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作文要多少分才能上文言学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得分点一般有三大块:句子大意、关键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抓好这三大块,要掌握好下面&三要诀&:
一、回归&&观其大略,侧重全句大意 就是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中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翻译句子。&观其大略&,往往被忽略,因为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试题,在前面解题过程中已读过多遍。做到翻译题时,就忽略了&回归&这个环节。殊不知,有的文言文句子或关键词语,若&回归&到相关语段,默诵两遍,意思便豁然开朗。例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11题中第(1)题&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句中关键词语&为&,它含义虚灵,或虚或实。就是作动词,意思也不太好把握。动词&为&的核心意思是&做&,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用不同的词语来翻译,上述试题中句子中&为&,若不&回归&原文,观其大略,分清虚实,则很难翻译准确;反之,结合相关语段&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则很容易将&为&译为&升任&,因为这个语段告诉我们,何远由县令调至大郡担任长官这件事。由这个意思,接下来&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也不难理解: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二、联系&&寻找相关,侧重关键词语 有些词语&观其大略&,仍然&雾中看花&,可采用&联系相关&法来推断。 一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如2006年四川卷11题第⑴题中的文言句&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句中的&虽&,可表已然,译为&虽然&;也可表假设,译为&即使&,但联系上下文相邻语句&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这里只能译为&即使&,因为被译句子中的&虽&是承上句假设意思而来的。句中的&富&&贫&是形容词,联系相邻字词&臣&,便不难看出,&富&&贫&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是联系相关成语。上文例句中的&箪食&,若联系&箪食瓢饮&,便可推断出是&粗陋的饮食&或&贫苦的生活&之意。 三是联系相关课文。就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如2005年广东卷13题中第⑵题&主簿大惊,遽以白就&中&白&,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一句,可推知是&禀告&的意思。 四是联系相关诗句。2004年全国Ⅲ卷15题第⑴题&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n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的&比&,联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由诗句中的&比&,也不难看出是&交界、相邻&之意。 三、贯通&&连缀润饰,侧重特殊句式 就是把实词、虚词和句意揣摩的结果,再回归到相关语段,用&留、补、删、拆、换、调&等方法,整体贯通,连缀成句。这当中不可忽略特殊句式。 近三年涉及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2006年全国17套试卷37道翻译小题考查了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5种句式。 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介宾短语等。翻译中,省略成分如果补不出来,则句意就谈不上贯通。如2006年浙江卷15题第(1)小题考查了省略主语:吾为物所苦,(你)亟起索烛照。(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照) 倒装句式要&调&。就是调整语序,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例如,2006年江西卷13题中第(1)题&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句中的&以之&,是介宾结构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作为状语。&竹床一&、&木榻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被动句式&换&成&被&。就句式而言,&于&&受&&于&&&&为&&为&&所&&&&见&&见&&于&&&等,在贯通时,都要用&被&来替换,以示被动句式。如果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则在动词前加上&被&。 同形异义要&拆&。在文言文中,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巧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复音词时,这时务必要拆开来理解,不可以今律古。如&鼎足之形成矣&中的&形成&,不能把它们当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形成&来理解,应解释为&形势形成&。如2006年湖南卷13题中第(1)题:奚足以语文事?这里的&语文&二字,若不拆开,句意令人费解。一拆开,则句意自明: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至于&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 &删&就是删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或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虚词,通常是句首语气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和个别连词等。例如,2006年湖北卷13题中的第(3)题&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句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删去不译。 一般说来,句中&留&和&删&的内容,不设采分点;涉及&补&、&调&、&换&、&拆&的内容,要特别留神,不可轻易放过。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方式,一般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本文网址:/gaozhong/10542.html
