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计算题怎么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七台河教育网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作者:隋吉玲来源:第八小学访问次数:3664
——省规划一般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5、96页例3、例4。
  教材分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材没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只是强调让学生从小数的含义来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出现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题着重解决两个一位小数相加和两个一位小数相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计算问题时,口算方法是学生容易想到的,是学生里竖式计算算理的基础;竖式计算则需要多一点的指导。到解决减法问题时,重点放在竖式的计算上,难点是差的整数部分是0,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得数。教材没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只是强调让学生从小数的含义来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加身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中进行教学。这样既能突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加减法法则,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基础:本学期,学生刚刚学习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年级下期,学生已根据整数加减法和购物付钱的生活经验对一位小数加减法进行了初步学习,这些都为学生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根据我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时,列竖式的意识很强,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小数部分不知道该如何对齐,小数部分减法不知道该怎样计算。这说明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是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4.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差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早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1元6角=( & &)元 & & 1.3元=( & &)元( & &)角
  2. 列竖式计算
  239+41 & & & & 746-18
  方式:男女生比赛做。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既涉及到“元,角,分”的知识,也和整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前复习这两个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活动一:探究小数加法
  1.课件出示:馒头0.5元 &豆浆0.7元 &馄饨1.8元 &面条2.4元
  把这几样食品的价钱分别用几元几角来说说,如果你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你会怎么选?
  2.学生试做
  方式: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做法。
  【设计意图】设置常见的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小数加法。
  3.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
  4.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5.做一做
  为妈妈选两样早餐,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探究小数减法
  你和妈妈的早餐谁的贵一些,贵多少呢?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
  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完全可能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活动三:做一做
  方式:男女生比赛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直接写得数
  0.2+0.3= & & 1.2-0.5= & & 3.2+1.5= & &1.3-0.8= & & & 1-0.2= & & & 3.6+2.4= & & &6+0.8= & & &6.2-3= & & &4.8-2.5= & & 6.3-3.6= & & & 6.8+0.7= & & &2.4-1.8=
  2.找规律,填一填
  (1)0.2 ,0.5 ,0.8 , ( ),( &) (2) 9.8, 9.6, 9.4, 9.2, &( &), ( &)
  3.用竖式计算
  9.6-8.2= & & & & & &6.8+8.7= & & & & & 9.6-7.8=
  4.解决问题
  (1)亮亮和爸爸比身高,亮亮身高1.2米,比爸爸矮0.6米,爸爸身高多少米?
  (2)三(1)班同学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
  刚刚:我跳了1.5米 & & 亮亮:我比刚刚少跳了0.3米 & 军军:我比亮亮多跳了0.2米
  亮亮跳了多少米? & & &军军跳了多少米?
  【设计意图】计算课中,如果单纯的计算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也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巩固计算方法。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换一个角度提问,给学生一种使命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主办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局
承办七台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黑ICP备 号-1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ppt1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竖式练习题,小数加减法竖式,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时,20以内竖式计算加减法,加减法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小数进位加法竖式计算 小数点的悲剧 话说孙悟空和他师傅一行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到:“猴头,交出唐僧!” 孙悟空大声喊道:“休想!看我金箍棒!”于是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 妖怪觉得很奇怪,想:这么短有什么用? 孙悟空嘿嘿一笑,对着金箍棒轻轻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09米变成0.09米,接着又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吹第三口气的时候, 金箍棒从0.9米变成9米,孙 悟空喊道:“看棒!”, 金箍棒重重的砸在妖怪身上,把妖怪打死了。 小数进位加法计算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4 8. 9 +
2 2. 8 十分位的9 + 8
17,满“10”向个位进“1”,在十分位上写 7。注意:要及时点上小数点。 4 8. 9 +
2 2. 8 . 7 1 小数进位加法计算 8 + 2
10,再加进位的“1”,得“11”。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 1。 4 8. 9 +
2 2. 8 1. 7 1 1 小数进位加法计算 4 8. 9 +
2 2. 8 7 1. 7 1 1 4 + 2
6,再加进位的1,得7,在十位上写“7”。 小数进位加法计算 4 8 .9 +
2 2 .8 7 1 .7 1 1 小数进位加法计算 小数退位减法计算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4
3 4 为了计算的方便,在被减数的百分位上补一个“ 0 ”。 小数退位减法计算 4
3 4 0 百分位 0 C 4, 不够减,要向十分位借“1”,回到百分位作10”,10- 4 6,在百分位上写 “6”。 小数退位减法计算 4
3 4 6 0 . 十分位的“1”借了“1”,还有0,0-3不够减,要向个位的6借1。10-3 7。在十分位上写“7”。为防止漏写小数点,计算过程中对着横式及时点上小数点。 小数退位减法计算 4
7 6 0 . . 个位的6借了1,还剩下5,5-7不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
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多媒体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Copyright (c) 2007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湖北省大悟县教育局
地址:中国?湖北?大悟县城关镇 &联系电话:《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四年级_中学数学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1:40:09
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7-48例1,试一试,练一练,P50 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例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 口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0.1+0.6&&&&&& 0.5-0.3&&&&& 2.5+3.3&&&&& 0.9-0.7&&&& 0.6+0.9&
&& 3.1-1.3&&&&&&& 0.8-0.7&&&&& 1.1+2.8&&&&& 1.9+0.4&&& 1.6-0.8
&& 3.9+2.4&&&&&& 4.6-1.2&&&&&& 1.7-0.8&&&&& 3.9+2.5&&& 2.6-1.8
&& 7.8-1.1&&&&&& 6.2-3.9&&&&&& 2.6-1.3&&&&&& 7.3-0.5&&& 6.2+3.9
1、尝试计算,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1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副情景图告诉同学们一件什么事?通过观察,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小明、小丽买文具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小明和小芳一共用去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了多少元?)
