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l钢板材料性能l140x90x8l=120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梯形钢屋架设计中若干问题探讨.pdf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摘要 摘要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轻型屋面梯形钢屋架》05G515的编制按照
新规范的要求,基本沿用了以往的设计思路,即计算上假定其为铰接支
座,忽略次应力的影响,未考虑排架对屋架下弦产生的附加拉应力或压应
力以及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下弦弹性伸长所产生水平推力对支承构件的影
响。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计算,得到以下结论:①当吊车起
重量 鉴50t时,吊车荷载基本不起控制作用,选用者可以根据屋面荷载参
照标准图集选用屋架;当吊车起重量Q哆50t时,在前两个荷载等级时屋架
端部下弦杆受压比较明显,此时应引起设计人员高度重视,必须对由受拉
转变为受压的杆件进行重新设计。②标准图集05G515的下弦杆按受拉杆
件设计而不考虑排架风荷载的影响是可行的。⑧当屋架跨度及屋架荷载较
大时,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对排架柱顶产生比较大的水平推力,在柱底
生成较大的附加内力,应将其:分别与风荷载、吊车荷载、重力荷载作用下
的柱底内力进行叠加。④实际钢屋架杆件内存在一定的弯矩,因此屋架节
点刚性所产生的次应力不应该被忽略。 本文对标准图集05G515的设计计算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以便设
计和施工人员合理有效地使用本图集,同时,为今后桁架工程设计进一步
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轻型屋面梯形钢屋架;下弦杆:内力;吊车荷载:风荷载;次应 力 Abstract s诅te s伽dard Steelmoftmssof Iight building anas“TrapeZoid roofmg”is tot11enew h晒contmucdt0usetlle code,and
compiledaccording b嬲ically
former is is intlle minking.Thath血gcdbearingsupposedcomputation, design
t11einnuenceof s圩essis attachedtensilestessorthe secondaryneglected,t11e strcsstothebottomchordofrooftn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焊接式钢板仓预算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焊接式钢板仓预算表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铁塔制图 建筑制图规范 制图规范 机械制图规范 施工图制图规范 cad制图规范 给排水制图规范 水利工程制图规范 电气制图规范 建筑制图规范大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国电铁塔制图规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连续热镀锌/锌铁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Q/BQB 420-2009 代替Q/BQB 420-2003、BZJ 421-2005、BZJ 422-2007)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热镀锌/锌铁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以下简称钢板及钢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检验和试验、包装、标志及检验文件等。
本标准适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厚度为0.30mm~3.0mm的钢板及钢带,主要用于制作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的内外覆盖件和结构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2-2006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8-2002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钢及钢产品 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钢和铁 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钢铁 总碳硫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
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非合金钢 低碳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感应炉(经预加热)内燃烧后红外吸收法
Q/BQB 400 冷轧产品的包装、标志及检验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热镀纯锌镀层 hot-dip zinc coating(Z)
热镀锌生产线上,将经过预处理的钢带浸入熔融锌液中所得到的镀层。熔融锌液中锌含量应不小于99%。
3.2 热镀锌铁合金镀层 hot-dip zinc-iron alloy coating(ZF)
热镀锌生产线上,将经过预处理的钢带浸入熔融锌液中所得到的镀层。熔融锌液中锌含量应不小于99%。随后,通过合金化处理工艺在整个镀层上形成锌铁合金层,合金镀层中铁含量通常为7~15%。
3.3无间隙原子钢 interstitial free steels
无间隙原子钢是在超低碳钢中加入适量的钛或铌,使钢中的碳、氮间隙原子完全被固定成碳、氮化物,钢中没有间隙原子存在的一类钢。
3.4无间隙原子高强度钢 high strength interstitial free steels (Y)
通过控制钢中的化学成分来改善钢的塑性应变比(r值)和应变硬化指数(n值)。由于钢中元素的固溶强化和无间隙原子的微观结构,这种钢既具有高强度,又具有非常好的冷成型性能,通常用来制作需要深冲压的复杂部件。
3.5烘烤硬化钢 bake hardening steels(B)
