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米宽16米长的古建彩绘长廊 景海绵长廊要多少钱

农村别墅12米宽乘16米长大概需要多少钱_百度知道
农村别墅12米宽乘16米长大概需要多少钱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IGN="center"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周明堂遗址
周明堂遗址位于岱顶东北大津口乡明家滩村,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和诸侯朝见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载:“泰山东北址有古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
《泰山小史》称:“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峪连属四里,今遗址尚存。”1921年,李家泉村民韩富甲兄弟在明家滩整修地堰时,挖出周明堂遗物玉器盘、碗、鼎等11件,被济南茹古斋购去变卖,后流散国外。今村西首山崖下有清泉,摩刻“明堂泉”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登封台遗址
登封台遗址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前。《汉官仪》载:“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清金《泰山志》称:“山上置圆台,径五丈,高九尺,四壁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57344;BE3E&#57346;,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其东南角,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门,方六尺。
”清光绪年间《泰安县志》载:“古登封台在岳极巅,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题此四字。”今极顶玉皇庙内有《古登封台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社首山遗址
社首山遗址位于泰城西南隅,与蒿里山相连。清顾炎武《考古录》称:“社首山有社首坛,古帝降禅多于此,有宋王钦若坛颂碑。”历代帝王封泰山禅社首或蒿里山的,有周成王、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中(976~984),有得唐玄宗禅社首玉册、苍璧,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令瘗于旧所。”明查志隆《岱史》载:“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后土文也。”
1931年春,泰安驻军马鸿逵部在蒿里山顶修烈士祠,掘出唐玄宗和宋真宗禅地玉册。1950年,马鸿逵将其存入美国洛杉矶某银行。1977年其夫人携玉册到台湾,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1951年,社首山因凿石被毁。蒿里山降禅遗址今存烈士祠基址及《光明正大碑》。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泰山西北麓长清万德镇万德南村104国道东侧。土层长31米、宽16米、高20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数十米内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属春秋战国时遗物。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汉明堂遗址
汉明堂遗址位于泰山主峰东南麓西城村东,东有明堂河,西有明堂泉。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高17.6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东北侧是石壁,其余三面剖面上均能看到红烧土、灰坑等痕迹。曾出土周及汉代遗物,传为汉明堂故址。一说汉明堂故址在今泰安郊区故县村旁临汶水处;一说当在故县南石碑村石汶河侧,故址已被河水冲没。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竹林寺遗址
竹林寺遗址在泰山西溪长寿桥北,创建年代无考,自唐以来屡兴屡废。元代元祯初年高僧法海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年)高丽僧满空禅师又加拓建。元李谦《重修竹林宝峰寺记》称其:“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可惜后遭火灾而毁。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吴维城在《重修竹林寺碑记》中载:“其时绿竹千杆,银杏双挺,今荡然也。”现遗址有无极庙,为兖州镇守使张培荣于1925年建。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孙复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庆历二年(1042年),孙复赴京任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书院停办。