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社会角色认同防卫机制与自我认同的理解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研究社会,研究,意义,自我的,认同与,自我认同,自我,青年的定义,青年定义,青年与社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牛bb文章网
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所属栏目: &
一、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我是谁?”的困惑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不仅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观念中确定“我是什么”。与关于一切事物的认识一样,围绕着“我是什么”问题形成的自我认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我”的事实性的知识,意味着对自身的必然的或现实的事实的认知;二是关于“我”的评价性认识,即个人对自身、个人对自己行为、个人对自身价值关系的选择的意识,它以价值判断或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我”的评价性认识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我认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传统社会里,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方式是个人对社会群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化的行为,所以个人不是自己整个生活、人生的主体。个人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去评价自我的价值、理解自己的存在并把这种认识应用于自己对整个生活和人生的选择的情形并不普遍。在现代社会形态之下,个人获得了“物的独立性”,他不仅可以成为具体活动的个人主体,还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个体”。个人成为个体,其最重要的特性是他的“为我”、自主、自为、自律等主体性,个人的生活过程就变成了个体的生活――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个人不仅是自己人生的价值关系的实际主体,也是自我价值的评价主体。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及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且要为之承担相应的后果。因而,选择的意识即个人的自我评价就成了个人自我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内容。而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形式上,其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都是从前的自我评价认识所无法相比的。个体自我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确立个体自身的各种要素、个体的活动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既要对个体的属性、本质、规律、必然性以及个体活动的现实结果或可以预期的后果有所认识,又要对个体的需要、本质力量有所认识。所以,随着个体自我评价认识的丰富和发展,个人关于自身的事实性的认识也突破了从前的狭隘性、肤浅性的状况,它们在个人的多种属性、本质、存在方式、主体特征、能力、发展规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有了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些评价性的认识作为主体因素的组成部分参与到个体的自我认识活动中来,对个人自我的事实性认识的主体性特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正是因为上述的特征,现代社会个人的自我认识在内容的性质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把具有上述特征的个人自我认识称为个人的自我认同。随着个人转化为个体,个人的自我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自我认识,个人的自我认同则表述为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作为一个有确定意义的范畴,最早出现在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中。它是指个人围绕着性别、年龄、职业、阶级、国籍等方面对自己身份的确认。随着人们对自我认同的研究上升到生存论的层面,个体的自我认同已经由最初的对个体具体、直观的身份的确定,演变为一个关于自我的本质、特征、力量及价值的自我意识,其核心内涵表现为对“我是谁”的评价性认识和以评价性认识为基础的事实性的指认和确证。自我认同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常常会出现个体不能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整合起来的自我观念形象,或者失去对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积极感受的情形。这种现象被称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的困境首先在现代社会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被发现。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研究理论表明,在今天的西方社会,青少年至少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的职业、意识形态和结婚对象。这种自由表明,今天的青少年必须决定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伴随着青春期而来的许多变化都是突然性和暂时性的,并不一直存在。这给青少年在青春期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寻找连接点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混乱和不稳定,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事实上,出现在青春期孩子们身上的自我认同危机在个体身上也存在。这是由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的特征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成为个体,拥有了自由。社会在为个体创造了自由的同时,也决定了个体一生都要对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决定。个体的一切,包括职业、意识形态、结婚的大事都要依靠自己去选择、去决定,没有人为之承诺。但这种选择和决定充满了偶然性,没有确定可靠的保证。自由的现代人,没有终生确定不变的职业,没有确定不变的社会角色。个人作为自由的个体,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整体对他的灌输作用在减弱,现成的、可以直接拿过来的信仰、政治倾向和世界观是不存在的。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也不再具有既定的和较少变化的性质。所以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认同危机”之中。个体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自我整合”困境。这是个体在自我的理解中由于“人格分裂”而导致个体“自我认知障碍”。“人格”是指个人比较一贯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便成为他日常思想和行为的根据。“人格分裂”是指在一个个体身上存在着多个“自我”――一个“真实的自我”和诸多“虚假的自我”,或者多个相互冲突的“自我”,以至于个体没有统一的自我支配下的确定一致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当个体对“自我”反思的时候,不能把关于自己的各种观念整合到一个自我概念中形成统一的自我观念的情形。这就是自我整合困境。(2)人生意义危机。在现代社会里,个体比从前社会中的个人更加忧虑和焦躁。这种忧虑和焦躁并不完全是由缺衣少食引起的,而常常是一种没有具体根由的、无以名状的焦虑状态。个体常常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价值是什么,对生活没有乐趣,常常有一种无聊感和厌倦感。个体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人生意义危机。