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太空站的名称中间的那个小圆舱叫什么啊

&&&&发射大而重的太空舱上太空会花费大量的燃料,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所以国际太空站本身是分成非常多的小部份,一点一点组装完成的。然而,一个前往火星的任务恐怕就没有这种「闲功夫」慢慢组装,而是必须要有效率地一次将多名太空人,在太空中生存长达两年之久的物料与活动空间一次性地发射上去&--&所以&NASA&将脑筋动到了「充气式」的太空舱上,与一间名为&Bigelow&的公司合作,开发各种强化布料的模块,缩小发射时的空间与结构重量。目前开发已来到了可以进行实物测试的阶段,NASA&准备在近期的一次&SpaceX&Dragon&补给任务中,顺便带一个名为&Bigelow&Expandable&Activity&Module(简称&BEAM)的模块上太空,做实地的充气实验。&&&&BEAM&将通过太空站的机械手臂安装到一个闲置的对接口上,并由组员缓缓将它从原本直径约&2.4&公尺、深&1.37&公尺的圆柱形状态,充气至直径&3.2&公尺、深&3.6&公尺的「完成」状态。随后太空站会将&BEAM&加压到与&ISS&内部一致,并检查是否有漏气。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太空人就会打开&BEAM&的连接舱,并在里面装上温度、撞击侦测、和辐射线等各种仪器,记录充气式太空舱在长时间使用下的保温与辐射隔离效果,以及「漏气」的速率。BEAM&预计会至少在&ISS&上进行两年的测试,模拟一次火星任务的周期长短。
产品类型 屏幕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
413005339699874688598937610798旋转空间站_百度百科
旋转空间站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设想一种巨型旋转空间站,能够产生。不过,这一梦想一直未能成为现实。由于零重力状态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未来将要实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等持续时间更长的深空探索任务,打造可产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将成为一种必然。此外,随着商业太空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出现巨大的充气式轮形空间站,可产生人造重力,让游客享受更为舒适的太空之旅。
旋转空间站零重力影响
生活和工作在太空将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虽然笑对记者镜头,但却很难站立。空间站尚且如此,未来的火星之旅将对宇航员产生何种影响我们可想而知。火星之旅历时数月,在忍受数月(或者微重力)的影响后,登上火星表面的宇航员连蹒跚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走路了。
外形似巨大的旋转轮可产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
美国宇航局生物学家沙尔米拉-布哈塔查尔娅表示:“零重力将对宇航员的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骨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和视力下降。”她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太空飞行甚至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在太空飞行过程中,宇航员很难保持平衡,睡眠被剥夺,心脏血管的运转趋于缓慢,出现肠胃气胀。此外,他们还会出现一系列太空病症状,例如眩晕、沮丧和乏力。布哈塔查尔娅的实验以及其他科学家在过去50多年进行的实验显示,绝大多数症状都由零重力所致。
人类还没有进化出适于在太空生存的特征。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了解和遏制失重状态产生的不利影响。最近,欧洲航天局进行了一系列卧床休息研究,了解21名志愿者在卧床休息21天后身体受到的影响。很快,美国宇航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合作实施一项为期一年的国际空间站任务,测试一系列对抗失重状态的最新理论,例如加强锻炼和营养。[1]
旋转空间站人造重力
如果人类前往火星、木星、土星的卫星或者更遥远的天体,我们显然需要寻找更为极端的解决方案。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复活美国宇航局上世纪70年代放弃的计划,打造拥有自身人造重力的航天器。早期的空间站设计均设想过人造重力(由巨大的旋转轮产生)。未来,这种空间站将越发普遍。
在1949年发表于《英国行星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中,H.E。罗斯设想了一个“燃料补给站”,用于执行月球探索任务。这一设计由3部分构成,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碗、小圆面包和手臂。“碗”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在设计上用于聚集阳光,加热水以产生蒸汽动力。没错,就是打造一座蒸汽动力的空间站。“小圆面包”这部分的外形更像是一张百吉饼,位于镜子后面。“手臂”从“小圆面包”一侧伸出,连接对接端口。
借助于太空中的旋转轮,人造重力或者罗斯的更准确描述“假重力效应”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产生:推进器让“碗”和“小圆面包”沿着它们的轴旋转,产生向心力,进而产生重力。在中空轮内的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与重力类似的效应,就好像被拖向外部的曲壳,实际上是外壳的地板将他们往上推。具体产生多少人造重力取决于旋转轮的尺寸和旋转速度,尺寸越大,速度越快,产生的人造重力越大。
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的“阿波罗”号月球探索计划末期,美国宇航局委托宇航公司研究未来的空间站。当时,人造重力成为所有空间站设计的一大要素。《太空飞行》杂志编辑、曾参与空间站设计的前美国宇航局工程师大卫-贝克表示:“这些空间站研究现在看来非常过时。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太空实验室任务证明建造一座空间站的重点就是进行微重力研究。于是,我们放弃了人造重力这一想法。现在,我们可能有必要重新进行研究。”[1]
旋转空间站探索研究
在伦敦的英国行星学会图书馆,笔者发现了贝克1971年撰写的有关人造重力项目的报告。其中一份报告提到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所谓“太空基地”,由一系列圆柱形太空舱构成。这个基地建有一个独立的人造重力舱段,为宇航员提供相当于地球重力一半的人造重力。另一个与之相竞争的设计来自于北美罗克韦尔公司,更加雄心勃勃,采用中央芯设计,4个圆柱形太空舱从中央芯伸出,好似轮辐一样。每一个太空舱都建有生活区和工作区。与罗斯1949年提出的设想相同,这些太空舱沿着中央轴旋转,产生人造重力。