相关阅读:高中语文怎么才能考到120分以上,古诗文言文这种题该怎么学_百度知道
高中语文怎么才能考到120分以上,古诗文言文这种题该怎么学
提问者采纳
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冲上去的,文言文的话主要是多阅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中语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考时用文言写作文 会得0分吗-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高考时用文言写作文 会得0分吗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03:54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高考时用文言写作文 会得0分吗”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高考时用文言写作文 会得0分吗”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高考时用文言写作文 会得0分吗,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我一直觉得我文言水平很不错 可惜一直无用武之地……
不过我们语文老师说 写作文时 比如把“所以”写成“故” 把“但是”写成“然”都要扣分
大家说说……解决方案2:劝你不要写。虽然当年《赤兔之死》的了高分,但那只是一个特例,而且还颇有争议,我认为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赤兔之死》红了后,突然就涌现出一大批模仿此文的人,基本上已经写滥了。再说你要想,高考改卷的老师得不停地批阅作文,对他们而言,最好的作文是一目了然文辞优美的样子,不需要他们动脑。
高考作文不能等同于一般作文,应该以那拿到基本分为前提。力求创新是好事,但是创新的同时意味着冒险以及回报的不确定性。当然你如果古文非常棒的话,可以考虑在你的作文中加一些古色古香的句子,一来显示你的文采,二来是文章韵味十足,更易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高考数学湖北卷现文言文考题 考生直呼被虐_新浪教育_新浪网
高考数学湖北卷现文言文考题 考生直呼被虐
  2015年高考语文数学及文理综合都已经考完,一反作文之后网友静悄悄的常态,数学考试结束后,考生纷纷被炸出来。
  一、湖北:“鳖”和《九章算术?商功》
2015湖北高考文科数学奇葩试题
  数学题中出现“鳖”“阳马”,如果没有拼音,多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字吧。
  鳖(biē nào)。
  2015年湖北高考文科数学第20题涉及到了《九章算术?商功》里的知识,先解释了什么是“鳖”和“阳马”,根据这两个词和相关数据解题。
  考生看到这里心里一万只神兽奔腾而过:老师,别闹了好吗?这是数学题啊!!!
  你以为只有这一道题吗?太天真了。
湖北文科数学选择题2
  在数学第二道题中,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就华丽丽登场。多数小朋友对于“石”这样的量词感觉都已经太久远了,搞得考生只能纷纷吐槽“数学老师好机智,肯定是语文学霸”,“几何题里居然有文言文,这些概念都是第一次听说”。
  因为“从未谋面”的古代数学词汇和数学名著,在微博上,#2015湖北高考数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网友和考生都在讨论《九章算术》和“鳖”,觉得“难出了新高度”。网友@米修修修修修伢表示:“下午考数学几何题出现了《九章算术》的“鳖”,最后一题据说是物理图像,我是文科生,我想静静。”网友@吃饭睡觉翻白眼说:“反正我是要哭了,考数学竟然题目里有不认识的字,我也是醉了。”
  回想高考语文湖北卷的表现平平,数学卷绝对让大湖北考生扳回一城:你觉得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原题《喷泉与泉水》不够表现自己,那么,数学欢迎你。
  再看看其他地区的高考数学点评,我大湖北考生真是觉得,够了!why me!
  二、江苏考试:葛大爷您又来了?
  先来看看江苏数学考题吧:
  “自己是不是没学过数学”,“虽然不是葛大爷出题,但也差不多啊”,“江苏高考数学命题组这是跟考生有仇啊”……今天,#江苏高考数学#光荣挺进微博热搜榜前十。
  用@大流士 的话说:其实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还是挺简单的。最后导数那一题直接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就解决了!解析几何那题只要在椭圆上求曲线积分,然后再椭圆包括的区域内求二重积分就解决了!立体几何就更简单了! 直接求三重积分,立刻解决!至于数列那一题,先用狄利克雷充分条件证明通项公式再间断点收敛于左极限和右极限和的一半,再进行傅里叶变换,利用拉普拉斯方程,求出N阶导数,再求和,取极限就解决了!这样一来数学大[微博]题全部都解决了!前面的题目都是送分题,加上附加考个190分还是很轻松的!
  这么高端的解题方法,小编再次表示只能看懂人名!然而,这些人名之外,另一个名字被江苏考生们反复提起!他是?
谁叫我呢?
  @玻璃心请自重啊:感觉数学是葛军儿子出的。。
  @CHAnA:葛军。这个男人的名字我永生难忘。
  @今天师哥给我点赞了吗:大江苏每年这个时候就默默占据了热搜,地狱模式欢迎你。请善待每一个被葛大爷虐过的孩子。葛军,葛军啊!!一口老血喷出来!
  @盛夏骄阳红又红:我想我应该留几级再考高才能等到葛军退休。
  @沙坪坝的黑暗果实:所以江苏人民的青春,不仅有王后雄,曲一线,还有葛军!!
