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如何治疗最好可以自愈吗

不吃药抑郁症能自愈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不吃药抑郁症能自愈吗?
||文档简介
心理训练及专家指导为一体的心理治疗机构|
总评分0.0|
&&不​吃​药​抑​郁​症​能​自​愈​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 18:34&&&&来源:互联网&&&&编辑:薰衣草
[导读] 抑郁症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那么,抑郁症能自愈吗,如何自我治疗呢,下面奇丽女性小编介绍了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方法,让你自己就能摆脱抑郁症...
&&& 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 抑郁症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那么,抑郁症能自愈吗,如何自我治疗呢,下面奇丽女性小编介绍了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方法,让你自己就能摆脱抑郁症。
&&& 抑郁症能自愈吗
&&&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性精神疾病,在生活中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该疾病发生,有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但是多数患者还是因为一些后天的因素而造成的,很多人会问抑郁症能治愈吗,其实,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患者能合理的采取一些治疗措施格努局自己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治疗,如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都可以治疗抑郁症,对有些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更有效;而对另外一些患者来说,心理治疗更为有效;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和心里一起使用可能最有效。
&&&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7种方法:
&&&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方法1.冥想法:
&&& 冥想是身心灵修习的一种很好行为,现在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活动中,冥想可以减少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有规律地练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启迪。 奇丽女性网
&&& 李宏夫教授指出,虽说是冥想,但却有很多方法,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简单的冥想练习,抑郁症患者只需在内心中确定一个自己的愿景图,它可以是任何一种主题,以抑郁症患者自身感到平静、放松或是愉悦为准,然后在大脑中去想象实现,越是能集中投入情感在这个愿景图上,效果就越好,这个练习要持续重复去做。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2.外出交际:
&&& 把自己关在家里,逃避与人接触,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而这首先是他们所需要改变的地方。
&&&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不如他人、什么都做不好等负面症状,这些感受导致他们兴趣匮乏、遇事退缩、减少社交活动、封闭自己,这使得抑郁症者处在恶性循环之中,不断的强化了自我症状。
&&& 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前提必须强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触朋友,参加社会活动或出去旅游,尽管开始内心会很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负面的情绪感受就会被外部环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会重燃起来。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3.坚持锻炼: 奇丽女性网
&&& 特别是早晨时期的锻炼,李宏夫教授指出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行动迟缓、邋遢、懒惰的状况,长期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身体机能,更会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负面情绪。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空气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清新的时刻,它可以充分调动人体潜能活化身体细胞,当身体放松了,内心也慢慢就会放松下来,情绪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缓解。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4.观息法:
&&& 观息法是心灵重塑疗法其中的一种净化内心的方法。呼吸的品质代表着生命的品质,呼吸伴随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呼和吸称为&息&。
&&& 心理学上讲,专注于呼吸是身心一体的练习,可以让分离以久的身心开始融合,消除内在思想的对抗,回归本真的自我。从医学上讲,呼吸、心跳、肠胃蠕动是受自律神经也就是植物神经的控制,专注于呼吸的训练可以修复高级神经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医学手段、药品或补品不能达到的。
&&& 抑郁症患者可在早晚的时间练习观息法,练习时轻轻闭上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无论任何念头出现,你都要以不推、不抗、不纠缠的心接纳它,而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纯然的观察呼吸,以盘腿的姿态,二十分钟时间为基础,半个月至一个月后,可以延长练习时间至四十分钟到&个小时。 原文:奇丽女性网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5.整理感受:
&&& 抑郁症患者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感受中,虽然在他们的认识层面上有时也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是不合理的,但是自己仍是无力摆脱,要想真正转变这种认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整理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无论是多么荒唐的或者在你认为是可笑的,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完整的把它整理在笔记本上,不要急于去分析它、认识它,你可以在锻炼或者身心状态有所缓解之后,再去看它,要知道,只是去看不必分析,因为这不是锻炼你分析和认识的能力,你也不缺乏这种能力,而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6.阅读书籍:
&&& 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 抑郁症自的我治疗方法7.拒绝对号入座:
&&& 关于抑郁症方面信息,如今已是相当之多,真正能给抑郁症患者帮助或是有价值的却是少之又少,由于抑郁症患者没有良好的内心防御能力,往往会把自己的状况与其对照,造成内心更大的压力,更有甚者起初只是有一些抑郁的情绪,最后却被自己强化为了抑郁症,所以减少关于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症状方面信息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本文来源:奇丽女性网
&&& 关于抑郁症能自愈吗,其实抑郁症可以自我治疗,以上介绍了抑郁症的7种自我治疗方法,让你的抑郁症状慢慢消失。 文章出自:奇丽女性网
Related News
Recommended hot
Recommended Gallery
Entertainment
Women's Health
Copyright 200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奇丽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3误诊率达50%,超半数患者不愿看病&&抑郁症能不治自愈吗?
