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恐友邦惊诧诧好句赏析

谈谈确定论文选题的一些问题|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大全网
学生注册教师注册
您已经阅读并同意
您已经阅读并同意
云批改不会收取老师任何费用
请输入你的邮箱地址
云批改不会收取老师任何费用
谈谈确定论文选题的一些问题
文章作者 :
发布时间: 15:51:43
自贡角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3期)第l8 谈谈确定论文的一些问题[ ] · 冯志纯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论文选题的标准、原则。&&&&&&&&指出作为学术论文要有学术价值,要有新意,要有科学性、争鸣性、超前性、系统性,要大小适中。&&&&&&&&同时指出,确定选题有方法的问题,但本质上讲是个能力的问题。&&&&&&&&选题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同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探索精神、求异思维能力和阅历深浅程度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论文选题标准原则能力中围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5 一、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确定论文的选题,是写作论文的第一步工作。&&&&&&&&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如果选题得当,提起笔来,文墨酣畅,势如破竹;如果选题不恰当,着眼点不对,则往往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时会犹如《水浒》里三打祝家庄石秀走进了盘陀路,任你左弯右拐也出不来。&&&&&&&&’从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来看,选题是前提,其他的环节诸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思考、提炼主题、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等,都产生于确定选题之后。&&&&&&&&确定选题,既是写作的开端,又是论文写作质量高低乃至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如何确定论文选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二、论文选题的标准、原则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要有新意,要大小适中。&&&&&&&&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论文区别于一般文章的特殊标志,论文没有学术性,也就不成其为论文了。&&&&&&&&所以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论文的根本属性,也是学术论文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论文的学术价值具体表现在:科学性、创新性、争鸣性、超前性和系统性。&&&&&&&&所谓科学性,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来说,论文要有科学价值,要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要有社会价值。&&&&&&&&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呢?清代的顾炎武曾说:“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抄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三国时的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古人也十分重视文章的社会价值。&&&&&&&&我们现在的标准则是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战略总目标。&&&&&&&&这个“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直接的(如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来写的)或间接的,有的是现实意义很突出,有的是历史意义很鲜明,但不论怎样,都要有利于这个总目标。&&&&&&&&这是选题的首要标准,也是大方向。&&&&&&&&所谓创新性,就是指学术科研成果要创新,要给人以新知、新见、新的启迪。&&&&&&&&创新性不仅指像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在理论或实践上的新突破、重大发现或发明,它还包括从新的角度提出某一问题,或在教学、科研中有新的方法的运用等等。&&&&&&&&其实,创新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是能够做到创新,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下面我想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当然与他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分不开。&&&&&&&&但牛顿如果不是对这个问题已经深思熟虑(在此之前,他已研究了开普勒提出的行星三大定律),如果他不是个有心人,他就决不可能从苹果下坠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到启发,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也许离我们太遥远了,下面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我校曾凡英老师在1988年的时候,写了篇《“约法三章”与“法三章”》的文章,他根据有关史料指出,大家平时2l
所理解的“约法三章”实际应为“法三章”。&&&&&&&&他在文章里指出,刘邦人关后,利用老百姓不满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情绪,为使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局势尽快安定下来,也为了笼络人心,使自己能得到秦地老百姓的拥护,顺利称王关中,他便与老百姓相约,共同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史记》里所说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刘邦同时宣布:除了这三条简单易行的法律外,秦朝法律一律废除。&&&&&&&&曾凡英老师的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他对“约法三章”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约”是订立(条款),相互遵守;“法三章”指三条简单的条款。&&&&&&&&文章纠正了通行的说法,而且言之成理。&&&&&&&&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我校学报1988年第2期上。&&&&&&&&下面我想再结合我的几篇文章谈一点体会。&&&&&&&&我发表的最早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谈谈给词归类的一些问题》(发表在张寿康先生主编的《语文知识丛刊11981年第2辑上,有一万多字),还有一篇是《“词类”和“词性”不能混淆>(发表在在《中国语文通讯11981年第4期上)。