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心理学视角下社会群体对个体犯罪心理的影响分析--5.28山东招远麦当劳惨案
社会群体组织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这一特征对犯罪人的目标、意图、信念体系,犯罪行为的发展之作用不容小觑。本文将以5.28山东招远麦当劳惨案为立足点,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分析社会群体对个体犯罪心理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浅谈社会转型对个体认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陈圣祺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90)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社会转型的速度正不断地加快。社会为什么需要转型?我们原来的社会结构是怎么样的?社会形态将转向何方?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态度有哪些特点?转型对心理健康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个体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又有哪些?本文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社会转型;认知;心理健康
 由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实力得到明显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然而物质财富地增多,人们的幸福感是否一定会随之与日俱增?心理是否一定会和谐健康?严酷的现实,使人不由自主地对此产生疑虑。据浙江在线杭州日讯(记者 李敏)记者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该院副院长童兆洪(第三把手)于日中午被发现在其本人办公室卫生间自缢身亡。据了解,童兆洪生前已患抑郁症数月。日,河北省万全县县长王聪著在宿舍自缢身亡;日,江苏射阳县纪委的一名干部在该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跳楼自杀,当地警方随后公布死者生前患抑郁症,生前不存在任何经济问题。近年来,自杀官员频频出现。自杀官员级别从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科级都有发生,覆盖各个层级。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一年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自杀。2010年官员自杀事件更是不断,截至目前媒体公开报道的已有8起。2010年8月上海某一市重点中学高中生,因未被推荐上大学,而跳楼自杀。至于被各种情绪困扰、行为反常的民众更是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如现实生活中房奴、卡奴、网虫的出现,继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个体的素质因素对此又有何种关联?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社会转型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所谓的社会转型话语。这个话语使我们产生联想:我们国家原来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需要转型?将转型到怎么样的社会?在此转型过程中,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1.1 历史的回顾
  我们国家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这么认为,在数千年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始终是以家族为最基本单位进行的,而国家只是放大了的一个家而已,长期以来人们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尽管生活乏味、单调、辛劳,但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像走马灯似的频繁更迭,如果将那些割据一方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忽略不计,仅仅以统一全国建立的政权来说,人们就会发现那些名噪一时的封建王朝,其寿命都与他们的开山鼻祖愿望相反,经历一番折腾后,很快地销声匿迹。如西汉211年、东汉196年、隋朝23年、唐朝141年、宋朝(北宋加上南宋)也不过仅仅320年、元朝74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平均才188.5年。这些政权的更迭,对老百姓而言,只不过是换了个效忠对象而已,而延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某种意义而言,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近乎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摆脱这种周而复始的朝代变更的魔咒?走上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想法,始终萦绕在国人的心头。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人士黄炎培曾经询问毛泽东:中国如何走出朝代不断更迭、周而复始的规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民主。尽管后来毛泽东在实际操作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但我认为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千年大变局
  然而,最近30多年的社会变化却与以往大相径庭,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的能量像熔岩喷发一样,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并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中国人民延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震撼般的冲击力。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体意识、人性中最为原始的动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地震动,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固有的精神根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精神困惑。如果用&千年之大变局&来形容这种变化,笔者认为一点也不为过。
  1.3 心理变化种种
  1.3.1 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缺失现象严重:观察社会运行的历史轨迹,人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社会财富比较少,同时绝大多数的人群贫富差距又不是很大、人身的自由性虽然很差,但社会却相对比较安全和稳定。当然,这个社会的动力可能是极其低下的,也没有什么效率可言。然而当社会一旦提倡效率,需要动力推进,那么动力就会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其固有的规律突飞猛进地运行,而结果是:财富增加、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竞争加剧、风险系数增大,于是安全感缺失也就此应运而生。目前我们的社会就处在一个较前有很大自由度、同时又充满相当风险的时代,一切个人、家庭和集团都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他们都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秩序;一切为原有的生活秩序规范意义的意识形态,随着旧秩序的解体而丧失其功能;一切为新的社会生活秩序作辩护的意识形态,依然在艰难地摸索之中。