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读博士生 翻译?

当前位置:>>正文
提问人:赖同学
向专家提问
提问时间: 6:20:06
去英国留学怎么样,读博士有什么要求?
我还有疑问需要提问?
回复时间: 14:21:55
  留学英国博士:课程研究
  纯研究的博士课程主要是研究生在指导教授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教授指导的次数,各个学校不同,由一周一次到一学季(十周)一次均有。最后要缴交至少八万字的论文,一般须费时三、四年以上。
  留学英国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题目一般是自己在申请学校时便已确定,学校也是根据这个题目安排指导教授、给入学许可。虽说题目后来可以再改,但若修改太多超过指导教授的领域,有时他会推辞要求换人指导。如果后来真的换了老师(甚至换了学校),学生须要多花时间和新老师沟通(及熟悉新学校),不管是只花半年、一年,无形中损失的时间颇不划算。
  无论如何,能事先多读指导教授的大小论文,知道他最强的学术领域,并衡量自己是否愿意以他的领域来做自己的研究范围,总是或多或少可以减低与他互动时可能有的杆格,自己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也不致全然白费,不会忙了大半天,最后却必须从头再来,结果是一个博士学位真的念了八年。
  留学英国博士:学习进程
  博士生研读一年后,若研究进度理想经指导教授认可后,要缴交定量的论文参加资格考,正式成为博士候选人。各校资格考不尽相同,宜早向系上秘书打听清楚。念博士一直要到缴交论文、通过论文口试,始能获得博士学位。英国高等教育对博士学位的授予非常严谨,同欧美各国一样(甚至比欧美各国更严苛),要求论文要有原创性,对该领域要能有新知识的贡献。
我要补充提问
姓  名:
当前学历: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意向国家:
指定专家:
提交内容:
英国、爱尔兰、香港部
曾经留学新加坡管理学院(SIM)攻读工商管理学士主修市场营销...
英国、爱尔兰、香港部
英国留学行业顶级留学留学顾问。对英国各阶段的教育十分熟悉...
英国、爱尔兰、香港部
自2003年开始从事英国留学工作,至今已有有10年的时间,拥有...
英国、爱尔兰、香港部
从事于出国留学行业超过6年,熟悉英联邦国家的教育制度、院校...
360教育大中国
总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45号强生大厦26楼 电话:
美国、加拿大、英国高端留学中心办公室: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063号中天大厦13楼
提醒:从事出国中介的网站若未经许可,请勿擅自应用内容,360有权采取法律行动
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英国读博士太贵,如何才能任性读博?
信息来源:网络&&发布时间:
想去英国读博士,无奈囊中羞涩,这可怎么办呢?没关系,百利天下的留学专家有妙招,一起来看一下!
英国读博士太贵,如何才能任性读博,英国读博士费用
  英国读博士太贵,如何才能任性读博:英国博士学制比其他国家要短一些。因此,很多中国学生想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根据百利天下留学专家介绍,英国是全世界发达国家中自费博士生最多的国家。那同学们是否知道去英国读博士需要多少钱呢?
  英国大学的学费,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课程,每年都在或多或少的增加。而且不同英国大学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堂的学费都会不同。
  一般来说,在一般在1-1.5万英镑,生活费一年大概在2万英镑,共计3万英镑左右。如果读四年,大概要12万英镑左右。
  英国大学博士生入学后前两年交全费,第三年百分之75%,再往后就是每年只交注册费。虽然这样,面对去英国大学攻读博士的昂贵开销,同学们,要如何才能任性?这里,小编为同学们介绍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省钱妙招,以供大家参考。
  一、申请博士奖学金
  在很多同学的潜意识中,都认为去英国读博士申请奖学金的难度系数,要远远高于美国。不过,所谓事在人为,都没有努力过,如何知道自己会申请不到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大学博士奖学金的种类。
  1. 导师给的奖学金
  导师给奖学金,一般这种情况很少,就算有一般也是针对理工科,但也有些导师从学生里招research assistant,费用来自研究funding。但是社科类和商科的学生貌似是没有哒。
  2. 学校给的奖学金
  有些学校会有一些奖学金名额,但名额少,要求也相对较高。譬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有63个博士奖学金名额,不仅英国和欧洲的学生,海外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小编看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了,真的很少有学校会有oversea student 奖学金的名额。但是LSE要求有申请者有merit level 的学位和 research potential的资质。2015年entry的已于号截止。不止LSE,其他院校也是有奖学金名额的,想要申请奖学金的同学们,一定要多方关注,越早越好。
  3. 其他机构的奖学金
  EPSRC的全称是Engineering andPhysic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且不管是什么,叫什么。同学们只需记住,这是个查找和申请奖学金的地方就对。而且,英国的奖学金制度很奇怪,一般来讲很多学校没有直接的奖学金,需要先申请,有了offer之后,然后再向第三机构,比如EPSRC申请奖学金。
  4. 工业企业赞助奖学金
  这一类奖学金其实类似于工作薪水,如果你申请的老师有很多工业界的funding,那么会比较容易获得这类型的奖学金,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工作性质而获得工作签证。当然这类奖学金还是少数,而且可能还需要缴税。
  总的来说,海外留学生可以申请的奖学金名额很少,竞争激烈,难度较大的,而且随着英国近几年经济连续疲软,就业形势压力加大,对于海外学生的奖学金给予比例也是逐年减少。但是,同学们不要灰心丧气,只要认真准备,拿奖学金也不是不可能的。除了自身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以外,同学们必须要早关注类似信息。而且勤于导师们联系也非常重要,导师不仅决定了,你有没有offer拿,他们的推荐和意见,在奖学金的发放上,也很重要。
  二、合理安排时间,勤工俭学
  由于英国大学博士类奖学金申请难度较高,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顺利拿到奖学金的Offer,所以同学们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合理安排时间,勤工俭学,也不失为一良策。
  这里,小编为同学们分享一些在英国找兼职工作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1、 职业介绍中心
  2、 媒体广告
  3、 学校各种招聘会
  4、 各种求职网站
  5、 社区职业介绍中心
  以上就是关于2016英国留学申请必读的相关介绍,希望对的学子们有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免费咨询电话400-890-6000,百利天下留学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推荐阅读:
  您还可能关注:
微信“扫一扫”,留学资讯全明了!小编的“欢迎光临”只为等待您,让留学疑惑统统变浮云!您也可以搜索“百利天下留学”、“bltxjy”关注哦!