误诊率达50%,超半数患者不愿看病
抑郁症能不治自愈吗
本报记者 姜sir
通讯员 伍展虹 刘丹
过去一周,影星尚于博因为患有抑郁症,最终选择“离去”。这一消息引起了国人对于抑郁症的再度关注。如今,逝者已逝,留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于抑郁症的思考。
难题1抑郁容易被“欺骗”
今年十月,我国“首届抗抑郁药物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市级以上非专科医院抑郁症误诊率高达50%。面对如此高的误诊率,广州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烜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自身羞耻感作怪。不同于其他疾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一直是“弱势群体”,长期不受人待见不说,甚至有患者为“欺骗”医生,编造谎言企图逃避疾病的侵袭。在李烜看来,患者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诊断,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抑郁症的包容度还不够。“抑郁症讲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李烜告诉记者,临床上很多人是自杀后才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当出现心理危机时,不妨坦诚相待,配合医生的诊断,没必要为了‘面子’赔了性命。”李烜说。
二、基层医院水平有限。除了患者不配合,医院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是导致抑郁症高误诊率的重要原因。李烜指出,在医生水平有限情况下,抑郁症很容易与一些大脑性疾病混淆。据其介绍,不久之前,一位来自从化的女性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从外在表现看,她性格变得懒散,常自言自语,与抑郁症病症很像。”后送往广州脑科医院经诊断并非如此,对其做了CT发现其实际上患的是脑肿瘤。因此,李烜建议市民发现病症后,最好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该怎样判断抑郁症?
在大家看来,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应为情绪低落、思维低缓和行为动作低下。李烜指出,上述“三低”症状是最普遍的抑郁症:单相抑郁,然而,当人满足此“三低”症状时,确定其是否为抑郁症还为时尚早。
事实上,除了“三低”,抑郁症中还存在“三高”症状,即情绪高涨、思维高速和行为动作高亢,也就是常说的狂躁症。“抑郁症中最容易被误诊的就是兼具‘三低’和‘三高’的双相抑郁。”李烜解释道,由于片面诊断患者的病症,双相抑郁常被一些医生误诊为单相抑郁,实际上,两者的治疗手段并不相同,“曾经发生过医生给双相抑郁患者开抗抑郁药物,结果患者出现双相混合发作状态,最后选择了自杀。”
正因如此,李烜认为,除了医生水平亟需提高外,普通市民也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从自身做起,以防出现误诊现象。
难题2超半数患者不治疗
还是“首届抗抑郁药物论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江开达教授称:目前我国有50%-80%的抑郁症患者不寻求治疗。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国人还未正确认识抑郁症,另一方面折射了一个现象:抑郁症患者该接受怎样的治疗?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伯荣。
一、治疗抑郁症离不开药。从传统角度来说,抑郁症发病机理多为心理不正常表现,但随着医学发展,有了新的发现。据周伯荣介绍,通过分子影像学可以剖析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源自大脑神经多种递质出现紊乱、神经细胞萎缩等。“明白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就可以知道药物在治疗抑郁症中起到的作用了。”周伯荣指出,通过干预神经萎缩和干预递质,抗抑郁症药对抑郁症的治愈率可达到50%,但因服用时间短则九个月,长则两年甚至终生,不少人中途放弃,因而出现复发甚至加重病情。周伯荣提醒,患者应树立良好的心态,别因为要长期服药就拒绝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2。“抑郁症早期,首选是药物治疗。”周伯荣表示,虽然抑郁症有自愈性,但从效果来看,往往要花去超过半年时间才会起作用,即便是通过心理治疗,时间也要三个月至半年,而正确进行药物治疗的话,则只需一至两个星期。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了呢?在周伯荣看来,恰恰相反,当药物治疗进行到中后期,应合并心理治疗,这将有效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根据临床经验,如果两者配合得好,抑郁症的完全治愈率可达到70%。”
