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金钱社会的人类金钱与物品价格是如何规定的?

苹果/安卓/wp
价值问题价值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是我们人任何活动的根据(除了下意识的活动)。在经济交换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物品或劳务,我们不会去交换;在生活中,为了更加节约自身的精力和劳力,我们需要事先了解我们所要生产或交换的物(商)品的价值;在社会活动中,我们认为无价值的事,我们不会去做,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我们需要树立价值观,如信仰、道德、伦理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历史的价值;“千金易得,真情难求”反映的是爱(感)情的价值;让人“如痴如醉”的,是艺术的价值;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美的价值,等。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精神”生活中,价值无处不在。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价值是完整的还是可分割的,(有人还认为价值可分割成剩余部分)这些问题在今天都必须要讲清楚。价值的定义:——价值(等价)于需求;需求反映在心理学或生理学上,而价值则更多地反映在经济学和哲学上。价值不能离开需求而独立存在。价值可反映为人的神经组织中的传递的“信息/能量”与外界对应的一种关系式(用需求系数R表示,见我的需求公理1),这种“关系式”反映出的在神经组织上——形成——的“信息/能量”量(也可以理解为《生理学》上的“兴奋量”),即是——价值的真实的量。(简单可以理解为,价值即兴奋).(说明: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的人对应,产生的对应关系式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外界对象跟不同人对应,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价值定律:R=P/SC&& (反映在经济交换中)&R=价值;P=价格;S=供求系数(S=b/i, b表示需求方实践的支付的消费量(社会消费),i 表示供方投资量(社会投资));C=成本价值定律指出:在供求系数S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成本C成反比;在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价值R跟价格P成比,跟供求系数S成反比;在价格P与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实际经济)价值R跟投资量 i 成正比,跟消费量b成反比。不在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等价需求系数R(见我的需求公理1)(经济交换中,P=0;或者S=0;或者C=0;那么R=0)上式就是求价值在经济交换中的物化的量的定义式。价值不在经济交换中,价值的量由“需求系数R”表示。价值的三个基本性质.一、价值的传递性. 在(下面的“需求公理1“中)我们可以发现,价值具有记录(保留)和传递对应关系R的性质.因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R,所以当人在对应某对象时,某对象就会记录(保留)这些对应痕迹,并可以使这些对应痕迹在其它对应关系R中传递.我们把价值的上述性质称为----价值的传递性.(比如一条生产线,上一道工序的工作可以传递给下一道工序,而下一道工序又可以在上一道工序的基础上继续工作) 二、价值的可积累性.因为价值具有传递性,所以多种不同的对应关系R(n)合成一个共同的对应关系R,或者一个对象在多个不同的人之间传递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R都是可以累加的.这就是说,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累加的.但价值的终极肯定要服从价值定律.(比方由多工序完成的价值,事实上是由分工序的对应关系R累加而成的) 三、价值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根据价值定律,价值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的完整的对应关系R,和由一个个特定的完整的对应关系R(n)累积而成的对应关系R,所以价值不能划分和分割.(比如长城,一张历史照片,一台电脑等,它们的价值都是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 交换价值系数和需求价值系数在一般的表达或思维中,我们往往会说或想,某某对象有无价值,价值的量是多少,实际上,这种表达或思维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或思维应该是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多少,并区别某某对象的价值系数是反映在经济交换中,还是反映在需求里。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价值,我们还要引入两个概念:1、&交换价值系数:(是指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定律R=P/SC反映的R是交换价值系数).&2、需求价值系数:(是指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价值的系数,就是说,不处于经济交换中的由“需求定律 R=I/Cic ”中反映的R是需求价值系数)(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没有自己的量,因为价值离开人的需求就不存在,所以价值的量只能反映为人的需求与对应对象之间的一种在人的神经组织中“物化”的对比量,即只能反映为对比系数。(需求定律也称“需求公理1 ”,在求需求系数R时,称&&R=I/Cic 为需求定律;在反映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时,称为“需求公理1 ”)(详见需求公理1)利润问题&&&"剩余价值"不存在,那么经济交换中的利润(价值)从哪里来.