&&&&&&&&在现代汉语里,“词类”和“词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是对全体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结果;“词性”则是给个别的、具体的词进行归类的结果。&&&&&&&&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一类,这是词类;就某一个具体的词来说,它归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例如,我们可以说“学校”这个词的词性是名词,或者说“学校”属于名词类,但不能说“学校”的词类是名词。&&&&&&&&因为“词类”或某一类词是个大概念,而某一类词里的每一个具体的、个别的词是从属于这个大概念的,有从属关系的大小概念不能并列,所以把“词类”和“词性”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是不对的。&&&&&&&&可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的《语法修辞>和北京师范学院刘世儒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义》(这两本书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把“词类”和“词性”这两个概念都混淆起来了。&&&&&&&&《语法修辞》第14页上有道题是“指出下面这些词的词类”;《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第18页上也有一道题是“在括弧内注明下列各词的词类性质”。&&&&&&&&显然,前一本书里的“词类”和后一本书里的“词类性质”都应改为“词性”才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影响极大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把“词性”和“词类性质”、“词的特点”混淆起来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词性”的解释是:“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如‘一把锯’的‘锯’可以跟数量词结合,是名词,‘锯木头’的‘锯’可以带宾语,是动词o"(31可是“词的特点”一般是指“指词在语法功能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它主要包括:词的组合能力、词的造句功能(即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能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词的形态变化(如能不能重叠,能按什么方式重叠,重叠以后表示什么附加意义等)”。&&&&&&&&【4 ‘词的语法特点”是划分词类(或说“给词归类”)的标准、依据,但不能说“词性”就是“词的特点”。&&&&&&&&至于《谈谈给词归类的一些问题》一文,我则是根据语言界在划分词类方面的很多争论性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划分词类的方法,对有些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文章有一万多字,但还是全文发表了。&&&&&&&&我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大概就是因为有一些新意吧。&&&&&&&&下而我再结合我校学报的文章谈一下创新的问题。&&&&&&&&为了创新,为了办出师专学报的特色,为了体现自贡的特色,我们注意在师范性和地方性上作了一些努力。&&&&&&&&师范性是师专学报的本质属性之一,师范性是师专学报的本质属性之一,探讨教育理论,总结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研究中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宗旨,也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为加强师专教育研究,探索师专办学规律,我校学报在1990年和1992年曾出过两期“高教研究专辑”,其中很多文章对师专教育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概括出了师专教育发展中若干带规律性的重要问题,其中有的文章在大量调查取样的基础上,研究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研究了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并论证了师专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又讨论拟定并在学报上发表了五个专业的“师专生培养规格及其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师专人才培养的规格,以便实现师专培养目标,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探索出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的途径。&&&&&&&&这两期“高教研究专辑”上的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新”,真正体现了师范性的特色。&&&&&&&&正因为“新”,这两期学报上的文章全部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入了篇目索引。&&&&&&&&1992年的“高教研究专辑”出刊以后,很快受到了省教委和很多兄弟院校的关注,纷纷前来索要学报。&&&&&&&&这些富有新意的论文,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无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因为吴玉章是自贡荣县人,我校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成立了吴玉章研究室,开展了对吴老的专题研究。&&&&&&&&我们学报也开辟了“吴玉章研究”的专栏,不定期地刊登有关吴玉章研究的论文,既推动了这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体现了我校学报地方性的这个特色。&&&&&&&&争鸣和探索是新兴学科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任何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只有靠科学群体对其论点、论据进行充分的论争,才能使学术22