(3)这些问题分别怎样列式?(教师板书:4.75+3.4  4.75-3.4)
(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5)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和前后位的同学交流交流。
(6)学生列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7)你是怎样想的?同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8)全班交流,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9)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什么时候点的小数点?(教师板书:小数点对齐,低位算起,对准点点)
(10)练一练:9.3+6.98     13.8-8.3
指名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详细的叙述计算的过程。
2、独立尝试,明确化简计算结果
(1)根据小明和小芳买文具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问题?(教师板书: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2)这两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4.75+2.65  4.75-2.65)
(3)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指名板演,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如果学生把结果化简,就问根据什么化简的,如果学生没有化简,就问学生可不可以把结果化简,为什么?)
(5)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对准小数点的位置点上小数点,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教师板书:别忘化简)
(6)练一练:7.56-4.56   24.1+9.9
3、比较提炼,找出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法计算时的相同点
(1)比一比,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法计算时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数位对齐,低位算起)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小数点对齐,能化简的要化简)
三、巩固练习
1、P48练一练第2题
2、列竖式计算P50第2题上面一行
3、课堂作业P50第2题下面一行
4、补充习题P28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那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学生的生命光彩能在课堂绽放吗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后反思
根据学校的安排,今天我执教了《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个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内容相比,今天要研究的知识(1)小数位数增加了,由一位扩展到两位,(2)小数位数不同,对位问题凸现出来。这节课,关键要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两点应是教师备课时着力思考的问题。思考的重点不在学生能不能弄懂,能不能学会,而是思考采取怎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是采取教师讲授、扶-放的方式呢,还是采取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的方式呢?我想,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学生是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的。根据心理学中所强调的迁移理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自觉地实现方法的迁移,是会比较顺利的。因此,学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比较可取。如果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对位或其他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也是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于这样的设想,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过程。
设想仅仅是设想,课堂上能不能能实现,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反观本节课的上课过程,这一点是存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
让学生读情境图,自己提问题、列算式,独立尝试计算,个别交流各个环节都按照预设的顺利展开,可是到了“提炼算法”这个环节,我却越俎代庖,过多地干涉了学生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属正常的事情。从学生的反映看,学生已经顺利地实现了算法的迁移,能够正确的列出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这表明,学生已经会正确的按照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可是,全班交流时,我却变得放心不下,总是牵着、引着、领着学生一步步的述说;引导学生归纳算法时,总想这让学生按照我心里想的去说,总是把学生向我预设的关键词上领,以至于导致这个环节的教学成了一对一的对话,变成了变相的讲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这样被变相剥夺了。其实,这个时候,每个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够让两三个学生独自表述计算的过程,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辨析修正,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个环节的教学就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正确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了。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更鲜活,才更有生命力。
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教育的本领不再于给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一个探究者。对于这样的理论、格言,我不知道多少次读过记过了,在自己撰述的文章中,也多次引用。可是一到了自己的实践就把这些东西忘掉了。学过读过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够在实践中正确的应用,就只能是死知识,无用的理论。只有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学习的成效,也只有有正确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才是科学的行动,否则只能是盲目的行为。说真心话,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这一课,我还欠缺很多很多。
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一个逐渐把握规律的过程。把握住了规律,就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是老师应该不断摸索、总结的规律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熟练地驾驭和应用这个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列。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觉得有这样几点需要教师关注:第一、学习是谁的事情?第二、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吗?第三、老师眼里有学生吗?第四、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吗?第五、教师是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正确的认识了这几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教学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境界就不远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就不是遥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谈这些务虚的道理是简单的,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就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而这,也正是教师教育智慧得到展现的地方。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数加减法口算题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