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别人收割麦子小麦,我去拾麦子这家人就领着我到麦地里看说,还没有收割麦子完,这时,我发现了有一些不太成熟

周公解梦见别人拉麦穗我昨晚梦中在路上看到一人拉一架子车麦穗,就是过去刚收割捆好麦子。这个人还给我_百度知道
周公解梦见别人拉麦穗我昨晚梦中在路上看到一人拉一架子车麦穗,就是过去刚收割捆好麦子。这个人还给我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能梦到收获特别难得!收获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结果恭喜你特别祥和的预兆,一定会得到好的收获!此梦暗示着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没有白废!祝福你好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周公解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梦见一家人在收割小麦?_百度知道
梦见一家人在收割小麦?
提问者采纳
即使接受了这不幸的现实,小麦在潜意识里代表金钱与权利,去理解自己的梦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梦里会呈现现在的事或现在的内心,但是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接受!任何人自己的亲人去世后,在梦里某人某事某物都是潜意识的释放,梦是潜意识的一种释放,梦时刻在表达着我们自己的一切,也会呈现你现在的身体状况,有时会考虑自己去世的亲人,在另外的那个世界过的怎么样人的梦就是人的潜意识,我们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的亲人去了另一个世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小麦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好兆头,收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经典散文收麦子_散文
经典散文收麦子
学习啦【散文】 编辑:俊杰 发布时间:
  金黄的田野,沉甸甸的麦子把杆子压弯了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散文收麦子,供大家欣赏。
  经典散文收麦子:收麦子
  麦浪滚滚闪金光
  棉田一片白茫茫
  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社员人人心欢畅
  稻浪滚滚闪金光
  机器隆隆打谷忙
  人心欢畅地增产
  丰收粮食堆满仓堆满仓
  条条大道闪金光
  车飞马奔喜送粮
  农民踏上富裕路
  幸福生活万年长万年长
  农民踏上富裕路
  幸福生活万年长万年长
  哎 嘿哟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歌?在那个年代,人们天天盼望着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奔上小康生活,如今,我们真的是踏上了富裕路。那时候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经成为了现实,并且,那时候人们没有想到的机械化已经普及,更没有想到的网络也已经遍布到了乡村。
  忘不了那手拿镰刀弯腰割麦的盛况。说是&盛况&,是想到了生产队时期,社员们齐刷刷的弯腰割麦,随着唰唰的镰刀与麦秆的交响乐,整整齐齐的麦棵瞬间倒地,规规矩矩的卧在麦茬上,等着马车来,等着三股叉轻轻的小心翼翼的把它们装上马车,在那个偌大的打麦场上集合。
  我也学会了割麦子,而且那时我还特别喜欢在大人们面前显摆,以博得他们的称赞。弯下腰,左手拢着麦棵,右手拿镰刀,潇洒的一使劲,&呼啦&一声,一大把麦棵便顺势倒在手里,那真叫个痛快,可是,也要注意分寸,稍一疏忽,镰刀就会划伤自己的脚。
  后来盼到了收割机,安装在拖拉机的前头,随着拖拉机突突的开过去,便在麦田里杀出一条通道,麦棵子被齐齐的斩断撂在两旁,那更是让人看着痛快。
