。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至少存在三大隐患。第一、官僚机器锈蚀,效率低下,官员阶层整体上呈疲态,缺乏维护体制的热情,甚至可以说对体制的认同已经降到了最底点,没有人对消除社会危机操心,只求平安度过任期。第二,民众的不满日益增加,所谓三大民生难题,医疗、住房和教育危机,迄今为止,没有缓解的迹象,民众的社会保障也解决无日。官商勾结,侵占农民,甚至普通市民房屋土地的问题,虽然三令五申,但在地方政府自我牟利强大动机催动下,也不大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官民冲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能愈演愈烈。特别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虽然体制内知识分子不予参与,但一代草根精英却在成长,逐渐成为领袖,由于网络的存在和普及,使得这种精英替代过程加速。只是,草根精英具有更加激烈的色彩,往往易使群体反抗呈现走极端的态势。第三、统治者中共高层的权力权威指定的交接模式,随着强人政治的过去,庸人政治的到来,难以为继,今后体制如何交班,蕴含着体制内部的巨大危机。    
人们都知道,自改革以来,由于上层有意搁置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得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完全依赖经济的高速发展,此番经济危机,有很大的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战车驶入慢车道,这样的话,原先积累的所有问题,都会爆发出来,原来的官员共同体,会出现裂痕,原来奉行犬儒主义的知识界,也会出现反弹,而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工商业者,在进一步发展遇到制度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且当局总是试图将他们作为民众不满替罪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制度变革的欲望,同时,为了解决接班问题,中共党内会尝试设计新的机制,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很可能出现新的动力和契机。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民众,或者说在经济危机下更有被剥夺感的民众,在草根精英的带领下,是否能给这个国家以机会?如果当局见机早,动手早,也许还可以,但如果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再想亡羊补牢,可能就晚了。    
  现在的思想文化也够繁盛的了,看天天社会上网络上现实里连打带骂的什么时候消停过.
  那不是思想,是闹情绪搞阴谋和浮躁
  作者:入木三寸 回复日期: 13:44:02 
    那不是思想,是闹情绪搞阴谋和浮躁  ----------------------------------------------  阴谋和浮躁都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归根到底不正是老百姓思想放开了么,什么都敢想了,都敢说了,看到不合我意的东西就敢骂了么? 思想上的开放必然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繁盛吗.未来等到可以骂政府可以骂公权力可以骂一切可以骂的东西以后,甚至于骂完了还不爽大家一起动手的时候,中国肯定就河蟹了.这也是一些人做梦都盼着的事情哪.
  白痴版主
  这篇文章说的相当深刻,当前的大学扩张一方面扩大的民众知识化的一面,一方面在社会极大不满的情况下造就更多的草根精英,在社会不平,社会不公的情况下,一旦爆发能量不能小看
  我是来记号的。
  版主怕怕啊
  深刻,深刻  如今难的看到深刻的人
  强帖留名
  强文,  现状已经把阶层流动的途径彻底堵死,  迟早出问题.
  一针见血!!!!!!!!!!
    天涯网站也受制于官方的舆论控制,失去了原来的正直公道,以下我的帖子在天涯时空屡次被删,请问,实事求是\遵纪守法的爱国言论也要被删,你们的正直公道哪去了:            关于“太子党”            本文所说的“太子党”,指高官的后代充斥于当今政坛所形成的一个特殊政治集团,我国现在的政坛,从政治局常委到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政府机构、央企的高管中,有多少是高官的后代,我想这数字是巨大的,此种现象的蔓延,对党风政风是极大的危害,对广大非官宦子弟的普通民众是极大的不公正,与任人为贤、量才录用、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人才的原则背道而驰,其后果就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国企乃至社会各个机构单位在干部的任用上、在职位的安置上都任人为亲,托关系、走后门、看背景、找后台,形成错综复杂的不健康、不正常的人脉关系网,可惜政府对此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了。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世袭制下出现了无数几代为官的家族,然而,几代都能保持清廉、英明、能干的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老子英雄儿狗熊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相反,多数英雄和人才多出自平民,普通民众中藏龙卧虎,他们的智慧和能力远在官宦子弟之上。放眼现实社会,有很多例子,比如我的一个亲戚,父母都是低学历,可是女儿却学业优秀,而有的人家父母都为高学历人才,子女却学业平平,这一现象警示我们,上一代的荣耀不能替代下一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利的只是此一个家族,危害的是整个社会国家。我是很看不惯那些沉迷于找个英明祖宗来炫耀自己的人的,所以我蔑视那种以某个伟人名人第几代子孙或者亲属自居的人,就象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盲目崇拜明星一样,这些都和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有关系,但前辈的、别人的光环那是别人的事,有出息的人决不躺在前人的功德簿上坐享其成,成功和尊重,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得来,而非背景、关系、后台。            