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 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教育部科技司长王延觉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科技司长王延觉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日&&&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讨论三个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达到统一认识、推进工作的目的。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两个认识问题
  一切行动的一致,都是基于认识的统一,所以要有一致的行动,就先要统一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是当前的最大障碍之一,所以解决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1、关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认识。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
  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学有所教”列为发展民生的第一目标,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强调了科学发展和人民满意,明确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报告中对教育明确提出两提高、两进入、一实现的目标。即:“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教育信息化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必要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离开了教育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
  中央各部门把教育信息化摆上了重要位置。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专设一章,列为十个重大发展项目之一,并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之后教育部联合九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以很大的篇幅明确把教育信息化列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建设重点。工信部今年出台的“宽带中国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并要求在“村村通”建设中优先接入学校。发改委近期正在制定信息惠民工程,初步提出了六项重要建设内容,教育信息化也是其中之一。工信部正在制定的信息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计划,教育是其确定重点支持的四大领域之一。
  刘延东副总理在去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在提出的十个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就有教育信息化。袁贵仁部长多次讲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6月17日袁贵仁部长组织召开部长专题会议。会议传达了刘延东副总理近期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会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住机遇,集中资源,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不断形成系列亮点,使这项工作成为当前最出彩的教育工作之一,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光辉里程碑。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美国政府从1996年起,连续制定了四个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提出让100%的学校与互联网连通,这个规划使美国公立学校的所有教室到1999年基本实现了网络多媒体化。2000年又提出第二个教育技术规划,副标题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课堂,把30%的教育技术投入用于教师培训,大规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数字化学习。2005年颁布了第三个教育技术规划,题目是“迎接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主要是利用因特网变革教育,提出实施“网络学习改造计划”,以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0年又出台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题目是“变革美国教育”,副标题是“以技术增强学习”,推动学习方式、评估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以巩固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教育优势。日本2010年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韩国2011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教师再培训、建立云网络,宣布到2015年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不少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奥地利,以色列,日本,葡萄牙、泰国等等都在实施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计划。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从过去把重点放在终端上,正在快速转向把重点放在云服务平台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服务、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撑。很多国家采用了一定范围内统一的学习管理系统,一些国家在积极探索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更加方便灵活的技术支撑。
  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国政府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工业化,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并已经使人类认知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必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的走向。所以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也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至少有如下四点。
  一是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什么是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泛在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信息化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一定是“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二是教育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可以使边远地区教师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三是教育信息化为创造泛在的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支撑条件。教育信息化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信息化会大大提高教育行政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我们讨论一件事情的意义,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件事情可能实现或应该实现的宏观目标。所以教育信息化在宏观上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以上四个目标。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关于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性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音频、视频为主要内容,录、转、播为基本手段,远程教育为基本目标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教室装有多媒体设备、为老师提供基本编辑平台和软件工具、按知识点分解的素材资料,再加上一本电子指导书,老师能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备课授课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呈现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师生信息化素养,但没有根本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
  第三阶段是由强大的专业化后台支撑,通过后台服务,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手段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是在平台上创新和表演的主体。企业和专门机构是开发、运行、管理平台,提供服务和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的主体,主要目标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
  比较这三个阶段,我们会发现这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技术支持方式,资源产生和应用方式,政府的作用,企业的界入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是信息化带来的革命,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形成,就是制度创新。
  讨论这两个认识问题,是想说清楚我们要去哪里?在哪里?怎么去的问题。这些认识是我们部署工作和推进工作的基础!江苏整体上来说,现在处于较为成熟的教育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应该尽快部署向第三阶段跨越。
  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
  按照纲要的要求,根据以上谈到的认识,我们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为进一步突出重点,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凝练,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基本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
  “三通两平台”就内容上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对《教育信息化规划》与“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抓手,也是“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先导性工程。其概念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但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强调。
  “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所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从建设角度讲是要完成两项任务,为学校提供宽带接入条件和在学校内部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什么是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一是为学校建设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二是为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三是一定比例的教师配有计算机并且经过培训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
  宽带网络接入条件的建设方式是“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很多省(区、市)已经这样做了。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整体规划、整体要求和政策指导,并和电信运营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电信运营企业为学校建设并提供优惠的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学校按协议付费使用。校内的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应该由政府资助学校完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支持的手段是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里增加内容和投资。“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覆盖乡镇及乡镇以上的所有校舍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
  “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不能把它理解成为每个班级安装多媒体设备。所谓“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使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的大部分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不同的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常规行为。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应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专递课堂”是指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名师课堂”是指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名校网络课堂”是指利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优质资源班班通”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要使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引起各地足够的重视。不能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单理解成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网络学习空间”首先应该是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其次应该是一个具有汇聚优质资源能力“资源超市”,为各类资源提供者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服务,使教师和学生有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可用。再次还应该是一个使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平台主动推送资源的功能帮助教师依托空间快捷地获取合适的资源,平台容易使用的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最后还应该是一个管理的平台,平台的机构空间帮助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条件支撑。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是把教育信息化推进到第三阶段的技术支撑和运行模式,所以我们要提高认识、主动设计。要把“网络学习空间”建成网络条件下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平台,建成一个实名制的、组织化的、可控可管的体系,为所有想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的教师提供一个网络阵地,逐步形成网络条件下教学活动管理、组织和服务的基本体系。所以我们强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整校推进,资源服务和空间建设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优质资源服务和空间建设服务必须是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对教育部门来讲,主要是一个组织应用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建设问题。