  正是因为不用手拿镰刀割麦子了,我和老公承包了四叔五叔两家的田地,加上我们自己的,共计十一个人的地。那几年,我们每年压两个打麦场,等麦子割倒以后,老公一叉一叉地把麦棵装上地板车,我在上面压车,根本数不清拉了多少车。车装满了,我就下来,老公在前面拉,我就在后面推,车子装得像个小山一样,在松软的麦地里举步维艰,把这一车麦棵拉出麦地,拉到田间路上,一口气是很难完成的,一般都要在中间喘几口气再拉。这在那骄阳似火的夏日,真是过足了阳光的瘾,有时身上被晒出很多的大水泡。
  麦子拉倒场里卸下,摊开,还要翻两边,才能碾压。翻场可是个技术活,又累手臂又累腰,不过后来我累脱了几层皮后,也出师了。压一遍翻一遍,几遍以后,看着棵上的麦穗里已经没有了麦粒,就可以拾掇场了。这又是一个大工程,最好几个人同上,但那时只有我和老公。用三股叉一下一下的把压扁的麦棵挑起,使劲的晃动,让麦粒漏下去,然后,再把满场的麦棵一叉一叉的挑在一起,堆成一个特大的特高的麦垛,为的是尽量少占用卖场的面积。再然后,就是麦场里的家伙一起上阵了,先用排叉捡拾遗留下的麦棵,然后再把排叉反过来,用排叉的背推动地上厚厚的掺和着麦糠的麦粒,把它们聚集在场的中央,堆成一个小山,扫帚负责把场上的麦粒全部清扫到小麦山上,这时,人就可以松一口气了。
  接下来的任务更是艰巨,这时最好有风,如果没有风,简直能把人急个半死。老公用木锨一下一下地扬起含着多半麦糠和麦秸的麦粒,我便用扫帚一下一下的&打落&。这更是一个技术活,不会干的,累死人不说,还打不出干净的麦粒。老公硬是学会了扬场,我也硬是学会了&打落&,而且后来,我俩都是扬场打落的好手。(至今,我的手臂还隐隐痛着,让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段,好像天天总有干不完活的日子!)一场能打出十袋子小麦粒,记得那时,我们每年能收接近两万斤小麦,也就是二百袋子,都是我和老公用那副年轻的身子,拼上了无数的汗水换来的&&
  后来,也就是近几年,联合收割机开到了我们的家乡,我们就不用再受那打场的苦累了,轰隆隆,哗啦啦,干净的小麦粒直接就出来了,卸在场里晒干,就能入仓了,真的是爽快极了。 &
  经典散文收麦子:收麦子
  尽管在城里住了快20年,可是每到小满前后,我就习惯性地睡不踏实。城里再很少听到那种&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布谷声了,我只能时刻关注着手机,不知老父老母的电话会在什么时候响起。
  去年自家的六七亩地就够他们忙的,今年又把堂哥堂嫂荒弃的五亩地又种上了。唉,他们都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哪里容得下当年他们肩挑背驮开垦出来的耕地被撂荒。平常松松土,施施肥什么的,两位老人还可以勉强应付,可这割麦打麦的事他们就力不从心了。请人做吧,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就算是留守在农村的一点残余劳动力,也没人愿意为那区区十几亩地卖工。总不能看着到手的麦子烂在地里吧,果真那样那简直就是要了老父老母的命。弟弟在武汉做着不大也不小的生意,平日里总是忙的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公司一天赚的钱跟父母一年的收成还多。我呢,虽说在县城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可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赚得的稿费加上奖金吧,也不比父母一年的收成差。可是老父老母不管这些。每到收割季节,不管我与弟弟有多忙,一个电话,我与弟弟就得回来。父母一生没见过太多的钱,也不识得太多的字,他们对金钱,对文字没有感情,弟弟赚再多的钱他们充耳不闻,我发表再多的文字他们视而不见,神马都是浮云,唯有那麦粒、谷粒才是他们永远的心甘宝贝,永恒的牵挂和寄托。
  接到父母电话,5点不到我就起床了,一切收拾妥当,天已经亮了。推车出门的时候老公还在酣睡中。街道上行人无几,偶尔碰到一群学生上早学,他们飙车的技术无不在炫耀他们的青春年少;有早起的生意人,卷闸门拉的哗哗响,连天的哈欠似在诉说他们的生存生活的不易。再往前走,过了举水河大桥,就进入郊区了,离我父母家也就不远。郊区的早晨跟城里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大遍的麦子还带着重重的露水,就被勤快的庄稼汉早早地撂倒在地,从他们脱衣卸膀的架势看,他们最少劳动了两三小时。一路风景看过,诗思如潮水般涌动。如果不是父母的电话,我难得这么早起,这些风景也许就一一错过了。