我们已知,价值具有传递性和价值具有可积累性,我们又已知,任何参与对应的对应关系R在同一物品G的价值上都是可以累积的,所以经济交换中的利润就来自于参与者自己参与对应某物品G的对应关系R在该物品G价值上的累积部分.比方说,员工B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是R(B→G),雇主A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是R(A→G).而雇主买了(交换了)这个R(B→G)后,跟物品G的对应关系R就累积成----R(B→G)+R(A→G).显然"R(B→G)+R(A→G)"的价值就可以大于"R(B→G)"的价值.就是说,雇主拿到市场上去卖的物品G关系式不再是"R(B→G)",而是"R(B→G)+R(A→G)",如果雇主得到了利润,那这个利润就是"R(A→G)"部分.又显然,雇主参与的对应(交换买卖)次数越多,即&&&(R(A→G)+R(B→G))+(R(A→G)+R(C→G))+...+(R(A→G)+R(M→G)) 那么雇主的"(R(A→G)"随着对应(交换)次数增多而累积增多,因为对应关系"R(A→G)"等价于价值,所以雇主在等价交换中可能得到的利润(价值)也就越多.(利润由需求决定,由供求关系交换获得(分配),利润的本源(创造)来自与自然物的增值。)(符号说明:(R(A→G)是表示(A→G)的对应关系R;(A→G)表示A对应G)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17:07编辑过]
载入中......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为了证明“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没有剩余”和“价值等价于需求”,我可以举两个实际的例子。&一架载满游客的飞机从上海机场飞往(位移)北京机场,游客离开后,飞机停在北京机场。试问,上海机场的工作人员,北京机场的工作人员,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等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什么——价值?——即他们的劳动使地球上什么东西(实物)多出来?&回答:没有什么东西(实物)多出来,即他们的劳动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实物)。飞机从上海机场位移至北京机场,只有一架飞机,飞机没有多出来;飞机上的游客上去多少,下来也是多少,游客没有多出来;相反,飞机从上海位移至北京却消耗掉N吨汽油,使地球上能源减少掉N吨。(如果一定要寻找什么东西多出来的话,那就是飞机上多出了游客留下的垃圾与粪便)&那么这些游客又给北京(地球上)增加了什么东西呢,除了在旅游过的地方留下一大堆垃圾与粪便,什么东西也没有增加出来。&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证明,价值不是——实物。因为价值不是实物,所以价值不能按“劳动单位”计算和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也不可以划分剩余部分。&我们可以再问,如果价值不能按“劳动单位”计算和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那么,难道上述这些工作人员的劳动就没有价值了?有价值,但这个价值不是马克思说的“由无差别劳动创造”的价值,而是我说的等价于需求的价值(详见我的《价值定律》)。就是说,这些工人的劳动的价值由在交换的一种——需求——来体现。就是说,如果不是人想起来要到北京玩或有事(需求),就没有这趟从上海至北京的飞机,也就没有了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劳动;再如果没有北京那些好玩的地方在吸引人的需求,也就没有了这趟飞机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所以,价值应该理解为——处于交换中的需求。(我的《价值定律》指出,需求(价值)反映为一种对应关系式,就是说,我们的神经组织中传递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的一种对应关系,简单就是说,我们看(玩)了某某旅游景点后,我们的神经满足了,就有价值了)&还有一个实例,比方医生给我们看好了病,显然,医生的劳动有价值,但在我们的身上能找得到医生的剩余价值吗,显然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就是因为医生的劳动的价值不是实物,不可以单方面独立存在,也不可以划分剩余部分,因为医生的劳动价值是由我们的一种对疾病需要医治的需求来体现的,所以在我们身体里找不到医生的“剩余价值”。&所以,如果要说价值(需求)是由什么创造的,我们说,价值(需求)是由需求方与被需求方(可以是自然对象)的交换来创造的。价值(需求)不是实物,它们反映为一种对应系数(关系式),所以,价值(需求)的需求方与被需求方(可以是自然对象)的交换关系产生,价值(需求)就产生,这种“交换关系”结束,价值(需求)关系也就结束;价值(需求)对应关系结束后的价值(需求)没有剩余在任何一方。这比方说,当你离开长城的时候,长城跟你的价值(需求)关系就结束,你也没有价值剩余在长城那里,长城也没有价值剩余在你这里;(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记忆)。&&&&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在绝对的条件下,当然可以成立,现在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这些,但是这些条件永远不可都成立
