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薤白一味药做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叫啥名

当前位置: >
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地下鳞茎。具有温中通阳,行气散结的作用。其味辛,性温。主产东北、河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薤白含蒜氨酸、甲基蒜氨酸、糖等。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及金黄色球菌有抑制作用。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一首:“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筋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此诗赞颂了薤白的功能。古人常采挖薤白做调味之品,并用油脂炒过投入酒中饮用,称作薤白酒。白居易诗云“酥暖薤白酒”即是此类。薤白粥【组成】薤白15克,100克。【制法】将薤白、粳米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用法】每日食服2次。【功用】通阳散结,下气行滞,活血止痛。适用于治疗心绞痛,药效温和持久。【禁忌】此粥性热,阳亢病人不宜服。薤白葛参汤【组成】薤白15克,15克,15克,山楂15克,适量。【制法】将前4味共入锅内,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再将蜂蜜调入即可。【用法】每日1剂,连用7?10日。【功用】温通散结,活血通脉。适用于,对防治心绞痛和血管栓塞有一定疗效。
相关阅读:
40566&阅读
最新热点:
大家正在看什么
537529人看过
363263人看过
342942人看过
300579人看过
282085人看过
249691人看过
245904人看过
229409人看过
227404人看过
222246人看过
199045人看过
192405人看过
161201人看过
156785人看过
152262人看过第四十八讲 行气药:薤白、柿蒂 消食药
第四十八讲 行气药:薤白、柿蒂 消食药
 好,我们开始继续讲课,大家翻在220页,行气药当中,还有两味药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一个就是下面的薤白,这个读音应该和感谢的谢是很接近的,它们是同一个音,薤白。有的地方把它叫做藠白,这个不正确,当然它有一个别名叫藠白,但写法不是这样,这样子写的一定是读[xie]白。这个药,它两种不同的植物,我们书上一个小根蒜和薤。这个小根蒜要大一点,要长一点,这个鳞茎,它(是)百合科的,就是葱蒜这一类的。这个小根蒜就象那种小葱那种鳞茎白的部分,要长长的一点。那么这个薤呢,圆的,要小一点,干了以后,都作为中药的薤白。比如说葱,白的鳞茎部分称为葱白,那么薤的白的鳞茎部分称为薤白,就是根据它入药的部位这样子取的一个名称。在我们书上薤白的功效行气宽胸,理气调中。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六个字,就是行气、调中、宽胸,因为这行气理气是重复的,同一个意思。它通过它的行气作用,可以达到调中的效果和宽胸的效果,所以基本功效主要在行气,所以把它放在行气药里边,只不过这个药在不同的中药著作里面,它表述有一些出入。在有的书上,就写的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所谓通阳,也就是宣通胸中的阳气。那么胸中的阳气,为什么不能宣通呢?主要是由于气滞寒凝,痰浊内阻,它阳气的宣通也是与它的能够行畅胸中的郁滞的气机是直接相关的,只不过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但是它的所指其本质上是一样,这个都是对薤白治疗胸痹的一种疗效总结。为什么出现了胸痹胸闷疼痛?那就是因为胸中的气机阻滞,进一步导致了阳气不能敷布而痰浊凝滞这样子产生的。那么这个薤白说它行气宽胸可以,说它通阳散结,也是可以。指的都是它用于胸痹证,胸痹证的病理学的基础那就是胸中的阳气闭阻。那么这个薤白呢,就是这样来宣通胸中的阳气,实际也是一种行气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通阳作用,在这个地方。另外由于胸中的阳气闭阻,痰浊凝结,这个薤白呢,本身不是一个化痰的药,所以治疗这样的胸痹,往往要配伍化痰的药物。比如说配伍半夏,配伍枳实,当然这个枳实本身也有行气宽胸的作用,这方面也是一种互补的。为了更加增强它的宣通阳气的作用,比如说有的加桂枝,有的加白酒,这是张仲景时候的应用的经验。现在的临床上发现很多胸中的阳气不能宣通,除了痰浊凝结以外,很多还有瘀血阻滞。所以在当代的临床当中呢,薤白治疗胸痹还常常配伍活血化瘀,宣痹止痛的,比如说我们以后要学的什么川芎、郁金、丹参等等很多这类的药,它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这个也是薤白在当代用于胸痹的一个发展。现代药理研究薤白本身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它能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这一类为主的胸痹这种病证,那当然是现代的研究。那么古代呢,就认为它就是宣通的胸中的阳气,那宣阳气就刚才讲了,这个通阳也罢,行气也罢,它实际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个功效呢,我们把它叫做行气调中,或者叫理气调中。那么它就可以用于中焦,或者胃肠,包括了大肠的气机阻滞。那么中焦的气机阻滞呢,中焦失调,出现了腹胀,食少,食欲降低了,有的甚至恶心呕吐,薤白完全可以用。把它和前面的橘皮这样的一些药同样的使用,甚至单用,用于脘腹的气机阻滞胀满可以用。另外呢,就是大肠的气机阻滞,在痢疾当中,里急后重,说它是一个广义的行气调中或者理气调中的药,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只强调了它行气导滞,通过它的行气作用,主要指的它用于痢疾的里急后重,把它和一些治疗痢疾的药物,复方里面比如说包括黄连这些药,都可以和薤白配伍。但是实际上呢,这个相当局限,薤白它的行气作用作用于胃肠,不仅仅是治疗里急后重的。刚才讲脘腹胀满,这个疗效是准确的。如果仅仅认为治疗大肠的气机阻滞,只能用于痢疾,这个本身就是说把它作为一个行气药,作用都局限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个薤白呢,对于痢疾完全不止是行气导滞,它本身就是治疗痢疾可以认为是一个专药。我们现在从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比如说我们那个大蒜,就是说有的在患痢疾的时候,吃一点,或者作为调味品,那是有确切的疗效。那么这个薤白呢,和大蒜是同样的道理,单味药用,包括热毒痢疾,或者湿热痢疾,不配任何药,它缓解的不仅仅是里急后重,整个痢疾它都有治疗效果。这个在唐代的《本草拾遗》里面就有记载,就是说对于热毒的痢疾就用薤白一握拿来煮粥,或者作为菜肴佐餐用,就类似我们这种大蒜。那么这个应用经验呢,当代有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他在他的临床经验集里边有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患痢疾,这个是细菌性的痢疾,好象常用的治疗痢疾的方他都用了,效果不明显。他突然想到了古代本草上就用薤白一味药来治疗痢疾,最后他就用薤白一味药,马上就收到了明显的疗效。所以后来呢,他在后来的临床实践当中,治疗痢疾,他很喜欢在治痢疾的方当中加薤白。而且他组成了一个方,以薤白为主药,叫做救绝神丹,他对这个处方高度的评价。蒲辅周先生是当代非常有名的一个临床中医专家,这是根据他的经验。他的经验呢,又是建立在古代的用药的经验的基础上。现在的药效学的研究,薤白本身对痢疾杆菌就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古今临床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它就是一个治痢疾的药。但是我们在中药当中呢,古代是比较重视对病的治疗功效,某个药能够治疗什么病。那么这个对病的治疗功效呢,它可能只要是这个病,可能寒热虚实,它都有一定的效果,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配伍,让它更适合不同的证情,但是它对这种病就有特殊性。比如说前面我们学的青蒿的截疟作用,那就是一个对病的功效,疟疾,不管寒热虚实,首先它必须是有效。那么根据寒热的不同,或者虚实的差异,再作适当的配伍,那疗效可以提高。象薤白这类的药,它就是治疗痢疾的专药,它治痢就是一个对病的。但是这个呢,在中医理论当中,就出现了麻烦。中医认为痢疾是热毒的,或者湿热的,要能够治疗的药,按照这个理论就应该是清热解毒药,或者清热燥湿药。那么象大蒜、薤白,温性的药,自古就说是温性,温性又怎么治疗温热的病呢?理论上不相容,没有办法总结它的功效,再加上对对病功效的忽略,所以不得已,就说它是行气导滞。其实如果认为它仅仅是对痢疾有行气导滞的作用,对于薤白来说,就太局限了,它对整个这个病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供同学参考的。那个大蒜也是这样,大蒜不但是温性,有的书上说它热性。现在大蒜治疗痢疾,甚至治疗疮疡,怎么用中医理论来总结功效呢?它没有办法总结对证的功效,只能总结对病的功效,但是当代对病的功效非常的忽略,不太重视,这个是以后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在总结这个对证的功效的同时,我们不要轻视,同样要重视这个对病的治疗功效,这是我们研究中药,或者中药发展,也是要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所以对于薤白,我们说它理气调中,或者行气调中,和称为它能够行气导滞,当然行气调中里面包括了行气导滞,但它更广泛。但是对痢疾来说,把它理解为只能行气导滞还有问题。前面我们都说明了,因为这个药薤白是一个要求熟悉的药,所以实际上要求大家掌握的东西不多,我们就按照我们这个书的功效这样子掌握可以,按照其他教科书这个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目前也应该是可以的。那么它散的结呢,就是气结,阳气阻结在胸中,这是关于薤白,就说这么一点。
  下面,221页的柿蒂,就是我们秋末冬初成熟的柿,这种水果,它的上面有一个那种象菱状的一个盖,实际上从它的学名呢就是宿存没有掉的花萼,没有掉的,保留下的花萼,长大了以后把它收集起来,在吃柿的时候,那么叫柿蒂。这个柿蒂呢,它不是行气药,所以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药不一样。它基本作用就是降胃气的,用于呃逆,呕吐,嗳气,这个药是这方面的专药,治疗胃气上逆的专药。加上它是个平性的,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应用。由于我们这个书没有专门收降胃气的止呕逆的药,所以不得已就把它放在了行气药这一章里面。但是我们大家知道它是我们学这一章里面唯一的一个它不是行气药,是降胃气的药。所以这个药要求一般理解。