如何看待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除了对心理医生的迷信外,让患者拒绝接受药物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对抗抑郁症药副作用的担忧,尤其是服药时间至少长达九个月。对于患者的这种忧虑情绪,周伯荣表示理解,但事实上,抗抑郁症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全性已大大提高,“过去人总担心会对心血管造成很大伤害,现在最新一代的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这方面已经大为改善。”
反倒是一些人家居常备的镇静剂要慎用。周伯荣提醒道,镇静剂最大的危害在于其有一定的成瘾性和耐药性,长期服用不仅会降低药效,更严重的是会使人产生依赖感。相比之下,抗抑郁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并不具备成瘾性。“只要治断根了,药就可以停了。”
降低要求 为自己减压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负担第二大的疾病,而当前高速运转的社会正在逼迫更多受着高压的国人走上“抑郁症”的道路。
据周伯荣介绍,过去来医院看抑郁症的基本上是青壮年及以上年龄段的人,而如今就连初中生来看病已经是司空见惯。“抑郁症日益‘少年化’的问题令人深思。”不能否认,现在的中国,物质文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人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因素长时间积累下来,从量变到质变,原本一个快乐的人慢慢地就患上抑郁症了。”
因此,周伯荣建议,市民不妨对生活降低要求,为自己减减压。李烜持同样观点,他还同时提出忠告,当你出现抑郁症前兆时,要学会多参加社交活动,懂得倾听,并且多参加运动,身心保持活泼可以一定程度上扫除抑郁情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心秘密&&
自我的秘密&& 正文
自信: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愈的核心价值观
浏览:813次
发布时间:
编辑:火柴
来源:财新博客
心理心语:抑郁症最痛苦和可怕的,是动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首先,我们要相信科学,直面现实。如果必要,应勇于看病吃药,这是现代科学对抑郁症患者的拯救。 &&—— 橙子YY心理网
要讲的内容很多,而时间有限,我把今天的讲演,集中指向两个字——信心。
从自身经历出发,我认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失去了信心,结局很可能是悲剧性的。
那么,信心从哪里来?有人会说,有了意志和毅力,就会有信心。这不对。毅力和意志本身,并不能给予信心;相反,有了信心,会给予你毅力和意志,会让你承受痛苦的过程,变得稍微轻松一点。
信心也不应该来自迷信,比如某些奇奇怪怪的,或把灾难盲目乐观化的想法之类。
我的看法是:信心只能从科学来。这是唯一的路径。
接下来,我将以我自己三年来的历程为例,描述一下我是怎么一步步获得信心的。我甚至认为,如果说抑郁症对人是有益,那就是:当治愈之后,你不仅仅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获得了对自我的信心。人活天地间,最重要的就是自信。有了自信,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你就会无所畏惧。
一、悄无声息的魔鬼脚步
先叙述一下我患病的过程。
在患病之前,“抑郁症”这个词我是听说过的,但从来不觉得这个词和我会有什么关系;对它的具体内容,我也完全是想当然。人们就是这样,当某一件事并不真正触动你实际利益的时候,即使它整天在你面前飘来飘去,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2011年下半年,不知不觉中,我的工作能力在下降。那时,我并不知道,抑郁症已悄无声息地袭来。
起先,只是发觉自己对于工作不那么应裕自如了。我本来是一个做事情特别快的人,我的同事们称我为一把“快刀”。意指我编记者的稿子时,无论多么冗长芜杂,我毫不犹豫,大刀一挥,“喀嚓”几刀下去,一篇稿子的模样就出来了。
但2011年11月之后,逐渐发觉自己记忆力下降,反应不那么敏捷,处理问题也不那么决断;慢慢地,情绪也出了问题,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吃、对玩,都索然无味;开小组会,我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
我的同事们比我更早觉察到变化,这大概就是所谓“旁观者清”。我记得一位女记者来问我:“张进老师,你最近怎么不怎么笑?也不怎么说话,也不爱吃。是不是同事辞职你心里难受啊?”我当时内心茫然,不明所以,只是苦涩地一笑:“大概是睡眠不好吧。”——那个时候,我唯一能自我解释的,就是睡眠障碍。每天睡眠的时间,从五六个小时,减少到三四个小时,困顿不堪。