以下是引用戚华建在 13:10:00的发言:雷先生,实际上,我们都已经看到了“黄金再也不能取代纸币”这个客观事实了,我并预见,在将来的经济交换中,纸币也将逐步被“概念货币”所取代,所以,如何规范“政治集团利益”成为了今后我们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我在主帖的结尾就是这样说的:“今天世界上的经济,还不能算是纯粹的自由经济,因为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还在不同程度上操控着货币,等到什么时候政治利益集团或政府不再操控货币,而是检查和监督银行,货币的发行由银行根据他们的实际社会经济流通的需求而自由决定了,并能限期收回,那个时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由经济了——在自由经济社会里,不会出现泛滥的货币灾难,也再不会出现悬殊的贫富差距。”(顺谢您的回帖)&&&&&& 在经济学理论中,纸币是作为黄金的代表在市场流通。纸币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社会的经济机关,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管理社会经济和所有岗位薪酬,发放公民基本生活保证金,决定社会基本劳动时间。所有公司股票都规范为一元/股,无限制向全社会公开出售,实现投资自由化。就能够达到你所说的理想。那就是共产主义。
雷先生,我刚才在张先生的一个帖子后跟了一个帖子,说的是:——货币不是财富,货币(这里指纸币)没有价值,社会上不是用于经济交换流通所需的货币越多,“货币灾难”就越严重。——所以,离开——借贷平衡——的“发行货币”的理论和观点都是错误的。我那个“自由经济”理论,实际上我们古代就是在实行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古代使用的是贵金属货币,所以就不存在“货币灾难”)。实行这个理想的“自由经济”实际上是简单的和可以逐步来完成的,那就是,货币由央行来印,但商业银行根据他们的业务和他们的实际责任能力(即财产能力),用多少就借多少,但必须限期归还。出现坏账,银行自己承担。政府的职能,只能是管理国家公共资源及对商业银行依法检查、监督并执法,但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这样,公共资源在政府手里就不值钱)。政府的财政渠道只能来自于税收,不允许出现财政赤字。即使财政一定不够用,只能举债(或发行公债),但必须用税收来归还(这样,政府的用钱就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中)。——只要把政府规范了,那么政府就自然会去规范商业行为,只要经济交换中,在政府的监督下,不出现商业欺骗,那社会经济交换就会逐步重新走向规范。(这个“规范”指的是服从经济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6:03:31编辑过]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戚先生这里试图对“货币”做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义,这种努力值得肯定,因为经济学至今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货币”。综合各种各样的货币概念(戚先生有必要在推出自己的概念之前看一看这些不同角度的定义),有一点基本上是共同的,即“货币是信用凭证”,这个凭证可以用实体的贵金属表示,可以用纸币表示(“信用证”“信用卡”的概念非常恰当),也可以用某种记录方式表示(自己写出的欠条、信用卡上的记录等等)。这方面有不少人论述过,我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里也有谈到你所谓的“概念货币”。“黄金再也不能取代纸币”,这种思考不论成立与否都没有意义了,因为那不过是记录私人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自由经济秩序里,人与人一样会有巨大的信用差别,也就有以信用为财富内涵的贫富差距。&
与张先生讨论并回复张先生。我在货币定义里面为什么没有把“信用”放进去,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实际上存在发行货币当局不讲信用的事实。比如我国解放前的“金圆券”,它不断贬值,最后变成毫无价值,它失去了信用,但它在概念上还是——货币。货币的定义,其外延必须包含所有货币的属差,如果把货币定义为“信用”的属性,那么就必然把——无信用——的货币属差排斥在货币的概念之外,就是说,无信用的货币在货币的定义里,就变成不是货币,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在逐渐贬值的货币,就是在失去信用的货币,但他还是货币)。所以,在货币的定义里,不应该定义“信用”属性,而定义“公认”就可以了,这样,在货币的定义里就自然包含了逐渐失去信用的货币。在对货币的解释中,就应该强调货币与信用的关系及重要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0:16:16编辑过]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利润定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利润——推动的,如果没有利润,就不会有资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利润是谁创造的,利润是什么东西,它来自于哪里,利润与各个经济因素(价格、供求关系、成本等)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及规律等,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现在我发现,利润是由需求创造和决定的,就是说,需求决定了某种物品或劳务在经济交换中是否有利润,利润的获得由供求关系在交换中分配,利润的源泉来自于自然物的增值。并且,利润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及规律。利润定律:——利润由需求系数R决定,当商品交换没有利润(保本)时,需求系数R一定等于1(R=1)证明:“利润定律”,可以由《价值定律》推导出。因为价值定律R=P/SC (S=b / i)&&, 所以S=P/RC, b=iP /RC在“价值定律”中消费(量)b跟价值定律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b=iP / RC.&& (1)上述(1)式可称为“消费(量)关系式”。消费(量)b在这里的解释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允许可以对某商品支配的消费数额(简单可以理解为经济条件).证明过程:因为总消费(量)与总价格(量)是相等的,就是说,我今天(经济条件允许)消费了50元,肯定是与我今天购卖的各种商品的价格总和相等的;所以具体的消费量等于具体的价格。