  路过我家麦地的时候,父母正在地里一步一弯腰地拾那些散落的麦穗。看来那十几亩地的小麦已被两老收割完了,想象着他们一垅一垅或蹲或跪吃力地收割小麦的样子,我鼻子一酸,直在心里埋怨自己回来的太迟。
  弟弟开着宝马与我同时到家,一边搬着从武汉带回来物品一边埋怨:&公司的事太多了,明年怎么着也不让两老种地了。&弟弟这话说了好多年,可年年还是这样,有什么办法呢。
  简单吃过早饭,太阳才慢慢出来。戴上口罩,穿上母亲、父亲的旧衣服,还有谁能认出我们一个是作家,一个是董事长呢。父亲和弟弟把机器安装好后,我们一家四口就开始打麦了。可能是多年的习惯吧,我们即使是一言不发,也能配合默契,各司其职。我负责拆包解捆,并不断将解开的小麦递给1.5米高的操作平台,再由弟弟从平台上往机器里送,母亲则负责将脱了粒后的麦草叉给父亲捆好,并码成草垛。机器一响,人也如机器一样运转起来,因为是流水作业,哪一个环节都必须跟上节奏。整整一个上午,我们每个人就跟机器人一样,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唯一不同的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想、思考。父母话语本来就不多,很少跟我们讲什么大道理。他们为什么会越老越糊涂,连简单的经济帐都不会算呢,不说弟弟一天赚的钱,就是弟弟那宝马车开来开去用的油钱也不少啊,难道他们真的糊涂了吗。
  12点了,机器停下来了。汗水裹着灰尘,把每个人都变成了泥人。看着被我们消灭了一半的麦堆,还有那30多袋黄灿灿的麦粒,我都不记得那100多捆草头是怎样被我一捆一捆地递上脱粒机的。要知道那一捆草头少说也有四五十斤啊。
  两老似乎没有我们累的很,弄饭去了,我与弟弟则坐在池边边洗边休息。&今天流的汗水比我洗一年的桑拿流的汗水还要多。&弟弟边说边指给我看他手上的血泡。&我这不也有几个血泡吗&,仔细端祥眼前这双面目全非的手,这是我的那双手吗?那双曾经白白嫩嫩温柔纤巧、那双曾经日产万字的手吗。
  因为还有一半的任务没有完成,又怕天气不随人愿,午饭后我们不敢多休息。随着机器的响动,我们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夕阳西下,大地流金,解完最后一捆我已累得不成人样。双臂都麻木了,不象是自己的。弟弟累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可是两老象是永远都不知道累似的,继续收拾着残局。
  弟弟走的时候还在埋怨老父老母。可是我却想明白了。我把父母埋在内心却从来不曾表达出来的话试着说给弟弟听:&我们也是为人父母的,没有哪个父母不心痛自己的孩子。他们一生不曾走出过农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用他们自己最朴实最原始的方式来爱我们,来教育我们,来影响我们。你想想,你每天坐着宝马,开着空调,如果父母不种这点庄稼,你会回来吗?会劳动吗,会流汗吗。如果父母不种这点庄稼,我不回来,不劳动,不流汗,我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乡土作品吗。他们这是在要求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是农民的后代,任何时候不要忘了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劳动其实是最幸福的。&
  不等我说完,弟弟似乎明白了。于是我们同时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一定带上我们的另一半,我们的下一代,一起回来。
  经典散文收麦子:收麦子
  收麦子,怎一个辛苦了得!
  现在收麦子比以前幸福多了。
  收割机来了,把三轮车或拖拉机开到地头,耐心等着,不一会儿,收割机就能把二三亩地的麦子收割完,田主把盛装麦粒的机器开到收割机出麦子的一侧,把车厢调整到麦粒出口的正下方,就穷等着拉麦子了。根本不需要费多大力气,收的过程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晾晒的工作了。对比现在,再想一想以前,那真是一句辛苦道不完啊!