More视频公开课
、、、、、、
、、、、、、、、、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丹棱街3号 中国电子大厦B座15层
版权所有:北京环球百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电话: 010-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1:30)
Copyright @
Bailitop Educ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40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提问者的本意是希望知道获得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头衔之后是什么感觉,但是很多人都提到了博士生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也欢迎在这个问题中谈谈博士在读的感受。
按投票排序
193 个回答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导师直接决定你读博的体验。我的同学有读了几个月导师去世的,有导师造假实验室被关闭的,有导师天天F word骂得你退学的,有让你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有让你7,8年毕不了业的。读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导师,而不是国家,学校,专业和研究方向。读博三年多,我一直庆幸自己的导师是个好人(发卡咯)。好导师两大条件:1. 有钱现在研究经费越来越难拿,每年写grant都让教授们痛不欲生。记得我一年级时去找一个助理教授,他跟我说,grant的结果星期五出来,如果中了就收你。结果我现在都四年级了,他还没申请到经费,雇了一帮本科生在那儿热火朝天地干呢。而且发不出文章还好说,拿不到经费的话,tenure一般都没戏。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助理教授的话可以这样翻译:我今天去买双色球,中了就给你开工钱。我导师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算是拿到了话语权,几年没发paper,经费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书都聘用了四个。刚去实验室,直接给我一张信用卡,实验用品随便买,2000刀以下不用汇报。而且就算没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开会2次,住的都是五星级宾馆。 我说我要修生物统计的minor,问他学费怎么办。老爷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导师没有经费方面的压力,做学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关于经费的事,我解释一下,以免误解。虽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笔交易都有秘书来找我核对,所以我并不能乱花钱。另外,一般研究生拥有实验用品采购权也很正常,况且实验室就我一个人,我不买谁买呢?另外住五星级宾馆在美国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约300到400刀一天,因为开会的地点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会场所在宾馆,这样更方便。)2. 人品好遇到极品老板真心得哭死。我一个美国同学去了一个实验室,导师天天骂她。她有时候来上课时都看得出刚哭过。最后,science文章署名的机会她都没要,直接退学了。以前有个教授跟我说他们实验室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问我去不去他那儿。我吓得默默退散了。我不是不能每周干那么长时间,激情来了,再长都行,但我不希望是别人要求的。我导师根本没时间来看我在不在实验室,所以几年来我都是来去自如,一高兴就给自己放个假。他为人也很讲究,从不对你发火或者生气。不管是我打翻了2000刀的试剂,还是弄坏了隔壁实验室的仪器,他都没说过什么。我的各种有些任性的想法(修双学位,提前毕业,实习和创业),他也都很支持。当我说我想提前毕业的时候,虽然我走了之后,实验室很可能没人接盘,他还是说: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I got your back。因此,不管我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我都知道,即使身在异国他乡,都会有个白人大爷在背后坚定地支持着。你能切实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受到了尊重, 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当作奴隶或实验室财产的一部分。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另外, 我导师不仅从学术上指导我,更多的是做人方面的言传身教。他教会了我学术圈的社交礼仪,餐桌上的掌故规范, 得体穿衣的方法诀窍和为人处世的张弛节奏。读博几年,我真的成长许多。师父师父,也难怪师父二字中有父这个字。 --------------------------------------------------------------------------------------------------------------------------------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好导师,我的博士生活过得真是很愉快。希望几个月后,我可从下图的第四位,变成前三位中的一员。谢 邀请,么么哒。PS: 选导师,学术水平也很重要,但学术水平不高,经费也比较难拿到,因此我的标准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因为看到这个问题,注册了知乎,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经历。我的背景:美国文科social science博士,女,我的专业偏儿童社会心理学。本科毕业拿全奖,于2010年来到美国,2012年研究生毕业,继续读博,5天后就要毕业答辩了(yeah!).我也将在今年秋季在美国某州立大学开始作为tenure-track(有终生教授资格,参评终生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15年的春天,在我还完全没有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因为同事的推荐(我豪不知情),某州立college的心理学院的系头直接给我发来offer email,是一个non-tenure(非终身教授制) assistant professor的工作 (美国教授分tenure 和 non-tenure,具体情况好像知乎上有人回答,我就不仔细展开了) , 并且告诉我一年之后有可能可以转变为tenure-track。