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松树水泡倒了还能活吗最老活到过多少岁

当前位置:>>>
仙游最老的树已有1200多岁
10:30 莆田网
全县最老的树,已有1200多岁的香樟。
■全县520株,最高龄1200多岁
  记者了解到,依据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古树名木的认定条件有四个:一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二是树种珍贵,省内稀有的;三是树形奇特,省内罕见的;四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根据等级又将古树划分为三个等次: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之间;国家三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之间。
  我县是南方重点林区,境内森林茂密,古木参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树种,2012年,我县开展了一轮全县范围内的古树名木摸底调查,对境内现存的古树名木进行了统一拍摄、编号、登记、建档。
  据最新的古树名木普查资料显示,我县现存520株古树名木,其中单株古树共232株,古树群21个、288株。
  单株古树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36株;二级保护的古树54株;三级保护的古树142株。古树群中,属一级保护的古树群1个,共11株;二级保护的古树群4个,共26株;三级保护的古树群16个,共251株。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树龄最长的是龙华镇金沙村的一株香樟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近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还准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50-100年的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普查工作,对这些可能成为古树的树种进行摸底,提前做好保护工作。
■未挂牌百年老树,亦盼有效保护
暴露在空气中的根茎
  连日来,记者采访中接到市民徐先生反映称,位于龙华镇金山村境内,有一株数百年的油杉古树,近年来因水土流失加上人为破坏,树根部大部分暴露在空气中,生存条件堪忧。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株被村民们视为“风水树”的油杉古树,枝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然而,就在其粗壮的树干底下,却是大片盘根错节的根茎。记者注意到,古树根部还有几处被火熏烤的迹象。
  徐先生告诉记者,这株油杉古树从他记事时便已屹立在此。在村里一些老人家的记忆里,这株老树已有数百年历史。然而近年来,因为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逐渐枯败。2013年,村里道路硬化,借此契机,村民们为老树进行了部分填土作业,逐渐挽回了枯势,这才有了眼前郁郁葱葱的一幕。
  然而,村里人力物力毕竟有限,当初的填土作业并不到位。徐先生说道,希望有关部门能为这棵古树挂牌保护,防止遭到破坏。
  记者从县林业局获悉,针对徐先生反映的情况,该部门已经安排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目前,该局已经将该树的资料上报到上级部门,至于挂牌保护等措施需要等待专家研讨、认证过后再进行。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这种尚未挂牌的百年老树在农村还有不少,由于缺乏有效保护,生存境况堪忧。 
■树冠5米内,禁止修建建筑物