  后面这些药呢,大纲都不要求。比如说里面的檀香、大腹皮,或者最后的九香虫,我们今后可能在有的学的方当中会发现,知道它们是行气药。檀香呢,更类似于乌药,或者沉香那一类药,寒凝气滞,主要是对疼痛比较重的气滞证,所以可以互相代替用的。这个玫瑰花、绿萼梅非常平淡的,所以即使使用呢,也是很次要的,这个容易了解。那么下面的大腹皮呢,我们讲驱虫药槟榔的时候,顺备再把它说一下,这个不要求。刀豆这些很少使用,甘松也是。九香虫呢,它是一个小的昆虫,因为它要防御,侵犯它的时候,它要放出那个烟幕,很臭的,所以有的民间把它叫做打屁虫,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名称,很臭的臭气。但是这个药炒香了,有的把它作为佐餐用的食品,很香的可口的,所以称为九香虫。它也是一个行气止痛,而且有补肾阳的作用,所以有的医生还是比较喜欢使用。大家知道这样一些名称,这些都不是考核的要求,我们不介绍。除了这一章的行气药以外,我们在讲前面的时候说过了,比如说另外章节的厚朴、砂仁、白蔻、小茴香、紫苏,这些都是比较常用,而且都是行气作用比较强的。以后呢,我们在活血化瘀药当中,还要学习几味血中的气药,它不但活血化瘀,还能够行气。比如说川芎、郁金、姜黄、三棱、莪术,这样的药都是行气作用相当强的。还有这个驱虫药当中的槟榔,或者消食药当中的莱菔子,这些都是行气药,所以这个都有必要加以联系的,我们讲到相关的章节,相关的药物的时候,我们会提到,这些药也是行气的药。所以行气这一章呢,我们就讲这些内容。
  下面就请大家翻在第十五章,226页 的第十五章。十五章呢消食药,这是比较简单的,在我们所有要学的药当中,是比较简单的两三章药当中之一。什么叫消食药呢?就是以消食为主要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就称为消食药。所以这个不需要怎么记,就是以消食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饮食积滞的。那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有的书上,把这一句话讲完以后,又说本类药又叫做消导药,消食药又叫做消导药,领导的导,消导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完全对。从中药学这个角度来说,不对的成分多一些,所以说它基本不对。为什么这样讲呢?消食和消导的含义,它的内涵不一样,这个消导最初来源于方剂,首先见于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汪昂的《医方集解》首先按照功效对方剂进行分类,在他的分类当中,就有一类方叫做消导剂,但是汪昂本人在消导剂下面有两句话,可能就被忽略了。消,消其积也,就是消化饮食积滞;导,行其气也。所以在汪昂的眼目当中,他首创的消导术语,那么消就是消食,导就是行气。在很多治疗饮食积滞的方当中,既有消食药,又有行气药。把它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功效。这个新的功效既消食又行气,在汪昂的笔下,在他的笔下,就称为消导。后来有所发展,那个导不完全是行气,这个导包括了缓泻导滞,就是有的比较顽固的饮食积滞,单纯的用消食药效果不好。在用消食药的同时,加一点缓泻的,我们前面学泻下药,用它来排除胃肠的饮食积滞,有利于恢复胃肠的功能。这个缓泻导滞的药,甚至于包括一些峻下的药,用量很轻的时候,比如说巴豆、牵牛子、芦荟,这些都是在消食导滞的方当中使用的,但这些药呢它主要在于缓泻。所以消导,包括了消食行气和缓泻导滞,那么在单味药当中,既能消食,又能行气的,我们这一章里面,就只有一个莱菔子。可以说它符合汪昂的消导,其余的都不符合。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加上缓泻导滞,那么就没有一味消食药可以能够称得上是消导的,都是消食的。这个消食和消导,常常被很多人混为一谈,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没有保留。消食药又叫消导药,所以它们有明显的差异,这个供大家参考。这个当然是学术上值得研究讨论的一些术语,(是)那个时候我的考证的一个简单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功效主治。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呢,这一章的概述当中就是消食药的功效,最简单的功效就是消食二字。有的时候用三个字来表述,就叫做消食积,消化的是饮食积滞,这三个字表示。那么如果用四个字来表示呢,消食化积,这个积也是饮食积滞。有时候也把两个动词组在一起,把两个动宾结构的术语变成一个动宾结构,就叫做消化食积,把两个名词宾语放在了一起。消食化积,消化食积,一样的。在中药很多功效都是这样,它的基本的构词就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这种词组,中药的功效所有都是这样。这个动词非常灵活多变,有的同一个术语可以变为两个动宾结构,比如说清热解毒,清解热毒,这个任意的变。但有的就不能变,发散风热就不能叫发风散热,不习惯,没有那样的说法,别扭,所以这个要尊重这个用语的传统的习惯。所以这个大家注意,功效术语的构词方面的一些特征,消食化积,消化食积,一样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前面这些它就是对消食的一个充分的阐述而已,把它多用两个字,它没有超越消食的基本内涵。但是消食了以后,临床上有什么效果,所以很多功效,消食的功效,把这个后果联系在一起,所以更多的比如说消食和中,因为饮食积滞中焦不调和,通过消化了饮食调和了中焦,消食调中。那么中焦脾胃相比呢,胃更重要,胃主纳受,饮食过多了呢,使这个纳受出了毛病,所以消食和胃,使用尤其普遍。当然也有的说消食健脾,一般称消食健脾的药,多少它本身就有一点健脾作用,所以这个又值得仔细的把它细微的区分。所以这个消食药的功效消食,消食积,古代还有什么消宿食,就是住宿的宿。比如说我们到某一个宾馆、酒店去住宿,那宿食呢,好象就隔了一夜都没有消化,实际上它就停积了,消宿食,化宿食。在当代的中药,这样子称的很少,但是古代有。消食积,化食积,因为消和化它字义是相通的,也是在动词上变化,消食积,化食积,消化食积,消食化积,消食和中,消食和胃,消食健脾等等,这个类似于芳香化湿药,所以这个一见就能够懂。它主治证呢,就叫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证呢,它有不同的证候名称。比如刚才说的宿食证,食滞证,食积证,食滞胃脘,都是同一个证候。那么关键它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我们书上在功效与主治的第二行,食积停滞,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可能是便秘,也可能是泻下不爽,比较臭秽,矢气臭秽的这样的一些症状。大家也是结合到《中医诊断学》,加上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把主要的内容应该把它回忆起来,这个就是饮食积滞证的基本的临床表现。所以这个问题呢,应该也是内容不多的,就这么一点消食药,就是消食,用来就是治疗饮食积滞。饮食积滞呢,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实证,就是很多人在胃口比较好的时候,又没有注意节制自己的摄入量,可能是饮食比较美味可口的时候不慎,尤其是儿童,进食太多,超过了胃的纳受和脾的运化功能,那么停积于中焦,出现的这样一些症状。那么有少数呢,并没有多吃,没有多饮,由于他脾胃的功能降低了,它也可能造成饮食积滞。就象前面的化湿药,它治疗湿阻中焦,本质上是一个实证,但有的脾虚的,运化功能降低了,那么就脾虚生湿。这个呢,也就是脾虚食积。所以两种情况,多数情况指的是实证,有的情况是虚实夹杂。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性能特点。那么这一类的药物的药性呢,一般是平性或者平而微温的,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它本身就是平性,温性不明显。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讲呢,脾胃是喜欢温燥的,尤其是脾。那么微微的偏温一点,有利于中焦的功能的发挥,有利于饮食的腐熟,有利于脾的运化,胃主纳受,和食物的腐熟,所以微微偏温一点也有好处。所以总体这一类的药,这个药性不重要,一般临床上不怎么去考虑它的药性,平性的,微微偏温的。那么药味呢,一般都有甘味,本身这一类的药物,有的有甘味,这是真实滋味。更主要呢,就和前面的五味理论联系起来,甘能和,除了甘能补以外,甘能缓能和。能和,包括了消食和中,所以就把它扩大到用甘味药来概括消食药的作用特征,能够调和中焦,所以一般都给它标以甘味。归经很简单,就是脾、胃,主要在胃,胃主纳受。这个性能特征呢,就这么一点点内容,我们书上就一行字,升降浮沉不明显,都没有毒性。
  配伍应用,也就是一个寒热虚实。饮食积滞有胃寒的,那配伍温中的药;有热的,配清胃热的药。虚,脾胃虚弱,主要是脾胃气虚,那配伍补气的药,健脾的药。那配伍其他补虚的药呢,不是不可能,但不多。特殊性,就是说一般可以不需要来阐述它,完全可以。寒热虚,实,那么除了寒热,一个就是湿浊内阻,又有饮食积滞,又有湿阻中焦,配伍化湿的药。另外,更重要的是湿阻气滞,为什么饮食积滞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或者泻下不爽,(因为)胃肠的气机失调了,所以消食药经常配伍行气药。所以基本上就是一个寒热虚实。
  使用注意呢,这章的药使用注意很简单,我们就不用那么复杂的去理解记忆,我们书上基本上就两点,一般书上就一点。就说这个脾胃虚弱而没有饮食积滞的,一般不要用消食药,或者不要经常使用。因为消食药它体现的治法属于中医的消法,凡是体现消法的药物,它对正气都有一定的耗伤。从现代的研究过分的依赖消食药,脾胃自己慢慢的懒惰了,因为消食药它有的比如说含有帮助消化的一些成分,酶类,或者它自己就不分泌了,或者不分泌那么多了。既然有地方给我补充,我自己就用不着分泌那么多,那么慢慢的功能就会减退。这个呢可能是传统说的,它是要消耗正气,耗伤正气,所以脾胃虚弱没有饮食积滞的,不能依靠这一类的药物来开胃进食,来帮助消化,所以要慎用。另外,我们书上特殊说了一点,饮食积滞很重的时候,和后面的涌吐药结合起来,那个时候马上把它吐掉,避免进一步的伤害脾胃,或者胃肠。所以尽管都是饮食积滞,还有个轻重缓急,比较轻的,比较缓的,一般用消食的药。急重的,可以用涌吐的药物,马上吐掉,这样子可能更好一些。所以这个使用注意呢,这两点都非常简单,所以我们用不着(象)其他章节那样。总体而言,消食药在概述当中的内容不多,也不重要。内容稍多一点的就是一个配伍应用,配伍应用寒热虚实,这个都是属于常规性的,没有什么特殊。所以这个就介绍这样一些内容。