收到offer的时候我实在是受宠若惊,开心之余,我谢绝了他们,因为最后一年的时间我想用在毕业论文上,第二是这个工作的教课任务大于我想要的,再者我导师是绝对不会在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放我去全职工作的。2015年的秋季,我正式开始找工作,前前后后投了4所美国公立大学tenure-track的assistantprofessor,学校综合排名在100-150,专业排名大概在20-40的样子吧。11月开始陆陆续续拿了3个电话面试,也顺利进入到On-campus interview,成为final candidate,12月的寒假开始准备面试。 16年的1月开始面试,一个月内飞了3个学校,每个学校的面试间隔1周的样子。美国的终生教授职位在我们专业大概是100个博士里面选1个,final candidate会有3-4个。我们专业算是平均水平,听说我们学校英语专业前些年是250个博士竞争1个职位,太吓人。跟大家简单说一下,面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程吧,因为受邀,机票酒店都是对方学校给付的,提前一天飞到。第二天是正式的面试日,从早上8点开始系头来酒店接任,然后会跟招人小组的教授们见面,会见副院长,院长,研究生代表,各种学校里的机构(internal funding,teaching training),在这期间穿插着科研报告,以及要给本科生试讲一节课。每一个行程都大概在一个小时,会有人专门带你去到下一个会议的地点。记得我当时在一个会议结束,去厕所,都有人在外面等我。午饭和晚饭是分别和未来的同事们吃的。因为这是终身教授制的职位,所以这一整天都是面试,都是对你的考核,各种会议是考察你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带研究生水平等等,吃饭是来判定除了工作以外,你是不是一个合群并且有趣的人(whether you are likable). 最后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10点。3个学校的流程大致都是这样,很刺激也真的累cry, 第三天飞走。 也就是在面试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被当成adult对待,也可以说被当作Dr.对待。能被选入campus interview就意味着对方认为你的专业水平应该达到了他们的标准,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展现他们最好的一面,希望你能选择他们。几个学校都有带我游览校区,看看所在城市的风光,去非常好的餐厅。除此以外,会对你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我觉得非常被认可和尊重。记得当时面试完第一个学校给我导师打电话,导师问我说 "isn't it nice to be treat like an adult"。 哈哈哈哈。所有面试结束两周以后,就开始收到回复了。最后从2个offer里拿到了1.9个,这个数据怎么解释呢? 0.9是因为学校的招人委员会选了我为top candidate,但是院长选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另外一个候选人已经是某高校的assistant professor了,而我还只是博士生。在美国,一般的情况下,院长都会支持招人委员会的决定,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候选人的情况的,但是时不时的确出现过院长否决的情况。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那个工作肯定是我的了(因为系头在我面试后打电话给了我导师和另一个推荐人,就直接说了我是top candidate,之类的)。所以系头打电话来也非常歉意更无奈。他说,那个院长是刚调过来的,在他上任期间,他确实更偏向博士,而不是即将要毕业的博士生。系头说他还和院长argue,说我导师说了我一定会在16年夏毕业,但是院长坚持己见。在美国,博士论文推迟答辩,延期的实在是太正常了。这个院长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选了另外一个。系头安慰我说,你要知道你是我们选出来最好的,你的得分比已经是assistant professor的都高,这是巨大的成就啊。电话还没挂,当时就开始哭,觉得很委屈,我的老师们也都很气愤。不过总要前行,不是么?更何况,“you don't want to in a department where the dean go against the faculty",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warning sign。 没过多久,我就拿到了offer,也就是我要去的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排名更好,系里从上到下特别喜欢我。就在拿到这个offer的时候,我联系了第三个学校,希望他们可以给我答复。但是第三个学校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面试完所有的finalcandidate,所以没办法做决定。我也更想去第二个,只是如果第三个如果也拿到offer就可以跟第二个学校提更高的条件。写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是非常幸运的个例,能在就业市场有这样的表现。tenure-track的教授职位在现在的美国非常少,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才会招人:1.现有的教授退休或者是跳槽;2.专业扩大,得到大量的基金支持。所以,更普遍的是博士毕业以后,做至少 2年的博士后再说找教授工作的事情。我见到的很多甚至是做4年,6年的博后,边做博后,边等空位。当然,这是说要进高校当professor的情况,进企业不需要的。而这就需要说到读博的经历了。我的专业是98%的美国人,2%的国际学生。在我就读的6年期间,除了我以外,有一个大我4,5届最后花了10年毕业的中国师姐,其余全是美国人。英语,特别是口语,写作要非常熟练。前几年上课,阅读量也是不愿回首。但也因此,相比其他专业大批量留学生扎堆的情况,我的英语提高也相对快了很多。归纳一下,我的读博体验决定于以下4个条件:1. 导师, 我真的是非常幸运,跟了一个特别好的导师,学界大师级的人物,学术被引用28,000多次。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各种大神不是他的好朋友,就是跟他合作过。这么说吧,当我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的时候,只要报上我导师的名字,几乎大家就会说,那你一定很棒啊之类的。我导师把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学科了。他拥有一个已经27年历史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从88年开始记录了将近600个小朋友的发展,包括老师的报告,家长的采访等等,并且每年还在更新。那些当年的孩子好多现在都已经是父母了,所以特别珍贵的数据。国家各种funding这么多年一直支持着。他对学生的要求巨高,就是我们一起发paper,只要他觉得你可以投出去了,就一定会中的那种,没有reviewer会比他更严。但是想要通过他的通过,就会比跟其他老师要更长的时间。