  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县各境区的古树名木大部分都是由其所在村集体、个人负责管理养护,林业部门负责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针对一些珍稀、罕见的树种保护工作,林业部门会根据其实际困难给予部分资金上的补助。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古树名木普查以来,我县共有2株古树死亡。一株是位于菜溪乡石峰村的香樟树,一株是位于大济镇坑北村的水松,都拥有500余年的树龄。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古树都是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其死亡因素,不乏受到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是因为人为破坏造成的。
  记者看到,管理办法上明确规定了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5米内为其生长保护范围,禁止在该范围内擅自修建建筑物,埋设管道、挖坑取土、堆放、倾倒有损古树名木生长的污水污物。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现实中,很多古树名木在其列入保护范围内之前,旁边就已经存在了房屋等建筑物。
  “一些居民还会在树上拉扯线缆,晾晒衣物。”该负责人说道,一些古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群众,为图方便,会人为对古树进行“改造”,拉扯线缆、钉钉子,用来晾晒衣物、悬挂物品。对那些树龄高、珍稀罕见的树种,一些慕名前往观赏的游客甚至还会通过攀爬合影、刻划字样等方式进行留念。这些行为都会对古树名木的生长条件造成破坏。
◎采访手记
护住古树 记住乡愁
  千年古县的仙游,不但在民间散落着大量的文物古迹、人文瑰宝,更有大量的“绿色古董”分散在各个村庄。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风景树,而且还是风水树,保佑人们平安、健康。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这些古树有望发展成新的旅游景点,获得更好的保护。
  古树名木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古老与文化往往是相关联的。这些古树名木历经风霜雨雪,洗尽铅华,它们不仅仅是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每一片树荫下都收藏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人们朴素的乡愁。
  盖尾镇芹林村,状元林济孙登第后返乡,亲手栽下两株香樟树, 作为子孙繁衍定居的标志;享有“福建百年老松第一村”美誉的书峰乡百松村,一条2公里长的千年古驿道,沿线成片的百年老松树,仿佛诉说那一段年代久远的故事。
  当下,一些古树名木的境遇并不乐观,有的承受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的侵蚀而“老弱病残”,也有的因为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遭无情砍伐、盗采。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就是对一个地方自然、人文的尊重,它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棵树,更应从“绿色文物”的角度审视,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历史的洪流滚滚,一遍又一遍地洗礼着,未来的岁月变迁,时代更迭,希望它们能一起见证。(本版文图 今报记者 陈祖强 唐伟 通讯员 张力)
附件下载: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惊呆!!相当于人类活133岁!世界最老狗狗辞世
作者:洪驹
近日,一只澳大利亚卡尔比犬Maggie在它30岁的高龄辞世,成为世界最老狗狗。但由于主人Brian McLaren并没有保留好当年买下Maggie的文书或是相关记录,因而无法核实Maggie的真实年龄。Brian能确认Maggie今年30岁是因为当年自己是在小儿子Liam 4岁大的时候买下刚出生的Maggie作为礼物的,而今年Liam已经34岁了。澳大利亚卡尔比犬尽管体型较小,却能够帮助放牧。它们工作效率极高,十分敬业。Maggie一直帮着Brian照看他的农场,是Brian的得力助手,也是Brian最好的朋友。Brian表示Maggie是在上周日晚上去世的。Maggie之前身体状况一直还不错,虽然年纪已有30岁,但它依旧充满活力,它还经常自己从放牧区走到办公室,还和猫咪打闹。但去世前两天,它的身体状况突然开始走下坡路,之后就在周日晚上离开了人世。