二、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实质:个体自我评价的困境从现代社会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特点和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自我整合的困境是个体不能对自我形成广个连续的、稳定的评价性认识,这与人的生存状况相关,也与个体从什么样的价值观出发去解释和理解自我相关;而人生的无意义感并不是人生真的无价值,人只要活着,就有价值。人生的无意义感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生观,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价。所以,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困境。在现代社会里,个体是包含各种矛盾关系的现实存在。在个体身上,不仅存在着“大我”与“小我”的矛盾关系、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关系,还存在着自在与自为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是由现代社会条件下个体的双重存在本质、双重存在属性和双重存在特性的矛盾性质决定的。由于个体自我评价是个体以自身需要和利益为尺度,对自身的要素和活动对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价值关系的反映,这些矛盾关系必然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使个体自我评价活动带有深刻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形成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兹对此分两个方面作些分析。其一,评价主体的“自我”与“社会角色”的矛盾性质与个体自我认同危机。在个体的存在本质中,包含着“大我”和“小我”的双重内容。个体的“大我”和“小我”的双重存在本质,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样式: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并在其承担的社会角色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样,个体就有了两重存在形式――“社会角色”与“自我”。“角色”是一个动态地反映个体社会地位的范畴。在内容上,它是指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行为的规范,表现为围绕着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体能够在承担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来体现自我,将角色和自我统一起来。比如,个体以“自我”为核心,理解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社会意义,并且在角色活动中发现和找到自我价值,表现出对角色的热爱和尽心、尽职、尽责;或者个体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将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与自己的角色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是,“自我”与“角色”也会发生冲突。比如,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悖于个体的兴趣、爱好、志向、意志,而且个体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某一角色的意义,在角色行为中并不认同自己的价值;或者个体对社会角色的理解与社会角色的期待发生矛盾,常常感到社会角色对自我的扭曲、否定和束缚。现代社会个体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片面性和流变性加深了自我与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首先,现代社会的个体不再是单一的或者是几个社会角色的承担者,而是各种社会角色的“角色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并不全是按照个体的意愿、兴趣选择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作为个体谋生手段的性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人们的劳动动机绝大多数是由生存必然性施加给人的一种压力,仍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摆布,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社会关系。马克思说:“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社会关系以异化的形式出现,意味着社会角色也是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的。显然,按照异化的社会关系承担的社会角色并不能在根本上与个体的自我达成一致。其次,个体的社会角色寻改传统的一生固定不变的状态,而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不断变化的社会总是淘汰已有的、过了时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个体就在这种新陈代谢中不断地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个体的能力、素质、本质力量也在不断变化,他在一定的范围也会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如职业、职位、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角色的变化为个体改变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机遇,但是给个体的自我带来了挑战。个体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心理依赖和行为惯性和价值观念在社会角色的变换中会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不适应,加之无法预知和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新的心理定势、心理依赖和行为方式确定以前,个体经常会处于迷茫的自我状态,角色的频繁变换,也使个体的价值观难以确定下来,这就从根本上加大了自我与角色统一的难度。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个体的价值观念的矛盾。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社会群体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以社会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为基础而确立形成的种种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群体应该如何规定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群体的各种资源,包括财富、地位、权力、荣誉、责任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社会群体中不同主体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原则。个体的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体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评价标准的总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体体验而确立的以生活理念、理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个体的价值观念中,“深层的是生命意识,人己关系的观念,劳动、创造与享受、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观念,人生理想境界的观念”。个体价值观念和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在形成机制上和内容上都是不同的。尽管个体的价值观念总会涉及个体与他人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确立的许多规范都是针对个人的,但是,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统一的,但是,彼此的认同也经常发生障碍,其表现形式就是个体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个体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在自我意识中将自我“撕成”碎片。