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表中学才能培养出人才

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
想了很多,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是培养不出来,是人才不肯当人才。河沙都能成构筑建筑的材料。没人不是人才,只是人才没用用上正确的地方。
本人认为,没有旁的,真的就是教育系统的问题。本人现在正处在高三的阶段,对中国的高中教育可以说是有深刻的体会。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1.中国的教育体系最不重视的是“德智体美劳”里的“体”拿我高三的一天举个栗子,我早上6点40左右醒,赖床得赖几分钟吧?然后50左右起床,洗漱5分钟吃饭5分钟然后父亲送上学,7点25左右到校(家离学校不近)。上午5节课,一节40分钟,中午12点10分放,吃饭加午睡下午2点开始上课,上到5点15分,晚饭后6点第一节晚自习。第二节7点开始8点30结束,然后第三节一直到10点。回到家完成作业就是11点半了,我每晚要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一般1点左右才能真正上床睡觉(如果觉得我有拖延症,你打我呀~)。粗略计算一下,每天我坐在我那设计反人类,完全不符合人体生理学(当然也可能是我身材反人类)的椅子里扭来扭去(误)的时间至少10个小时,吓尿了…这么坐下去我担心老了会有尾椎问题。所以我下课的时候即使要接着刷题也会站起来站在桌前做题,所以常常被同桌嘲笑制杖而平均每周2.5节(一周2节然后下一周3节)的体育课,因为没有老师管或是有但管得不严,一种情况在男同学中间还比较少见,但女同学中间就很普遍。什么呢?就是不下楼上体育课,下了楼也是去食堂自习做作业。想一想,这个样子运动量怎么可能够?所以生病之类的也不少见。总而言之,大部分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每天的生活虽然有规律但一点也不健康。而教育系统对此置若罔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个教育系统的评价标准造成了这个现状,这个下面再谈。2.中国的教育是一种Ctrl+C/V(复制/粘贴)这一点先从我和澳大利亚RMIT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来我们市进行招生宣传的时候我和面试官聊天对话讲起吧。面试官是一个微胖的亚裔女子,我们聊了很多,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讲的一个故事。他们这个招生宣传团队不止在我们市停留,而是在中国做一个巡回式的宣传,到我这里之前去了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大学生有很多来了解设计专业的,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用她的原话说:“我看第一份很不错,但一分一分地看觉得都很相似。”是不是作弊呢?其实不是,问了几个学生,原来是他们的老师说只有按照某个套路来否则难以通过。听了这个故事我哭笑不得,虽然我自己也在为出国留学做打算,对国内大学一贯的低学术自由状态已经习以为常,但还是唏嘘不已。大学是这样的,高中就更是完全的spongefeedding填鸭式的教育了。高中我就不菊什么例子了大家都明白。我的班主任说,我们知道这样把东西塞给你们不好,但高考要考。所以还是系统制度的问题。3.中国的教育问题就出在高考等一系列的考试或考察的价值判断上很多人说,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最公平的办法。我不能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说这句话的人站在的是“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他或她没有考虑那剩下的“小部分人”的感受。这系统对小部分人不公平,但对大多数人公平,所以说“最公平”到一点没错。不过我们还是要客观的面对教育的巨大缺陷。就从功利性的角度上看,中国这样高压力高强度的教育,究竟教出了多少大师?屈指可数。为什么?应该高考。高考考的是什么?能力?想法?都不是。高考考的就是你能不能摸清出题人的意图,能不能做对那加起来不超过100题的理综,两小时的数学的题。这些东西能不能看出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当然是可以的,但绝不能作为能力的指标。更何况这样的考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就是一种死板和墨守陈规的思想。试想在一个划定了范围的世界里学习,却被要求要冲破桎梏,恐怕只有真正的天才能勉强做到了。所以高考往往筛掉了大部分人才,留下了一群机器人和少得可怜的真天才。韩愈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中国也一样,本来人才济济,只是大都被扔到广大群众之中去了而已。
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私以为原因有这样几点:1.从需求方面看,中国高速发展形成的庞大经济体量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未完成的现实决定了,一直以来中国更需要的是建设者而不是建构者。这种需要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模式化、工具化的培养思路,认为一个学生只要具备了ABCD项能力就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至于人格、品德、修养等难以量化、短期内难以培养、更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东西则“无可奈何”却“理所应当”地被轻视了,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助长着“重理工轻人文”的风气。2.从供给方面看,相较于民国及以前的时期,中国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面不进反退。