于是人们日常所遭遇的生活现象及人们的日常感受,便会处于高度的混乱与迷惘状态。生存压力、害怕贫困、恐惧受到伤害等,像一条难以摆脱的毒蛇,死死地缠住了不少的人,从而使许多人感到心身疲惫,寝食难安。按照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二层次基本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精神领域,如果个体长期缺乏安全感、又没有归属感,同时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使身心一直处于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之中,势必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改变,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疾病,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18世纪德国诗人兼哲学家赫尔德(年,狂飙运动先驱),归属感的概念就是他发明的。他认为:人既需要吃喝,需要安全感与行动自由,同样也需要归属某个群体。假如没有可归属的团体,人会觉得没有依靠、孤单、渺小、不快活。赫尔德说:乡愁是最高贵的一种痛苦感。所谓有人性,就是到某一个地方能够有回到家的感觉,会觉得是和自己的同类在一起[1]。
  1.3. 2 评价标准变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在所谓民主、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背后,其真正所隐含的却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正如德国思想家桑巴特曾经说过的:&贪婪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没有像美国那样显而易见;获利的欲望、为了赚钱而赚钱,这两者也从来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彻底地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充满着这个活动,只有死亡才能停止对利润无止境的渴望。&如今,伴随着美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断深入扩大,这种价值观念正向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着 ,它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行为方式,也改变了处世准则和评价成功与幸福的标准。就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对这些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凝固的,往往用小农时代的眼光和落伍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社会事物,譬如:重农抑商、鄙视劳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崇官位、希望光宗耀祖、害怕露富,如&财不外露&就是最好的写照,强烈的仇富心理、自命清高、鄙视钱财、恐惧竞争、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等等。但是,市场经济的洪流却以势不可挡的架势冲垮了一切旧有的理念堤坝。当前,尽管新闻媒体、舆论导向,我们的意识形态还在喋喋不休地鼓吹那些早已过时,且被实际生活中的人所抛弃的那些话语,民众则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了新的社会评价标准: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人生价值,其中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财富的多寡,它是许多人为之奋斗不竭的动力来源。由于评价标准的变异,使相当部分人的心态处于严重的失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挣钱活动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地位,在消费和享受活动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有许多挣钱活动恰恰是以丧失尊严为前提的,故而只有在消费和享受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存意义的现象,无不反复地诠释着新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内涵。
  1.3.3 人格特征异化
  逆来顺受,心之头上一把刀,忍、制怒,人算不如天算、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等造成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始终难以向外界自由、公开地亮相,它对人性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而市场经济特征在于:它迅速地剥去计划经济时代意识形态所制造的光环,显露出人性与社会的本色。同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要有一个能完全自由支配自己的人、其次是一个完备的法制体系、第三是个体间的契约化关系。但现实状况却是:尽管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一目标依然相距遥远,并且人们口头上所承认的道德与他们内心的真正认识与外显的实际行为间的脱节非常明显,由此就使个体的心灵常常产生扭曲和分裂,伴随着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困惑。
  1.3.4 知识更新加快
  古代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过去是大学教育受用一辈子,而当今是知识更新的速度据说每年将达到30%左右的速率。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终身学习已成必然,这一方面表明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使许多人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歧异。一浪高过一浪的各种考证热,铺天盖地的培训潮,使众多人深陷其中而难以摆脱,为此,一些人不得不放弃许许多多本该享有的生活乐趣和个人爱好,犹如被追赶的羊群,不停地奔跑,以避免被淘汰出局。长此以往,必然会诱发个体内环境的不平衡。
  1.3.5 贫富差距扩大
  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一般而言,目前将基尼系数0.4作为衡量贫富差别的&警戒水位&,超过0.4就应该引起高度的警觉。但是,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在1994年就越过了0.4的警戒水位,达到了0.434,而到2001年则达到了0.459,并一步不停地每年以1%的速率上升,而到2003年基尼系数已经达到4.61的水平,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5;而美国和英国仅为0.3;北欧为0.2;日本大概在0.285。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外,还使相当部分的人陷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痛苦之中,许多人不甘于贫困,却又不想以自己诚实的辛劳摆脱贫困。同样原因,某些富有者也感到痛苦和难受,他们时时受到利欲熏心的煎熬,他们既觊觎着天下财富,又时时恐惧失去已拥有的金山。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是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基础上,那么人们也许会心悦诚服,无话可说。问题在于人们发现:大量贪污腐败与社会不公的事实告诉人们,这场社会贫富分化过程并非单纯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努力与机会,而是取决于其他各种不公平因素。由此它对人们心理上的伤害就显得更大。所以我们发现:对于生活在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如果缺乏必要的信仰支撑、或者固有的认知得不到有效地矫正,他们不会感到生活的美好,相反,却会感到无穷尽的烦恼。