虽然要求高,但是他会帮助你,会引导你,会指导你.Shaping you to be a better scientist, and challenging your critical thinking. 超级有耐心,但对学术完美主义,非常谨慎。每次我跟他开会我都录音,因为他出口成章,而且思维的高度和深度是我完全无法企及的。他还非常护学生,前提条件是他欣赏你。因为他太出名了,好些人想找他当导师,但要不是觉得他太冷不敢,要不就是被他拒了。所以我导师选了我,我真的觉得太幸运。但是!!!我还是奔溃过好几次,因为他在学术上的要求实在是太高。比如我的毕业论文,写了两年多,每一个章节他改了不下30遍,就在最后要提交给答辩委员会之前,他还可以给我提出那种在思维上挑战的问题(他会希望你想的再深一点),所以我奔溃不是因为他严格,而是对自己思考能力的局限而难过。前30次的时候,我可能还可以依靠大量的阅读,和他讨论,问其他学者,完善自己的思考,但30次以后,我觉得我已经没法想的再深了,就觉得好无力。而我也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下,对我那么一小块的专业领域了解的更深入。Learningis uncomfortable, it is very true. 我私下和导师,以及导师的家人关系也都很好,感恩节圣诞节,他也经常叫我们去他们家吃饭过节。我们也会聊其他的,NBA,新闻实事,什么都会聊。有一点我觉得美国的导师(大多数情况,或者是说我身边的听到看到经历过的)很好的是他们和学生之间的boundary(界限)非常清楚。什么帮忙办私事啊,送礼啊,故意不让毕业啊,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过。他们真的都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很棒的scholaror scientist。2. 专业好。我们专业全美排名第三,第四。系里面教授之间很爱合作,所以学生也有很多机会跟很多老师工作。除了我导师,我还在另外两个实验室工作过,一个工作了5年,另外一个工作了一年。两个实验室有非常大的差异,具体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后面再单独说。因为有不同的实验室经验,自然而然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广。我也是全国到处开会,平均一年一次,除了实验室会提供经费,系里也给每个学生一年500刀的支持。所以我们都很爱开会,哈哈。我们的数据分析课,教的都是哈佛毕业的师出名门的两个老师。哪几门课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虽然读的时候,也是难的哭天抢地的)。同时,系里面其他的老师也都很愿意帮学生。我在准备工作材料期间,一共有5个老师修改过我的材料。要知道,大学教授已经非常忙了,而我还不是他们带的学生,却愿意花时间在我的身上,真的特别难的。另外,专业的同学们都很好,聪明认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大家对我很关照,周末也经常聚会聊天玩游戏什么的。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好的是我闺蜜,她结婚的时候我飞去参加她婚礼 ,她最近刚飞了5个小时回来陪我毕业小旅行(她是去年毕业的,现在也是某州立大学的professor)。如何和外国人交朋友这件事,大家感兴趣,我后面也可以单聊哈。3. 本科学生好。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从研究生毕业,经历了一年系统的教课培训后,就开始独立给本科生上课了。所以到现在我一共教过5门我们专业不同的本科课,其中包括了教美国本科文科生统计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国内教学艺术的高数,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教课的故事就更多了。总的来说,我非常享受“老师”这个工作,甚至有的时候多过“学者”这个身份。学生给与你的反馈,学生的成长,收货知识并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成就感。4. 所在的地方和人。我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college town,虽然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城市,在北京上的大学,但是我非常喜欢和适应小镇的生活。生活很简单,虽然中餐馆很少,但是锻炼厨艺,也是生活的乐趣。一年基本350天都是太阳当空,喜欢阳光。我住的duplex,前后各有100平米左右的大草坪,所以我也学会了修草坪剪树枝这些技能,也乐在其中。大南方民风淳朴,在路上跑步会有人跟你say hi,邻居老奶奶会送来自己种的菜,会在节假日互换礼物。我还在14年的时候领养了一只狗,因为有她的陪伴,生活更是有趣。治安很好,我出门上班从来都不锁门。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一口气写了这么多(跟闺蜜们的毕业小旅行玩太high,回来就发烧,汗)。请大家原谅我的中英文混杂,我尽量在用中文,但是脑壳反应有点慢,非常抱歉。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一是想分享给大家,二也是很感恩和感激这六年的读博生活,觉得自己很幸运,希望可以分享这么幸运给更多的人。虽然非常希要毕业,但是马上要答辩,心里面确也很不舍。最后送给想要读博的朋友几句话,Choose the major that you are devoted to push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forward, and keep swimming! I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cess, but it supposed to be like that, otherwise everybody is a Dr. You can do it!-------------------------------------------------------------------------------------------------------------------------------------6.18 答辩后更新。昨天答辩结束,是的,现在是Dr. Su啦。答辩过程很顺利,最后致谢的感觉我哭成狗了,结果下面的教授同学也都被我带的抹眼泪,总之是开心的泪水啦。全结束一个教授跟我说,“you just proved why you got that job, you deserved it". 另外一个教授跟我说, "you did such an excellent job, but you know what, I'm not surprised at all because its you". 之后,我亲爱的导师也发了邮件给全系的教授和研究生们,然后我就收到各种祝福恭喜的短信,跟大家分享两段好了,一段是我们系头发的,怎么说,他平常是个比较冷酷的人,无论是其他的老师还是学生都跟他保持距离,他发说,“Excellent job! Congratulations and good luck on your future endeavors. Always remember us and keep in touch." 