虽然Maggie的去世给Brian带来莫大的失落和伤心,但Brian也很庆幸Maggie能有这么愉快的30年,而且Maggie能活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了。目前,Maggie已经被Brian埋在了农场的一棵松树下,此处还曾经埋过Brian的另一只爱犬,Brian希望两只狗狗在死后都不会孤单。日,全世界最老的狗澳大利亚牧羊犬Maggie17日晚上在家中的篮子里安详逝世,享年30岁,相当于人类的133岁高龄。Maggie的主人麦克雷伦在澳经营牧场,他表示:“她30岁了。她上星期还好好的,从牧场走到办公室,朝几只猫吼叫等等的这些事情”。 Maggie还在世时,就已经失去听力和视力。狗的寿命一般在8岁到15岁之间。麦克雷伦表示,当初买下Maggie的文件都找不到了,所以无法证明她的年龄。不过他说在他儿子4岁的时候买了梅姬,如今儿子34岁了,换句话说,梅姬已经高龄30岁。看着瘦弱的它奄奄一息,他的主人决定给它取名意面,希望它能吃饱康复。瘦弱的它最开始体重一度不足15斤,动物救护中心的人认为它随时可能因器官衰竭死亡。刚刚被救时,由于过度虚弱,除了头和尾巴,其他地方它都没有力气运动。一名救护人员说:“我从小就参与救助动物,也对一些极端情况见惯不怪,但是身体瘦弱到这个地步还是第一次见到。”看着瘦弱的它奄奄一息,他的主人决定给它取名意面,希望它能吃饱康复。瘦弱的它最开始体重一度不足15斤,动物救护中心的人认为它随时可能因器官衰竭死亡。刚刚被救时,由于过度虚弱,除了头和尾巴,其他地方它都没有力气运动。一名救护人员说:“我从小就参与救助动物,也对一些极端情况见惯不怪,但是身体瘦弱到这个地步还是第一次见到。兽医说:“很庆幸我们及时发现了它,如果再晚一天它可能都活不下来。”由于太虚弱,在到达救助后并不敢直接给它喂食,只能先给它注射生理盐水、营养液。在静脉注射6小时后才开始给它喂食。在接受救治时,它只能轻轻地摇尾巴表示感谢。兽医说:“很庆幸我们及时发现了它,如果再晚一天它可能都活不下来。”由于太虚弱,在到达救助后并不敢直接给它喂食,只能先给它注射生理盐水、营养液。在静脉注射6小时后才开始给它喂食。在接受救治时,它只能轻轻地摇尾巴表示感谢。由于肌肉无力,救护人员给它做了一套护具,帮助它站起来练习肌肉力量。慢慢地,它能站起来了。仅仅1周时间,它就长了8斤,此时它还不能完全自己站立起来。但是7周后,它完全就像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一般流浪狗都可以依靠垃圾存活下来,救援人员猜测10个月大的它可能曾遭受虐待。现在,是它康复的样子。如今正和新主人以及5条狗生活在新家中。现在它的体重已经超过了40斤,几乎是刚刚接受救助时的3倍。对比刚刚被救时的照片,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条狗。现在,是它康复的样子。如今正和新主人以及5条狗生活在新家中。现在它的体重已经超过了40斤,几乎是刚刚接受救助时的3倍。对比刚刚被救时的照片,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条狗。意面在新主人家快乐生活。(关注平台送红包福利,关注回复红包即可)微信公众平台:洪驹(微信公众号:hjchina2014)洪驹 自媒体运营 文章合你口味?长按二维码关注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活着,最老农民工讨薪团的悲喜剧_新华每日电讯
活着,最老农民工讨薪团的悲喜剧
日 07:23:25
新华每日电讯13版
【字号 】【】【】【】
▲来来回回地讨薪,男人们的鞋子破了。
  6个60多岁的老人,为了讨回在青岛打工挣下的4万多的工钱,住车库,睡凉席,每天步行将近50里地。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结局似乎是美好的,但谁也不知道明天他们会遇到怎么样的故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这可能是年龄最大的农民工讨薪团。
  60岁、65岁、65岁、66岁、67岁、67岁——6个年纪“6”字打头,从山东日照莒县结伴来青岛打工的老农,连带给他们接活的领工“老倪”——倪允亭和他妻子,8个人住在青岛市北区,他们干了几个月活的御苑山水小区地下车库棚子底下。
  端午节前后,青岛挺冷。风一刮一天,早上又起雾,天好像憋着一场雨,空气湿漉漉、粘糊糊。
  “夜里冷,冻死了。”65岁的孙丽萍坐在凉席上叹气,同样65岁的张永英接口“叫蚊子啃死了。”67岁的杜廷礼扒拉开自己的裤腿,“衬裤、冬天的毛裤一直都还穿着。”
  为讨薪水,他们已露宿街头将近一个月。捡来些干草往水泥地上一垫,上面铺张拾垃圾拾来的凉席,这就是晚上睡的床、白天歇脚的地方。
  2月22日到5月4日,这些老年农民工在小区里铺地种树、埋头干活,几个月下来,本该少的有4000多,多的有6000来块的工资,结果这么长时间,发到他们各自手里的,却只有四五百块的生活费。