  1.3.6 虚拟世界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使难以想象的虚拟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充分享受人生某些刺激的同时,在潜意识中,互联网也使许多人的思维模式、表述方式、情感和行为方式发生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变化。部分人沉湎于网络游戏中而难以自拔,甚至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有些人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有滋有味,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到处碰壁,以致其个体无法与现实世界相交融。尤其是在电视和电脑陪伴下长大的新一代人,他们的表述内容和情感要求与以往有着完全的不同,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譬如目前正在出现的所谓网络语言,什么QQ、QG、MM等,对局外人而言,感到一头雾水,而许多经常上网的朋友,却应用的非常娴熟和得心应手。但是,在传统势力还占据着社会主流的情况下,这类群体无疑就成了另类,并由此造成情感的危机,也必然地使心理疾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譬如网络综合征。
  1.3.7 信仰危机产生
  从实施改革开放的那一天起,信仰危机就如同星星之火,并迅速呈现燎原之势。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大地掀起的&神秘现象&热,如耳朵听字、遥感测定、心理感应、占卜算命,继而席卷全国的气功狂热潮。就是最近几年,还会出现什么重庆李一道士、所谓&养生大师&张悟本现象,实在感到匪夷所思。同时亦证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使人心惊胆战的是,近年来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无不昭示着沿袭了几十年原有说教的失灵,也反映了人们精神的饥渴状态。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一样,也是人类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需品。精神食粮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如果原有的精神食粮不敷之用或者已经被人们事实上抛弃了,那么在一个新的、健康的精神食粮未产生或者被人们所接受的情况下,它必定在一个阶段会产生精神的真空。但是,由于人们不能没有精神食粮,于是各种其他的代用品就会乘虚而入,有的则乔装打扮,以华丽的外包装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各类宗教及准宗教,甚至邪教的应用而生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里的安宁是现实生活中不安宁的表现,宗教里的希望是现实里的失望的反映,宗教里的有求必应是现实里有求不得的祈盼。&可以断言:缺乏信仰的民众,而又得不到合适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得以疏泄,它就会成为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的温床。
  1.3.8 文化对抗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互联网的普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以及西方强大经济的渗透,伴随而来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也日益进入国人的生活之中。西方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崇尚适者生存丛林法则,信仰力量和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推崇&和为贵、兴灭国,继绝世&,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激烈的思想冲突;给传统中国文化的冲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由此带来观念上的碰撞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在最近30年中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对于这种带有鲜明商业特征的外来文化,许多人试图围追堵截,结果却惨不忍睹。这种外来文化对国人民众心理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它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渴望成功,渴望表现自己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正在蚕食着知识界和一切社会领域。由于认知出了问题,再加上心态的自我调适机制不健全,因此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1.4 时代特征问题
  中国现在所处的时代,很像狄更斯在《双城记》第一章开篇中所描述的那个欧洲社会转型的时代(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有着一切,我们的前途什么也没有,我们大家在一直走向天堂,我们大家在一直走向地狱&&总之,那个时代是跟目前这个时代如此相像,以致有些最喧嚷的论客,无论说它好或说它坏,都一定要人们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接待它。&中国所处的时代,也是这种双重可能性的时代。
  1.5 国家转型评估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国家社会的转型正以不可逆转的势头,加速它的进程。也就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乃至信息化转型。那么对于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评价呢?在这里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句名言:&密纳发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起飞&,这就是说:对一个大的社会变化过程的认识,要等到这个过程差不多完成之后才开始。由此,笔者认为处于这个时代中的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将会出现一个较快增长的过程,是必然的现象。只有当社会的转型过程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真正确立定型,社会生活的节奏趋于平稳,社会的发展较为和谐,到那时,这种状况才可能有所减少。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1.6 国家转型趋势
  那么我们转型进入的现代社会又是怎样的概念呢?目前国际上公认有两个重要标志: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两者缺一不可。可以预言,我们国家社会转型的路径就是朝这方面行进。转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对社会是这样,对个体亦是如此。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经历这个过程或希冀不痛苦,就能获得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那是痴人说梦话。当然,减少失误、缩短过程、降低成本、减轻痛苦,这还是有可能的。
  2 个体认知意义
  2.1 认知的定义