由于没有一以贯之的自我将各种社会角色统一起来,个体难以把“自我”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的具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于是就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困境之中。其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非理性和理性的矛盾与自我认同危机。在实践唯物主义价值论看来,价值是一个主体性现象,主体的需要构成了价值标准。由于主体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多元的,其评价标准也必然是反映主体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多元的需求的系统。评价标准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必然会产生各种标准之间的矛盾,所以,评价标准的确立过程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些矛盾、处理这些矛盾,以达到一种适当的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最突出、最尖锐的矛盾是非理性和理性的矛盾。在个体的存在特性中包含着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性。它们共同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对价值关系的选择包含着由它们决定的内容,也使反映价值标准的评价标准分别有了由它们决定和体现的形式――非理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非理性的个体自我评价标准是指个体的本能、欲望、情感、情绪、意志等。它们是个体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与个体作为感性的生命存在密切相关。理性的个体自我评价标准是指个体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意识,包括个体的信念、信仰和理想。这两种形式的评价标准反映了个体存在的两种属性特征,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完整的结构形式。由于个体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在评价标准上也必然会存在着非理性和理性的矛盾。现代社会对个体的作用强化了个体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也由此强化了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非理性和理性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及其由它带来的个体化时代带动了个体以本能、欲望、目的、情感和情绪、意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理性因素的全面发育,而且,由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商品化,个体的需求的产生和满足都深刻地打上了商品的印记。这使得个体的非理性因素以异化的形式膨胀起来:人的欲望的无止境的发展和人对物质性的享乐和占有的盲目追求。这样,人的生活和生活的逻辑就简单化为: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挣钱就是为了消费,钱挣得越多,消费的权利和能力就越大,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个体价值理性的畸形发展。首先是个体“公共价值理性”的困境。现代社会分化的、异质化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的价值的分化,社会诸领域、社会组织、个体不再束缚于某种统一性、强制性的价值,而是以自己的主体尺度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个体生活区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价值的分化表现为个体私人生活价值和公共生活价值的分离以及公德和私德的分化。由于个体只顾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自己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私人的价值理性”、“私德”发展起来了,而个体的“公共价值理性”、“公德”的发展却被排斥或忽视。其次是个体价值理性被严重“物化”了,其表现是:拜金主义的信念和信仰;以物的占有和享乐为生活的目的、理想。膨胀起来的欲望和畸形发展的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以“私我”、“小我”为转移的个人主义的性质和金钱至上的尺度。个人主义性质的评价标准把个体的一切行为的价值都建立在个人的得失上,当个体用个人主义的观点解释和评价生活时,最终会失去理解自我存在的真正理由。把赚钱当作生活的首要和最终的目标,在人们的内心,货币就会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升腾为最终的目的。手段价值异化为目的价值,人就由目的价值沦为了手段价值。当人生的全部内容化为某种手段价值的时候,人对自己生活的价值的评价必然是否定的。三、走出危机:积极地塑造自我以及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个体自我认同的危机的发生,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个体在生活上得不到确定不变的保障和精神上找不到归宿。如果按照艾里克森提出的解决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的思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个体在职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现实的关系中能够得到一劳永逸的承诺,自我认同的危机就不存在了。从直接的原因上看,上述的承诺基本上补偿了由于自由给个体带来的代价。因而,这种承诺会使个体因价值观的确定而获得一种稳定的自我评价标准,也会因生存问题得到保障而增加对社会的肯定,从而增加了对社会角色的积极的理解机会,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自我与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并为整合自我评价标准系统的矛盾关系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评价创造了条件。从深层的原因上看,个体在生活中找到了安全的“港湾”,并且拥有了解释生活、理解自我的价值意识系统。实质的问题是,谁会为个体在职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现实的关系方面做出一劳永逸的承诺呢?显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除了能够为个体提供一种能够获得那些承诺的机会、条件外,根本不会直接提供任何那些方面的承诺。社会为个体提供能够获得那些承诺的机会、条件,实际上,是把承诺的权力交给了个体自己。个体如何在职业、确定的意识形态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方面做出承诺呢?直接的承诺是做不出来的,个体所能做的是在能够取得这些承诺的条件方面做出承诺。因力这些条件是个体能够进行各种选择的资格,也是社会选择个体的理由。这实际上正是真正的承诺,这种承诺是:积极地塑造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其一,积极地塑造自我。积极地塑造自我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尺度,在观念中形成自己的理想图示,并在个体生活中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在现实的活动中,就是个体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综合统一。首先,认识自我。现代社会个体自我认同危机说明了个体在自我需要、能力、性质、属性方面的认识是混沌、迷惘和片面的。全面而客观的自我认识包括:(1)个体对自己的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位一体的属性认识。人了解自己,就是要在这三个维度上确定自己是什么。比如:在自然生命的意义上,要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在社会性维度上,个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角色期待是什么;在精神性维度上,个体要了解自己的各种心理特征、精神需要和自己关于自我形象的认定,知道自己的理想、信仰、追求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什么。