  “俺拼命地干,干了活不给钱是个什么理?”他们瞪大眼问,“俺们就是死在这,也要把钱要回来。”
  他们能把钱要回来吗?
讨薪:“我们实事求是”
  67岁的杜继坤在凉席上接到小儿子打来的电话:“你放心,我们在这很好,天天干着活挣着钱。”儿子问快芒种了,怎么还不回家收麦子,“这边钱多,我不能回去,我得多挣点再回去。”
  “急死了,今年大旱,麦子早熟,再不收都快烂地上了,一年的口粮就全完了。今年还歉收,俺那地方是丘陵地区,两天不下雨旱死,下上两天雨涝死。”
  这才是实话,但不能这么说啊!哪能告诉等着他们带着钱风光还乡的亲人,他们这几个来城里挣钱的,活干了钱没拿到?哪能让家里人知道,几个月打工一个月讨薪已经差不多耗光了他们那点生活费,有时候得去捡垃圾卖钱?哪能提他们睡的是露天水泥地上的凉席子,一起雾就能滴出水来?哪能说他们吃的是风干得一个孔一个孔的煎饼、几毛钱的腌辣椒,喝的是跟卖馒头的小店要来的蒸完馒头剩下的水,“焦黄的,一点不好喝。”
  杜继坤晚上一宿宿地睡不着,“讨不出钱,就老想这事,讨出钱可能得困个几天。”
  领工老倪是吃不下饭,“喝点酒就算了,喝了酒,肚子就胀,不想吃饭,可能胃饿小了。”他的脸和脖子总是浮着一层酒醉似的红。
  经过商议,5月11日起,这些老农民工决定去讨说法。他们买了张青岛地图,市政府、区政府、市信访办、区信访办、公安局、建管处、包工头家、开发商办公室……每天步行将近50里地,一天走两家,一次不行去两次三次。
  杜继坤、杜廷礼的鞋底都磨穿了,“跑得腿肿老粗,手肿得抓不上,就走路摆手摆的。”杜廷礼伸出手比划,长期劳作使他的手指即使不肿也比一般人粗一圈,“这是我们的真实情况,我们将近70岁了,绝对不说假话,实事求是,面对事实!”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平时爱看报纸,嘴里常冒出些书面语,“我们坐立不安”“我们毫不隐瞒”,他最爱说的一句是“我们实事求是”。
  用老倪的话,5月是绝望的一个月。
  他们到哪,都是带着希望去,带着失望回。和包工头只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让这群讨薪老人陷入被动,不管他们再怎么把鞋底磨穿,再怎么“实事求是”。
不解:“这么干怎么还不给钱”
  “唉……”每过一会儿,孙丽萍就叹口气,叹着叹着就哭出声。几个人数她家里最困难,要不是没办法,即使在他们那个“穷村子”,她这个年纪的女人也没几个会到城里干体力活。
  65岁,回头想想,她想不出这辈子有什么高兴事,好像活着就是为了本本分分地消化苦难,“苦了一辈子,寻思寻思,是越过越不好。”
  “穷”字贯穿了孙丽萍人生的每个阶段。小时候住在山上,家里8个孩子,穷。19岁时嫁人,没的吃没的穿,生了孩子发愁养不起,穷。孩子拉扯大了,给儿子娶上媳妇,把三个女儿嫁了人,虽说为给儿子盖婚房欠了点债,但那几年却是她最好的日子:完成任务,给孩子都结上了婚,老伴也还没病,“好日子也就两三年。”
  一场病毁了一切。11年前,孙丽萍的丈夫被查出得了糖尿病,没过几年就瘫在床上,慢慢地,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孙丽萍每天伺候丈夫吃喝拉撒,再去地里干活。为给丈夫治病,花光了家产,又四处去借,终究也没治好,2010年7月,丈夫去世,留下4万多的外债。一年年老去,孙丽萍觉着自己这辈子唯一的盼头就只剩下把这4万多的饥荒还上。
  “不能靠儿子,他负担比俺还大,大孙子生下来不会说话,读的聋哑学校,一年1万多的学费,他这样的得有点文化,要不以后怎么办?22岁了,应该今年毕业。小孙子在上小学。”
  也不能指望家里那2亩地,“在家种地光够吃的,卖点花生,一年能有500~600块钱,不可能还上债。”
  孙丽萍很快想到出去打工,她跟孩子说自己要去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又去找前一年打工回来的杜廷礼,说“兄弟啊,让俺跟着你出去挣点钱还饥荒吧。”一个女人出去不方便,她又说动杜廷礼的媳妇张永英跟她做伴。
  都劝她别去,可“没办法,欠人家的就得还上。俺还不上,儿子就得还。”
  孙丽萍摘下帽子,捋了捋头发,一起来的同村人里面,她的头发最黑,“年龄大出来不好找活,俺先染了染。”
  65年来第一次离开村子,她带着一腔美好憧憬来到城市,活再累不要紧,腰疼得要命也不要紧,累点疼点,最后能挣到钱啊!
  干活休息的时候,看见城里的同龄人一个两个地提着菜拉着小孙子往家走,她跟张永英眼睛追着人家,互相嘀咕“你看人家城市的人真好啊,人家苹果橘子一袋袋的,还买着鱼,提溜着回去吃,人家城市人真好!”
  早上4点来钟起来做饭,6点半上工,干到中午吃点饭接着干到晚上,一天干10个小时。“这么干怎么还不给钱?头回出来就碰到这样的事。”她低下头,一只手捂住眼,“没挣着钱怎么回家?”