在低碳钢或超低碳钢中保留一定量的固溶碳、氮原子,同时可通过添加磷、锰等固溶强化元素来提高强度。加工成形后,在一定温度下烘烤后,由于时效硬化使钢的屈服强度进一步升高。
3.6高强度低合金钢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s(LA)
在低碳钢或超低碳钢中,通过单一或复合添加铌,钛,钒等微合金元素,形成碳氮化合物粒子析出进行强化,同时,通过微合金元素的细化晶粒作用,以获得较高的强度。
3.7双相钢 dual phase steels(DP)
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马氏体,马氏体组织以岛状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双相钢无时效,具有低的屈强比和较高的加工硬化指数以及烘烤硬化值,是结构类零件首选材料之一。
3.8相变诱导塑性钢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steels(TR)
钢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其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最少不低于5%。在成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可相变为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率、均匀伸长率和抗拉强度。与同等抗拉强度的双相钢相比,具有更高的延伸率。
3.9 复相钢 complex phase steels(CP)
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或)贝氏体组织。在铁素体和(或)贝氏体基体上,通常分布少量的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珠光体组织。通过添加微合金元素Ti或Nb,形成细化晶粒或析出强化的效应。这种钢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强度。与同等抗拉强度的双相钢相比,其屈服强度明显要高很多。这种钢具有较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和较高的残余应变能力。
3.10拉伸应变痕 stretcher strain marks
冷加工成形过程中,由于时效的原因,钢板或钢带出现不均匀变形,导致钢板或钢带发生局部塑性变形,最终会在钢板或钢带表面呈现与拉伸方向成一定角度的一系列平行线状的褶皱或不规则折线、不规则表面扭曲等有损表面外观质量的缺陷。
3.11镀层重量 coating mass
即双面镀层重量之和,以每面镀层重量的形式分别表示,单位为克/平方米(g/m2)。
4 分类和代号
4.1 钢板及钢带按用途区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4.2 钢板及钢带按表面质量区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DC51D+Z, DC51D+ZF, DD51D+Z
DC52D+Z, DC52D+ZF
低碳钢或无间隙原子钢
DC53D+Z, DC53D+ZF
DC54D+Z, DC54D+ZF, DD54D+Z
无间隙原子钢
DC56D+Z, DC56D+ZF
DC57D+Z, DC57D+ZF
S220GD+Z, S220GD+ZF
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钢
S250GD+Z, S250GD+ZF
S280GD+Z, S280GD+ZF
S320GD+Z, S320GD+ZF
S350GD+Z, S350GD+ZF
HC180YD+Z, HC180YD+ZF
(H180YD+Z, H180YD+ZF)
无间隙原子高强度钢
HC220YD+Z, HC220YD+ZF
(H220YD+Z, H220YD+ZF)
B240P1D+ZF
B260LYD+ZF
HC260YD+Z, HC260YD+ZF
(H260YD+Z, H260YD+ZF)
HC180BD+Z, HC180BD+ZF
(H180BD+Z, H180BD+ZF)
烘烤硬化钢
HC220BD+Z, HC220BD+ZF
(H220BD+Z, H220BD+ZF)
HC260BD+Z, HC260BD+ZF
(H260BD+Z, H260BD+ZF)
HC300BD+Z,HC300BD+ZF
HC260LAD+Z, HC260LAD+ZF
(H260LAD+Z, H260LAD+ZF)
低合金高强度钢
HC300LAD+Z, HC300LAD+ZF
(H300LAD+Z, H300LAD+ZF)
HC340LAD+Z(H340LAD+Z)
HC340LAD+ZF(H340LAD+ZF)
HD340LAD+Z(HR340LAD+Z)
HC380LAD+Z(H380LAD+Z), HC380LAD+ZF
HC420LAD+Z(H420LAD+Z), HC420LAD+ZF
HD410LAD+Z(HR410LAD+Z)
HC250/450DPD+Z,HC250/450DPD+ZF
HC300/500DPD+Z,HC300/500DPD+ZF
HC280/590DPD+Z, HC280/590DPD+ZF
HC340/590DPD+Z, HC340/590DPD+ZF
B340/590DPD+Z, B340/590DPD+ZF
HC420/780DPD+Z, HC420/780DPD+ZF
HC550/980DPD+Z
HC380/590TRD+Z, HC380/590TRD+ZF
相变诱导塑性钢
HC400/690TRD+Z, HC400/690TRD+ZF
HC420/780TRD+Z, HC420/780TRD+ZF
HC350/600CPD+Z, HC350/600CPD+ZF
HC500/780CPD+Z, HC500/780CPD+ZF
HC700/980CPD+Z, HC700/980CPD+ZF
HD620/750CPD+Z, HD620/750CPD+ZF
HD680/780CPD+Z, HD680/780CPD+ZF
HD720/950CPD+Z, HD720/950CPD+ZF
注:新版标准中原H系列牌号整体调整为HC系列牌号和HD系列牌号,其中,C代表冷轧基板,D代表热轧基板;括号中的牌号可使用到2012年年底。
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高级的精整表面
超高级的精整表面
4.3 钢板及钢带按镀层种类、镀层重量表示方法、表面结构、表面处理区分应符合表3规定。
锌铁合金镀层
镀层重量表示方法a, b
等厚镀层 A (g/m2)/B (g/m2
) (A=B)
差厚镀层 A (g/m2)/B (g/m2)
纯锌镀层(Z)
锌铁合金镀层(ZF)
铬酸钝化+涂油
无铬钝化+涂油
无铬耐指纹
a A为钢带的外表面镀层重量或钢板的上表面镀层重量,单位为g/m2;B为钢带的内表面镀层重量或钢板的下表面镀层重量,单位为g/m2。
b 经供需双方协商,等厚镀层代号可以双面重量之和表示。例如Z250,ZF90等。