到了2013年3月,两会之前,我的失眠已经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只能挣扎着睡上一两个小时。工作能力直线下降。
记得那时,我要做一个民政部部长专访,先要设计一个采访提纲。过去,这是举手之劳;那时,千难万难。记得我打开民政部网站,想看看民政部最近做了哪些事情,李立国部长做了哪些讲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或者说,看到的都是字,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完整的含意。
非常恐惧,却不明其原因。后来知道,这就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
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不快乐。其实不是。抑郁症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情绪好不好;正常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开心就不开心,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永远开心?开心不是生活的必备条件。抑郁症最痛苦和可怕的,是动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几天后,两会开始。我挣扎着编稿,到3月8日那天,编辑一篇消息,改写记者的一个导语,花了很长的时间,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完成。发完稿,我呆立良久,形神俱伤。
恰巧在那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有几个同事先后辞职。3月9日中午,我打开邮箱,又看到了一个记者的辞职信。如果是从前,我会立刻惊跳起来,想方设法抚慰、挽留;但那天,我反应漠然。只简单地回了几个字,表示同意。因为已经没有能力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说:“走吧,走就走吧;我也干不动了。”
第二天,我就开始休假。起先以为,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里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开始。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疾病、承认疾病、处理疾病的痛苦过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必须接受自己是一个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我过去对于去医院看病是非常消极的,感冒发烧从来不去医院,挺几天就过去了。看病程序也不懂,医保卡也不会用。
此时,却要进医院,而且一上来就是安定医院;而且医生告知,隔一个月就要来复查一次,至少要吃半年的药。当时知道这个情况,简直要崩溃,茫茫然游走于医院各科室,如同行尸走肉。
二、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尽管非我所愿,也在劫难逃,我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痛苦煎熬过程。为何长达半年?关键原因,就是误诊。
误诊了什么?半年后我才知道,我得的其实不是抑郁症,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急性发作”。因为诊断错误,致使治疗方向错误,白白耽误了半年的时间,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不过,时至今日,我并不责怪我的第一个医生。我现在明白,抑郁症是一种非常特异、非常复杂而微妙的疾病,很难把握,我们要允许医生犯错误。我的第二个医生非常客观公允。有一次,当我在他面前流露出对第一个医生的埋怨时,他对我说:“我对你的诊断,是站在他误诊的肩膀上进行的。”听了这句话,我心中的怨怼涣然冰释。
这半年的痛苦很多,为了节约时间,不细说了。纯粹地展示痛苦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从痛苦中有所发现。
这里,我只想挑出来说一个问题:自杀。
在病愈后,我接触了很多患者,我发现,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自杀尝试。有的只是意念,有的是计划,有的甚至有所实施。我后来在一篇文章《抑郁症患者为什么容易自杀》中,专门解释过这个原因。
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象自杀是非常悲哀和恐怖的事情,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想象自杀,完全是另一种感觉。晚上,当结束一天的煎熬后,随着思绪,想象着自杀,甚至有一种放松的、温馨的解脱感。可怕就可怕在这里。