干活:“活好干,钱难要”
  觉着日子越过越差的还有领工老倪。
  “干了28年工地上的活,我总结出来,80年代干活是挣钱,干多少给多少钱,90年代,你得先拿钱,请了客才能找到活干,现在,是通过关系请完客找着活了,干完了,他还千方百计要扣你钱,这是发展趋势。”
  “不瞒你说,这么些年,我也挣过钱,但兄弟们的钱我真没欠着。头年老板欠钱,我自己拿钱让他们回家。兄弟们看得起我,经常有人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活。今年是垫的钱还没拿回来,我没钱再垫了。”
  抽着2.5元一包的烟,老倪红着眼,“我是个奴才,没本事。干了28年这行,我没给小孩留下什么。我想着一个人坑我,两个人坑我,第三个人不坑,我可能就能赚个两万三万,我就抱这么个希望。”
  是“希望”把老倪和跟着他干活的农民工们一再拖进困境。
  杜廷礼去年跟老倪干过活,“工资很到位,俺很高兴。今年正月跟他联系,领了这帮人来了,导致今天这种情况。”
  老倪没签合同,令老农民工们的讨薪路一路受阻。
  为什么不签合同?
  “老板不上工地,就雇了个施工员在中间看着。口头协议之后,我3月5号把协议成文给老板,他不签字。打出来的工程量单子施工员也不给签字,说签不签无所谓,拿着他打的单子找老板就行。”在老倪看来,不是他不签合同,是老板不跟他签,违法的是老板。
  他嘴里的老板,是指包工头王俊智。根据老倪手里的工程量单据,王俊智还欠他76347.72元。其中4万多是欠这群讨薪的老农民工的,3万多欠的是去年在同一个小区干活的另一拨工人。
  旁人都觉得老倪糊涂,前一年干活的钱都没结清,怎么还跟着干?“上一批的他说资金没下来,而且没干完活没法结账。”抱着拿到钱的希望,老倪找了更多的人,干了更多的活,又被欠下更多的钱。
  5月21日,老倪又去找王俊智要钱,“他说我不欠你钱,都给你清了”,老倪说自己上去抓着王俊智的衣领,“你给了我多少钱,你说你清了?”“他转过来就是一巴掌,紧接着,趴我头上就啃,血流得哗哗的。”
  “我下一步打算再不干这个了,就找零工,一天一结钱。出来就是想挣两个钱,可是活好干,钱难要。”老倪说。
▲讨薪成功,老人们背起行李,回家收麦子。
  转折发生在5月25日。这群要不到钱,行将绝望的老人发现街上停着一辆窗上贴着“新闻采访”字样的车。
  他们围过去眼巴巴地等,赶巧车主手机忘在车里回来拿。车主姓张,做的是文艺方面的工作,他听这群老农民工说完自己的遭遇,留下自己的名片,“给我们一人买了一大碗方便面,临走又给我们买了一箱。”
  几天后,他给这群老人联系到一家当地媒体的记者。
  6月2日,相关报道见报引起关注,很多市民打听到老农民工们的住处。
  一个叫刘薇的女士来了两趟,送了800块钱,说等他们要完钱可以找她,她找车送他们回家;姓梁的莒县老乡抱着孩子一家三口来看他们,留下两百块钱一张名片,说事情解决不了打电话给他;附近饭店的人送来一箱牛奶、方便面和香蕉;还有很多不留姓名的人赶来送水、送饭、送衣服、送钱。
  “把俺感动的……都说不话来。”杜继坤说,“俺觉得有好多好心人。俺还有这么个想法,他们好心人支援了俺,俺把工资讨回来,就把他们送的钱捐给孤儿院,俺不能白白花他们的血汗钱。”
  他说他们吃煎饼也能在这凑合,“你得对得起好心人吧”。
  “还有比我们更困难的人。”不怎么出声的杜继林说,他60岁,是几个莒县老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事情似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据我们所知,已经有领导过问这件事。”杜廷礼一字一句地说。6月3日,市北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已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上级部门,当地媒体记者找到御苑山水开发商北苑地产的经理王庆,他说端午节假日一过,6月7日,就让监工来确定工程量,按工程量算钱。
  绝望过一回又一回的高龄讨薪团成员们,觉得有点希望了,他们盼着端午节快过去。
  6月6日,端午。小区里进来一支表演队,敲着鼓,跳着舞。
  车库棚子下的8个人眼里都有点湿,他们刚听说王俊智告诉当地记者他们这些人干的活只是铺了700多平米的石板,该拿的钱他已经都给了。