理论和学术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否则就没有学术价值。&&&&&&&&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学报努力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开展学术争鸣。&&&&&&&&为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我们注意发表具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的积极参与学术界热点、难点问题的争鸣。&&&&&&&&例如,有关孔子的评价、对古文和一些现代文的赏析,以及对语言界的一些问题,往往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意见。&&&&&&&&我们学报注意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在争鸣中支持一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学术论文的发表。&&&&&&&&这样既繁荣了学术研究,又使一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利于学术梯队的形成。&&&&&&&&关于系统性。&&&&&&&&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写文章之前、确定选题的时候,我们当然应对所写事物或对有关问题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考察、研究、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对有关事物或问题提出你的有价值的见解。&&&&&&&&就学报而言,为了办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学报开辟了“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系列介绍”等固定栏目,以便充分向外界宣传介绍学校的各方面情况。&&&&&&&&一个学校的学报是向外界打开的一个窗口,是宣传介绍学校的一个重要阵地。&&&&&&&&为了配合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让外界对我校有更多的了解,为了迎接国家教委、省教委的评估、检查,自1988 年起,我们利用学报封二、封三,先后系统介绍了我校数学系、中文系、政史系、英语系、化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以及全方位介绍我校各方面情况的“我校概貌”、“学校总的平面规划”、“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教学情况简介”、“校风建设简介”、“专业情况简介”、“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简介”、“图书馆简介”和“加强党的建设简介”等一系列文章。&&&&&&&&这些系列介绍,使外界对我们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对我们学校的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学校的知名度。&&&&&&&&选题大小宽窄要适中。&&&&&&&&论文题目的大小宽窄要适合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要适合自己的驾驭能力。&&&&&&&&大题目可以做大文章,气势大、影响大,大有大的好处。&&&&&&&&毛泽东的文章许多都是大题目,大气磅礴,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影响极大。&&&&&&&&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等,翻开毛泽东选集,这样的大文章比比皆是。&&&&&&&&但是大题目也有大题目的难处。&&&&&&&&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题目太大,我们把握不住,就容易落空,不实在,或者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以致流于我们常说的论文写作中的多发病、常见病:那就是“大而空”、“大二全”、“大二平”、“大二淡”。&&&&&&&&我在学报编辑工作中接触到这类的文章也不少。&&&&&&&&例如“论素质教育”这种题目,如果由李岚清或由教育部长陈至立来写,可能还比较合适;如果由一般的中学教师来写,可能就太大了。&&&&&&&&因为“素质”涵盖的内容太广、太丰富了。&&&&&&&&可以是身体素质方面的,可以是道德品质方面的,可以是智力、能力方面的,还可以是心理方面的等等。&&&&&&&&而就其中的能力方面来说,仅就中文专业的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来看,就又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能力: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评析能力流利书写能力f处理教材能力l确定教法能力I组织课堂教学能力l机智应变能力r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和反馈信息能力审美教育能力设计练习能力教育管理能力(蓥薯霎凳能力一般能力自学、探索能力社交、管理能力意志调节能力情感、审美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实际上,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能力,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写一篇大文章。&&&&&&&&由此可见,论素质教育这种题目,我们一般教师来写,往往是不容易写好的。&&&&&&&&作为一般教师,则可以选用小一些的题目,例如“语文课中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X X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点体会”等等。&&&&&&&&也就是只从某一方面来谈素质教育的培养,或者是只谈素质教育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因为若要全面地来论述素质教育,我们一般教师往往会力不从心。&&&&&&&&有些人喜欢小题目,小题目有小题目的好处。&&&&&&&&小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一粒米看大干世界,从具体到抽象。&&&&&&&&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也是我们常用的手法。&&&&&&&&下面我想结合我的一篇文章来谈谈如何以小见大的问题。&&&&&&&&有一次我在《语文知识》上看到一篇很短的文章,题目是《关于一个复句分析的质疑》。&&&&&&&&文章对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的一个复句的层次分析提出了质疑。&&&&&&&&这个复句是这样的: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这篇短文的作者对这个句子的分析是正确的,但他在文中顺便又说了一句:“‘但’这个关联词语,在这里并不表示转折关系,算赘词,可以删去(可能是鲁迅的笔误)。&&&&&&&&”一般的语法书也都认为“虽然”“尽管”可以同“但是”“还是”“仍然”相搭配,“即使”是不能同“但是”“还是”一类词相搭配的。&&&&&&&&中学语文课本中也认为“即使他跟我说了,我还是不大相信”这个句子也是病句,要求学生给予改正。&&&&&&&&但在我的印象中,“即使??但??”、“即使??还是(仍然??)”这类句子在语言运用中并不少见。&&&&&&&&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如《鲁迅全集》第4、5卷,《周恩来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汉语知识》《现代汉语八百词>,初中语文课本l一6册,高中语文课本l—6册等),找出了几百个这种类型的句式。&&&&&&&&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友邦惊诧”论》中有一个句子是:。&&&&&&&&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吧,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是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很显然,句中的“但”决不是“赘词’,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鲁迅先生的又一次“笔误”。