  目前一般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通俗地说,认知就是个体将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通过整理、概括、分析,并依照以往的经验教训、体验、信仰,然后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2.2 压力与应激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词语我们经常会用到,即压力。很多人会说,现在压力真大。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就一般而言,压力可以分为:精神层面上的压力和物理领域的压力。物理领域上的压力具有客观属性,譬如某个重力作用于一个物体而产生的感觉力量。而精神层面上的压力是指,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即应激。也有将压力定义为外部压力事件的刺激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个人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活变化都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压力。譬如某小区一对年轻夫妇,月收入1.5万元,房贷扣款每月5千元,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但是,金融海啸一来,丈夫失业在家,每月生活只能靠妻子6千元度日,除去5千房贷,剩下的1千元根本就没法过。顿时生活的压力就增添不少。这种工作变故产生的问题就形成了生活的压力。压力并非都是来自不良的刺激,有时意外惊喜也会带来麻烦。如前几年外地有一对夫妇买彩票中了500万元,除去扣税100万元,净到手400万元。这对夫妇除了向红十字会捐献了些钱外,为了表达一点心意,还拿出部分钱分给了父母、兄弟姐妹及一些近亲属。他们原本以为大家会皆大欢喜,分享喜悦。想不到接下来的麻烦使他们整天处于惶恐不安、紧张恐惧之中。一些所谓的远房亲戚隔三差五以各种名义前来借钱,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为分得钱的多少而争论不休。当地某些街头小混混也扬言如他们不拿出些钱出来犒劳,也将采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这对夫妇不得已在一天深夜全家远走他乡。由此提示并不是钱多了一定快乐,如果处置不当,也会带来生活的磨难。中新网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史上单注最高彩金11.2亿元(新台币,下同)威力彩头奖得主20日揭晓!由台东市一名家庭主妇独得,开奖当天深夜她上台湾彩券公司官网对奖,确定自己正是幸运得主后,当场放声大叫,接下来许多天,几乎夜夜失眠,精神压力大,至今已暴瘦了3公斤。
  2.3 压力客观性
  从以上三个案例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何种刺激因素,对个体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造成某种伤害。正如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曾经说过: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压力的生活实际是不存在的。压力导致的变化乃至引发的焦虑、恐惧、抑郁、烦恼、消沉等情绪体验也并不都是负性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压力变动力,逆境出奇才,更是比比皆是。如日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中国&达人秀&上,获得冠军的北京青年刘伟,就是一个无手臂的残疾人。如此看来,外来的刺激仅仅为是否出现变化的一个因素,而结果的如何则更多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态度。
  2.4 ABC理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ABC理论。他把外来刺激比作A;把个体认知比作B;把个体情绪反应(也就是结果)比作C。他认为个体C的产生并不是A的问题,而主要取决于B,也就是个体的认知。认知合乎客观实际,较为理性,那么结果C就比较好,反之亦然。由此,人们认识到了认知的重要价值。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出现哪些认知错误呢?
  2.5 错误认知问题
  美国精神病学家及心理学家、认知治疗的奠基人贝克先生有着深刻的研究。贝克(A.T.Beck)生于1921年,1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得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1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贝克概括了常见的歪曲认知有[2]。
  2.5.1 主观(任意)推断
  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包括&灾难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和结果。如走在街上遇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没有与自己打招呼,于是心里就产生联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他生我气了?&实际上,这位同事心中有事,并没有注意到他。
  2.5.2 选择性概括
  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体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其中所包含的假设是那些与失败和剥夺有关的事件才是重要的。如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看音乐会的邀请,结果遭到婉言谢绝后,就认定自己为女同学所讨厌,以后没有任何女同学再会和他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2.5.3 过度概括(引申)
  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碎了一个碗,遂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2.5.4 过度夸大或缩小
  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景。如为同学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于是就觉得出了大事,会怀疑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无用的人。
  2.5.5 个性化
  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了,患者就责备自己忙于个人的事务,未能照顾朋友的健康状况,为此内疚不已。
  2.5.6 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我这样贪吃,丑恶可恨,简直像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衰弱,不堪一击。&其实,这是将对整个人的评价和人的某些行为失误混同起来了,而&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2.5.7 极端思维(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
  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者按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进行分类。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绝对性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如:一位教师在上课时讲错一句话,于是就认为&现在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了;&另外,日以往传得纷纷扬扬的,最终尘埃落定的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科主任肖传国雇凶报复打假斗士方舟子伤人案件告破。这个肖传国人生信条之一是&有仇必报&。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他最终身陷囹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某个人有偏执倾向,就属于这种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话语亦不少,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这些话语尽管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宽恕未必是件坏事,在某种意义上还体现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最近,看了王光美的照片集,里面有一张画面是她召集了毛泽东和刘少奇两家后代聚集在一起的生动场面,这体现了她的宽大胸怀的人生境界。正是王光美的宽宏大量,使其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当她死了以后,第一个赶去问候的就是毛泽东的后代。