(2)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个体是生活的形式存在的主体,所以,认识自我,首先要将自我理解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充分认识自己作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3)个体对自己本质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体要在自己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确定自己的社会本质。(4)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识。现代社会是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个体的能力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实力的表现,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与个体的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对能力的认识是个体塑造自我的出发点和现实依据。其次,自我定位。自我定位就是个体根据对自己的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行自觉地选择。个体的自我定位使个体更容易摆脱各种条件的限制,把握生活的主动权,从而尽量避免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和丧失自我。准确的自我定位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素质、能力、属性、规律对现实价值关系的合理选择。其原则是:(1)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的原则。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选择自我,是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但是,自我的选择并不止于此,任何个体的选择都要与社会对自己的选择统一起来。个体把自我设计成自己所希望的,同时还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自我选择才会有现实性和社会的合理性。(2)对诸多自我需要作实事求是的选择的原则。个体的需要是一个由众多需要组成的系统,每一种需要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对个体的意义也不同。有的需要贯穿个体生活的始终,决定个体的基本性质,如衣食住行、生命安全、维护尊严等基本生存需要、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劳动的需要等,有些需要并不是现实条件能够满足的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是客观的需要而是主观的“想要”。所以,个体要根据客观实际,选择对个体来说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最为基本的、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需要来先行满足。再次,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把自我定位对象化,是个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促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需要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就是“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个体自我实现的两条根本途径。(1)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离开个人的社会实践,自我实现就无从谈起。(2)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个体在生活中发挥主体性就是要在生活中表现出主人翁精神。这意味着:个体不仅要全面主张、争取生活的权利,而且要有对生活负责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用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还要以科学的理性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私德与公德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关系,等等。积极地塑造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三者的辩证统一,就会在现实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信的、理想的自我。这是解决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最深刻的条件。因为自我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对个体现实存在事实的反映,有什么样的自我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其二,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既然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困境,那么要消除自我认同危机还有赖于个体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首先,评价主体的充分“到位”。评价自己是个体的权利和义务。所谓评价主体的“到位”就是个体应该充分享有这一权利和承担这一义务,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自觉地以反映自己需要和利益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如果个体从不对自己进行评价,这就是个体自我评价的“缺位”。虽然进行着评价,却使用了“虚”的标准、不切合实际的标准、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的标准,这就叫做个体自我评价的“虚位”。“错位”和“虚位”都是评价主体“不到位”的表现,是产生自我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其次,评价标准的合理化。这是说,评价标准应客观地反映评价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有利于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合理的评价标准必然合乎个体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体现个体各种利益、各种需要的有机统一、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最后,科学评价的方法论原则。要使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科学化,必须遵守几个基本的原则。(1)主体原则。这是个体自我评价的根本原则。主体原则是指“评价主体总是从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出发来评价客体的意义”。个体的自我评价坚持主体原则,就是要从个体的需要、利益出发评价自己。这就要求个体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反映个体的需要和利益,并把它们自觉地运用到自我评价活动中去,变成评价自我的真正尺度。(2)尊重价值事实的原则。这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时候要尊重他所评价的价值事实,即个体自身的素质、本质、力量、属性、能力等对于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实际意义。由于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主体与价值活动的客体的重合性,个体对价值事实的反映的主观性的因素很多,所以个体要努力地将这种反映客观化,否则,就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3)客体性原则。这是个体自我评价所要遵守的特殊原则。个体自我评价活动所指向的价值关系的一个关系项――价值活动的客体是个体自身的素质、本质、力量、属性、能力等,它们一般不会被自觉地反映到个体的意识中来,个体对它们的意识往往是模糊的。