&&&&&&&&。&&&&&&&&语言界有句老话叫“例不十,法不立”,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大量的例证,没有大量的语言事实作为依据,有关的语言法则、语言规律也难以成立。&&&&&&&&既然在这些名家的文章中找到了几百个类似“即使??但是??”的句子,于是我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语言理论也应该接受语言实践的检验。&&&&&&&&真理来源于实践,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实践,现代汉语又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既然“即使??但是(还是)??”这种句式在语言实践中、在许多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被广泛地运用着,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它的合法性,而不应该否认它。&&&&&&&&在这个基础上,我写了《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这篇文章,共有一万多字,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那篇短文引出论题:“即使??但(还是)??”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有特殊的表意作用的句式;第二部分列举了大量的例句,并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言理论来源于语言实践,提出不应该再把“即使??但??”这类句子判定为病句,而应该承认它的合法性,给它以合法的地位;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并论述了这种句式的特点和特殊的表意作用,并给这种句式命名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第四部分则就“尽管”和“即使”“不管”等容易混淆的连词进行了辨析。&&&&&&&&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语言界的核心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上。&&&&&&&&文章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另外有篇论文《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引发我写这篇论文的也只是缘于一个句子“屋子里坐着三个人”。&&&&&&&&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正式发表了,《提要》对5O年代全国语言学家们讨论拟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暂拟系统》中把“屋子里坐着三个人”是作为无主句来分析的,而《提要》则把它当作主谓句了,但《提要》把“在屋子里坐着三个人”一类句子仍然处理为非主谓句的。&&&&&&&&我由此联想到与“屋子里坐着三个人”有点类似的句子。&&&&&&&&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并不少见:朱自清的《威尼斯》一文中有个句子是:“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9 9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中有个句子:“沿墙是一列书架。&&&&&&&&”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中有个句子:“沿着河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上面这些句子前面都有一个介宾短语,其中好多句子都是判断句,而作为判断句,句首的这些介宾短语理应是24
被判断、被陈述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应充当主语。&&&&&&&&这些句子句首的介宾短语中,介词往往可以去掉,而去掉介词后,它们同“屋子里坐着三个人”在结构上就几乎完全相同了。&&&&&&&&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认为首先应当研究一下介名短语里哪是主要成分,是那个介词啊,还是那个名词?无疑是那个名词??有些有名词变格的语言,有的格前边不能有介词,有的格前边必须有介词,有的格前边可以有介词也可以没有介词,可见介词的有无不足以把后边的名词区别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成分。&&&&&&&&”b 既然《提要》把“屋子里坐着三个人”处理为主渭句,那么“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也就应该看作为主谓句,又因为吕叔湘先生说“介词的有无不足以把后面的名词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成分”,所以加了~个介词“在”以后,句首的介宾短语当然也应该处理为主语。&&&&&&&&我这篇论文也有一万多字,发表以后也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关注,有些关于语法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中曾大段大段地引用了我文章中的话。&&&&&&&&后来在由我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也简要地介绍了这一观点。&&&&&&&&我举这两篇文章作为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也不要忽略了一些小文章,因为有时它可以触发我们的灵感,我们也有可能因此写出有影响、有分量的文章来。&&&&&&&&当然,我说的选题的题目要小,是指最好选一些具体、实在的、适合自己的题目,而不是要大家去选那些鸡毛蒜皮、无足轻重、没有价值的小题目。&&&&&&&&题目大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全靠我们自己来把握。&&&&&&&&对我们一般老师来说,还是应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选大小适中的题目为好。&&&&&&&&所谓“适中”,用哲学的语言来讲,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度”,也就是所选题目的深度、广度、难度应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应是通过自己努力所能够写好的。&&&&&&&&一句话,那就是选题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三、关于选题的能力确定选题,有方法的问题,但从本质上讲是个能力问题。&&&&&&&&选题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基础,是论文写作能力的前提。&&&&&&&&这种能力同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探索精神、求异思维能力和阅历深浅程度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要在学习、进修、写作和总结中提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有人曾经问一位科学家:“你的一些选题究竟是怎样发现的?”科学家回答说:“是偶然发现的。&&&&&&&&”其实,这个“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长期积累,才能偶然得之。