应试教育的统一标准让绝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教育产业化拉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却又忽视了大学无法保证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社会也无法消化如此大量且严重同质化的劳动力的实际。当硕士生、博士生都在为找工作挤破头的时候,所谓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主要矛盾了。3.从体制方面看,中国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干预,使得大陆地区的学术总是在政治后面亦步亦趋,甚至失去批判精神沦为政治的附庸。先天残疾加上后天营养不良,长不大飞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环境像西方一样引入市场竞争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难以实现的,作为教育部大学的各地方分校几乎也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所幸现在有一些大学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资源和自主权,借鉴先进经验重启原来的精英培养和素质教育。如果现在教育的后果会在几十年后显现,那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正是任重而道远,且行且珍惜。
中国政府培养人才的一贯思路是你如果有成就,那好,我把教育经费都给你,不然对不起,你连生活来源都紧张,研究你妹啊!中国政府始终不明白一个道理,在当今信息化,科学体系已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即使是花费毕生精力研究,也很难出现世界级的突破。有一些有科学研究水平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离开自己热爱的科学领域,可以说很可惜。试想,一个有科学追求的人,能够在科学世界里遨游探索,而不是认为科学世界是枯燥的人研究科学,恐怕更能有成就。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如果坚持科学梦想,却没房没车,生活都如此拮据,家人的一致反对,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成就,对它们来说可能最终只能放弃。他们成功了,国家说是国家培养的,失败了自己承担,他们只能另谋出路。有人可能会觉得,要是国家培养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有任何突破怎么办?问的好:科学的投入和产出不一定会成正比,但是想依靠极低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几乎不可能。爱好科学的知识分子,如果为了研究科学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那么就算有成就也是莫大的悲哀。培养1000个科学有志青年,最后只能出10个或者一个科学大师,也是值得的。可惜国家领导层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 -----------------------------------------------------培养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可能会成百上千个科学家的背后付出。我们国家喜欢现成,也就是说只要这一个杰出的,其他的我不愿意花这个钱养成百上千的一般科学家,我觉得没用。科学突破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利主义是不能成功的。当最高层开始明白,钱学森这样杰出人才不能大量引进,而最根本的还要打铁自身硬才行。如果科学研究的体制在这,人才越汇集越多,也会吸引到其他国家的杰出人才,这就是马太效应。科学不能讲究一蹴而就,好像我白日做梦,平白无故的就多了个爱因斯坦一样。但是,很遗憾,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后,她的各方面待遇经费上去了,其他人呢?其他人依然是要啥没啥,屠先生自己说成功是团队的协作,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功劳。但对不起,最高层只看到你屠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所以你的要求再高,OK,没问题。而且,高层认为屠先生过于谦虚,其实屠先生不是谦虚,说的是实话。那些背后的英雄们呢,对不起,哪凉快哪歇着去,除非你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内,否则滚粗。国家从来没想过,如果给这些背后科学家足够支持,我相信他们会出现像屠先生那样登顶世界高峰的人,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如果你认为国家不重视人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国家特别重视人才,人才的定义就是你是权威或者被权威认可。所以,钱先生问的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不是不重视人才。两个中国出类拔萃,顶级聪明的人,其实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主要是体制问题吧。中国的学生,人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没有用的东西上。比如,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思修类课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知识分子,不能专心搞学术。国外的教授经常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但是中国大学很少看见。老师想要搞学术,课题,就要学会跟政府机构沟通。
人才很多种,看你说哪样
摘自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在熊培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许多人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其二,虽有思想,却缺少公共空间。即所谓“传播真理难于发现真理”。