  下面我把这个大纲要求的这六味消食药简单的把它介绍一下。第一味药是山楂。蔷薇科的山里红和山楂,都作为药用。北山楂一般认为效果要好一些,这个是个蔷薇科的,它本身也是一种野生的水果,在北方过去水果比较少的时候,可能秋天到冬天以后经常把它作为水果来食用,所以这个药既是食品,也是一种药品,也就是药食两用的。那么作为一个消食药,它可以说消食两个字就够了,消化饮食也可以,消食化积、消化食积,或者消食和胃,怎么表述都可以,不一定照书上这四个字,两个字可以,三个字可以,四个字也可以。四个字呢,可以自己去组合,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这种表述的用语。作为一个消食药,山楂什么样的饮食积滞它都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首先这是前提,它的广泛性。不论什么类型的饮食积滞,我们这里指的饮食类型呢,古代比如说分米面瓜果类的,或者肉油类的,比如说比较油腻的,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淀粉类的饮食积滞,消化不好,或者脂肪类的,或者蛋白质类的,这个山楂什么都可以用,首先就是它的广泛。但是它最佳的是油腻积滞,就是脂肪类的。所以我们书上的应用1的第一行后面,尤擅促进油腻肉食消化,为治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这个从古代开始就这样,现代发现它就是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它有一种解脂酶,所以历来都这样子强调。但是需要说明也是供同学们参考的,一般的消食药,比如说山楂,后面的麦芽、谷芽,或者鸡内金等等,都含有一定的消化酶。那么这个消化酶呢,是不耐高热的,一般在60摄氏度以上,很多这类的蛋白酶都要失掉生理活性。所以现代有的人就主张这一类的药要生用,不但要生用,最好就那样子把它研成粉末,吃散剂。那么里面的消化酶呢,没有被破坏,可能消食作用就更好。但这个和传统的用药的经验并不完全吻合,传统有生用的,但更多的情况下传统用消食药不但要作汤剂,要煎煮,要受热,而且一般的消食药要炒用。有的不但要炒,而且要炒焦,那么到炒焦的程度又再来煎煮,可能使用的帮助消化的成分就不再是这种消化酶了,但是传统的医生用了都有效,他并不怀疑这个炒焦了以后使用会影响消食的疗效。那我们只能从另外的思考,那肯定传统用的炒的比如说山楂,或者其他的消食药,除了这个酶以外,比如说它能不能促进胃肠的运动,有利于消化,或者促进机体对消化酶的分泌,自身的分泌的量增多了。如果炒了以后,或者炒焦了以后,促进自身的分泌增加了,胃肠的运动又改善了,那肯定比补充进去的一点更好,那当然就应该炒了以后用,或者炒焦了以后用。如果说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炒焦了以后,它不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也不能促进机体对消化酶、消化液的分泌,那么我们就要对传统的炒焦了用提出质疑了。但现在没有人作比的研究,所以笼统的就说,现在化学成分里面含的消化酶,所以就主张中药的消食药不能够煎汤,也不能炒,更不能炒焦,那么可能下的这个结论为时过早了一点。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用的消食药仍然很多是要炮制的,要炒的,又说还是要炒焦的。所以这个呢,也是在消食药当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到消食效果,怎么样来选择这个药材的问题,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知道的一个结果。但是这样的研究现在好象又引不起重视,好象这个就是个小菜一碟,来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挂不上号,你不去挂一个号呢,好象就没有经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来很简单的问题,老是很长的就摆在这个消食药的问题当中,就没有能够给同学们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所以今后大家在临床上用消食药,用生的,用炒的,炒焦了的,慢慢去积累经验。如果有兴趣的,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所以这个山楂不管它怎么讲,前人把它炒了以后,它们可能就要解脂酶保留下来,所剩无几,甚至没有了,仍然发现它是对肉积油腻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在消食的方面,油腻肉食。那么山楂作为消食的时候炒不炒呢?现在一般人认为,还是炒了以后好一些,而且不炒的时候很酸,太酸了量大的时候有的患者也很难于接受。当然有的时候胃酸明显很少的时候,也可以生的使用,这是关于炒用和生用的,多数还是炒用。另外,山楂略略有一点酸收的,炒了以后,它炒焦了的那部分它有涩味。所以饮食积滞如果有一点轻微的腹泻,它不但能够帮助消化,对于减轻腹泻可以用它的酸收,或者用它的炒焦了以后的苦涩味,它偏于有收涩的这种倾向性,也是值得考虑的山楂的一个比较次要的特征。最主要的就是消脂肪类的肉食积滞,另外就是有腹泻的,可以适当的注意一下。另外山楂又是个活血化瘀药,传统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呢,主要是用于妇科病。比如说痛经,产后的腹痛,在一些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一些方当中,用得比较多一些,这是传统。在现代,由于药理学的研究,这个山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能够降血脂,能够降血压,而且有强心的作用,这样很多方面的药效作用。所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用来降脂减肥,用于高脂血症,或者脂肪肝这样的一些病证很常用。这个活血化瘀,尤其是活血化瘀,主要就用在冠心病,或者高血压,有瘀血倾向的,这样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或者是作为一种保健的食品,这个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这个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已经和古代不相同了,这个我们书上可以结合到我们后面的一些参考资料来看,所以就不完全是用于妇科病了。另外在此外里面,谈到了因为我们现代的中药教科书山楂不但认为能活血化瘀,而且还能够行气,主要是基于山楂它可以治疗疝气,究竟它治疗疝气的意义是什么,作用的强度怎么样,可不可靠?但是在复方当中,前人有一个观点,山楂里面的种子(种核)象男性的睾丸,象我前面讲这个荔枝核,或者橘核也有,前人有这个说法,以核治核,这种核就是用一些种核类的药材治疗睾丸肿胀,那这个山楂是不是确有其效?根据这样的情况,就有人认为山楂是行气药,而且认为是痢疾有用,它行气导滞,实际上痢疾也可以用活血瘀来解释,腹痛,便下脓血,主要还是治疗疝气。那么如果说这个成立,行气的功效就应该成立。如果它效果不明显,它就不是一个行气药。但是现在把它提出来了,我们的教科书实际上是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反对,现在有的书上说它行气,但是也不充分的肯定,因为充分的肯定依据还不是很充分,所以我们就把它采用比较次一等的,低调的放在此外里面。所以今后大家,同学们考试都要考山楂,如果说那个考题里面选到了也出现了化瘀行气,或者活血行气,那么行气也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是基于目前的教科书,因为有这样子的表述。这是关于山楂的内容。
  下面,第二个消食药,神曲。这个神曲呢,它是中药当中的一个发酵制品,它主要有六种原料,就是我们书上说的面粉、莱菔、辣蓼、青蒿、杏仁、赤小豆、苍耳子(苍耳的新鲜的茎和叶),这样其实就是六种原料,把它磨粹以后,混在一起,然后加上发酵的菌,然后成了中药里面的发酵制品。过去的人为了使这个药变得比较神秘,也有的是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其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是说它的六种原料分别代表了六个方位的神,所以这个药又叫六神曲,或者神曲。六神曲,神曲,简称也可以叫六曲。这个名称当然现在已经不可能说认为它一个药就代表一个方位的神,但是前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沿用下来。这个药就是一个消食的专药,所以基本功效就是消食。它也可以说这个消食化积简单的称消食或者消食积,化食积,或者消食和胃,消食和中,都是可以。那么这个神曲呢,也是对不管什么饮食积滞,它都可以帮助消化。而且在改善腹胀,改善食欲不振,改善大便溏泄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是很强。很多方面它都有效,但不是很好。所以这个就不是它的一个显著的一些特征。这个药最大的特征是它用的原料,比如说青蒿、辣蓼、苍耳这一类,有一定的解表退热的作用,略有解表退热的作用。所以对有饮食积滞,兼有外感发热,这个神曲就是一个突出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小儿,儿童,比如说一两岁,两三岁的,饮食不能克制,尤其是晚餐,如果比较可口一些,多吃了一点,晚上就睡卧不安,有时候被给掀开了,有时候经常容易感冒,这个就是说在饮食积滞的基础上又感受了新的外感,出现了外感发热,所以在儿科的这样的饮食积滞兼外感的方,常常选用神曲,这是它的一个特征。神曲里面有一种叫做建曲的,最早生产在福建地区,现在全国很多药厂都在生产,它的原料有四五十种,少的也有二三十种,多的超过五十种,我们文献的2,参考资料,它里面的原料比如说有紫苏,有葛根,有荆芥,有防风,有羌活等等,这样发散风寒的作用就更强。如果是外感风寒比较明显的饮食积滞,那么这个建曲就比六神曲更好。但是六神曲也有解表退热的倾向性,是它的原料所决定的。所以这个神曲或者建曲它在消食方面的特征就是饮食积滞兼有外感的时候,其他都可以忽略。至于经常提到的古方,一些金属的药,作丸剂的时候把神曲作为一个赋型剂,因为金属的粉末没有那种粘合性,粘不起来,粘贴不起来,加一点赋型的,经常选神曲,一方面用它来赋型,更主要用它来帮助消化,避免矿石类的药伤胃气。但这种制剂现在都落后了,一般不会有这样的制剂出现了。所以这个只是在古代,我们现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个在此外这一点,我们就也不是很强调它了,就作为一个消食的专药来对待。这是关于神曲。