这些设计非常巨大,可容纳12到50名宇航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舱室,舱室内桌椅齐备,甚至还有一个医务室。2011年,美国宇航局、学术界和航天业组成的一支团队提出一项被称之为“鹦鹉螺-X”的提议,也被称之为“多任务太空探索飞行器”。根据他们的提议,鹦鹉螺-X将耗资37亿美元,在设计上可容纳6人,外形与飞行的空间站类似,装有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以及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道。这一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的一大差异是,一个巨大的中空轮环绕中央。这个轮与自行车的内胎类似,由一系列坚固的环构成,彼此间由软壁充气舱段相连。在结构上,这一设计与美国宇航局要求毕格罗宇航公司设计的太空舱类似,后者预计于2015年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
鹦鹉螺-X的外形与国际空间站类似。参与这一项目的马克-霍尔德曼表示:“鹦鹉螺-X将在轨道中组装,利用组装国际空间站过程中获取的技能和经验。”2011年,航天飞机计划的技术应用与评估小组(TAAT)提出了这一设计。这支团队将目光聚焦近期的太空探索任务,研发新技术或者延长现有技术的寿命。他们计划制造一个原型,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用于验证这一设计,而后制造全尺寸版。霍尔德曼说:“它将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为宇航员提供人造重力的航天器。鹦鹉螺-X在设计上同样能够为火星飞船的研制打下基础。这种飞船将搭载9到12名宇航员前往火星。”由于探索重点的变化以及缺少资金,这项计划最终夭折。[1]
旋转空间站发展方向
由于预算减少,航天部门可能会走设计更简单、造价更低廉的路线。如果最终做出这种决定,他们可以借鉴美国宇航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的“双子座”任务。当时,宇航员用绳索将太空舱与无人对接舱连接在一起,允许两个组件彼此环绕对方旋转。为了理解这种做法遵循的理论,你不妨想象一下用绳索在装满水的水桶内搅动,绳索的末端会在水桶内产生向心力。
对于预算紧张的航天机构来说,他们还有一个费用更低的选择。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台小型离心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让桌子或者椅子旋转。他们的想法是让国际空间站上的类似物品旋转,让宇航员绑在上面旋转,模拟重力。虽然这种装置会让人产生运动病——尤其是在移动头部的时候——但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种装置能够抵消失重状态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贝克认为可能存在另一种建造首艘人造重力航天器的方式。他说:“毫无疑问,一座建在太空的酒店需要产生人造重力。鉴于多达50%的宇航员曾患上太空病,如果在地球轨道建酒店,人造重力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随着商业太空旅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想法并不像10年前那样遥不可及。由酒店业大亨罗伯特-毕格罗创建的毕格罗宇航公司与美国宇航局合作,负责为其提供首个充气式太空站太空舱。毕格罗希望将他的房地产帝国的触角延伸到轨道。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便会看到地球轨道中出现巨大的充气式轮形空间站。不过,这种空间站是为腰包丰腴的太空游客准备的,而不是前往火星的探险家。[1]
.光明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中国空间站计划_百度百科
中国空间站计划
根据第二步任务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至2016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将分别发射载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发射5艘载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新闻发言人于日表示,我国载人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
中国空间站计划计划步骤
中国空间站
计划(China space station plan )。
中国空间站计划是继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三步走计划后提出来的空间发展计划。
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能上天;
第二步,能出舱;
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
伴随神舟五号、六号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又在2008年发送载有多名的神七升空,中国已经积极稳妥地完成第二步,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二步,为第三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空间站的建立需要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只有推力更大的火箭才可以发射更大更重的到上去,使几十个转发器同时工作起来,覆盖更多的频道。
中国空间站计划也分“三步走”,如下:
中国未来空间站
第一步:2008年9月,“神七”升空,实现航天员;
第二步:2011年11月,“神八”发射飞行器,实现无人对接。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中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到太空,将有多艘与之对接。
第三步:日,“神九”实现有人对接,然后组建有人空间实验室。2014年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为一个空间实验室系统。该计划预计于2010年至2015年间进行。其组成过程中将先发射无人,而后再用将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
中国空间站计划初步计划
1 组成和布局
空间实验室
国际太空站
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密封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进一步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补加等关键技术;
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