那句永远记住我们真是把我笑cry,太不像他的风格了,感觉像小学的时候大家写同学录,哈哈哈。另外一个是我们系的第二号大神(第一号是我导师,哈哈哈哈), 他的学术造诣超厉害,我当时也有考虑找他做我导师,但是他性格比较古怪,大家都敬而远之,我对他也是有种怕怕的感觉,结果没想到他写给我, "It has been enjoyable having you in our building. You are always so upbeat. I am sure that you will have great success in your new job." 他和我导师的办公室在一起,所以每次找我导师就常遇到他。看到这个upbeat真是乐了,我觉得很开心吧,能给老师留下这样的印象。但是我真的永远都是快乐的么?这就是我最后想跟大家讲的关于读博的压力。说真的,读博期间的压力很大。我们专业去年4个毕业(全是美国人),3个拿了tenure-track professor, 但同时3个人退学了。美国博士的辍学率是大约在50%,所以两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到最后是读不下来的。那么大的压力怎么办?学会自己解压真的非常非常重要。除了学术本身,我觉得读博很容易有下面两种压力: 1.自己毫无意义的对比。读博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跟其他博士“对比“的模式,那个xxx发了多少文章,这个xxx硕博花了4年的时间就毕业。我当时就是这样,去年的时候,我一直想要在15年夏毕业,这样我就是”26岁的博士”,但是我导师完全不让我找工作,他觉得我没有准备好,我不够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所以我当时有连续两个月忙到爆炸,想要用半年干完1年的活,来证明自己可以。但是事实是,我当时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睡眠质量根本就没法谈。有一天突然觉得胸闷气紧,以为自己突发什么病了,后来好下来后,就突然醒悟了,我问自己为什么要逼自己,26毕业又怎样,who cares? 没有了身体,什么都没有用。后来就释然了。我真心觉得,任何人无论花多长的时间,能把博士读下来的都是hero。用的时间少或多,说明不了任何。2.不同标准的委屈. 跟大家讲个故事,我们专业有个美国姑娘,大我2届的样子,她在我们系待了2年后,转到了我们学校另外一个相关的专业。因为水平实在太差,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她在我们系是绝对毕业不了的,她自己也知道所以转了,结果转去两年后,人家就博士毕业了。我们听到以后都是一个大写的“WHAT”,就觉得这样你都能变Dr。所以这个“委屈”其实也在于对比,就觉得大家最后都是Dr,凭什么我们读的这么惨这么要命,其他人那么“容易”就拿到了。就包括同一个专业,因为不同的导师,最后毕业论文的质量差别其实都很大,我为这个事在我导师面前说个好几次,他都是跟我说, "they are not my students, I don't wanna say anything about it, but for my students, its always one standard"(我心里默默os,你个老古董),再后来,他也会跟我说, "they can not do the job you do, because they are not trained for". 逐渐也想清楚了,知识学到了就是你的,别人拿不走,dr.终究只是一个称谓。称谓可以一样,含金量却不同。如何解压?首先如果已经是depression了,就一定要去看医生,我身边有好朋友到博士最后一年一直服用药物抗抑郁的。如果是depression一定要看医生! 如果没有到那么严重,那么可以缓解的方法其实挺多的,我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刚读博那会儿,每天跑步,3mile我可以匀速8分钟1mile的样子,跟朋友一起去报名参加各种运动:10k,color run,我们3个特别好的还组团参加过铁人三项,哈哈哈,我是runner,她两一个swimmer,一个biker。 后来养狗了,每天都带狗跑,就只有2mile左右了。读博最后一年,开始喜欢涂色。喜欢涂有积极向上的标语的,平均2个月涂完一副的样子吧:这对我而言只是解压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任务。有时候也会写写字。看书也是很好的解压方式,我一般会看中文的小说散文什么的,就不会再看英文的了。我还很喜欢用xbox跳舞,just dance的歌和舞都编的很好,又基本上都是当年最火的,所以跳起来也很欢乐。每个人解压的方式不同,没有最好的,只要适用于你的就是最好的。“做学问要耐的住寂寞”。这个寂寞我觉得指的是,没有人懂你的苦,朋友再好,家人再亲,也很难理解和了解你所经历的,学会跟自己相处,解压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梳理自己的过程,是慢慢的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的过程,所以到最后,也都变得淡定了。和朋友吐槽,偶尔可以,记住,没有人有义务当你的垃圾桶,再好的感情你常常去倒垃圾也会变坏。所以当那个很严格的教授说我"always so upbeat",我很开心,我觉得这或许是我读博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可以很平和的和自己相处,会消化不好的情绪,在那么多的失败挫折之后,还愿意笑对每一天。^_^接下来我要毕业旅行了,游记会发在:也要去剪掉我留了6年已经到屁股的长发啦,“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不如 ”待我长发及腰,我就博士毕业了“,哈哈哈哈哈。会剪到齐耳那么短,然后把头发捐给美国一个慈善机构Wigs for kids, 用于给那些得癌症的小朋友做假发,希望这份读博的勇气也会传递给他们吧。 我有一个搁浅已久但很尽快拾起的微信号,以前发过些儿童心理学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babyatlanta.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在这篇文章更新了,再一次感谢大家。
就是读书的时候拿的工资是硕士毕业去硅谷同学的十分之一,看着他们朋友圈去哪玩的照片叹口气,继续14乘7搬砖。。5年苦读终于放了个大招,照完毕业照扬眉吐气,然后惊喜地发现发现faculty工作因为自己挫逼申不上,工业界工作因为自己挫逼工资刚到别人(在工业界摸爬滚打三年后的)一半,绿卡eb1不用排期了但人家硕士毕业就排期eb2的已经绿了。结论是。。(从世俗的眼光看)对菜逼来说,博士毕业还是菜逼;博士有牛逼的人,但他不读博士还是牛逼。。博士不能神奇地让菜逼变牛逼,只是一种科研的职业教育,申faculty等科研工作的入场券而已。而且在追妹子时还自带低情商猥琐男buff。。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一边哭去了。。