&&&&&&&&这个长期积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学术素质,一种学术修养。&&&&&&&&相信我们在座的青年教师们,通过自己的进修学习和写作实践,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一定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以上所说的关于选题问题的几个方面内容,也只是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附注:[1)这原是为我校青年教师所作的一个讲座,现整理出来供青年老师们参考。&&&&&&&&[2)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语法修辞》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73年初版;刘世儒:《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第侣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20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4)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下册),第16—17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5)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第542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增订第1版。&&&&&&&&
Copyright(c)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批改统计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题。 && &&&&&&&&&&&&&&&&&&&&&&&&&&&&&&&&&环保与和平 & &&&&&&&&&&&&&&&&&&&&&&&&&&&&&&&&&&&&&&&&&&&&&&&&&&李新烽 && 200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破天荒地授予肯尼亚的环保主义者马塔伊博士,表彰她发动“绿带运动”,动员广大的贫穷妇女姐妹在非洲大陆种植了3000万棵树苗,在可持续发展与和平方面做出历史性贡献。消息传出,招致国际上一些人士的批评与质疑,他们担心如此扩展“和平”的含义,将会淡化这个奖项应有的意义。 && 和平与自然环境及环境资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想来,二者确有联系。“和平”不但是指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而且包含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担忧,健康植物正在遭受着外来物种的侵袭和污染,面临不断被同化与异化的危险,其物种的纯洁性和生命力正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动物正在进行着“当代进化”:体积越来越小,寿命越来越短,种类越来越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行为,对大自然的征服活动,正在改变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威胁着动植物的前途命运。 && 坦桑尼亚北部的曼亚纳湖是著名的火烈鸟生息地和聚居区。火烈鸟飞翔形成的自然奇观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醉如痴。遗憾的是,今年6月以来,曼亚纳湖的火烈鸟成群地死亡,且死因不明。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向曼亚纳湖排放的大量生活垃圾以及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污染,改变了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火烈鸟的集体死亡。 && 伴随着珍奇动物的相继“销声”与稀有物种的不断“匿迹”,人类也在品尝着“战天斗地”带来的苦果。频率越来越高的台风登陆,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不期光临,人类比过去更多地见证了“赤日炎炎似火烧”与“洪水滔滔如席卷”两者同时并存的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人类对大自然的“有意”改造,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回报。实践告诉人们,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中国古人言:“礼之用,和为贵。”人类对大自然也应以礼相待,以和为贵。 && 战争是人类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引发战争的不少矛盾就是围绕自然资源而展开的。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和利益集团为了争夺自然资源、霸占自然资源而大打出手的事例屡见不鲜。古人有为“水”而战的,而今人更有为“油”而争的。自然资源因人类的破坏而日益贫乏和短缺,人类接着又为了掠夺和抢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而发动战争。如此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后果难以设想。由是观之,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就是“防患于未然”,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冲突的发生,就是对人类和平的重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塔伊和她的姐妹们播种的不只是绿色,而且是“和平”! && 同居于一个地球,所有野生动植物皆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动植物和平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体现出人类的觉悟与智慧、宽容与博爱。诺贝尔和平奖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扩展,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与重视。倡导人类与动植物和睦为邻与彼此相依,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选摘自《人民日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如醉如痴 ( )
&& 销声匿迹 ( )
&&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 3.通读全文,请回答:设立诺贝尔和平奖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2004年却颁发给了环保主义者马塔伊博士? && 4.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活动给动植物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5.根据第五段,说说人类在“有意”改造自然的同时得到了那些无情的回报?&&
&& 6.读了本文,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你打算怎么做?