  葛军是谁:葛军,男,1964年10月生,江苏南通如东县人。历任2003年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科命题人之一。2010年,葛军为江苏高考副组长,和同为南通人的姚天行出了“史上最难的2010江苏高考数学卷”。考试后,两篇名为《2010,江苏数学帝葛军,一个人秒杀江苏52万考生》和《数学帝葛军,你做人太数学了》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走红,出卷人之一的南京师范大学老师葛军履历随之被曝光。
  而实际上,更伤人的是,老师,我觉得咱俩做的不是一套卷子,你觉得呢?
  更多信息请访问: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漆永祥:高考得不到高分?文言文教学和命题方式分析_清流行知_新浪博客
漆永祥:高考得不到高分?文言文教学和命题方式分析
为什么“送分”的题却得不了高分?
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题中,增加了一个题型,即第10小题的文言文理解,本小题的题目是这样的:
文中第5段写道 “美窃视彬微笑”
“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因为是新增题型,命题者可能考虑到如果试题难度大的话,考生很难理解、接受与适应,所以才谨慎小心地出了这道题,来试探考生的文言文识读与理解能力。&&第二大题的文言文,取材于《宋史·曹彬传》,涉及第10小题的“第5段”原文为:&&
初,彬之总帅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曹彬传》是《宋史》对曹彬一生主要行事与功绩的叙述与总结。其中上列这段话,通过君臣间幽默风趣的对话,来体现与衬托曹彬的料事如神与君臣间的亲密关系。第10小题的问题,问得非常好,好的理由有三点:一是这段话中并无超出高中课本范围之外的生僻字词与难懂的语句,更没有出现高中生未接触过的古汉语语法与词汇,在考生可理解与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这两次“笑”的缘由并不复杂,考生只要能读懂这段古文,就能正确回答问题,不存在需要深层理解或者命题者有埋坑设陷增加难度的嫌疑。三是虽然第二大题《曹彬传》的文字内容稍多,但考生即便不读前面4段古文,单凭君臣对话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回答问题,从答题时间与阅读量而言,也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当初看到试题的时候,我以为这4分的题,等于是命题组送给考生的“利市”,大部分考生能够回答正确,这道题得分的平均分应该在2.5-3分之间,最差也不会跌破2分。但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担心,因为这是一道新题型。所以正评前我曾与负责这道题阅卷的小组长开玩笑说:看这道题阅下来,您是微笑还是大哭。不幸被我而言中的是:不仅阅这道题的阅卷员难得微笑,考生的答案甚至让我们颇为尴尬甚至哭笑不得。&2第10小题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9312;“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2分)&#9313;“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2分)
&&答案简明准确,没什么可以修改或补充之处。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归纳为考生要答出“美窃视彬微笑”与“上亦大笑”的原因与情感态度。第一问是曹彬猜到了太祖的心思,潘美用“微笑”表示了对曹彬的钦佩(赞赏、欣赏等)。第二问是太祖的心思被猜中,“大笑”是太祖的自嘲和对曹彬的欣赏(只要答出“自嘲”与“欣赏”中的一点即可)。只要答对以上的意思,即可给分。&&令我们颇感欣慰的是,也有将以上得分点都答对的考生。试举二例:例一:
&#9312;潘美听到太祖所言,知道之前彬所说太祖不会授他使相的预测是对的,于是看着彬微笑,以表佩服与彬示意,偷笑太祖的计策被看破了。&#9313;太祖知道彬看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大笑来赞许彬的智慧,也表示理解,也自嘲自己的想法被看破,对彬的智慧感到欣慰。
&#9312;因为太祖并没有马上封曹彬为相,这与曹彬之前的预测一样,且理由也相同,潘美佩服曹彬。&#9313;因为太祖赏识曹彬的富有智慧以及才能出众,也因为自己的计谋被看穿而笑。
&&如果我们再深度解析这段话,进一步体察宋太祖、曹彬与潘美三个人的心理反应,还可以有这样的解释:潘美的“微笑”在佩服曹彬的同时,还有点儿幸灾乐祸想看热闹的意味,看曹彬如何反应与宋太祖如何善后处理这件事;而宋太祖的“大笑”,除了自嘲与赏识外,还有通过“大笑”来掩饰与化解尴尬场面的成分。所以,我们认定如果考生有答与以上内容相类似者,亦可以得分。但能够有如此释解的考生少得可怜,零星偶见而已。&3&&如前所述,本小题虽然有满分的考生,但在6万多名考生中,实在是寥若晨星。有少部分考生能够得到3分,部分考生能得2分,大部分考生得1分。我们也试各举一例:
&#9312;潘美见皇帝的想法与曹彬的想法、说法相同而感到曹彬有智慧,能体察圣意,同时也暗暗祝贺,预祝他成功收取太原,拜使相。(2分)&#9313;太祖赞赏曹彬不慕官爵,一心收城,为官清正而富于忠心。对他与自己的想法相同而感到高兴,欣慰自己没看错人,对于潘美的预祝感到有趣。(1分)
&#9312;潘美笑曹彬预见准确,能够准确地揣度太祖的心思,分析到他并无大功可以胜任使相一职。(1分)&#9313;皇上笑是因为曹彬才华出众,深得他心又能准确地评价、分析自己。(1分)&
&#9312;潘美明白事情的缘由,听了曹彬的话,偷偷看着曹彬微笑,对曹彬的肯定。(1分)&#9313;皇上听了潘美的解释,就大笑了。(0分)
大大超出我们意料之外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本小题得0分。所答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果要归纳0分答案的错误类别,大致有如下四种:一是直接抄录原文,不做任何分析。如:
&#9312;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9313;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
二是摘录翻译原文,也不加分析。如:
&#9312;听到了这番话,潘美就看着曹彬微笑了。
&#9313;潘美不敢隐瞒,把实话说了出来,皇帝就大笑了。
三是错误理解“微笑”主体,认为是曹彬“微笑”。如:
&#9312;美偷偷地看到了曹彬在微笑,被皇上发现。
&#9313;皇上高兴大笑,赐给曹彬二十万元钱。
四是拉杂数语,胡乱凑合。此类最多,或者只转述文中内容,概括事件过程;或者原因分析有误;或者生拉硬造,随意填写数句了事。如:例一:
&#9312;“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回朝后,皇帝让他为使相,于是潘美便“笑”了。
&#9313;皇帝得知了事情的实情,认为曹彬为官清正,所以会“大笑”。
&#9312;曹彬正好不想当此官,潘美认为正得曹彬之意。
&#9313;皇帝未能找借口骗得曹彬,为潘美的回答而默认。
&#9312;潘美知道了曹彬以太原未平为借口,拒绝担任使相一职,实则为了多得钱;
&#9313;太祖知道曹彬的心思,笑曹彬也是一个贪财之徒。
&#9312;这问话意为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此必是因为战时他要求部下破城后不杀一个人,破城后,李煜身旁的人无一人丧命,打胜仗的同时,又不过多的杀人,这是笑的原因;
&#9313;太祖大笑是因为曹彬太笨,只想要钱。
&&归根结底,上述四种错误其实就是一种:读不懂浅近的文言文,找不到读古文的感觉。看到这些张冠李戴,弄不清究竟是谁在“微笑”的答案,阅卷老师颇为无奈。这充分说明考生对如此浅显的一段文言文,根本就没有起码的古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更谈不上正确分析与回答问题了。&贰文言文究竟该怎么教学?怎么考?