尽管如此,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理智仍然告诉我,不能自杀。因为责任还在,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去死。好在抑郁症患者即使能力缺失,理智并不受影响。那时,我能够做到的,就是用理智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具备自杀的条件。比如,等电梯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让自己离开窗口,以防某个时刻突然冲动一跃而下。
推而广之,我想对患者说的是,如果你决定坚持下去,那么,在整个煎熬全程中,你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在那半年时间里,既然理智告诉我不能死,那么,尽管看不到任何希望,没有任何信心,我还是以“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坚持做到几件事:一,不自杀;二,按医嘱吃药,一粒都不少;三,努力多吃一口饭,增强抵抗力;四如果体力允许,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这是我无师自通的方法,后来,对每一个向我求助的患者,我都这么嘱咐。
三、转机突然出现
转机在半年后出现。非常幸运地,6月底,我找到了一个医生,安定医院的姜涛。
起先,友人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发现他很受患者好评,就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挂了他的号。当时我非常非常没有信心;这就是今天我做这个讲演的主旨,重要的就是信心。如果我当时能够有信心的话,那么整个过程会变得轻松得多,承受的痛苦也会少很多。
换姜涛治疗,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对我使用的是联合用药法,下药很猛,第一次就给我开了六种药,同时服用,每天服药多达16粒。副作用很强烈。
时至今日,我评价姜涛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生。他的了不起,不仅仅是医生高超,更是医德好。这里我说的医德,还不只是工作态度好、不怕苦不怕累之类,而是指他敢于担当。 &
在当今医患关系恶劣的情况下,很多医生为求自保,以不出事为原则,放弃责任,选择稳妥治疗方法,而不管疗效如何。姜涛则敢于负责,能够从患者利益出发,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组合,而不惜为之承担风险。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他给我开的六种药,服用一周后,没有任何效果。复诊时,他思考了一会,修改了药方 ,剔除了一两种药,又换上一两种。我那时完全不懂,听之任之,是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消极心态在坚持着。
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是最煎熬的日子。副作用集中显现。最困难的时候,走路踉踉跄跄,手抖得抓不住筷子,喉咙发不出声音。
期间,我曾经给姜涛发短信,告知副作用太大。他回短信说:“实在撑不住,把舍曲林减半粒,一周后再加回。”我问:“减的目的是什么?”他答:“只是让你的身体能够承受,最终还是要加回来。”我想,这只不过是延缓时间,何必?因此坚持不减量,就这么熬着。
转机在换药后的第19天出现。其实此前两天,就已经有迹象,甚至非常清晰,只是当时不为人所知,甚至也不为自己所知。
什么迹象?那几天,一个朋友来看我,他的女儿的玩具魔方忘记拿走。百无聊赖中,我坐在沙发上,拨弄着魔方,后来,居然把魔方的一面拼了出来。
第二天,我开始玩手机。这个手机是在病之前买的,病后一直没有开发它的功能。那天,我看到屏幕上一个图标,叫微信,就信手按了按。一瞬间,微信匹配上我的通讯录,把我的信息一条一条发了出去。
顷刻之间,“滴滴”声不断,回信蜂拥而来;我已经很长时间和外界断绝往来了,这一条条短信惊扰了我,吓得我立刻关机。半晌,定了定心神,我又小心翼翼打开手机,发现微信中已经躺着几十条回复。
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那天,在同一个时刻,他们收到我发来的微信信息,为之一惊一振:时隔半年后,张进又出现了!
第二天,好转的迹象更加明显:那天恰逢复诊。等待的中午,在外面吃饭。吃什么?本来,对于“吃什么”,我完全没有个人意愿,吃什么都一样,无非是努力吞咽下去而已。但这天,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马路对面一家店面上写着“麻辣香锅”四个字,不知不觉流下了口水——那一瞬间,我觉察到:药好像起效了。
下午,去看姜涛,汇报药有可能起效,对他表示拜服,感谢的话滔滔不绝。姜涛则一副见怪不怪、无动于衷的样子。也没修改药方,只是说:“就这么吃!”