5 订货所需信息
5 订货所需信息
5.1订货时用户需提供下列信息:
a) 产品名称(钢板或钢带);
b) 本产品标准号;
d) 镀层种类及镀层重量;
e) 尺寸及其精度(包括厚度、宽度、长度、钢带内径等);
f) 不平度精度;
g) 表面结构;
h) 表面处理;
i) 表面质量;
k) 包装方式;
5.2 如订货合同中未注明尺寸及不平度精度、表面处理种类、表面结构、表面质量及包装方式的具体要求,则以尺寸普通精度及不平度普通精度、表面处理CO、表面质量FB及供方指定的表面结构、包装方式供货。
6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6.1.1钢板及钢带的公称尺寸范围应符合表4规定。
表 4 单位:mm
钢带(卷)内径
6.1.2 钢板及钢带的公称厚度指基板厚度和镀层厚度之和。
6.2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和外形允许偏差应符合附录A(规范性附录)的规定。
6.3 钢板通常按理论重量交货,也可按实际重量交货。钢板理论重量的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规定。钢带通常按实际重量交货。
7 技术要求
7.1 化学成分
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规定值应符合附录C(规范性附录)的规定。钢板及钢带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应符合GB/T222的规定。如需方对化学成分有特殊要求,应在订货时协商。
7.2 冶炼方法
钢板及钢带所用的钢采用氧气转炉冶炼。
7.3 交货状态
通常情况下,钢板及钢带经热镀加拉矫,或热镀加平整(或光整)后交货。
7.4 力学性能
7.4.1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应分别符合表5~表13的规定。拉伸试样为带镀层的试样。
7.4.2 由于时效的影响,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会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变差,如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上升,断后伸长率的下降,成形性能变差、出现拉伸应变痕等,建议用户尽早使用。
7.4.3对于表5中牌号为DC51D+Z、DC51D+ZF、DD51D+Z、DC52D+ZF的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1个月内,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符合表5的规定;对于表5中其他牌号的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6个月内,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符合表5的规定。
7.4.4对于表9中的烘烤硬化钢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产品制造后3个月内,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符合表9的规定。
7.4.5对于表7、表8和表10中相应牌号的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6个月内,钢板及钢带的力学性能符合相应表中的规定。
7.4.6 力学性能的时效要求不适用于表6、表11、表12和表13中规定牌号的钢板及钢带。
7.5 拉伸应变痕
7.5.1拉伸应变痕的要求仅适用于表面质量级别为FC和FD的钢板及钢带。
7.5.2 拉伸应变痕的要求不适用于表5中牌号为DC51D+Z、DC51D+ZF、DD51D+Z和DC52D+Z、DC52D+ZF的钢板及钢带。对于表5中其他牌号的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6个月内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7.5.3对于表9中的烘烤硬化钢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3个月内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7.5.4对于表7、表8和表10中规定牌号的钢板及钢带,应保证在制造后6个月内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7.5.5拉伸应变痕的要求不适用于表6、表11、表12和表13中规定牌号的钢板及钢带。
7.5.6 如对拉伸应变痕有其他特殊要求,应在订货时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
7.6 镀层粘附性
镀层粘附性应采用适当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除非另行规定,试验方法由供方选择。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DC51D+Z,DC51D+ZF
DC52D+Z,DC52D+ZF
DC53D+Z,DC53D+ZF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d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1.5mm,r90允许下降0.2。
e 当产品公称厚度小于等于0.70mm时,r90允许下降0.2;n90允许下降0.01。
拉伸试验a, b, c ,d
断后伸长率
S220GD+Z, S220GD+ZF
S250GD+Z, S250GD+ZF
S280GD+Z, S280GD+ZF
S320GD+Z, S320GD+ZF
S350GD+Z, S350GD+ZF
S550GD+Z e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H。
b 除S550GD+Z外,其他牌号的抗拉强度可要求140MPa的范围值。
c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纵向。
d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不大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e对于牌号为S550GD+Z的产品,当产品的厚度不大于0.70mm时,由于厚度减薄效应,导致伸长率过低,无法测得到屈服强度。此时,屈服强度用抗拉强度代替。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HC180YD+Z(H180YD+Z)
HC180YD+ZF(H180YD+ZF)