  下面麦芽,注意这里麦芽的加工是用的大麦,不是我们做馒头、面包的小麦,是大麦。大麦现在栽种比较少,所以这个要注意。让它侵透了以后,用冷水在覆盖的情况下让它发芽,很短的芽,一般0.5到1公分左右就足够了,一般要求0.5公分左右,然后把它晒干了以后就作为麦芽使用。麦芽作为一个消食药,它的功效和前面一样,也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那么麦芽呢,也是什么饮食积滞都能够帮助消化,但是前人主要强调是米面、瓜果,现在就是富含淀粉的,它长于帮助淀粉类的饮食积滞的消化。这是麦芽长于消淀粉类的,当然不是淀粉类的也可以用。所以前面的三个药,山楂主要消油腻的肉食积滞;神曲不典型,都用;麦芽呢,淀粉类的。那么这三个药经常组合在一起炒焦了就叫焦三仙,现在有一个中成药的产品大山楂丸,大山楂丸就是这三味药,是很常用的,它互相取长补短广泛的用于多种饮食积滞证。麦芽的第二个功效,回乳。就是有的授乳妇女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需要授乳了,但她的乳汁分泌仍然很旺盛,那么这个乳房就非常胀,有的时候严重的可能就会形成乳痈,就需要减少乳汁的分泌,就需要回乳。比如说有的小孩,有的长到半岁左右了,乳汁的质量不是很高了,需要加其他的食品,这样营养才均衡。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给他断奶,那么他老是依恋母亲的奶汁,他不吃其他的东西,这样子对他的生长发育并不好,这个时候需要断奶。比如说另外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说夭折那些,当然这是不幸的一些情况发生,不需要继续授乳,但乳汁分泌很多,这种情况就用回乳的药,麦芽有一点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很强,临床用量要很大。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有的主张用炒的麦芽,每天起码用一百二十克,煎汤,当饮料不停的喝。有的主张生的,一百二十克以上的。有的生熟各半,都有报道。所以这个供参考,今后在临床上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琢磨,但是要服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有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有那么一点作用,但这方面的药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明显的回乳的,当然这个是在临床上可以这样子试用。所以它可以用于断乳或乳汁郁积引起的乳房胀痛,用它来回乳。所以它又有这样的一个功效,如果需要授乳的妇女就不能回乳,回乳了那就影响她的授乳,那婴儿就没有奶吃,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麦芽的使用注意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授乳期的妇女,如果不需要回乳的时候就绝对不要用,不然就影响乳汁的分泌,这是关于麦芽。另外,麦芽疏肝,这个作用很微弱,所以我们把它放到了参考资料2里面,这个也可以了解,它比薄荷还要弱,薄荷我们都没有肯定它的功效,所以这个就更次了。
  下面一个,谷芽。谷芽的功效和麦芽完全一样,但是比麦芽缓和,就这么一点。常常和麦芽一起同用,更加缓和。但是要说明的一点,这个中药的谷芽又称为稻芽,因为稻和谷在南方是一回事。所以在南方地区的稻芽就是古代的就从古书上记载的谷芽,完全是同一种药材。但是在过去,北方很多地方不产水稻,不能用稻谷来发芽,来作为消食药,当地就就地取材,就用一种小米这个品种粟,一个西字底下一个米,那念[su],在北方有的也把它叫做粟谷,所以当地就把它所长的芽叫做谷芽。现在我们慢慢的《药典》采取宽容的态度,就同意了北方少数地方的习惯性用药,就把水稻的芽称为稻芽,粟谷的芽称为粟芽。这个需要说明,古代的不管是谷芽或者稻芽,都是水稻,而不是小米发的芽。这个从药材必须把它搞清楚。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驱虫药概述  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瓜子
 下面介绍另一味消食药,莱菔子。莱菔子就是我们疏菜当中萝卜的成熟的种子,不管那个萝卜的表皮是什么颜色?有白的、有绿的,或者有紫色的,成熟的种子都可以。大家注意萝卜就是一般所说的白萝卜,不是胡萝卜,作疏菜吃的那种,种子是那种不规则的那种类似于圆球状的,直径可能二三毫米那样大的一个成熟的种子。
  莱菔子作为一个消食药,功效也是消食化积。这个药作为消食药,它什么消化酶都没有。现在发现它主要是增强胃肠的运动,有利于饮食的消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什么饮食积滞都是可以用的,而且作用还比较的强。这个药物作为消食药的最大的优点,它兼有行气消胀的作用。它既能帮助饮食的消化,又能够消除因为饮食积滞引起的脘腹胀满。一般的饮食积滞,都会有脾胃的气机阻滞,脘腹胀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莱菔子,凡是饮食积滞证,它都可以使用。因为它两者兼顾,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优势。另外,这个药在消食药当中,临床医家认为它不足的地方是,因为它是一个行气药,就有耗气的作用,而且耗气还比较明显,如果过用,容易耗伤正气,耗伤脾胃之气。从理论上来讲,它主要是用于饮食积滞的实证,由(于)脾虚,消化功能(则)降低,就不能很好的腐熟食物、不能很好的运化水谷精微,这样的患者他出现的饮食积滞就不是很适合,所以它主要用于实证。虚证引起的容易进一步的耗伤正气,但是由虚证引起的同样有气滞胀满,它在这里面也有比较好的针对性,所以就通过配伍来解决这个矛盾。实际上它不分虚实,都在使用。只不过对于实证,它主要配伍的是消食行气药;对于虚证,它主要配伍的是补脾的药,补气健脾,它配伍人参、党参、白术这一类的药,同样可以用,对虚证它并不完全忌用,这样子实际上是一种攻补兼施的方法。莱菔子实际上也是广泛用于饮食积滞,只不过同学们要把握它的一个特征,就是(与)它的兼有功效有关,它能够行气消胀,最适合(于)饮食积滞而兼有气滞胀满者,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单独地用它的行气功效,它止痛作用不明显,主要在消胀,而且主要是在中焦脾胃,当然大肠有的也可以用。比如说气滞后重也有用莱菔子的,但更多是用于脾胃的。脾胃其他原因,不是饮食积滞,其他原因引起的腹部胀满、胃脘胀满也可以用。比如说在一度有的治疗那种肠梗阻的那种胀满,比如说在承气汤这一类方里面,重用莱菔子,也是为了用它来行气消胀,也就说其他原因引起的脘腹胀满,它同样可以作为普通的一个行气消胀药来使用。
  另外,这个药祛痰,用于咳喘痰多。那最有名的就是今后方剂里面的三子养亲汤。三种种子类的药材,治疗老年性的咳喘痰多,其中的一子就是莱菔子。不管寒热虚实,作相应的配伍。
  只是在用法上要注意,莱菔子作为一个祛痰的药,一般应当生用。因为生用的时候,莱菔子可以引起轻微的恶心,恶心刚好有利于祛痰,今后大家学西药的《药理学》,恶心性的祛痰药它反射性的引起呼吸道的分泌增加,呼吸道的痰浊就容易咯出。作为一个消食药,它比较适合于炒用。炒用没有这种引起轻微恶心的不良反应,而且消食的作用也会增强。所以在用法里面,就谈到了这样一点,生用和炒用。
  另外,在使用注意当中,谈到了人参和莱菔子的相恶的一些传统的说法。严格地讲,应该在人参的使用注意当中提。如果人参用于益气救脱的这样一些急重的气虚证,不宜和莱菔子使用。在莱菔子下面用不着强调不能和人参同用,因为用莱菔子来治疗脾虚的饮食积滞,刚好可以配伍人参,对人参虽然可能它的补气作用会有所降低、会有所牵制,但(是)莱菔子对患者的病情那有好处。就是我上次讲的《本草新编》陈士铎在莱菔子这个药下面讲,“莱菔子得人参,其功更神”。而只是在人参后面,提了人参忌莱菔子。所以我们要和陈士铎那个思想一样,其实莱菔子用不着忌人参,所以在这个药后面强调它不和人参同用,没有多大的意思。要在人参那个药当中强调,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配伍莱菔子,这个不能把它等同起来,反过去、反过来它并不相等,这个是关于使用注意一点说明。
  最后一个消食药鸡内金,大纲上要求的。这个(药)就是鸡的沙囊里面的黄色的角质状的内壁, “金”就是指它的颜色,“鸡内”就是沙囊内的金黄色的角质状的内壁。这个是鸟类的一个特殊的器官,但是在我们有的书上就讲,鸡内金为什么会帮助消化呢?是说的“以胃健胃、以胃养胃”。这个就犯了一个错误,沙囊不是胃,沙囊绝不是胃。胃的基本功能它能分泌消化液,能够分泌消化酶。鸟类的沙囊没有任何分泌功能,它和胃完全不一样,不属于胃,特殊的一个器官。学了以后,大家把它的部位叫什么名称?就是沙囊。因为鸟类,大家(对)鸡就很熟悉了,没有牙齿,食物都是整个一块吞下去,就在这沙囊里面它要吞进很多沙粒这一类相互利用它的收缩、蠕动,把它磨碎,然后再进入到胃里面去进行消化,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鸡内金作为一个消食药,它也是能够消化饮食,而且作用很强,是我们要学的消食药当中可能消食作用最强的。现代研究鸡内金它主要含有一种促胃激素,也是一种蛋白酶类。服用了以后,它能够增强胃肠的运动,更主要的能够促进人体对消化酶的分泌、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消化不良的问题,所以它的消食的力量很强。加上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健脾作用,它能够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也有利于消食。所以这个药就最适合脾胃虚弱又兼有饮食积滞者,它虚实兼顾,补而不滞,消而不伤。尤其是在儿科当中,很多小儿疳积,或者有些小儿短期以内,因为饮食所伤,那脾胃也同时受到了戕伤,在这个时候非常适合的,所以儿科很常用的。当然它的健脾作用有限,常常如果脾虚明显的,还要配伍其他的健脾的药,但消食也是同样道理,但是它基本特征是兼有健脾作用的消食药,最适合于脾虚饮食积滞者。这是它的基本点。
  这个药作为一个消食药,古人就发现了作汤剂的效果不好,把它做成散剂最佳。比如说张锡纯就提到了在他的方当中,鸡内金用30g,可能不及散剂的十分之一的量,比如说散剂每一次用个3g左右,可能帮助消化的效果就相当明显,但是在汤剂当中用30g,作用都不明显,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它主要含的促进消化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的促胃激素,它不耐高热。在汤剂煎煮的过程当中,它失掉了活性,当然作用就降低了很多。作为一个消食药,鸡内金就要作为散剂。但作为一个散剂有一个问题,它是角质状的,清洗干净晒干容易,很多人就为了便于粉碎,就把鸡内金放到那个温度很高的沙里面去烫,烫的时候它就发泡,沙的温度至少都是二百多度,有的可能更高,还有的把它放在油锅里面去炸,那油的温度也是二三百度的温度,这样子炸出来,或者沙里面烫出来的鸡内金,非常的酥脆。作为散剂加工的时候,那根本不费力,很容易的。有人就有一个比喻,话丑理端。我就碰到一个老药工,他就讲鸡内金把它沙烫或者油锅里面烫,就等于是在一个木板上把一个背驼的患者跟他一抻,就是说用力一压,固然驼背一下子脊柱骨就抻了,患者的生命能不能够很好的保护下来,那不管他,反正我只是为了他变直。当然炮制鸡内金,我只是为了它酥脆,根本就没有考虑它的疗效,是不是保证了,我觉得老药工的这个(话)确实是一个经验之谈,比喻也是有相当的哲理。因为鸡内金如果不在沙里面烫、不在油锅里面炸,粉碎的时候也是比较难的,有一定的韧性,而且粉碎了以后,老是那种沙粒状,不是那种细的粉沫,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要求把它清洗干净了以后,(用)低温干燥,一般要在60度以下,如果是烘箱,可以烘烤几个小时。如果不是烘箱,那夏天,太阳很大的时候,温度有的地面40度,或者更高的,那样去晒,晒了马上来粉碎,这样子就能保证它的消食的作用的保留。这是比较好的,所以要注意它加工炮制的方法。这是鸡内金主要的功效和它相应的一些用法。