现在设一件衣服的具体的成交的价格是P20元,所以具体的关于这件衣服的社会消费(量)b也是20元。再设生产厂家生产这件衣服的成本C也是20元,那么,如果厂家的投资(量)i 也是20元(如果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投资,那么,平均成本C总和与平均投资量 i 总和就会相等)。这种关系代入(1)式,就是:20=20*20 / R*20&& (R=1) (2)(2)式中,R=1 。因为成交的价格是20元,而生产成本也是20元,所以没有利润,所以是“保本”。——利润定律得到证明。——上述“利润定律”得到证明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利润”由需求系数R决定,当需求系数R=1时,商品交换就没有利润;利润与“劳动力(成本)”没有必然联系。“利润定律”还间接证明了利润也服从“能量守恒”定律,并同时也证明了“利润的本源来自与自然物的增值”。因为我们已知价值定律R=P/SC (S=b/i)&&,即R=P/(b/i)C 。显然,准确地说,地球上人类社会的某一时期的社会消费量b与一切商品的价格P总和肯定是相等的;再假设地球上人类社会的某一时期的总投资i(包括人的精力与体力)与消耗的总成本C(也包括人的精力与体力)也是相等的,那么:b= P , i= C , 于是R=1 .需求系数R等于1,从利润定律可知,——没有利润。就是说,地球和太阳之间平均起来,实际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多出来,我们地球上的东西增加就应该恰恰是太阳上的东西的减少。(因为我们地球的自然物增值离不开太阳)(所以我在上面讲到,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在根本上,都在服从自然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07:04编辑过]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回复16楼的错误: 戚先生这里试图对“货币”做一个更为合理的定义,这种努力值得肯定,因为经济学至今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货币”。——论价值、货币及货币的计量尺度(二)&1615年,法国学者安徒安.德.孟克列欣()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用“政治经济学”来区别古希腊学者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的《经济论》,以显示他所研究的已不是色诺芬《经济论》中谈论的“家庭管理”,而是大众经济,是涉及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管理。从此,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就在西方学者中流传开来,但他们并不认为(法)孟克列欣()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或集大成者。1859年1月21日,(德)马克思()在写完《政治经济学批判》书稿后,请(德)恩格斯()寄两英镑邮资的书信中万分感慨地说:“恐怕没有什么人曾在这样缺钱的情况下写作关于‘金钱’的著作了!在这个问题上写作过的大部分作者,同他们研究对象的关系都是极好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金钱。人类社会的经济问题就是金钱问题。经济学实际上就是金钱学,即研究金钱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科学的金钱理论,那就是现代政治经济学创始者、英国伟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所提出,最后由科学巨匠、德国伟大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发展、完善了的金钱理论。(德)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专门研究金钱的科学理论,研究“货币是什么”的百科全书。在旧货市场和古钱币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曾在社会上广泛流通的各式各样的银元,上面清楚铸有“库平七钱二分”、“库平一两”、“足银一两”、“壹圆”等等。货币的计量尺度元,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长期广泛流通的贵金属银元的简称。所谓元,本意就是一块银元。中国过去所采用的度量衡中,5001为16两,故中国货币计量尺度元= 500克/16 = 31.25克白银。(英)配第()在其1682年写成的《货币略论》中提出:“可以用普通金属铸成货币。”(法)布阿吉尔贝尔()在《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的第十八章论述财富的性质和贵金属的职能中说:“十分明确,货币本身并非财富,而且,它的数量一般与一个国家的富有无关,只须足够维持生活必需品的约定价格就行了;所以,它不能避免它的产地的极端贫困,在那些地方,每日使用两个埃扣的人,比在朗格多克每日只有六个苏来维持生活的人生活得更加困苦;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越富有,它就越不需要金银铸币,因为可以使用纸币来代替它们。货币是大众为了互相交换所需物品而共同认可的一种信用凭证。”(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二篇第二章论货币中说:“以纸代金银币,可以说是以低廉很多的一件商业工具,代替另一种极其昂贵的商业工具,但其便利,却有时几乎相等。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轮,却轻微得多。”(第26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下同)(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二十七章论通货与银行中说:“当一种通货完全由纸币构成,而这种纸币的价值又与其所要代表的黄金的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况。以纸代替黄金就是用最廉的媒介代替最昂贵的媒介。