众所周知,我国的干部任用制度实际上都是上级任命而非人民选举的,基本上不用有专业经历只要上级信任就能走马上任,比如搞导弹专业的可以做建设部长,搞商业的可以做公安部长,搞学术科研的可以做足协主席,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以此状况,普通老百姓只要有真才实学,是完全可以胜任各项领导岗位的,甚至要远胜于现在的那些官员,包括“太子党”。其实不光在官场,就是在“商”场也一样,正所谓“富不过三代”,聪明的企业家会很明智地安排他的身后事,不致于养尊处优的后代死于安乐。            廉政制度中好象有一条“回避”制度,我的理解是高官的子女亲属等大多数必须自觉地远离政坛,如果我们的党和政府能真正意识到这一条的重要性,就应该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取消“太子党”,把权力让位于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大胆地大量地在平民中提拔任用干部,平民来自社会最基层,没有养尊处优的背景,多的是对社会底层最真实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治国安民之策最能反映民声民意。而作为“太子党”的当事者,即那些数不胜数的大小“太子”们,希望你们能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既得利益,自觉主动地让贤,上行下效,如果我们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们都懂得带头避嫌让贤了,我们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定会有质的飞跃。            关于“太子党”的话题刚刚开始,算是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正直的爱国之士各抒己见,如果为官者和“太子”们能从民声中受到启迪、让“太子党”现象永远消失,则是国家人民的幸事。  
    我沉痛的宣布:武装夺取政权的人民战争过时了!     阿二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28742.html
  看近日的哈以冲突,感觉双方的实力太悬殊了。对于哈马斯来说,打死一名以军士兵就好象一个重大的胜利一般,双方的交换比是一比一百多。以这样的交换比打下去,哈马斯想靠武装斗争来达到目的想法近乎是做梦。     
  从上世纪初到现在,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在野力量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经过研究之后我不得不沉痛的宣布:武装夺取政权的人民战争过时了!     人民战争在中国的实践获得了成功,因此而名声大躁,特点是,寓兵于民、全民皆兵,从游击战发展到运动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整套的政治理论、军事思想在越南、古巴及非洲民族解放战争中均被成功的复制,在那个时代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是近年来,那些继续践行人民战争理论的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困难,被冠以“反政府武装”甚至是“恐怖主义”,生存环境极度恶化,有的甚至沦为了犯罪集团。     发生这样的变化,我认为有四点主要的理由:   第一、流行的政治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争并非有效的、最佳的选项    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是阶级斗争,既然是阶级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没有一个阶级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因此,战争不仅是无可避免的,还有唯一有效的选择。     但是,近年来流行的政治理念,淡化了阶级矛盾的对立,只是强调阶层划分的不同,强调了各阶层都有共同生存的权利。因此,就否认了在社会内部存在你死我活的较量,战争不再是唯一有效的或者是最佳的选择,公开选举、议会斗争的和平方式成为主要的解决分歧的形式。     从实际情况看,以和平的方式并非不能夺取政权。比如,即便在人民战争盛行的年代,在获得民族独立的50个非洲国家中,至少有40个是通过非暴力方式取得独立的;近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尼共(毛)通过选举获得了执政权。     第二、通过战争夺取的政权,并非是江山永固、不可改变的     流行政治理念的变化,导致了即便武装夺取了政权,依然要受到民主制度的监督和考验,打下来的江山并非是江山永固的。     比如,1979年7月,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人民武装推翻了A.索摩查·德瓦伊莱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以阵线为主的民族复兴政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宣称以马列主义和桑地诺思想为指导,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在执政期间,该阵线废除了索摩查政府的独裁法令,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土地改革,实行国营、私营及合营的混合经济。1984年11月,它在大选中获胜,但在1990年2月大选中被击败,2006年11月该阵线又以不足4成的得票率胜选。     武装夺取政权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在以鲜血夺取政权之后还可能随时要失去之,显然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了。与其这样,不如当初就选择和平的方式。     