HC220YD+Z(H220YD+Z)
HC220YD+ZF(H220YD+ZF)
HC260YD+Z(H260YD+Z)
HC260YD+ZF(H260YD+ZF)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d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1.5mm,r90允许下降0.2。
拉伸试验a, b
断后伸长率
(Lo=50mm , b=25mm)
B260LYD+ZF
B240P1D+ZF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试样为GB/T 228中的P14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
c rm=(r90+2r45+r0).4。
d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1.5mm,rm允许下降0.2。
拉伸试验a, b, c
烘烤硬化值
断后伸长率
(H180BD+Z)
HC180BD+ZF
(H180BD+ZF)
(H220BD+Z)
HC220BD+ZF
(H220BD+ZF)
(H260BD+Z)
HC260BD+ZF
(H260BD+ZF)
HC300BD+ZF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HC260LAD+Z(H260LAD+Z)
HC260LAD+ZF(H260LAD+ZF)
HC300LAD+Z(H300LAD+Z)
HC300LAD+ZF(H300LAD+ZF)
HC340LAD+Z(H340LAD+Z)
HC340LAD+ZF(H340LAD+ZF)
HD340LAD+Z(HR340LAD+Z)
HC380LAD+Z(H380LAD+Z)
HC380LAD+ZF
HC420LAD+Z(H420LAD+Z)
HC420LAD+ZF
HD410LAD+Z(HR410LAD+Z)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Lo=50mm , b=25mm)
HC250/450DPD+Z c
HC250/450DPD+ZF c
HC300/500DPD+Z c
HC300/500DPD+ZF c
HC280/590DPD+Z c
HC280/590DPD+ZF c
HC340/590DPD+Z c
B340/590DPD+Z d
HC340/590DPD+ZF c
B340/590DPD+ZF d
HC420/780DPD+Z c
HC420/780DPD+ZF c
HC500/780DPD+Z c
HC500/780DPD+ZF c
HC550/980DPD+Z c
a 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c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如用户要求采用GB/T228中的P14试样,断后伸长率的规定值应不小于表列相应规定值的110%。
d 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或P14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通常情况下只提供其中1个试样的拉伸性能。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HC380/590TRD+Z
HC380/590TRD+ZF
HC400/690TRD+Z
HC400/690TRD+ZF
HC420/780TRD+Z
HC420/780TRD+ZF
a: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如用户要求采用GB/T228中的P14试样,断后伸长率的规定值应不小于表列相应规定值的110%。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拉伸试验a, b, c
断后伸长率
HC350/600CPD+Z
HC350/600CPD+ZF
HC500/780CPD+Z
HC500/780CPD+ZF
HC700/980CPD+Z
HC700/980CPD+ZF
HD620/750CPD+Z
HD620/750CPD+ZF
HD680/780CPD+Z
HD680/780CPD+ZF
HD720/950CPD+Z
HD720/950CPD+ZF
a:无明显屈服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试样为GB/T 228中的P6试样,试样方向为横向。如用户要求采用GB/T228中的P14试样,断后伸长率的规定值应不小于表列相应规定值的110%。
c 当产品公称厚度大于0.50mm,但小于等于0.7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2%;当产品公称厚度不大于0.50mm时,断后伸长率允许下降4%。
7.7 镀层重量
7.7.1 可供的镀层重量的可供范围应符合表14的规定。
7.7.2 推荐的镀层重量及相应的镀层代号应符合表15的规定。
7.7.3 钢板及钢带的镀层重量应符合表16的规定。
下列镀层种类的镀层重量范围 a g/m2
纯锌镀层(Z)
锌铁合金镀层(ZF)
30/30~225/225
30/30~90/90
30~150(每面)
a 50 g/m2 镀层(纯锌和锌铁合金)重量约等于7.1μm。
b 对于差厚镀层,差厚比最大1:3。
推荐的镀层重量 g/m2
镀层重量 g/m2
单面三点平均值
单面单点值
(0.85×A)/(0.85×B)
a A、B为钢板及钢带的公称镀层重量(g/m2)。
7.8 表面结构
钢板及钢带的镀层表面结构应符合表17的规定。
锌层在自然条件下凝固,并通过适当控制得到的肉眼可见的细小锌花结构。该表面结构一般进行光整处理。
锌层在自然条件下凝固,通过特殊控制得到的肉眼不可见的细小锌花结构。该表面结构一般经过平整处理。
通过对纯锌镀层的热处理后获得的镀层表面结构,该表面结构通常灰色无光。
7.9 表面处理
钢板及钢带通常进行以下表面处理。
7.9.1 铬酸钝化(C)和无铬钝化(C5)
该表面处理可减少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产生白锈。无铬钝化处理时,对钝化膜中有害人体健康的六价铬物质进行限制。
7.9.2 铬酸钝化+涂油(CO)和无铬钝化+涂油(CO5)
该表面处理可进一步减少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产生白锈。无铬钝化处理时,对钝化膜中有害人体健康的六价铬物质进行限制。
7.9.3无铬耐指纹(N5)
该表面处理可减少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产生白锈,同时耐指纹膜可以提高电子或电气产品表面的耐汗渍玷污性。无铬耐指纹膜对有害人体健康的六价铬物质进行限制。
7.9.4自润滑(SL)