这样国家便可以不使任何私人受到损失而将原先用于这一目的的黄金全部用来交换原料、用具和食物,使用这些东西,国家财富和享受品都可以得到增加。”(第308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下同)究竟什么是货币?(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明确回答说:“作为价值尺度并因此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14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下同)“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只能相对地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量。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23-110)“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一般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23-112页)“金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有的磨损得多,有的磨损得少。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它们的分离过程。同名的金币,具有了不同的价值,因为重量不同了。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因此,金在实现商品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它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23-145页)“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例如,如果一定的纸票量按其名称代表2盎司金,而实际是代表1盎司金,那么事实上1镑比如说就是1/8盎司金的货币名称,而不是原来1/4盎司金的货币名称了。其结果无异于金在它作为价格尺度的职能上发生了变化,同一价值,原来用1镑的价格来表现,现在要用2镑的价格来表现了。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它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最后要问,为什么金可以用它本身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符号来代替呢?在这里,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23-147-149页)在价值尺度一节中,(德)马克思()明确指出:“在一切金属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标准的名称,也是最初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115页)“镑原来是真正一磅重的银的货币名称。”(同上,第117页)历史诚如(英)配第()、(法)布阿吉尔贝尔()、(英)斯密()、(英)李嘉图()、(德)马克思()等经济学家所言,为了方便和节约流通费用,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中央银行就已完全用纸币和普通金属硬币取代了金、银、铜等贵金属。——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国就已开始使用“”即纸币;宋代则市场上正式流通纸币“交子”。(德)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评论说:“在信用完全没有发展的国家,如中国,早就有了强制流通的纸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107页)——虽然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致使中国人民币不断贬值,其计量尺度(单位)元逐渐有名无实,使人无法将它同银元联系起来。在市场,目前一块重31克,含银量为99.9%的银元售价109元人民币。这就是说,中国人民币计量尺度(单位)元不断短斤少两,其已经由含银量为99.9%,重31.25克的银元逐渐缩减为仅重31克/109元 = 0.28克/元,已不足其原来真实重量的百分之一。事实上,它已经只能叫“银粒”而不能再叫“银元”。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的一张旧账单上,我们能看到“大洋一元二角买二只烤鸭”的记载,而现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一只烤鸭就要价168元人民币。可是,一元人民币,中国人民仍习惯称为“一块钱”,本意就是“一块银元”。“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这里,商品独立的价值形态,也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163页)“黄金和白银的价格不仅在同其它一切商品对比时会发生变动,而且由于金银在数量上的增减,金银彼此间的价格对比也会发生变动。”(法国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第46节)“更丰富银矿的发现,或冶炼银子的更经济方法的使用,不仅给新出产银子以较廉的市价,同时也使旧有银子的价值降低。”(西斯蒙第:《关于货币、流动资本和银行》)“复本位主义想靠强制的国际行市来把银的价值比例提高到从前的1:15 1/2是一种空想。银在世界市场上将越来越失去它的货币属性。”(恩格斯: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164页)第一,由于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既可选用人民币也可选用能自由兑换(购买)黄金的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国际通用货币”进行结算。第二,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公布了黄金的配售价,又重新开放了黄金专卖市场,允许自由买卖黄金。