平台的建设一定要贯彻“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思路,必须依托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的力量,建设好应用环境,提供并持续改进网络空间服务。教育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组织、推动应用和相应的政策机制建立上,广大师生真正应用起来,网络学习空间就会越做越好,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现在看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云服务体系的建设。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学校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提高应用水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运用云计算技术构成的覆盖全国的、多级分布的、互联互通的、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技术支撑和网络服务的云服务体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网络学习空间”既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组成“细胞”,又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全国师生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参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班级集体空间”、“主题资源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机构管理空间”等各种空间应用模式,再加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资源中心,共同构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逐步形成统一的基础逻辑架构,使各地的服务平台及网络学习空间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保证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广泛共享。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大型电信企业提供的计算、存储与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力,依托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共同开发服务管理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规模化的运行体系;汇聚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创建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集约化,实现最广泛的资源汇聚共享和最低成本的网络服务。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期目标,是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思是“两级建设,五级应用”,通过应用系统收集和汇总数据。今、明两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三个系列的数据通过应用系统完整地建立国家数据库。“两级建设”,就是建设中央和省两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五级应用”就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系统,部署在中央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各省通过省级数据中心为所属地(市)、县、学校提供应用服务。通过统一开发的应用系统形成动态、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为地方应用提供服务。
  三、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工作思路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任务要求、组织方式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上这些工作部署的形成,都贯穿着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我们才能找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找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应用导向,以应用带动建设。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设备和软件是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但不是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变革才是目标。推进应用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提升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提高、改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一个是机制创新,过去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心是建设,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所以我们说教育信息化就是教室多媒体化和教材数字化。现在在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级市、甚至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由于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已经形成,工作重心必须从建设转向推动应用,转向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条件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不在应用上下功夫,就会造成投入设施的浪费,发挥不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革命性的影响。应用成了工作的主要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就发生了变化。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部门,要推进应用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原来的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就要逐步转变为为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主体,不然就会使建设和应用成为“两张皮”。应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以项目建设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方法也就要进行调整,要逐步增加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以保障支撑持续的应用。应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靠研讨、试点、示范、推广才能有效推进。所以,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应用导向;而要真正做到应用导向,则要求我们的工作方式、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制度安排都要发生变化;另外、教育信息化这么伟大的事情,仅仅依靠教育系统内部力量是干不好的,还要通过创新机制吸引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来;这些就是制度创新。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形成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的工作模式。我想至少有几个方面应该认真考虑。
  (一)形成推进应用的工作机制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普遍应用,要形成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机制。要在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地区,集中精力抓一批骨干学校、抓一批骨干教师、抓一批骨干课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切实实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动员和组织各类各类教育的教学活动主管部门和教研体系的力量,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探索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师生互动的状态;组织好跨校的教学活动,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组织好网上教研活动,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有组织地去探索、去实践,及时发现好的应用模式;有意识的去总结、宣传、推广,逐步形成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工作机制。
  (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的新机制
  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和丰富的、优质的、不断创新并持续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推动应用的两大基础。而丰富的、优质的、不断创新并持续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形成政府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源,并引导、鼓励企业、教师和相关组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不断优化和持续更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靠政府以项目方式开发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统方式是建不成真正的优质资源、满足不了资源建设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路,按照“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机制创新的要求,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资源开发建设的角色转变成组织引导资源建设的角色。
  要实现“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至少需要建立以下三个机制:一要建立对资源市场的引导、监管、准入机制;二要建立对各类资源开发主体择优奖励和优质资源推荐使用的机制;三要建立资源使用者自主选择和购买资源的机制。所以我们首先是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类资源的形态、功能及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资源建设的指导性规划并不定期发布短缺资源引导性指南,指导各类主体参与资源建设并不断丰富资源内容;其次是组织开发好基础性、公益性资源,为推动应用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第三是要形成代表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和推荐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公平的分级推荐制度。对进入市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估分级、择优推荐,引导资源建设市场有序发展。第四是要形成对资源建设者择优奖励、鼓励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第五是要努力推进财政投入方式的变化,逐步提高学校、教师购买网络服务和资源服务的能力,建立资源使用者自主购买的机制,真正形成资源应用的市场。
  (二)形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的新机制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教育信息化进入第三阶段的主要载体。平台的建设运行要逐步形成“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首先是要处理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关系。我们强调 “教育资源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是因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我们以前建设的“资源中心”或“资源服务网站”既有联系,又不一样。“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有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的所有功能,要能为跨校、跨地区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要能持续不断地聚集和主动推送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的服务能力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个服务平台要求持续地改进以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并不断地满足应用提出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去做,和企业共同建设运营。传统的“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基本上是一个网站的概念,主动服务的功能不强,但有很强的公益性质。由于各地都有自己版本的教材,所以各地尤其是省级都应该建设好自己的资源中心,用丰富的公益性资源来支撑平台的服务。对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而言,公益性的“教育资源中心”是一个特殊的资源服务提供商。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机制,以形成公益性和市场化互补的建设运行机制。其次是要处理好多级建设和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关系。“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定是一个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云服务系统,但云计算最大的优势是集约化、是最大限度的软、硬件资源共享,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果省里要建,市里要建,县里也要建,那就不是云平台了。多级是为了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层级太多又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依托。在当前分割的体制下,如何逐步建成一个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互通互联的、统一的云平台,需要突破和创新很多机制。需要我们认真讨论、认真琢磨。
  (四)形成教育技术培训的新机制
  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除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和丰富优质的资源服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持续培训就是推进应用、实现融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部已有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逐步纳入对教师职业资质考核的计划。江苏在组织教师培训上已有成功的经验,要在着力建设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组织形式,研究资质等级标准并推行资质等级考试等方面率先实践,努力形成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机制。
  江苏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是在实践推进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基础,希望江苏省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不断为全国推出典型、创造经验,为率先整体进入教育信息化的第三阶段作出示范!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负责信息化基础部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