前者,不能独立思考者,虽以思想为业,多因不能行使自己的大脑主权而失去创造力。结果只能是抄袭成风,人云亦云汗牛充栋。
至于后者,当归咎于当下半封闭、半垄断的文化与信息传播体制。
国家的崛起,必先取决于国民的崛起。任何致力于焕发本民族创造力的政府,理应不遗余力地促进各个领域杰出头脑的崛起,不断发现社会、培育社会,激发社会创造力。而社会解放,即意味着社会努力从国家体制中尽力抽身,也意味着在自强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借此完成人之上升与社会之上升。
年轻人不要乱想,好好念书,人才多的是呢,不是在闷声发大财,要么就是你没发现,别瞎jb操心。
钱学森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当时在美国也属于草创设计期,并没有成熟的产品,跟德国的火箭技术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德国人到了美国,很快就变成了火箭的主力科研人士。回国搞的是导弹,这是一件跨界了。中国的导弹技术都是苏联教的,钱学森并没有带回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就算有,关了5年在1955年的时候也没啥用了。钱学森1955年从美国回国,而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则是在1957年底升空,在此之前,美国根本就没有重视过航天技术。因此,钱学森当然不可能带回美国还没有的技术。导弹的制造,是需要解决一系列工艺性的问题的,是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团结协作搞出来的。钱学森的空气动力学重要不重要呢?当然也重要。但是具体的各个零件,组合,都是需要大量的科学家的,事实都是苏联一手教出来的。钱学森最大的贡献是作为老师带出了一批科研的队伍。钱学森之所以当这个科技上的领导,其原因无非就是他有一个美国大学毕业的牌牌,就这么回事。人家一想,嗯,美国大学的牌牌,够硬实,因此就服气,就那么回事。改革开放前的宣传方向是对头的,因此从来不大规模宣传科学家,而是宣传工人农民战士。而且,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对什么的迷信?对专家的迷信。中国强调的就是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每一个人都象螺丝钉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都是几千人在一起跳啊庆祝,并没有特别突出哪个科学家。应当想办法将十三亿人的头脑中的能量都开发出来,而不是培养一个两个“星”。我以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弱势群体是不弱势的,那就是要通过广泛宣传让他们知道,那些个“星”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可神秘的,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生命的能量。现在还宣传钱学森非常不合适,在旧中国人才少,一个海归算是不错的人才了。现在国内的培养已经不差了,中国人在国外很难进入到真正的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拿着海归的牌子忽悠人才是最麻烦的。德国,俄罗斯,日本,都是靠国内的科研团队,没有靠海归的。 知识分子们就喜欢努力通过各种神秘宣传来吓唬老百姓,由此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这种吓唬的结果,就是使得老百姓们真的从心窝里认识到(当然是错误地认识到):“哦,原来某些事情我们是干不了的,是非常聪明的天才才能够干的。”因此就去疯狂地追各种星,追来追去追成了一个奴才相。吹嘘什么大师,杰出人才,都是非常容易破坏科研氛围的。基层的些个工人,就没有积极性,因为,自己只是陪衬,什么好处都是那些个笨蛋博士硕士的,因此大家之间的矛盾非常大,磨擦也就越来越多了。“人才政策”这个词在毛泽东时代几乎是没有的,毛泽东时代强调的就是人人是英雄,每个人都应当干劲冲天,大家齐心合力,争做革命的螺丝钉,反对成名成家。效果怎么样呢?卫星上天了,军舰下海了,坦克飞机大炮导弹核弹都制造出来了,这就是破除迷信的结果。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4年制能培养出人才?_网易新闻
4年制能培养出人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4年制能培养出人才?)
●4年制能培养出人才?
北京市今年将在部分学校,试点高中4年制。这种模式犹如自然人换个马甲,内在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何况改4年学制,目的就是向全市选拔优秀学生,换取高考好成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失去教育公平和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望三思。
——孔庆忠
海霞回信:供教育部门参考。
●悼念陈忠实挽联
不写自传,不写自序,白鹿原终成绝响;为人以忠,做事以实,陈先生一路走好。——宏谟治世
●被骗老人也须反省
晨报载,41岁女子杨某,微信结识68岁董某,以借钱名义诈骗董某26万余元。为啥让人家骗啦?自己不该好好想想吗?——李文彬
海霞回信: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网友不知根知底,岂能轻易相信?今后还是谨慎为好。
●感谢好心人找到老爸
4月30日中午,带90岁的老爸到植物园游玩,一转眼找不到人了。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查看了监控。从香山331路公交车队开始寻找……最终因老爸问路被人送到派出所。感谢公交车队的支持和帮助。
——罗先生
海霞回信:在感谢好心人的同时,今后自己还要再细心些,带高龄老人出门,要加倍看护。
●京剧进校园 最好的纪念
作为政协委员,梅葆玖先生多次呼吁“京剧进校园”。他的呼吁太好了,我认为,大力倡导京剧进校园是对梅先生的最好纪念!——何杲
海霞回信:现在很多小学都开有京剧课,目的就是传承国粹文化。
●好雨知时节 飘絮大减
天地温情,春雨泽润。碧树尽洗,京城一新!