谢邀!!!!上知乎以来第一次使用这个词,倍感荣幸啊。其实cici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我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就分享一下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帮助吧。这篇文章是Stanford一个计算机系PhD Philip Guo写的,叫做The PhD Grind,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他读PhD的血泪史,看完之后我也非常佩服他。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中立,不像某些中途退学的PhD写的那么愤世嫉俗破口大骂PhD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血泪工厂,也不像某些天生温拿做了faculty的PhD写的经验,在文中充满了一股优越感和老子就是这么NB你们能奈我何的气质……这篇文章的地址是:读博士和上本科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评价体系变的模糊了,在以前咱们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好好上课,有一本书,书后有习题,做完了你还可以做参考书,CS的情况的话就是还有一些course project, 写一些code,但是不管如何,评价体系都非常的清晰,也有很简单的optimization method。而读PhD之后,因为你所做的东西,从理论上说叫做research,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是一个独行者,在大多数高校评价你的体系在于”你发了几篇Paper?“ 而事实上这个很难去optimize,你很难说找到一个发paper,特别是发高质量paper的捷径,哪怕你非常的努力和辛苦,可是也许方向不对,也许缺少灵感,也许运气不够,也许实力不到,总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会使得你就是没paper……此时……这个时候你身上最大的压力就是”发不出Paper怎么办?“而且你会发现你很难把这种压力跟别人去倾诉,引用The PhD Grind中的一段话:”I hardly talked to anybody during those ten solitary weeks - not even friends or family. There was no point in complaining, since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at the time. My friends who were not in Ph.D. programs thought that I was merely “in school" and taking classes like a regular student. And the few friends I had made in my department were equally depressed with their own
first-year Ph.D. struggles - most notably, the shock of being thrown head first into challenging, open-ended research problems without the power to aff ect the high-level direction of their assigned projects. Here we were, talented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voluntarily working on tasks that were both excruciatingly di fficult and seemingly pointless, all while earning one-fourth as much salary as our friends in the corporate working world."上面这一段来源于Year One: Downfall, pp. 17-18之所以很多师兄师姐会建议学弟学妹”如果不是确保自己喜欢research最好不要读PhD“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在你研究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兴趣无法支撑你继续做下去,那种压力有时确实是很大的。PhD们经常还喜欢说的一个词是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似乎拖延症也是大多数PhD的一个通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到deadline之前决不动笔,到deadline之前整个效率达到峰值,对拖延症的研究很多,提问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这样一本书"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我去年10月买了这本书拖延到今天都没打开过……每次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书就觉得,”嗯,我的病有救了……“就开心的不看了……)我读PhD最大的感觉就是锻炼了一身没心没肺的气质,总觉得天塌下来又奈何,自己如果做的开心,从早读Paper读到晚也可以,自己如果做的不开心,那就打游戏看电视吃夜宵……=______=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二年级我灌了几篇Paper之后就开始直接放羊放到最后……=_______=
多谢被邀请。月底defense,现在忙着最后修改毕业论文。我07年本科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直接读博士。自认为运气非常好,我的导师也是中国人,非常nice,跟我一起来到石溪准备拿tenure职位,所以在科研方面非常积极,于是我就幸运的跟着一起发了好多文章。关于科研题目,基本上还是跟着经费走。做的东西基本上取决于导师的需要,导师做的东西取决于他申请的经费哪个能成功。五年时间理论知识学到的不多,增长的多是如何编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写paper如何拖延如何什么也没做但是组会也能汇报点东西这些‘实践知识’。我一直说学数学是个体力活,读博士更是,导师是包工头,博士就是的‘民工’。希望这点能够形成共识,否则就会失望。因为研究还算小有成果,导师和其他教授一直认为我应该去做postdoc,然后找faculty职位,但我还是知难而退了,我们专业找个postdoc不难,难的是找faculty职位,晚退出不如早退出。我觉得我当不了教授,喜欢给别人讲解东西,但不喜欢大教室授课。美国国家实验室不需教课,但是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实习的时候去过,为了尽快找到女朋友,我还是倾向于大城市。最近在看一PhD的回忆录,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Philip Guo写的,他的主页免费提供各种格式阅读 。