当晚,情况急速好转。似乎这半年的痛苦完全是大梦一场,是一段空白,身体、精神完全恢复。兴高采烈、精神健旺、胃口大开、健步如飞。兴奋之下,当夜彻夜不眠。
第二天,一个朋友来访。看到我的样子,既惊且喜。立刻开车出去玩,登红螺寺。半年没怎么出门,此刻登山如履平地,毫不费力登顶,把我的朋友远远拉在后面。在山顶上,给姜涛发了短信,告知情况。
想不到,姜涛的回信,毫无悦色,就几个字:“到医院来让我看一眼。”
我没当回事,回信说:“好,本周六复诊我过来。”
姜涛立刻回信:“不行,立刻来。”
尽管我觉得不必要,但医生的话是不能不听的。第二天,我去找姜涛。他扫了我一眼,就说:“你转相了。”然后埋下头开药方。
他停了几种药,又新开了几种药。我非常疑惑,舍不得这几种药,问他:“明明见效了,为什么要停?”他答:“你别管,照着吃!”
后来,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姜涛为什么非要我去让他看一眼?他略略瞥了一眼,又看到了什么?我悟到,这就是一个好医生的职业直觉。好比我对记者说,“把你稿子拿来让我扫一眼”,记者的稿子,我扫一眼,就知道这稿子好不好,有没有修改基础;他当时看我一眼,瞬间就整合了我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等蕴含的所有信息,得出判断:我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且已经转相,必须立刻调整治疗方案,在另一个方向上用药。
此后,我的用药就此固定下来,并逐渐进入减药和康复阶段。
四、钻研病理药理
以上,是我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这个词,是我后来学会的,大意是指症状消失。后来我才知道,对于抑郁症来说,临床治愈只是第一步。更艰难的,还在后面。
我后来认识到:抑郁症的症状,只是海平面的波涛汹涌;真正的原因,是海底有火山爆发。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修复海底的火山口。这就是心理治愈。——这是后话,过一会再说。
回到刚才的话题。那天在姜涛那复诊后,状况越来越稳定。当晚,怀着劫后余生的惊喜,我写下了第一篇文章《地狱归来》,概括记叙了我的病程。并从此走上了研究抑郁症的漫漫长途。
回过头看,我学习和研究抑郁症的办法,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用的是林彪的“急用先学”法。我首先想搞清楚,治疗为何会突然见效?于是把我先后用过的11种药,它们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这就必然涉及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并扩展到对大脑的研究,神经递质猜想;同时阅读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认识。
再后来,当零散习得的知识断片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我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这时,我对抑郁症的理论知识就基本成形了。
那个阶段的学习很不容易,因为是自学,实在遇到疑惑难解的问题,无人求教,只好乘复诊的机会问姜涛。他太忙,基本不搭理我,显然对我钻研抑郁症不以为然。
大概过了半年,有一次,又去姜涛那复诊。问诊完毕,在他埋头开药方的时候,我大着胆子说:“姜大夫,我想占用您两分钟时间,说一下我对您治疗我的思路的理解,您看看对不对。”
不等他同意,我自顾自说下去:“您最初根据我治疗半年无效这个信息,猜测我有可能是双相,但不确定;又根据我当时的低动力状态,判断我是去甲肾上腺素不足。于是,先使用对去甲肾上腺素有强刺激作用的瑞波西汀,想把我从深度抑郁中提上来,同时试探一下是不是双相;而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转躁,又并用碳酸锂,以防不测。
后来,药物突然起效,你看我好转这么快,就要我过来让你看一眼,确信我是双相,立刻停掉瑞波西汀,减半舍曲林,同时加上奥氮平压躁狂。为了稳定,又加上新型情绪稳定剂拉莫三嗪,以防止压躁太狠而转郁——这就是您对我的完整的用药逻辑。”
听到这里,姜涛停下笔,疲惫的脸庞抬了起来,用陌生的眼神盯着我看了一两秒钟,说:“是。”
从那以后,我再问姜涛问题,他或长或短,总会回答几句话,或者几个字。他的片言只语,我总是如获至宝,揣摩回味。
再后来,最痴迷的时候,我会在每周六,姜涛出诊的这一整天,赶到安定医院他的诊室,旁听他看病。那时,安定医院的新楼还没有盖起来,他的诊室破旧简陋,他的身边总是挤满了病人和家属,他无动于衷,从不驱赶。
说到这,插一句话。我当时佩服姜涛,一个依据就是他看病不避人。我自己就有一个体验:我给记者改稿子的时候,如果胸有成竹,就不怕记者站在我后面看;如果我没有思路,就会心虚,赶记者走。姜涛看病的时候,那么多人围观而他旁若无人,可见水平很高。
今天,在安定医院新楼,这个场景已经不可能看到了,因为要尊重患者隐私。姜涛的诊室外,甚至有保安站岗,维持秩序,这已经构成安定医院独特的一景。但那时,不规范的管理给了我机会,我在姜涛诊室一呆一天,无人过问。我观察姜涛怎么问病人,开什么药。有看不懂的,再回去查书;我还会追出诊室,要到患者的电话,过些天再电话问患者,吃了药效果怎么样。
刚开始收获很大,过了半年,新鲜期结束,慢慢觉得千篇一律,就不再去了。