  蹲在地上的杜廷礼蹭地站起来,被其他人拉着蹲下,又蹭地站起来,“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垃圾跟山一样高,我们用小车清出来,推了10多天,还栽了24棵松树,还有那边的地面……”他说不下去,因为用力脸上的皱纹比往日更深,每条纹路都像因做过太多悲伤的表情留下的“哭纹”。
  “拉种植土他拉来3大车、100多方的沙土,里面40%都是石头,我买了筛子筛。”老倪说。
  “把石头筛出来,俺再使小车把石头推出去。”张永英指着他们几袋子行李旁靠放着的筛子,“就用的那个。”
  孙丽萍又哭了。
  6月7日,端午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全国高考生的大日子,也是这群讨薪老人的大日子。
  上午10点来钟,市北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几个公务人员、开发商北苑地产负责人、讨薪农民工代表老倪、杜廷礼、杜继坤已经坐在了一起。
  老倪又一次讲起一个月以来,到处不知讲过多少遍的欠薪讨薪这回事。
  上午10点半,王俊智还没到场。北苑地产的经理王庆开口了,“别等了,就按老倪的单子,该给多少我们这边先垫付吧。”
  他说这事本来不该他们开发商管,毕竟跟北苑地产签合同的是王俊智,老倪这些人他不认识,是王俊智找来的,手里还没有合同。但他不想把事情再拖下去了,“没办法,先这么处理吧。就这么一件事,我们公司的形象很受影响,区政府对这件事也非常重视。”
  刚说定,王俊智到了,“不用给他们钱,他胡说八道。”王俊智坚称老倪他们没干多少活,老倪手里施工员给开的单子是假的,上面很多活不是他们干的,开单子的施工员王勤芳他不认识。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发现“王勤芳”是他的施工员“老王”的名字,说之前自己一直不知道他的大名。
  王庆还是让财务去提现金,把讨薪的老农民工都叫来,根据老倪的工钱单据,现场发钱。
  杜廷礼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感谢领导!感谢青岛人民!感谢王总!”
  杜继坤说以前就知道拼命干活,以后再也不会干没有合同的活。
  5分钟后,财务办公室,讨薪一个月的老人们排队等待自己的工钱。看到财务桌子上那一摞钱,孙丽萍并拢十指紧紧捂住脸:“感谢领导……”
  6月7日中午,讨薪一个月的老人们拿到了工钱。有人跟他们说,他们是幸运的。
  回车库棚子下收拾行李,老人们准备尽早回家,他们急着回去收小麦,也实在太想念家的温暖,而“走之前,得把这两天好心人给我们的2200块钱捐了。”
  这天下午,王俊智打来电话,他说自己想想很生气,老倪他们不该得那些钱,他说年前年后,该给的钱他早给老倪了,下面老头没钱是老倪的事。
  6月8日,憋了几天的雨下来了,这天下午,农民工们准备去给帮他们讨薪的单位、媒体送锦旗,再把别人给他们的钱捐了。
  晚上,老人们将踏上回家的路。
  未来,他们还会再到城里打工。
  孙丽萍还要还债,杜继坤说村子里都是靠自己养老,不讲究养儿防老,儿子的小孩得上学,还得给小孩攒钱盖婚房,有心养老的也顾不过来。杜廷礼说能干活,他们会干到干不动的那天。
  未来,他们还会遇到怎样的故事?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世界上最高最老最粗的松树是_百度知道
世界上最高最老最粗的松树是
提问者采纳
已经4700年,按树也叫做抗寒热病树,也是土壤的最好的干燥剂。
最高的树澳大利亚按树是世界上最高的树。
最粗的一棵红杉的树干直径为46米。因此最老的树美国加利福尼亚东部的白山山里有一棵多芒松树,是世界是最古老的树,但树干的粗度世界第一,活到969岁。出于尊敬。蚊子传播多种可怕的疾病(包括寒热病),喻长寿老人)。最粗的树美国加利福尼亚山里的红杉高度仅次于按树。没有水洼——蚊子也就没有孳生地,同时,在热带国家。在按树——“自动抽水机”的周围找不到一洼水,人闪亲切地把这棵树称作“玛士撒拉”(旧约中挪亚的祖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松树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只有天知道.估计你在吉尼斯记录里面也找不到这么无聊的答案
美国境内有一棵狐尾松,树龄约为5000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力东营美丽家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