  至于说书上谈到的另外的功效和应用,它能够涩精止遗。涩精就是固涩肾精,比如说用于男性的遗精、滑精,我们在今后讲收涩药的时候要专门提到涩精的问题;止遗就是减少遗尿,减轻遗尿的症状。涩精止遗都应该是一个收涩作用,而鸡内金不是收涩药,也不认为它是一个补虚药。遗精或者遗尿,一般属于肾气不固。鸡内金又不是补肾气的药,所以现在没有办法来解释它为什么涩精止遗?但是它能不能涩精止遗?一般都是在复方当中,所以现在还是不能最终的认定这方面它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是根据一些部分的临床医家的经验,客观的把它写在这个地方,它可以用,用于肾虚的遗尿和遗精。究竟强度怎么样?功效具体是什么?它既不是补又不是收涩。那到底是什么功效?现在还没有好的方法来总结,实际上这个功效供参考。因为它不重要,在治疗遗精、遗尿的方当中,往往作为很次要的辅助。
  第三个功效,化结石。也是在一些治疗肝胆结石或者泌尿道结石的方当中,作为辅助,也是吞散剂。最早的来历就是用的鸡内金,鸡,它没有牙齿,它吞进去的石块、沙粒,它都会把它磨化,所以认为它对体内的结石肯定能够让它化,有的人用了觉得好象真的是有效,所以这样慢慢地就推广,在中医药界就普遍的认为它有一定的化结石的作用。究竟怎么化?能够化多少?也是因为复方比较难于准确地判断,也是在复方当中作为金钱草这些药物的一种辅助的。本身结石是很难化的,所以这两个功效就根本不重要,大家知道这个功效就行。消食药要求的就是前面这六种。
  最后有一个鸡矢藤,是一个草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气味,尤其新鲜的时候,所以有了鸡矢藤、鸡矢这个名称。通过它的气味来命名,也有一定的消食作用。而且有的认为还能健脾,不要求了,就不管它。
  这一章非常简单,因为药也比较少,内容也比较单薄,就记住每一种消食药它主要消什么?它个性特征是什么?比如说鸡内金的健脾,莱菔子的行气,麦芽的淀粉类的(食物),山楂的脂肪类的(食物),神曲兼有解表退热。它(们)基本上每一种都有一个个性特征,谷芽非常缓和、非常平和。所以容易把它掌握起来,兼有的功效也不多。
  下面我们就介绍第十六章,驱虫药。什么叫驱虫药呢?能够驱除或杀灭人体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治疗肠虫证的药物,需要注意它治疗的是肠虫证。为什么书上要用两个并列的词组?能够驱除或者杀灭人体寄生虫,这个寄生虫主要指的是肠道。当然肠道以外有很多寄生虫,那往往不用我们这一章学的药,再加上古代在传统的中医学当中,对于肠道以外的比较小的寄生虫,甚至于肠道内的比较小的寄生虫,应该说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认识比较清楚的就是比较大的个头很大的,而且很常见的,比如说蛔虫,一二十公分长,它非常常见,绦虫,虽然比较少见一些,但是特别长,几公尺长,至少一公尺多,这个认识比较清楚一些,仍然还有模糊的地方,我后面会讲到的。我们主要强调是肠道的寄生虫,不考虑肠外的,肠道里面也是重要的个头比较大的,主要是绦虫和蛔虫。为什么要用驱除或者杀灭?理想的驱虫药应该把虫杀灭,在体内杀死掉。但是这样的药毕竟不多,西药里面驱虫药对于肠道的寄生虫真正能够杀虫的是少数的,绝大多数都是驱虫的,服用了以后,让虫体麻痹,它不能够再附着在人体的小肠上面,随着肠的蠕动,把它排出体外。有的比如说蛔虫这些排出体外以后,它还能动,它并没有真正地死掉,它不是杀灭,真正是把它驱除出去,所以大量的驱虫药,它是驱除肠道的寄生虫,能杀灭的是极少数的,西药也是如此。所以就用了这样两个并列的词组。我们简单地说,它就是以驱虫为主的,杀虫是次要的,就说以驱虫为主要功效,那也何尝不可。所以含义的内容就是次要,就是我按照原来说的那样一个方法表述,你就不说杀灭,就只说一个驱除或者以驱虫为主要功效,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功效和主治。驱虫药的功效,在过去的中药书,包括我们现行的一些中药教材,它的功效写的是杀虫。我们这个书,没有再沿用这样的功效,我们全部改为驱虫,不认为是杀虫。理由有二:其一,我刚才讲驱虫药基本上都是驱虫的,杀虫的是极少数,如果每一个药都用杀虫来表述,名不符实,它不是杀虫,这个是次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中药里面我们以后要学,所谓的杀虫的药,主要指的是在外用的情况下,对于皮肤的一些寄生虫,或者局部的一些虫,比如说阴道滴虫,引起妇女滴虫性阴道炎的这样的一些虫,皮肤上的疥虫、螨虫,现在比较流行的有杀灭作用。那样一些药,一直都称为杀虫。如果说我们不分,笼统地说某一味药有杀虫的作用,那你就会搞不清楚,究竟它是口服了以后对肠道寄生虫有效果呢?还是把它涂抹在皮肤上对皮肤的寄生虫有杀灭的作用?不清楚。我们把治疗肠道寄生虫的统一的改为驱虫,对体表的局部的一些寄生虫的这种杀灭作用称为杀虫。这样我们学了药以后,哪一味药它是驱虫的?哪一味药是杀虫的?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所以不会混淆。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没有再沿用。以前几版教材对这一章药物的功效称为杀虫,没有一个药我们现在称杀虫了,全部把它改为驱虫了,凡是称杀虫,指的是体表的了。我们前面学过的驱虫药,比如说苦楝子,行气药当中,严格地讲它既能驱蛔虫,又能杀虫,所以它把它的驱虫功效和杀虫功效同时我们都可以列出来,大家这样子肯定很清楚。如果笼统地象过去川楝子后面写一个杀虫,在后面的应用里面,对于蛔虫它怎么怎么怎么?对于体表的寄生虫,皮肤瘙痒它又怎么?一定要学完以后,而且看书要很认真、很仔细,最后才恍然大悟。哦,最后川楝子之所以它杀虫,它既能(够)驱除肠道的蛔虫,又对体表的疥虫这一类也有杀虫的效果,学习起来很费事的。如果同时把两个功效作为并列的不同的功效,它各自有特定的内涵,这样子就对功效就算是一个分划得比较准确一些了。这是对功效的首先说明,我们书上首先它们的功效都是称的驱虫。第二,驱什么虫?表述的时候就有这样两种方式,我们立足于绦虫和蛔虫这两种肠道的个头大的虫,如果它只是对其中的某一种作用好,我们就把虫的名称把它加在驱虫功效里面去。比如说功效是驱蛔虫,就意味着这味药在临床上口服的时候对于肠道寄生虫,它主要是治蛔虫的,绦虫它可能基本上是没有效的,一般就不要去选用它。如果说某一味药服用了以后,它主要是对绦虫有效,而对蛔虫的效果不明显,我们就认为它是驱绦虫。如果对于绦虫、蛔虫同样有效,都很明显,我们就笼统地说驱虫二字。驱虫就相当于我们今后学习西药,就比较有广谱的驱除肠虫,肠道的寄生虫。至于小的肠道的寄生虫,什么蛲虫、姜片虫,传统本身认识就不是很准确,加上这些有的虫体小一些,一般的驱肠虫的药可能都会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就不分那么细了。加上现在随着卫生习惯的改善,肠道的寄生虫的发病比过去减少了很多。另一方面,西药当中的驱肠虫的药,品种也不少,而且服用方便,也很安全,所以临床上很多人都喜欢用西药当中的驱虫药。有的就说中药的驱虫效果不好,其实不是中药的驱虫效果不好,是临床医生往往不敢用,不敢用到足够的剂量。量不够,所以作用不明显。量不够了,效果差,就造成了这种误解。如果达到了足够的驱蛔虫的或者驱绦虫的量,任何一个驱虫的中药,基本上都有不良反应,甚至有毒性反应,它仍然不是很安全的。比如说槟榔,小剂量的时候没有不良反应,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驱虫药,用到了120g的时候,不良反应相当明显,有的患者用到了60g以后,唾液分泌很多,控制不住,涎唾就从口角流出来,很多的,有的引起了胃肠的平滑肌的收缩,引起腹部的那种剧烈地疼痛,有的瞳孔缩小,这样一些这种反应,在临床相当典型。如果达不到这个量,副作用没有,疗效也不明显,作为驱虫药。所以认为中药驱虫作用不强,关键是平时没有用够量的问题。用够量,都会有效,但是都有不良反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我们这里要说明的就是功效了,驱蛔虫、驱绦虫或者驱虫,就只有这三种表述的方法,我们搞清楚了我们表述的原则。只称驱虫的,蛔虫、绦虫都可以用,驱蛔的一般不用于绦虫,驱绦虫的一般不用于治疗蛔虫,这就是功效。
  主治呢?驱蛔的药就是治疗蛔虫证;驱绦虫的就用于绦虫证;驱虫的就是绦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的临床表现,我们书上第二,功效与主治那一段有很多。比如说患肠道寄生虫的患者,从第二行开始,它干扰了胃肠的功能,夺食营养,或排泄有害物质而引起了绕脐腹痛、不思饮食等等,后面(还有)一些症状。这个是为了我们便于同学们理解记忆,包括一些《诊断学》,或者《内科学》里面,它对虫证的临床表现叙述了很多。但是它没讲什么原因?我们这里帮助同学们分析,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一个是因为小肠里面有虫,它就要干扰胃肠的功能,所以就会出现了腹胀、腹痛,或者引起了其他的胃肠功能失调的一些症状,就是干扰了胃肠功能。另外一个,藏在人的小肠里面,它要和人争夺营养,往往就造成营养不良,就容易出现面黄肌瘦,有的就出现浮肿。为什么浮肿呢?从现在来说,就是营养不良性水肿,血浆当中的蛋白的量不够了,虚性水肿,这都是因为寄生虫夺食了人体的营养所致。另外,寄生虫在人的体内要排泄,有的还要死在人的肠道里面,它都会有一些有害的产物,人体在吸收了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就会产生一些中毒,或者过敏,或者说变态的一些反应。比如有的出现皮肤瘙痒。比如说出现风团块,这样的一些都是。它就是由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因人而异。第二段大家看一下,是结合到《诊断学》的一些叙述,我们可能就更加清晰一点。一个是干扰胃肠功能的症状;一个(是)夺食了营养,造成了营养不良的一些虚证;另外一个就是吸收了有害的物质,造成中毒或者变态反应而导致的一些症状。这是关于功效和主治,要求是非常低的,几个字就可以掌握了。
  第三个性能特点,一句话,虽然没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于驱虫药,在驱虫方面,也就是说这一类药的性能特点没有什么意思。从药性来讲,一般这一章的药都有,有的偏温、有的偏寒,但是它不是通过驱虫而总结出来的药性,是通过驱虫以外的,在驱虫的时候,不管你是寒性、热性,只要能够把虫驱出来,就认为搞经济建设,不管你黑猫白猫,要抓住老鼠才是好猫,驱虫药不管你温性的、寒性的,把虫驱出来你就是好的驱虫药,完全可以不考虑你的药性,象苦楝皮这些寒性,是它另外有功效,表现出它对疮肿这些可能有一点作用,或者苦寒伤胃方面,副作用这样概括,与驱虫毫无关系。药味,驱虫药应该是什么味?什么味都可以。我上次讲过,前人以为是酸的,“虫遇酸则静”,后来发现不完全,很多不是酸的,后来有的提出辛味的,“遇辛则伏”,也不对;后来以为是苦的,“虫得苦则下”。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的时候,使君子、榧子这些药,常用的驱虫药,既不酸也不苦也不辛,所以李时珍也觉得迷糊了,甘味的药也能驱虫,“亦异也”。反过来就讲,我上次说的,驱虫药与任何一个滋味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对驱虫药驱虫这一点要跟它定一个药味,一般都是真实滋味,所以没有临床实用价值,最多有滋味好不好?象苦楝皮很苦,不好吃,儿童不愿意服用,就有这么一个实际价值,其他不大了。一般的驱虫药的归经,中药的藏象学说里面认为它是归小肠,现代解剖它归小肠,一般就说它归胃肠经,或者归脾胃经。但是更从归经的定义出发,没有意义,归经是药物对人体、机体的部位的选择性,而驱虫药不希望它作用于人体,只希望它作用于虫体,最理想的驱虫药,对人体的作用越小越好,对虫体作用越强越好。首先使用驱虫药的本意就不希望它作用于人体,所以它不应该对人体,我们要求它有归经,只是习惯上为了保持体例上的这种完整性,有时候说它归脾胃经,归肠。实际上它不符合归经的定义的,是矛盾的,它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一类的药物不要求性能。不是说使用的时候不考虑,有的比如说真实滋味,或者它其他功效有什么相关的药性,那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主要这里在概述部分讲的是共性,共性就是针对驱虫的功效和虫证主治证的时候它没有意义,这是关于性能特点。