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知州许应元拓修泰山书院,延请名师讲学。同时,佥事卢问之于其地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胡瑗,称三贤祠。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再次重修,并奉明御史宋焘、清大学士赵国麟入三贤祠,遂改称五贤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泰安知县朱钟琪就其地创办仰德书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泰安知府姚立德在泰城上河桥西创办泰山下书院,请唐仲冕前来讲学,从者甚众,盛况空前。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徂徕书院遗址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徂徕山北,今其地称作书坊。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家服丧期间,创建徂徕书院,聚徒讲学,人称“徂徕先生”。庆历二年(1042年),石介服除,召为国子监直讲,徂徕书院停办。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青岩书院遗址
青岩书院遗址位于泰城灵芝街南首。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赵国麟借宋焘青岩旧址建讲堂、书室数间,讲学其中,名青岩义社。乾隆五年(1740年),泰安知府王一夔拓建,书院复兴。其遗址今为灵芝街小学。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岱麓书院遗址
岱麓书院遗址位于泰城资福寺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泰安知府徐大榕在冥福寺故址创建岱麓书院,“规模宏大,堂舍轩敞”,久盛不衰,至清末改为山东省立第三中学。今为泰安第六中学。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孔子庙遗址
孔子庙遗址位于岱顶望吴峰下,望吴峰俗称孔子岩。传为孔子望吴城门外白马处。明建过化亭,后亭毁,建孔子庙。嘉靖、万历年间修葺,设颜子等4配。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易石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赐额“因高喻大”。前有石坊,额“望吴圣迹”。庙南北宽15.45米,东西长25.65米,仅存庙门垣墙及殿基。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隐仙观遗址
 隐仙观遗址位于徂徕山礤石峪溪东岸,坐北朝南,依山势叠筑而成。有玉皇殿
1间,分上下两层,上为木结构,下有石砌门,额刻“金阙云宫”。后有三清殿3间,西侧前有吕祖殿3间,后有六逸堂,原祀竹溪六逸,额“筱洞天”。原有灵官庙、山神庙、六逸亭、迎仙桥等,后均毁。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谷山玉泉寺
谷山玉泉寺遗址位于岱阴群峰之中,又名佛爷寺。北魏僧意创建,金代僧善宁重建,元代僧普谨在东北侧创建七佛阁,屡兴屡废。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4次重修。明清盛时有僧侣百余名。
今院内银杏参天,石台高筑,碑碣遍布。台上原有大雄宝殿3间,中祀释迦牟尼,侧立十八罗汉,四周有壁画。正殿前有献殿3间,祀唐魏征等。殿西侧为禅房。
“文革”中均毁。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位于泰山北麓柳埠镇东北昆瑞山谷中,古称朗公寺,隋开皇三年(
583年)易名神通寺。谷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北为通天峪,南临锦阳川支流。东晋前秦皇始元年(351年),高僧朗公西游东返,隐居于此,创建朗公寺。当时有上下诸院十余所,长廊广袤千余间。隋唐时更加兴盛,僧侣达500余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遂成佛教盛地。原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两配殿及斋廊为翼,至清代荒废。今谷中讲经堂、天王殿遗址尚存。讲经堂传为朗公讲经处,现存完整青石柱4根,残柱4根:有的仅存半截,有的仅存柱础。1964年,在其后发现唐代殿堂遗址,基台呈长方形须弥座,东西长12.65米,南北宽10.77米,高0.75米,束腰0.3米。束腰处雕有各种形态的歌舞伎人物。1980年复原基台,建长廊保护。
青龙山上,自南而北有四门塔、小宋塔、小唐塔、小龙虎塔。白虎山西崖为千佛崖石窟造像,前有墓塔林。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涌 泉 庵
涌泉庵遗址位于白虎山之西凤凰山南麓山腰,面积638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历城县志》载:“明段雄《重修记》:‘稽其所自,乃于大隋开皇时重修。庵之创建当在齐、梁之间。’”今存后殿,面阔3间,进深2间,砖木石结构,为清代重修建筑。存《重修涌泉庵记》、《重修涌泉桥记》等明、清碑碣数块。殿西有吕祖祠遗址。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青崖寨遗址