该表面处理可减少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产生白锈,同时自润滑膜可较好改善钢板的成型性能。
7.9.5 涂油(O)
该表面处理可减少产品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产生白锈,所涂的防锈油一般不作为后续加工用的轧制油和冲压润滑油。
7.9.6 不处理(U)
该表面处理仅适用于需方在订货期间明确提出不进行表面处理的情况,并需在合同中注明。这种情况下,钢板及钢带在运输和储存期间表面较易产生白锈,用户在选用时应慎重考虑。
7.10 表面质量
7.10.1 钢板及钢带按表面质量区分应符合表18的规定。
允许有小腐蚀点、暗点、带痕、小的化学钝化处理缺陷及小锌粒。
不得有腐蚀点,但在小范围内允许存在轻微压痕、划伤、锌流波痕、轻微的表面钝化缺陷,另一面应至少保持FB表面。
较好的一面必须对缺欠进一步限制,即不能影响涂漆后的外观质量,并应有均匀良好的镀层,另一面应至少保持FB表面。
7.10.2 不切边钢带边部允许存在微小锌层裂纹和白边。
7.10.3 在连续生产过程中,钢带表面的局部缺陷不易发现和去除,因此,钢带允许带缺陷交货,但有缺陷的部分不得超过每卷总长度的6%。
8 检验和试验
8.1 钢板及钢带的外观用肉眼检查。
8.2 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外形应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厚度测量部位为距边部不小于20mm的任意点。
8.3 r值是在15%应变时计算得到的,均匀延伸小于15%时,按均匀延伸结束时的应变值进行计算。n值是在10%~20%应变范围内计算得到的,均匀延伸小于20%时,计算的应变范围为10%至均匀延伸结束。
8.4 钢板及钢带应按批检验,每个检验批由不大于30吨的同牌号、同一锌层重量、同规格、同表面结构和表面处理的钢材组成。
8.5 每批钢板及钢带的检验项目、试样数量、取样方法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试样数量(个)
GB/T 20066
GB/T 223、GB/T 4336、GB/T20123、GB/T20125、GB/T20126
试样位置距边部应不小于50mm
塑性应变比(r值)
应变硬化指数(n值)
按图1,单个试样的面积不小于5000mm2
图1 镀层重量试样的取样位置,b为钢板或钢带的宽度,单位为mm。
8.6如有某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则从同一批中再任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目的复验。复验结果(包括该项目试验所要求的所有指标)合格,则整批合格。复验结果(包括该项目试验所要求的所有指标)即使有一个指标不合格,则复验不合格。如复验不合格,则已做试验且试验结果不合的单件不能验收,但该批材料中未做试验的单件可逐件重新提交试验和验收。
9 包装、标志和检验文件
钢板及钢带的包装、标志及检验文件应符合Q/BQB400的规定。如需方对包装有特殊要求,可在订货时协商。
10 数值修约规则
数值修约规则应符合GB/T 8170的规定。
11 牌号近似对照
本标准牌号与国内外标准牌号的近似对照见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外形允许偏差
A.1厚度允许偏差
A.1.1 对于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小于260MPa的钢板及钢带,其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 A.1 单位:mm
下列公称宽度时的厚度允许偏差a
普通精度 PT.A
高级精度 PT.B
0.30~0.40
&0.40~0.60
&0.60~0.80
&0.80~1.00
&1.00~1.20
&1.20~1.60
&1.60~2.00
&2.00~2.50
&2.50~3.00
a 钢带焊缝附近10m范围的厚度允许偏差可超过规定值的50%,对双面镀层重量之和不小于450g/m2的产品,其厚度允许偏差应增加±0.01mm。
A.1.2 对于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不小于260MPa,且小于360MPa的钢板及钢带,其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2的规定。牌号为DC51D+Z(ZF)、DD51D+Z和S550GD+Z(ZF)的钢板及钢带应符合表A.2的规定。
表 A.2 单位: mm
下列公称宽度时的厚度允许偏差a
普通精度 PT.A
高级精度 PT.B
0.30~0.40
&0.40~0.60
&0.60~0.80
&0.80~1.00
&1.00~1.20
&1.20~1.60
&1.60~2.00
&2.00~2.50
&2.50~3.00
a 钢带焊缝附近10m范围的厚度允许偏差可超过规定值的50%,对双面镀层重量之和不小于450g/m2的产品,其厚度允许偏差应增加±0.01mm。
A.1.3 对于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不小于360MPa且小于等于420MPa的钢板及钢带,其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3的规定。
表 A.3 单位:mm
下列公称宽度时的厚度允许偏差a
普通精度 PT.A
高级精度 PT.B
0.30~0.40
&0.40~0.60
&0.60~0.80
&0.80~1.00
&1.00~1.20
&1.20~1.60
&1.60~2.00
&2.00~2.50
&2.50~3.00
a 钢带焊缝附近10m范围的厚度允许偏差可超过规定值的50%,对双面镀层重量之和不小于450g/m2的产品,其厚度允许偏差应增加±0.01mm。
A.1.4对于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大于420MPa且小于等于900MPa的钢板及钢带,其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A.4的规定。
表 A.4 单位:mm
下列公称宽度时的厚度允许偏差a
普通精度 PT.A
高级精度 PT.B
0.30~0.40
&0.40~0.60
&0.60~0.80
&0.80~1.00
&1.00~1.20
&1.20~1.60
&1.60~2.00
&2.00~2.50
&2.50~3.00
a 钢带焊缝附近10m范围的厚度允许偏差可超过规定值的50%,对双面镀层重量之和不小于450g/m2的产品,其厚度允许偏差应增加±0.01mm。
A1.5对于由宽钢带纵切而成的窄钢带,其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未纵切前钢带(母带)的厚度允许偏差。
A.2宽度允许偏差
A.2.1 对于宽度不小于700mm的宽钢带,其宽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5的规定。高级精度仅适用于切边钢带。如用户要求钢板及钢带以轧制边状态交货,宽度允许偏差为0mm~+8mm。