  第四个,配伍应用。原则上也是一个寒热虚实,和前面的比如说行气药、化湿药一样。但是我个人的观点,仍然没有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呢?在临床上同学们今后自己可以去琢磨这方面的经验。驱虫药不配伍任何的药,就是驱虫的药。一次的给够足够的剂量,一次成功。如果它有寒热虚实,要么先把寒热虚实改善了,比如说这个人体质不好,那我给一点补虚的药,然后再来驱虫;要么驱了虫以后,再来管其他的寒热虚实。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体虚的患者,气血两虚,我补气、补血的药和驱虫药同用,驱虫药要求马上就发挥效果,发挥了效果以后,就用泻下的药物,不但排虫,把肠道里面残存的驱虫药一扫而光,排出来,这个时候可能补气、补血的药的有效成分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即使是吸收,可能也是少部分。对于补虚的药是一个药材的浪费,对于驱虫这个功效也是一个干扰、是一个牵制。我们要么就先驱虫,后来补虚,要么先补虚扶正,后来驱虫,把它分开,分成两个步骤来走,互相不牵制。在临床上我觉得比传统的把什么寒热虚实的药都配伍到一个处方里面,显得比较杂乱。从理论上来讲,好象针对性强了,但是对虫驱虫这一点刚好针对性减弱了,对其他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个是供同学们参考的。因为我这样子讲,今后《方剂学》的驱虫剂那一章都没有必要了,古人那些举的那些驱虫的方,都是针对热配伍什么清热药?针对虚配伍什么健脾补气的药?好象对这个就是一个否定。我这个观点仅供参考,所以我开始就说了,就是寒热虚实的配伍原则上是成立的,但是有一类最重要的配伍不能少,就是泻下药,这个是在驱虫药最关键的一类配伍,配泻下药。为什么呢?为了帮助驱虫,这是首要的目的。尤其是大的虫体,比如说象绦虫,几公尺长,没有泻下的药,一般的药都是驱虫的,暂时地麻痹,过了一段时间,那个虫苏醒了,它重新又吸附在小肠上面,驱虫就宣告失败。趁它麻痹的时候,用泻下的药,及时的把它排出体外,所以用驱虫的药一般要配泻下药,这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有一个比较次要的目的,被一般的忽略,就包括西药,也忽略了这个原因。使用驱虫药,同时使用点泻下药,还有利于排出肠道里面的驱虫药,让它及时排出体外,避免人体过多的吸收驱虫药,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影响。因为人体是不需要这些驱虫药,吸收以后,干扰人体生理功能的,一般的驱虫药都会吸收以后,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旦发生了驱虫效果,不再需要驱虫药了,我们就让它和泻下药,让驱虫药一起同大便排出体外,所以它还有一个排药的问题,不但是排虫,(还)排药。排药供大家参考,这也是我的理解。
  驱虫药在概述当中比较重要一点的是使用注意。最后一个问题,使用注意。这使用注意完全适合我们前面讲的,比如说因证选药。这里的因证选药,就是根据不同的虫证选不同的驱虫药。如果是蛔虫证,选驱蛔的药;如果是绦虫证,选驱绦虫的药。主要的内容这么一点。三因制宜,可有可无。比如说,比如身体比较壮实的,可能驱虫的时候可以用量偏大一点;身体比较虚弱,差一点,次一点,它也有一定的内容。另外,中病即止,什么叫中病即止呢?收到了驱虫的效果。服一次,驱虫了,那第二次就不服用了;第二次服用达到了,那第三次就不服用了,就是中病即止,达到了驱虫的效果。这是一个。另外,病证禁忌。那没有虫的,体质非常虚弱,不能再耗伤正气的,不宜使用。比较特殊的,比如说就在蛔虫窜动的时候,腹痛剧烈,不要驱虫,这个时候要安蛔。为什么会腹痛?那蛔虫不安静,在小肠里面窜动。这个时候你再去刺激它,包括发烧的时候也是,内环境改变了,它也会躁动不安,再去驱虫,它就乱窜。乱窜的结果,有的比如就会引起胆蛔症,钻到胆管里面去了,急腹症,非常严重;有的把肠,小肠给钻穿了,肠穿孔,那也是非常严重的。在腹痛剧烈的时候,发烧的时候,一般要安蛔,安抚它,不乱窜的时候,再来驱虫,所以这个就是都是属于病证禁忌的。根据药物提出的使用注意,这一类的药作为驱虫药使用的时候,用量都比较特殊,一般都比较大,所以有的(药)要特殊的记。使用注意,那三个方面它都有相应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他的四个部分就作常识性的了解,尤其是第三和第四,第四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配泻下药,其他理论上来讲可以,但实际意义不大。
  下面介绍具体的药物。我们首先介绍主要用于驱蛔虫的药,这类的药只对蛔虫效果比较好,绦虫一般不用,小的肠道寄生虫有的时候可以使用,比如说蛲虫、姜片虫这一类,也能用,我们把它忽略了、淡化了。主要就从大的这两种虫来考虑。
  第一个是使君子。使君子就是使君子科的一种灌木成熟的果实,把里面的种子取出来,这个是那种梭状的还有五个轮,把它敲开,里面的种子是香甜可口的,就象吃核桃仁,但比核桃仁要甜一点,又象那个不是很饱满的花生仁、花生米的那种味道,那不太(象),又微微有一点甜味。有的可能吃过那种板栗,板栗放很长时间,里面水分减少了,比较那不饱满的时候,那种软绵绵的嚼起又有甜味浓浓的,那么一个味道,生的时候吃那种板栗那种味道。使君子它的命名是根据一个人的名字,相传在汉代的时候潘州有个姓郭的使君,他首先发现了使君子有驱蛔虫的作用,为了纪念他,所以就把它叫使君子。使君是他的一个职务,官职,小小的一个官,大家可能看过《三国演义》,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当今天下之枭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指的刘备,他当时就当了那么(一个)小官。现在能够称得上英雄的就只有你跟我两个人了,就是当时的一种官职,(以)人的名字来命名。
  它的功效简单、单一,就驱蛔虫。过去的《中药学》上,杀虫消积。首先杀虫比较模糊,到底是外用、内服?我们明确了它是驱蛔虫,不和其他的杀虫药混淆。二个,消积。使君子也仅仅是通过驱蛔虫来治疗蛔虫性的疳积,蛔虫驱除了,疳积改善了,单独地其他积滞,或者疳积,没有蛔虫的,使君子治不了。所以它是驱蛔的间接的收到的一个疗效,它和驱蛔虫不能分开的,可有可无的,我们就把它简化了,就不要什么消积,就是一个驱蛔虫,便于大家记忆。过去很多误解,就认为使君子一般的儿童的疳积都用,不管他有没有蛔虫,那是一个误用。没有蛔虫的用它来干什么?是多余的。这是关于功效和其他不同的,不是杀虫消积。它用于就是治疗蛔虫证,要大家掌握的就是治疗蛔虫证使君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君子作为一个驱蛔虫药,它的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吃,便于服用,尤其是儿童。经常儿童用使君子来驱蛔虫,过量了还要吃,还要吵闹,因为它比较可口,象吃什么,好象就吃核桃、花生之类的,以为能吃很多,但是它量是相当有限的,它甘甜可口,容易服用,这是主要的优点。而且在驱虫药当中不容易伤胃,不容易伤正气,不容易伤胃气,也就说比较安全。第一个,便于服用;第二个,安全性比较高。这是它的优点。它的不足的地方呢?作用缓和。使君子往往不能一次就收效,就是儿童的蛔虫,一般都要连续的嚼服两到三天,有的甚至于三四天,才能够有效的驱虫。一次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就作用力量比较弱一点,缓慢一些。所以我们书上在第三行,“因其作用缓和,宜连服二到三日,方可显效”。这就是它不足的地方,主要就记住优缺点。
  它的用法,一般就是嚼服,微微炒一下,效果更好一些。有个量,一般按儿童年龄,满一岁,1到1.5粒,最多不用超过20粒,注意它的一个量。使用注意,就是有的人容易引起呃逆,严重的眩晕,尤其在嚼服了使君子以后,马上喝热茶,更容易发生,所以不宜马上饮热茶,也是前人的一个经验,适当地注意。这是关于使君子。
  第二个驱蛔虫的药,苦楝皮。它来源于两种植物的,一个是我们前面学川楝子那种川楝,二个是它的茎,同属的近源植物,这个苦楝。说苦楝、川楝,它们的树皮或者根皮都可以入药,统称为叫苦楝皮。
  苦楝皮作为一个驱蛔虫的药,它最大的优点是中药当中可能是驱蛔虫作用最强的,驱蛔虫效果相当可靠,作用最强。它的缺点是什么?第一个非常苦,而且有特殊的一个臭味,所以名字都用苦来命名,苦,苦寒性,很难吃,儿童尤其不宜使用,而且它苦寒伤胃,这是它难于服用。第二,有毒性,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中毒。苦楝皮在临床上作为驱蛔虫的药,很难用,量小了,驱不了,量稍微大一点,马上就有中毒反应,它的驱虫的有效量和一部分人的明显地中毒剂量之间的差距很小,就是它的安全性不高,所以在近几十年来,用苦楝皮驱蛔收到了效果的报道很多,同时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也不少。除了个人的耐受性不一样,医生无法掌握以外,苦楝皮的内在质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苦楝皮里面含的驱虫的有效成分,就是苦楝素这一类的三萜类的化合物,含量经常变化。树长在不同的地域,有的地方气候炎热一点,有的寒凉一点,不同地方的含量不一样。采收的季节不同,含量不一样。取皮的部位不一样,根皮和干皮含量不一样。而且现在发现,有人研究同一株树上,向阳的根皮和背阴的根皮采出来,里面的苦楝素的含量明显地差异,向阳和背阴的。贮藏的时间长短影响它的苦楝素的含量。临床医生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把握,究竟我用的苦楝皮到底是根皮(还是)干皮,是来源于比较温暖的地方(还是)比较寒冷的地方?是冬天采的呢(还是)秋天采的?不知道。是放了三个月的(还是)放了半年的?是阳面的(还是)阴面的?都是些未知数。所以是在临床上是全靠感觉,现在有人就提出来把里面的驱虫成分把它提出来,现在看来不会是很大的难度,但是提出来过后,现在就有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投资和回报能不能够完全平衡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下不了手的一个原因,这个是真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苦楝皮安全性比较低,那有效性也比较高,很难用。这是注意的。