关于导师,关于研究课题,关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异同,这本书写的很好,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更新如下:人们常说,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SB的过程。按照这个定义,我想必是成长了不少。再次看到我此前的答案,最后的修改日期是“”,而今天是,此时的我刚从博士答辩场上下来。我当年的回答第一句就是:“楼主的问题很大,几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我必须得承认,今天的我看到这句的感觉就是想吐。人生有限,哲学无穷,一个博士文凭就是一张纸,一段博士研究经历也最长不过7、8年时间,上一个境界,心境开阔一点,这都不算事儿。今天的答辩通过了,谈不上顺利,博士六年我走得难,或许是路难行,或许是腿有疾,或许这两者本来就是同一回事,但终究是自己选择的路,如今也跪着蹭到了终点。博士阶段,我学到的是要坚持自我。有充分证据支持的结论谁都会坚持,在证据尚不充分甚至不支持的时候,坚持假说、猜想、理想、信念......并积极执行以实现,才是人和人的差别。在故事的最后,我终于感觉到自己似乎摸到了science的门槛,但却再也不会像6年前刚进实验室的时候SB兮兮地发状态,说“every assay is a potential NATURE paper”了。是见多识广了,是成熟稳重了,还是累觉不爱了?呵呵,我也不知道。待更......之前的回答:楼主的问题很大,几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怎么说呢。一般说来,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或达成一个目标)时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追求这个东西的过程影响的。而追求的过程中的感受,又是受目标的高度影响的。目前国内博士质量参差不齐,最终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就个人而言,在读博过程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应该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吧,这其中包括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与表述、分析数据并作出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东西会使改变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看法,从而会明显地觉得自己跟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训练的人在谈吐上有些区别。读博本身是不太愉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对博士生的角色缺少明确的定义,读博是“工作”还是“学习”?博士生是“工人”还是“学生”?如果说是“工人”,我们缺少相应的薪酬与福利保障;如果说是“学生”,事实上我们承担了大部分的项目研究工作。于是,我们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局面: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我们步入了一个介乎学校与社会的中间地带,而且进入了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过渡。对于自身角色的不明晰以及世界观方法论的转变,会在很长时间内给自己的已有观念造成冲击。因为我们已经站到了人类知识的边缘,为了揭示未知的自然规律或是现象,我们首先得对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知识与方法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庞大的文献阅读量。更糟糕的是,很多结论都是相左的,你就得自己选择取信于哪一个。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实验,这些都是需要用手来完成的,而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这个方向上,“人的手”又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同一个实验同样的试剂与protocol,不同的人来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很令人抓狂的客观现象,但无法回避也无从解释,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我们察觉不到。有人说:“Scientific research is
It is still an art or craft".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读博本身的感受基本就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越努力越痛苦,不努力很轻松。当然最后你能达到的高度也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博士生阶段的好处就在于,基本上你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给你带来回报。有的时候会被老板骂得很惨,但这些教训终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另外一点就是,在博士生阶段,上级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包容我们犯下的某些错误,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顶着”学生“的头衔的缘故吧。在我知道的实例中,有因为经历了太多了磨难在延期后拿到博士学位情感麻木的,也有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痛苦流涕着说“读博是活到这么大干得最认真的一件事”的,还有兴高采烈穿着一身博士服四处拉着人照相的,还有热热闹闹地向学弟学妹们分发“遗产”并许诺回国时帮忙带东西的......总之,博士生阶段没有什么特殊的,在博士生阶段的所有感受,像上级的训斥、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困难、同事的摩擦,我相信干其他任何一行,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都是会经历的,除了面对,你别无选择。
谢邀。我现在的状态是绞尽脑汁想把 Candidate 这个深恶痛绝的词去掉。读博士让我喜欢的地方:每天睡到自然醒我们实验室很欢乐时不时可以出去开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钱少要写论文,写完了还可能遇不到好的 Reviewer。Research 就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其他人打酱油围观。别说挖坑了,我能灌水就不错了。实验室里的意大利人太勤奋早8晚8. 每天顶着一个比五个意大利人来的晚走的早的光环特别扭关于常见的别人对女博士的态度:嫁不出去 -- 还真没人跟我这么说过。第三类人 -- 连我爸都拿这个取笑我 -_-