  阅读下边一篇短文,回答问题。
  生病之后,我辍学在家,身体上的病痛固然难以忍受,而更让人难以面对的是那种有若被众人遗弃的感觉。我比父母更早了解自己的病已经“无药可救”,只可怜天下父母心犹自在那里做无谓的挣扎,我只是无可无不可地赶着一场又一场与医生的“约会”。忘记是哪一天,父亲走到我房里,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乖,你不要怕,爸爸会养你一辈子,等你长大了,爸爸会为你招一个女婿!”那一刹那,我突然明白父母所受的惊吓与慌乱甚于我,其中还掺杂负疚的成分。
  我第一次结结实实地面对自己,父亲给我的刺激竟然成了突破困境的契机。踊能脱困于茧,自有一番天地供它翩翩。
  就这样,我为自己走出了一条路。1978年,第7届十大杰出女青年选拔时,一位曾经得过此奖的朋友立意要推荐我,我却执意不肯。因此,尽管朋友把我的推荐书寄了过去,无论如何我也不肯送上资料,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原本我们是瞒着父亲的,终究还是不小心漏了口风,父亲起始大惊,虽然没有责怪我,却明显地看出他的失望。
  没想到两年后,第8届十大杰出女青年开始选拔时,我突然收到选拔会寄来的一封公函,大意是说,上届有人推荐我,但我未曾寄资料,而他们仍为我保留候选人资格,希望我尽快补送……这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开始正视这件事,莫非冥冥中自有上帝的“旨意”?再加上父亲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殷殷期盼,若能得奖,对老父也是一种安慰。
  我和妹妹把所有的作品合力整理出来,父亲以他多年案牍的经验,亲自教导我——分类、贴上标签、编排索引,整整装满一大纸箱。他甚至担心邮递失误,坚持亲自将资料送至选拔会。社区山路难行,箱子既重且大,无法背也无法提供有捧在手上,而父亲已年届七十,但他一点也不以为苦,喜滋滋地说:“为女儿服务,是爸爸的光荣!”
  名单揭晓后,父亲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四个字形容,一大清早就跑到台北买报纸,他对报贩子说:“你把所有的报纸,每种都给我一份!”
  这以后,我又陆陆续续得了一些奖。每次,他都把报道我的新闻看了又看,把我得奖的照片压在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举凡向他道贺的亲朋好友,他都要滔滔不绝地复述一遍我的“奋斗史”及得奖经过。
  糟糕的是得奖后遗症。在往后的十年间,父亲不论是到邮局寄信,商店买东西,或是到户政单位办事,回来后一定会对母亲津津乐道:“人家都说,我的女儿好了不起哟!”
  更糟糕的是父亲几乎患了“得奖征候群”,某某大学颁给别人一个荣誉博士,父亲竟会酸溜溜地说:“我女儿比他更有资格获得这项荣誉……”
  1990年底,我带领残障团体赴大陆访问,会后顺便陪母亲回西安省亲。行前当天,突然接到电话,我被选为社会服务奖的得奖人,颁奖典礼正好在我预定回台的那一天。怕无法及时赶回,我特地要父亲代我领奖、事后,据朋友形容,当司仪叫到我的名字时,只见父亲快步冲上台,兴奋难抑地“标榜”自己的女儿,惹来台下一片笑声。
  只不过,这股兴奋的情绪只持续了短短几个月,父亲就匆匆走了。父亲过世之后,任何奖对我都已失去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对我得奖与否那样在意期盼,并且能与我一起分享荣誉、分享快乐的人了。
  前些天,社区一位邻居告诉我,父亲曾对他说:“我这个女儿虽然只有小学毕业,可是比起其他得博士的儿女还要让我引以为傲!”
  我多么想大声告诉父亲:“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
  (1)父亲对女儿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两次写到“糟糕的是”“更糟糕的是”,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粗的词,说说它们写得好不好。 
  ①把所有的报纸,每种都给我一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往后的十年间,父亲不论是到邮局寄信,商店买东西,或是到户政单位办事,回来后一定会对母亲津津乐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父亲竟会酸溜溜地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只见父亲快步冲上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与“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相照应的句子,说说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标题“奖”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萝里常放着的那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是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使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随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属哪种复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义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下面两个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1962年前后,钱学森著《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没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国务院文史委员会上班,1969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1966年起就不发工资了。所以,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1978年落实政策,补发了3000多元的工资。钱学森作是钱均夫唯一的儿子,自然有继承权。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所以这3000多元也交了党费。  (乙文)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1948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  彭德怀元帅会见钱学森时快人快语:“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于是,钱学森受命开始了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导弹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核弹爆炸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而对于有人尊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多次表示不同意,他说,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他只是恰逢其时,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羁绊(&&& &&&)&&&&&&&&&&&& 勒紧(&&&& &&)& 2.(甲文)所写的是钱学森的什么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中钱学森在称他“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所说的“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 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你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篇短文写的都是关于钱学森的事情,从中表现出的品质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美国对钱学森是非常重视的,课文中说钱学森回国后拒绝再访美国,你怎么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恐友邦惊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