表 A.5 单位:mm
宽度允许偏差
普通精度 PW.A
高级精度 PW.B
A.2.2 对于宽度小于600mm的纵切窄钢带,其宽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6的规定。
表 A.6 单位:mm
宽度允许偏差
450~<600
600~<900
0.30~<0.40
0.40~<1.00
1.00~<1.75
1.75~3.00
A3 长度允许偏差
钢板的长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7的规定。
表 A.7 单位:mm
长度允许偏差
普通精度 PL.A
高级精度 PL.B
注:L为钢板的长度
A.4 不平度
A.4.1 不平度允许偏差要求仅适用于钢板。钢板的不平度是将钢板自由放置在平台上,测得的钢板下表面和平台之间的最大距离。
A.4.2 对规定最小屈服强度小于260MPa的钢板,不平度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8的规定。
表 A.8 单位:mm
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MPa
公称宽度mm
下列公称厚度时的不平度 mm
普通精度 PF.A
高级精度 PF.B
0.70~&1.60
0.70~&1.60
1200~&1500
A.4.3 对规定最小屈服强度不小于260MPa,且小于360MPa的钢板,及牌号为DC51D+Z(ZF)、DD51D+Z和S550GD+Z(ZF)的钢板及钢带,其不平度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表A.9的规定。
表 A.9 单位:mm
规定的最小屈服强
下列公称厚度时的不平度 mm
普通精度 PF.A
高级精度 PF.B
0.70~&1.60
0.70~&1.60
1200~&1500
A4.4 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不小于360MPa的钢板,其不平度最大允许偏差可由供需双方在订货时协商。
A.5 脱方度
脱方度为钢板或钢带的宽边向轧制方向边部的垂直投影长度,如图A.1所示。脱方度应不大于钢板实际宽度的1%。
A.6 镰刀弯
A.6.1镰刀弯是指钢板及钢带的侧边与连接测量部分两端点的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它在产品呈凹形的一侧测量,如图A.1所示。
A.6.2 切边状态交货的钢板及钢带的镰刀弯,在任意2000mm长度上应不大于5mm;当钢板的长度小于2000mm时,其镰刀弯应不大于钢板实际长度的0.25%。
A.6.3 对于纵切钢带,当规定的屈服强度不大于260MPa时,可规定其镰刀弯在任意2000mm长度上不大于2mm。
(规范性附录)
理论计重时的重量计算方法
B.1 镀层公称厚度的计算方法:
公称镀层厚度=〔两面镀层公称重量之和(g/m2)/ 50(g/m2)〕×7.1×10-3(mm)
B.2理论重量计算时,通常采用基板的公称尺寸。
B.3当基板的厚度允许偏差为对称公差时,理论重量计算时所采用的厚度为公称厚度;当基板的厚度允许偏差为限定负偏差或限定正偏差时,理论重量计算所采用的厚度为允许的最大厚度和允许的最小厚度的平均值。
B.4钢板理论重量计算方法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计 算 顺 序
计 算 方 法
基板的基本重量(kg/mm .m2)
7.85(厚度1mm .面积1m2的重量)
基板的单位重量(kg/m2)
基板基本重量(kg/mm .m2)×(厚度-公称镀层厚度a) (mm)
修约到有效数字4位
钢板的单位重量 (kg/m2)
基板单位重量(kg/m2) + 公称镀层重量(kg/m2)
修约到有效数字4位
钢板的面积 (m2)
宽度(mm)×长度(mm)×10-6
修约到有效数字4位
1块板重量 (kg)
钢板的单位重量(kg/m2)×面积(m2)
修约到有效数字3位
单捆重量 (kg)
1块板重量(kg)×1捆中同规格钢板块数
修约到kg的整数值
总重量 (kg)
各捆重量(kg)相加
kg的整数值
(规范性附录)
钢的化学成分
C.1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C.1~C.7的规定。
化学成分(熔炼分析) % (质量分数) 不大于
DC51D+Z,DC51D+ZF
DC52D+Z,DC52D+ZF
DC53D+Z,DC53D+ZF
DC54D+Z,DC54D+ZF
DC56D+Z,DC56D+ZF
DC57D+Z,DC57D+ZF
a允许用Nb代替部分Ti,此时Nb和Ti的总含量应不大于0.30%。
化学成分(熔炼分析) % (质量分数) 不大于
S220GD+Z,S220GD+ZF
S250GD+Z,S250GD+ZF
S280GD+Z,S280GD+ZF
S320GD+Z,S320GD+ZF
S350GD+Z,S350GD+ZF
化学成分(熔炼分析) % (质量分数)
HC180YD+Z(H180YD+Z)
HC180YD+ZF (H180YD+ZF)
HC220YD+Z(H220YD+Z)
HC220YD+ZF(H220YD+ZF)
HC260YD+Z(H260YD+Z)
HC260YD+ZF(H260YD+ZF)
HC180BD+Z(H180BD+Z)
HC180BD+ZF(H180BD+ZF)
HC220BD+Z(H220BD+Z)
HC220BD+ZF(H220BD+ZF)
HC260BD+Z(H260BD+Z)
HC260BD+ZF(H260BD+ZF)
HC300BD+Z,HC300BD+ZF
HC260LAD+Z(H260LAD+Z)
HC260LAD+ZF(H260LAD+ZF)
HC300LAD+Z(H300LAD+Z)
HC300LAD+ZF(H300LAD+ZF)
HC340LAD+Z(H340LAD+Z)
HC340LAD+ZF(H340LAD+ZF)
HD340LAD+Z(HR340LAD+Z)
HC380LAD+Z(H380LAD+Z)
HC380LAD+ZF
HC420LAD+Z(H420LAD+Z
HC420LAD+ZF
HD410LAD+Z(HR410LAD+Z)
a 可以单独或复合添加Ti和Nb。也可添加V和B,但是这些合金元素的总含量≤0.22%。
化学成分 (熔炼分析) % (质量分数)
B260LYD+ZF
B240P1D+ZF
a 可以用Nb部分或全部代替Ti,此时Nb和/或Ti的总含量≤0.20。
化学成分a, (熔炼分析) % 不大于(质量分数)
HC250/450DPD+Z
HC250/450DPD+ZF
HC300/500DPD+Z
HC300/500DPD+ZF
HC280/590DPD+Z
HC280/590DPD+ZF
HC340/590DPD+Z
B340/590DPD+Z
HC340/590DPD+ZF
B340/590DPD+ZF
HC420/780DPD+Z
HC420/780DPD+ZF
HC500/780DPD+Z
HC500/780DPD+ZF
HC550/980DPD+Z
a:根据需要可添加Ni、Cr、Mo等合金元素。但总量不大于1.5%.