  2.5.8 情绪推理
  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觉得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我有内疚感,说明我一定做了说明不好的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容易使人陷入认知曲解而不能自拔。在处事方式上经常采取情绪推理的人,往往体现了个体在人格成熟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说,&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而哭更多发生在婴儿期、儿童早期,这些孩子往往通过情绪的表达来寻求内心意志要求。因此,不是以理性,而是用情绪化来寻求一意志要求,都是个体人格上的异化和退缩。
  2.5.9 应该倾向
  指病人常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语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那个&。这就意味着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这回未达到总标准,就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可以这么认为,各类神经症患者、人格障碍者,都存在这种认知缺陷。
  2.5.10 选择性消极注视
  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绪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几道题,于是对这几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可能要她退学。而事实上,她考试成绩很优秀。正是由于这种消极的信息选择倾向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只让消极信息滤过,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烦恼。
  3 调整认知,提升自己
  最近有一个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有人在年轻的时候,想改变世界;到中年的时候,想改变国家;到老年的时候,想改变家庭;而当将死的时候,才想到改变自己。那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就不改变自己呢?我们从事不管是何种行当,不仅是个体生存、养家糊口的需要,也是我们不断地走向文明的职责所在。我想,怨天尤人大可不必,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搞坏心情,影响工作。与其如此,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而要改变错误的认知,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所启迪。
  3.1 多维思维
  过去我们常常将凡事要一分为二,这种认知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成为思考问题的固有理念。但我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滑入贝克指出的歪曲认知中的极端思维(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陷阱。事实上人世间的事物并不都是一分为二的,更多的是无限可分。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它提示人们,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解决问题也必然存在多种可能。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问题,更应该采取多维的思维方法。譬如有一个关于半杯水的说法:积极乐观的人会说:啊,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则会说:只有半杯水。同样一件事,认知不同,得出的结论和感觉体验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一句话说得好: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存在的问题多。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这种思维方法,那么各种所谓的压力就不会显得那么强大无比,不可逾越的了。
  3.2 坚持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洁身自好。俗话说:头顶三尺有神明。内心始终抱有对法律、规章制度、权力的敬畏之心,是任何一个行使权力者比常人更应具有的信念。权力会使人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目空一切;权力也会使人堕落罪恶深渊。那么该如何行使权力呢?王鱼的故事可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迪:在欧洲布拉特岛的水域中有一种王鱼。王鱼有一种本领,它能吸附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附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可怜的是,当王鱼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回到原本那个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难堪的。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最后它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然后挣扎数日而死去。凡是看到过王鱼惨死的人,都会觉得王鱼太惨,也都会认为它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作为人,一生中很多情景,确实很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鱼。一个人的高位,一个人的名誉。当这一切到来时,确实会使人变为另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上数倍,就像王鱼。问题是,它们总会脱离你而去。王鱼的可怜,往往也是我们的可怜。很多人尝到了丢官的凄惨,尝到了英雄不再的失落,尝到了人世间种种必然返回的无法接受。世界上一些耀眼的政客、驰骋江山的英雄、显赫一时的名人巨富,常常要去布拉特岛观光。其实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去看王鱼。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领悟。早早准备,早早从泥潭中拔脚。
  3.3 习惯孤独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么一些话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部论语,满纸通篇讲的可以归结成两个字:关系。这里包括了人世间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世事留心是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作了最好的注脚。可以这么认为,它所喋喋不休、反复唠叨、鼓吹这种关系并不是建立在法律意义上、具有现代社会特征新型的人际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了落后、愚昧的农耕经济特征。对执法者而言,采取何种处世哲学,特别是在交友问题上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有一个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执法者应该是孤独的精神贵族。如果一个执法者整天忙于应酬,那么他肯定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关系泥坑中,不仅搞坏身体,而且出事的概率将大大增加。所以习惯孤独不仅避免麻烦,而且也不啻为一种保护自己、减少身心压力的最好策略。