因此,中国人民币同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发达国家(地区)中央银行印制发行的纸币一样,实际上已不再是银元的代表而成了黄金的代表,即由“银本位”了“金本位”,俗称货币的“含金量”。年间,美国一盎司(28.3495克)上等足金的铸币价值20.646美元。美元持有者可以按照这个比率向美国中央银行自由兑换等值的黄金。因此,当时美元的“含金量”为28.3495克/20.646美元 = 1.373克/美元。2002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最新的黄金配售价格。根据(2002)金价字第13号文,中国国标一号金(99.99%以上)的黄金配售价为77.18元/克。因此,人民币的“含金量”为1克/77.18元 = 0.013克/元。这就是说,中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确认,人民币的计量尺度(单位)“元”是0.013克国标一号黄金的代表。2002年3月,市场上普通晚稻米的价格为2元/1000克,每元人民币可购买1000克/2元 = 500克普通晚稻米。即1元人民币 = 500克普通晚稻米 = 0.013克国标一号黄金,也就是:&1.0克黄金 = 77.18元人民币 = 38590克大米。这表示:中国人民要生产出同样重量的黄金和大米,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极其悬殊。生产出1.0克黄金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大约是生产出1.0克大米所耗费劳动时间的38590倍--要知道,当时采选一吨金矿仅能获得约2.5克黄金。因此,在统一使用人民币来计量市场上不同商品的价值时,黄金的价值(价格)就表现为大米价值(价格)的38590倍。货币不是英国思想家欧文()所设计的某个工厂、某个地区纯粹以劳动小时为单位的劳动券。在当今社会,劳动除有强度大小、责任轻重、效率高低、艰苦与舒适、安全与危险等千差万别外,尤其存在着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质的差别。因此不可能简单以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小时为计量尺度,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德)马克思()科学地采用了社会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他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52页)劳动本身存在私人劳动(为自己劳动)与社会劳动(为他人劳动)二重性。并不是任何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建设性劳动,更不是任何劳动都是光荣的、必要的,都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现在中国明令禁止乱采乱挖、滥砍滥伐,坚持清理整顿、关闭小煤窑、小矿山、小冶炼厂、小造纸厂、小炼油厂,就在于他们的劳动既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污染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害。他们的劳动不是建设而是破坏,所以要禁止他们劳动,对屡教不改和破坏后果严重者,要处以罚款甚至法律制裁。至于那些亏损企业,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价值,小于他们所消耗的价值,得不偿失。因此,他们的劳动就不是社会劳动;他们的劳动时间就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的劳动就是多余的、不必要的;他们的企业就应当被关闭和淘汰。在这方面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令全世界震惊的美国“9.11事件”中的劫机者。他们驾驶飞机,也是在“劳动”,而且是很复杂的“劳动”。但是他们“劳动”的目的和后果,是驾驶飞机撞上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给全人类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破坏和灾难。现在,我们知道价值、货币就是劳动时间;一元人民币代表中国人民生产出0.013克黄金或500克大米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上其它所有商品(包括各种外币)价值都是相对这0.013克黄金或500克大米所含社会劳动量的比值,这就足够了。至于它究竟代表中国工人或农民具体劳动多长时间,有兴趣的读者根据中国从事黄金生产人员总数和黄金的年产量,中国从事稻谷生产的总人数和大米的年产量进行计算,并非难事。但那已经不属于本书的研究范畴,因此本书不予关心。这就像普通化学中,读者知道了(俄)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及表中各元素的原子量,就无须再去进一步关心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表、如何计算出每种元素的原子量以及每种元素中的各个原子量是否就真的完全相等一样。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计算重量、长度、体积、价值的“真实的”、“纯粹的”、“绝对的”量度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使用的克、公斤等计算重量;厘米、米等计算长度;升、毫升等计算体积的计算单位,也是人为规定的产物。它们所计算出来的,也只是一个相对的量。天文学家用“光年”来计算银河系内各恒星间的距离,这“光年”已经将长度和时间之间的“绝对”界限都消灭了。至于同样劳动一小时、一天、一月或一年,将“劳动者”工人的收入定为一“脑力劳动者”企业家的收入就是否应当定为一万?为消除“社会公仆”或“复杂劳动者”胡长清、成克杰、陈希同等辈的贪婪、腐化、堕落之心,就是否应当修改巴黎公社的分配原则——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而采用“高薪养廉制”,将公务员的收入定为一百万、一千万?