  另外,它的外用,就是类似于川楝子,它可以杀虫,对于疥虫这一类的引起的皮肤瘙痒,另外一些湿热证,它也可以煎汤来(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苦楝皮它的驱虫作用尤其(驱)蛔虫比川楝子强得多,所以一般不会用川楝子。但是川楝子有一个优点,有一点止痛作用,所以有时候考虑它增强止痛的效果。其他的外用和内服实际上和川楝子是一样(的),可以把它结合起来。这是驱蛔虫的两味药物。
  下面我再简单地说一下两味驱绦虫的药物,这个内容很少,再下面跳过这个药。
  下面南瓜子,这就是我们那个疏菜,或者也可以作主食的南瓜,也可以是个干果类的那个成熟的种子,南瓜子。它作为一个驱虫药,只是对绦虫有效,现在研究对比如说(对)血吸虫那些可能有一点点作用,但是我们不讨论肠外的,所以我们把它忽略了,把它认为是一个驱绦虫的药。这个药物作为驱绦虫的药,就好象使君子,它没有毒性,也容易服用,也就说它也是比较可口的。但它易于服用是相对而言,它并不象使君子那么容易服用,使君子容易服用,量很小,一般20粒,好象就象20来颗花生米,那很容易就把它吃下去了。南瓜子的服用量,同学们看用法用量,研末服,60g到120g,尽管它没有任何异味,我们有的胃口不好的,脾胃比较差的,我们可能吃粮食还没有吃到120g,干的120g南瓜子饱餐一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是很好,很容易服用,量太大了。但总体来说,它没有怪味,也本身就是个食品,没有毒性,安全,也容易服用。我们姑且认为它容易服用,所以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呢?也是单用的时候驱绦虫不彻底。为什么不彻底呢?它主要是作用在绦虫的后半部分,绦虫是由上千个节片组成,后半部分成熟的,它卵成熟了,它就要脱落,排出体外,所以我们古代的书上,绦虫又叫寸白,或者寸白虫,当时前人没有见到完整的绦虫,仅仅见到了把它排出来一段一段的扁的带状的白的,所以称为寸白虫,或者寸白,所以在古书里面。它只作用在后半部分,后半部分排掉了,那它断裂了,它前半部分头还吸附在小肠上,它还可以再生,那节片很快的时间马上就由少变多了,所以驱虫不彻底。这个是它的不足的地方。剩下的下节课再讲吧,就说到这个地方。
止血药概述  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下面鹤草芽,就是236页的鹤草芽,鹤草芽我们这书上有一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最早是在《中华医学杂志》1972年,有人报导用仙鹤草的冬芽就是称为鹤草芽,来治疗绦虫有效,这个最早是在东北地区的民间这样的一个报导,1972年。所以这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其实这个鹤草芽严格的讲,就经过多方的考证,那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牙子,有的又叫狼牙,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药,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但是充分重视它的驱绦虫的作用这个在当代,就是说的这个《中华医学杂志》,其实也可以改为《本经》的一个药物,所以把它出处简单的说一下。鹤草芽也是一个驱绦虫的药,鹤草芽驱绦虫的效果比较好,对(虫)全身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它还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有利于驱绦虫。所以把它称为是驱绦虫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药物,就是我们书上说的为治绦虫之要药。就是疗效可靠,而且有利于驱虫,本身它兼有缓泻的作用。但是这个药物药材收集很困难,尤其在冬天,要去野外采挖鹤草芽的冬芽,很困难,所以药材来源比较难以得到;二,在服用的时候它只能作散剂,不能作汤剂。因为它里面有效成分鹤草酚不溶于水的,所以量还是比较大,比如说每一次要好几十克的这种散剂,服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它有一定的缓泻作用,在作为驱绦虫,因为绦虫很大,猪肉绦虫一般一到四米长,牛肉绦虫那还要长一些,可能五米左右是很普遍的,更长的超过八米的都有报导。所以同样要配伍泻下药,不配伍泻下药,仍然排虫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临床上,现在鹤草芽用它的生药来直接驱绦虫现在比较少一些,因为它的驱绦虫的有效成分鹤草酚,已经能够人工合成。如果是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这个会批量的生产。这个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治绦虫的有效的一个药物,但实际上临床应用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一般的了解,常识性的了解。
  现在回到234页的槟榔,从槟榔开始后面的几味药一起,功效就是驱虫,或者说是比较广谱的驱肠道寄生虫,绦虫可以用,蛔虫也可以用的。槟榔就是来源于棕榈科的槟榔的成熟的果实,成熟了以后它是非常坚硬的,里面有这种花纹,所以是很难切片的。所以过去的槟榔为了要切片,就在水里面长时期的浸泡,把它泡软了以后再来切,过去有的商家、药店,炫耀它的加工炮制技术很好,就说一个槟榔它可以切一百多片,很薄的,象纸一样薄的,一个槟榔一百多片。如果到了这个程度要能够切一百多片,那起码在水里面要泡一周以上的时间。现在研究这样子切出来的槟榔,里面的有效的成分还不到一半,大量的已经都丢失了、流失了,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事。所以槟榔最好呢就是用的时候,临时把它捣碎,捣成颗粒状比较小的,那它里面的有效成分生物碱一点都不会流失。因为这种切片或多或少它都有损失,有的稍稍把它泡一下,然后慢慢的润,润了这样切丢失要小一些,但是据估计都会损失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这个是槟榔加工切片的问题。一定不能过分的浸泡,多润,少泡。另外有的地方,比如说南方,过去从明清时候以来,就开始有这种咀嚼槟榔的习惯,尤其现在台湾地区这些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咀嚼了长期的刺激口腔粘膜,很容易癌变,致癌的,所以它是长期的刺激。那么这个槟榔我们药材里面今后大家知道相当硬的,完全木质化的一样,为什么能嚼?它用的这个槟榔是比较嫩的,没有长成熟的把它采下来,是两回事。它和作药材用的槟榔,完全不同。所以这个不提倡,应该反对嚼槟榔,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嗜好。在清代一些官员好像赶时髦,互相都攀比,都在嚼槟榔,所以这个也是造成了很消极的一些影响。槟榔作为一个驱虫药,我们书上笼统(用)驱虫二字,它就用于多种肠道的寄生虫,但主要指的是蛔虫和绦虫,尤其是善于治疗绦虫。绦虫当中它对猪肉绦虫又最为敏感,作用又最好。这是它对虫的选择,最佳的是猪肉绦虫。槟榔在治疗绦虫时,常常和南瓜子,是相须为用的。因为槟榔往往是作用在绦虫的前半部分,头颈部和没有成熟的节片,让它麻痹;南瓜子主要是麻痹后半部分成熟的节片。两个配伍在一起,对绦虫全身的作用都很明显,这个麻痹作用,所以有一个互补的关系,是相须为用的,槟榔和南瓜子。关键要注意它的用法,要让南瓜子和槟榔能够同步,对于虫体,就是对于绦虫产生麻痹作用。所以临床上一般是先吞服南瓜子的粉末,先吞服大约2个小时左右,再来服用槟榔的煎液,一般60到120克的槟榔,是事先煎好放在那个地方,不是两个小时以后再去煎槟榔,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服用已经煎好的槟榔的煎液,然后再半小时以后,再服泻下药,比如说芒硝,一般用15到30克,产生泻下。因为南瓜子是用的散剂,那么散剂估计它到了小肠里面,要麻痹虫体的时候一般至少要2个半小时,槟榔用的是汤剂,服用以后到小肠一般可能半小时左右,所以一般2个半小时以后这个散剂的南瓜子和汤剂的槟榔几乎是同时作用于绦虫,同时麻痹。一旦麻痹了,这个芒硝服用了,可能也就是很短的时间半小时左右,这样子就慢慢的开始缓慢的排虫。所以我们书上在南瓜子的下面,这个服用的顺序和服用的方法,第三行的后面,临床应用时怎么样的服,先服南瓜子的粉末,2小时以后服槟榔的汤剂,然后半小时再用玄明粉,就是芒硝。这个顺序、这个量,这些都给予适当的关注。这是关于槟榔在驱虫方面的主要的特征。当然槟榔它也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它也可以促进排便,但是对于绦虫没有意义,太大了,它这样一点缓泻作用,达不到需要的这种强度,所以仍然要用芒硝。槟榔的第二个功效,行气导滞。第一个行气,它主要是属于行气消胀的药,它行气的消胀主要在胃肠,脾胃的气机阻滞,脘腹胀满,所以很多饮食积滞的方当中加槟榔,很多消食的方当中,加一点槟榔。主要就是饮食积滞引起了脘腹胀满。另外它也可以用于里急后重,痢疾的,那么是大肠的气机阻滞。它和治疗痢疾的药物主要都是一个行气消胀。此时的导滞,一方面是痢疾它有行气导滞治疗里急后重,更主要这个导滞是我们在消导药讲消食药那个消导有一定的缓泻作用。量比较大的时候,槟榔可以促进排便,缓泻。在治疗饮食积滞,痢疾它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注意它这个导滞,实际上主要是讲的它的缓泻作用。另外有一定的利尿的作用,但是这利尿作用不强,一般可以用于水肿或者脚气,辅助,和一些其他的利尿药,比如说今后大家学鸡鸣散这些治疗脚气肿痛的方,湿浊下注,有肿胀需要利尿。那么里面槟榔既用来行气也用于消肿,双方面的。槟榔和我们前面行气药有一味药没有要求,大腹皮,教材上的大腹皮。槟榔就是这个里面的种子,大腹皮就是种子外面的外壳,把它敲绒了象那个乱麻状的。所以相对而言,槟榔又可以叫做大腹子,大腹皮里面的种子;大腹皮是槟榔的外壳,有的又把大腹皮叫做槟榔衣。大腹皮有槟榔后面那两个功效,行气和利尿,没有驱虫作用。所以对于气滞胀满,这些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如槟榔那么强,作用很缓和的。自己可以结合到行气药里面,结合槟榔,知道有这么一个药。也是今后还常常使用的。大腹皮和槟榔,除了驱虫,这个功效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大腹皮的作用弱一点。槟榔是这一章里面的重点药,所以我们这个内容适当的多一些,也是一个广谱的(驱虫药)。