所以,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来说,客观地反映这些内容是客观地反映它们与个体之间的价值事实的基础,也是产生科学的评价结果的基础。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吉林省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质量监测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吉林省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质量监测试题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吉林省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质量监测试题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吉林省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质量监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非)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 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证,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底”,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B.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C.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D.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定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C.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社会的道德、法律与政治做到了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这使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没有变成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B.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忠”的异质同构体,“不孝”即“不忠”,这是失宠的功臣名将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的原因之一。&C.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高度独立,而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系最终切断了“反哺”链条,使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D.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当“孝”被视为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时,它就会被内化为道德习惯并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王世充陷郑州,亮不得之官,孤军无援,遂亡命于共城山泽。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贞观七年,进亮金紫光禄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长史。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恶,发`奸隐,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初,亮之在州也,弃其本妻,更娶李氏。李骄妒特甚,亮宠惮之。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觋盈门,又干预政事,由是亮之声称渐损。太宗将伐高丽,以亮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袭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数千口。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鸣鼓令士众击贼,破之。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有方术人程公颖者,亮亲信之。初,在相州,阴召公颖谓曰:“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公颖知其有异志,因言亮卧似龙形,必当大贵。又有公孙常者,颇擅文辞,尤与亮善。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冀有宽贷。太宗谓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密以为至诚& 至:达到。&B.贼众奄至& 奄:突然。&C.翻以亮为有胆气& 翻:反而。&D.命百僚议其狱& 狱:罪案。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张亮“内怀诡诈”的一组是(3分) (&&& )&①亮告之&②潜遣左右伺察善恶&③直视而无所言&④阴召公颖谓曰&⑤公颖及常证其罪&⑥此二人畏死见诬耳&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亮代理相州大都督长史时颇有政绩。他暗地派人探察好坏人,揭发检举奸邪和隐情,做到了抑制豪强和抚恤贫弱,受到人们称赞。&B.李氏的恶劣品行给张亮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李氏骄横妒忌,不仅喜欢邪门道,还和很多男女巫师一起干涉和参与张亮的政事。&C.张亮没有统军作战的才能。征讨高丽与敌人交战时,张亮临阵对部队惊慌混乱的局面不知所措,是张金树等人指挥军队打败了敌人。&D.太宗没有宽恕张亮谋反的行为。常德玄告发张亮后,太宗认定张亮蓄养五百义子就是为了谋反,最终处死了张亮并没收了他的家产。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答:&&&&&&&&&&&&&&&&&&&&&&&&&&&&&&&&&&&&&&&&&&&&&&&&&&&&&&&&&&&&&&&&&&&&&&& && (2)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江晴(清)郑燮[注]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8.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5分)&9.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斯楼也,&&&&&&&&&&&&&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千嶂里,&&&&&&&&&&&&&& 。浊酒一桥梁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3)&&&&&&&&&&&&&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海葬尹全生蔚兰的海,蔚兰的天,蔚兰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通风透亮的日子总浸透了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粘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那!”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化了一个险恶的阴谋: 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 “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来,盯着阿根的脚跟。  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先发话:“你, 往后不准再勾引我的鸽子!”  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  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一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去吧”&&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 ”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我的鸽子,也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 风暴掩不住, 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蔚兰的海、蔚兰的天。  