需求公理在经济学和哲学中,“需求”都是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人类不对物品(环境)等喜新厌旧,不对需求贪得无厌,那人类就不存在——自私,人类社会很可能就不会有经济交换和出现货币。所以,不解开人类为什么要——喜新厌旧——和对需求贪得无厌的奥秘,及找到规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无法建立。但我们一讨论到需求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人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性?在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人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我们的大脑只剩下一个与其它动物大脑毫无区别的一堆东西,只是容量不同而已;所以人性就只能是人的——欲望或价值取向或情绪,否则,人性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正像电(性)的种类(正与负)具有稳定的方向性一样,人性也一定有(意识的或生理冲动的)稳定的趋向性,否则,人性的存在就毫无意义。那么我们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的稳定的趋向性存在吗,我告诉你们,是存在的,在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人性并非是个奥秘的东西,而是可以用数学代数式来描述的对象。下面有个数学代数式称为“需求公理”,在“需求公理”里,揭示了人的欲望、价值取向和情绪等所有的心理活动的在生理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它的趋向性。——我们将会看到,人性离开了“需求公理1”与“需求公理2”,人性将没有任何内容。这就是说,人性包含在人的需求趋向之中;我们还将看到,人性在我们人的价值观上的判定上是中性的,它跟动物性是一样的,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生理冲动的趋向性。所以人性所反映出的所谓的“善与恶”,是因为由于外界的所刺激的信息量在脑神经中的传递的原因造成的,而与脑神经的生理结构和机制无关;就是说,人的善与恶,只跟人的与环境的接受的信息有关,而与人性本身无关。&&1、需求公理1需求公理1,——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需求系数R内容,也包括“理想”“想象”等,因为“理想”“想象”等也是在神经组织上传递着的“信息与能量”)需求公理1由“需求定律”得到证明。R=I / Cic&&&&&& ( I = Li / e , C Ic=f t d&& )(上式称为需求定律。R表示需求系数;I 表示“兴奋量”;Cic 表示“体能与精力消耗”)。需求定律指出:需求系数R跟“兴奋量I ”成正比,跟“体能与精力消耗Cic ”成反比。并且,识别量i越大,传递系数L越大,识别误差e 越小,那么“兴奋量I ”也就越大。名词解释及证明过程:1,&&&&i&&(识别量)&&外界对象以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递入我们神经组织,刺激神经组织引起兴奋,并引起此前留下的与此相联系的所有记忆部位(想象,联想及情绪等)兴奋,这两个兴奋的合并的物理量,称它为识别量(用字母i表示).识别量是我们人对外界作出反应的主要根据.2,&&&&e&&(识别误差)&&神经组织对外界传递入的刺激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传递误差.(用字母e表示).就是说,外界A刺激应该传递入神经组织的A部位,但由于神经组织本身的或i本身的原因,神经组织把A刺激传递入B部位,显然,B兴奋无法对应外界A对象.从理论上讲,识别误差会影响我们跟外界的对应速度和强度.因为识别误差越大,传递次数(解释见下面)也就越多,传递时间也就越长,所以影响对应速度.又因为识别误差把A信息传递到神经组织的B部位,使B部位也引起兴奋,造成B部位兴奋与本来的A部位兴奋产生互相抑制,从而降低了本来的A部位的兴奋强度.显然兴奋强度降低,对应强度也降低.(对应强度可以理解为刻划对应状态的持久)(解释)传递次数&&是指A刺激,第一次就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1;如果A刺激第一次传递入B部位,等第二次再传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为2;再如果A刺激第二次也传递入B部位或C部位,再等第三次再传递入A部位,则传递次数3.以此类推.(显然,神经组织在传递某信息至某部位的次数越小,说明识别误差越小,反之就越大)3,&&&& L&&(传递系数)&&神经组织传递i在某一时刻的能力跟它正常的传递能力之比.(用字母L表示).设神经组织在某一时刻的传递能力为l1,而神经组织的正常传递能为l2,那么L=l1/l2&&&&(2)显然,L=1,传递效果最好,而L&1或L=0,则表示传递能力下降,或神经组织坏死.(在生理学上,比如过度,长期的刺激都会造成神经组织传递能力下降;疲劳,疾病或严重营养不良等也会造成神经组织的传递能力下降)4,&&&& f&&(对应距离)&&人跟对象之间的地理上的尺度.(用字母f表示).(从理论上讲,任何对象跟人体之间都存在对应距离,人趋向任何对象的过程事实上也都是在克服对应距离的过程.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到我们口中及穿在我们身上.我们面前的,身边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克服了对应距离它们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身边及被我们所拥有)5,&&&& t&&(对应时间)&&人跟对象之间对应的时间刻度.(用字母t表示).(也跟对应距离一样,人跟对象之间也都存在对应的时间刻度.