  下面雷丸,雷丸也是一个多孔菌科的的菌类,它和茯苓、猪苓是同一类的,茯苓主要是寄生在腐烂了的松树根的上面,猪苓是寄生在桦树、枫树、山毛榉这样的很多这一类的多种的杂木上的根上,而这个雷丸是寄生在竹类的根上的,所以在古书里面常常又把雷丸叫做竹苓,竹类的前面的竹叶,淡竹叶那个竹,苓就是猪苓、茯苓的苓,所以它又叫竹苓。但它的个头很小,一般就是一公分左右,或者一到二公分,最大的都不会超过两公分,那样的菌核体把它作为药材使用。寄在竹的根上的,所以称为竹苓。这个药物也是一个驱虫药,对于蛔虫、绦虫,还有一些其他的肠道寄生虫,可能都有一定的驱虫效果。这个药我们在驱虫药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杀虫药,它可以杀灭肠道寄生虫。因为它的有效成分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这一种蛋白酶它可以促进虫体的分解,所以往往服用了雷丸,达到了驱虫效果比如说驱蛔虫以后,虫体不完整,往往是一些碎片。因为它使它解体了,所以真正是杀死了。这个是雷丸的驱虫的情况,广谱的,绦虫、蛔虫都能使用。尤其是结合到现代的研究,它应该是一个杀虫的药,能够导致死亡。但是它这个作用不一定优于槟榔。需要注意的这个药作为驱虫药,不能作汤剂。它的雷丸素不耐高热,一般60摄氏度以上就已经失掉活性,所以一般作为散剂或者丸剂。但是这个菌类植物加工成散剂非常的困难,比如说我们这个蘑菇,那个干了的你要把它研粉,那个灵芝,菌灵芝,那除了它上面那个盖,下面长的那个脚那一部分是很难粉碎的。雷丸介于这样之间,有韧性的,所以临床上服用的时候是比较麻烦。当然现在有的机械粉碎的能力强了,可能好一些,能够粉碎。但是一般的粉碎的机械可能把它粉碎不了。它又不能加热,又不能烘烤,所以服用的时候是比较麻烦的一个药。所以雷丸就作这么一个了解,很普遍,尤其是它的用法,要注意是不能作汤剂的。
  下面这个鹤虱作为了解的药。这个药目前一般都认为它(有)广谱驱虫作用,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但是这个药从《新修本草》收载以来,准确的讲,它应该是一个驱蛔虫的药。这个认为是广谱的,也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作用。鹤虱最早是一个外来药,来源于波斯,当时叫波斯鹤虱,来源于西亚,伊朗这样的一些或者更往西边的一些地区。当时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这样子在唐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现在考证,当时用的鹤虱就是植物里面的山道年蒿,山道年在西药里面是用了很长时间的驱蛔虫的药。它就是从山道年蒿当中提取最后化学合成的。在唐宋时期用的鹤虱,就是山道年蒿。而且在《新修本草》里面,明确的就是说它治蛔虫的,没有提到其他寄生虫。后来由于我们国内那种山道年蒿没有,就找代用品,当时就把这个音译,鹤虱实际上是波斯那个音译翻译过来的,当时宋代的人就误解,把它误解为意译,好像是翻译它的那种形状、意思,就找植物里面好像那个虱子一样的东西,那个果实,能够附着在人的衣服上或者动物的皮毛上面的一些,后来果真找到了前后两种,一种就是天名精,菊科的天名精,这就现在用的南鹤虱,它也是这个果实里面有的能够粘附在动物或者人的裤管上。现在研究它对蛔虫有一定的作用,其实对绦虫作用不明显,就对蛔虫的作用也不强。另外还有一种野胡萝卜,这个伞形科的,那也是对蛔虫好像有比较微弱的作用。现在主要用的是两种代用品,也是勉勉强强的可以用于蛔虫。这个唐代那个波斯鹤虱本身就是主治蛔虫的,那为什么用于多种呢?比如说它来源于化虫丸这样一些方,因为化虫丸这些方里面的主药就是槟榔这一类的药,这一类的方能够广谱的驱肠虫,但是鹤虱一般来说应该认为它是驱蛔虫,这个是比较可靠的。说明一点,前面的雷丸和这个鹤虱,在古代都有认为它有毒的或者有小毒的。雷丸呢一直都记载在性味归经里面,我前面说过,现在它的用量比较大,我们书上都是15到18克这样比较大的量,而且是每天要服三次,每一天是这样的量,就是40多克到50多克了。这么大的量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取消了它的毒性,我们在这个参考资料二,说明了。鹤虱现在也是有部分的患者认为它有小毒的,这个也是因为不很明显,我们没有把它作为有毒,这个因为相对的,狭义的毒和广义的毒是相对的,这些不很重要的药我们没有把它保留。
  下面还有一个药,榧子,榧子也是作为一个了解药。它作为驱虫也是广谱的,绦虫、蛔虫,多种肠道寄生虫,也是可以使用。这个榧子驱虫的优点和缺点,和使君子一样,优点它易于服用,它把这个硬壳敲开,里面这个种子也是象吃核桃这一类的,比较可口的,有的人本身就把它作为一种有一定营养成分的这种干果来食用,它没有什么毒副反应,便于服用。那么它不足的地方呢,也是作用比较缓和。有时候也是要用几天、用几次才有效果,作为驱绦虫量也是很大,而且往往作为辅助的药物。尽管它有一定的缓泻作用那也是不强的,也是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小的虫,比如说比较多的榧子驱蛔虫那可以不加驱虫的药,但治疗绦虫仍然是要加泻下的药,驱蛔虫它可以不加泻下的药,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作为润肺止咳用得不多,知道有这么一个功效,了解就可以。所以这是榧子的问题。最后这个芜荑不要求,这个驱虫现在还很难肯定。但是它也是一个发酵的制剂,消疳积,改善胃肠功能,是比较可靠的。所以这个是驱虫药的情况。主要的一些驱虫药只要用到了足够的量,比如说苦楝皮的驱蛔虫,槟榔的驱绦虫、驱蛔虫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到了足够的量,麻烦就出来了,都有毒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槟榔用来行气,用量最多用到15克,一般就是10克左右,但是驱虫呢,60克、120克,这个相差很大。
  下面第十七章,止血药。止血药就是以止血为主要功效,治疗出血证的药物。这个止血作用是个直接作用,不是间接的作用,这个我们多次提到,直接的,不管外用或者内服,这样能够直接止血,不是通过清热,不是通过活血化瘀,这是主体的方面,才能够称为止血药。根据止血药它的药性和主治的一些不同,一般分为了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我们这个书就分了这么四节,实际上就这样子四类。每一类它有不同的一些特征,便于大家学习记忆,这个含义的部分就讲这样一点内容。
  第二个功效主治,那我们就分四节来讲,我们把它合在一起来讲,在每一节里面我们就把它淡化了。我们前面有的比如说清热药,我们每一节里面讲,总的概述就简单,我们也可以总的一次讲,那每一节里面就不再重复,其实都一样。那我们这个止血药,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在总体里面来讲,每一节里面就一笔带过,都是一样的,效果一样。功效总体讲都是止血,都用于出血证。但这样达不到目的,还不知道它们的个性特征,为了更好地掌握个性特征和它的主治,所以它这个止血的功效往往就分为四种情况。一种是收敛止血,这样的止血药它有一定的收敛性,它主要是用于没有邪气的出血证,或者说邪气不盛的。不一定是虚证,主要是虚证,实证也可以。只要邪气比如说热邪、瘀血不是很盛了,原则上也是可以用的。所以这一类的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出血的病因,收敛止血药往往没有针对性,就是用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针对出血的病因的,要作相应的配伍。所以什么叫收敛止血药呢?也可以说它是不能针对出血证病因的一类止血药。因为止血本身也可以说它偏于收敛的,所以这是收敛止血药。它主要用于邪气不盛的出血证。第二种功效凉血止血,凉血止血可以说是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它的基本作用,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在止血的同时它又有一定的清热凉血作用,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叫做凉血止血药。它不是通过清热凉血收到止血的效果,所以这个主次要把它分清楚。那么它的适应证呢,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一方面止血,一方面清热凉血,所以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这一类的止血药有很多止血作用都比较强,通过炮制配伍,有的时候来降低它的清热凉血的作用,热象不明显的出血证,有的方当中也可以配伍使用,所以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这是第二类药的功效。第三类的是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一样,是兼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止血药,它不是通过活血化瘀来止血的,它通过活血化瘀对止血有好处,但它有独立存在的止血药。不然的话活血作用越强,止血效果就越好,但其实不然。有的破血药不用于出血证,有的活血作用很弱,它有止血的效果,象五灵脂这一类,或者蒲黄这一类,所以它是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止血药。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呢,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而引起的出血证,瘀滞出血。这个可能同学们初学的时候觉得不好理解,那么这个止血和活血化瘀不是矛盾的吗?瘀血阻滞在血管里面,血液流通就不通畅,它就会停留在局部,停留在局部对血脉就会造成损伤,造成损伤就会造成瘀滞出血。疏通了,它出血就会减轻,所以象我们这个水管,那所有的管道,如果不通的时候,被阻塞了的后面的这一部分,水的压力就增大了,如果是水管不结实,水就容易漏出来,如果通了它流得很畅,那尽管比如说水管有轻微的破损,那么它水也不容易流出来。一样的道理,这就是说化瘀和止血并不矛盾,所以瘀血和出血可以同时存在,瘀血是引起出血的病因之一,瘀滞出血,这一类的药主要用于瘀滞出血。寒凉的药或者收敛的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容易在止血的同时,因为它们的收敛性质或者清热凉血的性质容易遗留瘀血,就是止血留瘀。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一点化瘀止血的药,一方面可以增强止血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止血不留瘀。所以这一类的药化瘀止血药,又常常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配伍在一起,在收敛止血的方或者凉血止血的方里面,加少量的化瘀止血药,有利于止血不留瘀,所以这一类的药应用也是比较广的。第四种情况是温经止血,温经止血就是兼有温里散寒作用或者兼有温经散寒作用的止血药,这样的药物它既是止血药,又是温里药,但它主要是用于虚寒证的出血证。所以不但(有),而且往往还有虚,往往有时候在补虚的方当中加这个止血的药。所以止血的药的功效和主治就这么一个情况。功效刚才讲有那么四种,止血又把它分为四种情况,它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主治证就是一个出血证,出血证有哪一些?我 & &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味中成药组方及歌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