海呀……(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鸽子爷的形象既清晰又具体。说其清晰是因为小说完整的肖像,说其具体是因为作品对鸽子爷善良的也很详细。&B.如果他当初不捡这个女婴,就可以免去日后无数的辛劳。他不仅捡了鸽子,而且还把鸽子当作心肝儿来对待,因此他决不能把鸽子放飞。&C.鸽子爷怕阿根和鸽子姓氏相克,将会落个阿根葬身鱼腹、鸽子守寡、自己断孙的悲惨下场,拼着蹲监狱砍头也要拆散这桩姻缘。&D.小说最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鸽子爷的心理变化,我们通过作者简洁、生动、形象的神态和言行描写,看到了鸽子爷至高无上的大善大爱。&E.小说中极其简练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特不定期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析鸽子爷的形象特点以及塑造人物所运用的手法。(6分)&&& (3)说说文中策划“险恶的阴谋”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4)请结合小说情节和环境,就小说“爱与悲剧”的主题加以探究。(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引得春风度玉关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 1000 多年以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 年),新任帮办甘肃、x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问题。他认为甘省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花》,分析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收复x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堂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19000 余亩,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x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x疆极为有利。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 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  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收复x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画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光绪三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置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堂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摘编自孙占元《左宗堂评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堂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B.左宗堂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x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C.左宗堂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D.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局在创办后仅4年就被迫停办。(2)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6分)&(4)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入先进生产技术。请在“善于”和“勇于”两方面选择其一,并结合全文谈谈你获得的启示。(8分)&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优秀教师,往往会运用一波三折的课堂教学语言,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使教学节奏的变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B.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敦促美国要提高同中国、印度等国的竞争力,这就意味着中美竞争乃至较量仍然山高水长。&C.日本政府在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通报上模棱两可,决策上乏善可陈,甚至从未将核设施这样的危险项目纳入国家安保范围。&D.在同广泰公司的谈判中,我方代表要坚持互利互惠的经商原则,态度要不卑不亢,而不要总是前倨后恭地让步或让路。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中国战略环境险恶,胡锦涛访美国为两国最高进行协商以避免摩擦提供了机会,确实达到了避免中美关系继续恶化的效果。&B.针对目前的家庭中老人和子女之间越来越多财产纠纷的现象,吉林省准备专门立法,规定老人有权拒绝子女经济资助的要求。&C.维基解密爆料的内容大多是具有嘲讽意味的、针对某国领导人的评头论足和各种来源不正因而可能构成不可预知伤害的东西。&D.科莫多巨蜥是最大的现存种类中的蜥蜴,它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需要每天出洞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觅食。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铁器时代的来,&&&&&&&& 。&&&&&&&& ,&&&&&&&& 。&&&&&&& ,&&&&&&& ,&&&&&&&& ,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都有记载。&①继承了前代的方法&②更多的黄金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③充实着原本就藏金颇多的西汉国库&④找到了按矿脉寻找新矿的途径&⑤带动了西汉采矿业的迅速发展&⑥西汉人通过不断的实践&A.①⑤⑥④②③ B.①④②③⑥⑤ C.⑤⑥①②③④ D.⑤②③⑥①④16.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城对待他人,& ①& 。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他不苟且,& ②& ;& ③& ――他不霸道、& ④& ;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 ⑤& ,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17.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从中国近7的来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平均每年劳动力的可提供总量约有1000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前后放慢甚至停止增长,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例和消费性人口比例的加速提高,劳动力的负担不断加重,成本也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作为对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虽然& ①& ,但也& ②& 。六、(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60分)&&&&&&& 西伯利亚的一种银狐有超乎寻常的洁癖,为了保持身体整洁。它总要不断舔舐身体。所以,它走过被猎人散上麻醉药的草丛后,就成了毛皮完好的猎物。&&&&&&& 一位牧羊人想拥有洁白纯一的羊群,但也没有厌弃羊群中的一只黑羊。一场暴风雪后,黑羊成了皑皑雪原中醒目的标记,使迷路的牧羊人和整个羊群获救。&&&&&&&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没有相关试题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色认同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