青崖寨遗址位于五峰山东南青崖寨山上。金、元时东平路行万户严实于此屯兵镇守。明崇祯年间,以孙化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此安营扎寨,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现存半穴式古建筑群残迹260间,断续寨墙高1.5米至3米、长300米。寨东北2公里的黄山顶、聚仙峰顶有残存建筑约160间,碑基1座。青崖寨门面向西北,高3米,宽2米,长4.5米。山上有沿寨曲径马道2条,哨位4处。寨内有石对臼7个,直径0.6米;饮马池1个,直径10米,深1.5米;石瓮2个,直径1.5米,深0.8米;水槽
1个,长2米,宽1.2米;方水槽2个。山寨下西北有校场、讲台及大量宋元时期陶瓷片。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唐王寨遗址
  唐王寨遗址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东北,南北长300米,宽80米,面积2.4万平方米。寨内有高3.5米、宽4米,连环成套的石屋112间,有寨墙、寨门、蓄水池等残迹,为古代驻兵和避难的场所。传唐王李世民遇隋兵围追,即登山筑寨避兵,故名。
<img HEIGHT="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06sdx/taian/tsta/W.gif" WIDTH="11"
ALT="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TITLE="泰安的古建筑遗址&为什么要登泰山?" />黄崖寨遗址
  黄崖寨遗址位于长清县孝里镇东南黄崖山上。呈“丫”字形,清咸丰年间建,叠涩式全石结构、石木房屋约1200间,分布在东南至西北6公里之间,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尚存残破的一二寨门、吴家宅子及断墙残壁。此寨因江苏仪征人张积中居山讲学而建。张积中避祸来山东传授大成教,深得人心,远近弟子和进山避乱者近千户,约5000余人。后被清政府视为企图惑众作乱,调兵围寨剿杀,2000多人遇难。
====================================================================================
藏在深闺无人知---泰山桃花峪&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大多数人只领略了它雄伟的正面,而鲜有机会去细细体会它的柔美和秀丽的后山自然风景。的确泰山的前山名胜古迹比比皆是,给人浓厚的历史画廊之感,所以传统的泰山旅游都是从前山上,从前山下,能一窥泰山后山真面目的,寥寥无几,其实,泰山不仅有雄伟的一面,更有其柔美的另一面,只是藏在深闺无人识罢了。&
泰山后山森林茂密,山势俊雅,植被丰富,淡雅清幽,走在其中,似临空谷听音,仿佛山水画中游,著名的景点多不胜数,后石坞,桃花峪等更是美如仙境,遗憾的是,笔者虽舔居山中,却生性懒惰,大多没亲临欣赏,但听当地朋友介绍,他们也常常为其美景而震撼不已,俺只能就俺所在的桃花峪景色做点介绍,对其他景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相约到山庄,共游之。&
桃花峪过去一直是个军事基地,人迹罕见,近年才得以开发,在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加的今天,保护性开发基本未伤其风水,给现在喜欢自然风景的朋友,留下了一个难得的乐园,这是桃花峪入口:&
&再说石,经年水冲,河道里积累了无数美丽的泰山石,常见当地人扛着石头回家,每家都有几块妙不可言的镇家之宝,让人大开眼界,惹得俺这石盲,也见石眼开了,有朋友来山庄捡石头,俺可以不无自豪的嘲笑他们:当地人说他们家垒墙的石头都比俺收集的石头好看,俺山庄铺路的石头也都比你们捡的漂亮!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彩石溪了,已经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了,那儿的石头的美,非语言能形容!&
据说泰山石有祛邪之功,可作镇宅之用,来泰山的朋友不妨带一块回家.&
最后再说说树,泰山松全国闻名,后山更是层层松林,还有好多珍奇的植物,那真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长势奇特的松,配上峻峭的山石,美不胜收呀!就连庄前部起眼的小山,也别有洞天,看了眼馋得朋友,那就来桃花峪一游吧!&
又一次登上泰山极顶
为什么要登泰山?&&
公元1008年,泰山送走了最后一个举行封禅的皇帝宋真宗之后,封禅的喧嚣像山边的流云一样,很快的消失了,泰山沉思了两百多年以后,把中国多民族统一再次推上高峰的元世祖忽必烈,加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他是最后一个为泰山神封号的中国皇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恢复中华的战乱中,完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业,按常规他即使不封禅泰山,也完全有资格给泰山神封号,但是朱元璋认为,国家富强民族统一,这与封禅和给泰山神封号并无关系,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于是他下令把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并于公元1370年立碑昭告天下。虽然明代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但是从皇帝继位,到祈求皇慈,从水旱地震,到黄河治理,不管天灾还是人祸,无不遣使到泰山祭告,因为泰山安则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无论是加封号还是去封号,泰山依旧是泰山,依旧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原来是皇帝到泰山顶上去祭天,明朝永乐皇帝干脆把泰山搬来,在北京祭天。