&&4今年这道4分的古文理解小题,应该说暴露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高三学生对文言文如此陌生?他们平素是如何学文言文的?中学教师是如何教的?这与高考命题与答题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要说新课标不重视文言文,显然是不对的。新课标提出学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等作品后,“能够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这些指导原则,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要说北京市高考命题不重视古诗文,显然也是不对的。就北京语文高考试题而言,古诗文题类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句理解、文意分析、阅读延伸、古文断句(俗称“画杠”)、古诗文默写、古诗鉴赏等,总分值为42分(今年36分)。如果加上语言基础知识中与古诗文相关知识的考查,将近50分,占语文总分150分的1&#8725;3,够可以的了。&但问题在于,就古诗文的考题而言,再具体来说如文言词语(名词与动词等)解释正确与否、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与否、语句解释是否符合文意、段落与语句理解和分析是否符合文意等题,命题者主要通过提供正确与错误的选择题,让考生选择作答。这些题所造成的客观后果就是:答案就在卷面上,而不是在考生的脑海中;考生基本不去理解整篇或整段古文,而是将专注力集中在某个点或面;古文断句只是简单地将句子断开,而不必去考虑其究竟是停顿、转折、发问、叙述还是结束。这种命题方式给教师与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是促使中学文言文教学更加倾向于区分字词与语法等;二是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一味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游弋选择,而不是对整篇文章做通读与理解,甚至被老师们训练得像警犬一样,嗅觉灵敏,如同机器,即便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他选择的也是对的。而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大为苦恼,甚至每个选项一句话文字的长短,也基本上是整齐划一的,生怕考生从句子的长短中,捕捉到一星半点的信息,“猫”和“老鼠”互捉,双方都累得够呛,辛苦异常。&&于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过于关注语法知识点的讲授和考查,致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文言语法点的总结上。一系列知识点串讲下来,学生已经记得筋疲力尽,老师也讲得口干舌燥”,但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不喜欢上文言文课,尤其不喜欢文言语法”,(薛川东、张芮等《滴水见日月
窥豹知一斑——北京市东城区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文言诗文教学调查报告》,载郭锡良、鲁国尧主编《中国语言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也就是平常说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甚至这种学习文言文的情绪带到了大学,高校中文系的学生也悚于学习古文,尤其怕学语法。&&同时,由于考生每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中,无休无止地刷卷子,根本就无暇自由地选择与读书,所以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文的内容,以及通过古文阅读,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等要求就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美好愿景。学生能学习完教师所教部分已属不易,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文言文,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根本就没有可能,难怪接触未学过的浅近文言时,根本就找不到一点感觉。&5&&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是门外汉,所以也很难提出什么高见,但本着“猪跑学”的精神,此处想从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命题两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首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喜欢读文言文,喜欢上古诗文课。兴趣的培养,不是增加课时量,不是背诵多少名篇,更不是讲幽默故事,而是要给学生讲出文言文的魅力,培养他们识读文言文的感觉,从课文背景到文章内容都讲透讲熟。例如上列《宋史·曹彬传》,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每个新王朝的兴起,都是建立在抢掠屠城、血流遍野的惨烈背景之上,但曹彬之克李煜、宋太祖之“陈桥兵变”,都是“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这就是宋初君臣不同于五代诸君的宏阔帝王气象,北宋统一天下并非偶然。曹彬、潘美与宋太祖间的对话,是作者向司马迁学习,为史家的闲笔,生动形象,余味无穷,影响深远。宋太祖赐曹彬二十万钱,可以说是后来“杯酒释兵权”的预演,是宋初安置与解决功高盖主将领的手段,不同于汉、唐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处决方式。同时赐功臣以重币,引出文官俸禄丰厚的制度,又是导致宋代“积贫积弱”国势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曹彬传》可以看出宋初甚至整个北、南两宋基本国策的缩影。我想学生如果了解《曹彬传》中,竟然有如此丰富奇妙的历史背景与信息含量,他是会对这篇小小传记充满好奇与兴趣的。&&其次,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从强调语法句型向培养整体阅读感与理解能力方面倾斜。这点一些中学教师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在主要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应该淡化一些没有很大必要的语法点的讲授”(出处同上)。淡化语法,强调整体,加强诵读,加深理解,真正依靠注释与工具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而不是教师灌输的“之”“以”“于”“焉”等的用法。只有佛手在我,才能点铁成金,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时,能够理解与分析文意。&&再次,要真正给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减负。将课余时间交还给他们,将选择读书的权利交还给他们,由他们自己选择想读的书,读经典,读长篇,读完一本,读通一本书,真正读懂一本书。如果学生每天半夜还在做作业,周末还在补课,寒暑假也在各种实习班奔波,那就一切无从谈起。&&最后,就高考命题而言,应该改变这种主要通过选择题型来考察学生的方式,淡化虚实词等的考查,增加文言文基本功的考查。我固执地认为,考查学生文言文水平与能力的最基本、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一段文言文,让他标点与翻译。在一字一句的翻译面前,不存在任何的投机、侥幸与偶然,是骡子是马,溜溜就知道了。&任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都牵涉到许许多多的因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希望经过中学广大师生不懈的努力,真正提高中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再遇到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类似的“微笑”问题时,考生的回答能让他自己、家长、教师、阅卷者和全社会都充满微笑。微笑,是人类最迷人最美妙的姿容。&(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8期,经作者同意,题目和小标题均为本号编者所加,原题为“由一道令人尴尬的试题说起——兼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等问题”。)作者简介: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著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等。
娓呮祦琛岀煡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5,96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