——手机尾号2728读者
海霞回信:这场雨下得比较透,让飘荡的杨絮大大减少。好雨!
●吸毒男拒捕 惩
晨报昨天刊登《吸毒男拒捕驾车撞伤辅警》,此人真是太猖狂了!本身吸毒就不对,还抗拒法律,更是明知故犯,罪上加罪。对这种屡教不改的吸毒者,必须严惩!
——手机尾号9769读者
海霞回信:沾上毒瘾如恶魔,奉劝大家远离毒品,关爱家人。
●为护士不带手机叫好
前天我带小孙子去打防疫针,看到一位护士一边操作一边翻看手机,我直肝颤。为绍兴某医院护士自发“上班不带手机”叫好!——杨炳恒
海霞回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倡议。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如果中考分数重点不到一点,普通又不想读。怎么办?_百度知道我校代表与百所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共同探讨人才录取培养模式
举行2012年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全国184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代表参加“天津大学2012年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 朱宝琳/ 摄本站讯(记者 刘思思)10月28日,应天津大学邀请,来自全国184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代表近240人在天津大学1895建筑创意大厦10层报告厅参加了我校举行的“2012年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与我校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天津大学副校长余建星出席论坛并就我校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了主题发言,教务处副处长李振宇就我校本科招生及人才选拨工作进行了汇报。论坛由教务处处长张凤宝主持。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会见来津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学校长时讲话 宋雪峰/摄天津大学副校长余建星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朱宝琳/ 摄27日晚,天津大学李家俊在启元大酒店五层会见了来津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学校长,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和深入的交流。28日的论坛上,余建星首先简要介绍了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情况,并就我校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标准和具体举措等方面的研究、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多年来,天津大学一直致力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在参考国外工程专业认证机构的标准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提出了我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终身具有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创造力、实践力和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目前,天津大学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学生身心素质、品德素质、能力和知识4个维度、26个要素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四系统一平台”的综合改革措施,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卓越人才培养标准。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各类赛事中屡获大奖;学校毕业生供需比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一次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多年名列前茅,我校毕业生的素质与水平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认可。200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工程教育改革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在天津大学启动,天津大学的21个专业进入“卓越计划”,位列全国高校第二。在人才选拔和招生录取改革方面,近年来,天津大学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模式。论坛中,李振宇从招生规模、招生类型、生源质量、招生宣传、自主招生改革等方面介绍了我校近年来本科招生及人才选拨工作情况。我校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近10年来招生规模稳定保持在人/年。在生源质量方面,我校连续5年在全国20个省市录取分数比去年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在自主招生方面,由我校牵头发起的“卓越联盟”以追求卓越、共享资源的合作理念,联盟成员之间不仅在自主招生中组织联考,更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国际交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密切的协同创新。记者从论坛中获悉,在2013年自主招生改革方面,天津大学将着力建立人才选拨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同时,探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联动机制。此外,2013年的自主招生笔试环节,考试科目、时长、考核内容等将有重大调整,具体考试方案将于2012年11月下旬正式发布。论坛结束后,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校长万金陵向记者表示,天津大学在工科方面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独到且合理的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辽宁省朝阳第二高中校长李文龙认为,天津大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对中学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自主招生改革方面,河北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表示,调整笔试环节的考核方式将有利于更多学有所长和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在选拨中脱颖而出,这对于自主招生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耶鲁大学校徽上书写着“光明与真知”几个字。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的教育面,而非狭窄的、职业性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具备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
  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大学要“以人为本”。北大原校长许智宏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1869年至1909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威廉?艾略特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它们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最先是1914年由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时提出。前任校长顾秉林在2003年任职致词中正式提出清华精神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领袖一词,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领域的精英,尽管它包含了这一群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领袖意味着在各行各业里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需要有坚定执着的信仰和理想,博大深邃的思想和想象力,在面对复杂问题而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迅速地指明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凭借巨大的感召力激励带领一批追随者,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目标努力前进,不断攀升一个又一个人生和社会的高峰,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为国家、民族、世界乃至人类作出新的贡献。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政界、学界、商界、艺术界乃至一切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引起巨大关注的领袖人物。
  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也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综观培养出大量领袖人物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东京大学等,几乎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才培养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