天坛,是明永乐时期迁都北京时建的,它和北京故宫是同年盖完的,到现在是有570年的历史了,这570年里,皇帝都在这祭过天,不论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最主要的是表现人类要对大自然尊敬,祭天的目的,希望有一个风调雨顺的环境,也就是有一个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条件。最早祭天是从泰山开始,而中国社会的祭天在天坛结束,就写了一部中国皇帝史。它是一种旋转上升的趋势,不论天有多高,我就盖多高,是一种意境,让人想象,它和天就要连接起来了,这样就是旋转上升,就像登泰山,步步登高,跟天接近了,泰山有南天门,天坛也有南天门。
明清时期,祭天的场所虽然搬到了京都天子的脚下,但是皇帝连同百姓登岱朝山的举动却有增无减,泰山由祭天的神山,逐渐变成了祈求国泰民安的圣山。公元1684年10月,经过24年安边陲重生产,使大清江山统一稳定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古时候,祭祀泰山的帝王先在遥参亭简单的参拜一番,然后进入岱庙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的仪式等级十分森严,当帝王实行大礼时,阁老臣僚们,只能在阁老池里恭候。康熙登上泰山后,仿效古时候的舜帝,在泰山极顶,点起了象征统一的柴望之火。
康熙登泰山以后,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说,我研究了地形,并派人航海测量,发现泰山与长白山同脉,这个观点有无科学道理不必细究,不过这位从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借此说明大清江山根系泰山的良苦用心,却不言而喻。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巡查黄河工程,又一次登上泰山时,看到泰安闹饥荒,亲自办理救灾事宜,并叮嘱各级官吏不得克扣。康熙在位61年,始终崇尚时政,而不务虚名,也许这就是他执政期间,江山稳如泰山的秘诀吧。
这就是清摩崖石刻,它分两个部分,上面部分云峰两个字,据说是康熙写的,下面这些字,据说是乾隆写的,康熙到这来,他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第一个顺治,第二个是康熙,康熙的儿子是雍正,雍正的儿子是乾隆,乾隆是清朝第四个皇帝,所以称康熙为皇祖,祖孙两代,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康乾盛世,当时盛世什么情况,中国的版图,清朝是仅次于元朝最大的。我们现在的版图,基本是清朝最后奠定的。
在历代帝王中,乾隆对待泰山的态度,可以说是最潇洒的,他以向泰山进献祭器的方式,巧妙的进行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艺术融合,从而促进民族的融合。
清代皇帝一般要定期祭祀泰山,要给泰山献礼,就是给泰山的供品,统称祭器,上面的图案就玉圭而言,这是六宗,尚书舜典上有引与六宗,望于山川,六宗是比较典型的原始崇拜,起源于原始崇拜,它分天三宗,地三宗,天三宗就是日月星,下面是地三宗,河海岱,岱就是泰山,在咱们传统观念,尤其是传统宗教里面,一个国家,有一座名山作为镇山,一个州有一个圭作为镇山,从这图案来看,以泰山作圭,那就是泰山安,则天下安了。
乾隆以稳妥的姿态,既维护了从远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传统,又明确表明了不搞封禅的立场,在这里他留下了“封禅是无我,抚安岂未浓”的诗句。有时候他作为国君来泰山为民祈福,有时候他作为诗人来泰山游览抒怀,还有的时候他是作为学者,来思考泰山崇拜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他曾明确指出,国家祭祀泰山,和民众信仰泰山,正如天赋地载,目的都是为了国泰民安。公元1790年3月,这位关心国家命运,而又登临泰山最多的中国皇帝,以80岁的高龄最后一次登上泰山,祈求国泰民安,随着他那老态龙钟身影的离去,泰山送走了朝拜他的最后一个皇帝。
自从舜帝在泰山之巅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象征凝聚统一的柴望之火,四千多年来,无论是盛世时报功,还是衰弱时求安,不管是时代变迁,还是朝廷更换,上至帝王君主,下至庶民百姓,在历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泰山象征民族统一,国泰民安的圣火,始终没有熄灭,有学者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禅泰山两千多年来,全国统一的时间是1400多年,封建割据的时间只有600年左右,由此推论,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民族统一是主流和大趋势。