  以前,麦子快成熟了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忙活开了。准备好割麦子的镰刀,刀要在磨刀石上磨的快快的,要锋利,这样割麦子才省力,速度也快;要准备带下湖(我们这儿的田地称作湖)的水壶;要准备好扫场的大的新的扫帚,准备木锨叉子耙子&&,需要准备的东西是很多的。
  收麦子的时候到了,家家只要是能够干活的都上阵,这时候,在农村是见不到什么嫌人的,即使是孩子也能够给递个茶水,跑跑腿什么的。俗话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俗话还说,麦口麦口,即麦收是一道关口,那可是一点儿都不假。一家老少齐心协力度过收麦这个关口。带着充足的食物、水,步行来到麦地。认好趟(就是每个人割哪几行小麦),之后就埋头割起来。一把一把的麦子被割下来,之后捆成捆。该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机器的非常少,基本上还是人力和畜力。那时我们家有一头大黄牛,真是派上了用场。先说装车,麦地里成捆成捆的麦子排着队伍,平板车拉进地里头,按着一定的顺序,一捆一捆的麦子被码在车子上,注意,装车是需要技术的,麦垛可不能装歪了偏了,否则路上一个颠簸,三歪两不歪的,车子翻了麻烦就大了。
  我们家是有过翻车的不幸的。一路小心的拉到场上,在场边卸下来,接着去拉,拉麦子的辛苦活基本上都是我大哥二哥的。我和姐姐在场上忙活,因为麦子不码起来,场上放不下。麦垛的大小要看麦子的多少。先用一些麦捆打底子,然后一层一层往上码,等高了时,姐姐就爬上去码,我在下面递或扔。有时候时间来不及就放在场上,第二天再干。人往往都累得腰酸背疼,浑身真像散了架似的。麦收时最怕老天爷不给力,变脸下雨。白天还好说,就怕他半夜变脸。这时候睡的正熟的我们被警醒的大人急促的喊起来,睡梦中往场上跑去,迷迷荡荡地把麦捆码起来,这时候干活我只感觉是凭着下意识,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扔过去,脑子是稀里糊涂的,码好后苫上塑料布,拿绳子绑一下,防止被大风掀开,绳子下方最好系上石块保险一些。回到家不知睡多一会又会被大人叫醒,吃饭干活。若下雨就可以歇一歇了。记得有一回麦收时天一直很好,哥哥干得累极了竟然说,天怎么还不下雨?因为若下雨就能够让疲倦了的身体休息一下啊!
  这样还没有结束呢。得打麦子。再早,是把麦子一捆捆的解开,用叉子摊开在大场上,晒一晒,套上大黄牛,让它拉个大石磙子,人牵着在场上一圈一圈的压,压过之后,人们拿起叉子把麦子翻过来,晒一晒,再压那一面。起码得压三四遍。压好后,起场,用叉子挑起麦草颠一颠(方言是he的he的),目的是让里面的麦粒掉落下来。麦草一叉子一叉子挑到堆麦垛的地方,堆成麦草垛,这同样需要技术。麦草起完,把地上的麦粒麦糠堆起来,打扫干净,腾出地方,留扬(方言叫rang)麦子。扬麦子需要大风,没有风,麦糠和麦粒就分不开。现在即使没有一丝的风也不担心,人们早发明出来了机器,接上电,风就有了。用畜力打场太慢,后来人们就用机器了,按亩数算钱,不过摊场起场扬场的程序还是不能少。哪像现在,所有的事情一步解决,省时省力省l劳神。不过,用收割机割麦不如手工割的干净。毕竟社会在进步,这是好事情。
  现在想一想以前收麦子的过程,真是:怎一个辛苦了得!