苦逼 -- 这个我同意。女博士的苦逼程度主要取决于是不是跟了苦逼老板。以及自己的心态。是破罐子破摔(我是破罐子)呢,还是破罐子破摔 (除了我大家都是破罐子)呢。死读书 -- 看我这没文化的样儿,就知道我不是死读书型。长得丑 -- 爹妈赐我容貌,我不给自己动刀子,所以就这样吧,丑就丑吧。女博士的段子 -- 唉,有点什么段子流行起来一开微博就会有无数人 at 你…… 比如这个 但要说玩~我每年有至少1个半月的时间在旅行。暗黑三我有3个60级的角色。Monk, DH, 女野蛮人。 但是手笨,过炼狱菠萝都是朋友带的。我多次获得黑暗料理这一人生成就。所以你看,女博士的生活也没那么枯燥。但读女博士真的要有一颗彪悍的心灵才行。
原本为了将来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读博,却发现在读博的过程已经渐渐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非受邀,从床上拿着iPhone爬起来列提纲怒答。我曾说过一句话:不看薪水的话,PhD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没有之一。对于开始数日子告别PhD生活的我来说,这个感触越来越深刻。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从PhD本身的工作来说,PhD是最能集中于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发现问题的过程有老板把关,把结果传达出去的过程有老板把关,你只需要认真负责解决一个没人解决过的问题就好了。这种在黑暗中摸索然后成功地第一个找到亮光的感觉实在是太有成就感了。像网上有个帖子“残暴的数学界”()里面提到的,“那些解了大猜想的人,觉得别人都是小蚂蚁了,上海南京路上男男女女整天象小蚂蚁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所有的人都是trivial的了,只有自己是世界上最硬的人,最tough的人”。虽然咱远没到“了解大猜想”,“看别人都trivial”的感觉,但是我是可以想象到这个境界的。相对来说,PhD的升级版faculty则远没有这么爽,因为从别人口袋里掏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PhD只需要讨好老板就可以了,而老板需要通过教课讨好本科生来掏他们的学费,通过起初的申请和面试和后来的各种杂事讨好同行来掏学校的钱,写各种proposal扯自己做的东西的各种“实际应用”讨好金主来拿funding。比起PhD来,faculty的工作要实际得多、复杂得多,也下作得多,所以才能挣得多。但是如果不看薪水的话,PhD的工作才是最有乐趣,最纯粹的。而跳出PhD所做的东西来看,PhD是空闲相当多的工作。如果你有什么专注的爱好的话,可以搞得非常精通。每次我看知乎上某些博士的某些方面的专业程度(就不说@金晨羽 提到的那些我不认识的nb的老外们了),都让我赞叹不已,觉得实在太tmdnb了。当然像我这样什么都喜欢的就很难有什么让人惊叹的成果,但是我读PhD的时候可以花很多的时间来阅读,不论历史地理人文,我都算是颇有些了解;然后虽然美国大农村旅行的地方没有欧洲那么多(美国走哪里都差不多~~&&~~),但是咱还算是去过好几个大洲,而且都公费呢;基本没搞过什么乐器,但是会唱,在追妹子过程中也有significant的作用;最后每周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花在足球上,平时大概五六个小时踢四五个小时看,暑假就直接一周踢10个小时,天分不好但是必须乐在其中。容祖儿《搜神记》里面的一句话一直让我警醒不已:“评核我自己,只顾投资於爱情,困在你小宇宙损失看大世界的福气”。我床头有本牛津出版社的Atlas of the World,10磅重1000页铜版的地图册,每每睡前翻看,总觉得世界之大令人惊骇,若不能把浮生多花在看这个世界上,实在是暴殄只得一次的青春年华。所以照我说PhD为什么特别好,是因为做这一行的人特别能理解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能令人心动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做这一行,你可以不断地阅读、旅行、求知、探索,可以好好看大世界,好好热爱自己的小小人生。我有一个梦想,就是生为PhD,死为PhD,永远活在PhD里。------------------------------------------------------P.S. 请不要转发到别的网站上好么,谢谢了~~~~
谢邀~说起来惭愧,当初选择读博的时候,也许没想过那么多为什么,因此好像也就没那么多的犹豫不决。当我们发现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要么努力地忘记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从此不再提及;要么深深地扎根在心里,会影响今后很多事情的判断和抉择。我想我属于后者吧。对于一个从小摸着泥巴长大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起,便察觉到家里那几亩地就是幸福的来源,哪年风调雨顺,年底的新衣也便格外精神。上学后,父母时常也会带我到田埂边,指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棉花或者水稻,告诉我说,这就是你明年的学费。那个时候,便对这些作物格外爱惜,从播种开直到收获,都要亲自参与,其实不过也是打酱油。每天放学回家也要专门绕道去看他们,有没有生病或是被虫吃掉。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感激这些上天赐予的礼物,当然更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因为是他们保护着礼物不被病虫害夺走。每年7~8月高温天气,也恰逢虫害的高发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喷洒一遍,很多药用多了便失效了,又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强的。因此农药中毒便是家常便饭,父亲也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候是第一次体会无能为力滋味。 也许是处于私心,我不敢央求他们不要继续打药了。于是跟我妈商量说,每天我可以去棉地里捉虫子,这样你们就可以少受点苦了。那个时候一个上午下来,虫子差不多可以装一大罐,然后倒进草木灰里面杀死。那段经历应该是童年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后来一些决定可能也受到那时候影响,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想我还是会走上相同的路。貌似有点答非所闻,请见谅。不过这应该是我选择读博的初衷,或许只是从现实起步的地方,为我所珍视的东西付出一点自己的努力,包括家人和那片土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生要读几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