泰山,五岳独尊,怎么尊起来呢,它和中国大一统的局面联系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形成五岳独尊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说泰山雄伟,高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含义,显得更深刻了,泰山本身就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
登泰山,泰山上留下的历史足迹,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多的一座山,只查查明代,就可以算出一年有170万到200万人登泰山,那清代的人可能要更多了。所以把泰山两千多年有历史记载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开始,以前的权且不算,就是有历史记载的,有多少人登了泰山。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登泰山留下多少足印,而且泰山鼓舞了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人。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像古时候那样把泰山看成是天地肚脐眼上的天柱了,也不会再有人到泰山极顶,燃起祭祀太阳的柴火,然而,登泰山观日出的人却越来越多,尤其是每年五一节、国庆节期间,登泰山观日出的人,已由起初的几千人,几万人,逐步发展到十几万人。人们从五湖四海,带着心中的泰山来了,又带着心中的泰山走了,不少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
为什么五湖四海都来的人都来看泰山日出?我认为它就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力,他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要求,很多海外人都来寻根,他有的到故乡去,那是根,他的父母,祖父母,出生地,但是文化的根从哪来,周围有很多地方,有很多点可寻,但是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黄河泰山。
不管是重大节日,或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登泰山,漫漫山路,茫茫长夜,巍巍泰山吐纳过多少人生命的气息,背负过多少人的希望和祈求。当你走过漫漫山路,渡过茫茫长夜,站在拔地通天的泰山之巅,迎着朝阳,披着霞光,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舒展纵观古今的高远气概的时候,您会真切的体味到,什么是历史的流动,什么是凝聚的魂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可以利用雕花隔断或多宝阁的形势将两个空间区分开后,再个自装修客厅与卧室!这样不会觉得空间变的太小,也很美观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您好, []|
16米长画卷还原铜官古街的记忆
1月22日,画家刘正祥与他的16米长画卷。图/记者谢长贵16米长的画卷,是长沙市铜官镇人刘正祥花6年时间绘制出的。画卷的名称叫“古镇之秋&#8212;&#8212;十里陶城&#183;铜官古镇写实风景之一誓港古街”。刘正祥说,这只是他铜官古镇写实风景长卷的第一幅,还有两幅长卷也在准备当中了,“明年应该能出古镇之冬。”1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刘正祥家中,他说画卷完成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完全展开。记者提出“能不能拿到楼下,几个人捧着展开来”,刘正祥连连摇头,说不好。“花了6年时间创作出的心肝宝贝,还是要小心谨慎的好。”在家里的客厅里,刘正祥很小心地把画卷的一部分展开,给记者介绍起来。刘正祥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铜官镇人,不但对镇上的每条街道、每幢房子,甚至一花一树都非常熟悉。“比我画功好的人,没有我熟悉那里。”他说,自己不需要任何照片和资料图片作为绘画的原型,所有的建筑、构图都在自己的脑海里。刘正祥说,如果遇到自己记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说哪个地方有长廊,哪个地方有水坑,他都打电话回老家,找人问清楚。画中建筑物都是参考原建筑的实际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画上去的。在这幅16米画卷中,还呈现了很多当地的习俗风貌,如嫁娶的新娘坐的红色轿子单独被一艘船从水上载来;岳母坐的绿色轿子又由另外一艘船搭载而来;戴着大红花的新郎官则在岸边的码头上,被众人拥簇着,喜气洋洋地准备迎亲;还有拉纤的纤夫,造船、修船的船工;挑着担子准备去做陶瓷买卖的小贩等等。“见过这幅画的家乡人,都非常激动,欣喜。”刘正祥说,这些古街、古建筑已经消失了,他非常心疼,“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潇湘晨报)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本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开盘时间:14年3月
开盘时间:14年3月
7180元/平起
开盘时间:14年3月
均价:5200元/平
星城市 微博客
新闻排行热评焦点今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建彩绘长廊 景绿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