又过了一年左右,我觉得我对抑郁症已经很有体会,就正式约姜涛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对话名医”,发在财新网。那篇文章姜涛很满意,他说:“你写得太好了。”我说:“不是,是你说得太好了。”
再往后,到了2014年3月,患病两周年,我想写一点东西作为纪念,同时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最开始写了一篇,抓了一个最刺激的问题,标题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接着写了第二篇,《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而后一发而不可收,一口气写了八篇,收集在一起,命名为《科普抑郁症》。
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八篇文章是很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它集中了两年间我对抑郁症问题的全部思考和理解。
八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前就有一些患者,在朋友熟人的介绍下来找我;此后,来找我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很多。而我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病例,为他们提供咨询,就是让我有机会学习和提高;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莫名其妙地,得了一场病,却增加了一项技能,使得我能够帮助别人,同时和社会的接触面更加深、更加广了。这就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对抑郁症的理解,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我盲目地认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全部;我盲目地崇拜西医,认为中医、心理咨询,都没有用处。现在我认识到,这是虚妄。至少心理学,不但有用,而且用处非常大。
在写完《科普抑郁症》八篇后,我开始进入学习和研究的第二阶段:心理学领域。这一块,我目前还在进行中,只是觉得更加困难。心理学博大精深,比病理、药理难得多得多,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我在这条路上往下走着,只是不知道,以我的资质,到底能走多远。
五、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现在回叙到今天讲演刚开始的时候,我说的那两个字: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知识中来,从科学来,从实践来。这不仅仅包括现代医学、病理和药理,还包括心理学。
回过头看, 号之后,我兴高采烈,认为自己霍然而愈,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用医学的词汇来说,只是“临床治愈”。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条漫长的路,就是依靠心理学的自我疗救之路。
先由病理,再过渡到心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为抑郁症本身是大脑有关神经递质的功能性病变,所谓“身心一体”;而把生理和心理相联系的桥梁,就是情绪。
我学心理学,沿袭了学病理学的方法,在看书的同时,就是找人采访。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咨询师……硬着头皮采访,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回来就慢慢揣摩。我体会到,学习心理学之所以困难,除了学问本身的博大精深,另一个难处是,它需要一个人直面自我的勇气。
这看上去简单,其实是非常困难。你需要追溯自己性格的养成,直面既往生活中内心深处幽暗的一面。有一句成语,叫“自欺欺人”。其实欺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一个人下意识的自欺,会把很多东西都遮蔽起来,让你看不见自己,也看不到世界。
所以,如果一个人想看心理医生,首先要问自己:你是否有勇气直面自己?在我看来,如果说抑郁症有好处,那么,当一个人临床治愈,我认为他应该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勇气。因为他已经从生死边缘走了一遭,人生很多问题,应该可以看清楚、且放下了。这就可以让你获得勇气,来面对自己,解剖自己,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假如一个人能够真正完成这个历程,那他就会所向无敌,无所畏惧。
六、自渡渡人
最近,在我临床病愈三周年的时候,我以过去三年所写的全部文章为基础,写了一本书,叫《渡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叫《他渡》,中篇叫《自渡》,下篇叫《渡人》。大家从上中下三篇的名字,大概可以看出我对抑郁症问题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相信科学,直面现实。如果必要,应勇于看病吃药,这是现代科学对抑郁症患者的拯救;