化学成分a, (熔炼分析) % 不大于(质量分数)
HC380/590TRD+Z
HC380/590TRD+ZF
HC400/690TRD+Z
HC400/690TRD+ZF
HC420/780TRD+Z
HC420/780TRD+ZF
a:根据需要可添加Ni、Cr、Mo等合金元素。但总量不大于1.5%。
化学成分a, (熔炼分析) % 不大于(质量分数)
HC350/600CPD+Z
HC350/600CPD+ZF
HD620/750CPD+Z
HD620/750CPD+ZF
HC500/780CPD+Z
HC500/780CPD+ZF
HD680/780CPD+Z
HD680/780CPD+ZF
HC700/980CPD+Z
HC700/980CPD+ZF
HD720/950CPD+Z
HD720/950CPD+ZF
a:根据需要可添加Ni、Cr、Mo等合金元素。但总量不大于1.5%。
(规范性附录)
烘烤硬化值(BH2)的测量方法
试样的尺寸、取样方向按力学性能试样的规定。
D.2 试验条件
测量烘烤硬化值时,按照GB/T228的规定,首先对试样进行总延伸为2%的预拉伸,同时测得Rt2.0。当预拉伸2%的试样完成规定的热处理后,再次对试样进行拉伸试验,测得ReL或Rp0.2。
为了更好地保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宜采用位移或应变的方式控制拉伸速度,并推荐按照试样平行长度的5%/min的速率设定拉伸速度,从开始拉伸直到测出上述指标过程中,不要进行速度切换。
R=Ft2t2.0/A0
Rp0.2=Fp0.2/A1
ReL=FeL/A1
Ft2.0 - 试样拉伸变形至总延伸为2%时的拉伸力 (N);
Fp0.2 - 热处理后的试样非比例延伸为0.2%时的拉伸力(无明显屈服时)(N);
FeL - 热处理后的试样出现下屈服时的拉伸力 (N);
A0 - 为试样原始截面积 (mm2);
A1 - 为2%预应变后的试样截面积 (mm2)。
D.3 热处理条件
加热装置温度达到170℃后放入已经过2%预应变的试样,待加热装置重新达到170℃后,保温(20±0.5)分钟。温度控制精度保持±2℃,温度测量装置的分辨率最大不超过1℃。加热后试样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
D.4 烘烤硬化值(BH2)的计算
烘烤硬化值(BH2)为试样烘烤后的下屈服强度或非比例延伸0.2%(无明显屈服时)对应的屈服强度与烘烤前同一个试样总延伸2%对应的屈服强度的差值。BH2的计算示意图如图D.1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BH2= ReL(或 Rp0.2)(烘烤后)- Rt2.0(烘烤前)
1. 2%预应变的应力-应变曲线;2.同一试样烘烤后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D.1―BH2计算示意图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牌号与国内外标准牌号的近似对照表
Q/BQB 420-2009
ASTM A653M-08
DC51D+Z,DC51D+ZF
DC52D+Z,DC52D+ZF
DC53D+Z,DC53D+ZF
FS Type A,
DC54D+Z,DC54D+ZF
DDS Type C
DC56D+Z,DC56D+ZF
DDS Type A
DC57D+Z,DC57D+ZF
Q/BQB 420-2009
ASTM A653M-08
S220GD+Z,S220GD+ZF
S250GD+Z,S250GD+ZF
S280GD+Z,S280GD+ZF
S320GD+Z,S320GD+ZF
S350GD+Z,S350GD+ZF
SS 340 class 4
SS 550 class 2
Q/BQB 420-2009
ASTM A653M-08
HC180YD+Z(H180YD+Z)
HC180YD+ZF (H180YD+ZF)
HC220YD+Z(H220YD+Z)
HC220YD+ZF(H220YD+ZF)
B240P1D+ZF
HC260YD+Z(H260YD+Z)
HC260YD+ZF(H260YD+ZF)
B260LYD+ZF
HC180BD+Z(H180BD+Z)
HC180BD+ZF(H180BD+ZF)
HC220BD+Z(H220BD+Z)
HC220BD+ZF(H220BD+ZF)
HC260BD+Z(H260BD+Z)
HC260BD+ZF(H260BD+ZF)
HC300BD+Z,HC300BD+ZF
HC260LAD+Z(H260LAD+Z)
HC260LAD+ZF(H260LAD+ZF)
HSLAS-F275
HC300LAD+Z(H300LAD+Z)
HC300LAD+ZF(H300LAD+ZF)
HC340LAD+Z(H340LAD+Z)
HC340LAD+ZF(H340LAD+ZF)
HD340LAD+Z(HR340LAD+Z)
HSLAS-F340
HC380LAD+Z(H380LAD+Z)
HC380LAD+ZF
HSLAS-F380
HC420LAD+Z(H420LAD+Z
HC420LAD+ZF