看过经典散文收麦子的还看过:
本文已影响 人
[经典散文收麦子]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672人看了觉得好
702人看了觉得好
789人看了觉得好
【散文】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08-2308-2108-2208-2308-2308-1808-2308-2308-2308-2308-2308-16
查看: 1262|回复: 0
本人常年带领收割机收割小麦,如果有需要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可以与我联系,也可以加我微信详谈,微信号
收割机服务队
(144.69 KB, 下载次数: 4)
18:49 上传
(174.99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181.88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131.22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170.46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212.01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133.93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218.94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143.53 KB, 下载次数: 0)
18:49 上传
08-2208-2305-2708-1608-2308-2308-2308-2308-2308-23
08-2308-2308-2308-2208-2308-2308-2308-2307-2408-23
Copyright &
丰县论坛()版权所有
经营性ICP证:苏B2- 本站法律顾问:谢之然
Powered by1.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
2.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3.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
4.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度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马寅初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特别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近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改掉了这一习惯。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这种硬朗,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马本寅告诉笔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一百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已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相符合。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热水澡”指的是建国后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过程,马寅初泰然自若地应对,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B.有研究者评价马校长是“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他本人倡导的“北大之精神”相符合。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C.“为真理而生,难矣!”是对生活在特定时代的马寅初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马校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现在的北大精神仍需要“为真理而生”。D.文革之初,马寅初亲手将一百多万字的《农书》烧毁,是他对社会现实妥协的体现。E.作者截取了文革前后马校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介绍他的精神,正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小题2】根据文章分析马校长的人物形象。(6分)【小题3】文章中作者记述马校长时却写到了他对翦伯赞教授的批评,你对文章这样安排的看法是什么?(6分)【小题4】在北大原来大讲堂的东墙上,曾经写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是“集思广益”得到的北大精神。98年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题了八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寅初校长也谈到北大精神。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圣洁的文化殿堂。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对“北大精神”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10月阶段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 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4.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10月阶段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你首先必须弄清楚,这种资抖,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你要利用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证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这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研究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有没有后人窜入的或者更改的东西?如果这些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或数典忘祖,贸然引用,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这里就用得着考证。必须通过细致的考证才能弄清楚的东西,你不能怕费工夫。
在进行论证时,我服膺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哪一个人在进行工作时也离不开这两句话。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你对于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想法就是假设。哪里能一点想法都没有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呢?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受旧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箍,一点幻想力都没有,这绝对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果的。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日中心说。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大胆的假设。没有这个胆量,太阳恐怕还要绕地球运转若干年。没有大胆的假设,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能有什么进步呢?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做小心的求证。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夸大考证的作用,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这样的发现与哥白尼的日中心说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样,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选自《季羡林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考证”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证的过程就是弄清楚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可靠的过程,考证是做学问,特别是进行社会科举研究的必由之路。
B.我们使用某些字句时,要考证这些字句原来的样子及变动后的样子,弄清楚是否有人为添加或更改的情况。
C.考证能为一轮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加考证而贸然引用材料证明观点,这样的观点就成了无本之木,不能成立。
D.考证一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一颗新星的说法无疑夸大了考证的作用,因为考证的作用无法与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相比。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推许“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态度,并要求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课题研究中秉持这一原则。
B.大胆地假设要突破旧有看法或结论的束缚,提出以前没人提出或没人敢提出的假设,但“大胆”并不意味着可以胡思乱想。
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建立在细致观测基础之上的,这一大胆假设改变了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的状况,推动了学术进步。
D.对假设中与客观材料相违背或不太符合的部分,都应加以修正,而对已被客观材料证实的部分都应加以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设能够引导人们探讨和钻研,但它并不能直接作为结论。成为结论的假设都经过了检验,都经过了多次甚至数百次修正。
B.小心的求证的过程可以过滤掉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促成新的假设的产生,这一过程还考验着科学工作者的良心。
C.所提出的假设已被证明不能成立,还坚持己见,不惜歪曲材料,片面选取材料证实自己假设的科学性的人是学术骗子。
D.无论对学术领域里的小事还是大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人类正是在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8分)
3.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湖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逆&爱&&(佛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响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答。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第8期《山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后来日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其实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烈奔放起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形象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逆爱指违背常情、不合常理的爱,含贬义。小说的题目是“逆爱”,有人认为应改为“真爱”,你认为哪个更佳?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麦子收割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