其次,“他渡”又不是孤立的。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是生化现象,又有心理特性。现代医学只能临床治愈抑郁症,要彻底治愈,还需要以内心的力量,修复心灵深处的伤口。仅仅“他渡”还不够,还需要“自渡”。“他渡”与“自渡”合力,才能相互支撑,合力完成对生命的救赎。这就要求,患者要直面内心,观照自我,完成精神世界的重建。
“渡人”的意义则在于,接受患者的咨询,为他们提供帮助,一是可以帮你获得经验,更深刻地理解“他渡”和“自渡”的要义;同时这又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我甚至认为,“渡人”的价值实现,要比我从事了20多年的新闻来得更快、更直接。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精神体验。
七、运动为什么有效?
除了“他渡”、“自渡”和“渡人”,再说一点,就是体育锻炼的用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开始逐渐认识到,一个轻度抑郁症患者,假如真的有足够的毅力,不吃药,只靠锻炼本身,也是有可能治好的。
为什么跑步对于治疗轻度抑郁症有用?因为跑步的时候,人的大脑是专注的。抑郁症患者一个表现,就是思路集中不起来,跑步的时候,专注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再,跑步本身可以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做吗啡肽。这等同于神经递质,它可以调节大脑,让你兴奋起来。跑步就是制造吗啡肽的过程。
但要说明,跑步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你每天必须跑足一定的里程,才有可能产生吗啡肽。跑的时间太短,产生不了,没什么用。我现在每天跑步和快走的里程,总会在10公里以上,从不间断,即使出差。
当然,即使里程不够,尚来不及制造吗啡肽,跑步仍足以健康身心,本身好处都是很大的。所以,对跑步不必有过多的约束,立刻跑起来,能跑多少是多少。时间一长,必有收获。
八、作为治愈的写作
最后再讲一个问题,就是我理解的治疗抑郁症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写作。
最近几天,我在一个群里和群友聊天的时候,表达了一个观点:写作是心灵秩序重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疗的手段。
很多人都愿意天马行空地思考,但未必愿意写作。这是因为,写作还是要费力气的。写作是一个把思维片段逻辑化的过程。从心理建设的角度看,写作无异于清理自我,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和心理医生的功能非常接近。
曾经我不那么相信心理治疗,原因是我觉得好的心理医生比好的西医更加难觅。我现在认识到,我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不能因为好医生难觅就否定心理治疗本身。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找到好的心理医生?
从现实出发,当这个问题不那么容易回答的时候,我们不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尝试写作,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以我为例,三年来,当直面内心,沉浸于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这写作就如同抽丝剥茧,把生命的真相逐层揭开。
在那一阶段,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奇妙的状态中。对美的感受随处可掬,对生活的感激接踵而至,似乎整个人都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驱散了黑暗,光明和希望在那一刻会相继到来。
再回到我今天最开头的两个字吧。现在我可以完整地回答那个问题:信心从哪里来?——信心从对科学的信仰中来,从对心灵的重建中来,从帮助他人的价值实现中来。
有了信心,并不意味着你能够立刻治愈,但至少可以让你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不那么痛苦。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双相情感障碍
&&&转发分享
&&“对上号的同学快来报到!”
对上号的同学,需要奇妙的正能量,快来冲!
自我的秘密:
自我的秘密:
心秘密排行榜
橙子YY心理漫画
羡慕嫉妒恨
沟通累死人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1  橙子YY心理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镜像本网站任何内容
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度抑郁症能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