HD410LAD+Z(HR410LAD+Z)
HSLAS-F410
Q/BQB 420-2009
HC250/450DPD+Z
HC250/450DPD+ZF
CR450T/250Y-DP
DP 440T/250Y
HC300/500DPD+Z
HC300/500DPD+ZF
CR490T/290Y-DP
DP 490T/290Y
HC280/590DPD+Z
HC280/590DPD+ZF
CR590T/280Y-DP
HC340/590DPD+Z
B340/590DPD+Z
HC340/590DPD+ZF
B340/590DPD+ZF
CR590T/340Y-DP
DP 590T/340Y
HC420/780DPD+Z
HC420/780DPD+ZF
CR780T/420Y-DP
DP 780T/420Y
HC500/780DPD+Z
HC500/780DPD+ZF
CR780T/500Y-DP
HC550/980DPD+Z
CR980T/550Y-DP
DP 980T/550Y
HC380/590TRD+Z
HC380/590TRD+ZF
CR590T/380Y-TR
TRIP 590T/380Y
HC400/690TRD+Z
HC400/690TRD+ZF
CR690T/410Y-TR
TRIP 690T/400Y
HC420/780TRD+Z
HC420/780TRD+ZF
CR780T/440Y-TR
TRIP 780T/420Y
HC350/600CPD+Z
HC350/600CPD+ZF
HC500/780CPD+Z
HC500/780CPD+ZF
HC700/980CPD+Z
HC700/980CPD+ZF
HD620/750CPD+Z
HD620/750CPD+ZF
HD680/780CPD+Z
HR780T/650Y-MP
HD680/780CPD+ZF
HD720/950CPD+Z
HR950T/720Y-MP
HD720/950CPD+ZF
附加说明:
本标准参考EN ,EN,EN,EN,EN,SAE
J,GMW,GMW编制。
本标准代替Q/BQB420-2003,BZJ421-2005,BZJ422-2007。
本标准与Q/BQB420-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调整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
― 纳入了BZJ421-2005和BZJ422-2007的牌号B340/590DPD+Z、B340/590DPD+ZF、B260LYD+ZF、B240P1D+ZF;
― 取消以下加磷钢牌号:H220PD+Z、H220PD+ZF、H260PD+Z、H260PD+ZF;
― 原H系列牌号命名的修改,即按照冷轧基板和热轧基板的区分,H系列分别修改为HC系列或HD系列;
― 新增牌号如下:
软钢系列:DC57D+Z、DC57D+ZF;
双相钢系列:HC250/450DPD+Z、HC250/450DPD+ZF、HC300/500DPD+Z、HC300/500DPD+ZF、HC280/590DPD+Z、HC280/590DPD+ZF、HC340/590DPD+Z、HC340/590DPD+ZF、HC420/780DPD+Z、HC420/780DPD+ZF、HC500/780DPD+Z、HC500/780DPD+ZF、HC550/980DPD+Z;
相变诱导塑性钢系列:HC380/590TRD+Z、HC380/590TRD+ZF、HC400/690TRD+Z、HC400/690TRD+ZF、HC420/780TRD+Z、HC420/780TRD+ZF;
复相钢系列:HC350/600CPD+Z、HC350/600CPD+ZF、HC500/780CPD+Z、HC500/780CPD+ZF、HC700/980CPD+Z、HC700/980CPD+ZF、HD620/750CPD+Z、HD620/750CPD+ZF、HD680/780CPD+Z、HD680/780CPD+ZF、HD720/950CPD+Z、HD720/950CPD+ZF;
――重新规定各个牌号的化学成分;
――增加了力学性能时效的规定;
――增加了拉伸应变痕的规定;
――增加BH2的测量方法的规定;
――修改镀层粘附性性能试验的规定;
――修改了镀层表面结构的规定;
――修改了表面处理的代号和相应描述;
――修改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的规定;
――修改钢板理论计重计算方法的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由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孙忠明。
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1994第一次修订,1999第二次修订;2001年第三次修订,2003年第四次修订,本次为第五次修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510l钢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