第三、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普通民众无法接受巨大的牺牲     在人民战争盛行的时期,大批的普通民众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有些地方连吃饭这样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就有参加革命、支持战争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产者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现在,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生活水平在提高,战争不仅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反而可以夺去实际拥有的东西,目前世界上战乱不断的地区,往往就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如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当地人民迫切需要和平。     这样,人民就反感战争,人民战争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群众基础。     
  社会要给弱势者一点活路( 10:49:59)标签:杂谈
    妇孺之中,在咸宁师专门前当了一名“游击队员”。虽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小姐”晚,到头来总是赔钱赚吆喝。原来“游击战”可以赶走小日本,打垮蒋介石,但敌不过高科技武装的现代化的城管大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懂得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关注民生,什么叫构建和谐社会。我本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为何总不能被正面关注,却屡屡遭命运的戏弄呢?  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谋得了一份每月400多元的扫大街工作。但我这位闻惯了战场上硝烟火药味和敌人死尸腐臭味的老兵,因为不再年轻,在发沤的垃圾面前却失去了“免疫”力,成天食不甘味,呕吐不止。由于老天不停的捉弄,加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过重的心理负担,本算结实的身体终因长期透支而奏出了不谐的音符:肝脏、心脏两大重要零件经常闹“上访”。面对天文数字一样的医药费,和儿女们读书时高筑的债台,几多苦涩、几多无奈、几多哀怨的我,只能独自吞咽生活得苦水!    大概上帝在为我关上一扇门时还记得为我打开一扇窗。尽管家境贫寒,但两个孩子还算争气,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儿子大学毕业遇到金融危机,找工作屡屡受挫,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因欠贷款和学杂费,毕业证、学位证被扣留,只提供给发复印件。身为人父的我,只能躲到一旁,默默的撩起衣襟…… 路再难走也得走,日子再难过也得过。虽然我被社会摧毁得百孔千疮,但我还是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为了“活着”,2008年5月,在亲朋帮扶下,我东拉西扯凑了几千元钱,到旧货市场买回电脑、复印机,在咸安区劳动社会保障局一个废弃已久的小房子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我尊纪守法,恪守本分,惨淡经营,用每月收入的那点少得可怜但足以令我翘首企盼的几百元钱,来补贴家用,维持生计。可万万没想到:一不小心招来祸端,得罪该局一位局长,局长大转贴一封来信,信上讲,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退伍老兵,一个在战场上流过血的老兵,不断地被社会抛到一边,又不断地爬起,在挣扎中,当地的有关部门,有权有势者,不仅没有帮一把,反而不断地将之向死路上推。我无法证实这一切,但愿网上有知情者可以出来,告诉我们怎么回事。但是,凭我多年对这样事情的感觉,我倾向于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国家每个角落里的普通人的故事。              转贴一封来信,信上讲,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退伍老兵,一个在战场上流过血的老兵,不断地被社会抛到一边,又不断地爬起,在挣扎中,当地的有关部门,有权有势者,不仅没有帮一把,反而不断地将之向死路上推。我无法证实这一切,但愿网上有知情者可以出来,告诉我们怎么回事。但是,凭我多年对这样事情的感觉,我倾向于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国家每个角落里的普通人的故事。 一位中共党员(越战老兵)的悲伤   我叫卢学工,年过五旬,经济、政治上均属弱势群体。   我曾是对越自卫反击中的一名战士,因祖宗三代没出一个生产队长以上的官,退伍后,费尽周折才被安排到咸宁市贺胜桥镇广播电视站。20余年来,爬杆架线路,爬墙装喇叭,历尽辛苦,虽获得区、局两级的红本(荣誉证)和花纸(奖状)无数,却没能逃脱2004年9月的咸安区事业单位人员置换身份给带来的厄运。年富力强时,我为那个时代挥洒着热血和汗水,奉献着青春和年华;而今,却如同一个红颜已逝被遗弃的老妇,孤独地偏居于繁华城市的一隅,默默地守着悲寂,惨度余生。   数年前,爱人下岗失业,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我这年近半百的男人身上了,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作为无权、无钱、又无势的一介布衣,我只能忍受着痛苦接受现实。为了生计,我和爱人买回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载人拉货,从此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穿梭在咸宁的大街小巷中。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咸安掀起“禁麻”风暴(城区禁止麻木通行),祸不单行的我,再次成了牺牲品,第二次失业。面对多舛的命运,我百思不得其解:改革调整利益,为什么总将我的利益调走?改革有阵痛,为什么总是我受伤?改革有牺牲,为什么牺牲的多为穷人?……   工作没了,“麻木”禁了,我混劣于村姑  一位中共党员(越战老兵)的悲伤           我叫卢学工,年过五旬,经济、政治上均属弱势群体。      我曾是对越自卫反击中的一名战士,因祖宗三代没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檀香山别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