比如从购买到消费,从恋爱到结婚,从开学到毕业,从生产到销售,从播种到收获等等)6,&& d&&(对应难度)&&是指在对应过程中,对应过程给我们造成的需要我们去克服的复杂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对应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用字母d表示)(在实践中,对应难度在理论上还有标准对应难度与非标准对应难度之分.比如一项技术标准化后,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1表示).一项技术未成熟,这项技术的对应难度就是非标准对应难度(可用字母d2表示).因为非标准对应难度比标准对应难度往往使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即我们往往要克服的复杂程度更大)只要人跟任何对象产生对应,上述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就会同时出现,与此同时对应关系也出现,否则,人跟对象的对应消失,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也就随之消失.显然,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在对应关系中的作用在时间上是同时的,不可分的.现在把这六个方面的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式中反映,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我们人的趋向性是稳定的.我们用对象A的识别量i比于对象A的识别误差e,显然,识别误差e越大,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的比值(兴奋量I)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还有当对象A的传递系数L越小时,I也越小,反之,I就越大.所以,识别量i与识别误差e与传递系数L和兴奋量I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I=Li/e&&&& (2)&&&&&&&&&&&&&&&&&&&&&&&&&&&&&&&&&&&&&&&&&&&&&&&&&&&&&&&&&&&&&&&&&&&&&&&&&&&&&&&&&& 我们在跟对象对应过程中,克服对应距离f,对应时间t,对应难度d要消耗体能(用C表示体能)与精力(用Ic表示精力),所以我们在克服f,t,d时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是CIc,所以CIc=ftd&&&&(3)&&&&&&&&&&&&&&&&&&&&&&&&&&&&&&&&&&&&&&&&&&&&&&&&&&&&&&&&&&&&&&&&&&&&&&&&&&&&&&&&&&&&&&&&(我们称C为体能消耗系数,用C1表示在对应对象时消耗掉的体能量,用C2表示人的体能极限,C=C1/C2)(CIc可以简单地作为能力来理解)&&我们用(2)式对比于(3)式,得到R=I/CIc&& (4)&&&&&&&&&&&&&&&&&&&&&&&&&&&&&&&&&&&&&&&&&&&&&&&&&&&&&&&&&&&&&&&&&&&&&&&&&&&&&&&&&& 我们称(4)式为需求定律,称R为需求系数.显然,只要我们人跟任何对象对应,我们人跟任何对象之间立刻就会出现需求系数R.下面我们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证明1&&设人在对应某对象R,我们向对象靠近时,对应距离f在减小,对应时间t在减小,对应难度d也在减小,所以CIc在趋向减小;又因为我们跟对象不断靠近,所以对象的光波,声波,电波等载体传入的强度(兴奋量I)在趋向増大,因此,人在趋向某对象时,需求系数R趋向极大.证明2&&生理学研究指出,支配人的活动的是大脑神经中一种兴奋冲动,在同一时间,人的某个器官只能执行一种兴奋冲动,(比如在向前走的同时就不能向后退),所以当大脑中同一时间出现两个以上不同部位(R)的兴奋冲动时,脑神经就产生兴奋互相抑制现象,其结果是兴奋冲动(I量)小被抑制,而兴奋冲动(I量)大的进入执行器官.显然,兴奋冲动(I量)极大就无法被其他兴奋冲动(I量)抑制.所以根据证明1和证明2我们可以证明——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注意:人趋向需求系数R极大,是指当R2&R1时,人趋向R2.)“需求公理1”从科学上找到了人(包括动物)存在——自私——的根据。生理学指出,外界任何对象,一旦与人产生对应,外界的信息就要在人的大脑神经里留下记忆,并且,人的任何创造,实际上也就是——记忆信息——的再创造。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我们人就会感到“幸福”,(即脑神经里感到愉快,下面我们还会讨论到),否则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痛苦”,所以,人的需要——“记忆”需要与外界留下原“记忆”的对象或“记忆信息”创造的对象保持对应关系——的过程,就成了——自私。“需求公理1”还给美学中——为什么明亮干净比阴暗肮脏美;为什么歌声比讲话动听;为什么弯曲比平直美;为什么造型上,整体设计优于部分组合(建筑、桥梁、车体设计等);为什么形状的无理数组合(黄金分割,圆周等)比形状的有理数组合(四方、长方)美,住惯城市的人看到乡村美,而住惯乡村的人却看到城市美,喜新厌旧…等,——找到了根据;因为前者的“识别量I” 、“传递系数L ”都大于后者,而识别误差 e、消耗掉的体能与精力 CIc、却小于前者,所以前者比后者在到神经中引起的“兴奋量”更大,所以前者比后者——美。(待续)&
给我一个诺贝儿经济学奖,我是不要的。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f14人类的罪孽物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