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公式,求解答,问题见图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图像法,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法,高中物理解题方法,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高中物理解题方法ppt,高中物理图像法,高中物理解题模型,高中物理解题技巧,高中物理解题题典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图像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不看后悔的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
不看后悔的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
不看后悔的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一、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二、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三、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四、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五、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第一章·直线运动
: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作是一个有质量的点。它是运动物体的理想化模型。注意:质量不可忽略。哪些情况可以看做:
1)运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那么它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2)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即可忽略形状和大小,而看做。(比如:研究时即可看成质点,而研究时就不能看成质点)
位移和路程: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的长度,是。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速度和速率
①:位移与时间之比,是对的粗略描述。而: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s/t。在一般中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②: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对的精确描述.
(1)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矢量。又叫.
(2)定义:速度的变化Δv跟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初速度为0的的几个比例关系的应用:
(一)时间连续等分
1) 在T 、2T、3T?…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在第1个T内、第 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T末 、2T末、3T末……nT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二)位移连续等分
在第1个S内、第2个S内、第3个S内……第n个S内的时间之比为1:
:……: ;
的质点,在任意两个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
ΔS=Si+l -Si=aT2 =恒量
(2) 匀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匀的质点,在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4)无论匀加速还是,都是
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
注意“刹车陷井”假时间问题: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a=g.
(3)公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
第二章 力 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利用平衡条件或来求解.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或的趋势(),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方向的方法:
①: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力方向.
②:根据条件可以判断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利用平衡条件或来求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来求解.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与“”混淆重.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
3):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与互为).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
1):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为零,即∑F=0,若采用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4)三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三个非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为。(作用线或交于一点)。
5)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三角形相似法、等等.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是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两种类型: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中间桥梁是加速度。
4.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中.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N =mg+ma.
(2):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N=mg-ma。当a=g时,N =0,物体处于。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长度都相等的运动。
2.描述的:
周期T: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
转速(或频率):每秒钟转过的圈数,单位:转/秒(r/s)或赫兹(Hz)
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 : 大小:通过的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向: 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大小: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的关系 :
4.: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是变加速。
5.问题解决方法:结论:1.固定在同一根上的物体转动的相同。2. 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发表评论:
馆藏&5140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高中物理力学图像问题
【高中物理力学图像问题】
一、选择题
kg的物体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它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它在15s时所受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2N向左
&&&&&&&&&&&&&&&&B.2N向右&&&&&C.1
N向左&&&&&&&&&&&&&&&&&&D.1
2.(2009年海南卷)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图中ΔOPQ和Δ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s2&&s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
A.若s0=&s1+s2,两车不会相遇&
B.若s0&&I
style="LINE-HEIGHT: WIDOWS: 2; TEXT-TRANSFORM:
FONT-VARIANT: TEXT-INDENT: 0 FONT-FAMILY:
WHITE-SPACE: ORPHANS: 2; LETTER-SPACING: COLOR:
rgb(0,0,0); FONT-SIZE: 14 FONT-WEIGHT: WORD-SPACING:
0 -webkit-text-size-adjust: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s1,两车相遇2次
C.若s0=&s1,两车相遇1次
D.若s0=&s2,两车相遇1次
3.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的质量M的关系时,由于始终没有满足M》m(m为砂桶及砂桶中砂的质量)
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像应是如右下图中的图(&&&&&&&).
D(注意:与a-F图像区 分开来)
4.如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A
在水平向右的外力F作用下作直线运动,其v-t图像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1s内,外力F不断变化
B、在1-3s内,外力F 的大小恒定
C、在3-4s内,外力F不断变化
D、在3-4s内,外力F的大小恒定
5.质量为0.3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物体受水平拉力和不受水平拉力的速度-时间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水平拉力时的速度图像一定是 b
B、物体受水平拉力时的速度图像可能是a
C、物体的摩擦力可能等于0.2N
D、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1N
6.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作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由图像可以知道(&&&&&&)
&(A)甲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B)甲球运动时,角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C)乙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D)乙球运动时,角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7.下图是作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其中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图(&&&)
8.如图所示为一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中,CD段和DE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
(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
(C)整个过程中,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
(D)BC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m
9.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在前4s内(设向右为正方向)(&&&&).
(A)物体始终向右运动
(B)物体先向左运动,2s后开始向右运动
(C)前2s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左方,后2s位于出发点的右方
(D)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10.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
(A)A、B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头4s内A、B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C)t=4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A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大
11.在平直的公路上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v1后立即关闭发动机让其滑行,直至停止,其v-
t图像如图所示.设运动的全过程中汽车牵引力做的功为W1,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2,那么W1&:
W2应为&&&&&&(&&&&)
&&&&A.1∶1&&&&&&&&&B.1∶2&&&&&&&&&&
C.1∶3&&&&&&&&&&&&&D.1∶4&
12.在平直公路上,汽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某一值时,立即关闭发动机后滑行至停止,其v-t图像如图5—22所示.汽车牵引力为F,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恒为f,全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W1,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W2,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F:f=1:3&&&&&&(B)F:f=4:1
(C)W1:W2=1:1&&&&&&&(D)W1:W2=1:3
13.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则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拉力F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下图中的(&&&&&)
14.物体A、B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从第3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vB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C)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5s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末A、B相遇
二、填空题
15.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得到下边的图像,图线A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图线B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为使实验成功,对A的调整方法是____________,对B的调整方法是____________。
木板倾角过大, 木板倾角过小,减小倾角,增大倾角
三、解答题
16.如图17所示,水平传送带的长度L=5m,皮带轮的半径R=0.1m,皮带轮以角速度ω顺时针匀速转动。现有一小物体(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0从A点滑上传送带,越过B点后做平抛运动,其水平位移为S。保持物体的初速度v0不变,多次改变皮带轮的角速度ω,依次测量水平位移S,得到如图18所示的S—ω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当0&ω&10rad/s时,物体在A、B之间做什么运动?
(2)B端距地面的高度h为多大?
(3)物块的初速度v0多大?&
(1)物体的水平位移相同,说明物体离开B点的速度相同,物体的速度大于皮带的速度,一直做匀减速运动。
(2)当ω=10rad/s时,物体经过B点的速度为.vB=Rω=1m/s
平抛运动s=vBt&&&h=gt2/2:.解得:t=1s,h=5m.
(3)当ω&30rad/s时,水平位移不变,说明物体在AB之间一直加速,其末速度.vB=s/t=3m/s
根据vt2-v02=2as
当0≤ω≤10rad/s时,2μgL= v02-vB2当ω≥30rad/s时, 2μgL=
vB2-v02解得: v0=m/s
17.如图所示,质量M = 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10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铁块上的右端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左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请在图中画出铁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像。(设木板足够长)
(1)木块的加速度大小a1=(F-μ2mg)/m =4m/s2铁块的加速度大小a2=(μ2mg -μ1Mg-μ1mg)/M =2m/s2设经过时间t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则有a1t2/2-a2t2/2=L&&&&&&解得:t=1s
(2)①当F≤ μ1(mg+Mg)=2N时,A、B相对静止且对地静止,f2=F
②设F=F1时,A、B恰保持相对静止,此时系统的加速度 a=a2=2m/s2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μ1(M+m)g=(M+m)a&&&&&&解得:F1=6N
所以,当2N
a = (F-μ1Mg-μ1mg)/(M+m)=F/2-1&&,
以M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μ1(M+m)g=Ma,
解得: f2=F/2 +1
③当F&6N,A、B发生相对运动,f2=μ2mg=4N画出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像如下
(转自孙恒芳的博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