  3.4 科学生活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科学合理、良好有序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的先决条件。因此,有规律生活,对生活保持乐观情绪,工作有张有弛,松紧结合,适当进行适合个体的运动锻炼,家庭和睦等,对自身身心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3.5 学会松弛
  松弛的方法很多,如瑜伽、有氧运动、散步、钓鱼、太极拳、呼吸调整、书法练习、画画、闭目养神、冥想等。歌唱家韩红曾经说过,当工作太紧张时,她就会放下工作回老家西藏的寺庙去调节心灵;而房地产大鳄王石在身心疲惫时,往往就去登山来消除疲劳。这种不同的松弛方式,不仅使自己远离喧嚣,身心得到松弛,同时亦为未来的挑战积蓄能量。
  3.6 距离之美
  艺术上有一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也就是说美之所以为美,是要有一定的距离。过远和过近,都不可能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会感叹,自己辛辛苦苦,到头来先进评不上,级别上不去,家里人不理解,自己感到窝囊,为此产生烦恼。也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阿谀逢迎,甚至为了进入所谓的小圈子,出卖人格、出卖党性原则,陷入了俄罗斯小说家契科夫的《一个小官吏之死》中所描写的可怜虫的悲惨境地。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明白,权力在给人荣耀的同时,其巨大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的官吏是个高风险职业。由于权力与资源相伴随,所以处处有诱惑,处处存在陷阱,搞不好,就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诸如窝案、串案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了什么呢?小圈子并不可靠,而洁身自好、自尊自爱则是最好的天然保护伞。同事间、上下级间,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的现状保持这种关系可能暂时要吃亏,但是,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未来肯定不是如此。因为,阳光下的操作将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美国有一个大法官说过这么一句话:阳光执法是消毒剂;灯光下行使权力,是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利剑!有一位经典作家说过:一些人用头脑创造历史,而另一些人则用屁股创造历史。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屁股决定脑子。这一说法有它合理部分,但笔者认为,用脑子开展工作,可能更具有科学性。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良心,就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内心法庭的存在。作为在位者,时刻牢记这一点,可能有所帮助。
  3.7 扪心自问
  一些人总感到自己付出多,得到少,为此常常郁闷不已,心绪不宁,这可能是事实。但如果回顾30多年的改革历程,你就会发现,就总体而言,国家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或比照公务员待遇享受的各级人员,都是改革的得益者。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第一考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在这里想引用美国第35位总统肯尼迪曾经告诫国人一段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因此,扪心自问很有必要。如果经常采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方式考虑诸如此类困惑,那么,心结就会打开,疑惑肯定释然。
  3.8 平常之心
  始终坚持抱有一颗平常之心来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心灵的感觉就会平和些。因为,无数事实验证了这么个道理:过度追求现实生活中某些利益,无形之中就给自己套上了精神枷锁,付出的可能是人的尊严、人格、良心,而得到的则更多的是苦恼、悲哀。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人去菜市场买菜,为了节省几毛钱,花了半个小时货比三家,最后才选中了一家。后又反复与小贩讨价还价,结果又节省了1毛钱,于是买了5个西红柿回了家。因为炒鸡蛋只需要2个西红柿,多下来的3个就随手放在一旁。一个礼拜不到,这三个西红柿都烂掉了,无奈只能丢弃。回想当初与小贩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感到很后悔,这种费时费力的计较有必要吗?
  3.9 助人为乐
  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人一定的帮助,为别人排忧解难,不仅给他人带来方便,更可以给自己带来心灵的快乐。很难想象,一个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人,会是一个快乐的人。古今中外,无数例子证明:喜欢助人的人,几乎都有一颗阳光之心。而阳光之心则对各类神经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具有某种神奇的疗效。
  3.10 坚持科学
  目前一般认为心理疾病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具体病因尚在探索研究之中。这就决定了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期性。譬如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精神分裂症,从命名到现在已经有100年的历史,科学家们发现在这100年中,人类历史、自然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这个疾病的年发病率则始终恒定在0.1&~0.2&。这充分说明引发疾病的真正病因与客观环境及个体的自身努力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坚持科学的态度,不忌医讳疾,使疾病在早期阶段就能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那不啻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现在新型的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副反应等方面与传统药物相比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为病人回归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因此,如果真的患了心理疾病也并不可怕。针对人世间的苦难与不幸,有人提出了所谓七宗罪问题,它们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同这七宗罪进行斗争的历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感与幸福感能否产生的关键则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修正歪曲的认知,犹如古人王阳明所说&破心中贼&[3],始终秉持康德在其著名墓碑上:&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3]&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美好人生的创造应该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  1 刘军宁,王焱.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 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4.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9.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