进行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计划启动实施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据介绍,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按照工程计划,我国于2011年发射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在日实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为空间站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中国空间站计划人员选拔
女候选人1/3是山东籍
据介绍,是一位文
电脑模拟的中国太空站
静秀丽的“80后”女飞行员,出生于山东烟台市,她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抗震救灾、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则是智能型飞行员,其在飞行学院是唯一“全优学员”;而博学多才,通读《红楼梦》;曹艳艳来自济南,她的丈夫及婆婆都是杰出飞行员;属羊,是个“飞行狂人”。
此前,中国首位航天员于日乘坐神舟五号,顺利冲上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国又在日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顺利翱翔太空。日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中国3名航天员、刘伯明和顺利升空,其中翟志刚身穿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作为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之一,王亚平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
自从半年前中国宣布将选拔2名女预备宇航员后,具体人选一直备受关注。有报道称,从参加两会的军方高级将领处获悉,中国新一轮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圆满完成,5名男预备航天员、2名女预备航天员全部从空军现役飞行员30名男性候选人和15名女性候选人中选出,并分3批进行生理功能和心理等全面检查。这也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
女航天员这个荣誉被刘洋获得。其余俩名均是男航天员,分别是景海鹏和刘旺。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日前也表示,至少有一至两名女性在接受宇航员相关训练,但至于何时进入太空,尚无时间表。戚发轫称,接受训练的女宇航员出自中国空军飞行员,按照惯例,通常会经过5年左右的训练时间,训练指导者是中国教员且曾经在俄罗斯宇航训练机构接受过培训。
据悉,中国“”目标飞行器在日发射,并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三次交会对接试验,形成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实验室。有媒体称,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特别是女航天员,将可能参与执行上述任务。
中国空间站计划计划任务
天宫二号(约2016年)— 中国第二个空间实验室,计划于之后及2015年之前发射;
(约年)— 中国第三个空间实验室,计划于之后及2016年之前发射。
中国空间站模型
中国空间站计划改善问题
舱内再生式环境、重力控制技术、生活和生命保障技术、空间站在轨飞行技术有待突破。
只有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能力发射核心舱;此外空间站在运行期间也需要大运载能力的货运飞船来回运输大量物资。而中国的火箭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中国正在研制一种具备大推动力的运载火箭—,其运载能力将是25吨。
企业信用信息>最美的摄影点 由太空站的穹顶舱拍摄出美丽地球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_百度百科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希望”号(Kibō),是日本为国际太空站(ISS)建造,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制造,也是国际太空站上最大的舱组。“加压模组”(Pressurized Module,PM),为一长11.2米、外径4.4米、内径4.2米的圆筒形状模组设备,是日本实验舱的核心模组。它包含十个国际标准组件挂架(International Standard Payload Rack,ISPR)。“曝露设施”(Exposed Facility,EF),又被称为“平台”(Terrace), 装设在此的各种实验被直接曝露在太空环境里。“实验后勤模组”(Experiment Logistics Module,ELM),包含服务PM的加压和EF的不加压部份,主要做为储藏和移动物品使用。“遥控操纵系统”(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JEM RMS),是一机械手臂,装在PM锥体左舷,主要用来服务EF和移动物件到ELM。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实验舱简介
日本实验舱(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希望”号(Kibō,Hope), 是对 国际太空站(ISS)的贡献,由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2001年9月制造完成, 也是上最大的舱组。 “希望”号实验舱将是日本首个太空实验舱,主要研究项目为太空微重力, 另外还将关注、、 和等领域。 “希望”号实验舱由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和舱内保管室等部分组成, 是日本的 。 这次由三菱重工业公司名古屋航空航天系统制造厂完成的是舱内实验室, 它使用制作而成,呈圆桶形,全长11.2米, 外径4.4米,内径4.2米,重15.2吨,耗资380亿日元。
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实验舱设计
运送“希望”号实验舱的轮船是日从日本横滨启程的。这是国际空间站未来的重要舱段,下一步工作人员将着手为“希望”号各部分的“上天”做准备工作。[span]“希望”号实验舱由后勤保管室、实验室及机械臂、舱外实验平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将先后搭乘美国航天飞机升空,并在空间站完成组装。其中增压舱段即后勤保管室,将在2007年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先被送至空间站,它将作为在轨储存区域,存放实验用的材料、工具及物资补给等。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建造的首个可供人居住的太空设施,也是日本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中作出的最主要贡献。美国宇航局说,“希望”号实验舱未来将大大提高空间站的在轨科研作业能力。[1]
.凤凰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空站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